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愿

合集下载

“乡愿”与“冷漠”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乡愿”与“冷漠”及其对大学生道德成长的影响
“ Hy p o c r i t e s ” a n d “ a p a t h y ” i n c a mp u s a n d i t s e fe c t o n mo r a l e d u c a i t o n o f c o H e g e s t u d e n s t
( 武 夷 学院 思政部 ,福建 武 夷山 3 5 4 3 0 0 )

要 :近 年 来 ,经 济 、社 会 的快速发展 与 转型 ,高等教 育本 身的发展 变化 必 然对 高校教 职
员工、 学生的心 态和行 为 方式及 品行 和道德 成 长产 生相应 的影 响。 这其 中高校校 园里不 同程 度存
在着的 “ 乡愿” 与 “ 冷漠”现象对校 园风气、校 园文化产生腐蚀 ,对大学生的道德成长和道德 人格的养成也带来 负面影响,必须加 以克服、化解。对此,有必要在 思想道德教 育中加强纪律教 育 ,强化 大学的 学 术共 同体和 师生共 同体 建设 。 关键词 :“ 乡愿” ;“ 冷漠” ;道德养成 ;负面影响 中 图分 类号 :G 6 4 1 文 献标识 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l一 3 8 0 X( 2 0 1 3 )0 4— 0 1 4 6— 0 6
J I A S h a o— - we n
( W u Y i U n  ̄ e r s i t y ,W u y i Mo u n t a i n 3 5 4 3 0 0 ,C h i n a )
Ab s t r a c t :A r a p i d d e v e l o p me n t a n d ̄a n s f o r ma i f o n o f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e t y a n d a c h a n g e i n h i g h e r e d u c a i t o n i n r e - c e n t y e a r s mu s t g i v e a n i n l f u e n c e o n t h e me n t a l i t y nd a b e h a v i o r o f t e a c h e r s a n d s t u d e n t s i n e o U e g e, a n d C O I T e — s p o n d i n g l y o n t h e c o n d u c t a n d mo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o f c o l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 F o r e x a mp l e ,t he r e a e r p h e n o me n a o f“ Hy p o — c i r t e s ” a n d “ a p a t h y ” i n c o H e g e c a mp u s .w h i c h i s r e s p o n s i b l e f o r n e g a t i v e i mp a c t o n t h e mo r a l c u l t i v a i t o n t o c o l - l e g e s t u d e n t s ,t he r e f o r e, i t i s n e c e s s a r y t o s t r e n g t h o n d i s c i p l i n e e d u c a t i o n a n d c o mmu n i  ̄ b u i l d i n g b e t w e e n t e a c h ・ e r a n d s t u d e n t .

乡愿

乡愿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乡愿的典故

乡愿的典故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讲一个叫“乡愿”的典故。

从前呀,有个村子,村子里有个人,大家都觉得他特别好,对谁都笑嘻嘻的,谁也不得罪。

有一次,村里两个人吵架了,这个人呢,既不说这个人对,也不说那个人错,就两边讨好。

还有一回,有人做了不好的事,大家都批评,可他不说话,好像没这回事一样。

这个人看起来好像很好,其实呢,他没有自己的原则和想法,只是为了让大家都喜欢他。

小朋友们,这种人就叫乡愿哦。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咱们来讲讲“乡愿”哟!
比如说,在一个班级里,有个同学,不管谁犯错,他都不说什么。

有两个小朋友打架了,他也不劝,就看着。

老师问他谁不对,他也不说真话。

这样的同学,大家可能一开始觉得他人好,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他没有自己的看法,只是想让每个人都觉得他好。

这就像乡愿啦,表面上好,其实不太对呢。

小朋友,能明白吗?
《乡愿的典故》
小朋友们,来听听“乡愿”的典故啦!
比如说,在一个小组活动里,有个小朋友总是不发表自己的意见。

别人说怎么做,他就跟着说行。

结果活动做得不太好,他也不说是谁的问题。

这样的小朋友,大家慢慢就会发现他没有主见,只是想让大家都不讨厌他。

这就是乡愿的样子,小朋友们可不要学这样哦。

你们要勇敢说出自己的想法,做对的事。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其详解

乡愿及乡愿文化【出处】《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尽心下》:“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意义】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认为乡愿是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人。

【乡愿文化】◆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人文文化的种类,比如说有君子文化、士文化、帮派文化、礼乐文化,俗文化、乡愿文化(潜规则文化)等等。

◆乡愿文化是现代文明的死敌,法治社会的死敌。

◆李大钊《乡愿与大盗》:“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纪录。

”◆清王宜山《围炉夜话》:“孔子何以恶乡愿,只为他似忠似廉,无非假面孔;孔子何以弃鄙夫,只因他患得患失,尽是俗心肠。

”【观点】德之贼的乡愿□周鲁霞《论语》注本多多。

手中就有杨伯峻、钱穆、南怀瑾、李泽厚、李零的五个版本,各有千秋。

最终还是要阅读和理解原文。

纪晓岚一生,除《阅微草堂笔记》,似乎再没有其他著述,只是编书——把前人的典籍进行搜集、整理、分类。

他的观点是:“世间的道理与事情,都在古人的书中说尽,现在如再著述,仍超不过古人的范围,又何必再多著述。

”南怀瑾感叹:这的确是一则名言。

这些年,六经注我式的畅销书势头不减,所谓的鸡汤,有的已没了真材实料,清汤寡水仅靠点鸡精来提味。

纪晓岚、南怀瑾的感叹自然很容易引起共鸣。

《论语》近乎句句经典,几乎每句话都够写本书的了。

李零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自有其道理。

若让我也选一句,应该是“乡愿,德之贼也”。

对于人格类型,孔子的划分颇为细致,乡愿为其一。

乡愿,指那些貌似忠厚老实、实则善恶是非不分、同流合污媚于世者。

孔子把乡愿看做德之贼,是发了狠的,痛绝之心可见一斑。

乡愿,德之贼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乡愿,德之贼也_《论语》_原文注释翻译解读延伸

乡愿,德之贼也【原文】子曰:「乡愿(1),德之贼(2)也。

」(《论语·阳货第十七》)【注释】(1)乡愿:愿,忠厚、谨慎。

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人。

也就是乡人鄙俗中,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认为忠厚的老好人。

孔子认为乡愿似德非德,而又容易乱德,所以深恶痛绝。

(2)贼:败坏。

【翻译】孔子说:「同流合污以媚于世,而被乡人认为忠厚,实际上却不能区分善恶、好坏、是非的老好人,就是败坏道德的人。

」【评析】一味地迎合世俗人?的道德水平、人情的愿望,成为众望所归的好人或模范,这样获取名利情的满足而没有什么真正道德修养的人,最是能惑乱有心修养心性者的心志,尤其在道德败坏的时代,这种所谓的好人、模范,更是十足的乡愿。

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善的、好的、对的,其实和真正的善的、好的、对的相去甚远。

从道德修养的角度来看,他们浑然不懂道德廉耻、没有自知之明,会把人?领向何处?真是误了好多人,使许多人偏离他们人生真正的目的,确切地讲,他们是在败坏道德。

真正有修养的人,是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所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而又能真正善待世人,这才是名符其实的修养心性;而乡愿却是欺世盗名、似是而非、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起到的是「以假乱真」、「鱼目混珠」的作用。

会不会跟着乡愿随波逐流,就像在淘金,不是金子,是沙就会被冲走,在修养心性的路上,对正道不够坚定、对修心不够精进,那就容易被迷惑,不辨真伪而误入歧途。

孔子说:「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论语·阳货》)。

意思是说:厌恶以紫色取代红色,厌恶以淫荡的乐曲扰乱雅正的音乐,厌恶以能言善辩颠覆国家。

可想而知:孔子也厌恶乡愿这样的伪君子,君子要完善品德修养,而乡愿却在败坏道德,他们不像坏人那么明显易辨,但起到的破坏作用是更巨大的。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孟子·尽心下》)。

论乡愿

论乡愿

论乡愿作者:叶韬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6期摘要:通过梳理先秦儒家对乡愿的批判,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道德信念、道德习惯五方面概括出乡愿的道德人格特征;指出了乡愿恶的本质是在于伪善包裹下的自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愿与中庸的关系,认为中庸之道与乡愿的核心差别在于“诚”,而片面追求中庸,却又导致“诚”的丧失;最后从个体和社会两方面指出乡愿的道德矫治路径。

关键词:乡愿;中庸;伪善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18-0025-02乡愿,作为一种道德人格,是儒家孔孟先师所明确反对的;时至今日,“老好人”、“好好先生”也依然存在,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败坏着社会道德,影响着社会的健康风气。

然而,对乡愿的研究,至今学术界仍比较空白。

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必要对乡愿这种人格品质和行为方式,重新进行一番审视。

一、乡愿的道德人格特征“乡愿”一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1]364这里孔子直接指出了乡愿的道德影响,实为害道之人。

对乡愿的具体阐释来自孟子,“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2]336关于“乡原”的解释,大多学者认为,乡人,不是有见识的人。

可见孟子所言乡愿,是指言行不一,做事只要过得去,当面背后一套,八面玲珑的老好人、好好先生;他认为这种人深藏不露,以求亲近讨好世人[1]461。

孟子引用孔子的话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为乡愿乎!乡愿,德之贼也。

”[1]461由此,孔子认为乡愿之人貌似有德而实际不是德,其德是一种伪德,善是一种伪善,把不见这种人亲自登门看作自己的幸运,因为这种人在他看来实际上是伪君子。

由上,孔孟所谓乡愿之人在今看来大概分为三类:其一是伪善伪德的伪君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著有《伪君子篇》,开篇即说:“伪君子之居乡而假愿者,即孔子所谓之乡愿。

古代贬义句

古代贬义句

古代贬义句01.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於予与何诛?——孔子骂徒弟宰予读遍《论语》,这大概是温文尔雅的孔圣人最动肝火的一次震怒了?宰予是孔子的徒弟,大白天的,居然在睡觉。

孔子是一个非常珍惜时间的人,看到宰予在睡觉,大骂: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

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那语气有点类似今天的老子骂儿子:“你这个不争气的东西,老子不说也罢!”孔子是真心把徒弟当儿子教导,才会这样生气吧!02.竖子不足与谋。

——《史记·项羽本纪》这是范增骂项羽的,就是说:不想再跟你这个傻子玩了。

话说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是两个极大的势力。

范增是项羽门下最重要的谋士,项羽还管他叫声“干爹”。

范增慧眼如炬,一眼看出刘邦是未来项羽最大的对手,就叫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

没想到,项羽太过优柔寡断,放走了刘邦,于是,范增骂了这句话。

看了后来的历史,项羽确实该骂。

03.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也。

——《左传》这是秦穆公骂蹇叔的话。

秦穆公一意孤行,派蹇叔的儿子长途奔袭郑国,蹇叔送儿子出征,说:只怕是看不到你们回来了。

秦穆公气死了,骂道:你知道什么?你要是在六七十岁死的时候就死了,你坟上种的树该长到两手合抱那么粗了!其实就是说:你个没见识的老家伙,你活得太久了。

04.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赵匡胤骂库管有一回,赵匡胤寝殿内的一根梁柱坏了,需要换新。

宫人上奏,正好库存里有一根合抱之木的巨木,取来砍伐截取后可为之用。

没料到,赵匡胤骂娘了,在奏折文书上直接批示:“截你爷头!截你娘头!别寻进来!”截你爹个脑袋!截你娘个脑袋!别把大木头弄进来!赵匡胤早就对宫中滥用林木、截长补短的浪费现象大为光火,顾不得什么礼节文饰,口无遮拦直接开骂,伐木之事自然作罢。

05.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阮籍阮籍也是一个狂傲的人。

一次,阮籍登上广武城,观看当年楚霸王项羽与汉高祖刘邦交战的遗址,叹息说:“一个时代没有英雄,才会让小人成名”。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

人间词话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卷上手定稿词中之狂、狷、乡愿【原文】苏、辛,词中之狂。

白石犹不失为狷①。

若梦窗、梅溪、玉田②、草窗③、中麓④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⑤而已。

【注释】①狷:原意性情急躁,为狷急意;性情正直、不肯同流合污为狷介。

这里为拘谨、洁身自好之意。

②玉田:即张炎,字叔夏,号玉田,又号乐笑翁,长期寓居临安(今浙江省杭州)。

南宋词人、词论家。

著有词集《山中白云词》和论词专著《词源》二卷等。

③草窗:即周密,字公谨,号草窗、蘋洲、四水潜夫、弁阳老人等,其先济南人,后寓居吴兴(今浙江湖州)。

南宋词人。

著有《草窗韵语》《蘋洲渔笛谱》《草窗词》等,编有《绝妙好词》。

④中麓:当为“西麓”之误。

西麓,即陈允平,字君衡,一字衡仲,号西麓,四明(今浙江省宁波)人。

南宋词人,著有词集《西麓继周集》《日湖渔唱》等。

“中麓”乃明代诗人李开先之号。

⑤乡愿:即媚于世俗、不讲道德的伪善者、伪君子之意。

孔子曾把“乡愿”看成是“德之贼”。

【译文】苏轼、辛弃疾是词中之狂。

姜夔还不失为狷。

像吴文英、史达祖、张炎、周密、陈允平等人,面目不同,但都属于乡愿一类。

【评析】此词人三品说,以狂为上,狷居中,乡愿为下,三品次第而下。

不过三品之中,王国维似并非为苏轼、辛弃疾等张目,而主要是落在南宋吴文英、史达祖等人,在鲜明的对照中,将南宋词大体予以整体性的否认,再次强化崇北宋贬南宋的基本倾向。

狂者、狷者、乡愿三者并提盖始于孔子。

其实这三者并非孔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孔子将能践履“中行”——即中庸之道的人才称之为君子。

但芸芸众生,能当得起“君子”称号的能有几人?所以孔子退而求其次,对狂者和狷者也表示了部分认同。

因为这两者虽然不合“中行”,但狂者的进取无畏和狷者的有所不为,毕竟仍有可取之处。

但“乡愿”却是孔子极力反对的,因为狂者和狷者偏离“中行”乃是人所共知的,而“乡愿”之人貌似忠信廉洁,其实是与尧舜之道背道而驰的,带有更大的欺骗性,所以孔子用“德之贼”来形容乡愿之人,可见其憎恨之态度。

孔子之乡愿

孔子之乡愿

孔子之乡愿一、“乡愿”的含义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乡愿”是一种特殊的人格类型。

“乡愿”指的是那些看似忠厚老实,实际上没有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同流合污的人。

二、孔子对“乡愿”的批判1. 道德层面- 例如,在一个道德选择面前,真正有道德的人会依据仁、义等标准来行事,而“乡愿”则会看哪一方势力大或者哪一种做法更能迎合大众,就选择哪一方,这种行为破坏了真正的道德秩序。

2. 社会影响层面- 在社会中,“乡愿”的存在不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如果一个社会中“乡愿”之风盛行,人们就会忽视真正的道德价值,只追求表面的和谐与随波逐流。

- 孔子倡导的社会是一个以礼义仁德为基础的有序社会,“乡愿”的行为与这种理想社会背道而驰。

他们看似没有破坏社会秩序,但实际上是在侵蚀社会的道德根基,让人们难以分辨真正的君子和伪善之人。

三、与孔子思想体系的关联1. 仁与义的背离-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而“义”是实现“仁”的途径之一。

“乡愿”的行为看似符合“仁”,因为他们对人友善,但实际上他们背离了“义”的原则。

真正的“仁”是包含着在正确的事情上坚守原则的,而“乡愿”只是为了表面的和谐而放弃了原则性的“义”。

2. 礼的扭曲- 在孔子看来,“礼”是规范人们行为的重要准则。

“乡愿”在遵循“礼”的表象下,实际上是对“礼”的一种扭曲。

他们利用“礼”的形式来掩盖自己没有道德原则的本质,使得“礼”失去了其原本规范道德行为、区分善恶的功能。

四、在现代社会中的思考1. 人际交往中的“乡愿”现象- 在现代社会的人际交往中,也存在类似“乡愿”的现象。

例如,在一个团队或者群体中,有些人总是做“老好人”,对任何人的任何观点都不反对,看似人际关系和谐,但实际上可能会导致团队缺乏创新和正确的决策。

因为真正的进步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而这种“乡愿”式的态度会抑制健康的讨论。

2. 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警示- 从社会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我们要警惕“乡愿”式的道德虚伪。

作为政治人格的狂狷、乡愿与伪君子

作为政治人格的狂狷、乡愿与伪君子

东林人士们正是这样。为了逃避乡愿,他们或有“过正”之言,“矫激”之行,可是,他们环顾利欲横流、危机四伏的晚明社会,确知非此不足以纠陋行。如果以儒学视为精髓和灵魂的“中庸之道”为标尺,则顾允成有言:“弟生平左见,怕言中字。以为吾辈学问,须从狂狷起脚,然后能从中行歇脚。”[15] 此论即有“偏激”之讥。然而,人类认识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文明的路途
宿梦鲤,字龙吉,号仁寰。与东林诸子过从甚密,尤其与高攀龙交往最久,“顾泾阳(宪成)、薜玄台(敷教)先生辈俱以畏友目之”。高攀龙为其文稿作序,“有无不读之书,无不了之义,不持一刺,不取一文等语”。可见其为人。 天启年党祸兴起,杨涟、魏大中、缪昌期、黄尊素等锒铛入狱。宿梦鲤受牵连,被诬陷。当时他“以亲老就禄,令松阳”, 遂“从松阳挂冠隐居著述”, 杜门不出,著《易纂全书》、《五经百家类纂》、《古今类书》等,“皆生平抄记不辍,食以饴口,怠以为枕者也“[14]。后“以八十一终”。宿梦鲤与东林交往并非泛泛,故而险遭株连,“亦几为松阳劣生所陷”,于是断然归隐。昔日东林“畏友”,如今终老林泉。无需闻达于天下,只要独善其身。这又是何等的操守,非狷介而何哉!
关键词:政治人格 中行 乡愿 狂狷 伪君子
政治人格观念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论域之一。如果从哲学的视角看人格,可以给出的最为简明的一般性解释是:人格是个体人从心理到行为的诸般特点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这里说的政治人格(political personality)则是从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的角度给出的界定,一般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政治人格首先是个体的,其展现的是个人的政治特质(political trait);政治人格是决定或者影响行为主体的政治选择和行为趋向的内在驱力。在认识上,人格观念是认识主体对于模式化的人格类型的理解和把握,表现为某种形式的文化现象,并带有明显的群体或集团的共性特征。本文拟予辨析的狂狷、乡愿和伪君子,指的正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治人格类型。

乡愿的理解

乡愿的理解

乡愿的理解嘿,咱今天就来说说这乡愿啊!乡愿,听起来挺陌生的吧?其实啊,它就像是生活中的一种怪现象。

你看啊,乡愿就好像是那种老好人,谁也不得罪,和稀泥。

遇到事儿了,他们不表明真正的立场,就会在那和来和去。

这不就跟那墙头草似的嘛,风往哪边吹,就往哪边倒。

你说气不气人?咱身边肯定都有这样的人。

比如说大家一起讨论个事儿,明明有些人的观点不对,乡愿们也不吭声,就怕得罪人。

他们也不想想,这样下去,问题能解决吗?这就好比大家一起划船,有人偷懒不出力,船还能划得快吗?再想想,乡愿们总是笑嘻嘻的,看着跟谁都好。

可真到关键时刻,你能指望他们站出来说句公道话?恐怕难哟!他们就像那软绵绵的棉花糖,没啥实质性的东西。

乡愿们还总喜欢打马虎眼,遇到矛盾就想办法绕过去。

这怎么行呢?问题不解决,难道还能自己消失不成?就像家里有个坏了的东西,你不修好它,难道它还能自己变好啦?他们这种态度,不就是在逃避责任嘛!在一个集体里,如果都是乡愿,那这个集体还能有啥发展?就跟那没了油的机器似的,转都转不起来。

咱可不能做乡愿啊!要有自己的主见,该说“不”的时候就得说“不”。

别总是怕这怕那的,要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不然,到最后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遇到问题,咱就得像个勇士一样冲上去,而不是像乡愿那样躲得远远的。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才能让自己和周围的人都变得更好。

乡愿这种存在,真的不应该被提倡。

我们要做有棱有角的人,而不是那圆滑的、没个性的乡愿。

我们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底线,不能随波逐流。

大家说是不是这个理儿呢?所以啊,让我们都远离乡愿,做真正的自己吧!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老子“以德报怨”与孔子“以直报怨”
以德报怨对吗,那我们对日本以德报怨,对吗,日本它不感激也不后悔,也不道歉,还变本加厉。

如果以德报怨,那用什么报德呢,那不是不明是非吗?不是“乡愿”吗?
所以很多人批评老子是“乡愿”,没有是非。

乡愿,出自《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意思是说,有的人外貌忠厚老实,讨人喜欢,实际上却是一个不能明辨别是非的烂好人,孔子认为,应该以直报怨,而老子却在《道德经》中说,报怨以德。

难道老子真的提倡不辨是非吗?
不是这样的。

孔子说以直报怨,老子说以德报怨,这是两个时段不一样,一定要搞清楚,老子是事先防范的,我为了不会引起任何的怨恨,我施德来把它消弥掉,那是讲怨恨产生之前的事情,怨结了以后,那就不能以德报怨了。

老子告诉我们,道怎么能生万物,都是孔子不说的事情。

不是孔子不会,而是他们两个都分工,孔子他是有教无类,他是替大多数中等智慧的人来解释《易经》。

老子说,那我跟你市场区隔,把那个市场丢给你,我不跟你争,中等智慧的人让给你,我专门替高等智慧的人讲《易经》,他讲的是那个最尖端的部分。

所以《道德经》是很难懂的,稍微一不小心就解释错了。

我们很多是误会老子,使得老子有口莫辩。

对于古圣先贤的话,每一个字每一个字,都得很小心,否则就糟糕了。

一定要把圣贤的话搞得非常清楚,你自己才能得救,才得道。

—1—。

乡愿 来由

乡愿 来由

《论语·阳货》:“子曰:‘乡原,德之贼也。

’”《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

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

’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

”’”徐干《中论·考伪》:“乡愿亦无杀人之罪也,而仲尼恶之,何也?以其乱德也。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乡愿:乡人的心愿,老百姓所共有的向往美好生活的心愿。

方方《刀锋上的蚂蚁》五:“对了,乡愿。

无论时代如何嘈杂混乱,无论生活的背景如何变化,乡愿却总是那样坚定而执着。

”“鲁昌南仿佛燃烧了。

他匆忙找出笔记本,急切地在上面写着,总题:乡愿。

然后便使劲回忆当年村民们最渴望的内容。

他将他们一一列在纸上:福从天降,平安如意,福寿延年,福寿禄喜,福在眼前,四季平安,五福捧寿,松鹤延年,榴开百子,事事如意,平升三级,喜鹊登梅,鱼跃龙门,麒麟送子,八仙过海,渔樵耕读,老鼠嫁女。

仁与乡愿辨析

仁与乡愿辨析

仁与乡愿辨析
仁和乡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仁是一种道德观念,强调人们应该关注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它是一种善待他人的品德和情操,强调人们应该有爱心、宽容和同情心。

仁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而乡愿则是指人们对自身家乡的爱和情感,包括对家乡人民、文化、历史、自然环境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关怀和责任感。

乡愿是一种家国情怀,重在爱护和保护自己的家乡。

因此,虽然仁和乡愿都强调了人与社会的关系,但仁更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乡愿则更侧重于人与家乡之间的关系。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

乡愿,德之贼也什么意思乡愿,一个看起来并不可怕的词语。

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这却是一个相当不好的词。

很多人都知道,古时候的人特别讨厌“乡愿”,认为这种人是不道德的,也是一种对国家和社会有着极其不良影响,在生活中处处为它所用的人。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这种行为也曾引起过许多人的反感和愤怒,并将其定性为“恶之贼”。

意思是说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美德还是一种不文明的言行。

同时还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齐桓公在朝中做皇帝时突然发飙到:“国家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你把所有罪过都归咎于我,那是不道德的,这样做就是你们这个国家和人民最大的罪过啊!”后来齐桓公才发现这个说他罪行最高的大臣居然是个连自己儿子都能下毒谋害自己儿子的家伙。

一、乡愿的定义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尚书》中的“德之贼”,意思是“有德行的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德行败坏之人”。

“德”这个字最早出现在《论语》中。

《论语·子罕》中记载了一个故事:孔子说有个学生叫季孙氏被朋友季历陷害而亡于乱军之中。

季历很生气地跟孔子说:“他是我的朋友季历,我希望他能够为我报仇!”当时孔子对季历说:“季历为人善良,又品行高尚,有德行;他为了不受人欺凌便害害别人,没有德行。

”但是这位学生并没有做错什么事情,反而成为了别人心中一个坏人“乡愿”。

后来人们将季历所犯过之事称为“乡愿”;孔子将乡愿称为“恶者”;季历后来被鲁国所杀害,季历之后他在临死前还被鲁国国君鲁哀公所杀害。

1、德行败坏,为人奸诈,奸诈而不仁,甚至为非作歹,扰乱政治,危害社会。

《尚书》中说:“作恶而不仁,或过而为之,谓之乡愿。

”意思是说,有德行的人做了恶事却还是不仁。

甚至为非作歹还做坏事,而自己却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做出一些恶事。

《尚书·泰誓》中说:“邦有大凶之刑,先以礼乐治人。

”意思是说,诸侯国都有一位德行败坏的君主,他常常打着礼乐维护百姓的尊严。

而他的下属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却连百姓也不放过。

乡愿的例子

乡愿的例子

乡愿的例子在中国的许多乡村中,有一种古老的传统习俗,被称为“乡愿”。

乡愿是村民们为了祈求好心情和好运气而做出的承诺,通常与地方文化和传统息息相关。

在中华文化中,有一句老话说:“说到做到,许愿应验”,这也是乡愿制度的核心宗旨。

乡愿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个人乡愿,即个人为了实现某些心愿而做出的承诺;另一种是集体乡愿,即村民为了集体的发展和繁荣而做出的承诺。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些乡愿的具体例子。

个人乡愿:1.某村庄的居民阿姨文想要儿孙满堂,于是决定每天早上要早起祭拜祖先,以求得祖先的保佑,让自己的子孙后代都能够健康快乐,幸福美满。

2.有的村民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前往名山大川朝拜,于是便决定自己在家中设立祭坛,进行虔诚的祭拜仪式以取得同等的祈福功效。

3.民间传说中有一位非常善良和慈悲心的老婆婆,每天都会为过路行人搞好一碗饭菜。

在她去世后,当地居民们就为了纪念她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祭拜仪式,并作出了乡愿:无论何时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一定要尽自己的所能帮助他们。

集体乡愿:1.某位村民在去外地旅行时看见了很多外面的人都有让自己的身心得到完全放松的“菜园子”,于是决定和其他村民一起建立一个菜园子,让村民们也能享受到几乎已经失去的传统生活方式。

2.在古代,有些村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不被外敌入侵,便在村外的山峰上建造了强壮的城墙。

现在尽管已经没有外来入侵的必要了,某些村民仍然决心保护这些古老遗迹,每年还会举行祭拜仪式表示敬意和感恩。

3.在某村庄,村民一直以来都非常受到自然环境的敬仰和保护,于是便决心要用实际的行动来保护这片土地。

他们决定举办一年一度的“净化环境、保护生态”的祭拜仪式,并在仪式上许下诺言:不再随便砍伐树木,对生态环境负责任。

乡愿是中华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文化元素之一,虽然现代化的生活已经让这些传统的活动逐渐被人遗忘,但是,有些地方的人不会忘记从他们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习俗,依然坚信许下乡愿的力量。

乡愿的存在并不仅仅是表面的而已,它具有历史深厚的内涵,也是各地人民的共享,我们应该尊重并继承这一传统文化。

荀学也,皆乡愿也的意思

荀学也,皆乡愿也的意思

荀学也,皆乡愿也的意思
1. 荀学也:这个成语出自《荀子·劝学篇》。

其中的“荀学”指的是荀子的学说和思想。

整个成语指的是学习荀子的学说和思想。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的学说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个人修养、家庭和谐以及政治治理。

"荀学也"表示对荀子学说的学习和追求。

2. 皆乡愿也:这个成语出自《史记·荀息列传》。

其中的“皆乡愿”指的是人们都有自己的乡愿和志向。

整个成语表示人们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并努力追求实现它们。

它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应该积极追求并努力实现。

这两个都与学习和追求有关,但侧重点略有不同。

荀学也强调学习荀子的学说和思想,以此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为;而皆乡愿也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和志向,应该积极追求并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乡愿、人死观及其他——《热理论原理的历史批判阐述》中译者后记

乡愿、人死观及其他——《热理论原理的历史批判阐述》中译者后记

想,要是人长生不死,世界将人满为 患,社会将因循守旧,人口将老态龙 钟,新陈代谢不复存在——这是一幅 多么可怖的场景呀!
我从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 开始系统研究爱因斯坦,当时我就立 志,要像爱因斯坦那样生,要像爱因 斯坦那样死。[4]请听爱因斯坦是怎样 谈论生与死的:
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 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从 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 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 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 路,并且不断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 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真和美。要 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 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 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 的对象,那么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 空虚的。[5]
年3月3日,第15版。 [ 4 ] 李 醒 民 :《 爱 因 斯 坦 》,三 民 书 局东大 图书 公 司,1 9 9 8 年 第1 版 , 第4 5 1 ~ 5 4 1页。李醒民:《爱因斯 坦》,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版,第 391~466页。 [ 5 ] 爱 因 斯 坦 :《 爱 因 斯 坦 文 集 》第 三卷,许良英等编译,商务印书馆, 1979年第1版,第43页。 [6]Einstein on peace,Edited by Otto Nathan and Heinz Norden,New York: Avenel Books,1981,p. 616。 [7]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8]李醒民:《爱因斯坦》,三民书局 东大图书公司,1998年第1版,第79~87 页。李醒民:《爱因斯坦》,商务印书 馆,2005年第1版,第69~76页。 [9]《庄子·列御寇》。 [10]《论语·先进》。 [11]许多过去的和现今的例子表明,濒 临死亡而被抢救过来人,从九死一生 的险境中逃生的人,被宣判为不治之 症而战胜死亡活下来的人,由于思考 过死亡,从而对生命有新的认识,他 们的人生观和精神面貌为之一变,一 下子变成新人,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12]《列子·天端第一》。 [13]《庄子·大宗师》有:“安时而处 顺,哀乐不能入也。”“孰能登天游雾, 挠挑无极;相忘以生,无所终穷?” [14]陶渊明:《形影神三首》。 [15]王勃:《滕王阁序》。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

简析政治人格之“乡愿”摘要:政治人格是指行为主体的政治性格特征的总和及其惯常行为模式。

中国传统政治人格中,有三种负面人格“小人”“乡愿”和“伪君子”较容易混淆。

本文主要分析“乡愿”这一政治人格的概念特征,并就其与另外两种政治人格“小人”“伪君子”的异同进行简要辨析。

一、乡愿的字面释义“乡愿”这一概念首先由孔子提出:“乡愿,德之贼也。

”朱熹注曰:“乡者,鄙俗之意。

原,与愿同。

荀子原悫,注读作愿是也。

乡原,乡人之愿者也。

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

”孟子详释曰:“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从以上释义来看,“乡愿”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处世态度。

和光同尘,阉然媚于世。

处世态度是“混世”,也可以说乡愿的生活目标就是在与世俗的同流合污中欺世盗名,“名利兼收,便宜受用”。

“众皆悦之”,乡愿通常在社会中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

没有深远的个人理想和明确目标,随遇而安。

(二)道德表现。

性无善恶,似是而非,似德非德。

表面上忠信廉洁,不做害人之事,但实质上其这种表现都是为更巧妙地满足个人私欲,而不是从道德和社会或他人的角度出发的,并非真正的“德”。

乡愿通常不会直接损害他人利益,更不会制造混乱,看似人畜无害,但为何为夫子和东林党人所深恶痛绝呢?“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正是因为其“害在风俗”,也就是说乡愿的危害并非直接利益上的危害,而在于对乡愿的容忍会带来是非不分、污世流俗的社会风气,这种危害是潜移默化而恶劣影响深远的。

(三)社会立场。

社会立场的易变性。

“见人辄原其趣向,容媚而合之言”,没有坚定明确的立场,摇摆不定,但是会在不同的境况下会随着权贵或众人爱好而随时改变自己的趣向,迎合“大流”,具有易变性。

在政治斗争中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就此来说无可厚非,但其可恶之处在于其对各种派别的迎合性,在社会中表现为对各种不同的甚至对立的人格都能加以迎合,“乡人之好君子也不甚,其恶小人也不甚,其用情在好恶之间”“足以媚君子”也“足以媚小人”,没有原则而且善于迎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子曰:“恭1而无礼则劳2;慎而无礼则葸3;勇而无礼则乱;直4而无礼则绞5。

君子笃於亲,则民兴6於仁。

故旧不遗,则民不偷7。

”【译文】孔子说:“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

君子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

”【说明】泰伯于思想、学问、仁义等没有不好的,只是他的传统观念使他认为不能以下犯上,故他弃王位而逃走。

再一个意思,泰伯的“出逃”实际上是为周国开辟东南方。

因此他注重态度的恭敬谦逊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忧愁、愁苦(这是指他处于两难境地时的心情);只会谨慎处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害怕、畏缩(这是指他没有继承王位);只靠有勇气胆量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就会犯上作乱(这是指他不继承王位而违背了古代宗法社会的传统);只能公正行事而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行动就会过于急切(这是指他三次逃走)。

所以,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也就是说他若是忠实笃厚于亲切,则人民就会发起与人相互亲爱的信心;若是他将过去的、旧的文化不遗失、不放弃,则人民不会轻视君子了。

那么,按孔子的说法,如果他顺理成章继承了王位,历史会不会就此而改写呢?不会!因为商纣王的残暴酷虐是不会改变的,人民对殷商王朝的仇恨与厌恶是不会改变的,也就是说,历史的发展进程是不会改变的。

泰伯最后也会象季历、姬昌一样反对殷商王朝,以至最后推翻殷商王朝。

所以,泰伯的放弃王位而出走,是没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失去了一个君子的应有的品质。

上节是对泰伯的赞扬,本节则是对泰伯的批评,而这个批评是很中肯的。

这就是孔子看人看事的辨证法。

2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东海读经札记好恶之心,人皆有之。

但是,或为情绪所化,或为私欲所蔽,或缺知人之明,或乏待人之诚,或抱嫉妒之心,或由于其它种种原因,大多数人往往好恶失当,爱憎失常,喜欢了不值得喜欢的人,厌恶了不应该厌恶的人。

例如,有个我一向敬重、多次赞美的大佬,以前曾背后一再讥我谄媚,斥我投机。

有友人为我不平,我一笑置之。

不论公开还是私下,对该大佬的敬重、称赞和维护一以贯之,有人诋毁他,仍为之辩护,因为他的大人格、他的道义形象颇为优秀,中国社会和民主事业需要这样的人物。

如钱穆所说,论人当观其大节,大节苟可取,小差自可略。

至于个人误会,一己毁誉,何足道哉。

而且我相信,他“毁”我,是因他对现实生活中的我毫无了解,连我的面都没见过,仅从道听途说和“放荡”的枭文中得出了不良印象,以致贬斥了不应该贬斥的人。

第一流人物尚且如此,一般世俗之人自然更等而下之了。

人们总是偏于情感冲动、易受情绪控制,缺乏理智之明和公道之心,遂偏听偏信,人云亦云,瞎赞瞎骂,苟誉苟毁。

故孔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道听途说、众人之言未必可作准。

“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周公恐惧流言后,王莽谦恭未篡时”啊。

我自己落网以来就经常遭到无的放矢的批判攻击甚至莫名其妙、毫无理由的诬蔑咒骂,好在老枭早已“八风吹不动”,哪在乎屁言屁语呢?如果说还有什么感觉,或有一种淡淡的怜悯吧。

人世间永远充满了误解误会误传误信,好友至亲之间也难避免。

有一则故事:与曾参同名同姓者杀了人,第一次有人曾母,曾母仍然平心静气织布;第二次有人告知,曾母仍不相信;当第三个人来告诉她曾参杀人时,曾母终于变了脸色,飞奔而出(《史记》)。

虽然曾参品德良好,母子信赖,但是,谗言三及慈母惊,何况其他人?可见传言、流言、众人之言是多么靠不住。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 (《论语-子路》)就是说,假如有人,乡党们都喜欢他,不可以绝对认可;大家都说他坏,也不可以随声附和。

只有乡党中品质好的人喜欢他,品质不良的人人讨厌他,才能断定他的好坏。

22《颜渊》22中的“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比较好理解,故本文无须对其进行讨论。

需要探讨的是《论语•里仁》的第3章: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笔者手头关于《论语》的书只有三本,兹将相关章节的译文摘引如下:译文1: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

”2译文2: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能够公正地爱那所当爱的人,憎恨那所当憎恨的人。

”3译文3:Confucius said, “Only the man of humanity knows how to love people and hate people. 4如果将译文3翻译回汉语,其意义当为:“孔子说:‘只有仁者才懂得如何去爱人和恨人。

”原文解析杨伯峻先生在译文当中加入了“某人”二字,显然,其前后的两个“某人”不是指同一个人。

《四书读本》的译文加入了更多的内容,使得意义变得非常明确,但是并不一定是孔子要说的。

陈荣捷先生的书自出版后一直在西方各大学的东亚学系课程当中作为主要教材或参考书,内容从儒、道及诸子百家开始一直到新中国的中国哲学研究几乎都囊括无遗。

本文对该书进行引用对比,也是想使西方汉学界认识到对于先秦文献的重新解读对于正确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性。

陈先生的译文很通顺,但是,如果孔子要表达这样的意思,他为什么不说“唯仁者知奚以好人、奚以恶人”呢?同样,对于前面两例,孔子也可以说:“唯仁者能好某人,能恶某人”。

古汉语不是缺少表现某种含义的方式,古圣人也不是不懂得如何将意思表达明确。

刘光胜先生在其文章当中引用孔子这段话的目的是专门为了说明“上甲除掉有易、惩罚恶人符合中道”这个“关键”问题的。

那么,《论语•里仁》里孔子这段话真的是讲这个意思吗?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孔子的道德系统当中,仁归仁,义归义,二者不是一个概念。

惩罚恶人应该属于“义”的范畴,孔子才不像如今的专家教授这样概念模糊不清呢!下面让我们探讨一下本文当中“恶”字的真实意义。

从上面的逻辑分析我们可以得知,孔子在这句话里面要表达的不是对两种不同人的“好”与“恶”,而是专门讲“好”,后面的一句话应该是补充性的进一步说明。

那么,关键就在于“恶”字本身是否具有与“好”相关的正面意义了。

笔者经过一番寻找,发现以下两种可能性:第一,“恶”通“亚”。

虽然在现有的通假字汇编里面二者可能只在某个具体的意义上相通,但这不能说明它们在其他意义上不能相通。

所谓的通假字是在“字”的层面上的通假,而不是仅仅在意义层面的通假,也许在历史上并非两个通假字之间都能在所有意义上通假,但是,笔者在解读《老子》的过程当中发现很多情况下,我们必须要按照辞书当中没有现成通假例证的其他义项解释才能使译文通顺,逻辑合理。

“恶”与“亚”也是如此。

《玉篇•亚部》:“亚,配也。

”《后汉书•班固传》:“节慕原、嘗,名亚春、陵。

”《南史•颜协传》:“才学相亚。

”故“亚”(恶)具有匹配、等同的含义。

那么“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平等待人”,这是“仁”的一个表现形式。

第二,“恶”通“垩”。

《周礼•春官•守祧》:“其祧则守祧黝垩之。

”《释文》:“垩本或作恶。

”《仪礼•既夕礼》:“主人乘恶车。

”郑注:“古文恶作垩。

”《汉语大字典》收录了来自《中国谚语资料》的例证,所以我们不知道这种用法的具体年代。

但是,语义现象不能按照我们现有的例证的年代来规范,因为,有历史记录的语义并非一定就产生在记录的时代,而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传承。

颜曰:“人不吃食活勿成,田不垩肥少收成。

”5因此,“垩”可作为动词,是“施加”、“给予”、“资助”的含义。

根据这个线索,“能恶人”就应该是“能助人”,这当然也是“仁”的一种具体表达形式。

结论通过逻辑分析和文字解析,笔者认为“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这句话是专门讲“仁”的,与“憎恨”他人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不能按照“恶”这个字的现代常用字义去理解先秦的古代文献,这是笔者多次强调的一个观点。

《论语•里仁》主要是讲“仁”,在多个章节当中出现“某某问仁”这样的句式,“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就是一个例证。

在上面提到的两种可能性当中,笔者倾向于第二种。

“好人”、“助人”十分匹配、通顺、合理。

笔者给出的新的译文是:孔子说:“只有仁者肯于爱人,肯于助人。

”三、不分是非的老好人,是道德的破坏者乡愿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

”《孟子.尽心下》中作了具体描述:“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愿也”“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

同乎流俗,合乎污也。

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

众谐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论语.子路》中亦有: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

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乡愿这个词含义丰富,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三、22说到乡愿,孔子所谓乡愿大概是指伪君子,指那些看似忠厚实际没有一点道德原则,只知道媚俗趋时的人。

孟子所言大约是说言行不一,当面背后各一套的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就是乡愿。

这种人随波逐流,趋炎媚俗,更多的是指道德败坏的小人。

孔子判断一个人的德行“不以众人的好恶为依据,应以善恶为标准”,这个当然是不错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是万不可妥协的。

乡愿所指的伪君子成分定然是众人所唾弃的,所以俗语有伪君子比真小人更可怕,可见人们对这种乡愿的普遍厌恶。

本文不想就一个共识展开讨论,这里说的乡愿更多的是指不愿得罪人的老好人,或者说八面玲珑的行为。

唉,毕竟古圣人所说的道德标准是非曲直本没有一定之规,尤其在崇尚个性和宽容的今天,过多的强调泾渭分明,事事苛求于他人也是不现实的,只能使得善人、凡人手足无措,反而纵容了道德败坏的恶行,这和乡愿所产生的后果并无本质区别。

大概基于此吧,中国盛行中庸之道宽容之风,或者说尽管乡愿不是个褒义词,然而在现实中,世人总是乡愿着生活着,有人说,中国人是最乡愿的民族,我看一点也没错。

以前有个耳熟能详的故事,别人家孩子满月,邻人皆道喜,或曰这孩子天庭饱满是福相或曰日后必成大器不一而足,偏有一疯人没眼色,说道:这孩子总有一天要死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