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讲-Vail层序地层学理论
合集下载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引起海平面上升;
④沉积物注入率和生长率的突然增加;
⑤大洋岩石圈的冷却和密度变化。
精品课件
49
2)相对海平面变化、尺度、成因
◆相对海平面(Relative sea-level)
是指海平面与局部基准面如基底之
间的测量值。
◆尺度可以变化很大。
◆一个地区相对海平面的变化是全球
海平面变化与盆地沉降速率的函数。
37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准层序和准层序组 1)准层序
准层序(Parasequence) 是一个以海泛面或与之相应 的面为界、由成因上有联系 的层或层组构成的相对整合 序列。
精品课件
临滨
4
滨外陆棚
3
前滨
2
临滨
1
滨外陆棚
0
临滨
38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准层序组(Parasequence sets)
层序边界
CS
Systems Tracts HST
LST
精品课件
TST
HST
62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二、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周期与层序级别
不同的海平面变化周期 形成相应的沉积层序
2个一级层序,14个二级层序, 247个三级层序
精品课件
63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质时间内仅沉积很薄沉积物的界面。
精品课件
23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2、整合和不整合
2)不整合
不整合是一个将新老地层分开的界面, 沿着这个界面有证据表明存在指示重大 沉积间断的陆上侵蚀削截(或与之相对 应的海底侵蚀)或陆上暴露现象。
精品课件
24
精品课件
层序地层学(第二章)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研 究方法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1.露头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2.钻测井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3.地震资料的层序地层学分析
二、层序边界识别与层序年代 标定方法
1.层序边界的识别标志 2.层序年代标定方法
三、可容空间分析方法
1.可容空间 2.可容空间与沉积物堆积速率之间 的关系
一、层序地层学解释方法
2.古气候分析
沉积盆地的古气候直接影响盆地 内外的多种地质作用,影响海(湖) 平面的变化、沉积物的类型直至 可容空间的变化,古气候是控制 地层构型的主控因素之一。常用 的有利用 特殊岩石类型、岩石的 颜色、特定自生矿物组合、古生 物特征、有孔虫的氧同位素比值 来分析古气候
3.构造沉降分析
构造沉降是指由于地壳岩石圈的弹性变 化和地应力方式的变化而产生的地壳下沉, 而不是指由于上覆沉积物的负载作用而产生 的盆地下沉。是控制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它与全球海平面变化、气候和沉积速率等因 素一道影响可容空间的变化。构造沉降往往 是长期的,并具有旋回性。较大规模的构造 沉降往往与全球地质历史中的重大事件密切 相关,在某些类型的盆地中,构造沉降往往 是控制层序地层构型的主要因素
(4)测井资料的时频分析,以确定层序旋回周 期的规律,探讨形成层序的主控因素。
(5)测井资料处理与解释,以确定准层序组的 叠置样式、古水流流向以及砂体的展布方向。 (6)沉积环境和古气候详细分析,编绘单井和 多井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图以及以层序或体系域为作 图单元的地层等厚图、沉积相图。确定有利的烃源 岩、储集层和盖层分布区 (7)建立岩性序列、沉积相类型、层序和体系 域与地震反射之间的响应关系,为地震资料的层序 地层分析作好准备。
2.层序地层学研究程序
层序地层学

沉积背景
物类型。
地震、钻测井和露头资料的层序划分与对比,层序年代标定,建立等时 层序分析 年代地层格架,确定层序周期与级别,分析层序时频特征,分析层序成
因机理,确定层序的主控因素。
确定体系域类型,分析各体系域的分布,分析地震相、沉积相的特征, 层序构型
判断古水流体系,确定准层序的叠置样式,建立地层层序模式,并进行 分析
三角洲进积与退积作用转换面
A Genetic Sequence =
Sediment Accumulated in One Base-Level Cycle
Base-Level Rise Half-Cycle Base-Level Fall Half-Cycle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核心内容是建立多级次基准面旋回。 基本方法是判别A/S比值单向变化趋势确定基准面旋回转换 位置。
(c) 垂向叠加
LS
(d) 海向步进 海洋方向
VS
SS b 陆地方向
临滨 滨岸平原
大洋方向
有效可容纳空间迁移及伴随的地层堆积样式
不 同 基 准 面 状 态 下 砂 体 叠 加 规 律
2 进展 —不同背景的层序模式
三种边缘背景下的低位体系域构成 (据Van Wagoner等,1990)
2 进展 —陆相层序地层
示 形
式
地震相 + 模相式 体系域分析
2 进展 —由相模式到体系域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基准面、可容纳空间及其与地表的关系
2 进展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
供给充分时的有效沉积物通量(单位时间内的沉积物补给量)
沉积 物 卸 载 区
沉 积 物 补 给区
第一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层序地层学)

1、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Sequence Stratigraphy) : 根据露 头、钻测井和地震资料,结合有关沉积环境和岩相 古地理解释,对地层层序格架进行地质综合解释的 地层分支学科。
地震地层学 生物地层学 年代地层学 沉积学
层序地层学
油气勘探
2、层序(Sequence)
• 在滨线的区域性海进时期,密集段分布 最广泛。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密集段主要产于海进体系域内部和高水位 体系域远端。它实际上是不断前积的、穿
时的前三角洲细粒沉积
湖盆中的密集段
含盐油页岩膏盐华、溶蚀纹理
灰黑色云质泥岩
层面盐晶、溶蚀坑与断面水平纹理
6.可容空间(Accommodation)
凝缩层也称密集段、或缓慢沉积段, 是在相对海平面上升到最大、海岸线 海侵最大时期在陆坡和盆地相沉积的 沉积物。
一般由沉积速率很慢的(10100mm/万)、厚度很薄的、缺乏陆源 物质的半深海和深海沉积物。
Definition of Key Terms
密集段 Condensed Section
• 以沉积速度极低为特征的一种薄的海相地 层 层 段 ( 沉 积 速 度 小 于 1 一 l0mm / 1000 年)(据Vail, Hardenbol, Todd, 1984)。它们 是半远洋和远洋沉积物组成,缺乏陆源碎 屑物质,是在海平面相对上升最大、海岸 线海侵最大时期在外陆架、陆坡和盆地底 部沉积的(据Loutit, 1986)。
2. 四个基本变量控制层序特征
基本变量对层序的控制作用
基本变量
控制作用
构造沉降
提供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
2-层序地层学及其应用

二、层序地层单元类型及划分方法
2、地层单元类型 (4)相互关系:
传统地层单元:界(代)--系(纪)--统(世)--阶(期)--带(时)
基准面变化:长旋回层序-中旋回层序-短旋回层序-超短旋回层序
层序地层单元:层序--准层序组--准层序--岩层组--岩层—纹层组--纹层
一级层序、二级层序、 三级层序、四级层序
一、层序地层学基本知识
1、盆地的概念及研究内容
2、油气勘探阶段及特征
3、与层序地层学有关的概念
1、盆地的概念及盆地研究内容
(1)盆地的概念:
沉积盆地:是指一定地质历史阶段受构造运动控制,由沉 积物沉降堆积而形成的凹地。 含油气盆地:在地质历史中有油气生成和聚集的沉积盆地
(2)盆地构成要素:基底:前P
油田分层单元:界--系--统--组--段--砂层组--小层--单砂体--韵律层
二、层序地层单元类型及划分方法
3、层序地层单元基本特征
二、层序地层单元类型及划分方法
3、层序地层单元基本特征
(1)层序
1)定义:一套相对整一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其顶和底以不整合或与之可 以对比的整合为界的地层 (Strata)(Vail 等 , l977) 。
层序:一级、二级、三级、四级、五级、六级……
二、层序地层单元类型及划分方法
2、层序单元基本类型
(3) 油田常用地层单元类型
主要以测井曲线和岩性为依据进行的层序单元的综 合划分。强调:岩性组合及测井响应
规模层次:系--统---组--段--亚段--砂层组--小层 --单砂层--韵律层
第三系--下统--沙河街组--沙四段--沙四下亚段— 四砂组—五小层—二砂体—一韵律层 二叠系 — 下统 — 三工河组 —S2 段 —S21 砂组 —S211 小层……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2

HST
陆
海
TST LST
层序地层单元基本展布特征示意图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二、层序界面类型 1、不整合定义
不整合(Unconformity):一个分开新老地 层的界面,沿着这个面存在陆上侵蚀削截(在 某些地区为可与之对比的海底侵蚀面)的证据, 或者存在明确重要沉积间断的陆上暴露的证据, 并具有的明确的沉积间断。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和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层序和体系域
一、层序定义
Mitchum(1977,1979a)的定义——由一组相对整合、连 续且具有成因联系的地层单元组成的一个地层单元,其顶底 界面均由不整合面或其相应的整合面
概念的缺陷
没有指定层序的规模和持续时间,也没有指出产生不整合面的任 何特定机理。
三、层序类型
依据层序底部的界面(不整合)类型,层序可分为两种 类型:
Ⅰ型层序 Ⅱ型层序。
Ⅰ型层序是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其相对海面下降较大,使 层序的早期顶积层上超在早先层序的坡积层 上
Ⅱ型层序指那些海面相对下降没有超过退覆坡折 点后形成的层序,最低部位体系域称为陆架边缘 体系域(Posamentier等,1988)。该体系域可沉积 于陆架的任何位置。陆架边缘体系域的底界为Ⅱ 型层序边界,而顶界是陆架的首次大的泛滥面
一个层序沉积于一个由非海相侵蚀面为界的沉积旋回,沉积于一个“重要” 的基准面升降旋回中。
在大多数盆地中,基准面受海平面控制,因此一个层序是一个相对海平 面上升-下降周期的产物。
一个基准面旋回形成的理想层序
陆盆坡折边缘I型层序的地层几何形态,表现出5个分开的沉积组合,传统 的划分是三个体系域——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
层序地层学-第3章 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与原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4 陆架边缘体系域(SMST)
5 强制海退体系域(FRST) 6 海退体系域(RST)
7 密集段(CS)
最大海泛面:以退积到加积式准层序
组的转变为特征,常为HST的下超面
密集段
高水位体系域
上超、海岸上 超向下转移、 没有削蚀和下 陆架边缘体系域 切谷。微弱的加
海平面相对静止或 稍有上升期间形成
积或进积准层序。
LST
2 海侵体系域
海侵体系域 (Transgressive system tract,TST): Ⅰ型和Ⅱ型层 序的海侵体系域,在海平面 迅速上升和构造沉降共同产 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 成的,以沉积作用缓慢的、 低砂泥比的、一个或多个退 积型准层序组为特征,主要 沉积体系是:陆架沉积、三 角洲沉积、海岸平原沉积、 以及障壁岛、泻湖沉积为主
海平面相对下降期间形成
初始海泛面:以从低
水位进积到海侵的退 积为特征
第二节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一 可容纳空间
二 层序的主控因素
1 海平面的变化
2 构造沉降
3 气候
4 物源供应
一 可容纳空间
可容纳空间 (Accommoda tion):可供沉积
物堆积的潜在空间 (Jerry, 1988), 可容空间受控于沉 积背景的基准面变 化,或者是海平面 升降和构造沉降的 函数
三 层序内部的关键界面
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是Ⅰ 型层序内部初次跨越陆架坡折的海泛面,即 相应于首次越过陆棚坡折带的第一个滨岸上 超对应的界面 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最大海侵时形成的界面,它是海侵体系域的 定界面被高位体系域下超,它从以退积式准 层序组变为进积式准层序组为特征,常与凝 缩层伴生。在地震剖面上,最大海泛面对应 于最远滨岸上超点所对应的反射同相轴
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 形成于快速的海平面下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伴随着陆架下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切谷和海底峡谷的深切作用 , 陆架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 碎屑岩块沿着峡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谷体系被搬运至陆架斜坡的底部 , 形成了广泛的低位体系域 。 沉积相迅速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地向盆地方向迁移,不整合面之下的高位体系域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三、不整合、沉积间断与层序边界 不整合、
1.不整合的重要性 .
不整合(unconformity)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在沉积上缺 是 不整合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Bates,1980)。与此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 。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nonconformity)、假整合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 、假整合(disconformity)、小 、 间断(diastem)、中断 间断 、中断(hiatuse)。文中所运用的不整合是指在地层记录中包括 。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temporal break)。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 。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1)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只是漫长地史时期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 。 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 最大时间范围内沉积作用 的中断。 的中断。 2)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通常这种类型的不整合是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三、不整合、沉积间断与层序边界 不整合、
1.不整合的重要性 .
不整合(unconformity)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在沉积上缺 是 不整合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Bates,1980)。与此 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侵蚀阶段相对应 , 。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nonconformity)、假整合 相关的其他一些术语有非整合 、假整合(disconformity)、小 、 间断(diastem)、中断 间断 、中断(hiatuse)。文中所运用的不整合是指在地层记录中包括 。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temporal break)。 从局部到全球规模的不同级别的时间间断 。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以不整合来确定地层层序,主要基于如下两个关键性的特征: 1)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只是漫长地史时期 沉积间断比记录更重要,即地表上任何地方的沉积,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微小而零星的记录 。 不整合代表了一个恒定的 、 最大时间范围内沉积作用 的中断。 的中断。 2)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通常这种类型的不整合是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不整合面之上的沉积物较其以下地层年轻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由于陆上暴露产生的侵蚀作用而形成的,绝大多数不整合属此类型。
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概念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4) I型和II型层序边界 Ⅰ型层序边界是一个区域性的不整 合界面,是全球海平面下降速度大 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速度 时产生的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4) I型和II型层序边界 II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 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 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未 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沉积水深是指海平面到沉积表面的距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2、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特征
1)周期性 一级周期2个(亿年级), 二级周期14个(千万年级), 三级周期247个(百万年级)
2)不对称型 快速上升-稳定-快速下降
一级周期2个
二级周期14个
不同级别旋回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层序地层构成-- I型、II型层序
层序类型 体系域类型 低位体系域 体系域中沉积体 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楔状复合 体
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 体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 体
陆棚边缘体系域 前积和加积沉积复合体 I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受益于地 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 和沉积学的发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岩性地层学无益 于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层序地层学与传统地层学的区别
等时性而 不是等岩性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2.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 为边界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是建立 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4) I型和II型层序边界 II型层序界面是由于全球海平面下降 速度小于沉积滨线坡折带处盆地沉降 速度时形成的,因此在这个位置上未 发生海平面的相对下降
全球海平面和相对海平面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沉积水深是指海平面到沉积表面的距离
第二节 全球海平面变化
2、全球海平面相对变化特征
1)周期性 一级周期2个(亿年级), 二级周期14个(千万年级), 三级周期247个(百万年级)
2)不对称型 快速上升-稳定-快速下降
一级周期2个
二级周期14个
不同级别旋回
二、层序地层学基本概念 5)层序地层构成-- I型、II型层序
层序类型 体系域类型 低位体系域 体系域中沉积体 盆底扇、斜坡扇和前积楔状复合 体
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 体 缓慢沉积复合体 S形、斜交前积和加积型沉积复合 体
陆棚边缘体系域 前积和加积沉积复合体 II型层序 海侵体系域 高位体系域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层序地层学的诞生和发展受益于地 震地层学、生物地层学、年代地层学 和沉积学的发展。
但需要指出的是,岩性地层学无益 于层序地层学的发展。
层序地层学与传统地层学的区别
等时性而 不是等岩性
第一节 理论基础和概念体系
一、层序地层学定义和理论基础 2.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 1)海平面升降变化具有全球周期性 全球周期性海平面变化是形成以不整合 为边界的沉积层序的根本原因,是建立 全球地层对比的重要手段
2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

基准面
基准面:分隔沉积区和剥蚀区的物理面。 Base level, which separates deposition zone from erosion zone (Wheeler, 1964).
教材 P148
教材 P149
一、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1. 2. 3. 4. 5. 层序 整合和不整合 海泛面 可容纳空间 凝缩层(浓缩层、密集段、缓慢沉积段)
沉积学中的不整合概念
Unconformity(不整合) A geological surface separating older from younger rocks and representing a gap in the geologic 上下两套地层的 record. Such a surface might result from a hiatus (间断)in deposition of 产状不一致, sediments, possibly in combination with erosion, or deformation such as faulting. An angular unconformity 相交;两套地 (角度不整合) separates younger 层的时代不连 strata from eroded, dipping older strata. A disconformity (假整合) represents a time of non deposition, 有代表长期风 possibly combined with erosion, and 化剥蚀与沉积 can be difficult to distinguish within a series of parallel strata. A nonconformity (非整合)separates 存在。 overlying strata from eroded, older igneous or metamorphic rocks.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退覆坡折(offlap)(Vail等,1991)——指陆坡上位于顶积层和 斜积层之间的主要坡折。 沉积滨线坡折(depositional shreoline break)(Van Wagorne 等,1988)——指在一个沉积剖面上陆坡的主坡折与滨线重合。 在相对海平面下降时,沉积体系中退覆坡折的重要性是非常明显的。 当相对海平面下降暴露出坡折时,河流通常下切以重新均夷降低的 盆地基准面,其结果是河流在河口处下切嵌入。
基准面的变化取决于沉积环境 1、在冲积环境中——基准面受均衡河流剖面的控制,该剖面逐渐递变到 远端的海平面或湖平面; 2、在三角洲和滨岸体系中——基准面等效于海平面; 3、在浅海环境中——虽然浪基面以“均衡陆棚剖面(graded shelf profile)”的形式形成一个暂时的沉积基准面,但海平面最终是它的基准 面。
1、具有巨大的早期快速增加的沉积物供应速率 2、冲断作用的停止和造山带的持续侵蚀导致载荷最终减 小,并且许多前陆盆地被抬升。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3、走滑盆地
走滑盆地总的来说沉降和抬升速率均非常快,但走滑 盆地没有一种特定的沉降模式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盆地动力学、几何学
平面下降到它的起始位置时,可容空间降低到只由构造作用产生的最 小值 随着沉降速率的增加,最大可容空间产生的时间逐渐后移,在盆地中 沉降速率高的位置,即使可能出现全球海平面下降,可容空间也不会 减小。
层序地层学概念和原理
——相对海平面、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
四、旋回级别和全球对比
一个沉积层序代表了一个完整的旋回,其顶底边界均为侵蚀不整合 面。层序有一个最大发育时段,用相关 的整合面到分界的不整合面 来度量。因此层序的发育时段可由控制可容空间产生和消亡的事件, 即构造沉降和/或全球海平面变化来确定。 构造升降旋回和海平面升降旋回有不同的时间周期,因此可以把层 序按时段级别来划分。 通常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等,这样一个盆地充填体就可以 被划分成为一个层序谱系,每级层序代表了特定级别的构造或海平 面升降旋回。
层序地层学讲义第二篇

海陆相盆地层序地层研究影响因素对比
一、构造作用对层序的控制
• 盆地构造演化往往被认为是形成陆相层序的一种主控因素, 甚至是形成陆相层序的最主要控制因素。
•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构造演化史分析表明:盆地构造演化具 有明显的阶段性,即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不是连续的,是间 歇的或幕式的。正是这种幕式的盆地构造旋回控制了某些 陆相盆地的层序地层模式。
• 晚第三纪,干旱气候带整体向北迁移,退缩到中国内 蒙古和河北北部地区,其他地区均为受到海洋环境气 候影响的潮湿气候带。
第一节 陆相湖盆地质特征
一、陆相湖盆构造特征 二、陆相湖盆气候特征 三、陆相湖盆沉积旋回特征
三、陆相湖盆沉积旋回特征
• 关于沉积旋回分析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但在 本世纪70年代,Vail等人将沉积旋回的形成与 海平面的相对变化联系起来,并且认为,海平 面变化旋回在全球可以对比,也就是说,海平 面变化旋回并不是由局部构造事件引起的,而 是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结果。实际上,中国中新 生代陆相湖盆沉积物的垂向演化存在明显的旋 回性,这些沉积旋回主要受控于盆地构造活动 的多期性、阶段性,受控于海平面相对变化和 沉积物供给的周期性。
第二节 陆相层序地层主控因素
一、构造作用对层序的控制 二、气候对层序的控制 三、物源供给对层序的控制 四、古地形对层序的控制
二、气候对层序的控制
• 曾有一些学者认为,气候是确定陆相层序地层的 关键因素,例如可用米兰科维奇旋回来预测各种 气候带的沉积相类型和沉积速率的瞬时变化情况, 进而,在了解有关古纬度和盆地类型之后,就可 以利用与气候控制作用相关的旋回地层模式预测 陆相地层的主要沉积相的空间分布。
• 显然这种盆地基底沉降的差异特征影响了盆 地演化的历史。与盆地基底沉降历史相对应, 中国中新生代陆相盆地的构造演化历史均可 被划分成三个演化阶段,即早期断陷阶段、 中期拗陷阶段和晚期萎缩消亡阶段 .
层序地层理论与应用

4)标志沉积层或事件沉积(灾变、缺氧)
• 火山灰层 • 黑色页岩
5)生物演化界面
灾变性、生物组合变化
几种方法理论的比较
Exxon的层序地层--不整合面、对应的整合面
成因地层学(Galloway)-----最大的海泛面
Embery 的T-R旋回---------初始海进面 Cross 的高分辩层序地层----不整合面、无低位域
层序地层学
(Sequence Stratigraphy)
•层序地层学是当前地球科学中一门新兴的、研
究沉积盆地沉积地层和进行资源预测的重要理论和 方法体系。层序地层学源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地震
地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了相模式、沉积
体系、盆地分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上世纪80年代
形成的一套完善的盆地充填分析的方法和理论体系,
陆相湖盆层序地层学研究难点
1.陆相湖平面变化的敏感性; 2. 陆相湖盆分布的孤立性;
3.敞流湖盆与闭流湖盆的差别 ;
4.湖平面升降曲线的确定依据;
5.海侵的影响。
1.陆相湖平面变化的敏感性;
1)湖平面受构造控制;(上下.掀斜.走滑.断裂和地震 等)。 2)湖平面受气候控制;(长周期.短周期.年.季节和甚 至干旱的月份)。 3)湖平面受物源控制;(剥蚀的难易.多少.流路的变 化.堆积后的改道.洪水的决口等)。
主要作用营力:波浪、潮汐、海流、风暴、海底火山等;
沉积范围:海岸带、陆架、陆坡、深海,横向穿越距离 数十米至数百千米; 沉积层横向连续性:横向延伸距离大,连续性好;
主要受大陆水流、波浪、潮流等影响;
冲积扇区、河流沉积区、湖泊沉积区;
(包括滨湖、浅湖、深湖区),沉积范围相对窄; 横向延伸距离较短,连续性较差;
经典:地质专业-层序地层学-第二章2

Ⅱ型不整合(typeⅡunconformity)
发育于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时期,其结果导致相域逐渐向海迁移,并伴 随少量的陆上暴露和侵蚀作用,陆架边缘体系域形成Ⅱ型不整合。由于Ⅱ型 不整合没有发育明显的侵蚀或大的相带迁移,因此在地震资料和露头中极难 识别。
淹没不整合截然不同于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暴露而产生的I型或Ⅱ型不整 合。有时也将淹没不整合称之为Ⅲ型不整合。
5
Ⅱ型层序(typeⅡsequence)是以Ⅱ型不整合为边界的、自下 而上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Ⅱ型 层序形成时,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没有发生相对海平面下降, 因而Ⅱ型层序无深切谷形成,也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明显 截切和相向海方向的迁移。陆棚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最下部 一个体系域,其底界是一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相平原或以覆 盖河流沉积的滨岸和三角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在底界面为整合的地方,它只表现为准层序 叠置样式的变化,即从快速前积到缓慢前积到加积的变化。
1
2.不整合成因分析
不整合露侵蚀和水下侵蚀)和非侵蚀作用的研究,而且 包括对其控制因素如大陆抬升、海平面变化以及盆地构造活动 等的分析。
1) 与侵蚀作用有关的不整合
从各级别的不整合形成方式上,绝大多数不整合是侵蚀作用形成的。侵 蚀作用包括陆上暴露侵蚀和水下侵蚀。陆上侵蚀作用主要受大陆构造抬升和 全球海平面下降的控制,作用的结果是下伏地层被削蚀。对不整合级别的形 成控制上存在不同的认识。Sloss认为,区域间的不整合是全球同时构造抬 升的结果。Miall也证实绝大多数的构造事件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即全 球不整合可能发生在构造抬升或低海平面期。Vail等认为全球海平面变化产 生全球不整合,构造作用产生区域不整合。
发育于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时期,其结果导致相域逐渐向海迁移,并伴 随少量的陆上暴露和侵蚀作用,陆架边缘体系域形成Ⅱ型不整合。由于Ⅱ型 不整合没有发育明显的侵蚀或大的相带迁移,因此在地震资料和露头中极难 识别。
淹没不整合截然不同于海平面下降造成的暴露而产生的I型或Ⅱ型不整 合。有时也将淹没不整合称之为Ⅲ型不整合。
5
Ⅱ型层序(typeⅡsequence)是以Ⅱ型不整合为边界的、自下 而上由陆棚边缘体系域、海侵体系域、高位体系域组成,Ⅱ型 层序形成时,在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没有发生相对海平面下降, 因而Ⅱ型层序无深切谷形成,也没有河流回春作用造成的明显 截切和相向海方向的迁移。陆棚边缘体系域是Ⅱ型层序最下部 一个体系域,其底界是一个以覆盖河流沉积的海相平原或以覆 盖河流沉积的滨岸和三角洲沉积物为特征的侵蚀不整合或与之 可对比的整合面。在底界面为整合的地方,它只表现为准层序 叠置样式的变化,即从快速前积到缓慢前积到加积的变化。
1
2.不整合成因分析
不整合露侵蚀和水下侵蚀)和非侵蚀作用的研究,而且 包括对其控制因素如大陆抬升、海平面变化以及盆地构造活动 等的分析。
1) 与侵蚀作用有关的不整合
从各级别的不整合形成方式上,绝大多数不整合是侵蚀作用形成的。侵 蚀作用包括陆上暴露侵蚀和水下侵蚀。陆上侵蚀作用主要受大陆构造抬升和 全球海平面下降的控制,作用的结果是下伏地层被削蚀。对不整合级别的形 成控制上存在不同的认识。Sloss认为,区域间的不整合是全球同时构造抬 升的结果。Miall也证实绝大多数的构造事件对应着全球海平面下降,即全 球不整合可能发生在构造抬升或低海平面期。Vail等认为全球海平面变化产 生全球不整合,构造作用产生区域不整合。
层序地层学标准化2

2、三大流派,五种独立模式
1)沉积层序:有4种独立 模式;Vail和Haq以HST的 SU&CC*为层序界面;Van和 Hunt以HST+FSST的SU&CC** 为界; 2)成因层序4分,以MFS为 界; 3)T-R层序为两分,正-到 三角表示,以MRS为界; 4)从3分到4分发展已经成 基本共识: LST分为FSST(l-HST, eLST)和LST。 Vail和Haq的LST没有明确 分两期。
FSST 外陆棚席状沉积之上突变为滨岸沉积,斜坡带常为渐变接触,盆地:深水盆底扇。
突变,代表海平面下降后的沉积,
低位正常海退沉积:呈向陆地退却总趋势,向上变细再变粗; LNR 先发育盆底扇、再斜坡带发育具有水道和天然堤的浊积扇(上超);
LST 上部底位楔,靠陆为顶置(地震为上超或空白反射),靠海前积,与HST有差异。
要求:露头、岩心、测井、地震资料综合运用
3.1 统一体系域 界面
1)层序地层向高分辩层序地层 学发展;基准面变化周期替代 海平面变化,术语和内涵发生 转变,因为基准面变化曲线更 能准确描述时间段与体系域的 沉积成因关系。 2)在基准面变化曲线中,Vail 的海平面快速下降起点成为基 准面下降起点。
非海相
底面突变的 滨海相
陆棚相
下面为浅海相 强制海退底面 海退期的海底侵蚀面 体系域内部的正常海退界面
FR:离超(或退覆)
分离的阶梯, 陆架上的滨岸沉积
Amplitude extraction map along a seismic horizon, showing detached and downstepping forced regressive shoreface deposits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from Catuneanu et al., 2003a; image courtesy of PEMEX). The color code uses blue for sand and orange for shal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湖)泛面
一)不整合、沉积间断与层序边界
• 1.不整合(unconformity) • 是指岩石地层之间接触上的构造关系,沉积 上缺少连续性,并与沉积间断、风化特别是 侵蚀阶段相对应(Bates,1980) • 沉积间断:沉积地层中保留下来的时间记录 存在可识别的不连续,存在一段缺失(或无 记录)的地质历史。 • 不整合的类型(按成因): 1.与侵蚀作用有关的 2.与侵蚀作用无关的
莱109,2914.8m
亚 深度 绝对年龄 (Ma) 段 (m)
平均沉积速率 (mm/千年)
层序 地层
• 4)地球化学特征 • 有机地化:有机质 含量高、干酪根类 型好 • 微量元素:反映深 水的微量元素富集 • 5)沉积速率 • 小 • 6)测井曲线:高自 然伽马、低电阻率、 平直自然电位为特 征
低位前积楔状体:上超在 层序界面之上或下超于 盆地扇或陆坡扇之上, 顶界面是低位域的顶界 面-首泛面。 在斜坡构造背景下:低位 由海平面相对下降期形 成的下部前积楔和上升 期形成的上部前积楔及 深切谷充填。 在生长断层背景下:低位 域由盆地扇、斜坡扇、 互层砂泥岩加厚层和深 切谷组成。
2.海侵域(Transgressive systems tract,TST)
2.不整合与层序边界类型
在Exxon模式中,层序界面常以不整合面为代表。根据陆 相侵蚀的范围和相带向海迁移量的大小,将作为层序界 面的不整合划分出以下几种类型: 1)I型不整合(Type I unconformity):形成于海平面快 速下降期和构造迅速沉降期。海岸线可能移至陆架边缘, 伴随着陆架下切谷和海 底峡谷的深切作用,陆 表遭受广泛的侵蚀作用。 沉积相迅速向盆地方向 迁移。
1.低位域(lowstand systems tract,LST)
LST:是I型层序中位臵最低、沉积最老的 体体系域,是在相对海平面下降到最低 点且开始缓慢上升时期形成的。
升 A F E G 高 位 域
B
C 降 低位域
D
海 侵 域
• 沉积特征 • 在具有陆棚坡折和深水盆地 的沉积背景中,低位域由海 平面下降期形成的盆底扇、 斜坡扇和上升期形成的低位 前积楔状体以及深切谷充填 物组成的。 • 盆地扇底部是I型层序界面, 顶面是下超面。 • 斜坡扇以陆坡中部或底部的 浊流、碎屑流沉积为特征, 其可与盆地扇同期,也可与 低位楔的早期部分同期。
2.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 是一个层序中最大海(湖)侵时形成的界面, 一般对应于最远滨岸上超点。 • 1)界面以下为典型的退积式准层序组,
以上为加积式准层序组,反映湖平面由 上升到相对稳定的变化过程 • 2)常与凝缩段伴生
最大海(湖)泛面(MFS)与凝缩段(CS)
3.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基础 1)海平面的变化具有全球性(统一性)、周期性 (旋回性) 变化的产物是形成了不同级序的层序地层单元 变化的周期性----不同级序的层序地层单元 变化的统一性----不同级序层序地层单元间对比
2)构造沉降、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给速率 和气候变化4个基本变量控制了地层单元的 几何形态和岩性 构造沉降-控制了沉积物沉积的可容空间 全球海平面变化控制了地层和岩相分布模式 沉积物供给速率控制了沉积物的充填过程和 古水深的 气候变化控制了沉积物类型以及沉积物的沉 积数量 全球海平面升降变化是控制地层叠臵样式的 最基本因素。
1)与侵蚀作用有关的不整合
侵蚀作用类型:陆上暴露侵蚀和水下侵蚀 陆上暴露侵蚀主要受大陆构造抬升和全球海平面 下降的控制,作用的结果是下伏地层被削蚀。 水下侵蚀主要海侵作用(向岸侵蚀)、事件流 (如重力流、风暴流)、陆源碎屑注入、碳酸 盐矿物溶解等所致。
2)与侵蚀作用无关的不整合
加深饥饿不整合:由于环境突然变深,沉 积物供应滞后而形成的间断。其特征是 凝缩段直接覆盖于层序界面之上,不必 包含任何暴露证据。 超覆不整合:在海侵的条件下,年轻地层 沿斜坡不断上超,使老地层与不同的新 地层接触。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B
泄 水 口
类 I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河 流 轨 迹
河 流 轨
• I类空间:水上可容空间,其可进一步分出两部分, 其中以湖盆最低溢出点的平面为界,位于该界面与 沉积基准面之间为IA类,位于该界面与湖平面之间为 IB类。 • II类空间:水下可容空间,对于盆地中某一点来说, II类空间的大小与水深呈正比关系。显然,只有存 在Ⅱ类(水下)空间时,才可能形成稳定的湖相沉积。
2800பைடு நூலகம்38.7 2900
710
湖 层 退 体 系
沙
513
3000 三
39.0
序
域
中 3100 40.0
120
2 湖 进
53 41.0 3200 95 42.0 38 43.0 45.0 47.0 49.0 8.25 11 1
体 系 域
沙 三 3300 下
层 序
三)体系域(systems tract)
二)海(湖)泛面(flooding surface)
• 海(湖)泛面:是一个新老地层的 分界面。穿过此界面深水存在明显 增大的证据。 • 这种水深的突然增加常伴随着小规 模的水下侵蚀作用和无沉积作用. • 初次海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 • 最大海泛面(maximum flooding surface)
• 湖水深度(depth of lake water):指沉 积湖盆内沉积物表面距湖面的高度,其 大小变化受控于相对湖平面的位臵与已 形成的沉积物厚度。
• 基准面(base level):是一个想象的动态平衡面,用 于描述沉积作用的上限和侵蚀作用的下限。 • 高于基准面表现为侵蚀作用,即使有沉积作用也是 局部和暂时的,沉积物质点不稳定,不能长期保存 下来而成为地层记录; • 低于基准面,发生沉积作用,沉积物有可能被埋藏 而保存下来。
定义:指一系列有联系的、同时期的沉积体系 的集合体(Brown and Fisher,1977)。沉积 体系是指具有成因联系的、相的三维空间组 合( Fisher,1967)。因此,体系域也是三 维空间上的沉积单元。 体系域的边界: 层序界面、最大海泛面、首泛面 体系域的类型:根据海平面升降旋回特征,划 分出低位域、海侵域、高位域和陆架边缘体 系域
I型不整合面(层序界面)的识别标志:
(1)广泛出露地表的陆上侵蚀不整合面。 A.不整合面分布范围广,可分布于整个陆棚地区,甚 至整个盆地。 B.不整合之上可发育底砾岩、风化壳、根土层。 C.不整合面波状起伏,上下地层产状可存在明显不同
(2)层序界面上下地层颜色、岩性、沉积 相垂向不连续或错位 (3)伴随海平面下降,由河流回春作用形 成的深切谷是层序界面典型的标志。
2)II型不整合(Type I I unconformity):
发育于相对海平面缓慢下降时期,导致相域逐渐 向海迁移,伴随少量的陆上暴露和侵蚀作用。
3)III型不整合:淹没不整合,形成于海平面快 速上升时期海水快速加深过程中。最大特征是 凝缩段直接覆盖于层序界面之上。
• 2)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的成因解释
二 层序地层学的基本概念
• 层序(sequence)定义为一套成因上相关的、相对整 合的连续地层序列,其上下以不整合或与之相对应 的整合面为界。(Wagoner,1990) • 组成: 层序界面—不整合面 地层单元---其内部相对整一,形成于同一海平面升降 旋回中,是由成因上有联系的多种沉积相在纵向和 横向上的有序组合。 层序 体系域 准层序组 准层序
海相理想模式
• 当沉降速率远小于全球海平面下降速 率时,将形成I型层序界面 • 当沉降速率接近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 时,将形成II型层序界面 • 当沉降速率超过全球海平面下降速率 时,将形成III型层序界面
3)层序类型
根据沉积滨线坡折带处海平面下降速率与 盆地沉降速率之间的关系以及层序边界 不整合类型,将层序划分出三种类型: I型层序----I型不整合面(低位域,海侵域, 高位域) II型层序----II型不整合面(陆棚边缘体系 域,海侵域,高位域) III型层序----III型不整合面(海侵域,高 位域)
I 类 A
沉 积 基 准 面 湖 平 面
I 类 B
泄 水 口
类 I 空 间 I I 类 空 间
河 流 轨 迹
河 流
2.层序地层学的定义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以不整合面或与之相对应的整 合面为边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中成因联系的、旋 回岩性序列间相互关联的地层学分支学科。 综合了露头、钻井、测井、地震等资料 一种方法:划分、对比沉积地层 一种技术:沉积学分析,研究砂体成因、分 布 一种理论:找油理论
TST:是I型和II型层序中部的体系域,是在 全球海平面迅速上升和构造沉降共同产 生的海平面相对上升时期形成的。
升 A F E G 高 位 域
B
C 降 低位域
D
海 侵 域
特征: 沉积作用缓慢、低砂 泥比值、一个或多 个退积准层序组。 沉积体系:陆架沉积、 三角洲沉积、海岸 平原沉积及障蔽岛、 泻湖、潮汐沉积 顶部沉积以沉积慢、 分布广、富含有机 质、沉积物细为特 征。
1.初次海(湖)泛面(first flooding surface) 指海(湖)平面发生大规模上升的初始海泛面,一 般对应于第一个滨岸上超点。 • 1)界面以上为典型的退积式准层序组,以下为加积 式准层序组,反映湖平面由相对稳定到上升的变化 过程 • 2)沉积环境差异,界面以上多为半深湖-深湖,界 面以下多为滨浅湖或暴露环境 • 3)在盆地边缘,首泛面有时与层序界面重合
第二篇 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四大学派
1 以Vail为代表的石油公司学派,以地层不整合或 与此不整合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边界。
第二讲 层序地层学理论基础—四大学派
2 以Galloway为成因层序地层学代表,采用最 大洪泛面作为层序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