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的教育制度
隋唐时期的教育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1dcce38fec3a87c24028c4c9.png)
第五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从公元3世纪到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300多年间,中国处于朝代更迭频繁,战争连绵不断,安定的时间短,统一的时间更短的混乱时期。
直到公元581年,杨坚灭北周而建立隋朝,589年又灭南陈,才结束了长达300多年的社会动乱,实现了南北统一。
隋唐两代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减轻农民负担,为封建教育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说,汉代是我国封建教育的确立时期,那么,唐代则是我国封建教育的完善时期,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有突出的地位。
这一讲我们先来了解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在此基础上考察其官学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最后重点了解发端于隋朝,一直延续了13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尊崇儒术,兼重佛老自从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之后,儒学定于一尊,曾促进了经学教育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玄学、佛教和道教相继兴起,儒学一度衰弱。
[补充材料:玄学,是由于当时研究《老子》、《庄子》和《周易》这三本号称‘三玄’的书而得名。
玄学家们崇奉老、庄,采取思辨哲学的形式,提出有无、体用、本末以及自然和名教等范畴;对天人关系问题,也赋予了新的涵义,给人一种新鲜的感觉,把人们引向更神秘、更玄远、更虚无缥缈的理念世界。
它开辟了一代哲学新风,标志着我国古代唯心主义哲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玄学,是魏晋时期封建统治阶级主要的意识形态。
当时代表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利益的司马氏和代表庶族地主阶级利益的曹氏两个官僚集团之间,进行了鲜血淋漓的残杀,当权人士得失骤变,生死无常。
在这种情况下,豪强门阀士族地主阶级悲观失望,消极颓废。
他们感到前途无望,也觉得无可如何,只好竟日谈玄,并放浪形骸,纵情享乐,寻找精神寄托。
当时庶族地主阶级由于对政局不满,也竞日纵酒谈玄,行为放荡不羁,并公开发表攻击名教礼法的言论。
玄学大风行时期,也是道、佛两教的大传播时期。
道教是从先秦、两汉炼长生不死药的方士、术士、神仙家发展而来的,在东汉末年成立。
隋唐的教育管理制度范文
![隋唐的教育管理制度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8c82d6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59.png)
隋唐的教育管理制度范文隋唐时期,教育在整个社会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视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基石。
为了确保教育的质量和管理的有效性,隋唐时期建立了一套相对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
这套制度涵盖了教育的各个环节,从教育机构的建立到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再到学生的管理和评价,都有相应的规定和程序。
下面将详细介绍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
一、教育机构的建立和管理隋唐时期的教育机构包括官办学校和私人教育机构两种。
官办学校由朝廷设立,由政府直接管理和监督;私人教育机构由个人或社会团体设立,但也需要得到朝廷的批准和注册。
教育机构的建立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批、设立、注册等环节。
在隋唐时期,官办学校主要包括太学、国子监等。
太学是国家最高学府,培养着最优秀的人才,由国子监负责管理。
国子监设有各种职位,如监丞、监长、博士等,负责教育和管理学生。
私人教育机构则分为家塾和书院,主要由教师个人或一些文化团体创办和经营,培养地方人才和杰出文人墨客。
教育机构的管理有相应的规定和制度。
首先,教育机构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其次,教育机构需要按照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进行教学活动,并按照规定进行教学评估和报告;再次,教育机构需要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和教学档案,以便监督和评估教育质量;最后,教育机构还需要定期进行教师培训和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教师的选拔和培养隋唐时期的教育管理制度重视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对教师的资质和能力有着严格的要求。
教师的选拔主要由政府负责,采用考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以确保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人格品质。
教师的选拔考试包括文化知识和教学能力两个方面,考题涵盖诗词、文章、经史、吏治、礼乐等各个领域。
考试合格的人员还需要参加面试,由专门组成的教育委员会进行面试评价。
通过选拔的人员还需要参加培训,接受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的训练,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和专业能力。
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评价也有相应的制度和程序。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f1b3ec78d1f34693dbef3e2a.png)
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
(三)考试的方法 ▪试策
▪帖经:主考者将需要考试的经书任意翻 开一页,只留开 一行,其余的都被遮蔽。 同时,又用纸随意遮盖住这一行的三个字, 让应试的学子 读出或写出被遮盖住的文 字。 ▪口试 ▪墨义:墨义,就是围绕经义及注释所出 的简单问答题。 ▪策问 ▪诗赋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
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 ▪贞观元年五月,令国子学脱离太常寺,改称国子监,成为独立机构; ▪国子监的双重身份
2.国子监的官员及分工 ▪长安国子监 官品人员:国子祭酒、国子司业、监丞、主簿、录士(合6人) 非官品事务人员:府、史、亭长、掌固(合34人) ▪洛阳国子监
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
2.唐代以“安史之乱”为分界,可分前后期。前期学校教育的 趋势是发展,后期学校教育的趋势是衰落,全过程亦有多次的 起伏。
一、中央官学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
1.国子寺→国子学→国子监(隋炀帝) 2.隋代的中央各学
《隋书》:“国子寺统国子、太学、四门、书、算学,各置博士、助教、 学生等员”。
▪国子学:为“殊其士庶,异其贵贱”而特设的,国子博士5人,助教5人; ▪太学:“太学以选贤良”,以教授五经为主要内容,太学博士5人,助教5人; ▪四门学:五经传授,四门博士5人,助教5人; ▪书学:教授汉字的“六书”和文字“八体”,书学博士2人,助教2人; ▪算学:培养天文、立法、财务、工程等方面的人才,算学博士2人,助教2人;
三、私学
隋唐时期私学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有二:民众的需要、政 府政策的倡导、经济的繁荣。
1.初级私学
▪办学主体和办学形式 如乡学、村学、私塾、家塾、家学等。 ▪办学规定 入学年龄 入学时间 教学形式 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学校制度特点
![隋唐时期学校制度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a733b516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628346e.png)
一、学校体系的形成隋唐时期,学校教育体系逐渐形成。
中央官学成为教育的主干,地方官学则作为官学的补充。
这一时期,中央官学已有五学,地方官学也有州县学,但时起时落,并未组成一个全面稳定的学校体系。
到了唐代,不仅官学得以恢复,并有了较大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个全面稳定的学校体系。
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使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衔接。
私学与官学并存,私学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
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隋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设管理学校教育的机构,都由负责管礼乐的太常寺兼管学校。
隋代开始,中央官学从太常寺分离,由附属机构转为独立机构,国子学后来改称国子监,既是高级教育学府,也是教育行政机关,从此实行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
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的完备隋唐时期对过去学校教学的规定和惯例加以梳理,按现实的需要,做了新的规定。
使入学资格、学校礼仪、专业教学、成绩考核、违规惩罚、休假处理等方面都纳入法制轨道,此后可依法制对学校教学进行管理。
四、重视专业教育隋唐时期,专业教育得到了重视。
医学、法学、算学等专科性学校得到了发展,专科性学校归对口的行政部门管理,以利于专业教育的实施。
这种体制,在当时收到实效。
五、学校类型多样化,分布广泛隋唐时期,学校类型多样化,分布广泛。
经学教育、专科性学校、地方官学等类型多样,数量多,教育普及程度高。
六、增加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隋唐时期,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经,但增加了专科性的知识,如医学、法学、算学等,丰富学生的知识面。
此外,学校教育等级制度明显,学校主要学习内容是儒家经学内容。
七、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隋唐时期,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较为紧密。
学生能够更好地将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总之,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制度具有以下特点:学校体系的形成、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的完备、重视专业教育、学校类型多样化、增加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以及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
隋唐时期的教育教学课件
![隋唐时期的教育教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d8e921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802519a.png)
科举的出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在科举之 前,历代人才选拔主要看血缘出身,科举出 现后才实现了普通人都有机会靠学问做官的 可能性。当西方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时,我 国发明了考试方法,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立 全国统一考试制度的国家。这是中华民族对 世界文明作出的伟大贡献,也是当时走在世 界文明前列的主要标志之一。
总之,科举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 多层次的,其积极和消极影响并存。
(六)简评
积极方面:
1、科举考试把选举大权集中在中央吏部,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
2、科举考试使士子获得参政机会,打破 了士族地主垄断统治权力的局面,扩大了统 治基础,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分配问 题。
3、科举考试要求统一的内容和标准, 有利于思想的统一,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 展,这正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科举制的原因所 在。
(4)明法科:该科注重考核法律知识, 选拔司法人才。
(5)明字科:该科注重考核文字书法,也 称明书科。
(6)明算科:该科注重考核算术知识。
(三)考试方法
(1)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目,主要 考察学生的记诵能力。
(2)口试。即考生当场口头回答考官提 出的问题,这种方法比较灵活,但随意性 大,容易产生舞弊现象。
• (四)及第后的荣耀
•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 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元(翰林 院修撰);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 称为探花(翰林院编修或翰林院庶吉 士)
(五)科举制与学校教育的关系
1、科举制将育人和选士制度紧密结合。 学校培养的人才必须经过科举考试和吏部 的选拔才能取得官职;而学校的教学活动只 能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因此,学校 教育是科举制的前提,科举制则是学生取得 官职的必由之路。
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 制度有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 和短假两种,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 麦子成熟之际放假)和授衣假(9月份,天 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假),每次放假一 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10天放假一 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吸收欧 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教育
![(完整版)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b7f89374028915f814dc23f.png)
隋唐时期的教育内容提要:一、隋唐文教政策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三、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四、韩愈的教育思想一、隋唐文教政策:(一)尊崇儒术:1、尊孔2、整理、统一儒经3、提高儒士的地位(二)兼容佛道二、隋唐学校教育制度:一、隋朝的学校教育制度:1、在学校设置上,隋朝中央官学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
2、在教育行政上,在中央设置了国子寺,内设祭酒一人,总管教育事业。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二、唐朝的学校教育制度:(一)唐朝的学制系统:1、官学:(1)中央官学:①中央专设学校:六学一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②中央附设学校(2)地方官学:①郡(州)学②县学地方官学的类型:①经学②医学③崇玄学2、私学(二)唐朝的学校管理制度:(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三)唐朝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1、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备的封建学制体系2、教育的等级性明显3、教育行政体制实行分级管理4、完备的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5、专业教育受到重视6、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相结合三、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古代选士制度的发展演变:察举制(以德取人)—-九品中正制(以门第取人)——科举制度(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
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
一、隋唐科举制度的创立(一)隋朝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公元607年,隋炀帝始置进士科,是科举考试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二)唐朝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1、唐朝科举考试的程序:(1)考生来源(2)报考资格(3)报考时间与方法2、科举考试科目:(1)秀才科(2)明经科(3)进士科(4)明法科(5)明字科(6)明算科3、科举考试方法:1、贴经2、墨义3、口试4、策问5、诗赋二、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一)宋代的改革:1、扩大科举名额,提高及第者的社会地位和待遇2、确定“三年一贡举"3、殿试成为定制4、建立新制,防止科场作弊(二)元代的改革:1、明定三场制乡试、会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2、规定考试范围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3、科举制度日趋严密(三)明代的改革: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童生试: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它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
隋唐学校的制度
![隋唐学校的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960cea91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31.png)
一、入学制度隋唐时期,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
学生需具有一定的年龄限制,方可申请进入国子监学习。
地方官学则由州、府、县设立,规模大小各异,入学条件相对宽松。
二、学礼制度隋唐学校教育注重礼仪教育,定期举行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
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纪律观念。
三、教学制度隋唐时期,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具体性和专业性。
根据学校类型不同,教学内容也有所区别。
如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主要学习儒家经典;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书学、算学则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考核制度隋唐学校的考核制度较为严格,主要有旬试、月试、季试、岁试和毕业试。
考试内容涉及各科知识,旨在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督责与惩戒制度为了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隋唐时期建立了督责与惩戒制度。
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对违反纪律的学生,学校会进行相应的惩戒。
六、休假制度隋唐学校实行常规休假制度,包括旬假、田假和授衣假。
这些休假有助于学生调整身心,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七、学校体系隋唐时期,学校体系逐渐形成。
官学是教育的主干,私学作为官学的重要补充,承担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层次教育任务。
地方官学向中央官学选送学生,使地方官学与中央官学衔接。
八、特点1.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中央设立国子监,加强对教育的领导;地方官学由州县长官负责管理。
2.形成完备的教育管理制度:各学校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的规定。
3.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仍是儒经,此外还有各种专科性知识。
4.教育的等级性明显:教育的等级性是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体现,唐朝政府明文规定各级各类学校招生的身份限制。
总之,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制度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为后世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_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a88c451f7ec4afe04a1df6f.png)
书学除研究书法以外,每日习书法,学《石经三体》(3年), 《国语》、《说文》(2年)、《字林》(1年)。 算学学习《孙子》《五曹》《九章》《海岛》等。 律学习律令。 《孝经》、《论语》则为公共必修科目,共学1年。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三)教学管理制度 ——学生的管理 毕业考试由博士出题,国子祭酒监考。考试及格即取 得应科举省试资格,如欲继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 则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则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 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包括衣服、膳食 都由朝廷和地方政府支付。学生考试成绩不佳,有 “停公膳”的处罚;学业、品行具佳者则给予奖励。 凡六学学生操行过劣不堪教诲的,科考连续落第或九 年在学无成的,违反假期规定不返校或作乐杂戏的, 都令其退学。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隋唐时期的教育制度 三、科举制度及对教育的影响 四、韩愈的教育思想
隋唐的社会发展
隋唐五代分别存在了37、289、53年,后者包括梁、唐、晋、 汉、周五个小朝廷。 隋唐历史通过皇家正史和通俗演义广泛流传于民间:
大运河的开通、贞观之治、唐玄宗与杨贵妃、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 开元盛世、唐僧取经、安史之乱、唐三彩等 “唐初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骈文 韩愈、柳宗元的古文 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王维的诗 虞世南、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李北海、褚遂良等书法 阎立德、阎立本兄弟和“画圣”吴道子的画作 唐之乐舞、唐塔艺术(大小雁塔)
二、教育行政和官学设置-隋朝
隋唐五代教育
![隋唐五代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95e2d3ef551810a6f52486f7.png)
隋唐五代教育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学校教育发展的鼎盛时期。
古代国立学校教育确立于汉代,中经魏晋南北朝时兴时废,到了隋唐时期有了空前的发展。
隋朝隋文帝初年,很重视学校教育,将国子寺从太常寺独立出来,成为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使学校教育在国家政权中有了独立的地位。
国子监设置祭酒一人,专门掌管国家教育事业,是最早的中央教育行政长官,而在这之前,教育一直是隶属于其他部门的(如太常寺即属皇室内务部门)。
国子祭酒下属有主簿、录事各一人,统领各官学。
国子监和国子祭酒体制的设置,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巨大进步,使学校教育有了社会组织的保证。
从学校体制来看,隋朝中央官学除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还设有书学、算学和律学。
书、算、律三学初创于这个时期,它是继汉代鸿都门学之后,专科学校教育的一个新发展。
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这五学归国子寺领导;律学由大理寺直接领导,成为部门办学的先导。
此外,在太医署中,也招纳生徒,传授医术,培养医学人才;地方则设有州郡县学。
据《隋书·百官志》载,隋代各学不仅设有专职教官和脱产学习的学生如博士、助教、生员等,而且有计划管理,名额也有规定,如博士: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助教:国子、太学、四门各五人,书、算各二人;学生:国子一百四十人,太学、四门各三百六十人,书四十人,算八十人(《隋书·百官志下》卷二十八),可见当时中央官学的规模相当可观。
在学校教学和管理上也有一些成规、制度及基本要求,如中央官学除正常教学外,每岁以四仲月上丁,释奠于先圣先师。
年别一行乡饮酒礼。
州郡学则以春秋仲月释奠,州郡县亦每年于学一行乡饮酒礼。
学生皆乙日试书,景日给假焉。
(《隋书·仪礼志四》卷九)这等于是规定了各级学校的开学、散学典礼和考试、放假制度。
隋初还曾诏天下郡县皆置博士习礼。
儒学教官还有负责地方教化的义务。
由于隋文帝初年积极振兴教育,所以一度出现了学校教育的昌盛局面。
第二节_隋唐的教育制度
![第二节_隋唐的教育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416d0f3d4028915f814dc252.png)
一、隋代的中央官学二、唐代的中央官学三、地方官学一、隋代的中央官学(一)在中央设置国子寺(二)创设书学和算学(一)在中央设置国子寺国子寺及国子祭酒的设置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设立专门管理教育的政府机构和设置专门教育行政长官的开始。
(二)创设书学和算学标志着我国古代专科学校的多样化。
二、唐代的中央官学(一)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二)中央附设学校(三)中央官学的管理制度(一)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贞观时期: “六学一馆”•国子监:直隶于国子监•既是中央政府教育行政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受上级机关礼部的统调指导;•又是国家最高学府,实际培养人才为国家所用。
(二)中央附设的学校•“二馆”是崇文馆和弘文馆。
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崇文馆归东宫直辖。
•贵胄小学:隶属于秘书省,给皇族子孙另立皇族小学。
•部分实科学校,较有代表性、比较发达的是医学。
(三)中央官学的管理制度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1.入学制度•学生按出身门第的高低、父祖官位的品级入相应的学校。
•唐代中央官学实行等级入学制度,贵族与官僚的子弟有优先入学的特权。
2.学礼制度•束脩之礼•国学释奠礼•贡士谒见及使者观礼•定期性的隆重礼仪活动,使学生受到崇儒尊师、登科从政的教育。
3.教学制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是儒学经典。
•律学,以学习唐律令为专业•书学,以学习《石经》、《说文》、《字林》为专业,•算学,以学习算经为专业•广文馆,以进士科三场考试的帖经、杂文、时务策为学习内容。
4.考核制度•旬试;月试;季试;岁试;毕业试;•毕业考试合格者,名册经祭酒审阅,然后报送礼部,参加科举考试。
5.惩罚制度国子监主簿负责执行学规,督促学生勤学,保证国子监的教学和生活秩序。
6.休假制度•中央官学的休假制度要顾及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国家有统一规定的休假制度,•另一方面中央官学又是教育机构,三、地方官学在各府有府学,各州有州学,各县有县学,县内又有市学和镇学。
隋唐时期学校管理制度
![隋唐时期学校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0e4a5de9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3b.png)
隋唐时期学校管理制度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学校管理制度逐步完善的阶段。
本文将从学校的设置与管理、师生制度、教材教法等方面详细介绍隋唐时期学校管理制度。
一、学校的设置与管理隋唐时期,学校的设置主要分为国子学和府学两类。
国子学是中央政府直接管理的教育机构,主要负责培养高级官员和学者。
府学是地方政府所创办的学校,培养地方官员和士族子弟。
国子学和府学都有一定的规模,建有教室、图书馆、宿舍等设施,并有相应的管理机构。
国子学的管理体制相对较为严格,由教官、学监、学官等组成的学务官员负责学校的日常管理。
学生入学时需经过考试选拔,选拔合格后方可入学。
学生在校期间,需要按照规定的课程表学习,每天早晨和晚间分别进行课程学习和复习。
同时,学校还有严格的考试制度,每学期举行期中、期末考试,以评定学生的成绩。
府学的管理相对灵活一些,师资来源丰富,除了学官,还有从地方产生的各种副职学博士、撰修等人员。
府学学生的招收不仅以考试为主,还可以考虑由相关官员推荐入学。
学生在府学学习期间,除了正式的课程外,还可以参加各种讲座、讨论会,以丰富知识和增进学术交流。
二、师生制度隋唐时期的学校中,师生制度相对严格,师生之间有着明确的权利义务。
师者,学生尊师重道的榜样,教学、教化、带头读书、写文章,是师者的应尽职责。
师生关系在隋唐时期是相当严肃的,学生要对师长保持尊重和感激之情,重视师长的教诲和指导。
学生要尊重师长的言行,热心听讲,并按规定完成作业。
师长则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材教法隋唐时期的学校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主要包括《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经典著作。
学生需背诵这些经典,了解其中的道理和思想。
学校还设有文选、史书、诗歌等作为延伸阅读,以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教学方法主要有讲解和讲论相结合的方式。
教师会先对教材进行讲解,介绍作者、背景等,然后进行文义解读,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思想和道理。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6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95798e8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d6.png)
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6章隋唐时期的教育一、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统治者根据儒、佛、道三者的关系,制定了以儒为主干,佛道为两翼的文教政策,同时根据政治的需要和统治者主观的爱好,不断调整三者的关系,以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
1.崇儒兴学(1)隋朝建立后,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统治者积极提倡儒家教化,统一思想。
(2)唐朝实行了“重振儒术”的文教政策,主要表现在:①尊孔;②提高儒士的地位;③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④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唐朝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使得科举考试和学校的学习,都以儒经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才,学校教育成为经学教育,《五经正义》成为统一的教材。
唐朝再次统一儒学,基本上结束了儒学内部的派别之争,维护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2.兼用佛道隋唐时期虽尊崇儒学,但不独尊儒学,而是兼重佛教和道教。
(1)隋朝对佛教的提倡佛教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信仰密切相关。
由于统治者采取了提倡佛教的政策,使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文帝和隋炀帝大力提倡佛教,隋文帝甚至废太学、四门学及州县学,同时命天下诸州建佛塔,兴佛教。
经过隋文帝和隋炀帝的大力提倡,佛教的地位已超过了儒学,隋朝也成为当时佛教研究的中心。
隋朝在提倡佛教的同时,对道教也予以一定的重视,但远不及佛教的地位高、影响大。
(2)唐朝对佛教、道教的提倡和利用唐朝统治者重视佛教,但注重平衡儒、佛、道三者的关系。
佛教在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或抑制或推崇,屡遭打击又屡次兴起。
从整体来看,佛教在唐朝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而道教到了唐朝,由于统治者的支持,空前活跃起来。
3.发展科举(1)隋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把任用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废除由士族门阀垄断的九品中正制。
他先恢复利用察举制度来解决官员补充问题,然后对察举制度进行改革,把察举的设科、推荐、考试,与地方按行政区定时、定额、定科选送人才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以文化才能为选拔标准的科举考试制度。
又把官学培养人才的制度与科举考试制度衔接起来。
隋唐教育
![隋唐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01efefa551810a6f5248624.png)
2015/9/22
16
2、建立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 从入学到毕业都有制度化规定,如考试制度有 旬考、岁考、毕业考试;假期分长假和短假两种, 长假又分田假(5月份,田里麦子成熟之际放假) 和授衣假(9月份,天气转凉需要添加衣服时放 假),每次放假一个月。短假又称旬假或常假,每 10天放假一天。这是我国放假制度的由来,后来 吸收欧美国家的经验,将假期安排在每年寒暑两季。
s
2015/9/22 20
总之,在文教政策上,隋唐时期以儒学为主, 佛教和道教为辅的政策打破了独尊儒学的文化专制 局面,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开阔了人们 的视野,启迪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该时期文化教 育事业的发展。
在教育制度上,以儒家经典为主的经学和以专 业知识为主的专科学校并行,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官学和私学并存,共同构成了隋唐时期的学校教育 体系,为以后封建教育发展奠定了基本框架,并成 为当时领先于世界较为完备的教育制度。
2015/9/22
21
在教育思想上,呈现出以宣扬儒家思想为主, 兼容佛道为辅的多元化特点,为后来宋明理学的形 成提供了思想养料。 在选士制度上,把选士和育人紧密结合的科举 制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士制度,对封建教育的 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015/9/22
22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 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 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 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 百多年。 科举制依据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既不同于两汉时期以德 取人的察举制,又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取人的九品 中正制。孙中山先生认为“科举制是世界各国中所用以选拔 真才之最古最好的制度”,西方人将它称为“中国第五大发 明”。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
![中国教育史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3c8da8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e.png)
第六章隋唐时期的教育第一节隋唐的文教政策一、崇儒兴学二、兼用佛道三、发展科举四、任立私学第二节隋唐学校教育的发展一、学校收政策影响而时有起伏二、中央官学(一)中央专设的学校1、隋代中央专设的学校2、唐代中央专设的学校(1)中央教育机构由附属改为独立设置(2)国子监作教育行政机构是官员及分工(3)国子监规模的发展变化3、中央专设学校管理(1)入学制度(2)学礼制度(3)教学制度(4)考核制度(5)惩罚制度(6)休假制度(二)中央附设学校三、地方官学四、私学(一)初级私学(二)高级私学私学传授内容:1.《三礼》学2.《易》学3.《春秋》学4.《汉书》学5.谱学6.《文选》学7.文学8.科学技术(三)书院创立五、学校教育制度的特点(一)学校体系的形成(二)教育行政体制分级管理的确立(三)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及法规(四)专业教育的重视(五)学校教育与行政机构及事务部门的结合第三节隋唐科举考试与学校教育一、隋代科举考试制度的产生二、唐代科举考试制度的发展(一)唐循隋制与恢复科举(二)科目标准与贡举名额(三)科目设置与适时变化(四)考试内容与项目调整三、科举考试制度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一)学校与科举关系(二)科举影响学校的培养目标(三)科学影响学校的教育内容(四)科举直接影响学校的考试方法第四节随意的中外教育交流一、隋唐与新罗的教育交流(一)新罗派遣学生留唐的教育制度(二)新罗仿唐官学制度的形成1.新罗的国学制度2.新罗实行的附属专科教育3.新罗的地方官学二、隋唐与日本的教育交流(一)随同遣隋使隋唐使来中国的日本留学生(二)唐朝的教育对日本奈良时期教育的影响1.对官学的影响2.对私学的影响3.对文字的影响第五节韩愈的教育思想一、复兴儒学与反对佛老他认为儒学纲领就是仁义道德,这就是先王之道,也是先王之教。
第一,佛、老是社会祸乱的根源第二,佛老是破坏仁义道德的罪人第三,佛老求出世而破坏纲常二.论人性与教育的作用三.论学校教育与措施第一,用德礼而重学校第二,学校的任务在训练官吏第三,整顿国学第四,恢复发展地方学校四、论教学第一,要努力勤学第二,要多读博学第三,要积极思考五、论师道1、由“人非而知之者”出发,肯定“学者必有师”2、“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基本任务3、以“道”为求师的标准,主张“学无常师”4、提倡“相师”,确立民主的师生关系。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a1935cafd1f34693daef3e86.png)
四、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
(五)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六) 学校的分布面较广 (七) 重视医学教育 (八)教育、研究和行政机构三者合为一体 弘文馆和祟文馆一方面担负着整理图书、详正图籍的任 务;另一方面还招收生徒,进行教育活动。双重的任务 使其既是一个研究机构,又是一个教育机构。太医署、 司天台、太乐署等则兼有行政机构、研究机构和学校的 性质。在这些专职行政部门中,都设有博士、助教或乐 师等教学人员,一面进行专业研究,一面进行专业知识 的传授。教育和研究的任务成为行政机关的有机组成部 分,行政机构中派生出了教育和研究的功能,这是唐朝 教育的一大特色。
1419岁?束脩之礼?旬考后改为月考岁考毕业考试?长假田假和授衣假和短假旬假四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三增添教育内容扩大知识范围?把儒经分为大经礼记和左传中经诗经周礼仪礼和小经周易尚书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易尚书春秋公羊传传
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王晓慧
本章要点
系统了解隋唐时期的教育情况,以及韩愈的教育思 想,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特点及其社会影响。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第二节 隋唐时期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 第四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 思考题: 1.试述唐代科举制度的产生及其意义。 2.简析韩愈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一、崇儒兴学思想的确立和措施 隋唐实行重振儒术,主要表现在: 尊孔、提高儒士的地位; 皇帝亲临国学观释奠; 重视儒经的整理和研究。 决定了科举和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以儒经 为主要内容,其目的在于选拔和培养儒术人 才。
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
二、对佛教、道教的提倡与利用 三、儒、佛、道融合的趋势 兼容佛道: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以儒家为代表的经学教育体系仍然是隋唐时 期封建教育的核心。儒家教育也积极吸收佛 教、道教的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其组织 管理的特点,这为以后书院的产生奠定了基 础。每一座道观、佛寺都是一座带有宗教色 彩的学校。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https://img.taocdn.com/s3/m/7348ce03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5.png)
隋唐五代教育制度文献集成
一、隋朝教育制度
1、专科教育:隋朝以全国性的活动结合地方的活动编制专科教育制度,充分采取
机制为学子准备完善的教育培训,并出示官方配给学费。
隋朝公立书院不仅为学子提供免费书刊,还可以抢答辩论,而且专门安排书院官员在学院里进行检查。
2、私塾教育:隋朝出现了大量的私塾教育,私塾也可以同书院类似,招收学生,但其考试内容未受官方限制。
政府官员在家里及其他私人地方设置私塾,而这些私学生用于考取名目而得到的学位也为政府官员所承认。
二、唐朝教育制度
1、公立书院:唐朝公立书院异常发达,它们不仅利用能力选拔人员,而且对
有特殊能力的学生递交证书和票子,用以招募下级官员。
唐朝书院的教学进入新的高度,教育机构像翰林学宫和丽泽书院出示了精细的教材和精湛的技艺。
2、私塾教育:私塾教育在唐代发展前景广阔,受到欢迎,政府官员也积极主
动参与,像李博士,杜士行等都在家里成开设了私塾,努力普及教育。
三、五代教育制度
1、公立书院:五代时期君臣关系日趋紧密,礼制更加完善,带来了书院教育
制度的发展。
明行等新型书院由潘岳、李建中等书院领袖出示票子,实行直接考试,大大拓宽了书院上学的门槛,减少对家族背景的偏见,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2、私塾教育:五代之际,私塾也发展迅速,这些私塾教育机构大都由名人、
官员以及具有特殊学术能力的教授同社会中的普通人组成。
他们向学生提供一流的学习教材,为他们准备更加全面的教育培训,也能够提供抢答或辩论的机会,大大的普及了教育的机构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课 隋唐的教育制度
一、教育行政
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 设置祭酒(学官名。汉代有博士祭酒,为
博士之首。西晋改设国子祭酒,隋唐以后 称国子监祭酒,为国子监的主管官。)作
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 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 开始。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 为国子监。国子监即是一个教育行政机关, 同时也是一所大学,包含许多学校。
(二)束修制 中国古代自孔子开始,学生初入学拜见教师时 总要带一些礼品作为见面礼,表示对教师的尊重, 这种行为叫做行“束修之礼”。从唐代开始,这 种礼仪被朝廷明文规定下来,成为一种制度。交 纳束修的多少,根据学校的等级不同而不同:国 子学和太学学生每人送绢3匹,四门学学生每人送 绢2匹,律学、算学学生每人送绢1匹,地方的州 县学生亦送绢2匹。此外,还须赠送酒肉,数量不 限。束修的分配原则是三分送给博士,二分送给 助教。这样,束修就从原来只是见面礼而已,变 质成官学教师的固定收入项目了。
三、官学的各项制度
(一)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 儒学各学招收14-19岁子弟(律学为18-25岁)。 所学课程相同,程度相当,地位的高低是由学生的身 份等级决定的。 大体上说,“二馆”限于皇亲贵戚和高官、功臣 子弟,等级最高,学额最少(共50人)。“六学” 中以国子学地位最高,学生是三品以上官员的子孙, 学额300人。其次是太学,学生限于五品以上官员的 子孙,学额500人。再次为四门学,学额1300人, 其中500人招收七品以上官员的子孙;另800人选八 品以下官吏子弟乃至庶民中的优异之人,凡各州贡举 进京省试落第的举人,也可进入四门学学习。书学、 律学、算学是专科性质的学校,招生对象同四门学, 但学额少,都在50人以下。中央和地方学校一般学 习年限为九年,书学、律学学习年限为六年。
二、学校设置(系统)
(一)中央官学 中央设的“六学、二馆”,国子学、 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 隶属国子监,前三学属于普通学校,学习 儒家经典。后三学属于专科学校,书学研 习书法,算学学习历算,律学学习律令。 崇文馆、弘文馆和医学,崇文馆归东宫直 辖,弘文馆归门下省直辖,这“二馆”为 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 三位一体的场所。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 辖于太医署,不归国子监管辖,唐太宗时, 中央和地方都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这比 西方要早几百年。崇玄学隶属于祠部,学 习《道德经》、《老子》等。
(四)教师的管理 中央官学的教师有博士、助教、直讲等。 博士分经进行讲授。助教佐博士、直讲佐 助教。各学师生皆有定额。博士、助教既 是学校教师,又为朝廷有品级的官员。如 国子学博士是正五品上,助教为从七品上, 其它六学的教师等级和待遇依次减等。地 方府、州学的教师品秩多在八品和九品。 唐代对教师与国家其他官员一样还实行定 期考核,主要考核其业务、品德及教学效 果,根据考核的结果决定升迁、奖励,如 由四门学助教升为太学助教等。
(五)学生的管理 唐代官学已有考核、毕业及奖惩的明确规定。 考试分三种:旬考、岁考、毕业考。旬考、岁考 由博士主持。旬考考查学生十日之内所学习的课 程。岁考是考一年以内所学习的课程,口问经义 10条,通8条为上等、6条为中等、5条为下等, 下等为不及格,须重习(即留级)。重习后岁试 仍然为下等则罚补习9年,仍不及格,则令退学。 官学的学生在学期间一律享受公费 ,有处罚和奖 励。毕业考试及格即取得应科举省试资格,欲继 续求学,四门学的毕业生补入太学,太学毕业生 补入国子学。不过这种升格法并未加深其学业程 度,只表示提高其地位罢了。
放假制度,经常性的为“旬假”,在 每次旬考后放假一天。季节性的为“田假” 和“授衣假”,田假在阴历5月农忙时,授 衣假在阴历9月预备换冬装时,每次各放假 一个月,准许学生回家探亲。家距学校路 程较远,或家有大事,还允许酌情延长假 期。但已予延长而逾期过多,则令其退学。
四、中外教育交流
隋唐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科 学技术、文化教育都达到了新的水平,加 上政策比较开放,与亚洲各国的文化教育 交流更加频繁,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 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当时,突厥、吐 蕃、高昌、渤海国,以及朝鲜半岛的新罗、 百济、高丽等,都派遣留学生来长安。特 别是日本,派了大量的官员和学生来华学 习。凡到长安的留学生,一律入“六学” 学习,享受与中国学生一样的待遇,有的 还参加了科举,也有的任了官职。
(二)地方学校 唐代在各府、州、县分别设有府学、 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归 地方政府之行政长官长史兼管,学生的名 额和教师编制是有规定的,主要学习儒家 经典。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 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地方学校 学生的毕业考试由长史主持,合格者由其 于每年冬季报送尚书省参加科举考试,亦 可以升入四门学,这是地方官学向中央官 学选送学生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