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本_珠英集_残卷所见刘知几佚诗三首笺证_余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敦煌学辑刊1999年第1期(总第35期)
敦煌本5珠英集6残卷所见刘知几佚诗三首笺证
余欣
(浙江大学西溪校区中文系,浙江杭州310028)中图分类号:G25611;Ñ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52(1999)01-0094-11 /余幼喜诗赋,而壮都不为,耻以文士得名,期以述者自命。0¹这是刘知几在其不朽名著
5史通6里的夫子自道。作为史学家的刘知几,早已为学界所熟知,有关其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的论著可谓多矣;º而作为文学家的刘知几,却一直鲜见有人注意,至于综合探讨其文史之学者,更是付之阙如。前贤陈寅恪先生尝倡/以诗证史0,其代表作5元白诗笺证稿6、5柳如是别传6,»淹贯博通,足以藏之名山,传诸久远。此种境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乃撰此小文,亦知几所谓/才唯下劣,而迹类先贤0¼之举耳。
知几/初好文笔,颇获誉于当时0,½/少与兄知柔俱以词学知名0,¾推想其所作诗文必为数不少,5旧唐书#刘子玄传6云/有集三十卷0,5新唐书#艺文志6亦曾著录,惜今已不传,所能见者,仅5全唐诗6录其诗一首,¿5全唐文6载其赋三、表一、议三、书二、册一及5史通#序录、自叙6。À所幸者,本世纪初敦煌发现大批珍贵写本,其中有两个5珠英集6残卷,收录刘知几佚诗三首,对研究知几生平、文学造诣、学术思想及内心世界均不啻连城宝物。以此三首佚诗为中心,探颐索隐,文史互证,疏通其中关节,即本文主旨之所在。
先就材料略作介绍。敦煌写本中有两件5珠英集6写卷:其一编号S.2717,现藏伦敦英国图书馆。该残卷长366cm,宽27cm,共用纸9叶,起首为5庆新宅文6、5庆幡文6等文样;中间为5珠英集6卷五之一部分;末尾是5押衙为亡考百日设斋祈福文6、杂抄。Á第7叶第14行中上部书有一行小字/今年天(大)梁0,据此,我们可将该写本的抄录年代断定为后梁时期(907)923年),第15行题有/5珠英集6第五0。此部分起第3叶,终第7叶,共128行,每行24)29字,抄录7位诗人的36首诗作,其中15首未见诸5全唐诗6。刘知几诗即在该写本第6叶,此三首5全唐诗6中一概阙如。其二编号为P.3771背,现藏巴黎国立图书馆,共5叶,长181cm,宽27.7cm,正面为佛经论释,背面抄有5位诗人的17首诗,其中12首为佚诗,不与S12717重复,故二写本可互为补充。字体亦是楷体略草,明显出自同一人手笔。
关于5珠英集6的纂集、流散、作者诸问题,吴其昱Â、徐俊 l v等先后著文详论,此不赘述,仅就刘知几诗特加笺证。
#
94
#
诗前总题:/右补阙彭城刘知几三首0。
欣按:5史通6、两5唐书6列传述及知几仕宦经历时,均未提及曾任右补阙,亦不见他书记载。王重民认为:/知几升右补阙当在修5三教珠英6的时候稍前。0 l w余不能苟同。5旧唐书6卷一O二5徐坚传6:/圣历中,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定王府仓曹刘知几、右补阙张说同修5三教珠英6。0可知预修5三教珠英6时,知几任定王府仓曹,其时在圣历二年(699年)。 l x长安元年(701年),5三教珠英6修成, l y崔融集修书学士诗成5珠英学士集6五卷, l z次年,知几迁著作佐郎。5史通#序6云:/长安二年,余以著作佐郎兼修国史,寻迁左史于门下撰起居注。0检5唐六典6,卷二九亲王府条云:/仓曹参军事一人,正七品上。,,仓曹掌廪禄请给,财物市易等事。0卷九右补阙条:/右补阙二人,从七品上。,,右补阙、拾遗掌如左补阙、拾遗之职。0翻至卷八: /左补阙、拾遗掌供奉讽谏,扈从乘舆。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则廷议,小则上封。若贤良之遗滞于下,忠孝之不闻于上,则条其事状而荐言之。0卷十著作局条云:/著作佐郎四人,从六品上。0然则知几任右补阙究在何时?余意当在长安元年5三教珠英6修成至长安二年除著作佐郎之间。理由有二:一、唐之职事官有清浊之分,由浊入清,官品虽降,亦以为升;由清转浊,官品虽升,犹以为贬。5旧唐书6卷四二5职官志6云:/职事官资,以次补授。,,著作佐郎、太学博士、詹事丞、太子文学、国子助教、左右补阙,,为清官。0定王府仓曹参军事虽是正七品上,但属浊流;右补阙为从七品上,却贵为清官。故知几右补阙之任,当在仓曹之后,著作佐郎之前。二、吴其昱云:/写本残卷中所录的作者的某些职官尊号仅仅是在5三教珠英6完成之后才赐予他们的。例如,元希声官号即如此,,,乔备的官号也如此。0 l{余意知几亦同。
略述笺证凡例如下:以5英藏敦煌文献6 l|为底本,用缩微卷覆核,并参考王重民 l}、陈尚君 l~之录文重加校录,次为笺证。笺证包含三个部分:其一为考证,主要是写作年代、社会背景、人名、地名等史实考辨;其二为笺释,就诗中字词、古典一一详如解诂;其三为发微,对诗中所蕴知几精神世界/同情地了解0,以求诠释今典。
陈寅恪先生云:/自来诂释诗章,可别为二。一为考证本事,一为解释辞句。质言之,前者乃考今典,即当时之事实。后者乃释古典,即古籍之出处。0 m u然古典易考,今典实难解,欲/探河穷源,剥蕉至心,层次不紊,脉络贯注0 m v更为不易,嗟予小子,若有厚诬古人处,尚祈恕罪。
次河神庙虞参军船先发余阻风不进寒夜旅泊
朝谒氵马夷词(祠),夕投孟津渚。风长水淼漫,河阔舟容与。回首望归途,连山暧相拒。落帆遵迥岸,辍榜依孤屿。复值惊彼(波)息,戒徒候前侣。川路虽未遥,心期
顿为阻。沉沉落日暮,切切凉飚举。白露湿寒葭,苍烟晦平楚。啼猿响岩谷,唳鹤闻
河溆。此时怀故人,依然怆行旅。何当欣既觏,郁陶共君叙。
考证:
余意此诗为知几于天授元年(690年)前后,由长安出发,乘舟顺黄河而下,往任获嘉主簿行旅中所作。
5旧唐书#刘子玄传6云:/弱冠举进士,授获嘉主簿。0诸家所撰知几年谱均据此以为知几任获嘉主簿在/射策登朝0之永隆元年(680年)。 m w吴其昱力驳此说,颇多新见:/这样不一定是说
#
#
95
刘知几在中进士之后立即被委任这一职位。,,首先,并不存在,或者至少是其它独立的史料没有提供这些事实的其它例证。,,另外,如果刘知几从680年起就被任命这一职位并一直留任到699年,那他就不可能在5史通6中不发任何怨言。他还提及为学习历史而在长安和洛阳居住。如果他当时已为获嘉主簿,那末法律上就不允许他在京师作长时间停留。,,刘知几在开始时更可能是任一种象-正字.或-校书.那样的九品官,这种职位使得他可以在京师学习。,,他然后被派往获嘉,很可能是在690年一直到699年左右。因为他指出-语宦途则十年不进.。0 m x笔者赞同这一见解,并认为此诗恰可与吴氏之论互为印证。
所次之河神庙,在河阳县大河中渚之氵单城。河阳城在今河南孟县南十五里,会昌三年置孟州,南临孟津,晋杜预造浮桥于此,为唐南北交通要冲。河中有沙渚,分河为南北二流,东魏元象元年于此筑城,是为中氵单城。
5通典6卷一七七河南府河阳县条云:/河阳,古孟津,后亦曰富平津。在其南,谓之陶河渚。,,浮桥即晋当阳侯杜元凯所立。后魏庄帝时,梁将陈庆之来伐,克洛阳,渡河守北中府城,即此;孝文太和中筑之。齐武使潘乐镇于此,又使高永乐守城以备西魏,并今城也。其中氵单城本东魏所筑,仍置河阳关。0
5晋书6卷三四5杜预传6记造浮桥事:/预又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许建浮桥于富平津。,,及桥成,帝从百僚临会,举觞属预曰,非君,此桥不立也。0
河阳桥有唐一代号为国之巨梁。5唐六典6卷七工部水部郎中条:/巨梁十有一,皆国工修之,,,河阳桥置水手二百五十人,大阳水手二百人,仍各置木匠十人。0
大河中流之沙渚,即诗中所谓/孤屿0,5水经注6卷五5河水6又东过平县北条注云:/河水又东径洛阳县北,河之南岸有一碑,北面题云:洛阳北界,津水二渚,分属之也。0
此渚地势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5魏书6卷五八5杨播传附侃传6:/及车驾南还,颢令萧衍将陈庆之守北中城,自据南岸。有夏州义士为颢守河中渚,乃密信通款,求破桥立效,尔朱荣率军赴之。05通鉴6卷一五三即据此述之,胡注云:/意即中渚即唐时河阳之中氵单城。0极是。
然此时未尝有城,仅驻兵而已,筑城事在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5元和郡县图志6卷五5河南府6河阳县条:/中氵单城,东魏孝静帝元象元年筑之,仍置河阳关。天宝已前,亦于其上置关。0
渚上河神庙,古已有之。同上卷5水经注6云:/上旧有河平侯祠,祠前有碑,今不知所在。郭颁5世语6曰:晋文王之世,大鱼见孟津,长数百步,高五丈,头在南岸,尾在中渚,河平侯祠即斯祠也。0
然此祠早毁,郦道元著5水经注6时,已不知所在。然唐又重建,此即知几所投宿之河神庙。洪迈5容斋四笔6卷六5冯夷姓字6云:/唐碑有5河侯新祠颂6,秦宗撰0,盖即重建时所撰,刻石以记之。斯祠后又遭水患,终不复存。5容斋随笔6卷一二5古迹不可考6引张芸叟5河中五废记6云:/又河中泠一洲岛,名曰中氵单,所以限桥。不知其所起,或云汾阳王所为。以铁为基,上有河伯祠,水环四周,乔木蔚然。嘉八年秋,大水氵马襄,了无遗迹,中氵单至此遂废。0氵马夷祠,在朝邑县南三十里。氵马夷即河伯。5庄子#大宗师6:/氵马夷得之,以游大川。0唐陆德明5释文6/司马(彪)5清泠传6曰:华阴潼乡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0欣按,此出处有误,引文非出自5清泠传6,而是5圣贤冢墓记6,见5后汉书#张衡传6注。又5文选6卷一五,张衡5思玄赋6:/号氵马夷俾清津兮,木翟龙舟以济之。0李善注:/5青令传6曰:河伯,华阴潼乡#
#
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