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浅谈民族传统文化在舞剧赵氏孤儿中的体现

摘要《赵氏孤儿》它通过历史,流行,和跨越地域的划分,成为中国最早的古典戏剧。
本文对总结其传播的意义和影响,为了填补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特别是它为研究媒介和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大力推进科学有效的方法和功能特点的传统戏剧和艺术分析传统戏剧的赵氏孤儿是四大古典悲剧在中国,它通过历史,流行,和跨越地域的划分,成为中国最早的外国古典戏剧传播。
为了填补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成果,最后以舞剧的发展前景。
特别是它为研究媒介和舞剧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
关键词:传统戏剧;赵氏孤儿;现代传播AbstractThe "orphan" is the four classical tragedy in Chinese, through its history, popular, and across geographical division, China became the earliest foreign classical drama communication.In this paper, the reasons for the spread of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and impact of its spread, in order tofill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finally to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opera. In particular, it provides valuable clues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opera. As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drama in Chinese in culture has alway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dramaand art analysi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the orphan of traditional drama is the four classical tragedy in China. It is the first foreign classical drama spread through the history, the popular and the division of the region.In order to fill th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in the field oftraditional culture,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opera. In particular, it provides valuable clues for the study of the development of media and opera. As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dramain Chinese in culture has always occupied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raditional dramaand art analysis 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ethods and features of theKey words: traditional drama Zhao orphan traditional communication modern communication目录TOC \o "1-3" \h \z \u 摘要 IAbstract II一、绪论 1(一)传统文化定义 1(二)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界定 1(三)传统文化的特点 1(四)《赵氏赵氏孤儿》的历史渊源 1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一)研究思路 2(二)研究的意义 2三、传统文化在《赵氏赵氏孤儿》中体现 3(一)传统文化在《赵氏赵氏孤儿》服饰与动作的体现 3(二)研究庄姬公主形象的“伟大”美 3四、研究传统文化形式舞剧体现 4(一)研究我国传统文化在舞剧中的声音表现 4(二)研究传统文化《赵氏赵氏孤儿》的体现 4结语 5参考文献 6谢辞 7一、绪论通过对文学史研究党的宣言和决议,指示在每个时期,历代中央领导人的报告,在当地人民政府发布文件的演讲和著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理念和要求的保护和发展并取得了辉煌的业绩,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在精神文化需要各族人民认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稳定发展。
赵氏孤儿

浅析《赵氏孤儿》的悲壮美200811711 路远【摘要】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悲剧。
本文通过剧作对崇高人性的刻画,对戏剧冲突的表现,来分析《赵氏孤儿》悲壮审美意蕴的表达。
【关键词】《赵氏孤儿》悲剧崇高悲壮中国戏曲史上流传着许多千古绝唱,笔者窃以为《西厢记》是香艳的,《牡丹亭》是腾挪的,而最具有强烈震撼力、令人声泪俱下的,实属纪均祥之《赵氏孤儿》。
王国维在《宋元戏剧考》中,赫然把《赵氏孤儿》与《窦娥冤》并列,称之为“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1“赵氏孤儿”之本事最早见之于司马迁的《史记·赵氏世家》2。
自元代纪均祥将其改编为杂剧,从此妇孺皆知。
随着戏曲的发展,成为京剧的经典曲目,在秦腔、豫剧、越剧剧坛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凭借悲壮雄浑的艺术价值,《赵氏孤儿》成为传入欧洲的第一部中国戏剧,并被著名法国文豪伏尔泰进行改编,成为流传最广泛,最有国际影响的一部作品。
一.崇高人性的讴歌《赵氏孤儿》感人至深之处,就是展开了一幅“舍生取义”的救难救孤图,塑造了“八义士”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韩厥是救孤过程中的第一位义士。
屠岸贾手下当差的他有着大是大非之明,程婴提着藏有孤儿的药箱出门,面对献出孤儿而后荣华富贵的诱惑,正义充盈了他的心灵——“我韩厥是顶天立地的男儿,怎么肯做这样的勾当”,他毅然放走程婴,引颈自刎,作出了舍生取义的壮举。
一句“忠臣不怕死,怕死不忠臣”久久回荡。
公孙杵臼是剧中舍生取义的又一光辉形象。
当程婴告诉他赵氏孤儿危在旦夕后,他毅然和程婴争相赴死,义重如山。
屠岸贾杀气腾腾前来搜孤,他惨遭毒打,泰然自若,痛斥奸贼的残暴罪行后慨然赴义。
此外还有灵辄、提弥明,他们的戏份并不重,却浓缩了刚强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
他们以视死如归的义举,渲染和升华着“义”的主题。
真正可称得上感天动地的,则是悲剧的主人公程婴。
他经历了数起血雨腥风,参与了救孤、扶孤、复仇的全部过程,惨遭晚年丧子的厄运,忍辱负重哺育了婴儿的成长,并成功指引了孤儿的报仇。
舞剧《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

舞剧《赵氏孤儿》的人物形象艺术价值歌剧《赵氏孤儿》的艺术魅力,在于从人物形象的小普通体现出来的大情怀。
我国历来有“轻生死、重然诺、守忠义”的民族精神信仰,歌剧通过歌唱呈现出来的诚信、气节、牺牲、奉献也是对于当今社会道德焦虑的一种引导和回应。
折射了了当今社会在伦理道德、信仰方面的失范。
歌剧中《赵氏孤儿》,以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戏剧形象,在整个歌剧中,以人物的曲折命运凸显了民族的悲剧精神和民族英雄精神。
(一)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悲剧精神程婴的悲剧精神是他悲剧命运的根源。
在最后的胜利时刻,他孤身一人,脑海中是他带着怨恨死去的妻子,自己亲手摔死的孩子,一幕幕往事浮上心头,这个时候他的内心悲痛不已,身心疲惫,这不正是我国历史以往献身牺牲的正义之士的最终命运吗?悲惨、凄凉。
但是给我们却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在历史长河中没他们忠义的精神被世人歌颂。
程婴是整个歌剧最为代表的正义之士,他坚守正义的信念,相信正义终战胜邪恶。
这些正义之举在整个歌剧中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渲染了整个剧情的气氛,通过声音向观众传递正义会迟到,但不会不到。
虽然在着过程中,正义牺牲了太多的人,让整个歌剧的气氛充满了悲情的色彩,但是在道义的驱使下、在正义信念的传递下,迎来了我们心中正义的到来。
在整个歌剧中吗,程婴和其他人物所坚持的正义信念、为了正义自我牺牲的硬气,让整个歌剧产生了即令人扼腕又震撼人心的悲剧效果,他们的这种精神被人们歌颂,让世人传承,正义之火生生不息。
(二)程婴为人物代表的民族英雄精神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为人物代表表现出来的民族英雄精神,是我们历来崇拜并赞扬的。
在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总是被外界的诱惑放弃我们的信仰,我们的承诺。
程婴所体现的不正是我们现代人缺失的吗?歌剧通过不同唱法及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作为中国民族人应该有的气节,也展示了古人的英雄精神,一个默默无名的普通人,为了完成一个承诺、一种信仰,竟能把一个托付当成使命,忍辱负重十八年,并凭借自己微薄的力量,靠智慧和隐忍最终完成诺言,取得成功。
浅析《赵氏孤儿》的艺术审美与内涵

大 众 文 艺
浅析 《 赵 氏孤儿 》的艺术审美与内涵
谢玎 珂 ( 重 庆 大学 电影 学院 4 象再 次 出现 的话 ,就 可 以推 断 出人 物命 运将 会 出现 新 的 转机 ,但 这种 转机 应 该是 好 的转机 而 不应 该 是 悲剧 ,这 就是 为 什 么 直到 屠岸 贾 和程 婴死 之 前都 没有 出现 鱼 的 原 因 。这 种 以生活 中 的物 体 来作 为 事件 转机 的 现象 自古就有 ,如鸿 门宴 中的 “ 范 增 数 复 河 山 的 坚 定信 念 。 目项 王 ,举 所佩 玉 块 以示 之者 三 ,项 王默 然不 应 ”, 以及 战 国 时 关键词 : 赵 氏孤 儿 ;艺术审美 ;叙事 期 庞涓 出 山 时 ,鬼 谷 子送 给 庞 涓 的 八 个 字 “ 遇 羊 而 荣 , 遇 马而 瘁 ”等 。 关于 影片剧 情本 身 三 、现代 数字 媒体 技术 在影 片 中的运 用 电影 《 赵 氏孤 儿 》 ( 陈 凯 歌 导 演 ,2 O l O ) 根 据 元代 纪君 祥 《 赵 氏孤 儿 》 另一 个显 著 的特 征是 程 婴在 做屠 岸贾 的 门客之 的 杂剧 《 赵 氏孤 儿大 报仇 》改编 而 成 ,是 中 国古代 文 学 的经 典代 前 进 行 思想 斗争 并作 画 的 片段 ,创 新之 处在 于 这一 片段 运 用 了动 表 ,历 经 千年 而 不衰 ,承 传 百代 而 不败 ,其 中 自有 不 可 忽视 的 审 画 ,虚拟 的 空 间和现 实 的 空间 结合 在一 起 ,证 明 了 电影 空 间 的创 美规 律 。现 在 , 《 赵 氏孤 儿 》被 搬 上2 l 世 纪 的 中国银 幕 ,本 身 已 造 性 与灵 活性 。这种 做 法增 强 了可 看性 , 艺术 的源 泉在 于 继承 和 经证 明 了它 所具 有跨 越时 空 的艺 术价值 。 创造。 《 赵 氏孤 儿 》一方 面 是 《 谁 陷害 了兔 子 罗杰 》 的继 承 。例 故 事 内容 讲 述 的 是 春 秋 时 期 ,将 军 屠 岸 贾 一 直 都 受 到 战 功 如 , 《 谁 陷害 了兔 子 罗杰 》这 部 电影 中 动 画和现 实 的结 合 是作 为 赫赫 的赵 氏家 族 的排 挤 ,于 是他 计划 除掉赵 氏家族 。在 国王给 打 影 片 的整 体而 存在 的,而 《 赵 氏孤儿 》 只作 为局 部 呈现 。另一 方 了胜 仗 的赵 朔 庆 功之 时 ,谋划 了一场 栽 赃赵 氏家族 的 计划 ,包 括 面 的创 新 之处 在于 这 一 片段 中 的过 去的 时 间、现 在 的时 间 以及 将 赵 盾 和 赵 硕在 内 的3 0 0 余名 赵 氏家族 成 员 一 日之 内遭 到 了 灭顶 之 来 的 时间 是交 织在 一起 的 ,它集 合 了赵 氏家 族被 害 ,程 婴救 孤 , 灾 。程 婴是 给庄 姬 看 病 的大夫 ,他 帮助庄 姬 把 孩子 生 下来 了,在 以及 程 婴 即将 做 门客 的 的片段 。这可 以说是 时 间套层 的运用 ,展 庄 姬 的劝 说 下 打算 救 这个 婴儿 。程婴 去 找赵 氏的老 友 公孙 大夫 求 示 了 电影 时间 的创 造 性运 用 。 电影很 大程 度 上 是在 营造 一 个梦 , 助 ,真 正 的赵 氏孤 儿被 程 婴领 回 了家 中。 随后 ,程 英 带着 赵 氏孤 这个 梦 的一 方 面在 于 观众 可 以感 受与 现 实世 界不 同 的时 空 ,在 感 儿 投 靠到 屠 岸 贾 门下做 了门客 。屠岸 贾认 赵 武做 了干 儿子 并教 教 官上 受 到刺 激 ,观 众 只有 被吸 引 了才 有可 能对 故 事感 兴趣 并进 一 他 习武 。最 后 ,韩 厥 、程 婴 向赵 武说 出全 部 真相 。屠岸 贾 在赵 武 步 的观 看 。 《 赵 氏孤 儿》 之所 以很 小 的 片段采 用 这种 创 作手 法 是 和 程婴 面 前承 认 了真相 , 并且 杀 了程 婴 ,赵 武趁 机杀 了屠 岸 贾 。 有 其 自身 的道 理 的 ,这部 电影 首先 是 一部 历 史题 材 的 电影 , 电影 二 、 影 片传统 “ 鱼 ”文化符 号 元素 对影 片叙 事 的影 响 要尽 可 能 的让观 众 相信 电影所 虚构 的事件 的合 理 性和 真 实性 , 如 “ 鱼 ”在 东 西 方文 化 中都 具 有 丰 富的 意 蕴 。在 西 方 , 果在 较 长 的片 段采 用 这种 手法 势必 会 破坏 电影 的真 实性 , 因此 在 “ f i s h ”常 用来 指 人 ,意 为 “ 家 伙 ”或者 “ 东西 ”等 。在 西方 电 很 小 的片段 采 用这 种 手法 不致 于破 坏 电影 的合 理 性和 真 实性 ,同 影 中 也可 以看到 以鱼 来 指代 人 的用 法 如 电影 《 教 父 》就 运用 了这 时也 可 以增强 趣 味性 ,满足 电影 造梦 的机 制 。 四 、影 片的 叙事 表达 及不 足 象 征手 法 , 当教 父 的手 下泰 西 欧将 死鱼 呈 献给 房 间 内的 其他 人 时告 诉他 们 “ 死 鱼 代表 西 西里 人 的 口信— — 表示 路 卡布 拉 西与 鱼 当 然 就 整 部 电 影 来 看 , 这 部 电 影 场 景 华丽 ,但 故 事 却很 难 同眠 ” 。在 东方 ,鱼 腹 多 子具 有 原始 生殖 崇 拜及 富 贵荣 华 等诸 多 打动 人 心 。陈 凯歌 所 打造 的 “ 赵 氏孤 儿城 ”耗 资千万 , 占地 百 多 方 面 的语 义 。在 古代 的时 候人 类 自身 的繁 衍 却面 临着 诸 多 困境 , 亩 ,可 以 说整个 “ 赵 氏孤 儿城 ”比较 真 实地还 原 出 两千 多年 前 的 例 如 疾病 、野 兽等 自然 威胁 ,婴 儿存 活率 相 对较 低 。 因此 远古 时 晋 国 ,影 片 中的铁 匠 铺 、庄姬 府 、学 堂 、公 孙府 以及 各 种行 宫 都 期 人们 崇 拜 鱼所 具有 的超 凡 的生殖 能 力 ,期 盼人 丁 兴 旺。 古人 认 具有 较 强 的历 史感 , 可 以说 电影在 视 觉感 官 上是 合乎 情 理 的。但
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2002年首演)湖北省实验花鼓戏剧院湖北花鼓戏《赵氏孤儿》2002年上演以来深受民众赞美。
演出至今已超过300场。
我们这部剧的演出特点是:一、淡化复仇故事,突显人间纯情。
将朝廷争斗、诛奸复仇的情节简化,把主人公程婴的妻子王氏与孤儿亲生母公主等人物推至幕前并细腻演示,着重展现人性、人情。
二、强化演唱戏份,彰显剧种特色。
在“放孤”、“辞孤”等戏中,将大段说白改为演唱,并增加唱词,充分显示地方戏曲的唱腔艺术。
三、戏化民俗语言,体现草根风味。
将语言移植为方言语韵,比如将贯穿全剧的“儿歌”变为江汉平原一带的民歌韵味,尽力加强地方文化特色。
――吴培义(制作人)The Orphan of Zhao (Hubei Flower-drum Opera or huaguxi, premiered 2002)Hubei Experimental Huaguxi TheatreHuaguxi or Flower-drum Opera is one of the regional song-dance theatres in the Hubei area, with a history of about 150 years. Developed from the local folk song and dance, it has been popular in the countryside.Premiered in 2002, The Orphan of Zhao has given over 300 performances. It has been warmly welcomed by both urban and rural audiences.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production are as follows:- Emphasizing love and humanity while playing down the story of revenge. The plots of intrigue in court and revenge against evil were simplified, whereas the protagonist’s wife and the orphan’s mother (the Princess) were given prominence.Their feelings towards their sons were depicted through touching songs and beautiful movements.- Reinforcing the singing parts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guxi. In scenes like ‘Han Jue Releases the Orphan’ and ‘Biddin g Farewell to the Orphan’, large sections of monologues were adapted into songs with additional lines of lyrics. Thus the art of aria singing in the local opera is underscored.- Using local idioms and expressions, and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tones of the dialect, the production conveys the grass-roots culture. For example, the use of a nursery rhyme throughout the opera adopted a folk tune to evoke the local colour of the Jianghan Plain in the performance.-- Wu Peiyi (Producer)。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
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
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
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赵氏孤儿》经典化研究

《赵氏孤儿》经典化研究赵氏孤儿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自其问世以来,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
本文将对《赵氏孤儿》的经典化现象进行研究,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一、引言1. 研究背景和意义2. 研究对象和方法二、《赵氏孤儿》的文化背景1. 明清社会的背景和历史背景2. 传统文学对《赵氏孤儿》的影响三、《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1. 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2. 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四、《赵氏孤儿》的文学价值1. 作品的文学特点和风格2. 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五、《赵氏孤儿》的艺术价值1. 作品的艺术特点和价值2. 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六、《赵氏孤儿》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1. 作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2. 作品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传承七、《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原因1. 作品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戏剧中的地位2. 作品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推崇八、《赵氏孤儿》的经典化影响1. 经典化形成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2. 经典化对文化传承和传统价值观的影响九、结论1. 本文的主要贡献和研究结论2. 作品的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1. 引言在引言部分,可以介绍研究背景和意义,说明该研究的重要性和需要。
另外,需要清晰阐明本文研究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为后续的研究部分做铺垫。
2. 《赵氏孤儿》的文化背景在这一部分,可以探讨明清社会的背景和历史背景对《赵氏孤儿》的影响,例如经济状况的影响等。
同时,可以分析传统文学对《赵氏孤儿》的影响,揭示作品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3. 《赵氏孤儿》的创作背景这一部分需要着重探讨作者的生平和创作经历,分析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意图,揭示作品的初衷和作者的创作动机。
4. 《赵氏孤儿》的文学价值在这一部分,需要对作品的文学特点和风格进行分析和探讨,探讨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的贡献,揭示其在古典文学中的地位和独特性。
5. 《赵氏孤儿》的艺术价值这一部分应从艺术特点和价值出发,研究作品在艺术方面的独特性,分析作品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赵氏孤儿赏析

赵氏孤儿赏析-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赵氏孤儿》赏析纪君祥的作品《赵氏孤儿》是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中国古代十大悲剧之一。
作为悲剧,《赵氏孤儿》的独到之处在于它的剧本取材于历史,所以这部悲剧更是一段真实的历史。
历史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以异常震撼的心灵冲击。
法国着名文学家伏尔泰将其翻译成《中国孤儿》并说“此为具有历史真实性及其感染力的好剧”。
然而,《赵氏孤儿》真正令人动容之处,在于它惊心动魄的悲壮的美。
悲壮,是《赵氏孤儿》的全部色彩。
英雄人物前赴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全剧悲壮的基调;曲词中倾注的激烈愤懑情绪,渲染出浓重的悲剧气氛。
剧中奸臣屠岸贾得到宠信掌握大权,为了个人私怨杀害赵盾全家,为了搜捕赵氏孤儿不惜下令杀害全国的小儿;而程婴、公孙杵臼、韩厥,他们本都可以置身事外,但为了一个诺言、一腔义愤,他们自行投入到拯救赵氏孤儿的行列中来,一个个舍身取义、慷慨赴死,亦或是付出无比沉重的一生。
忠与奸、正与邪的矛盾对抗中,显示出全剧对忠义精神的颂扬。
因此,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里将此剧与关汉卿的《窦娥冤》并提,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蹈汤赴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赵氏孤儿》全剧共一折五楔子,楔子中晋国大夫赵盾被奸人屠岸贾陷害遭灭族,赵盾之子赵朔为晋灵公驸马,屠岸贾假传君命逼其自尽。
赵朔嘱咐公主,若生下儿子,取名为赵氏孤儿,待其长大后为全家报仇。
第一折赵氏孤儿出生,其母托孤于程婴后自缢。
程婴冒险带孤儿出宫,将军韩厥仗义放孤儿出宫,为保守秘密而自刎。
第二、三折屠岸贾打算将晋国婴儿全部杀戮以绝后患,程婴与公孙杆臼定计,以程子冒充孤儿,藏于公孙杆臼家中,并由程婴出面向屠岸贾告密,假孤儿被杀,公孙杆臼撞阶身亡,赵氏孤儿得以幸存。
第四、五折赵氏孤儿长成以后,程婴告知其身世,报仇雪恨。
屠岸贾被灭族,赵氏孤儿恢复赵姓,改名赵武。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

元戏剧《纪君祥冤报冤赵氏孤儿》鉴赏元戏剧纪君祥鉴赏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情节梗概是这样的:晋国大将屠岸贾与文臣赵盾不和,常有害赵盾之心。
他先遣勇士钽麑执刀越墙刺杀赵盾,钽麑触树而死;又训练西戎国进贡的神獒在朝廷上追咬赵盾,提弥明金瓜劈犬,曾受赵盾一饭之恩的灵辄救了赵盾。
屠岸贾诡称赵盾为不忠不孝的欺君之人,将其满门三百口良贱诛尽杀绝,逼死晋国驸马都尉、赵盾之子赵朔。
赵朔死前,给公主腹中婴儿取名赵氏孤儿,叮咛公主养子成人,为赵门雪冤报仇。
公主被囚府中,生子赵氏孤儿,委托门下草泽医生程婴装入药箱救出。
为使保护婴儿的程婴无后顾之忧,公主自缢身亡。
屠岸贾麾下的下将军韩厥,原是赵盾提拔起来的,对屠岸贾残害忠良、搅乱强晋非常不满。
屠岸贾派他严守府门,以防有人递盗婴儿出门。
程婴藏孤出门,韩厥三次搜箱,发现孤儿,放程婴抱孤出逃。
程婴不放心,两去两回,跪求韩厥拿他与孤儿请功受赏。
韩厥嘱咐程婴将孤儿隐入深山,“教训成人,演武修文,重掌三军,拿住贼臣,碎首分身,报答亡魂,也不负了我和你硬踩着是非门,担危困”。
为使程婴放心保孤,韩厥自刎身亡。
屠岸贾发现孤儿被救出府门,下令拘杀全国半岁以下婴儿。
程婴保护孤儿来到因对昏君奸臣不满而归隐太平庄的公孙杵臼家中,两人商定了救孤之策,程婴把孤儿当做亲子抚养,而把亲子当做孤儿送入公孙杵臼家,然后向屠岸贾首告公孙杵臼私藏孤儿。
屠岸贾逼死了公孙杵臼,残害了搜出的“孤儿”,认程婴为心腹之人,将程婴所藏孤儿作为义子。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程婴给他取名程勃,屠岸贾给他起名屠成。
他白日在屠岸贾前演武,夜晚在程婴前习文。
屠岸贾无子,打算让他“杀了灵公,夺了晋国”;程婴却将屈死的忠臣良将画成“手卷”,讲与孤儿,教孤儿杀贼报仇。
最后屠岸贾被除,忠臣得封。
赵氏孤儿的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刘向的新序、说苑中均有记载。
纪君祥基本依据史实写成杂剧赵氏孤儿,但也有许多改动:故事发生的时间,由晋景公时改为晋灵公时;人物关系方面,韩厥本来是孤儿长大后为其请封者,杂剧中改成放过保护孤儿的程婴后而自杀身亡。
赵氏孤儿 大学戏曲鉴赏上课用

艺术特色
(三)悲剧性 《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剧
作。屠岸贾的残暴狠毒与公孙杵臼等人冒死历险、 慷慨赴义的自我牺牲精神构成了尖锐激烈的戏剧 冲突,悲剧意味即在此。
屠岸贾为了个人私怨而杀害赵盾全家300余 人,为了搜捕赵氏孤儿而不惜使用令人发指的残 忍行径:下令杀全国半岁以下的小儿。
人艺版话剧《赵氏孤儿》
• 编剧:金海曙 导演:林兆华 • 主要演员:濮存昕饰屠岸贾,徐帆饰太后,何冰
饰程婴,李士龙饰赵盾,王全有饰王上
歌剧—赵氏孤儿
二、《赵氏孤儿》的作者
纪君祥,一作纪天祥,元代戏曲作家。 生卒年不详。著有杂剧6种,现仅存1种: 《赵氏孤儿冤报冤》,一作《赵氏孤儿大报 仇》,简称《赵氏孤儿》。
又由于他得到昏君宠信,掌握大权,这就使 程婴等人为救护孤儿而进行的斗争特别艰巨,甚 至要以牺牲生命和舍弃自己的后代为代价,从而 构成了全剧惨烈悲壮的基调。
为救赵孤牺牲众多:
孤儿母亲、韩厥将军、公孙杵臼、程婴 之子。
《赵氏孤儿》是正义力量经过反反复复的 斗争,最终才战胜邪恶势力,正义的胜利是 像愚公移山那样,在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前赴 后继的斗争中才实现的,其悲剧精神就表现 在这种前赴后继的斗争中。
第一折(正末扮韩厥)
公主把孤儿托付给一位 经常出入驸马府的民间医生程 婴,程婴把赵氏孤儿藏在药箱 里,企图带出宫外,被守门将 军韩厥搜出,没料到韩厥也深 明大义,放走了程婴和赵氏孤 儿,自己拔剑自刎 。
第二折(正末演公孙
杵臼)
屠岸贾发现有人偷偷救 出孤儿后,竟下令残杀国内 所有一月以上半岁以下幼儿 (搜孤护孤带上害民护民色 彩)。程婴为保全孤儿和全 国幼儿,决定献出自己的刚 满月的独子,以代替赵氏孤 儿,并由自己承担“窝藏” 的罪名,一起赴死。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是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体现,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民间小说。
这部小说描写了孤儿赵盾与众多善良人士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重视亲情、友情等社会道德感化人心的一面,是一部具有浓厚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
首先,赵氏孤儿剧情紧凑,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小说从赵盾的童年开始叙述,通过赵盾与家人、亲戚、朋友、敌人的斗争,描写了一个孤儿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努力求生存、奋斗成长的艰辛历程。
小说中的各种情节、人物形象都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了能够深深地被感染、被启迪。
例如,小说中的大秦寺是一个道德高尚的地方,寺中的僧人和尚领悟到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以义为道”的精神,为主人公赵盾提供了关键的帮助。
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好多具有人民群众反抗自由的精神的人物,这些人物能够坚定地抵制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和权利,体现了中华民族天性中的坚强、勇敢、自由、民主的品质。
其次,赵氏孤儿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文思想,深刻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多样鲜明,他们的性格、行为、言辞等都能够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
例如,主人公赵盾一开始是一个孤儿,他在受到张国老师的帮助后开始向人类文明迈进一步。
而后他在曹正与自己的兄弟刘、贾等人合作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地位和权利。
小说还通过主人公的成长过程,表达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敬老爱亲、友情、忠诚、正义等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最后,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化艺术价值的作品。
小说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别具一格的优秀传统,如合、宽、恕、能屈能伸、母子情等。
小说语言优美,行文流畅,表现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风格。
同时,小说还大量使用了比喻、象征、对偶等修辞手法,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借助这些艺术手法,小说让读者对赵盾、张国老、曹正、澹台司马、良夫妇等各种优秀人物的形象刻画,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之,赵氏孤儿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精湛技巧及高度文化价值的文学作品,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好人文精神,并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独特的风格。
戏曲赵氏孤儿观后感

戏曲赵氏孤儿观后感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传统戏曲之一,讲述了周朝国君武王伐纣平定天下,定都洛阳后因生儿难孕而在关山立下孤儿石感应武王的故事。
观看了赵氏孤儿这部戏曲后,我深受其艺术魅力的感染,为其精彩的表演和深刻的人物形象所折服。
以下是我对这部戏曲的观后感。
首先,赵氏孤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的是戏曲表演中的唱腔和演员的表演技巧。
戏曲流派中的唱腔独特,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而赵氏孤儿中的唱腔动情而又激昂,耐人寻味。
演员的表演技巧更是精湛,他们通过巧妙的身段和婉转的唱腔,将角色的情感传达给观众,使观众情感产生共鸣。
其次,赵氏孤儿这部戏曲在表达情感和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赵氏孤儿这个人物形象饱含着孤儿悲凉的命运和坚强的意志。
他在众人的迫害和背叛之下,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正义和责任,不屈不挠地为国家和民众奋斗。
观看者对赵氏孤儿的遭遇感到同情与愤怒,对他的坚持与勇敢深感敬佩。
这些情感在赵氏孤儿的高亢激昂的唱腔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再次,赵氏孤儿所揭示的宝贵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让我十分着迷。
赵氏孤儿是中国古代历史故事中的一部分,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社会的风貌和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中包含着的是对正义和民众利益的强烈关注,对勇敢和坚持不懈的追求。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剧情和人物中,使观众在观看戏曲时能够感受到这些珍贵的历史和文化。
最后,赵氏孤儿这部戏曲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观看赵氏孤儿,我不仅对古代戏曲的演唱技巧、表演形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对其表达方式、历史渊源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戏曲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正是因为其独特的表演艺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保护和弘扬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总之,赵氏孤儿这部戏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仅是因为其唱腔和表演技巧的精湛,更是因为其饱含的情感和宝贵的历史文化价值。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

《赵氏孤儿》(作品)赏析《赵氏孤儿》作者纪君祥,本剧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故事围绕救弧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塑造了不畏牺牲的英雄人物形象,展示了正义必将战胜歪恶的精神,故事情节惨烈、豪壮,是中国古典悲剧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赵氏孤儿》的故事是在《史记。
赵世家》的基础上,结合有关传说而创作的。
剧写晋灵公时大将屠岸贾专权,杀害忠臣赵盾全家三百余口,连驸马赵朔之子也不肯放过.草泽医生在将军韩厥的帮助下将孤儿放入药箱带出附马府,屠岸贾得知孤儿被救,下令要将全国一个月以上,半岁以下的婴儿全部杀死。
程婴与中大夫公孙杵臼议定,将程婴之子冒充赵氏孤儿交公孙杵臼藏于家中,后由程婴“告密“,牺牲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性命来保全赵氏孤儿和晋国婴儿。
屠岸贾搜杀公孙杵臼和程婴之子后得意忘形,视程婴为心腹且收假程婴之子真赵氏孤儿为义子。
二十年后,程婴向赵氏孤儿说出底细,赵氏孤儿亲捉屠岸贾,为家报仇,恢复赵氏基业爵号。
本剧的成功之处首先通过以救孤为中心塑造了几个悲剧极为感人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韩厥,其虽是屠岸贾手下大将,却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当发现程婴药箱中婴儿时,不但没有捉拿程婴,反而掩其逃走,并以自杀灭口来坚定程婴救孤之决心。
公孙杵臼在严刑拷打下坚持假戏真做,最后撞阶而死,使屠岸贾无法穷究此事,而作为草泽医生程婴则是救孤最关键人物。
作者令人信服地描写了他的思想发展过程,起先公主托他救孤时,他还心存顾虑,当公主自缢身亡将他推至一条义无反顾之路,韩厥,公孙杵臼先后救孤献身更激励他成为一位披肝沥胆的义士,最为悲壮的是,他要直面自己的亲生骨肉被屠岸贾残忍地剁为三段,令他五内俱焚且无法渲泄情感,而程婴以坚强的意志,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一切,而且还耍含辛茹苦二十年,终将孤儿扶养成人,以报深仇。
作者就是在尖锐剧烈的矛盾冲突中,成功塑造了忍辱负重,舍己救人,自我牺牲的程婴形象。
作品成功地创造了使人生悲的审美情境。
鲁迅先生曾说过:“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赵氏孤儿秦腔简介

赵氏孤儿秦腔简介赵氏孤儿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一种秦腔剧种,也是中国戏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赵氏孤儿秦腔的故事情节源于明朝小说《长恨歌》中的故事,讲述了赵家三兄弟被宦官所害、赵家被毁的故事。
这个故事情节在中国文化中深入人心,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
赵氏孤儿秦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间,当时在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村庄中,出现了一些以演唱秦腔为生的艺人。
这些艺人中有一位名叫赵氏的人,他是秦腔艺术的开创者。
赵氏在艺术上有很高的造诣,他创造了一种新的唱腔,将传统的秦腔和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了融合。
他的秦腔唱腔清亮婉转,富有感情,让人听了感到非常舒服。
赵氏的秦腔艺术得到了当地观众的喜爱,很快就传播到了周围的地区。
赵氏孤儿秦腔在传承和发展中,不断吸取了其他戏曲剧种的优秀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唱腔清亮婉转,富有感情,表现了赵家三兄弟被宦官所害、赵家被毁的悲惨命运。
它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唱腔、念白、对唱等传统表演形式,还有舞蹈、杂耍、武打等多种表演形式,使得观众能够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体验到多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赵氏孤儿秦腔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中国戏曲中的经典剧目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赵氏孤儿秦腔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目前,赵氏孤儿秦腔已经成为了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传承和发展也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总之,赵氏孤儿秦腔是中国传统戏曲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的艺术风格独特、表演形式丰富多样,让观众在欣赏戏曲的同时,体验到多种艺术形式的魅力。
赵氏孤儿秦腔的传承和发展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它将继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扬光大。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

浅谈千古名剧《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名赵武,又称赵文子(公元前598年-前541年)。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大夫赵盾之孙、赵朔之子,母为晋成公之妹,史称赵庄姬。
《赵氏孤儿》有关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左传》但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情节叙述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这一故事最早被搬上戏曲舞台是在元代,戏曲家纪君祥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创作了同名杂剧《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故事情节与史书记载大致相同:晋灵公武将屠岸贾仅因其与忠臣赵盾不和与嫉妒赵盾之子赵朔身为驸马,竟杀灭赵盾家300人,仅剩遗孤被程婴所救出。
屠岸贾下令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以绝後患。
20年後,孤儿长成,程绘图历教史实,终报前仇。
作品描写了忠正与奸邪的矛盾冲突,揭露了权奸的凶残本质,歌颂了为维护正义、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气势悲壮,感人肺腑。
作者做了一些小的改动,比如,把孤儿宫中藏匿改为宫外抚养;把孤儿在深山长大改为被仇人屠岸贾收为义子在屠府长大,后杀屠报仇;.把被请封的韩厥改为放孤后自杀;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程婴改为老宰辅和草泽医生等。
我个人以为,作者所做的这些改动有着极强的艺术效果。
把孤儿宫中抚养改为宫外抚养,增加了故事的曲折性,一是合理增加了韩厥放孤后自杀的情节;二是为孤儿被屠岸贾收为义子创造可能性,而这一点又增加了戏剧的悲剧性。
把赵盾门客公孙杵臼改为老宰辅,是为了突出传统的忠君思想,为了帝王的社稷,维护忠良,勇于献身;把程婴改为一般草泽医生则宣扬了“义”——道义和正义。
另外,在元杂剧的剧本中,指明了屠岸贾屠戮了赵家300余口,为了斩草除根,屠岸贾下达了将全国一月至半岁的婴儿全部杀尽的命令,这也是历史中没有记载的,同样也是艺术化的处理,以突出屠岸贾的残暴,反衬赵氏家族的忠义以及惨遭灭门之祸的冤屈。
令观众对屠岸贾恨之入骨,对赵氏家族充满惋惜之叹和深深的同情。
浅析中国舞剧《赵氏孤儿》

浅析中国舞剧《赵氏孤儿》苏翔(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贵州都匀558000)摘要:舞剧是通过丰富的舞蹈语言将简明凝结、扣人心弦、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来。
《赵氏孤儿》是中国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经典剧目之一。
中国歌剧舞剧院众多一线个耳熟能详,历经千年并具有中国民族大义的故事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
通过体语言以此凸显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一义孤行”。
文章从舞剧的结构形,结合故事背景和情感内涵,分析了《赵氏孤儿》舞剧中舞蹈与艺术在经典剧目中的创新应了舞蹈与情节的完美契合和舞与剧的融会共生关系,并对该剧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优秀经认真提炼。
关键词:赵氏孤儿;舞剧;故事情节;情感世界;戏剧性;舞蹈语言中图分类号:J6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584(2017)03-0101-05舞剧艺术无论是从故事情节的描述、人物形象特征的塑造、舞蹈语言的展示,还是舞台艺术的布景、灯光、服饰、音乐等的设计,都能迅速地将观众带入到剧情中,直达观看者的内心,达到观看者与剧中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境界。
《赵氏孤儿》作为中国经典的一部悲剧故事,被中国的艺术家们演绎出了无数经典的艺术作品。
中国歌剧舞剧院的艺术家们将这部伟大的作品再创作,用舞蹈这一最纯粹、最直接的方式,最原始的方法撞击人的心灵,与观众产生共鸣。
用舞剧的表现方式呈现出剧中深刻的人物关系、深刻的中华文化哲思和中华民族的忠义是一种大胆尝试与突破,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满意口碑。
一、《赵氏孤儿》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赵氏孤儿》作为中国古代十大悲剧故事之一,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左传·宣公二年》是最早用文字记录《赵氏孤儿》的史书。
到了西汉,司马迁根据史书《左传》中所记载的故事内容并结合他在民间搜集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记录在了《史记》之中。
元朝时期,纪君祥又根据司马迁的《史记·赵世家》并且参考了刘向所编著的《新序》和《说苑》,进一步对“赵氏孤儿”的故事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和艺术创作,最终创作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赵氏孤儿案》,这也是《赵氏孤儿》在作者简介:苏翔(1988-),男,汉族,山西长治人,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

《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元杂剧《赵氏孤儿》全名《冤报冤赵氏孤儿》,又名《赵氏孤儿大报仇》。
元人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作为中国戏剧中悲剧的一种,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悲剧文化精神。
它与《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并称中国古典四大悲剧。
元杂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历史剧,相关的历史事件记载最早见于《左传》,情节较略,到司马迁《史记·赵世家》,刘向《新序》、《说苑》才有详细记载。
《赵氏孤儿》属于以历代军事、政治斗争为题材的剧目,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
它的剧目在舞台上有深远的影响,和历史演义小说有密切的关系。
《赵氏孤儿》是元杂剧最优秀的历史剧之一,王国维评价:“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也。
”它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
英国剧作家威廉赫察特改编为《中国孤儿》,在英国文化界引起重大反响。
我们这里主要讲《赵氏孤儿》的艺术特色1.结构紧凑简练一般戏剧在接结构上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的故事,而赵氏属于个人的一本五折。
戏剧情节叙春秋时期晋贵族赵氏被奸臣屠岸贾陷害而惨遭灭门,幸存下来的赵氏孤儿赵武长大后为家族复仇的故事。
剧本的基本情节:故事发生在春秋晋灵公时期,晋国的文武大臣屠岸贾与赵盾不和,屠岸贾要谋害赵盾,派鉏麂去刺杀赵盾,被赵盾数说一番触槐而死,西戎国进贡了一只神獒,晋灵公将恶犬赐给屠岸贾后,屠便开始训练恶犬扑食赵盾模型,百日后训练结束,屠觐见晋灵公说现有一神犬可以辨别忠贤。
灵公信以为真,在殿前放开了恶犬,恶犬追扑食赵盾,恶犬虽被殿前太尉提弥明打死,赵盾却未能逃脱屠岸贾的毒手,赵家满门被抄斩,三百余口被杀。
其中赵盾的儿子,晋灵公的女婿,也就是当朝的驸马赵朔而被擅杀,屠假传灵公之命,赐赵朔自尽,并囚禁了公主(赵朔的妻子)(楔子)。
(一折)赵朔的妻子生下了遗腹子取名为赵氏孤儿,为保留复仇的火种营救赵孤,赵朔的妻子将赵孤托付给草泽医生程婴后,为了程婴取得放心,公主自刎身亡。
程婴将赵孤放在药箱里带出驸马府。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
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如悲剧的题材一般,《赵氏孤儿》以其独到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就被译为了多种语言的版本,风行于欧洲。
是我国最早的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古典作品之一。
作为元代戏曲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赵氏孤儿》很好的体现了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它最直接地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
一方面,世祖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愤懑情感也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这种社会思潮在许多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心灵状态:表面上嘻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
这种思潮在各阶层的文学家身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元代文学的共同特征,充分地表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
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
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斩草除根。
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
同时还派将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
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医生程婴冒险将孩子放在药箱,带出宫。
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艺术形象塑造

歌剧《赵氏孤儿》程婴艺术形象塑造初探摘要:歌剧《赵氏孤儿》是由我国国家大剧院制作的一部属于中国题材的歌剧。
程婴作为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的,身上所体现的那种坚守正义、坚守初心的那种英雄气魄和人文精神都是这部剧的灵魂所在、也剧情设置的基础、更是整个剧本的主旨所在,本文针对于《赵氏孤儿》程婴一角色的研究,为歌剧的发展做了更好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歌剧;赵氏孤儿;程婴一、引言歌剧《赵氏孤儿》,是一部反映中国悲剧文化精神的经典历史剧。
故事中那种隐忍、坚强、不屈不挠同邪恶力量斗争到底的英雄精神,是故事流传至今并脍炙人口的原因之一。
国家大剧院将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以歌剧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让人得以更加直观的领略到中国民族大义的惊心动魄和震撼人心。
歌剧《赵氏孤儿》中程婴通过男中音的唱法向人们传递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一意孤行”,将中华民族的正气、风骨和道义表现的淋漓尽致,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种追溯和发扬。
本文选择《赵氏孤儿》中的主要角色之一——程婴为人物线索,通过程婴从一介草民到悲剧英雄的转变过程,更加深入的探讨歌剧人物在歌剧和历史中的悲剧精神。
二、歌剧《赵氏孤儿》概述(一)故事背景《赵氏孤儿》故事最先起源于《左传》,详于《史记·赵世家》。
在《史记·赵世家》这样记载到:故事的背景是在晋国时代,当时的国家的朝政时事由晋景公来管制,大夫屠岸贾利用各种理由想着杀戮赵氏家族。
在没有得到晋景公任何的旨意下,就对赵氏家族全家进行杀害。
赵朔的夫人是晋成公的长姐,此时的他已经怀胎数月,她到宫中剩下赵氏家族唯一的后代。
屠岸贾知晓后,派人在宫中查找赵氏遗孤。
知晓赵氏被灭门的赵朔家臣公孙杵臼和赵氏门客(江湖郎中)程婴他们决定要留下赵氏孤儿。
在两人商议讨论后,决定把程婴自己的孩子交给屠岸贾派来的追兵,告诉他们这就是赵氏门下的孩子。
在官兵杀害公孙杵臼和假的赵氏孤儿后,程婴带着真正的赵氏孤儿隐身潜藏在山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
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
就如悲剧的题材一般,《赵氏孤儿》以其独到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就被译为了多种语言的版本,风行于欧洲。
是我国最早的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古典作品之一。
作为元代戏曲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赵氏孤儿》很好的体现了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
它最直接地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
一方面,世祖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充满信心。
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愤懑情感也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
这种社会思潮在许多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心灵状态:表面上嘻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
这种思潮在各阶层的文学家身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元代文学的共同特征,充分地表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
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
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斩草除根。
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
同时还派将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
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医生程婴冒险将孩子放在药箱,带出宫。
公主为保密而自杀。
把门将军韩厥搜出了孤儿,但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将军,又被程婴冒死救孤的精神所感动,不但放走程婴和孤儿,而且为表明心迹也自刎而死。
之后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屈屠岸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
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
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
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
遗孤。
公孙认为程婴比自己年轻,更适宜承担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于是把程婴的儿子要来冒充赵氏孤儿收养,再由程婴到屠岸贾处告发公孙私藏赵氏孤儿。
狡猾的屠岸贾对程婴有所怀疑,程婴以自己一是为救晋国婴儿之命,二是怕自己绝后,巧妙回答,狠毒的屠岸贾要程婴去对公孙行刑拷打,程只好忍痛而为。
屠岸贾当面将程婴的儿子剁为三段,公孙也触阶壮烈而死。
程婴从此被屠岸贾视为心腹,并将程的“儿子”——赵氏孤儿收为义子,由此程婴遭到不明真相的晋国人民的唾骂,但他始终默默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和仇恨以及人们的鄙视。
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氏悲剧的始末画成一幅长卷告诉他,赵氏孤儿抓住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一文共有五折,外加一个楔子。
开场用屠岸贾为第一人称叙述其残害赵盾一家的过程,直面了他心狠手辣的个性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赵盾的温文儒雅、受人爱戴的一面。
接着引出他想追查赵家之子的种种故事,淫威毕现。
于是自此,“赵氏孤儿”的来点明题目及主旨。
虽未出场,皆已将预示及埋伏着的戏剧冲突凸显了出来。
此时的环境设置,在读者的心中已铺下种种悬念,让人不得不继续阅读下去。
这个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以及《说苑》、《新序》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纪君祥对史实进行了再加工。
在细节方面,纪君祥增加了程婴被逼迫杖打公孙一事。
这样一改动,剧本的正义与奸邪的斗争更加尖锐,戏剧矛盾更加集中,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戏剧主题更加深化。
虽然屠岸贾残忍毒辣,杀戮愈演愈烈,搜孤的手段愈来愈狠毒,但舍身救难的勇士接踵而来,公主为保住儿子的生命,献出了母亲的生命,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韩厥、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忠臣义士一个个死难。
这是一部壮烈的历史悲剧,他歌颂了正义,歌颂了为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敢于赴汤蹈火的、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
总体的成就来看,《赵氏孤儿》突出表现了情节的紧张惊险,戏剧冲突的尖锐激烈。
他的语言质朴刚劲,全剧始终洋溢着一种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
全剧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篇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事件发展惊心动魄而人物行动皆有依据。
并且体制上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扩大为五折,而且每折由不同人物主唱。
王国维评论它和《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它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一个中国剧本。
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刊行,后又被译成英、德、俄文,风行于欧洲。
由于《赵氏孤儿》的广泛传播,18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中国为背景或撷取中国题材的戏剧风行一时。
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以中国为题材的戏剧,就连一些著名的剧场也无不以上演中国戏剧为荣。
这股“中国戏剧热”的狂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
继而随着法国的文学巨匠伏尔泰把它改写成《中国孤儿》,公演后轰动了巴黎,在我国历代都改编
上演过这个剧目,直到今天,还盛演不衰。
到了现代,《赵氏孤儿》依旧多次被搬上舞台,京剧、豫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实扩大着这部历史名作的精神内涵。
而其同时代表的元杂剧也在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
中国古代的俗文学和雅文学有着同样渊远流长的历史,并始终共存并在。
但是俗文学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被排斥在文坛的边缘。
元杂剧的出现,以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高超的文学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从雅文学的一统天下,转变为雅文学与俗文学相持对峙的二分天下,而且在实际上为通俗文艺样式争得了与传统文艺样式相颉颃的社会地位。
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同样的戏剧方面也是相当卓越的成就。
我国古代戏剧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起源,后逐渐的成熟发展是发生在宋元时期。
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
从此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属于历史剧范畴的《赵氏孤儿》在此中地位颇高,尽管多少有改动原故事,但此本不仅仅是将故事停留在“忠奸斗争”的层面上,而是将其作为背景反衬出两大家族之间的对立。
虽无大范围的渲染,但仍能从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身上找到其身影。
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从《史记》到元人杂剧,《赵氏孤儿》不亏被称之为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