左忠毅公逸事教案说课稿

合集下载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使学生了解作者顾炎武的生平和思想,加深对明末清初历史背景的认识。

2. 引导学生分析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达的敬意和感叹。

3. 学习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提高学生古文阅读理解能力。

4.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

2. 分析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

三、教学难点1. 文中一些古代制度、习俗的理解。

2. 体会作者通过人物描写表达的敬意和感叹。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文中关键句子进行解读、分析。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互动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顾炎武的生平和思想,引导学生了解明末清初的历史背景。

2. 初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对文中一些生僻词语进行查找和解释。

3. 分析左忠毅公形象: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对左忠毅公的描写,分析其形象特点,如忠诚、勇敢、坚毅等,并探讨其意义。

4. 解读叙事手法:分析本文运用的人物描写、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如对比、衬托、寓情于事等,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对文中关键句子的理解,互相交流心得体会。

6. 总结提升:对本文的学习进行总结,强调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及其意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深入学习顾炎武的生平和思想,掌握《左忠毅公逸事》的背景及文本内容。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并理解生僻词语,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

七、教学内容1. 详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细节,分析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探讨其历史意义。

2. 对比分析:将《左忠毅公逸事》与其他历史人物故事进行对比,分析各自的特点和价值。

八、课堂活动1. 情景再现:组织学生进行情景再现,扮演文中的角色,增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

2、正确评价左光年的为人和行事,学习他的爱国精神。

【文言基础知识】1、字词解析①注音释义京畿(jī):京城,国都及其附近的地方。

炮烙(luò):古代的一种烧烫犯人的酷刑。

眦(zì):眼眶。

俟(sì):等待。

述其事以语人(yù,告诉)蕲(qí):蕲州府,现在湖北省蕲春县一带。

衣裳(cháng):古代指裙子。

躬(gōng)造左公第:(躬:亲自。

造:造访,到……去拜望。

)蹲踞(jù):踞有蹲或坐的意思。

使将士更(gēng)休:更换着休息。

解貂(diāo):貂是一种哺乳动物,皮毛珍贵。

②词性活用从数骑出(使……跟随动词的使动用法)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名词作状语)蹲踞而背倚之(用后背,名词作状语)手长鑱(手──拿着,名词用作动词)③一词多义【则】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只,仅仅。

副词)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是,原来是。

具有确认作用的副词)漏鼓移则番代(就。

表承接关系的连词)【虽】虽家仆不得近(即使。

表示假设关系)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虽然。

表示转折关系《张衡传》)【焉】卒感焉(于之。

兼词)于是余有叹焉(不译。

语气助词)万钟于我何加焉(呢。

表示反诘语气助词)且焉置土石(哪里。

疑问代词)盘盘焉,囷(qun)囷焉(地。

形容词词尾,助词)2、句式解析省略句为(之)掩户(省介词宾词,“之”代史可法。

)叩之(于)寺僧(省介词)召入,使(之)拜夫人(省介词宾语,“之”代史可法。

)久之,(史可法)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史可法)持五十金……(省主语)3、难句解析①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微行”,官员穿着平民的衣服出行。

“从”“使……跟从”,使动用法。

全句译作:(他)带着几个骑马的随从,穿着平民的衣服出去查询,进了一座古庙。

②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已”完了。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作者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左宗棠生平和历史背景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左宗棠的生平和历史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左忠毅公逸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风格。

(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写作特色。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古文词语和句式。

(2)详细解析左宗棠的形象特点和逸事。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学习左宗棠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课后作业1. 抄写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学习态度等。

3. 知识掌握: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关键词语和句子含义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左宗棠的逸事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精神品质。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探究,提高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左忠毅公逸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高三语文下册《左忠毅公逸事》教案、教学设计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左忠毅公的品质和精神在当代社会的意义,每组整理出一份讨论报告,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
5.课后拓展:查阅资料,了解其他历史人物的优秀品质和事迹,为下一节课的课前分享做好准备。
6.课后反思:结合课堂所学,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注意事项: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多媒体展示左忠毅公的画像以及与他相关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直观的感知。
2.以问题导入的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左忠毅公是谁吗?他有什么样的品质和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引发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引导学生关注左忠毅公的品质和精神,如忠诚、正直、爱民如子等,强调这些品质对当代青年的启示。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如人物形象、论证手法、文章结构等。
2.要求学生做好讨论记录,整理讨论成果,以便在班级分享。
4.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问题,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5.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从课文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三年级学生,他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文言文的基本知识,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左忠毅公逸事》这篇课文具有一定的学习兴趣,但可能对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和论证手法的分析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以下几点: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了解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3)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理解《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及其所代表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特殊句式和古汉语用法。

2. 深入剖析左忠毅公的品质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司马光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左忠毅公的人物形象,探讨其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难点问题。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左忠毅公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2. 收集有关左忠毅公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事迹。

3. 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品质的作文。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估学生对《左忠毅公逸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检查学生对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掌握。

2. 过程与方法:观察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评估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左忠毅公品质的认同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的教案设计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本文的阅读兴趣,培养文学素养。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学家。

介绍时代背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民族危机。

阐述《左忠毅公逸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作者、时代背景及文学地位。

提问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二章:文本解析2.1 教学目标:分析《左忠毅公逸事》的结构、艺术特色。

理解文本中所表现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本的结构:序言、、尾声。

阐述艺术特色: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相结合。

探讨人物形象:左忠毅公的形象特征及其意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解析文本结构、艺术特色。

引导学生通过细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词句品味3.1 教学目标:品味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深入理解文本内涵,丰富文学修养。

3.2 教学内容:筛选并分析文本中的精彩词句、段落。

探讨词句背后的意义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品味词句、段落的妙处。

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分析和讨论。

第四章:实践与应用4.1 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学会将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实践能力。

4.2 教学内容: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与现实生活相关的话题,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探讨。

4.3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本。

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培养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教学目标:总结本文的学习收获,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拓展知识面。

5.2 教学内容:回顾本文的学习内容,总结收获。

推荐相关文学作品,如《正气歌》、《过零丁洋》等。

5.3 教学方法: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内容。

推荐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

第六章:比较阅读6.1 教学目标:通过比较阅读,加深对《左忠毅公逸事》的理解。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左忠毅公逸事》教案1【教学设想】1、教学内容和重点:《左忠毅公逸事》是传统名篇,是桐城派散文的代表作。

学生对该文文字的阅读理解难度并不大,因此不将对字词句的理解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

“天下文章出桐城”,桐城派散文的历史地位不同寻常。

本课拟将桐城派散文创作主张“义法说”作为课堂教学主线,从材料的选取、写作手法的运用两方面展开教学,即将教学重点落到文章的章法教学上。

2、课前准备:指导学生认真预习,明确预习要求;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学生预习后还存在的疑问,并整理总结,作为本课教学的基本内容。

3、教学手段:拟用自主探究法、讨论讲解法、合作探究法进行教学。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左光斗爱才若渴,坚贞不屈,一心为国的高风亮节,理解本文的思想意义。

2、赏析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运用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特色,体会“义法说”的内涵。

【教学重点】选择典型事例和精要细节刻划人物性格的意义。

【预习要求】1、通读课文四五遍。

2、找出在查阅字典、互助讨论后都难以理解的字词句。

3、熟悉并概括每段大意。

【教学流程】一、明晓目标,检查预习1、出示并简要解说教学目标。

2、读准文中易错字词的读音。

京畿(jī) 庑(wǔ)下防伺(sì) 炮烙(páo luò)草屦(jù) 长�K(chán) 以指拨眦(zì) 蕲(qí)黄潜桐蹲踞(jù) 迸(bèng)落3、理解文中重要词句含义。

词类活用部分:①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K,为除不洁者(草屦,穿草鞋;手,手拿)②席地倚墙而坐(席,以……为席)③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前,走上前,另例: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重要词语和句式:①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

(叩,询问;则,连词表承接,表示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的解释或说明,可译为“原来是”“就发现”等,另例: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②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左忠毅公逸事》这篇文章。

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将了解到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和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在导入环节,我们希望能够激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兴趣,让他们对左忠毅公的事迹有所了解,并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文章梗概2.1 文章内容简介《左忠毅公逸事》主要讲述了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家境、求学经历、仕途经历以及为国家做出的贡献。

文章通过叙述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展现了他忠诚正直、勤奋敬业、不畏权贵的精神品质。

2.2 教学目标在了解文章梗概的过程中,学生应该能够对左忠毅公的事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能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词汇学习3.1 词汇讲解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学习一些重点词汇,包括:梗概(gāng gài)、家境(jiāj ìng)、求学(qiúxué)、仕途(shìtú)、贡献(gòng xiàn)等。

3.2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重点词汇,学生应该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并能够运用这些词汇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表达。

第四章:阅读理解4.1 阅读理解练习1. 左忠毅公的家境如何?他为什么要离开家乡求学?2. 左忠毅公的仕途经历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会受到贬谪?3. 左忠毅公在面对权贵时,表现出了怎样的品质?4.2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理解练习,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第五章:课堂讨论5.1 讨论问题1. 你觉得左忠毅公的精神品质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2. 左忠毅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是如何应对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学到什么?5.2 教学目标通过课堂讨论,学生应该能够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并能够从左忠毅公的事迹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第六章:文学鉴赏6.1 文章特色分析我们将对《左忠毅公逸事》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包括文章的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左忠毅公逸事》说课稿模板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左忠毅公逸事》说课稿模板

冀教版九年级下册《左忠毅公逸事》说课稿模板
为大家带来了九年级下册左忠毅公逸事说课稿模板,希望可以帮助大家理清思路。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3 课文言传记散文《左忠毅公逸事》。

我说课的内容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说教学教法,说教学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七大环节。

一、说教材《左忠毅公逸事》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最后一篇文章,是一篇出色的传记散文,无论是对人物的描写,还是其人物的崇高品质,都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

二、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确切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2、理解课文运用侧面描写烘托主要人物的写法。

3、学习通过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教学目标
四、说教法学法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感悟,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是进行学习。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人物的敬仰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 文章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文章的句式和语法结构;3. 文章的深层含义和启示。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3. 讲解课文:(1)讲解文章的背景和历史意义;(2)解释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

5. 写作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复习课堂所学内容。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原文及相关注释;2. 参考资料:关于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教学步骤:1.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词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3.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左忠毅公的忠诚和勇敢,引导学生学习他的优秀品质;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启示和现实意义;5. 学生展示课后作业,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培养阅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习惯。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抗元英雄、文学家。

简介背景:南宋末年,元朝侵略者侵占了南宋的半壁江山,文天祥作为抗元将领,英勇抵抗,后被捕入狱。

强调文学价值:《左忠毅公逸事》是文天祥狱中所作,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1.3 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讲述文天祥的英勇事迹,引发学生对课文的期待。

第二章:作者与背景简介2.1 教学目标了解文天祥的生平和事迹。

掌握《左忠毅公逸事》的文学背景。

2.2 教学内容文天祥生平简介:抗元英雄、文学家、政治家。

《左忠毅公逸事》背景:文天祥被捕入狱后,元朝统治者劝降,文天祥坚贞不屈,表现出崇高的气节。

2.3 教学活动教师讲述文天祥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了解抗元英雄的英勇精神。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文学背景。

第三章:课文朗读与翻译3.1 教学目标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

掌握课文的生词和句式。

3.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学生跟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课文翻译: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课文内容,进行翻译。

3.3 教学活动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学生分组进行课文翻译,讨论生词和句式的理解。

第四章:课文分析与讨论4.1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学会分析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4.2 教学内容主题分析:课文表现了作者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品质。

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分析:课文中的对比、象征等手法。

4.3 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主题,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

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进行分享和交流。

第五章:拓展与实践5.1 教学目标学会欣赏经典文学作品,培养阅读兴趣。

将课文中的优秀品质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5.2 教学内容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经典文学作品,介绍作品的主题和价值。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2)学会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正能量;(3)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及作者思想观点;2. 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3. 课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思想观点和写作技巧;2. 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3. 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左宗棠及其历史地位,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总结作者思想观点;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进行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检查背诵情况和相关练习的完成情况;2. 在下一节课开始时,进行课堂测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左宗棠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笔记本电脑、教学PPT七、教学资源1. 网络资源:关于左宗棠的纪录片、视频资料2. 图书馆资源:相关左宗棠的书籍、论文3. 校园资源:学校图书馆、多媒体教室八、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阐述作者思想观点2. 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3. 案例分析法:分析左宗棠的生平事迹,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品质4. 情境教学法: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学习兴趣九、教学步骤1. 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作者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内容,提炼关键信息,总结作者思想观点;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关键字词、句子及段落的含义和作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5. 应用拓展: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观点论述自己的看法,进行阅读和表达能力的训练;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能够概括和描述课文中的主要事件和人物。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通过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批判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忠毅公的事迹,使学生感受到他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使学生理解忠诚和勇敢是人格的重要品质,激励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勇往直前。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重要词汇和句子的学习和掌握。

2. 教学难点: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探讨。

对左忠毅公品质和精神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简单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左忠毅公的背景和历史环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起学生对左忠毅公的兴趣。

2. 课文阅读与理解: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通过提问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内容分析和讨论: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和积极性,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 课文理解和分析: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和深层含义的理解程度。

通过作业和测试,评价学生对重要词汇和句子的掌握程度。

3. 思考和创造力: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4. 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忠毅公的背景和历史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上课)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全文。

能够分析并概括左忠毅公的事迹和品质。

能够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左忠毅公的忠诚、正直、勇敢等优秀品质。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左忠毅公逸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

左忠毅公的事迹和品质的分析概括。

2. 教学难点: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

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左忠毅公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左忠毅公的品质。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深入解读课文内容,概括左忠毅公的事迹。

4. 讲解分析: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分析,解答学生的疑问。

5. 课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四、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的品质和事迹的短文。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

2. 学生对左忠毅公的事迹和品质的分析概括能力。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左忠毅公的具体事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品质。

3.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准备:1. 教师应提前准备好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历史背景等。

2. 准备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准备一份详细的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八、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体会左忠毅公的品质。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左忠毅公逸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和事迹,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左忠毅公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尊敬和崇拜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课文内容,把握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培养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古代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左忠毅公的事迹和思想感情的深入理解。

1. 导入新课:(1)介绍左忠毅公的生平和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左忠毅公的形象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评价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字词默写、课文翻译等。

(2)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左忠毅公逸事》。

2. 参考资料:有关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的资料、古代汉语词典、修辞手法参考资料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1. 采用问题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左忠毅公的事迹为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左忠毅公逸事》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阐述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能够解读文中的古代文化常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3)培养阅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左忠毅公的敬仰之情,培养爱国情怀。

(2)学习左忠毅公忠诚、坚定、勇敢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解读古代文化常识。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与理解。

(2)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

(3)对文中人物品质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兴趣。

(2)提问:同学们对左忠毅公有哪些了解?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与拓展:(1)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2)举例说明古代文化常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课文。

五、课后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领悟课文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单元测试评价:通过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的掌握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

左忠毅公逸事(人教版)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左忠毅公逸事》的主要内容,了解左忠毅公的历史背景和逸事。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左忠毅公的逸事,使学生感受到忠诚、正直和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激发学生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简介:简要介绍左忠毅公的生平和逸事,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课文分析:对课文进行逐段分析和解读,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细节和含义。

分析文中的文学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三、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历史背景和左忠毅公的简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并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标记。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巩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文中的逸事,分析其意义和影响。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的交流和分享。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讨论的积极性。

2. 阅读理解: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3. 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学生的讨论和表达,评估学生对文中文学手法的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左忠毅公逸事的读后感,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相关阅读推荐: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左忠毅公的历史资料或相关文学作品,进一步扩展知识面。

六、教学资源1. 教材:人教版《语文》教材。

2. 参考资料:关于左忠毅公的历史资料、相关文学作品、文学鉴赏指南。

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左忠毅公的历史背景和逸事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左忠毅公逸事》,使学生了解我国明朝时期的历史人物左忠毅公,体会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1.2 教学目标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认识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第二章:左忠毅公生平简介2.1 左忠毅公简介左忠毅公,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名光斗,字斗南,号忠毅,福建泉州人。

2.2 抗清事迹左忠毅公在明末清初,率军抗击清军,多次取得胜利。

后因战事不利,被清军俘虏,但他坚贞不屈,拒绝投降。

2.3 忠诚品质左忠毅公在抗清战争中,始终坚定忠诚于明朝,忠诚于国家,忠诚于民族。

第三章:左忠毅公的正直品质3.1 正直为人左忠毅公在生活中,正直无私,严于律己,关心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3.2 公正执法左忠毅公担任官职期间,公正廉明,执法如山,不畏权贵,为民伸张正义。

第四章:左忠毅公的勇敢品质4.1 勇敢抗敌左忠毅公在抗清战争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多次带领部队取得胜利。

4.2 临危不惧左忠毅公在被清军俘虏后,面对酷刑,临危不惧,坚定不屈。

5.1 课堂小结5.2 课后作业阅读与左忠毅公相关的文章,了解其更多的英勇事迹。

第六章:教学方法与策略6.1 讲授法通过讲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使学生了解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6.2 案例分析法分析左忠毅公的具体事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其品质。

6.3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左忠毅公品质的理解和感悟。

第七章:教学重点与难点7.1 教学重点掌握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理解其忠诚、正直、勇敢的品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7.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左忠毅公品质背后的精神内涵。

第八章:教学评价8.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左忠毅公生平事迹和品质的理解程度。

8.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课后作业的质量,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

《左忠毅公逸事》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了解《左忠毅公逸事》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学会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左忠毅公的崇敬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学习左忠毅公的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提升学生的人格魅力。

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左忠毅公逸事》是清代文学家纪昀所写的一篇传记,记述了左忠毅公的一生。

左忠毅公,名光斗,字斗山,明朝末年著名的抗清将领,民族英雄。

2.2 课文梗概左忠毅公少年英勇,屡建战功,被封为忠毅公。

明朝灭亡后,左忠毅公坚决抗清,带领部队在各地展开游击战争。

左忠毅公在战争中展现出忠诚、勇敢、正直的品质,受到人民的尊敬。

2.3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本。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左忠毅公的生平事迹。

3.2 合作探讨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3.3 课堂讲解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

3.4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结合学生的课堂练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4.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对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人物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写史可法以写左光斗。
史可法忠于职守:动作:①自坐帷幕外
②甲上冰霜迸落
原因:史自述动机(上恐负朝廷、下恐负吾师)(左教育的结果)
插:1、流贼。贼在文言文中指“强盗”。在古代,抢劫钱财、劫持人质的人为数不少,但也有很多“贼”是赤贫的农民起义队伍,明末的张献忠、李自成,就被正史一再称为“贼”“流贼”。史可法是抗清民族英雄,但他奉命镇压过张献忠起义军也是事实,这是历史的局限,如同岳飞镇压过杨么起义军一样。
惜才——作者写左光斗见古寺庑下,“一生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借读苦寺,可知此生出身微贱,天气严寒,伏案而卧,文方成草,可见此生发愤苦读。至于文章如何,作者先不明说,却跳过一层撰写了左光斗的两个举动,“解貂覆生”,“为掩户”。“解貂覆生”是让史可法御寒,“掩户”是为史可法挡风,而这些举止都是在“公阅毕”以后出现的。于此,史可法的才学识见不喻自明,左光斗的怜才之意更是一目了然。意犹未足,作者再加一笔,即身为学政的左光斗为询问史可法姓名竟“叩之寺僧”,原来是不忍惊醒酣睡中的史可法。这些精湛的细节描写将左光斗爱惜人才之心写得精细入微,令人击节叹赏。
2、古代计时的方法。我国古代最早的计时工具叫“晷”,原始的方法是在平地上树起一根笔直的木头,围绕木头在地上刻有标记,随着太阳的移动,木头的影子也在移动,观察影子移动的距离,便知过去的时间。这“晷”以后日渐制造得更精致,计算得更准确。但它也有缺点,阴雨天和晚上便无法计时。于是又发明了铜壶滴漏,即在铜壶里装水,在壶上刻有“度”——计时的刻度,铜壶里的水慢慢地往下滴,壶中的水减少,人们便可从刻度上计算出时间。上文说的“鼓”是指晚上击鼓报时。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从7时起约:
7:00——9:00为一更;
9:00——11:00为二更;
11:00——1:00为三更;
1:00——3:00为四更;
3:00——5:00为五更。
俗语有“半夜三更”,因为“三更”是深夜11:00——1:00,恰好是半夜。
D、第4段,简叙史可法敬事“太公”、“太母”和师母的情形。
简析:人物描写
侧面描写——通过写史可法以写左光斗。
觅才——“风雪严寒,从数骑出”,略略几笔先描画出左光斗四出奔波寻觅人才的急切心情。风雪载途,寒气逼人,行路当十分艰难,但在这样恶劣的天气,视学京畿的左光斗仍率领从骑外出寻访。微服间行,是要洞察真情,径入古寺,唯恐错过良材。这一层言简意赅,能使人联想到许多尚未提及的事。从顶风冒雪微行察访至古寺一例,读者自可推想,在试前,左光斗对京畿一带应试诸生的德识才学已进行了普遍考察,不论晴天、雪天,不论寺庙、还是学馆,都可瞥见他风尘仆仆的身影。
左忠毅公逸事
一、教学目的:1、积累一些文言词的用法及意思。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了解左光斗轻生重义、刚强不屈的精神,以及左、史二人爱生尊师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点:1.描写人物的方法。
2.介词结构的用法。
三、教学方法:自读以诵读为主。在理解语句、文意的基础上,反复诵读,了解人物的思想性格,领会描写人物的方法。
纵观左光斗选用、提拔史可法的全过程,左光斗为国求才,思贤若渴,知人善任的品质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简析:人物描写
左公:动作(细节):①为掩护
②解貂覆生(爱才)
神情:瞿然
言语:与夫人语(爱才之目的)
B、第二段,写左公在狱中舍生重义的突出表现。虽被阉党陷害入狱,仍然为国家前途担忧。
简析:人物描写
左公形象:狱中(受刑之酷)——呜咽(左)
(三)、简介左光斗与史可法
左光斗:字遗直,桐城人,在北方兴修水利,天启四年任左迁佥都御史,被诬陷,死于狱中。魏忠贤被除,左光斗以其忠贞刚强的品行得到“忠毅”的谥号。
史可法:字宪之,崇祯进士,因镇压农民起义,累迁右佥都御史,南京兵部尚书。李自成灭明后,他在南京拥立福王为帝,加大学士,称史阁部。马士英不愿他当国,使守扬州,清军南下,攻破扬州,史可法自杀未死,被清军所执,英勇不屈,壮烈殉国。
荣居高位时,他不辞辛劳,广泛罗致人才,是为了国家需要;
身陷囹圄时,他怒逐学生,竭力留存精英,是虑及国家前途。
深沉的爱国精神贯串前后、映照全篇。
神情:奋臂目光如炬(刚强不屈,嫉恶如仇)
语言:谴责(大义凛然,用心良苦)
侧面描写:述其事以语人(刚强)
问题设计1:左光斗被陷下狱,见史可法前去探监,为什么要厉声怒斥,将史可法赶走?
分析:明朝熹宗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党争愈演愈烈,宦官魏忠贤专政擅权,陷害忠良,荼毒人民。当时东林党人杨涟因为上疏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奸恶,被锦衣卫缇骑逮捕,左光斗等人也因上疏陈魏忠贤三十二斩罪同被诬陷下狱。一时东厂特务暗探四处密布,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身陷冤狱的左光斗对当时的政治斗争形势仍深为关切。左光斗自度终无生还之希望,惟期史可法等人奋发有为,能有朝一日翦灭魏逆,伸张大义于天下,振兴社稷,力挽狂澜于既倒。如果说当年左光斗擢拔史可法于寒门时已将史可法视作“继吾志事者”,那么经过多年提携栽培,左光斗更把史可法看成是“支柱天下事者”。现在,左光斗突然见史可法前来探视,立即感到这会给魏忠贤等人罗织罪名加害史可法以可趁之机,因此厉声斥责,将史可法逐走。史可法对左光斗这一番大义凛然的教导心领神会,顿时悟到老师的良苦用心,深感自己思虑不周,忍痛离去。左光斗狱中怒逐史可法这一举动形似不近人情,实则蕴含着左光斗对史可法真诚的爱护与殷切的期望,充分表现了左光斗对国事的关切和他与史可法之间的真挚情谊。
誉才——录用以后,左光斗特意将史可法召入,使拜见夫人,这不同寻常之举,本已流露对史可法的厚爱,一番赞誉,更写出了左光斗得才的喜悦心情。“他日继吾志事者,惟此生耳”,这正是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根本原因,原来左光斗已把史可法视作是效忠国家的良才、自己事业的继承人。“吾诸儿碌碌”的这种说法也表现了左光斗任人唯贤的磊落襟怀。
插:古人的鞋子。上文说到史可法乔装打扮,穿着“草履”进监狱探望左光斗。“鞋”是后起字,古人叫“履”,古人鞋子的质地大约有三种,一类是用麻或者葛制成的,大抵是贫苦百姓穿的,类似后代的草鞋;另一类是用丝绸制成的,大抵是富贵人穿的;另一类是用皮革制成,适用于北方,猎者或士兵也穿。从出土文物看,上古的鞋子多为船头形的。
(三)、自读课文,并作分析
1.逐段分析。
全文5段。
A、第1段,写左光半初遇史可法和对史的赏识与提拔,突出左公爱人才,有救国大志。
问题设计:试用简要的语言概述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全过程,说说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一过程的描述来刻画左光斗的性格的。
分析:左光斗选拔史可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觅才——惜才——选才——誉才。
康熙43年进士。康熙50年,因戴名世<<南山集>>案牵连被捕,著<<狱中杂记>>。
雍正元年,升为内阁学士。乾隆年间,升礼部侍郎。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插:名人的谥号。名人死后,朝廷根据他身前的功绩,给他一个号,以评定他一生的成就,这叫“谥号”。左光斗生前因弹劾大奸臣魏忠贤被诬入狱而害死狱中。魏忠贤倒台后,朝廷赐给他谥号“忠毅”。忠者,忠于朝廷;毅者,坚强不屈。这两个字正是左光斗一生的写照。再如范仲淹谥“文正”,欧阳修谥“文忠”,岳飞谥“武穆”,韩愈谥“文”。
C、第三段,写史可法受左公言传身教的影响,在军中忠勤职守。从侧面反映左光斗的精神不朽。
问题设计:文题是“左忠毅公逸事”,但本段写的全是史可法在镇压农民起义中的表现,游离于课题之外,可以删去,你的看法怎么样?
分析:这段写史可法镇压农民起义的情况,是作者阶级局限性的表现,应分析批判,但在结构上却是重要的一段,是全文的有机部分,不能删去。因为在这里作者是明写史,暗写左,写史的忠于职守,正在表现左的言传身教对史的影响,从侧面丰富了左的形象。例如,史的“数月不就寝”照应左在“严寒”天视学;史坐帐外看着士卒睡觉,照应左对古寺中寒士的爱护;史“甲上冰霜落”,照应左在狱中伤痛万状的刚毅谋国。史的“下恐负吾师也”一语,点透了和主题的关系。
覆生—为掩户;注视—面署第一;继志—唯此生。 (爱才为国)
二、狱斥:
国事糜烂—谁可支柱;无俟构陷—今扑杀汝;吾师肺肝—铁石铸造。 (舍生取义)
三、影响:
守御奉愧吾师。 (忠勤职守)
四、敬奉:
必躬造、候、拜 (师生情长)
五、由来:
亲得于史公 (确凿可信)
六、布置作业
七、教学后记
重点讲述作品的思想意义,完成人物塑造。
课文记叙了左光斗逸事两则,这两则逸事表现了左光斗怎样的品格?
两件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分析:这篇文章写了左光斗的两件事。
一写他任学政,选拔史可法的经过,显示他爱惜人才、知人善任的远见卓识;
一写他在狱中怒逐史可法的情景,突出他轻于个人生死、唯念国家安全的高风亮节。
选才——这一层作者写了考场上吏呼名至史可法,左光斗“瞿然注视”和在卷上“面署第一”两个细节。“瞿然注视”,事出有因。左光斗偶访古寺,已对史可法的苦读和才学留下深刻印象,但当时史可法卧伏案上,未见其容貌。今日突然所得吏人直呼姓名,又惊又喜,所以“瞿然注视”;“面署第一”则生动地反映了左对史的深为赏识,前面既已有寺中阅文一节,至此“面署第一”,也是瓜熟蒂落的安排。
史可法恭谨有礼
原因:(师生情谊深厚,左公影响之大)
第5段,补说逸事之由来,说明事实的确凿。强调了材料的翔实可靠,更加令人信服。
2、概括中心思想。
通过对左忠毅公逸事的记叙,表现左光半对人才的识拔与培养,及其救国的志愿和舍生取义的决心,并表现了史可法在老师的教育下为国效忠的精神。
附:板 书 设 计
一、初遇:
补充:“逸事”也叫“逸事状”,或简称“状”、是人物传记中的一个分支。古代重要人物的传记都是官修的;个人写传是犯法的行为,但可以写行状或逸事状送到国史馆去,作为官修传记的参考。但写状也不是有闻必录,必须事关重大。能表现人物的功业品德,才能写进去。
“状”有一定的格式,要在文末交代一些问题,例如本文最后就交代了左公“狱中语”的来源,说明它是真实可靠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