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原理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发动机原理
一、发动机性能1.发动机性能评价的主要指标:动力性指标: 功率P、转矩T tq、转速n、平均有效压力p e经济性指标:燃油消耗率b、(润滑油消耗率)环保性指标:有害排放物(CO、HC、NO x微粒)、噪声、振动使用性指标:可靠性、耐久性、维修方便性2.循环:理想工质:①理想气体:空气②物性参数不随着压力、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理想循环:①封闭系统②进排气门的关闭看作瞬时的过程③压缩、膨胀看作绝热等熵过程加热过程:方式:①等容放热过程:等容②等压③混合a图:说明定容加热的热效率最高b图:说明汽柴油机在Q1相同、最高压力相同下,汽油机热效率比柴油机热效率低,而且实际中P zmax柴>P zmax汽,所以汽油机热效率比柴油机热效率就更低了。
3. 理论循环分析的指导意义指出了改善发动机动力性、经济性的基本原则和方向a.在允许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压缩比εb.合理组织燃烧,提高循环加热等容度(减少预膨胀比ρ和合理选择燃烧始点)c.保证工质具有较高的绝热指数K4.自然吸气四冲程发动机pv 图废气涡轮增压四冲程发动机pv 图5.指示指标1)指示功(kJ) W i (一个实际循环工质对活塞所做的有用功,即净指示功,相当于示功图面积A1±A3)2)平均指示压力(MPa) p mi=W i/ V s3)平均指示功率(kw) P i = p mi V s in/30τ4)指示热效率ηi=W i/Q1 =3.6/ b i hμ5)指示燃料消耗率(g/(kw·h) ) b i=B/P i(单位指示功的耗油量)B—每小时耗油量(kg/h)6.有效指标:动力性指标:(1)有效功率(kJ) P e (曲轴输出功)= P i - P m(2)平均有效压力(MPa) p me=W e/ V s(3)有效功率(kw) P e= p me V s in/30τ(4)有效扭矩(N.m) P e= 2πnT tq/60*1000 = T tq n/9550(5)转速n(转/min)和活塞平均速度C m (m/s)C m = Sn/30经济性指标(6)有效热效率ηe=We/Q1 =3.6/ behμ(7)有效燃料消耗率(g/(kw·h) ) be=B/Pe发动机的强化指标(1)升功率P L(kw.L)和比质量m e (kg/kw)P L = P e/V s i= p me V s in/30V s iτ = p me n/30τm e = m/ P em—发动机的干质量,不含冷却水和润滑油的发动机质量(2)强化系数p me C mp me C m越高,发动机的热负荷和机械负荷越大,发动机的发展趋势是强化系数的提高,故p me C m的提高也标志了技术的进步。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高修)
《发动机原理与汽车理论》复习题(适用班级高修1003-1007、1203-1207)一、填空题1、工程热力学中规定的基本状态参数是温度、压力、比体积。
2、循环可分为正向循环和逆向循环。
3、汽油机压缩比8-12,柴油机压缩比14-22。
4、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为排气过程、进气过程。
5、换气损失包括排气损失、进气损失两部分。
6、发动机换气过程的任务是排除废气并吸入新鲜混合气或空气。
7、汽油机混合气浓度用过量空气系数、空燃比表示。
8、电控汽油机按燃油喷射位置不同单点喷射、多点喷射缸内喷射。
9、汽油机燃烧过程,分为着火延迟期、明显燃烧期和补燃期 3个阶段。
10、汽油机的不正常燃烧主要是爆燃和表面点火。
11、汽油机常用的燃烧室有楔形燃烧室、浴盆形燃烧室、半球形燃烧室。
12、柴油机混合气的形成方式空间雾化式、油膜蒸发式13、柴油机排放控制主要是降低 NO X PM 排放。
14、喷油器喷射过程中的喷油速率和喷油规律对柴油机的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和噪声等均有很大影响。
15、汽油的使用性能蒸发性、抗爆性、燃点、热值。
16、燃气发动机按燃用的燃料数量和形式可分为单燃料、两用燃料、混合燃料。
17、由汽油机的部分特性曲线可知:并不是节气门全开时g E曲线最低,而是在节气门开度为 80% 时g E曲线最低。
18、发动机的部分速度特性:节气门在部分开度下所测得的速度特性。
19、为保证较高的经济性,汽油机的常用转速范围应在最大功率转转速与最低燃油消耗率转速之间。
20、最佳点火提前角应随转速的提高而增大,应随负荷增大而减少。
21、汽车的动力性可用最高车速、加速能力和爬坡能力3方面的指标来评价。
22、汽车的行驶阻力包括滚动阻力、坡度阻力、空气阻力和加速阻力。
23、影响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因素有发动机特性传动系参数、汽车质量和使用因素等。
24、传动系的功率损失分为机械损失和液力损失两类。
25、评价汽车的制动性一般用制动效能、制动效能的恒定性和制动时的方向稳定性 3个方面来评价。
《汽车发动机原理》培训课件.ppt
• 每循环燃油燃烧放出的热量为: • 式中:H u为燃料的Q1低 热pRoTV值oa (c KHa JLuo/kkgJ)
• 每循环的指示功为:
Wi
Q1i
poVa RTo
c
Hu a Lo
i
kJ
• 平均指示压力:
•
pmi
Wi Va
po Hu RTo
1
a Lo
令
Ka
a Lo 1 a Lo
称为混合气的空气量比例系数,所以有
cVs s
Ka
Vc Vs'
a'
Vr '
r
'
式中,s 为进气时大气密度。
考虑到进、排气门迟闭,令
c
c
Ka
1 s
a'
Vc Vc
r'
, Vs'
图3-4 排气门提前角和排气损失 a—最适合 b—过早 c—过晚 d—排气门面积过小
三、进气损失
由于进气系统的阻力,进气过程的气缸压 力低于进气管压力(非增压发动机中一般 设为大气压力),损失的功相当于图X所表 示的面积,称为进气损失。
第二节 四冲程发动机的充量系数
一、充量系数 充量系数是衡量不同发动机换气过程完善程度的重要
由此可得每循环充入气缸的新鲜混合气质量ml为
ml
(Vs'
Vc )a'
V r
'
r
'
进入气缸的混合气量为 ml ma gb
式中,g b 为循环燃料量。
由第四章空燃比的关系得
(完整版)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章发动机的性能指标1.研究理论循环的目的是什么?理论循环与实际循环相比,主要作了哪些简化?答:目的:1.用简单的公式来阐明内燃机工作过程中各基本热力参数间的关系,明确提高以理论循环热效率为代表的经济性和以平均有效压力为代表的动力性的基本途径2.确定循环热效率的理论极限,以判断实际内燃机经济性和工作过程进行的完善程度以及改进潜力3.有利于分析比较发动机不同循环方式的经济性和动力性简化:1.以空气为工质,并视为理想气体,在整个循环中工质的比热容等物理参数为常数,均不随压力、温度等状态参数而变化2.将燃烧过程简化为由外界无数个高温热源向工质进行的等容、等压或混合加热过程,将排气过程即工质的放热视为等容放热过程3.把压缩和膨胀过程简化成理想的绝热等熵过程,忽略工质与外界的热交换及其泄露等的影响4.换气过程简化为在上、下止点瞬间开和关,无节流损失,缸内压力不变的流入流出过程。
2.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四冲程发动机的实际循环由进气、压缩、燃烧、膨胀、排气组成3.排气终了温度偏高的原因可能是什么?有流动阻力,排气压力>大气压力,克服阻力做功,阻力增大排气压力增大,废气温度升高。
负荷增大Tr增大;n升高Tr增大,∈+,膨胀比增大,Tr减小。
4.发动机的实际循环与理论循环相比存在哪些损失?试述各种损失形成的原因。
答:1.传热损失,实际循环中缸套内壁面、活塞顶面、气缸盖底面以及活塞环、气门、喷油器等与缸内工质直接接触的表面始终与工质发生着热交换2.换气损失,实际循环中,排气门在膨胀行程接近下止点前提前开启造成自由排气损失、强制排气的活塞推出功损失和自然吸气行程的吸气功损失3.燃烧损失,实际循环中着火燃烧总要持续一段时间,不存在理想等容燃烧,造成时间损失,同时由于供油不及时、混合气准备不充分、燃烧后期氧不足造成后燃损失以及不完全燃烧损失4.涡流和节流损失实际循环中活塞的高速运动使工质在气缸产生涡流造成压力损失。
第4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优秀课件
2) 排气晚关角ec
l 过小,惯性利用不够 过大,废气倒流
l 存在最佳ec 3) 进气早开角ao
l 过小,进气不够 过大,废气倒流进气管(回火)
l 存在最佳ao 4) 进气晚关角ac
l 过小,惯性利用不够 过大,新气推回进气管
对进气充量c影响大 l 存在最佳ac
主要内容
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2.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充量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4. 进排气动态效应
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2.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充量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4. 进排气动态效应
换气(Gas exchange)过程
换气过程:充入新气和排出废气的全过程 n 周期性、非稳态流动过程(准周期流quasi-flow) 非常复杂 n 新鲜充量(charge)是决定发动机输出功率“量”的因素
第4章换气过程与循环 充量
讲课内容
第一部分:动力输出与能量利用
第1章 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第2章 燃料、工质与热化学 第3章 工作循环与能量利用 第4章 换气过程与进气充量 第5章 运行特性与整车匹配
第二部分:燃烧与排放
第6章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7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第8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第9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 第10章 新燃烧方式与替代燃料动力
P eη eG tm H um η cη tη m (H alu 0)c V s(R p sT ss)2 (τ in )
换气过程的目的:
l 最大限度地吸入新鲜充量—c是核心问题
l 保证各缸进气均匀 l 减小换气损失 l 在缸内形成合理的流场,以控制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第二篇)
主要内容
1. 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2. 配气相位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3. 充量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4. 进排气动态效应
第4章_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pc 1 pe 2
1.83
强制排气阶段: 2/3 进气过程 (=230~265) 核心问题是充量系数c的问题 气门重叠过程 (=0~80)
超临界流量(雍塞流,choking flow):
mmax K
pc Ft Tc
注意:对超临界流,下游条件(压力、 温度)不影响流量
主要内容
Ningxia University
自吸式汽油机<40, 太大易回火
自吸式柴油机~60 增压柴油机=80~160:扫气可以 降低缸内残余废气;冷却降低热负荷
3. 充量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4. 进排气动态效应 结论:
随转速升高,最佳相位角应增大 四个相位角中,进气晚关角对充量系数影 响最大,排气早开角对换气损失影响最大
第二部分:燃烧与排放
第6章 燃烧的基础知识 第7章 柴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第8章 汽油机混合气形成与燃烧 第9章 有害排放物的生成与控制 第10章 新燃烧方式与替代燃料动力
换气(Gas exchange)过程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可变配气正时技术(VVT)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Ningxia University
怠速/加速加浓
Miller循环
相位和升程都可变,但不是连续可变
Cam-phase changing + Cam-lift changing VVT (Honda's i-VTEC )
Ningxia University
3. 充量系数的定义及影响因素
汽车发动机原理名词解释
123发动机理论循环:将非常复杂的实际工作过程加以抽象简化,忽略次要因素后建立的循环模式。
循环热效率:工质所做循环功与循环加热量之比,用以评定循环经济性。
指示热效率:发动机实际循环指示功与所消耗的燃料热量的比值。
有效热效率:实际循环的有效功与所消耗的热量的比值。
指示性能指标:以工质对活塞所作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有效性能指标:以曲轴对外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
指示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指示功。
有效功率:发动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有效功。
机械效率:有效功率与指示功率的比值。
平均指示压力: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指示功。
平均有效压力me p :单位气缸工作容积,在一个循环中输出的有效功。
有效转矩:由功率输出轴输出的转矩。
指示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指示功所消耗的燃料。
有效燃油消耗率:每小时单位有效功率所消耗的燃料。
指示功:气缸内每循环活塞得到的有用功。
有效功:每循环曲轴输出的单缸功量。
示功图:表示气缸内工质压力随气缸容积或曲轴转角的变化关系的图像。
p V -图即为通常所说示功图,p ϕ-图又称为展开示功图。
换气过程:包括排气过程(排除缸内残余废气)和进气过程(冲入所需新鲜工质,空气或者可燃混合气)。
配气相位: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曲轴转角,又称进排气相位。
排气早开角:排气门打开到下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排气晚关角:上止点到排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早开角: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进气晚关角:下止点到进气门关闭所对应的曲轴转角。
气门重叠:上止点附近,进、排气门同时开启着地现象。
扫气作用:新鲜工质进入气缸后与缸内残余废气混合后直接排入排气管中。
排气损失:从排气门提前打开,直到进气行程开始,缸内压力到达大气压力前循环功的损失。
自由排气损失:因排气门提前打开,排气压力线偏离理想循环膨胀线,引起膨胀功的减少。
强制排气损失:活塞将废气推出所消耗的功。
发动机换气过程PPT课件
• 换气损失(W+Y+X) 理论循环换气功与实际循环换气功之差。 进气损失--X
自由排气损失--W
排气损失 强制排气损失--Y
• 泵气损失(X+Y-d)
如何使排气损失最小 ⑴?e`(排气门太早开启)
如果排气提前角↑,则w↑,y↓
⑵e``(排气门太晚开启)
排气提前角↓,则w↓,y↑
e’ e”
所以:最有利的排气提前角,必须是使(w+y) 最小。
换气过程
自由排气 强制排气 进气 气门叠开
用曲轴转角表示进排气门开启到关闭 的时候和持续的时间,称为配气相位(定 时)。
通常把配气相位用相当于上下止点曲 轴转角的环形图表示成为配气相位图。
进气提前角 进气迟闭角
排气迟闭角 排气提前角
1、自由排气阶段—-废气根据自身的压力自 行排出
从排气门打开到气 缸压力接近了排气管压 力的这个时期称为自由 排气阶段
则有m1=ma/(1+r)
影响充气效率因素的公式推导
进气终了时气缸内总容积va’(有效 进气容积)与气缸总容积va的比值为ξ〈1 (有效进气体积系数)
影响充气效率因素的公式推导
v
m1 ms
ma ms (1 r)
aVa '
Pa RaTa
•Va
(1 r)sVs
1 r
Ps R sTs
•Vs
影响充气效率因素的公式推导 因为PV=mRT 有P/RT=m/V=ρ Va/Vc=ε Vs/Vc=(Va-Vc) /Vc=ε-1
发动机换气过 程
一、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内
容
介
二、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损失
绍
三、四冲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汽车发动机的进排气原理(配气相位和充气效率定义及分析)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第二章 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重量比 容积比 燃料 1 1 液态 空气 15 1000 气态 燃料受机械控制,容易加入。而汽缸容积就那么大,要想多加空气就要困 难得多。因此,对发动机换气过程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燃烧是做功之本。 燃烧需要空气与燃料。
§2-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三) 排气提前角 o
― 28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o v ,
V1 V4
其中-后期膨胀比。
考虑经济性,在排气损失最小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排气提前角。
(四) 气门叠开角 i , o
i , o 缸内气体易倒流进气管; i , o p r , Ta v
(三) 进气道
― 27 ―
《发动机原理》
长安大学汽车学院曹建明
转弯半径 R, 表面光洁度, 各管口与垫片孔口对中 流动阻力 v 设计时还要考虑组织进气涡流。
(四) 空气滤清器
通道面积,除尘效果 流动阻力 v 经常清洗,更换纸芯。 喉口截面积 流动阻力 v ,但雾化效果 。 解决这对矛盾,采用双喉口。小喉口:雾化;大喉口:进气。
v
进气状态:非增压:空气滤清器后进气管内的气体状态, 通常取为当地的大气 状态。 增 压:增压器出口状态。 严格地说,充气效率应为
v
实际进入汽缸的新鲜充量 以标准大气状态充满汽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充量
更合理。这样,在后面将要讲到的大气修正中,不同的压力和温度下进气量的 比值就等于其充气效率之比。否则,按照前头的定义式,大气温度越高,充气 效率反而会越高,讲起来似乎无法接受。而且也不具备可比性。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车辆工程专业(本科)《汽车发动机原理》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汽车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必修课。
通过对热力机械的共性问题,如动力如何获取和输出,能量如何消耗和利用;两种典型内燃机(点燃式汽油机和压燃式柴油机)的燃料供给、混合气形成、着火、燃烧;车用内燃机运行特性与性能的调节与控制等发动机基本理论的教学,使学生对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有深入的了解,能熟知发动机相关参数的运行范围,能掌握基本的发动机性能分析方法。
为今后从事发动机和汽车开发、研究、生产提供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基础。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汽车发动机原理》是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两门核心专业课之一(另一门是《汽车理论》),安排在大三春季学期上课。
在这之前有《汽车构造1》和《汽车发动机拆装》,这两门课是专业平台课,是学习《汽车发动机原理》必修的基础专业课。
同时,《汽车发动机原理》又是学习其他专业课,如《发动机设计》、《内燃机增压与增压技术》和《内燃机燃料供给》等的必修课。
三、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对汽车发动机(汽油机和柴油机)的结构有基本的了解,并且具备必要的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要求学生上课作笔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参加课堂讨论,按时完成布置的作业。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建议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宽。
以课堂讲授为生,辅以一定量的课堂讨论和自学。
第二部分教学时数、教材、考试一、学时分配总学时48:授课学时44,讨论课学时4教学内容授课学时1、性能指标与影响因素 42、燃料与工质 43、循环分析与能量利用 44、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45、燃烧基础知识 46、燃烧过程及混合气形成 47、特殊燃烧问题的机理与对策 48、有害物排放的生成与控制 49、燃烧室与调节参数的优化 610、汽车发动机运行特性 411、柴油机调速特性 2合计44二、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刘铮, 王建昕.《汽车发动机原理教程》.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1年参考书:(1)周龙保等.《内燃机学》.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年(2)董敬等.《汽车拖拉机发动机》(第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年(3)唐开元等.《内燃机原理》.译自“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Fundamental”, J.B.Heywood 三、考试两次考试:期中考试;期末考试。
汽车发动机原理课后答案
第一章1简述发动机的实际工作循环过程。
答:2画出四冲程发动机实际循环的示功图,它与理论示功图有什么不同?说明指示功的概念和意义。
理论循环中假设工质比热容是定值,而实际气体随温度等因素影响会变大,而且实际循环中还存在泄露损失.换气损失燃烧损失等,这些损失的存在,会导致实际循环放热率低于理论循环。
指示功时指气缸内完成一个工作循环所得到的有用功Wi,指示功Wi反映了发动机气缸在一个工作循环中所获得的有用功的数量。
4什么是发动机的指示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工质对活塞所作之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指示性能指标。
它主要有:指示功和平均指示压力.指示功率.指示热效率和指示燃油消耗率。
5什么是发动机的有效指标?主要有哪些?答:以曲轴输出功为计算基准的指标称为有效性能指标。
主要有:1)发动机动力性指标,包括有效功和有效功率.有效转矩.平均有效压力.转速n和活塞平均速度;2)发动机经济性指标,包括有效热效率.有效燃油消耗率;3)发动机强化指标,包括升功率PL.比质量me。
强化系数PmeCm.第二章1为什么发动机进气门迟后关闭.排气门提前开启?提前与迟后的角度与哪些因素有关/答:进气门迟后关闭是为了充分利用高速气流的动能,从而实现在下止点后继续充气,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提前开启是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若在活塞到下止点时才打开排气门,则在排气门开启的初期,开度极小,废弃不能通畅流出,缸内压力来不及下降,在活塞向上回行时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
在发动机高速运转时,同样的自由排气时间所相当的曲轴转角增大,为使气缸内废气及时排出,应加大排气提前角。
2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包括哪几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时如何界定的?答:1)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打开到气缸压力接近于排气管内压力的这个时期。
强制排气阶段:废气是由活塞上行强制推出的这个时期。
进气过程:进气门开启到关闭这段时期。
气门重叠和燃烧室扫气:由于排气门迟后关闭和进气门提前开启,所以进.排气门同时打开这段时期。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PPT学习教案
第10页/共49页
2021/5/6
11
2.进气阶段 1)准备进气阶段
进气阀必须在上止点前开始打开? 从进气门打开到上止点为止,这段曲轴转角称为进气提前角。
2)正常进气阶段
3)惯性进气阶段
进气阀关闭时也必须在下止点后才关闭? 从下止点到进气阀终了这段曲轴转角称为进气迟闭角。
第11页/共49页
2021/5/6
第13页/共49页
2021/5/6
14
气门重叠会产生串气吗?
不会!
因为: a. 进、排气流各自有自 己的流动方向和流动惯 性,加上重叠时间极短 。 b. 进气流有助于更好地 排气。
第14页/共49页
2021/5/6
15
二、换气损失
换气损失由排气损失和进气损失两部分组成。
第15页/共49页
2021/5/6
12
进气门早开:增大了进气行程开始时气门的开启高度,减小 进气阻力,增加进气量。
进气门晚关:延长了进气时间,在大气压和气体惯性力的作 用下,增加进气量。
排气门早开:借助气缸内的高压自行排气,大大减小了排气 阻力,使排气干净。
排气门晚关:延长了排气时间,在废气压力和废气惯性力的 作用下,使排气干净。
的容积(Vs'+Vc)减小,但Pa'值却可能因有气流惯性而使进气有 所增加,合适的配气定时应考虑ξ、Pa'具有最大值。
配气相位合理依据: •充量系数的变化是否符合动力性要求,转速增大,充量系数所对应的迟 闭角增大。 •换气损失是否尽可能小,取决于排气迟闭角。 •能否保证必要的燃烧扫气作用,取决于气门重叠角 •排气指标好,推迟排气提前角,有利于排气性能的提高。
2021/5/6
第四章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1 1 , 2
2
1 2 …时,下一次气门开启期间正好与正的压力波
当q=1,2,…时,进气频率与压力波动频率合拍,下一次 气门开启期间与负的压力波重合,使充气量减少。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 结论:高速用短管;低速用长管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4.3 提高发动机充量系数措施
1.降低进气系统的阻力 减少进气门处的流动损失
进气马赫数是进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与该处声速之比
M Vm /
进气门处气流平均速度 Vm 定义为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空气 与进气门有效时间截面值F(t)之比
Vm
cVs
F (t )
• 假定气缸进气门关闭时气体的气体的质量为
ma a Va
排气门关闭时缸内工质的质量 mr
ma ' mr ' ma ' ma (1 ) ma ma 1
'
• 充入气缸新鲜充量的质量为 ma ma ' mr '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有效时间截面值F(t)
1 F (t ) Af dt Af d 6n
气门开启期间进入的气体的质量
m vm Af dt
2
vm
6n
Af d
Cm D M d m ( c o ) vm
汽车发动机原理
第4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利用进气管的动态效应来提高充量系数
5内燃机学第四章(一节)四冲程换气过程
在自由排气阶段的初期,由于排气门刚刚开启,缸内压力较高,
2 排气管压力与气缸压力之比往往小于临界值 k 1
k k 1
,流动呈现超
临界状态,缸内气体以当地声速流过排门。此时,排气质量流量只 取决于缸内气体状态和排气门有效开启截面的大小,与排气管内的 气体状态无关。 随着排气的进行,排气门流通截面不断增大,排气管压力与气
对于增压柴油机:在一般情况下,增压柴油机进气管内的压力 在气门叠开期内总是高于排气管内的压力,因此总有一定数量的新 鲜充量在正向压力差的作用下由进气管通过燃烧室后流入排气管中, 以达到扫除燃烧室内残余气体的目的。 同时,增压柴油机的热负荷较非增压柴油机严重,适当的扫气 冷却不仅有助于降低受热零件(如排气门)表面的温度,提高其可 靠性,还可以降低增压器涡轮的进口温度。所以,增压柴油机都采 用比大的气门叠开角,一般为80°~140°(CA)。 对于机械增压柴油机:进、排气压差大,且过多的扫气会加重 压气机的负担而使机械效率降低,故其叠开角一般取较小值。 对于涡轮增压柴油机,进、排气压差小,叠开角可取较大的值。 但过大的叠开角可能会使气门与活塞发生相撞,活塞上的气门 避让坑相应地要加深,将直接影响燃烧室气体运动合理组织以及压 缩比大小。而且,过多扫气空气也会加重涡轮增压器的负 缸内充量是十分显著的。
2、进气损失 进气损失体现在两点:一是进气过程消耗有效功;二是进气过 程吸入新鲜充量有多少(更重要)。 前者对于内燃机热效率及功率影响不大(绝对数值不大),但 后者对内燃机性能有显著的影响。 进气损失功可用阴影面积y表示,见前面图4-2b和图4-2d,这是 因为进气道、进气门等处存在流动阻力损失。 对于非增压机:进气压力线总是位于大气压力线p0之下; 对于增压机: 进气压力线总是位于增压压力线pb之下; 图4-4上给出了换气损失随转速的 变化,可以看出,进气损失相对于排 气损失,其值明显相对较小。 减少进气损失的措施:合理配气 定时;加大进气门流通截面;正确设 计进气管及进气管流动路径;降低活 塞平均速度等。
发动机换气过程
发动机原理第三章发动机的换气过程发动机的排气过程和进气过程统称为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的任务是将气缸内废气排除干净,并充入尽可能多的新鲜气量--在柴油机中是空气;在汽油机中是燃油与空气的混合气(可燃混合气),这是保证发动机动力性的重要条件。
燃料在气缸内完全燃烧需要一定量的空气,完全燃烧时汽油与空气的体积比约为1:10000,而柴油与空气的体积比还要更大一些。
由此可见,可燃混合气中燃料所占容积比例很小,所以充入气缸的混合气燃烧放热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充入缸内的空气量多少。
每循环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多,既可多供给一些燃料,又可以提高燃料的完全燃烧程度。
提高发动机的扭矩和功率。
此外,换气过程有功率损失使热效率降低。
换气过程的好坏对发动机零件的热复合、排气冒烟、大气污染等也有一定影响。
为了不断提高发动机性能,必须深入研究换气过程的进行情况,分析影响充气量的各种因素,找出提高充气量和减少换气损失的方向与措施。
3.1 四行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一、换气过程四行程发动机配气机构均采用气门换气方案,其换气过程是排气门开启到进气门关闭的整个时期,约占曲轴转角380°~490°。
根据气体流动特点和进排气门运动规律,换气过程可分为自由排气、强制排气、惯性排气、准备进气、正常进气和惯性进气六个阶段,如图3-1所示。
图3-1 换气过程气缸压力、排气管压力、进排气门流通截面积的变化(a)气缸压力、排气管压力随曲轴转角θ的变化曲线(b)进排气门相对流通截面积随曲轴转角θ的变化曲线(c)四行程发动机进、排气门开闭时间1. 自由排气阶段从排气门在下止点前开启到活塞行至下止点这个时期称自由排气阶段。
该阶段曲轴转过的角度称为排气提前角,一般为40°~80°轴转角。
由于配气机构惯性力的限制,气门开启与关闭不能太快,需要一定时间,如果活塞到下止点时排气门才开始开启,在开启初期开度极小,废气不能通畅流出,气缸内压力下降缓慢,不能实现充分排气,而且在活塞向上止点回行时会形成较大的反压力,增加排气行程所消耗的功。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含答案
汽车发动机原理试题库含答案⼀、发动机的性能⼆、选择题1、通常认为,汽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A )A、定容加热循环B、等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个多变过程。
在膨胀过程中,⼯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吸热⼜放热2、发动机的整机性能⽤有效指标表⽰,因为有效指标以( D )A、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B、⽓体膨胀的功为基础C、活塞输出的功率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5、通常认为,⾼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A、定容加热循环B、定压加热循环C、混合加热循环D、多变加热循环6、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个多变过程。
在压缩过程中,⼯质( B )A、不吸热不放热B、先吸热后放热C、先放热后吸热D、⼜吸热⼜放热2、发动机⼯作循环的完善程度⽤指⽰指标表⽰,因为指⽰指标以( C )A、燃料具有的热量为基础B、燃料放出的热量为基础C、⽓体对活塞的做功为基础D、曲轴输出的功率为基础B、混合热效率C、指⽰热效率D、实际热效率3、发动机理论循环的假定中,假设燃烧是( B )。
A、定容过程B、加热过程C、定压过程D、绝热过程4、实际发动机的压缩过程是⼀个( D )。
A、绝热过程B、吸热过程C、放热过程D、多变过程5、通常认为,⾼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C )加热循环。
A、定容B、定压C、混合D、多变6、实际发动机的膨胀过程是⼀个( D )。
A、绝热过程B、吸热过程C、放热过程D、多变过程7、通常认为,低速柴油机的理论循环为( B )加热循环。
A、定容B、定压C、混合D、多变8、汽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B )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B、定容加热循环C、定压加热循环D、卡诺循环B、7 ~11C、11 ~15D、15 ~2210、车⽤柴油机实际循环与下列( A )理论循环相似。
A、混合加热循环B、定容加热循环C、定压加热循环D、卡诺循环11、⾮增压发动机在⼀个⼯作循环中,缸内压⼒最低出现在(D )。
清华大学_汽车发动机原理_第5章_运行特性与整车匹配
(1) 15分钟功率:车用发动机
(2) 1小时功率:拖拉机、工程机械 (3) 12小时功率:排灌、电站
(4) 持续功率:远洋船舶、机车
同一台发动机,标定功率的时间 越长,标定功率越小。
主要内容
1. 发动机运行工况 2. 发动机特性曲线分类 3. 发动机运行特性 4. 发动机与整车匹配
稳态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汽油机节气门控制负荷,向下倾斜的速 度特性线具有很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柴油机油量调节杆控制负荷,速度特性 变化平坦,速度波动大,运转不稳。
转速不稳定或熄火
转速波动大 或飞车
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参见7.5节)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轴向)分配泵
直列泵
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1) 调速器的调速模式 2) 全程与两级调速器的性能对比 操纵杆转角位置 (2) 柴油机的调速模式
Department of Automotive Engineering
利用安装在高压油路中的高速、强力电磁阀直接控制喷油时刻和喷 油量(泄压电磁阀开闭时刻)。
3) 压力-时间控制式电控燃油喷射系统:共轨系统(CR)
喷射压力与发动机转速解藕,在高压油泵和喷油器之间加装稳压腔 (共轨),精确控制压力、喷油时刻和喷油脉宽。
柴油机的调速特性
只有柱塞式直列泵和分配泵有调速问题!
动态过程非常复杂
动态空燃比变化: 加速加浓;减速减稀
4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第二节 四行程发动机的充气效率
一、充气效率的定义 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工质量与进气状态下 充满气缸工作容积的新鲜工质量的比值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 充气效率的解析式
• 二、 影响充气效率的因素
• 柴油机调节负荷是通过改变喷入气缸的 燃料量而进入气缸的空气量基本不变 • 汽油机调节负荷是通过改变节气门开度 来调节进入气缸混合气量的多少。当节 气门关小时,节流损失增加,引起Pa下 降
大气压力升高 ,充气效率变化不大
第三节 提高发动机充气效率的措施
一、减少进气Βιβλιοθήκη 统的流动损失1.时面值• 平均流速定义为:实际进入气缸的新鲜 充量与进气门有效时面值之比。
• 进气马赫数是进气门处气体的平均速度与该处声 速的比值
在正常的配气条件下,当Ma超过一定数值 (0.5左右)时,充气效率便急剧下降
二、进气管波动效应
• 使正压波与 下一循环的 进气过程重 合,就能使 进气终了时 压力升高, 因而提高充 气效率。
三、转速与管长
转速与管长
四、排气管动态效应
第六节 可变技术
一、可变进气管
• 一、可变进气管
• 二、可变气门定时 -凸轮相位可变
• 二、可变气门定时 -进气持续期可变
二、减小对新鲜充量的 加热 三、减小排气系统的阻 力 四、合理选择配气相位 进气门迟闭角,对充气 效率影响;进排气门 重叠角;排气提前角; 配气相位的选择。
第五节 进气管的动态效应
• 概述: 由于间歇进、排气,进、排气管存在压力波,在 用特定的进气管条件下,可以利用此压力波来提高
进气门关闭前的进气压力,增大充气效率,这 就称之为动态效应。
第一节四冲程发动机换气过程 及其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4-12
进气速度特性曲线
2、对Φc-n曲线的分析
(1) Φc-n曲线基本决定了各转速下的最大输出功率; (2)汽、柴油机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
汽油机: n↑, Φc ↓;
部分负荷时, 随n↑,Φc ↓↓(斜率更大)
柴油机: n↑, Φc ↓(但斜率小于汽油机);
部分负荷时, Φc 略升 ?为什么 (3)运转稳定性: 汽油机好于柴油机。
发动机构造图
对换气过程的要求:
1.最大限度地吸入新鲜充量——φc是核心问题; 2.最小的换气损失; 3. 各缸进气均匀性; 4.在缸内形成合理的流场,以控制混合气形成和 燃烧。
4.1
4.1.1
四冲程发动机的换气过程
换气过程与换气系统
1. 如图4-1,换气过程从膨胀冲程末期排气门开启 (a’点)时算起,直到进气门关闭(b’点)时为 止,大约为410ºCA~480ºCA; 2. 换气系统包括:气缸加上进气和排气系统,组 成的以大气为边界的流动的开式热力系统; (增压机和有排气后处理装置时更复杂)
所以:可变进气管长度 技术(见图例)
Switch-over intake manifold Audi V6 (schematic)
Torque position Power position
VK2
E5635-2
Full load performance of an Audi V6 engine
300 Nm 270 240 210 Engine torque
VK2 E5975
换气损失 =泵气损失功+膨胀损失功 或: 换气损失=排气损失功+进气损失功 =(75 ̄80)% +(20 ̄25)%
Gas exchange losses of 4-stroke engine
3 p 2 EVO 4
IVC pu 1′ IVO 1 EVC TDC
VK1, VK2
BDC
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2)排气晚关角 ◎排气晚关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 ◎主要影响充量系数和换气质量; ◎存在最佳排气晚关角, 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大,废气倒流 3)进气早开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减小进气节流; ◎对泵气损失和充量系数均有影响; ◎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进气早开角, 过小,进气节流大,过大,易回火。
图4-1 四冲程机的换气系统和换气过程
4.1.2 换气过程及其分期 换气过程=排气阶段+进气阶段+气门重叠阶段
(展开图表示更明确)
1.排气过程=自由排气+强制排气
1) 自由排气阶段 排气门开启初期,缸内压力p远大于排气管压力 ( p=0.2MPa~0.5MPa ),在此压差下废气流出,因此称 为自由排气阶段。
4.3.3
其它因素对Φc的影响
◎进排气相位角,通过ζ和ψ起作用 ◎压缩比ε ◎。。。。。。
Valve timing (4-stroke engine)
Gasoline engine (°CA) EVO 60 (70) - 40 BBDC EVC IVO IVC 4 - 30 (40) ATDC 40 (30) - 10 (5) BTDC 40 - 60 (80) ABDC EVC IVO IVC
4.2 充量系数的解析式
1、充量系数Φc的基本定义 Φc=实际进气质量ma/ 理论进气质量(当前大气条件) ※按标准大气条件计算时,为充气系数,如不同海拔标定 2、 Φc 的获得方法 : 实测ma(热线、节流、层流、涡列)以及当前大气条件 3、为便于分析影响因素,引入Φc的解析式:
K aTs Rs φc = (ε − 1) ps ps − ∆pa + ∆pζ ′ pr −ϕ ζ ε ′ ′ ′ ′ + ∆ R ( T T ) R T a s a r r
Passenger car gasoline engine MB V6-3V with dual-spark ignition
EWM, VK1, VK2
E5844
Ford Zetec-SE engine
EWM
E5821
VW 4-valve cylinder head
VK2
E5143
FZR 750 engine with 5 valves
根据气体力学孔口节流的规律,当排气阀两端压力 之比大于 1.83 时,喉口处出现音速流动,也称为超临 界状态 ( 排气门开启时,缸内压力 p=0.2MPa ̄0.5MPa,而
pe=0.11MPa ̄0.12MPa,所以一般发动机都要经历超临界排气 阶段)。
超临界排气时,气门喉口(最小截面)始终保持当 地音速状态, a=(kRT)0.5,即排气流量只与缸内状 态和流通截面积有关,而与压差无关。(排气初期
VK2
E5757
4.3.2
进气温升对Φc的影响
进气温升△Ta′↑,工质密度↓, Φc ↓。
进气温升△Ta′由下列四项组成,
△Ta′=△Tw+△TL+△Tr+△Tg 式中, △Tw—高温壁面传热所引起的温升;合理冷却,降低热负荷; △TL —压力损失变为摩擦热引起的温升;减小Δpa; △Tr—残余废气与新气混合引起的温升;减小残余废气系数 △Tg——进气过程中,燃料汽化、吸热所引起的温度变化 (注意,柴油机为0、汽油机为负值)。 ——(4-17)
进一步讨论这一问题)。
Residual gas control
(Gas exchange of 4-stroke engine at TDC)
pE pI Limit: W/o valve overlap
With valve overlap pI < pE (Part load)
With valve overlap pI > pE or high speed (Dynamic) TDC
4.5 进排气系统的动态效应
以上分析的是换气过程的静态特性,而实际压力是瞬变(波动)的。 例如,去掉进气管和空滤器Pe反而下降;再如,摩托车去掉排气管Pe反 而下降。
压力波动对进排气过程的影响称为动态效应 4.5.2 单缸机进气管动态效应的利用
既用于分析单缸机,也用于简化多缸机的分析 1、本循环压力波的动态效应(惯性效应)图4-16 设进气门开启时间为Δts,压力波传播周期为Δt=2L/a, (b) Δt > Δts 时,反射波对进气无影响; (c) Δt < Δts 时, 当反射波在进气后期到达气门口时, Φc 提高。
Diesel engine (°CA) EVO 50 - 40 BBDC 5 - 30 ATDC 0 - 25 BTDC 30 - 40 (70) ABDC
VK2
E3077
4.4 充量系数随转速的变化规律
以上讨论了设计参数对Φc的影响,本节将讨论工况 的影响。 1、进气速度特性—Φc随发动机转速n的变化规律; 如图4-12 ◎全负荷进气速度特性(进气外特性)—油门全开 ◎部分负荷速度特性—油门小于标定位置
Flow areas at intake valve
Geometric cross-section A
ψ . AV
Flow cross-section
Valve
VK2
E2035-2
图4-8 充量系数与进气马赫数
4.3 充量系数的主要影响因素
◎ 由式(4-12)和(4-13)可知: 马赫数主要与D/ds、转速n、冲程s、进气门口流量系 数μs、当地音速a=f(T)有关。为提高Φc有: ◆提高进气门流通截面积,多气门(国内与国外主要差距), 2气门(ds/D)2 = 20-25%,4气门则30%以上 见表4-2,气门数↑,转矩↑,允许最高转速↑, 则最大功率↑↑ ◆提高气门处流量系数μs ◇也可减小冲程s
第4 章
换气过程与循环充量
换气过程—排出废气和充入新气的全过程 ◎周期性、非稳态流动过程(不同于其它热机) ◎从“量”的方面影响动力性和经济性
Pe = ηet Gm H um p s 1 + φ a l0 2 i n Hu )φ cVs ( )( )( ) = ηcηtη m ( 1 + φ a l0 φ a l0 τ RsTs ps 2 i n Hu )φ cVs ( )( ) = ηcηtη m ( φ a l0 τ RsTs
V
E2024
4.1.3 进排气相位角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1、相位角及其功用 进、排气门相对于上、下止点早开、晚关的四个角度叫做进、 排气相位角。它们的取值关系到增大进气充量、减小换气损失 和阻力等性能的优化。 1)排气早开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 ◎主要影响换气损失,对充量系数影响较小; ◎存在一个使换气损失为最小的最佳排气早开角(如图4-3); ◎不同转速时要求的最佳排气早开角不同。
4)进气晚关角 ◎排气早开角的必要性——利用气流惯性; ◎主要影响充量系数; ◎存在最佳进气晚关角, 过小,惯性利用不足,过小,回流。 5)共性问题 ◎随转速升高,最佳相位角应增大; ◎四个相位角中,进气晚关角对充量系数影响最大,排气 早开角对换气损失影响最大; ◎最佳相位角,增压机与非增压机不同(图4-5); ◎气门重叠角,汽油机<柴油机< Index) ◎ Δpa=0.5λρu2
λ—阻力系数,与结构形状、表面粗糙度有关 ρ—密度, u —流速。
流速u取决于流通截面的大小,而最小截面在进气门处。 ◎设进气门处的平均流速为vtm,当地音速为a, 则平均进气马赫数为: Mam= vtm /a ◎如图4-8, Mam >0.5后, Φc会急速下降 因为:虽然平均流速未达到音速,但某些小升程段的 流速已接近“壅塞”。进气系统设计原则 (4-10)
2.进气过程
缸内进气压力线呈中凹形。初期压力较大下降, 是活塞下行加速度加大,使真空度加大的结果; 后期压力上升,则是高速流入气缸的充量,其 动能转变为势能(压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