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的搜集考证共29页文档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

历史学研究的资料搜集与考证技巧在历史学的研究领域中,资料搜集与考证是构建坚实学术大厦的基石。
准确、全面地搜集资料,并对其进行严谨的考证,是每一位历史学者必备的技能,也是得出可靠研究成果的关键。
资料搜集是历史学研究的第一步,其范围广泛,来源多样。
首先,图书馆是不可或缺的宝库。
各大高校和公共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的历史书籍、期刊、档案等,从通史著作到专题研究,从古代文献到近现代的研究成果,应有尽有。
在图书馆中,我们可以通过分类目录、索引和数据库等工具,快速找到与研究主题相关的资料。
档案馆也是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
这里保存着各种官方文件、机构档案、个人手稿等原始资料,对于研究特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但在查阅档案馆的资料时,往往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定和程序。
博物馆和纪念馆同样不容忽视。
它们展示的文物、图片、实物等能够为我们提供直观的历史感受,帮助我们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此外,一些私人收藏家和学术团体也可能拥有珍贵的历史资料。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资源成为了资料搜集中的新领域。
但网络信息繁杂,需要我们具备筛选和辨别真伪的能力。
学术数据库、专业网站、在线图书馆等是相对可靠的网络资源。
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首先,要对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界定,明确需要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
其次,要制定详细的搜集策略,包括确定搜集的范围、重点和先后顺序。
同时,要善于利用各种检索工具和技巧,提高搜集效率。
考证资料是确保历史研究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考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最基本的是对资料的来源进行考察。
了解资料的作者、创作背景、出版情况等,有助于判断其可信度。
对于古代文献,要考察其流传过程中是否存在篡改和讹误。
内证法也是常用的考证手段。
通过对资料本身的内容进行分析,检查其逻辑是否严密、前后是否一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比如,在一份历史记载中,如果时间、地点、人物等关键信息存在冲突,就需要进一步考证。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镜子,通过研究历史可以了解过去的经验教训,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而史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来源,那么如何搜集史料呢?下面将介绍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文献搜集法是最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之一。
文献包括书籍、期刊、报纸、档案等各种书面资料。
通过查阅这些文献,我们可以了解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经过、背景、影响等相关信息。
在搜集文献时,我们可以利用图书馆、档案馆等机构的资源,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二、口述调查法口述调查法是一种通过采访人们的口述来获得史料的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我们可以采访当事人、目击者或相关的知情人士,了解他们的亲身经历和见解。
通过口述调查,我们可以获取一些官方文献所无法提供的细节和个人观点,丰富了我们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三、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是通过对遗址、墓地、古文物等进行发掘和研究,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考古发掘,我们可以获取一些无法通过文献和口述得到的信息,如古代生活的细节、社会结构、文化传承等。
考古发掘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并且需要进行系统的记录和分析。
四、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图片和影像资料搜集法是通过搜集历史时期的照片、画像、电影、纪录片等影像资料,获取史料的方法。
通过这些图片和影像资料,我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和相关的环境。
搜集这些资料可以通过图库、博物馆、艺术机构等途径,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在线搜索。
五、大数据分析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分析法成为了一种新的史料搜集方法。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历史事件中的规律和趋势。
大数据分析可以利用计算机和统计学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量化和模型化,从而提供更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以上是五种常见的史料搜集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特点和适用范围,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在搜集史料时,我们还需要注意保护史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避免信息的失真和篡改。
通过合理利用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为现实和未来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史料与考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

史料与考证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中国古代史研究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与历史学家的专业能力密切相关。
在这个领域,史料和考证是两项非常重要的方面。
史料是指研究某一特定时期的具体历史文物,如碑刻、金石、古籍、考古遗址、古文献等等。
而考证则是指基于史料来进行的详细分析、对比、综合和分析,旨在准确推断出史料的意义和相关的历史事件。
在中国古代史学中,史料和考证手段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这两者促进了对历史事件的准确解析,并帮助人们理解历史发展中的根源和复杂性。
以下是具体几方面的描述:一、史料在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 对史料的广泛搜集和整理是古代史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只有越广泛的信息来源去交叉比对,我们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事件的细节发展。
史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计算某个朝代的人口或战争损失,也可以描绘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氛围和政治态势。
2. 史料的过滤和分析也至关重要。
不同的史书作者、年代、背景等等,对史料的解读都具有不同的倾向性。
在分析历史事件时,我们需要辨别并取舍其中的矛盾和一些文本漏洞,以便得到一些获得更准确的结论。
3. 史料还可以用来支持独立研究的成果。
恰当的史料能够被用来支持一种个别学者合理的假设、论证或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这种学说在没有找到更多相关史料的情况下,可能只是一个独立的假设。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者需要搜集更多的史料,并确定他们的成果和前导性的工作的联系。
二、考证在古代史研究中的应用1. 古代史学研究的核心是对史料进行考证。
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和解释都依赖于对文本的细节信息和情境的理解.2. 考证的工作涉及到多种方法,包括对文本的分析,对语言和文化的了解,对历史事件的具体描述和地理位置的考虑。
这些方面必须综合考虑,以充分理解史料所表达的内容。
3. 考证可以用来解决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争议。
比如,对历史人物的生平、现实影响、所受批评、实际成就等方面的争议,可以通过细致的考证来解决。
史料搜集

(4)其书流传之绪,从他方面可以考见, 而因以证明今本题某人旧撰为不明确者。 (5)其书原本经前人称引,确有佐证, 而今本与之歧义者,则今本必伪。 (6)其书题某撰,而书中所载事迹在本 人后者,则其书或全伪或一部分伪。
(7)其书虽真,然一部分经后人窜乱之 迹既确凿有据,则对于其书之全体, 需甚加选择。 (8)书中所言,确与事实相反者,则其 书必伪。 (9)两书同载一事绝对矛盾者,则必有 一伪或二俱伪。
校对勘误,指用不同古书版本和有关的文献 资料对某一本书进行校对勘误,旨在校订古 书中存在的字辞、语句上的讹误。
宋元刻本(旧本、古然界划,多 读书者自能知之,故后人伪作之书,有 不必从字句求枝叶之反证,但一望文体, 即能断其伪者。 (11)各时代之社会状况,吾侪据各方面 之资料,总可推其崖略。若其书中所言 其时代之状态,与情理相去悬绝者,即 可断为伪。 (12)各时代之思想,其进化阶段,自有 一定。若某书中所表现之思想,与其时 代不相衔接者,即可断为伪。
口传史料 录音史料 访问记史料 回忆录史料 口语史料
/ / .tw/ .tw/
(1)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突然 出现者,什有九皆伪。 (2)其书前代虽有著录,然久经散佚,乃忽 有一异本突出,篇数及内容与旧本完全不同 者,什有九皆伪。 (3)其书不问有无旧本,但今本来历不明者, 即不可轻信。
方法:研究者在研究中 实际运用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 方法论:关于各种研究方法的性质、特点、功用以及怎样适 当地运用的理论。 史学方法论:对各种历史研究方法的规则、步骤和指导原则的 性质、特点和适用范围等等所做的理论阐释。其首要问题是, 怎样根据不同的历史研究对象和任务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以求 得最佳效果。
(1)各有所用,缺一不可。
(完整word)(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

史料和史料实证相关材料一、什么是史料?史料有哪些类型?概念:史料是研究历史的根据,是研究和编纂历史所用的资料。
主要来源有实物的(如古迹、文物、地下发现的遗物等)、文字的(如各种著作、文献、铭刻等)和口传的(如传说、访问、民歌等)。
类型:口述史料、实物史料、文献史料、历史纪录片等;二、史料的分类:1、根据载体来分:(1)文字史料文字史料的地位:文字史料是最主要的史料载体。
在所有史料中,这是数量最多的一类,可称浩如烟海。
但个人因素(阶级立场、个人修养)、政治因素(政治权势纂改历史)时代因素(研究方法、角度)均会影响其价值。
①史书:距离要研究的时代较近的人所写的史书,是研究当时的重要史料.②学术著作:反映当时人的思想、观念、以及学术的发展。
③档案文书类:尤其对政治史及社会史研究颇有帮助.④日常生活中的文字遗留:包括如古代的农民历、商店的帐薄、土地契约书,以及私人来往的书信等。
由于这些大多不是刻意留传下来的东西,常能更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实际生活及想法。
⑤报刊杂志:为近现代史的重要史料,一般性报纸有助了解一些事件的发展,以及当时人从不同观点对此事的了解,娱乐性的报刊则可以观察当时人的文化和生活。
⑥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内容虽有虚构之处,但常可反映当时人的生活、想法以及观念等,对于文化史、思想史、社会生活史的研究有所助益。
(2)实物史料:包括古代建筑、家具、衣物、器物、饰品、钱币、墓葬、绘画、雕塑等,用以探讨当时人的生活、及观念等等。
这类的史料,有很大部分是由考古发掘的。
是最重要的史料之一。
其重要在于直接性。
实物史料的地位:①比文字资料可信度高。
②关于史前和上古的历史,实物史料显得特别重要。
③与文史资料相互参证,从差异中寻找历史的真实,还可以弥补文献的不足。
实物史料的局限:①它们可能只是很小的一个碎片,并不一定能展示历史的全貌.②对有些器物,人们还只能猜测它们的意义,并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3)口述史料:访问实录、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用于现代史或无文字记录时期研究,借以而获得对历史更直接深入的了解。
第六讲 史料的搜集、考证与整理

一、什么是史料 ?
• 理论、现实都不是历史研究的出发点,只有历史事实才是 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 历史事实包含于材料之中的。提出材料即史学,强调材料 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在现代,对于 历史研究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但是材料不等于历史事实,因此说材料是研究的出发点也 是不合适的。但材料作为记载历史事实的载体,却是我们 研究的基础。我们要进行研究,总是从收集材料、阅读材 料开始。 • 材料在历史研究中一般称为“史料”。
一、什么是史料 ?
• 2、文字史料: • 经、史、子、集:“六经皆史料” • 档案:公文案牍、文书、奏折、文件������ 私 人信札、日记、书信、家谱、契约文书、账 簿…… • 地方志乘:省志、府、州、郡、县志、乡土 志、地理志、风物志…… • 铭刻文字:甲骨文、金文、石刻文字������ 石 鼓文、碑文、岩崖文等������ 、各类印章…… • 其他文字:外文资料、著述;各民族文字
二、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1、史料搜集方法
• 2)分类搜集法。 根据研究的课题,分类搜集史料,是历史研究 中常用的搜集史料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反其道而 行之,即确定研究的方向以后,着手广泛搜集史料, 然后将史料分类排比,形成具体课题,得出结论。
梁启超颇重视分类搜集法,他说:“大抵史料之为物,往往有单举 一事,觉其无足轻重,及汇集同类若干事比而视之,则一时代的状况可 以跳活表现”(《中国历史研究法》第五章)。梁启超在考察古代中西 交通的道路和学术文化相互影响时,曾运用了这个方法。他从许多记载 传说中搜集出中国僧人西去印度的姓名可考者107人,姓名失考者8 0人。再将这187人分时代、籍贯、学业成就、经行路线作种种统计, 最后得出“六朝唐时中国人留学印度之风甚胜”的结论,弥补了常人只 知中国人西去印度的前有法显、后有玄奘的片面认识的不足。
历史学的方法之史料的收集

3,按照引文注释来寻找史料
前人把这种方法,来辑成许多佚书, 如《五代史》早已佚亡了,今天所见的 本子,就是前人根据其他史书中的注、 传等材料点点滴滴汇集起来的,他们把 这种方法,称为辑佚,我们也可以用这 种方法来搜集史料。
二,史料摘录的规范
史料的规范:
一,摘录应直录原文,不能断章取义, 要尽可能地将前后文一起抄录,以免日 后发生误解。
二,引录的史料,要注明其来源,要注 录作者、书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 版次、篇名、页码等,以便日后复核。
三,转引的材料,需复查原书,原书找 不到的,也当注明“转引自某书”。
三,史料的理解
1,史料理解上的障碍 断句标点问题 词义变化问题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断句标点问题 《论语》: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谢安传》:……既破坚,有驿书至, 安方对客围棊,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 了无喜色,棊如故。客问之,徐答云: 小儿軰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戸限, 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 此。……
《原道救世歌》:天人一气理无二, 何得君王私自专。
《原道觉世训》:天地之中人为 贵,万物之中人为灵。
词义变化问题
缩小:朕
扩大:江
变坏:臭 变好:臣
转强:无赖 转弱:走
专用术语的理解问题
《资治通鉴·汉纪九》: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 各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 一人,从董仲舒之言也。
《汉书·地理志》:提封田一万 万四千五百一十三万六千四百五 十顷……
2,史料解释的原则
前四史索引
2,按照史事本身的线索寻找史料
比如,寻找有关屈原的史料,借 助书目,首先会查阅《史记》中的 《屈原列传》,从《屈原列传》中 知道他曾为楚怀王的左徒,又与张 仪有交往,于是便可以根据历史本 身的线索,去查阅《史记》中的 《楚世家》和《张仪列传》,从中 又可以找到许多相关的史料。
7章史料的收集

三是民族学、语言学资料搜集。 史料学派主要是开展以搜集基础和原始资料为主 要目的的调查研究。 在民族学方面,历史语言研究所成立后所调查的 原始民族,包括广西摇人,湘西苗族,台湾番民,松花江 下游的哲赫族,浙江的舍族,云南的傣族等。 语言学方面,对广东、广西、河北、河南、陕西、 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云南、四川、福州、厦门、 苏州等14个地区的方言调查和边疆少数民族方言的 采集,积累了可供科学分析的大量语言学资料。
(3)档案类。
档案分公、私档案两种。我国早在商周时期就建立了国 家档案制度,凡涉及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大事,便记载 下来,由专门机构加以保管。故宫博物院是目前我国收藏档 案最丰富的地方,清朝内阁大库所藏明清两朝档案有很多都 存于此。各地方所藏历史档案的数量也为数可观。 内阁大库档案由三部分组成,分为明档、盛京旧档、清档。 明档清初为修明史而征集的明代天启、崇祯年间的题行稿等 档案及旧存实录、诰、敕等;盛京旧档是清入关前后金天聪、 崇德年间的满文档案等,清初由盛京移至京师;清档包括清 入关后形成的题本等各种档案、图册、试卷等。由于年积月 累,数量甚多,库房小,条件差,损坏相当严重。光绪年间 销毁不少。
“二十四史”共3 249卷,约4 500万字,记述了 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崇祯十七年(1644)长达 四千多年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历史最主要的文献资料。
除正史外,还有如《资治通鉴》等编年史类,《宋 史纪事本末》等纪事本末体类,《国语》、《战国策》 等杂史类,以及各种别史、起居注、实录、政书等等, 都是对正史极为有力的补充记载,有相当高的史料价 值。
但实物史料的突出优势在于比较真实可靠作为史学认识成果的检验形式和依据它的发掘和发现不仅可以补充文献史料的不足而且有助于纠正文献史料记载中的错误并增强人们对历史的真实感因此实物史料对于人们了解和研究历史特别是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史料的范围与收集方法

• 以上每一类目,均从中央到地方分别选编。 地方按华北、西北、东北、华东、华中、 华南之顺序,其地域界分沿用民国时期的 区域划分。
• 约计2194种,1 127册,另备《民国史料丛 刊总目提要》一册,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政 治史、经济史、文化史、思想史、社会史、 教育史必备的基本的文献史料。
• (三)档案
• 主编者沈云龙(1910-1987),江苏东台人。 正编第一辑最早出版是1966年,而三编最后一 辑的出版是2006年,跨度达四十年。三编每编 100辑,正编收录1007种,精装1281册,续编 收录608种,精装1087册,三编收录421种,共 1048册,共收录文献2036种,共精装3416册。
• 《二十世纪中国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 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 四大册。这是在1990年出版的《辛亥以来 人物传记资料索引》的基础上增补而成。 共收录了1900-1999年活跃的二十世纪人 物四万八千人,包括传记、年谱、回忆录、 日记、讣闻、悼词等目录与出处。
• 《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篇目索引〉,中国文 史出版社1992年。
• 李玉主编的《民国四大报纸社论篇目索 引》,国家图书馆最近出版。
• 包括《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创刊, 1949年1月13日停刊。影印由人民出版社发 行,共164册。
• 《民国日报》,1916年1月22日创刊于上海, 1932年2月停刊。1945年10月复刊,1947年1月 31日停刊。人民共影印99册。注意其他版本。广 州、汉口版。
• 据统计到1990年底,全国文史资料共计出 版二千三百余种,一万三千多辑,30余万 篇。这个目录共分五大册,第一册:军事、 政治、外交篇。第二册:经济、文化篇; 第三册:社会、地理篇:第四册:人物篇 上;第五册:人物篇下、附录、索引等。
历史考证方法

历史考证方法一、引言历史考证方法是历史研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考古遗址等多种资源的研究,以还原历史事实,揭示历史真相。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历史考证方法,包括文献考证、实物考证、史料考证等,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二、文献考证2.1 学术文献考证学术文献考证是指通过对历史学家的著述、研究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比对,验证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学术文献一般包括专著、期刊论文、研究报告等。
2.2 史书考证史书考证是指对历史书籍进行细致研究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矛盾、遗漏和错误,进而调查研究以确定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2.3 案例:“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考证《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描述了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
然而,由于小说的虚构性质,其中存在许多历史考证上的问题。
通过学术文献考证,我们可以发现《三国演义》中的一些情节和人物形象在史书中并没有相关记载。
例如,小说中的蜀国丞相诸葛亮被描述为智勇双全、卓越过人的形象,然而在真实的历史记录中,诸葛亮的才能可能并没有小说中那么夸张。
史书考证则可以揭示出小说中存在的矛盾之处。
例如,小说中的曹操被描绘成非常残忍和奸诈的形象,但在历史记载中,曹操并没有被描述为如此邪恶的人物,反而有许多史实显示他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统治者。
三、实物考证3.1 考古遗址考证考古遗址考证是通过对考古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原历史文明的真实面貌,揭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方面的信息。
3.2 古代遗物考证古代遗物考证是指通过对古代的器物、器皿、文字、铭文等遗物进行研究分析,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轨迹和文化特点。
3.3 案例:“西夏王陵”的发现与考证西夏王陵是指葬有西夏帝王的陵墓,历史上一直被认为是“无迹可寻”的。
然而,通过考古遗址的发现和实物考证,西夏王陵的存在得以确认。
考古遗址考证发现了一些与西夏帝王有关的遗址,如墓葬、庙宇等,从中可以了解到西夏帝王的生活方式、葬礼仪式等方面的信息。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的五种方法
史料搜集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工作之一,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史料,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了解特定时期、特定事件或特定人物的历史背景、动态和变迁。
史料搜集的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将介绍其中五种常用的方法。
一、文献搜集法
文献是最常见的史料之一,通过搜集相关的书籍、期刊、文献、手稿等,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信息。
在文献搜集时,可以通过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档案馆等渠道进行,也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在线。
此外,还可以通过借阅、购买等方式获取特定的文献资料。
二、考古搜集法
考古学是通过发掘和研究人类遗址、古物,来揭示人类历史文化的学科。
通过考古搜集法,可以获取到大量的物质文化史料,如器物、遗迹、墓葬等。
考古学家可以进行现场勘探、发掘,也可以研究已存在的考古报告、调查数据等。
考古搜集法是研究古代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口述史料搜集法
口述史料是通过采访各种历史事件中的见证者或相关人士,记录下他们的回忆和经历,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
通过口述史料搜集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生活历史、社会历史等非书面的史料。
在搜集过程中,可以通过个人访谈、群体讨论、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
四、档案搜集法
档案是政府、组织、机构等单位在工作过程中形成的相关文件和资料的总称。
通过搜集档案,可以获取到大量的历史史料,如国家档案、地方
档案、机构档案等。
在搜集档案时,可以利用档案馆、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先进行初步了解目标档案的内容,然后通过申请、查阅等方式搜集所需的史料。
五、多媒体搜集法。
史料的鉴别与考证(课件)

史料的旁证考证
旁证考证定义
通过其他相关证据来证明或反驳 某一史料的真实性。
旁证考证方法
搜集与该史料相关的其他文献、考 古资料、口述传说等证据,进行综 合分析和比较。
旁证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方 面,通过旁证考证,可以更全面地 了解历史真相,并验证史料的可靠 性。
史料的推理考证
推理考证定义
02 考察史料来源
了解史料来源的可靠性、作者的背景和立场等, 判断其是否具有可信度。
03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如碳-14测定、字迹鉴定等,对史料的纸张、墨迹 等进行科学分析,辅助判断其真伪。
史料的年代鉴别
确定史料所处历史时期
01
通过对史料的文字、语言、制度、风俗等方面的分析,推断其
所处历史时期。
考察史料中提及的事件、人物或物品
通过逻辑推理和常识判断来鉴别 史料的真伪和价值。
推理考证方法
根据史料的内部逻辑、常识和经 验,判断其是否符合事实和常理
。
推理考证应用
在研究历史事件、人物、制度等 方面,通过推理考证,可以更深 入地了解历史真相,并鉴别史料
的真伪。
史料的综合考证
综合考证定义
将对比考证、旁证考证和推理考证等多种方法结合起来,对史料进 行全面深入的鉴别和评价。
验证学术观点
史料也可以用来验证已有的学术观点和理论,通过对比和分析不 同史料,可以对学术观点进行评估和修正。
推动学术发展
通过对史料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可以推动学术的发展和进步,开 拓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
05
史料的保存与保护
史料的保存方法
01
纸质史料的保存
保持干燥、防潮、防虫,避免阳光直射,定期翻阅检查,防止老化破损
地方志资料的搜集、考证、整理和利用

资料的搜征和规律的数字资料。它是编 写志稿所必需的重要部分,许多问题的记述、证明、 分析、比较都必须以准确的统计资料为依据,或辅 以必要的统计表格、数字、图示,才能使问题说得 充分,更简单明了。 注意从资料搜集阶段就逐一核实、弄准各项数 据资料,为下一阶段志稿编写打好基础。
(二)彰明因果的资料的运用 彰明因果的资料能反映事物及事件的原委,能 使地方志很好地反映历史经验教训与事业发展的规 律。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要求我们一是 要从事物的普遍联系考察因果关系,二是要从事物 发展的过程中考察因果关系。 (三)典型资料的运用 典型资料最能反映事物的细部和本质特征,因 而也最有利于在广度和深度上表达事物的发展进程、 发展全貌和多样性。在运用典型资料时,要注意它 能否代表同类事物的共性及其所反映的因果关系和 经验教训,不能以叶障目,以偏概全。
资料的运用
四、资料的运用
(一)主体资料的运用 主体资料是志书的核心资料,它反映事物发展 的全貌,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体现事物的特点。 在整部通志中,记述全疆各行各业发展的分志是全 志的主体部分;而在各分志中,本行业的各项主业 则是记述主体,各项主业的发展变化构成该行业的 发展主线。
资料的运用
资料的搜集
(2)图书报刊资料 包括与所编志稿有关的各种书籍、报纸、刊物、 杂志及有关本地的各种版本旧志书、名人笔记、 日记、文集、手稿、书信、传记、游记、图像、 画册等等。这些图书报刊是修志的重要文字资料 宝库,特别是记述当地各个时期的志书,更是编 修新志书不可少的历史资料。对于邻近地方的志 书也要注意搜集,这对于了解疆域沿革、建制、 行政区划、物产、风俗、人文等门类情况都有参 考价值。
资料的搜集
2.口碑资料 口碑资料是指耳闻目睹的、亲身经历的原始资 料,俗称“活资料”。它包括老干部、老党员、老 知识分子、老工人、老农民、老工商业者、老艺人 等各行业、地方和重大事件知情者等的谈话、录音; 反映地方特点的民歌、民谣、民谚、民间传说;未 公开发表的个人回忆录,等等。 口碑资料在第二轮修志工作中有突出价值。一 是便于了解全局、二是印证补充文献、三是利于以 事系人。
史料的搜集与整理

第一节史料的搜集与整理一、史料的搜集:史料数量宏富,种类繁多,一个人不可能也不必要读遍所有史料,因此,掌握一些基本的搜集史料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下面介绍几种史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1)充分利用各种工具书。
工具书是专供解释疑难或翻检资料的书籍,犹如过河的桥梁,是治学的得力助手。
借助工具书提供的资料线索,可以有效快捷地寻找到所需要的史料。
文史工具书种类繁多,按其功用,大致有如下几类:首先是用于解答疑难的字典、词典类,重要的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大辞典》、,《世界历史辞典》、《康熙字典》、《辞源》、《辞海》等,从中可以便利地查到专业知识或资料,其次是为搜集史料指引线索的目录、索引类。
目录是目和录的合称,目指篇名或书名,录是指对目的说明和编次,也称序录或书录。
把篇名(或书名)与说明编次在一起就是目录。
我国从汉代起就注意对当时流行及以前保留下来的书进行整理记录,编成目录,以后历代传衍,留下了丰富的书目遗产。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书目最常见的有“二十五史”中的《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一部官修大型工具书,该书共收书3503种,存目6720种,分经、史、子、集四部,下分44类,类下再分67个子目录。
部有大序,类有小序,每书各附提要,可查阅出关于某书的内容、价值、版本及材料的真伪、作者简历等,是研究古代学术知识门径的重要工具书。
《中国丛书综录》是我国规模最大的丛书目录,集中收录了国内41所图书馆收藏的古籍丛书2797种,书名子目录7万余条,包括古籍38891种,为查询书目藏书之所提供了方便。
索引可以提供所需要的专题研究论文题目,确定研究选题方向,确定资料来源。
重要的索引书目如《中国史学论文索引》、,《八十年史学书目》(收集了1900——1980年间的我国史学论著)、《廿五史人名索引》、《十三经索引》、《全国报刊资料索引》的,可供查阅。
年鉴类工具书如《中国历史学年鉴》,也具有很强的索引功能,可以有效的查出某一年内史学研究动态、信息和资料统计。
论中共地方党史的史料搜集与史实考证_诸葛蓉

中共党史研究2009年第12期论中共地方党史的史料搜集与史实考证诸葛蓉中共地方党史的史料在整个地方党史中有怎样的地位和作用?应当如何去搜集史料?应当如何运用史料考证史实?应当以怎样的工作态度去搜集与考证?本文拟对这些事关中共地方党史史料学、考证学方面的重要问题作一研究,并求教于同仁。
一、地方党史史料,是地方党史全部工作的基础。
史料是否翔实,决定地方党史工作成败。
必须把地方党史史料的搜集与考证工作摆在全部地方党史工作的首位地方党史部门编纂地方党史的大事记、专题、党史人物传、党组织史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地方党史(第一卷)、社会主义时期地方党史(第二卷、第三卷),开展重大事件、重要革命纪念活动,举办党史图片展、修建革命纪念设施、宣讲地方党史课、推动红色旅游等等,这一项项党史工作都离不开以翔实的史料作基础。
也就是说,地方党史部门要履行/存史、资政、育人0职能,先决条件就是要占有翔实的史料。
如果史料单薄、粗略、不详细,开展党史的研究、编纂、宣传、资政等各项工作就会成为/无米之炊0,难有深度、广度,工作做不下去。
史料掌握不充分,史实的考证就难以进行。
而史实考证不清楚,党史的研究、编纂、宣传、资政等各项工作就会跟着出差错。
党史工作首先是一项极为严肃慎重的政治工作。
立准史料才能立好党史。
立准党史,是地方党史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工作要求。
党史不能成为信史,党史部门就失去存在必要。
所以,史料工作绝不仅仅是党史工作中的一个环节、一项工作,其重要性在于直接关系到党史全部工作的成败。
广泛地搜集地方党史史料,考证核准地方党史史料,是做好地方党史的资料整理、研究、编纂和宣传等全部工作的基础。
必须把地方党史史料的搜集与考证工作摆在地方党史全部工作的首位,这是全体地方党史工作者应当牢固树立的基本理念。
二、尽可能地去搜集所有幸存下来的相关档案资料,而且要分析档案资料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相关情况,实事求是地辩证地使用档案资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史档案资料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党的文献资料,另一类是敌伪档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