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赵氏孤儿》的艺术成就
纪君祥的《赵氏孤儿》(全名《赵氏孤儿大报仇》)叙写了春秋时期晋国臣士屠岸贾残杀贤臣赵盾全家,并搜捕赵家的孤儿赵武;后跟赵家有情的民间医士程婴和老臣公孙杵臼,共同商谋救出该儿,由程婴抚养成人,报了灭门之仇的故事。这部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悲剧故事不仅影响了几百年的中国文化,同样也在国际的舞台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如悲剧的题材一般,《赵氏孤儿》以其独到的描写和紧凑的情节早在十八世纪时期就被译为了多种语言的版本,风行于欧洲。是我国最早的在国外享有盛名的古典作品之一。
作为元代戏曲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赵氏孤儿》很好的体现了元代文学的时代特征。它最直接地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有关,而元代各阶层文人的精神面貌又是由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经历所决定和制约的。一方面,世祖忽必烈实行以“汉法”治汉民,继承了唐、宋以来封建统治的经验,辅之以蒙古族的务实作风,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政治统治是巩固的,民族融合是空前的,统治者充满信心。另一方面,金、宋兴亡的历史变革,社会生活的动荡,严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使人民的反抗情绪和文人的愤懑情感也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这种社会思潮在许多文人身上表现为一种扭曲的心灵状态:表面上嘻笑怒骂,或嘲风弄月,或醉情山林,而内心中却积蓄着无限的愤懑和不满。这种思潮在各阶层的文学家身上有着不同的特点,但却从不同的侧面形成元代文学的共同特征,充分地表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
《赵氏孤儿》是一部惊心动魄的历史题材的大悲剧。它写春秋时期贤良的文臣、晋国上卿赵盾遭到武将屠岸贾的陷害,全家三百余口被杀。屠岸贾怕给自己留下隐患,一定要斩草除根。赵盾的儿子赵朔是附马,也被杀,赵朔妻子因为是公主,且身怀有孕,屠岸贾不敢随便加害,但将公主囚禁,并密切监视公主,只要孩子出世,立即处死。同时还派将军韩厥守住大门,如果有人敢盗走孤儿,诛灭九族。公主生下儿子后,为了救出赵氏孤儿,医生程婴冒险将孩子放在药箱,带出宫。公主为保密而自杀。把门将军韩厥搜出了孤儿,但他是个有正义感的将军,又被程婴冒死救孤的精神所感动,不但放走程婴和孤儿,而且为表明心迹也自刎而死。之后围绕“搜孤”“救孤”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斗争,屈屠岸诈传灵公之命,要杀掉全国一月以上半岁以下的所有婴儿。在这种情况下,程婴无法逃匿,即使逃匿,也要祸及全国婴儿。危急之中找到原是晋国大夫,因灵公无道、屠岸贾专权,且年事已高而弃官回乡的公孙杵臼商量。程婴决定把自己的亲生孩子冒充赵氏孤儿献出去,恳请公孙杵臼抚养赵氏
遗孤。公孙认为程婴比自己年轻,更适宜承担抚养赵氏孤儿的责任,于是把程婴的儿子要来冒充赵氏孤儿收养,再由程婴到屠岸贾处告发公孙私藏赵氏孤儿。狡猾的屠岸贾对程婴有所怀疑,程婴以自己一是为救晋国婴儿之命,二是怕自己绝后,巧妙回答,狠毒的屠岸贾要程婴去对公孙行刑拷打,程只好忍痛而为。屠岸贾当面将程婴的儿子剁为三段,公孙也触阶壮烈而死。程婴从此被屠岸贾视为心腹,并将程的“儿子”——赵氏孤儿收为义子,由此程婴遭到不明真相的晋国人民的唾骂,但他始终默默忍受着强烈的痛苦和仇恨以及人们的鄙视。二十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赵氏悲剧的始末画成一幅长卷告诉他,赵氏孤儿抓住屠岸贾,报了二十年前的血海深仇。
《赵氏孤儿》一文共有五折,外加一个楔子。开场用屠岸贾为第一人称叙述其残害赵盾一家的过程,直面了他心狠手辣的个性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赵盾的温文儒雅、受人爱戴的一面。接着引出他想追查赵家之子的种种故事,淫威毕现。于是自此,“赵氏孤儿”的来点明题目及主旨。虽未出场,皆已将预示及埋伏着的戏剧冲突凸显了出来。此时的环境设置,在读者的心中已铺下种种悬念,让人不得不继续阅读下去。这个故事《左传》、《史记·赵世家》以及《说苑》、《新序》等史籍中都有记载,纪君祥对史实进行了再加工。
在细节方面,纪君祥增加了程婴被逼迫杖打公孙一事。这样一改动,剧本的正义与奸邪的斗争更加尖锐,戏剧矛盾更加集中,冲突更加激烈,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戏剧主题更加深化。虽然屠岸贾残忍毒辣,杀戮愈演愈烈,搜孤的手段愈来愈狠毒,但舍身救难的勇士接踵而来,公主为保住儿子的生命,献出了母亲的生命,程婴牺牲了自己的儿子,韩厥、公孙杵臼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忠臣义士一个个死难。这是一部壮烈的历史悲剧,他歌颂了正义,歌颂了为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敢于赴汤蹈火的、前仆后继的自我牺牲精神。
总体的成就来看,《赵氏孤儿》突出表现了情节的紧张惊险,戏剧冲突的尖锐激烈。他的语言质朴刚劲,全剧始终洋溢着一种磅礴高昂的正义精神,表现了壮烈的悲剧美。全剧塑造了多位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通篇具有高度的戏剧性和严谨的逻辑性,事件发展惊心动魄而人物行动皆有依据。并且体制上也突破了一本四折的限制,扩大为五折,而且每折由不同人物主唱。王国维评论它和《窦娥冤》“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它是最早传入欧洲的一个中国剧本。1735年就被译成法文刊行,后又被译成英、德、俄文,风行于欧洲。由于《赵氏孤儿》的广泛传播,18世纪下半叶欧洲以中国为背景或撷取中国题材的戏剧风行一时。一些名演员、名剧作家争相编演以中国为题材的戏剧,就连一些著名的剧场也无不以上演中国戏剧为荣。这股“中国戏剧热”的狂潮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继而随着法国的文学巨匠伏尔泰把它改写成《中国孤儿》,公演后轰动了巴黎,在我国历代都改编
上演过这个剧目,直到今天,还盛演不衰。
到了现代,《赵氏孤儿》依旧多次被搬上舞台,京剧、豫剧等多种表现形式充实扩大着这部历史名作的精神内涵。而其同时代表的元杂剧也在历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杂剧是中国文学史上俗文学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收获。中国古代的俗文学和雅文学有着同样渊远流长的历史,并始终共存并在。但是俗文学一直处于非主流的地位,被排斥在文坛的边缘。元杂剧的出现,以它丰富的思想文化内容和高超的文学艺术成就,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从雅文学的一统天下,转变为雅文学与俗文学相持对峙的二分天下,而且在实际上为通俗文艺样式争得了与传统文艺样式相颉颃的社会地位。从此以后,俗文学便以矫健的雄姿活跃在文坛艺苑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仅是在文学方面,同样的戏剧方面也是相当卓越的成就。我国古代戏剧早在先秦时期便已起源,后逐渐的成熟发展是发生在宋元时期。元杂剧与宋元戏文相媲美,一起成为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最早的成熟形态,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成为明清时期各种戏曲艺术不可逾越的典范。从此以后,戏曲艺术就成为中国人文化生活中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养料,塑造着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和精神面貌。
属于历史剧范畴的《赵氏孤儿》在此中地位颇高,尽管多少有改动原故事,但此本不仅仅是将故事停留在“忠奸斗争”的层面上,而是将其作为背景反衬出两大家族之间的对立。虽无大范围的渲染,但仍能从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身上找到其身影。这一悲怆的历史故事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哈姆雷特》,从《史记》到元人杂剧,《赵氏孤儿》不亏被称之为一部巨大的心灵悲剧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