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作,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让成功常伴左右——习惯养成教案
家校合作,帮助孩子培养好习惯,让成功常伴左右——习惯养成教案习惯养成教案一、引言好的习惯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家校合作是培养孩子习惯形成的有效途径。
孩子是未来社会的主人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良好习惯的养成关系到未来的发展。
本着为了孩子健康成长的宗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如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习惯。
二、如何养成良好的习惯1.养成目标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是家长和老师的共同责任。
养成习惯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我们需要跟孩子沟通,让孩子了解什么是好习惯,为什么要养成好习惯。
通过了解家庭、班级和社会的规则,让孩子知道违反规则的后果,让孩子内心产生想养成好习惯的愿望。
2.树立榜样孩子是模仿学习的动物,他们会从身边的大人、同伴中学习行为和态度。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该尽可能地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孩子跟随自己的行为模式走向成功。
3.规律的生活习惯规律的作息、饮食、体育活动和娱乐时间安排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必要条件。
孩子应该养成每天固定的作息习惯,按时睡觉、按时吃饭、按时运动、适当娱乐,才能保持身心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处。
4.积极的思想信念积极的思想信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
孩子应该建立积极向上的思想信念,从小就要告诉孩子:自己是能够成功的,要坚强自信,面对一切困难都要勇敢地去克服。
同时,不害怕犯错,要善于倾听和学习,并通过自身的观察、感受、思考和实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强化积极信念。
5.积极的行为方式良好习惯离不开积极的行为方式。
孩子应该养成坚持到底、不放弃的良好习惯,养成守时、自律、责任心、礼貌、勤劳的好习惯。
三、家长如何与孩子合作家长是孩子最亲近、最信任的人,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家校合作可以用多种方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父母首先要转变思想、注重提高自己的素质,做孩子的好榜样,让孩子从自己身上学习良好习惯。
2.家长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了解孩子的需求和感受,为孩子提供支持、帮助和鼓励。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家校合作在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家校合作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教育,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可以提供一致的价值观。
孩子在家庭中和学校中接受到的价值观可能不同,这会导致孩子在行为习惯上出现混乱或不一致的情况。
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密切合作,可以就孩子的教育目标、价值观和规则达成一致,使孩子在不同环境中都明白应该如何行为。
家长和老师可以一起制定家庭作业的规则,约定学生每天的学习时间和内容,并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任务。
家校合作可以形成相互支持的教育渠道。
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沟通交流非常重要,他们可以共同关注孩子的方方面面,发现和解决孩子的问题。
家长可以定期参加家长会、家访等活动,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需求,并与老师进行交流。
老师可以分享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和学习情况,与家长共同探讨如何帮助学生改进。
通过实时沟通和信息共享,家长和老师可以形成相互支持的教育渠道,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可以提供一贯的行为规范。
家庭和学校对于孩子的行为规范可能存在差异,这会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造成影响。
家庭和学校应该建立起一贯的行为规范,明确和统一学生应该遵守的行为规则。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行为奖惩机制,对于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相应的奖励和处罚,以此来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举办关于行为规范和礼仪等方面的教育活动,加强学生对于行为规范的理解和遵守。
家校合作可以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他们具备自我管理的能力,而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和习惯,指导他们制定学习计划、时间管理等方面的目标。
学校可以开展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活动,如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等。
通过家校合作,学生在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中都接受到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 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家校合作在培养小学生良好习惯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只有两者紧密配合,才能够全面培养孩子积极向上的品德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文将从家庭和学校两个角度,探讨如何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
一、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家庭教育对孩子形成良好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扮演好榜样的角色,孩子的很多行为和性格都来自于家庭环境的影响。
首先,家庭环境应该注重家风建设。
父母要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比如,坚持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尊重他人等。
只有父母自己具备了这些良好的习惯,才能够影响到孩子。
其次,家庭要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安静的学习空间和适当的学习资源,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并且,父母要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帮助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另外,家庭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培养孩子定时作息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让孩子懂得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家长还要教导孩子保持个人卫生,培养整洁的生活习惯。
二、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小学生的第二个教育场所,学校教育在孩子习惯的培养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借助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首先,学校应该制定严格的纪律规定。
纪律规定是学校管理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前提。
学校可以通过红绿灯制度、班级规章制度等方式,督促学生遵守学校规定,养成守纪律的习惯。
其次,学校要注重课程设置。
课程中应该融入培养学生习惯的内容,例如,开设生活技能课程,让学生学习生活自理能力;开展艺术、体育、实践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动手能力。
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兴趣爱好和生活习惯。
此外,学校要加强师生互动。
老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通过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倾听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第一篇:《家校共育_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家校共管学生自制途径探索林州一中班主任一、问题的提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使命是帮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共处。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我国的国情看当今的青少年,他们大多是独身子女,因此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首先必须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放在首位,而学生良好的习惯的训练与养成,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校风的树立,即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由此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但由于社会的不良现象、家庭的生存危机、独生子女的“小皇帝”现象、父母的教育方式等都时刻冲击着学生们,特别是教育的实效性存在的问题,使当今青少年普遍存在的几大不良习惯(依赖他人;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害怕承担责任;在交往中容易伤害别人;不爱劳动;在消费中盲目攀比、炫耀;学习不刻苦钻研,常常被动学习),有的甚至还存在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极不良的行为习惯,这些不良习惯都妨碍学生今后的健康成长。
面对新形式、新情况,德育与德育管理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努力进行创新和改进,特别要在增强时代感,加强针对性、实效性上下工夫。
培养良好习惯是素质教育的归宿,素质只有化为习惯,才能成为终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学校、教师,致力于帮助广大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研究与实践,较系列地探索与总结了习惯培养的理论和经验。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我校自建校至今,始终重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在德育工作的实践中,把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作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基础工作来抓。
我们倡导:以文明习惯教育为突破口,进而在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交往习惯、自律习惯等方面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校合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家庭和学校两个环境对孩子的培养起着互补和提升的作用。
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一、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家庭和学校都是孩子学习的环境,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孩子的学习习惯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庭可以创造一个宁静、有序、舒适的学习环境,为孩子提供一个专心学习的空间。
学校在教室、图书馆等场所也要创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校共同协作,可以帮助孩子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二、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制定孩子的学习计划和目标,以确保孩子的学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家庭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每日、每周的学习计划,鼓励他们按时完成作业和复习任务。
学校可以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并通过与家长交流,确保家庭和学校的教学目标一致。
家校共同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可以帮助孩子明确方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积极沟通交流家庭和学校之间的积极沟通交流是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举行家长会或家校沟通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家长可以向教师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展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教师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学校的教育方针和师生互动方式。
通过积极沟通交流,家庭和学校能更好地协同合作,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四、互相配合,形成合力家庭和学校在培养孩子学习习惯时需要互相配合,形成合力。
家庭可以提供孩子家庭作业的辅导,鼓励孩子参与学校的课外活动,培养其综合素质。
学校可以加强家校联系,定期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表现,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家庭和学校的相互配合和支持,可以让孩子在学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五、树立学习的榜样家长和教师作为孩子学习的重要榜样,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家庭可以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亲自参与孩子的学习,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的困惑。
家校联系合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家校联系合力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中两个最重要的环境,它们应该密切合作,共同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家校联系对于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力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并提出一些实践的建议。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触到的学习环境,对于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学校也扮演着教育孩子的重要角色。
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可以将家庭和学校的优势相结合,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首先,家校合作可以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校通过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和学习环境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而家庭则可以通过为孩子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专注于学习并建立起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家校合作可以形成一致的教育目标和价值观。
家庭和学校都应该明确孩子的教育目标,并共同努力实现这些目标。
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制定适合孩子的学习计划和方法,确保家庭和学校的教育方式一致。
最后,家校合作可以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指导。
家庭和学校应该共同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家长和教师应该互相交流学生的学习表现,及时分享学生的优点和进步。
通过合作,家庭和学校可以共同为孩子提供激励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家校合作的实践建议1. 加强家校沟通和合作。
家长和教师应该保持定期的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可以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者家长会议进行交流。
双方可以相互分享对孩子的观察和发现,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建立家庭学习环境。
家庭应该为孩子创造一个安静、整洁、有序的学习环境。
为孩子配备适合的学习工具和资源,如书籍、文具、电脑等。
鼓励孩子保持学习的纪律和习惯,如每天定时完成作业、预习和复习等。
3. 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与孩子一起进行学习活动,例如共同阅读、讨论问题、解决难题等。
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鼓励孩子提出问题,帮助他们思考和寻找解决办法。
如何利用家校合作平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如何利用家校合作平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家校协作平台:共育养成良好习惯的桥梁良好的习惯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它不仅仅能帮助孩子提升学习效率,更能帮助孩子更容易完成任务,更能塑造孩子健康阳光的品格。
家校协作平台的出现,为家庭和学校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为共同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工具。
1. 构建全方位立体式信息共享平台:家校共育平台可以利用家校之间全方位的沟通,共享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课外活动等。
家长可以通过平台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老师布置的作业等信息,并与老师及时沟通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可以通过平台掌握孩子的家庭教育环境、学习习惯等信息,并参照孩子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合理的教学策略。
信息畅通,才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
2. 共享育儿理念和方法:家校合育平台可以作为传播育儿知识和经验的媒介。
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分享优秀的育儿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帮助家长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成长特点,以及培养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家长也可以通过平台分享自己宝贵的育儿经验,共同探讨教育孩子的方法,形成良性的互动交流,共同提升育儿水平。
3. 建立起及时快速有效的互动机制:家校协作平台可以提供快捷便利的沟通工具,如家长群、留言板、在线咨询等,使家长能够及时反馈孩子在校的表现,并与老师互动交流。
老师也可以通过平台向家长发送孩子的学习任务、活动安排等信息,并及时提醒家长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及时有效的互动机制,能帮助家长和老师了解彼此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共同找到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最佳途径。
4. 协同制定行为养成计划:家校合育平台可以作为制定和实施行为养成计划的工具。
学校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学生行为规范和培养目标,家长可以参照孩子的具体情况,与老师共同制定并执行符合孩子情况的行为养成计划。
平台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可以让家长和老师及时了解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情况,评估计划执行效果,并参照情况进行调整,使计划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园习惯养成总结及家校合作方案
幼儿园习惯养成总结及家校合作方案在幼儿园教育中,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习惯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律能力,培养正确的行为和态度。
幼儿园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共同合作,为孩子的习惯养成制定合适的方案。
一、对幼儿园习惯养成的总结1. 早睡早起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生物钟尚未完全建立,睡眠质量往往影响他们的注意力和学习能力。
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和家长需要鼓励孩子早睡早起,制定好的作息时间表,并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2. 自我管理在幼儿园,孩子们需要学会自我管理,包括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故事等形式,引导孩子们认识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培养自我管理能力。
家长也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适当的自主空间和引导,帮助他们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
3. 礼貌待人孩子们在幼儿园生活中需要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尊重他人。
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故事讲解等方式,教育孩子们尊重师长、友爱同学。
家长也需要在家庭中示范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懂得尊重和礼貌。
4. 勤俭节约勤俭节约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可以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和管理能力。
老师可以通过游戏、手工制作等形式,教育孩子珍惜资源,勤俭节约。
家长也需要在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物质观念和消费观念,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二、家校合作方案1. 定期沟通老师和家长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交流孩子的习惯养成情况。
家长可以向老师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和需改进的地方,老师也可以向家长传达孩子在幼儿园的习惯养成方面的情况,互相支持,共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2. 共同制定习惯养成计划老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制定习惯养成计划,针对孩子在作息、自我管理、社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合适的改进方案。
通过协作,给予孩子更加系统和有针对性的养成指导,帮助他们更快地养成良好的习惯。
3. 家校共育家长和幼儿园老师需要形成共育的理念,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发展。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活动方案1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融合显得越来越重要。
良好的习惯对孩子的成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而家校合作是培养孩子好习惯的有效途径。
本活动旨在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二、活动对象幼儿园、小学、初中等各阶段的学生及其家长。
三、活动内容1.家校沟通会定期举办家校沟通会,邀请家长和老师共同参与,就孩子的学习、生活、行为等方面进行交流。
会上,老师可以分享孩子在学校中的表现,家长则可以分享孩子在家中的情况,共同分析孩子习惯养成的现状,制定针对性的培养方案。
2.亲子活动组织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如户外拓展、手工制作、阅读分享等,让家长和孩子共同参与,增进亲子关系。
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学会尊重、分享、合作等好习惯,家长则通过亲身示范,传递正能量。
3.习惯养成挑战开展习惯养成挑战活动,如“21天好习惯养成计划”。
家长和孩子共同制定一个习惯养成目标,如早睡早起、按时完成作业等,并在接下来的21天内坚持执行。
活动结束后,评选出优秀习惯养成家庭,给予表彰和奖励。
4.家庭作业互助鼓励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家庭作业,家长在辅导过程中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认真审题、独立思考、及时复习等。
同时,家长还可以与老师保持沟通,了解作业要求,确保家庭作业的质量和效果。
5.家长学堂开设家长学堂,邀请专家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
课程内容包括孩子心理发展、习惯养成、亲子沟通等方面,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四、活动实施与评估1.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2.成立活动组织小组,负责活动的筹备、组织和实施。
3.活动结束后,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收集家长和孩子的反馈意见,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活动提供借鉴。
五、总结与展望通过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活动,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家校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家校合作对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是孩子性格和行为习惯形成的第一大环境,而学校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学习和社交场所。
只有家校密切合作,共同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才能真正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在家庭方面,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育者,在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形成至关重要。
孩子在家中要接受良好的行为榜样,需要父母的引导和激励,家长要给孩子提供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和道德情操。
家长也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让孩子懂得自律和负责,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正确价值观和行为规范,这些都是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
在学校方面,学校作为孩子学习和成长的重要场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和教育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课堂教育、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习惯,激励他们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
学校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注重对学生的行为教育,比如班会活动、社团活动等,让学生在交往中了解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校还可以通过评优表扬等方式来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习惯。
而对于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
学校应当及时向家长传达学校对学生行为习惯的要求和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
家长也应该主动与学校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表现和学习情况,共同关心孩子的成长。
学校和家长要通力合作,共同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
学校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而家长也应该配合学校,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和批评,让学生意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学校和家长还可以通过开展一些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学校家庭教育讲座等形式,加强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养
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养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近年来,行为习惯的培育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重要环境,如何让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共同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成为了家长和教育者共同思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的重要性以及实施方法。
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的重要性不行忽视。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也是他们最初接触社会的地方。
在家庭中,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榜样和引导者。
假如父母能够树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将从小就接受到正确的行为指导,并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
而学校作为孩子的其次课堂,老师们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学校中,老师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关心同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的合力,可以使孩子在不同环境中形成全都的行为准则,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实施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需要实行一系列有效的方法。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沟通合作,形成全都的教育理念和行为规范。
家长和老师可以定期进行沟通,共享孩子的行为表现和改进方向,相互支持和鼓舞。
家长和老师应共同为孩子制定行为目标,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
通过明确的目标和奖惩机制,可以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庭和学校还可以共同组织行为习惯培育的活动,如家长学校联合开展主题教育活动、行为规范宣扬等,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的成果需要不断评估和改进。
家长和老师可以定期进行行为习惯的评估,了解孩子的行为转变和进步。
同时,也要留意发觉问题和不足,准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只有不断地评估和改进,才能够实现更好的行为习惯培育效果。
家校合力行为习惯培育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家庭和学校作为孩子成长的重要环境,应当加强合作,共同培育孩子的行为习惯。
通过沟通合作、制定目标和奖惩措施、组织活动等多种手段,可以关心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但是,这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以及不断的评估和改进。
只有家校合力,才能够培育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下一代。
家校共育: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策略近年来,社会对于培育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例谈家校合作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家校合作是促进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
家长和学校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两个支持系统,他们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合作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家校合作如何促进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
家长和学校应该保持密切的沟通。
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是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第一步。
家校之间应该建立起一种密切的联系,定期进行学生行为表现的交流,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通知、家访、家长会、微信群等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从而对学生的行为表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而学校也可以通过电话、短信、通讯系统等方式及时将学生在校的表现告诉家长,以便家长能够及时干预学生在家的行为。
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家长参与的活动,比如学校文艺表演、运动会、家长开放日,让家长走进校园,了解孩子们在校的表现。
通过这些方式,家长和学校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在学生的行为习惯形成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家校应该共同制定行为规范和奖惩制度。
学校和家长应该一起制定学生的行为规范,并建立相对应的奖惩制度。
学校可以在入学时向家长宣传学校的行为规范,明确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要求,并告诉家长学校对学生行为的奖惩政策,然后家长要在家庭中着重强调这些规范和奖惩制度,让学生明确了解学校对他们的行为的要求。
当学生在学校违反规定时,学校会根据规定的奖惩政策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奖惩,学校还可以通过电话、短信等方式及时将学生的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及时干预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
这样一来,学校和家长的奖惩政策就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对学生的行为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学校和家长应该共同为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课堂教育、主题班会、感恩教育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学生明白应该如何行为,给学生明确的规范和榜样,并告诉学生不良的行为会有不良的结果。
而家长可以在家庭中通过言传身教、行为示范等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 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家庭和学校是两个至关重要的环境。
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为小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加全面和有力的支持,尤其是在塑造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方面。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几种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以共同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一、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校合作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成长的两个主要场所,他们的行为习惯往往在这两个环境中形成。
只有家庭和学校紧密合作,才能形成一致的育人理念和教育方向,为孩子提供一致的引导和规范,从而更好地塑造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
其次,家庭和学校互相支持,可以形成育人的良好氛围,让孩子在多样化的环境中得到全面的培养。
最后,家校合作还有利于增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互信和沟通,共同为孩子的发展尽力而为。
二、有效的家校合作方式1. 定期家校沟通会议定期家校沟通会议是家校合作的一个重要方式。
家长和教师可以定期相聚,分享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交流对孩子的关心和期望,共同探讨孩子的问题和挑战,并制定相关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样的沟通,家长和教师可以建立起紧密的联系,互相了解对方的期望和需求,形成一致的育人目标和方法。
2. 家校合作项目家校合作项目也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之一。
学校可以邀请家长参与课程设计和活动策划,积极发挥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
比如,可以组织家长参加道德讲座、行为规范指导等活动,共同关注孩子的道德教育和行为养成。
3. 家校互补教育家校合作不仅仅是在学校进行与家长的交流,还需要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与学校共同协作。
家长可以在家庭中教育孩子守纪律、尊重他人、诚实守信等基本行为准则,与学校共同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学校也可以通过家访、家庭作业等方式了解孩子在家庭中的表现,与家长共同协商解决问题。
4. 多元化的家校互动多元化的家校互动是家校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的活动方案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的活动方案一、活动背景与目标为了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促进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特制定本活动方案。
二、活动名称“好习惯伴我行”家校合作促进活动三、活动对象幼儿园小班的家长和孩子四、活动内容1.家长会讲座:邀请教育专家或老师为家长进行讲座,讲解孩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培养方法以及家长在习惯养成中的角色。
2.家校互动手册:制作一本包含孩子习惯养成指南、家校沟通记录、孩子习惯进步记录等内容的手册,方便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的习惯表现,并与老师进行及时沟通。
3.习惯养成打卡活动:鼓励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习惯养成打卡活动,每天记录孩子完成好习惯的情况,如按时起床、自己收拾玩具等,并在家校互动手册上进行记录。
4.习惯养成展示会:定期组织习惯养成展示会,邀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展示孩子在家中养成的良好习惯,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5.家访活动:老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习惯养成情况,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孩子的习惯养成。
五、活动时间与安排1.家长会讲座:每学期初举行一次,邀请教育专家或老师为家长进行讲解。
2.家校互动手册:每月发放一次,家长记录孩子习惯养成情况,并在下月初交给老师进行查阅和反馈。
3.习惯养成打卡活动:每周进行,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记录孩子的好习惯表现。
4.习惯养成展示会:每学期末举行一次,展示孩子在家中养成的良好习惯。
5.家访活动:每学期进行两次,分别在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
六、活动效果评估1.通过家长反馈、孩子习惯养成记录以及老师观察等方式,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
2.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活动内容和方式,以更好地促进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七、活动总结与分享1.在活动结束后,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梳理活动亮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家校合作活动提供经验和借鉴。
2.将活动成果和经验分享给其他班级和幼儿园,促进园所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的活动方案w
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的活动方案wActivity Proposal for Promoting Good Habits through Parent-School Cooperation家校合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好习惯的活动方案Introduction:导言:Promoting good habits in children is a collaborative effort between parents and schools. By working together, parents and educators can create a nurturing environment that encourages the development of positive behaviors. This activity proposal aims to provide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how parents and schools can collaborate to promote good habits in children.在孩子中培养良好习惯是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
通过互相合作,家长和教育者可以创造一个有益于积极行为发展的育人环境。
本活动方案将提供实际建议,帮助家长和学校如何合作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 Joint Workshops on Habit Formation:关于习惯形成的联合研讨会:Organize joint workshop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 on habit formation in children. These workshops can cover topicssuch as the science behind habit formation, common challenges faced by children, and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promoting good habits. By bringing parents and teachers together, these workshops allow for a deeper understandingof the role each party plays in shaping children's habits.组织针对家长和教师而设的联合研讨会,主题涵盖儿童习惯形成背后的科学原理、孩子们常面临的挑战以及促进良好习惯的有效策略。
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家校合作版
文章标题:家校合作版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一、前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良好的习惯对于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
而幼儿园作为孩子们成长的重要阶段,更应该注重对好习惯的培养。
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对于孩子好习惯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我将结合家校合作的方式,探讨幼儿园好习惯的培养方案。
二、定期的家园共育活动在幼儿园教育中,家园共育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家长可以定期参加幼儿园举办的家庭日、亲子活动等,与老师和其他家长共同交流孩子在家里的表现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这样一来,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就可以形成合力,共同为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而努力。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在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中,培养孩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至关重要。
早睡早起、整洁卫生、自理能力等都是需要家校合作来共同培养的好习惯。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予孩子一定的奖励和激励,而学校可以在校园生活中给予孩子相应的引导和教育,共同形成合力。
四、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习惯在家校合作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交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
孩子在家庭中的行为举止往往会影响到他们在学校的表现,而学校的教育又可以加强对孩子社交习惯的培养。
家长可以在家中给予孩子正确的示范和引导,而学校可以在课堂和校园中加强对孩子社交习惯的培养。
五、个人观点与总结在家校合作版的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中,家长和学校都各司其责,共同为孩子的好习惯的培养而努力。
家长和学校应该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和好习惯的培养。
只有家校合作,才能真正培养出习惯良好的孩子,为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以上是我根据你提供的主题撰写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如需修改或补充,请随时告诉我。
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家校合作版的幼儿园好习惯培养方案中,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有助于孩子在学习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也能够在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受益匪浅。
家长在家中可以为孩子制定良好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环境,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态度。
家校合作 共同塑造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
家校合作共同塑造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合作共同塑造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家校合作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家长和学校应紧密合作,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帮助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少年。
本文将探讨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以及家校合作在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方面的作用。
1. 家校合作的重要性家庭和学校是孩子最主要的两个成长环境,家校共同分担着培养孩子的责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学校则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专业的教育资源。
家校合作能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正向循环,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2. 家庭的作用家庭是孩子的温暖港湾,也是孩子形成行为习惯的重要场所。
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出良好的行为榜样,让孩子学会从生活中汲取正能量。
此外,在家中可以通过制定家规家训的方式,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例如,规定孩子每天晚上固定时间完成作业,限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等。
3. 学校的作用学校是孩子学习的场所,也是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
学校除了提供学科知识的教育外,还应加强对孩子的品德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班级会议、主题讲座等形式,传授道德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外,学校可以设置奖励机制,给予优秀学生表彰,激励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 家校合作的具体方式家校合作需要家长和学校之间保持紧密的沟通与合作关系。
家长可以定期与班主任交流孩子的学习和行为表现,及时了解孩子的需求和问题,共同制定解决方案。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议,向家长传递孩子的学习情况,并征求家长的建议和意见。
此外,家长和学校还可以通过家访、志愿者活动等形式,加强沟通与交流,共同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
5. 家校合作取得的成效家庭和学校的合作对于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有着显著的影响。
家长和学校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孩子的行为习惯得到改善,学生遵守纪律、礼貌待人,能够自觉遵守学校规定。
此外,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集中和进步,提高他们在各个方面的综合素质。
如何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如何通过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家校携手,共育良习: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策略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取得学业成功的基石,而家校合作则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
教育专家认为,家校应携手前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共同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一、明确目标,达成共识建立起约定目标: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协商明确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目标,例如:课前预习、认真听讲、及时复习、独立完成作业等。
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学校应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育理念,分享学校的教学目标和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并协商制定方案。
协同推进,避免冲突:避免学校和家庭教育理念冲突,以免出现“学校要求,家长放松”或“家长要求,学校忽略”的情况。
二、营造良好环境,增强学习兴趣学校提供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
家庭提供舒适的学习环境:家长应为学生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并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尽量减少干扰学生的学习。
鼓励探索,增强求知欲:学校和家庭应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三、循序渐进,培养良好习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学校应从最简单的学习习惯开始,例如:按时上课、认真听讲,逐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制定计划,不要急于求成:家长应与学生共同制定学习计划,从简单的学习任务开始,渐渐地提升难度和工作量,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学习习惯。
及时激励,提高学习兴趣:学校和家庭应及时肯定学生的进步,给予适度的鼓励和奖励,并在学习过程中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四、家校互动,齐心协力共进学校定期发布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和学生学习情况反馈:家长可以通过学校的平台了解学习习惯培养计划,并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
家长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习习惯培养活动:例如参加家长会、参与学习习惯培养的讲座等,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学习习惯培养工作。
如何利用家校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
如何利用家校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家校沟通:共建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的桥梁良好的道德习惯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基石,它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并为未来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家校合作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途径,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
一、明确目标,协同育人家校合育需要明确目标,即共同培养哪些方面的良好习惯。
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并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一致。
比如,目标可以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行为习惯等。
家长和学校应定期通过沟通,共同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目标,并将目标具体化为可操作的行为规范和习惯养成计划,确保家校目标一致,协同育人。
二、沟通桥梁,信息共享家校之间良好的沟通是长期合作的基础。
学校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包括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家长也应积极主动地与老师交流,了解孩子的学习特点、生活习惯,并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表现。
信息平台的建立:学校可以建立家长群、家校沟通平台等,方便及时发布学校重要信息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能提供家长与老师交流沟通的渠道。
课堂一同观看和做家访:学校可以不定期组织家长参加公开课或一同观看课堂,让家长清楚学生的学习状态和课堂氛围。
老师也可以定时家访,与家长交流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
定时召开家长会:学校应定期召开家长会,介绍学校的教育理念、教学计划和学生的行为规范,并与家长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和训练学生良好的习惯。
三、齐心协力配合,发挥合力家校合作的本质是形成工作合力,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家长和学校应在以下方面齐力配合:一致性教育:在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和习惯要求方面,家长和学校要保持一致。
比如,学校要求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家长也应督促孩子按时完成作业,并尽量减少对孩子做出相互矛盾的要求。
同步强化:家校双方应共同关注学生的行为变化,及时进行强化。
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时,家长和学校应给予及时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出现不良习惯时,家长和学校应共同引导学生纠正。
家校合作养成学生良好习惯
家校合作养成学生良好习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提到:“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即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有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
”为了学生的发展,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家校合作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原因分析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阶段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乎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家庭的影响对学生习惯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主要体现在生活环境的改变和父母的教育。
我校为一所农村新建校,据调查分析:大多数青少年的品行不良、违法犯罪与家庭教育失当有很大关系。
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家庭结构破裂,家庭破裂的孩子得不到亲情的温暖和应有的管束,容易受坏人的引诱和利用,进而走向邪路;二是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各种要求,使孩子从小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的不良习惯;三是部分家庭言行不检,对社会怨气多,沉缅于赌博、酗酒等不良习好,对学生负面影响很大;四是隔代管理,在经济大潮的影响下,外出打工经商的学生家长越来越多,他们的子女大多数交给祖父母、外祖父母代管或托亲朋照看,有的学生甚至独自留守,这些“留守少年”,离开了父母的教养,失去了应有的管束和控制,难免会受到不良风气侵蚀。
二、家校合作养成学生良好习惯的重要意义(一)家校合作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由于家庭环境千差万别,每位家长的教育理念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家长与学校的相互配合,需要家长与学校对学生的要求一致、目标一致,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并逐渐开始认识自我、重视自我。
当学生意识到自我,并将自己与他人进行对比时,就是其社会化过程的开始。
这时,教师与家长就有责任和义务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在身体和心理方面健康发展。
家校合作正是教育学生的良好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家校合作,共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摘要】学生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同时,拥有良好的习惯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因此,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任务,只有家校联手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家校合作学生良好习惯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 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
”可以看出一个好的教育应该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的。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家校合作,只有家校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实效。
一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性
学生时期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这时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加上其好模仿、可塑性强的特点,因此,这时期的良好习惯很容易培养。
而且此时培养良好习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正如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所说:“人类的动作十分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又大部分是在学生时期养成的,所以在学生时期,应当特别注意习惯的养成。
但是习惯不是一律的,有好有坏;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得不好,则终身受其累。
”
同时,良好的习惯养成是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
学生时期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助于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从而培养其形成健全的人格。
而拥有健全的人格特征正是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重要要求。
二家校合作,共促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
1.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学校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和重视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学校不能单独搞良好习惯培养的活动。
学校只有与家长合作才能使这一活动得到最大最优的效果。
那么学校在与家长合作促进学生良
好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
(1)宣传。
学校在实施计划和活动时,一定要向家长宣传其活动的理念和目标,使家长对其计划有一定的了解。
这种宣传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比如活动板报、宣传册、家长会等等。
如果学校不向家长宣传,家长就不可能清楚学校的计划安排,那么学校实施的任何活动都只能是纸上谈兵,起不到任何的效果。
(2)沟通。
沟通是真正架起家学校合作的桥梁,如果说宣传是迈向合作的第一步的话,那么沟通就是向合作的延伸。
如果学校只是停留在宣传的层面,那么是失败的。
一个良好发展的学校,一定是认真听取家长意见和建议的学校。
同时,沟通能进一步走进家长的心理,进一步听取家长的主张,进一步反馈家长的建议。
学校在家校合作中一定不要吝惜自己的言辞,一定要主动与家长沟通和交流。
(3)指导。
学校的指导作用是实施家校合作的最直接的方式。
有些家长在观念上存在误区,比如过分娇惯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推给学校等,对这些家长,学校要在理论和思想上对其点拨和指导;而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存在困惑,不知道合理的培养孩子的方法,这时学校就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在实践方面帮助家长共同培养学生。
(4)组织。
学校应该多组织活动,增加与家长见面交流的机会。
家长参加的学校的活动是家校合作最面对面的方式。
学校组织的活动可以有多种类型,比如学生汇报表演、公开课、亲子活动,还可以以最直接的家长见面会的形式。
2.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作用
陈鹤琴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说:“如果父母的知识习惯好,儿童早已受到好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学校教育,自然就相得益彰。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
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说话。
”孩子的行为习惯是在成人的影响和帮助下形成的。
父母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就会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中得到
熏陶,受到启发,从而形成好的习惯。
家长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孩子的眼睛,必须以身作则,时时刻刻给孩子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比如孩子礼貌的行为、早睡早起的行为、整齐清洁的习惯、喜欢读书的习惯等,都跟家长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而成人不知不觉间做成的不良示范,同样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影响。
父母喜欢乱发脾气,孩子的脾气一定也不会好;父母喜欢常常骂人,孩子自然也会常常骂人,父母爱好穿着打扮,孩子就喜欢穿着打扮,甚至父母爱吃什么食物,孩子也爱吃什么食物。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在家里,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
比如:家长自觉拾起一片废纸、上楼梯时左上右下、说话时正确地使用礼貌用语、答应孩子的事情都能做到等,孩子受到这种行为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
长期坚持,孩子会逐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榜样对孩子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父母的行为习惯不好,那么儿童在未进学校之前,无形中早已养成不良的习惯,学校教育就算很好,也收效甚微了。
”可见,在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方面,家长只有与学校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现象。
孩子在家中是最放松的状态,在这种没有约束的状态下,各种不良习惯很容易形成。
那么如何在家庭中很好的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就是家长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了。
(1)关注和了解学生的活动。
许多家长只关注孩子在学校生活的怎么样、表现的怎么样,对学校其他的事情则一概不关心。
其实,一个真正负责任的家长,会持续关注和了解学校的计划与各种活动目标、内容安排等。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将学校的活动计划贯彻进家庭中,才不会使孩子在学校学的好习惯在家中被抵消了。
(2)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
教育孩子不只是学校的责任,家长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活动。
其中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家长要与学校的教育活动相一致。
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学校已经把好了学生在校那道关。
那么,要与学校教育活动一致,家长就应该把好学生在家的这道关。
让学生在校和在家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按良好的习惯去做事。
①弥补学生在校表现的不足。
在养成良好习惯方
面,学生在学校的表现可能有欠妥的地方。
那么家长在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后,就应该结合生活中的小事,耐心地教育孩子,从细微处培养孩子,从而使孩子向着良好的习惯发展。
②按学校的标准要求孩子。
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在家和在校的要求是一致的,任何霸道无理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任何有害的习惯都是不允许的,任何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都是不被接受的。
家长只有对孩子的行为严格要求,才能真正培养一个健康、向上、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具有良好习惯的孩子。
③利用家庭特有的资源。
既然家庭中的状态是最自然的,那么学生的各种习惯表现也是最本质、最发自内心的想法。
所以,父母就要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对孩子暴露的恶习要严格要求,坚决将其扼杀在摇篮中。
父母也可利用生活中的各种小事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总之,家长只要细心和耐心,就会发掘家庭中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在促进学生良好习惯方面,其实道路并没有那么艰难,只要家长和学校通力合作、家校联手,在共同的教育目标和育儿观的指导下,在思想上相互沟通和借鉴,在实际行动中力向一处,就一定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注释
[1]叶圣陶教育文集.开封:河南出版社,1990
[2]陈卫东.良好习惯是健全人格的巩固基础——著名教育家陈鹤琴论习惯[J].少年儿童研究,2002(02)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儿童家庭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戈柔.浅谈如何进行家园合作[J].上海教育科研,2009(11)
[3]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