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Residual gas control
(Gas exchange of 4-stroke engine at TDC)
pE pI Limit: W/o valve overlap
With valve overlap pI < pE (Part load)
With valve overlap pI > pE or high speed (Dynamic) TDC
由图4-18可知: q=1、2、3、、、正整数时,残余负波到达,对Φc 不利; q=1.5 、2.5 、 、 、时,残余正波到达,对Φc 不利。
图4-18 上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
3、惯性效应+波动效应
→→“增压”, 可使Φc >1
(见图4-20)
问题: Φc 随转速和进气
管长变化,仅在 某一狭窄区域得 到改善。
图4-16 单缸机本循环进气动态效应
2、上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波动效应) 上循环残余压力波动的正压波如能处于本循环进气时期, 则会对Φc 有利,否则有负作用。 记:气门口处压力波动频率为f1= a/(4L), 进气门开启频率为 则:频率比 f2= n/120, q= f1/f2= 30a/(nL)
Passenger car gasoline engine MB V6-3V with dual-spark ignition
EWM, VK1, VK2
E5844
Ford Zetec-SE engine
EWM
E5821
VW 4-valve cylinder head
VK2
E5143
FZR 750 engine with 5 valves
发动机构造图
对换气过程的要求:
1.最大限度地吸入新鲜充量——φc是核心问题; 2.最小的换气损失; 3. 各缸进气均匀性; 4.在缸内形成合理的流场,以控制混合气形成和 燃烧。
4.1
4.1.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与换气系统
1. 如图4-1,换气过程从膨胀冲程末期排气门开启 (a’点)时算起,直到进气门关闭(b’点)时为 止,大约为410ºCA~480ºCA; 2. 换气系统包括:气缸加上进气和排气系统,组 成的以大气为边界的流动的开式热力系统; (增压机和有排气后处理装置时更复杂)
V
E2024
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1、相位角及其功用 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四个角度叫做进、 排气相位角。它们的取值关系到增大进气充量、减小换气损失 和阻力等性能的优化。 1)排气早开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 ◎主要影响换气损失,对充量系数影响较小; ◎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排气早开角(如图4-3); ◎不同转速时要求的最佳排气早开角不同。
VK2 E5975
换气损失 =泵气损失功+膨胀损失功 或: 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功+进气损失功 =(75 ̄80)% +(20 ̄25)%
Gas exchange losses of 4-stroke engine
3 p 2 EVO 4
IVC pu 1′ IVO 1 EVC TDC
VK1, VK2
BDC
Diesel engine (°CA) EVO 50 - 40 BBDC 5 - 30 ATDC 0 - 25 BTDC 30 - 40 (70) ABDC
VK2
E3077
4.4 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规律
以上讨论了设计参数对Φc的影响,本节将讨论工况 的影响。 1、进气速度特性—Φc随发动机转速n的变化规律; 如图4-12 ◎全负荷进气速度特性(进气外特性)—油门全开 ◎部分负荷速度特性—油门小于标定位置
4.3.3
其它因素对Φc的影响
◎进排气相位角,通过ζ和ψ起作用 ◎压缩比ε ◎。。。。。。
Valve timing (4-stroke engine)
Gasoline engine (°CA) EVO 60 (70) - 40 BBDC EVC IVO IVC 4 - 30 (40) ATDC 40 (30) - 10 (5) BTDC 40 - 60 (80) ABDC EVC IVO IVC
4.2 充量系数的解析式
1、充量系数Φc的基本定义 Φc=实际进气质量ma/ 理论进气质量(当前大气条件) ※按标准大气条件计算时,为充气系数,如不同海拔标定 2、 Φc 的获得方法 : 实测ma(热线、节流、层流、涡列)以及当前大气条件 3、为便于分析影响因素,引入Φc的解析式:
K aTs Rs φc = (ε − 1) ps ps − ∆pa + ∆pζ ′ pr −ϕ ζ ε ′ ′ ′ ′ + ∆ R ( T T ) R T a s a r r
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2)排气晚关角 ◎排气晚关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 ◎主要影响充量系数和换气质量; ◎存在最佳排气晚关角, 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大,废气倒流 3)进气早开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减小进气节流; ◎对泵气损失和充量系数均有影响; ◎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进气早开角, 过小,进气节流大,过大,易回火。
第4 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换气过程—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的全过程 ◎周期性、非稳态流动过程(不同于其它热机) ◎从“量”的方面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
Pe = ηet Gm H um p s 1 + φ a l0 2 i n Hu )φ cVs ( )( )( ) = ηcηtη m ( 1 + φ a l0 φ a l0 τ RsTs ps 2 i n Hu )φ cVs ( )( ) = ηcηtη m ( φ a l0 τ RsTs
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3、进气马赫数(MACH Index) ◎ Δpa=0.5λρu2
λ—阻力系数,与结构形状、表面粗糙度有关 ρ—密度, u —流速。
流速u取决于流通截面的大小,而最小截面在进气门处。 ◎设进气门处的平均流速为vtm,当地音速为a, 则平均进气马赫数为: Mam= vtm /a ◎如图4-8, Mam >0.5后, Φc会急速下降 因为:虽然平均流速未达到音速,但某些小升程段的 流速已接近“壅塞”。进气系统设计原则 (4-10)
根据气体力学孔口节流的规律,当排气阀两端压力 之比大于 1.83 时,喉口处出现音速流动,也称为超临 界状态 ( 排气门开启时,缸内压力 p=0.2MPa ̄0.5MPa,而
pe=0.11MPa ̄0.12MPa,所以一般发动机都要经历超临界排气 阶段)。
超临界排气时,气门喉口(最小截面)始终保持当 地音速状态, a=(kRT)0.5,即排气流量只与缸内状 态和流通截面积有关,而与压差无关。(排气初期
4.5 进排气系统的动态效应
以上分析的是换气过程的静态特性,而实际压力是瞬变(波动)的。 例如,去掉进气管和空滤器Pe反而下降;再如,摩托车去掉排气管Pe反 而下降。
压力波动对进排气过程的影响称为动态效应 4.5.2 单缸机进气管动态效应的利用
既用于分析单缸机,也用于简化多缸机的分析 1、本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惯性效应)图4-16 设进气门开启时间为Δts,压力波传播周期为Δt=2L/a, (b) Δt > Δts 时,反射波对进气无影响; (c) Δt < Δts 时, 当反射波在进气后期到达气门口时, Φc 提高。
图4-1 四冲程机的换气系统和换气过程
4.1.2 换气过程及其分期 换气过程=排气阶段+进气阶段+气门重叠阶段
(展开图表示更明确)
1.排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
1) 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开启初期,缸内压力p远大于排气管压力 ( p=0.2MPa~0.5MPa ),在此压差下废气流出,因此称 为自由排气阶段。
所以:可变进气管长度 技术(见图例)
Switch-over intake manifold Audi V6 (schematic)
Torque position Power position
VK2
E5635-2
Full load performance of an Audi V6 engine
300 Nm 270 240 210 Engine torque
Flow areas at intake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valve
Geometric cross-section A
ψ . AV
Flow cross-section
Valve
VK2
E2035-2
图4-8 充量系数与进气马赫数
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 由式(4-12)和(4-13)可知: 马赫数主要与D/ds、转速n、冲程s、进气门口流量系 数μs、当地音速a=f(T)有关。为提高Φc有: ◆提高进气门流通截面积,多气门(国内与国外主要差距), 2气门(ds/D)2 = 20-25%,4气门则30%以上 见表4-2,气门数↑,转矩↑,允许最高转速↑, 则最大功率↑↑ ◆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μs ◇也可减小冲程s
括号内第一项与进气相关,影响最大,第二项与排气相关。
换气过程示意图
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4.3.1 Δpa的影响
假定进气过程为准稳定过程(不考虑动态效应),则 Δpa为进气流动总压力损失。 自吸式发动机的Δpa/ ps为0.1~0.2,汽油机中低负荷时 更大,因而Δpa为Φc的最大影响因素。 1、 Δpa等于沿程阻力与局部阻力之和,降低各部流损; 2、 Δpa应与进气涡流取得平衡关系;
2.进气过程
缸内进气压力线呈中凹形。初期压力较大下降, 是活塞下行加速度加大,使真空度加大的结果; 后期压力上升,则是高速流入气缸的充量,其 动能转变为势能(压力)的结果。
章后面要重点分析)。
进气过程的核心问题是充量系数 φc的问题(本
3. 气门重叠过程
图4-1d-r′段是气门重叠期(!展开图), 气门重叠期=排气门晚关角+进气门早开角(后面要
VK2
E5757
4.3.2
进气温升对Φc的影响
进气温升△Ta′↑,工质密度↓, Φc ↓。
进气温升△Ta′由下列四项组成,
△Ta′=△Tw+△TL+△Tr+△Tg 式中, △Tw—高温壁面传热所引起的温升;合理冷却,降低热负荷; △TL —压力损失变为摩擦热引起的温升;减小Δpa; △Tr—残余废气与新气混合引起的温升;减小残余废气系数 △Tg——进气过程中,燃料汽化、吸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 (注意,柴油机为0、汽油机为负值)。 ——(4-17)
T=700K ̄1100K,则a=500 ̄700m/s,形成发动机排气噪声 的主要来源)
随汽缸压力下降,当排气阀两端压力之比小于 1.83 时,喉口流速低于音速,进入亚临界自由排气阶段, 流量大小取决于压差和流通截面,但仍保持高的排气 速度。
自由排气阶段大约到下止点后 10 º CA~30ºCA 结束 (一般排气提前角为 30 º CA~80ºCA)。占总排气时间 的1/3左右,但排气量达60%以上。所以这一时期也是 排气阻力、噪声最大的时期。 2) 强制排气阶段 自由排气结束后,缸内压力大大降低,必须依靠活 塞上行强制排气。这一阶段中,缸内与排气管的平均 压差约为0.01~0.02MPa,时间占总排气时期的2/3。 排气后期到上止点时,压力略有上升(图 4-1 ) , 这是气门流通截面减小排气不畅的缘故。 排气上止点时,气流仍有向外流动的惯性,所以一 般排气门晚关10ºCA~35ºCA
图4-12
进气速度特性曲线
2、对Φc-n曲线的分析
(1) Φc-n曲线基本决定了各转速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2)汽、柴油机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
汽油机: n↑, Φc ↓;
部分负荷时, 随n↑,Φc ↓↓(斜率更大)
柴油机: n↑, Φc ↓(但斜率小于汽油机);
部分负荷时, Φc 略升 ?为什么 (3)运转稳定性: 汽油机好于柴油机。
4)进气晚关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 ◎主要影响充量系数; ◎存在最佳进气晚关角, 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小,回流。 5)共性问题 ◎随转速升高,最佳相位角应增大; ◎四个相位角中,进气晚关角对充量系数影响最大,排气 早开角对换气损失影响最大; ◎最佳相位角,增压机与非增压机不同(图4-5); ◎气门重叠角,汽油机<柴油机<增压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