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湘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案

湘教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 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一、学习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知道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理解聚落的发展与保护有文化特色的传统的聚落建筑的意义。

(二)、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不同地区的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图片,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从图片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分析不同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等活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地理要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1、通过观察各种图片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讨论聚落中民居的开发与保护问题,明确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学生学过地形知识,对天气现象有切身感知,并具备一定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能够简单的归纳相应的知识要点。

但初一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对问题的分析还不够全面,表达也不够规范,还需要适当的引导。

三、学习重点1、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差异。

2、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3、聚落的发展和保护。

四、学习难点: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

五、教学过程:一、引入播放视频:顺德篷简水乡航拍。

师问:播放的是哪里?生答活动1、考你眼力:认识卫星遥感影像中的地物二、认识聚落问:学校周边环境与下面哪幅景观图更相似?知识小结聚落的概念和主要形态活动2、与图对话:比较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图片欣赏: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知识小结:聚落的分类阅读课文P61,了解城市化过程及带来的问题。

活动3、考你眼力:比较两幅卫星图拍摄时间先后三、分析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活动4、与图对话:看图,这里的聚落主要沿什么分布?追问:想一想,还有其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吗?活动5、能力试探:据地形示意图选择露营地点知识小结: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环境因素承转:不同的环境下,民居建筑会有差异,形成不同的风格,并发展成不同特色的聚落。

活动6、走进民居:探究自然环境对下列各种民居的影响,归纳民居的特点。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地理湘教版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1)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2.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人文地理方面有关民居方面的问题。

本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即使来自潍坊的学生也有亲戚在农村;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有去过潍坊等大城市旅游或购物的经历,所以学生对聚落的两种形态不陌生,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学生能区分,但是用正确的语言描述需锻炼。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需要通过学生通过图片学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对应课程标准“居民”中的聚落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的形态”这部分内容对应的课标是“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和“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知道城市和乡村是聚落的两大类型是落实“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课标要求的基础,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课标没有对城市和乡村提出概念上的要求,课标关注的是学生要能根据城市和乡村的景观照片,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两种聚落的不同。

“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条课标内容并没有要求学生系统地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生只要能针对具体聚落(提供图片或说明材料)的实例,初步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可。

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聚落的位置、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许多聚落位于河湖两岸,山区的聚落位于山间盆地或谷地,温带的平原地区聚落密集,热带丛林、荒漠地区、高山地区聚落稀疏;二是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例如平原地区的村落多呈团块状,而河网密集地区的村落多沿河呈条带状;三是聚落的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例如屋顶坡度与降水的关系、墙壁的厚度和窗子的大小与气温的关系、建筑材料与当地资源的关系(像竹楼、窑洞、冰屋)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 教案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3.4世界的聚落  教案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2、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举例说出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方案一: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一组图片(图片展示:农村、集镇、城市、林村、牧村、渔村等),他们分别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观?(学生回答)承转:尽管这些景观差别很大,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聚落。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聚落的有关知识。

方案二:播放FLASH动画片段:“秋天到了,小燕子要跟着妈妈到遥远陌生的南方去越冬,他们飞过平原,越过高山,飞过城市,小燕子很奇怪:为什么有的地方房屋又矮又小又稀,而有的地方高楼林立呢?他们飞呀飞,小燕子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家的房子是平顶的,而这里的房子却是尖顶的?”带着小燕子的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世界的聚落”一、聚落的形态(提问)什么叫聚落?聚落的两种形态是哪两种?能举出例子来吗?我们看了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规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几十人的村庄,大的可以大到上千万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与乡村,它们具有不同的特色。

那么,它们有何差别呢?让学生分别展示城市、乡村景观图片:引导、启发学生结合个人所见所闻,讨论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个人的所见所闻,教师适当提示城市的学校教育条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娱乐的内容等方面来比较城市与乡村的差别(总结)通过同学们的讨论,不难看出,乡村是人口规模较小的居民居住地。

规模最小的叫做村庄,大一些的叫做城镇,但我们也把它归为乡村聚落。

乡村的周围有农田分布,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活动,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动空间。

而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从事非农业产业的居民聚居地。

城市人口密集,汇聚了大量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对周围的地区的发展起着显著的带动作用。

生活在城市的确存在很多的好处。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新版)湘教版
-小组讨论成果的展示: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展示,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创新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创新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思考深度。
-小组讨论成果的完整性:观察学生小组讨论的成果完整性,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随堂测试:
-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观察学生随堂测试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聚落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地理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聚落,了解其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实践能力。
3.人地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理解聚落与环境相适应的原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地理审美:通过欣赏不同聚落的景观,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家乡、保护文化遗产的情感。
(3)聚落的景观:通过图片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了解不同聚落的景观特点,如乡村的田园风光、城市的高楼大厦等。
举例:请学生观察图片,分析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景观特点。
(4)保护文化遗产:培养学生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
举例:请学生举例说明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以及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学生活动:
-听讲并思考: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参与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体验聚落知识的应用。
-提问与讨论:针对不懂的问题或新的想法,勇敢提问并参与讨论。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聚落的基本知识和特点。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聚落知识。
四、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了解聚落的景观特点。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和形成条件。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运用学生自己拍摄的城市、乡村景观图,结合自身体验和感受,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2.运用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和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所拍摄的身边的景观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实例,感悟聚落文化传承与聚落发展之间的矛盾,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策略】自主学习;探究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学情分析“聚落”这个概念在初中地理阶段学生第一次接触,但是在生活当中学生时时刻刻与聚落产生着关系。

因此,稍加点拨,这个概念理解起来并不会空洞。

所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提前布置学生利用假期拍摄自己老家的照片,与当下所生活的城市景观进行对比,从而能轻松的找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

同时,在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当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世界的人口、人种、语言与宗教,初步感知到自然环境会影响人文要素。

因此,通过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四大文明古国位置图》《亚欧地形图》《中国石油产地分布图》《长江沿岸工业地带图》等地图,观察得出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自然环境会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于刚入初中的学生,虽然经过半学期的学期,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地理还是比较陌生,或者学习方法还没有养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还是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样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层面,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问题的设计要做到由低到高、层层深入,探究的问题设问一定指向要明确。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世界的聚落》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发展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认识聚落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针对聚落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及其与环境的关系可能没有直观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认识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分析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地理核心素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分析;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引发学生对聚落的兴趣,导入新课。

2.知识讲解: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及其发展,引导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特征。

3.案例分析:展示不同地区的聚落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地理观察能力。

4.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

5.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聚落及其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6.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概念:人口集聚、住宅密集、设施完善的地方•分类:乡村聚落、城市聚落•发展:历史悠久、不断发展、适应环境•特点:各地聚落有其独特特点•环境关系:聚落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适应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通过课堂表现、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案设计学情分析本节课根据课标“运用图片描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地理景观图,从图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是本节需要学生运用和掌握的重要地理能力。

而此阶段的初中生刚养成适应初中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习惯,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析、理解、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也没有形成辩证的理性思维。

因而,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对初一的学生可以回答一部分,但也有一定的难度。

如P62活动题,城市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把八幅图结合起来,观察对应图片里提供的信息,才能准确的得出乡村向城市发展中的景观变化。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培养了学生观察地图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为后面学习好区域地理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效果分析本节课内容较简单,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通过课堂上学生表现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当堂掌握较好。

当堂检测,几乎没有需要老师讲解的地方。

本节课重视培养学生阅读地理景观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大部分同学能够准确捕捉景观图上的信息,解决问题。

本节课,从效果上来说自我认为算是比较成功的课堂。

《世界的聚落》教材分析在《世界的居民》这一章,本节内容是最后一节内容,是对前面三节蕴含的地理价值观的升华。

前面三节学习了世界居民的数量、人口分布、人种的划分、使用的语言和信仰的宗教,这节课重点学习分布在各地居民的居住状况。

能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地自然环境的不同影响了人类的分布、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

让学生们认识到我们人类与应该是自然和谐共处,才能够实现协调发展。

本节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

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形式多样恰恰反映了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协调适应性。

本节的重点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认识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和重要性,引导学生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方面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当堂检测】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从规模上看,聚落有大有小B 聚落的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C 城市、乡村各具有不同的景观特色D 城市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城市中的入居住条件相对拥挤B 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C 规模较大的乡村居民点叫小城市D 规模较小的乡村居民点叫村庄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乡村居民有的集中,有的分散B 早期居民临河、临湖分布的现象相当普遍C 我国南方的民居多为平顶D 我国北方地区的民居墙体厚实,屋内建有火坑4.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场—伐木C.渔村—捕鱼 D 林场—种植5.关于乡村与城市聚落景观差异的描述,正确的是()A.城市自然景观改变小、建筑密而高 B 乡村道路纵横交错,网线密集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学校多D乡村人们工作节奏快、文化生活丰富6.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 地形② 资源③ 土壤④ 水源⑤ 气候⑥ 植被⑦ 地质⑧ 交通二、将下列各地的建筑特色及与其相关原因连起来①减少环境污染青岛市区的绿化、美化②改善交通拥挤状况北京修建了许多立交桥③扩大城市化区域青岛附近将建几个新城④改善城市环境北京限制重工业污染三、请看以下江南水乡和黄土高原窑洞的图片,试分析两地的自然环境特征。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第三章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世界各地的聚落类型、分布特点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域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的概念和类型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世界各地聚落的分布特点和聚落与环境的关系的认识还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掌握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处理和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世界各地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世界各地聚落的类型、分布特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

2.比较教学法: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域的聚落进行观察、比较,分析其差异和原因。

3.实践教学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聚落与环境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参: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

2.图片素材: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视频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提问:你们印象中最深刻的聚落是怎样的?它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不同地域聚落的类型和分布特点。

提问:这些聚落有什么共同点?它们之间有什么差异?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遇到的聚落与环境问题,如城市拥堵、乡村人口流失等。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4《世界的聚落》一课,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各地聚落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接触,但对其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掌握聚落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践等方法,培养学生对聚落特点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下聚落的尊重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及其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聚落。

2.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地图册或地球仪。

3.教学PPT。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景观,引导学生关注聚落这一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以及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通过PPT展示相关知识点,让学生对聚落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以具体的聚落为例,分析其特点、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与环境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进行讲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加深对聚落知识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关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如何保护和发展聚落。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精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介绍了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拓展,也是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理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聚落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在生活中有所感知,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学生对于图片和实例比较感兴趣,通过观察和分析,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人类社会与环境相互影响的深入理解,提高他们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聚落的概念和分类。

2.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3.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通过观察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分析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2.讨论法:分组讨论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聚落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2.图片和实例:收集不同地区的聚落图片和实例。

3.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世界各地的聚落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聚落的特点,引发他们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聚落的概念、分类、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以及聚落与环境的关系。

通过举例和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聚落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每组选择一个实例进行讨论,并汇报成果。

4.巩固(5分钟)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总结聚落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原因。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湘教七上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学中的重要性,通过学习世界各地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发展特点,掌握分析聚落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基本方法。

同时,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认知能力和地理信息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聚落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同类型聚落的地理环境与特点。

教学难点:分析聚落分布的影响因素,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聚落形成的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

三、教学准备准备阶段需收集世界各地典型聚落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地图、图表等教具。

同时,提前布置学生预习任务,要求学生收集关于聚落的相关资料,如历史背景、文化特色等。

此外,需确保教室配备有投影仪、电脑等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首先会通过展示一系列世界各地聚落的图片,引导学生们进入本课的主题。

图片中,既有繁华的城市风光,又有宁静的乡村景色,使学生们初步感知聚落的多样性。

通过这些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好奇心,让他们期待深入了解关于“世界的聚落”的知识。

二、新课内容展示1. 聚落的概念及分类教师将详细解释聚落的概念,让学生明白聚落是指人类各种形式的居住地。

随后,教师将介绍聚落的分类,包括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并简要阐述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 世界主要聚落的介绍接下来,教师将详细介绍世界各地的主要聚落,包括各大城市和乡村的特色、地理位置、人口数量、经济文化等方面。

教师可以通过地图、视频、图片等多种方式展示这些聚落的特点和魅力,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它们。

3. 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教师将引导学生思考聚落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让学生明白聚落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关系。

三、互动探究学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互动探究学习。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 《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说课稿《世界的聚落》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第四节“世界的聚落”主要讲述世界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世界各地的聚落多种多样,但他们都表现出与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协调适应性。

2、重点、难点
在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聚落的形成、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上,借此阐明人地协调的理念。

在突破教学难点“聚落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展示“不同地区民居”图片,让学生观察,每幅图片上的民居在特点上有何不同?这和它们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什幺关系?学生讨论回答,并请学生介绍课前搜集到的各地民居的特点及作用。

进一步理解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要给学生强调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种多样,但都表现出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的关系。

3、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时,注重以下三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能举例说明聚落的位置、形态、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动手搜集相关图片,运用图片说明城市和乡村的特点和差别。

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发现地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

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城市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地理环观念...。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世界的聚落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四节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湘教版七年级上地理课程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案示例二

教案:世界的聚落【教学内容】本课时内容对应教材P60-P65。

主要涉及到“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个内容。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聚落的基本形态(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及其特点。

- 让学生掌握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措施。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学会分析聚落的形态特点。

-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聚落文化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豪感。

- 帮助学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认识到文化遗产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性。

二、教学内容1. 聚落的形态:- 城市聚落:特点、功能、发展等。

- 乡村聚落:类型、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

2. 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和重要性。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2. 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聚落(城市与乡村)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课题。

2. 新课内容呈现:- 讲解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的概念、特点及其差异。

- 分析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重要性及保护措施。

3. 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不同聚落的形态特点及其成因。

- 分享讨论结果,教师点评补充。

4. 案例分析:选取具体的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案例,以及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

5. 巩固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聚落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本上的习题。

2. 收集家乡聚落的资料,分析其形态特点及保护措施。

3. 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谈谈自己对其保护的看法和建议。

六、教学反思(此处可参照之前的教案反思部分,根据本次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应调整。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七年级上第三章第四节《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世界的聚落》第一课时内容标准:1、运用图片,说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的差异。

2、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 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1.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及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的景观差异。

2.通过小组探究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成与分布及对民居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展示大量景观图和民居图,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2.通过比较、探究等活动,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领悟到要尊重自然规律,按规律办事,树立聚落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 比较乡村聚落、城市聚落的景观差异。

2. 探究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北京北京》和《乡间的小路》,展示城、乡房屋、道路景观、社会活动场所图片差别图,整体感知城市和乡村的不同导入新课。

【出示学习目标】1.运用图片通过对比说出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

2.通过实例归纳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布置学习任务】:1、对学案的【自主预习】进行组内交流,相互检查落实的情况,商讨解决预习中的疑惑问题,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请组长做好记录。

2、组长为展示环节做好分工。

风采展示一:聚落的形态根据学生交流情况,选择一个小组进行展示。

(1)、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形式有哪些?(2)、根据生活经验分析: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别是什么?(3)、观察教材62页3-26的两组图片,思考:从村庄演变为城市的过程中,聚落发生了哪些方面的变化?(4)、你喜欢城市还是乡村?请阐述自己的理由。

学生展示过程中,其他小组可进行适当地补充或交流。

【承转】:由此可见城市与乡村聚落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住所上,生产方式、社会活动场所上的差异也较大。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地理_第四节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四节 世界的聚落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主要包括“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两部分,主要讲述聚落的形态、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以及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

聚落分为城市与乡村两大类型。

世界各地的聚落形式多样,但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着很大的协调适应性。

世界文化遗产是前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为我们研究人类的文明史,文明史,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以及人类与环境间的关系,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人地协调发展等有着重大的价值。

故本节的故本节的重点是“聚落与自然地理环境的关系”和“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聚落形式是学生身边具体的地理事物,所以在教学方法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分组合作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并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向其他同学展示个人的想法和小组的讨论结果。

课前准备: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教师提出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接着学生按小组合作分析、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提出要求如下:(11)搜集城市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与乡村的不同景观图片,分析城市与乡村有何差别;(22)搜集民居建筑图片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及当地的自然环境资料,分析形成建筑特色的原因;(3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了解聚落的主要形式及形成发展。

2.掌握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3.了解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尊重自然和规律,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三、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聚落的分布、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四、教学方法1、比较法、归纳法:本节课始终以南、北方地区的比较为主线,包括自然环境的比较、人文环境的比较,从图像的比较、归纳,上升为抽象的语言文字描述比较,落实教学内容,列表格归纳知识点。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聚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说出聚落的两种主要形式,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2、从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等角度举例说出聚落的与自然环境的关系;3、运用图片描述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规模等的变化;4、准确判断某种行为是否有利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和表格对比,掌握对比分析的学习方法;2、通过图片和问题探究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学会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5、通过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的学习,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观念,树立人地协调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特点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难点: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教学方法:对比分析、小组合作前期准备:将微课提供给学生,学生结合课本进行自学教学过程:【导入】伴随音乐循环播放一组青岛不同地区的城市和乡村景观图(景观图与位置图同时出现)以及不同时期的青岛的图片。

(图片上带有问题提示:1、为什么同在青岛景观却不同呢?2、为什么同是青岛的同一地区,景观也不同呢?)师: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两组图片,一组是青岛不同地区的景观,还有一组是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的景观,我们发现这些景观是不同的,这些景观为什么不同?它们反映了什么样的问题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开始这节课的学习——世界的聚落板书:世界的聚落师:首先我们来验证一下我们的预习结果,请同学起来说一下,什么是聚落?生:答师:(进行肯定)【新授】一、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与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进行联系,探究题的形式让学生合作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聚落,那什么样的地方容易形成聚落呢?师:(出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其实根据聚落的概念我们发现聚落与人口的分布是有一定的关系的,所以我们借用人口分布图来分析聚落。

先回忆一下人口分布稠密区有何规律?生:答师:现在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课堂学习部分的第1题,出示材料:(以下材料以探究题的形式同步呈现在学案上)1、新疆塔里木盆地城镇的分布2、世界人口分布图、世界地形分布图和气候分布图3、我国黑龙江省城市景观和我国的矿产资源分布图生:结合材料,组内讨论确定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完成学案小组活动成果展示(由成功小组来介绍如何有效完成探究题,进行方法指导)师:恰当的点评和指导师:这些因素影响了聚落的选址和发展,在这么多的因素中总有主要因素,因为这个主要因素的不同,聚落也会受其影响形成不同的形态,若是在平原地区形成和发展的聚落,那聚落会比较紧密,将呈现团块状;若是在山地或丘陵中受地表起伏的影响或者是受到资源分布的影响,那聚落会相对分散,形成组团式;如果主要受河流或交通线路的影响,则聚落有可能呈现条带式或放射式。

(结合图片进行简单介绍)【小结+承转】聚落的形成、发展和形态会受气候、地形、水源、土壤、资源等的影响,传统的民居更能体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二)传统民居体现自然环境特点通过简单的图片判断所处的自然环境特点,通过连线题感受不同自然环境下的民居特点师:(出示我国北方和南方民居图)请对比图片,分析A、B两地各具有什么样的气候特点并解释从哪些地方可分析出这些特点生:组内交流并由代表在组间交流师:归纳师:(在世界人口分布图上标注3个点北极地区、北非地区、东南亚地区,并出示三个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图片和三幅传统民居图)下面,请你给以下的房屋找到地址生:观察三个地区的环境特点,将三个地区的位置和传统民居图进行连线匹配。

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三个地方的房屋可以发现它们用的材料课下时请结合我们青岛的气候特点设计一幅传统民居图【承转】传统民居体现了自然环境的特点,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发现,很多地区都出现了相似的高楼大厦,所以我们也根据规模的不同将聚落划分成了乡村和城市。

二、聚落的形式根据城市和乡村的图片,主要是房屋建筑和交通状况,学生分析城市和乡村景观的不同,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城市发展的过程及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形成人地协调的观念师:我们现在来检测一下自己的自学效果,大家把学案上的3个题目完成生:做题师:现在***能说一下学案(自主学习)上的**题怎么改吗?师:城市也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由小的村庄发展起来的,请观看一段视频。

之后用语言描述一下课本P62中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景观和范围的变化。

生:观看并回答师: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如果人口继续增加就会出现慧慧熊所说的一系列的城市问题,请在课本中进行标记。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该如何解决呢?生:思考并回答师:评价(**分析的很全面,很多细节问题都能考虑到/**的措施很新颖)师:是不是所有的村庄、所有地区都适宜发展成城市?(以青山村为例讲解聚落的地理位置对发展的影响和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小结】【承转】有些聚落是对自然环境适应的结果,我们不应轻易的就去破坏,而是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各色的传统民居不仅是适应了自然,更承载了人类的历史,体现了人类的智慧,所以有很多已被评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师:出示部分我国聚落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的图片(如福建土楼、丽江古城等)生:欣赏师:请判断以下做法是否正确:将丽江古城改造为现代都市;在金字塔上留下游览的痕迹生:思考并回答师:哪些行为有利于保护文化遗产呢?【总结】思维导图(板书)总结自然赋予了我们很多优越的条件,我们在发展过程中也要适应自然规律,借助自然条件和谐的发展,并对历史发展中的文化遗产进行适当和有力的保护。

【达标检测】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还较差,地理思维尚未形成,分析能力还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用大量的景观图给学生以直观感受。

另外,学生还没有养成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所以在进行合作学习时,任务要明确一些。

教学效果分析翻转课堂的形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则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知识的拓展和教材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然而拓展的内容由于采用了探究题的形式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检测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

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和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反映正反两个角度、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系清晰、易于理解,加之对崂山区青山村发展的讲解能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第三章的最后一节,也是世界的居民内容中,继前三节讲述“民”之后,对“居”的介绍。

教材中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内容,“聚落的形态”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本节内容知识的前后联系性强,即用到了前面所学的世界人口的知识,更与第四章世界的气候的内容联系密切。

【达标检测】1.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管理措施恰当B.人口过度膨胀C.就业率过低D.工业比较分散2.下列四幅图片所示地区,最适合形成聚落的是3.右图所示民居,你能看出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点( )A.温暖湿润B.终年寒冷C.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4.读下图,回答问题。

你认为A、B、C三处最可能优先发展为城市的是___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分)。

课后反思成功之处:1、利用导学案进行的这种翻转课堂的学习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得学生高效的学习,更能使教师通过导学案的完成度和准确度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能更好的了解每一名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在课堂授课时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提问。

2、学案分三模块的设计对学生进行了三个层次的训练。

尤其是自主学习部分的设计,能满足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需求,开放性题目的设置则给了学生说话的权利,让他们表达自己的见解,注意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

3、知识的拓展和教材的深度挖掘让学生学到了真正的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然而拓展的内容由于采用了探究题的形式并运用了大量的图片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所以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通过检测的情况可以发现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的掌握情况很好。

4、所有知识的呈现和讲解均不离图,将知识与图结合起来,不仅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更体现了地理的学科性特点,也加强了学生的读图、用图的能力。

学生指图讲解的过程则是学生读图能力提升的最好的表现。

尤其是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图片中隐性信息的提取,巩固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的意识,提升了读图的能力。

5、以“青岛不同地区景观不同”和“青岛同一地区不同时期景观不同”的图片进行导入快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里面运用了大量的学生周边的建筑作为例子,也能引导学生用地理的眼光看待问题,从身边发现地理知识。

在课堂的最后再进行回顾,形成前后呼应,并且以青岛的发展对学生进行了情感上的教育。

体现了学科改进指导意见中“乡土地理”的要求。

6、从自然环境对聚落的影响和聚落对自然环境的反映正反两个角度、聚落的位置、分布、形态、建筑等多个方面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关系清晰、易于理解,加之对崂山区青山村发展的讲解能使学生形成因地制宜、协调发展的观念。

7、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弥补了教师关注不到每一名学生的问题,由组长落实每一名组员的学习情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关注度。

教学不足之处1、小组合作学习的运用熟练度不够,没有成体系的评价机制,所以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上还不够,主要是学生的个人表现比较多,小组展示偏少。

2、课堂上更多的关注了学法指导和价值观的培养,对于“理”则讲解的较少。

如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更多的讲解了如何分析出某种关系,而对于这种关系本身的表述则较为简单。

3、问题设置的有效性不够,有些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导致学生出现误解的情况,从而需要教师的解释学生才能明白,这就浪费了一部分时间,虽然时间不长,但这也是可以改进的地方。

4、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较为单一,没有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回答时,有些语言过于直白,启发性不够。

改进之处1、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体现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机会,教师则少讲、精讲,能用图来表示的则不用语言进行表述,如:传统民居对自然环境的体现中房顶的坡度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