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综合素质》-电子版讲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 录
综合素质——试卷结构 (1)
《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3)
模块一:职业理念 (4)
第一章:教育观 (4)
第二章学生观 (9)
第三章教师观 (11)
第二模块教育法律法规 (19)
第一章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19)
第二章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9)
第三章学生的权利保护 (23)
第三模块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63)
第一章教师的职业道德 (63)
第二章教师职业行为 (65)
第四模块文化素养 (73)
第一节科技常识 (73)
第二节中国历史知识 (78)
第三节世界历史地理知识 (83)
第四节中国传统文化知识 (89)
第五节中国古代文学 (93)
第六节中国现当代文学 (98)
第七节外国文学知识 (100)
第八节艺术鉴赏 (103)
第五模块基本能力 (112)
第一章信息处理能力 (112)
第一节计算机基础知识 (112)
第二节如何进行教育测量与数据分析 (120)
第三节如何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 (122)
第二章逻辑思维能力 (128)
第一节联言命题、选言命题 (128)
第二节假言命题 (131)
第三节直言命题推理 (132)
第三章阅读理解能力 (134)
第一节阅读材料中的词、句理解 (134)
第二节对阅读材料的整体把握 (135)
第四章写作能力 (139)
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综合素质讲义
综合素质——考试内容
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明确指出针对教育理念、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文化素养以及阅读理解、语言表达、逻辑推理、信息处理等基本能力,考试内容主要分为职业理念、法律法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文化素养、基本能力五大模块。
综合素质——试卷结构
通过对大纲的解读,可以得出综合素质主要采取客观题和主观题相结合的考查方式,其中客观题为单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识记和简单理解;主观题包括材料分析题和写作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灵活性较高,对考生的要求较高。
从下表中可以看出,在33道考题中,单选所占比重约为88%,但是分值仅约占39%,因此提醒广大考生,针对单项选择题,要在保证一定正确率的基础上快速作答,给主观题分配足够的时间。
备考策略
职业理念模块对于大部分知识点只需识记即可。但是该模块涉及到材料分析题,结合往年考试情况,建议考生着重理解教育观、教师观、学生观,并能够结合材料加以应用、分析。
教育法律法规模块一般只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此部分复习过程中,广大考生对考纲中涉及到的法律加以了解即可,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应该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模块在复习时,广大考生需要注意知识的灵活应用,才能在单项选择题中取得较高的正确率。另外,在材料分析题中,需要着重理解教师职业行为规范,如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尽可能做到少失分。
文化素养模块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但是考查形式一般只是单项选择题,所以提醒广大考生在复习时不能够轻易放弃,要对考纲中的知识点加以简单识记,其中尤其需要注意中外文学史上重要文学作品和作家。
基本能力模块中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所以这部分的知识需要简单了解,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更多的在于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所
以这部分知识在复习时更多的是需要多加练习,在解题过程中寻找答题策略。
综上所述,尽管综合素质考试大纲中涉及的知识面广,但是只要广大考生在把握重难点的基础上,有的放矢的复习,合理分配时间,相信大家都能够顺利通过综合素质考试。在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往年统考真题,在真题中体会统考的命题规律和趋势,总结统考的答题方法和策略,从而达到有效的复习。
《综合素质》课程体系
模块一:职业理念
1、教育观
2、学生观
3、教师观
模块二:教育法律法规
1、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2、教师权利和义务
3、学生权利保护
模块三: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1、教师的职业道德
2、教师的职业行为
模块四:文化素养
1、历史知识
2、科技发展
3、科学常识
4、文化常识
5、文学常识
6、艺术常识
模块五:教师基本能力
1、信息处理能力
2、逻辑思维能力
3、阅读理解能力
4、写作能力
模块一:职业理念
第一章:教育观
考纲的要求(中小学):
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的现象。
教育观是人们对教育所持有的看法,它既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制约,又受人们对教育要素不同观点的影响。具体地说就是人们对教育者、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教育要素及其属性和相互关系的认识,还有人们对教育与其他事物相互关系的看法,以及由此派生出的对教育的作用、功能、目的等各方面的看法。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由于教育目的不同,教育者实施的教育活动也不同,从而区分了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的教育活动,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结果。
● 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为了什么”,即教育目的。
● 教育观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相关。
● 确立正确的教育观,需要正确认识教育的发展规律,正确认识教育活动的各种内部关系。
● 违背教育发展规律或不能完整认识教育内部的各种关系,都会导致错误的教育观,进而导致错误的教育结果。
一、素质内涵
所谓素质,就是指个体的先天禀赋以及在此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影响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人类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内化和积淀。基础素质大致可以包括如下方面: 第一,自然素质,分为身体和生理的素质。主要有身高、体重的正常发育,消化、循环、内分泌等主要生理系统的健康,以及良好的运动和适应能力。
第二,心理素质。包括直接承担人的认识过程的智力因素和影响人的认识过程及构成人的其他心理活动的智力因素。
第三,社会文化素质。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行为规范、科学文化知识、劳动生活技能以及审美的知识和情趣等等。
这三种素质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般来说,生理和身体的素质是人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二、素质教育
(一)什么是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素质教育的政策沿革
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中小学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术和身体心理素质”。
1994年6月,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岚清副总理指出:“基础教育必须从‘应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