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物力学教案

合集下载

【精品版】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

【精品版】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计

XX 学院课程教学设计方案(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名称(全称):运动生物力学任课教师:XXX职称:助教系(部):体育系教研室主任签字:系主任签字:授课班级:2012级本科1-6班2014级专接本1班制定日期2014年8月3日体育系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运动生物力学》课程设置论证一、课程地位与作用《运动生物力学》是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指导方案》的要求所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

近代科学发展的一大趋势是在学科高度分化条件下的高度综合,生物力学正是数理概念与力学理论向生物科学渗透的结果,它的任务是为一切生命活动提供力学基础。

本课程在第五学期开设,共计36学时。

二、课程目标运动生物力学(sports biomechanics 或 Biomechanics in Sports)应用力学原理和方法研究生物体的外在机械运动的生物力学分支。

狭义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的运动规律。

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是研究人体或一般生物体,在外界力和内部受控的肌力作用下的机械运动规律。

本课程可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使学生可以运用力学理论指导运动训练,规范动作形式,提高运动成绩。

三、课程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人体的生物力学参数,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原理,运动生物力学应用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用生物力学的原理指导日常的学习和训练。

本课程共分为五章,分别为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学科概述;第二章人体生物力学参数;第三章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参数;第四章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第五章运动生物力学应用。

四、教学方法好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较快和较牢地掌握知识,而且还渗透着对学生学习与思想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本课程注重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注重对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应用:1.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依据课程目标进行讲授,使学生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解释重点和难点,同时在讲解知识点的过程中,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数据采集与处理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数据采集与处理

第四章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及处理运动生物力学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年以来,高速摄影机、三维测力台、肌电仪及高速录像等研究手段都已和计算机联机,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增加,速度提高,推动了运动生物力学的迅猛发展。

运动生物力学的数据采集和处理可分为四大类: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肌电和人体测量学参数。

本章中只介绍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的数据采集和处理。

所谓数据采集就是把人体运动中关节点及器械的坐标、时间、角度、速度、加速度及所受外力等通过相应的传感器和仪器变成数字量并记录和贮存的过程。

80年代以来通常是用微电脑进行数据采集的。

数据处理是指通过各种公式或模型的计算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力学参数的过程,其结果是通过数据、图表及屏幕显示等形式输出各种所需参数。

目前运动生物力学的数据处理已完全由微电脑进行,处理速度大大提高了。

第一节人体重心测量方法目前运动生物力学测量人体重心的方法有两种,一个是用重心板实测静态人体的重心位置,第二个是从摄影和录像获得的人体图像中通过测量和计算获得。

重心板测重心又可分为一维重心板和二维重心板两种,本书中仅介绍一维重心板测重心的原理和方法,二维重心板的原理和方法类同。

一、人体一维重心测定原理与方法一维重心板的测定原理:设备是由一块特制的一定长度的均匀木板和体重秤组成,如图4—1所示。

其力学原理是根据静力学中的力矩平衡方程式进行重心位置的测定。

根据人体静躺在板上时的体重秤读数便可根据力矩平衡方程式进行计算图4-L1? 一维重心板测身体重心的位置人体和板平衡时合外力矩为零,因此板重、人重和秤的支撑反力三个力的合外力矩为零,现在对脚跟处的B点求矩,可得:即:得:其中:d—B点到人体重心的水平距离L—板长(AB)W—人体体重R’—板重R—秤的读数例如,某运动员体重为66公斤,身高为1.75米.体重秤读数为36公斤,板长为2.0米.板重10公斤。

求该运动员重心高度占身高的百分比。

运动生物力学

运动生物力学
四、粘弹性材料的特点(20)
1、应力松弛:当物体突然发生应变时,若应变保持一定,则相应的应力将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下降。
2、蠕变:若应力保持一定,物体的应变随着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3、滞后:物体作周期性的加载和卸载,则加载时的应力—应变曲线同卸载的应力—应变曲线不重合。
*五、疲劳与断裂韧性的特点(10)
六、总结
第1节材料力学基础
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讲授使学生
1、了解材料力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
2、掌握虎克定律
3、掌握韧性材料的载荷——变形曲线
教学重点:区分基本概念、掌握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韧性材料的载荷——变形曲线个阶段所代表的意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形式
点名、复习、新课导入(5)
一、应力、应变(10)
教学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研究内容及发展简史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提要
教学形式
教学要求和自我介绍、点名(5)
一、运动生物力学发展简介(10)
用生活中的事实导入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力学-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
二、运动生物力学学科的发展的主要任务(40)
根据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引入其研究内容
1、确定运动技术的运动生物力学原理,研究优化运动技术的方法
讲解基本概念
1、外力、内力
2、应力: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由于变形在其内部任意单位截面上产生的抵御变形的力。
3、应变:物体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的形变叫应变。
二、虎克定律(10)
1、介绍概念及公式σ=Eε
2、F=KX。
三、韧性材料的应力——应变曲线(20)
1、刚度和强度
2性材料的载荷——变形曲线
*利用该曲线将以上概念综合讲解并区分。

运动生物力学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力学教学设计

运动生物力学教学设计前言运动生物力学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的综合性较强,涉及许多学科领域,如数学、物理、解剖生理学等,是运动医学、体育科学等领域的重要支撑学科。

随着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运动生物力学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在现代教育的实践中,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设计至关重要。

教学目标运动生物力学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2.理解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控制和运动训练中的应用3.学习基本的运动生物力学测量方法4.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运动生物力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1.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2.运动生物力学的力学原理3.运动生物力学的机能分析4.运动生物力学的运动控制5.运动生物力学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教学方法1.前置知识起点高、深度大。

因为运动生物力学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物理基础才能理解,所以一定要将教材的前置知识讲清楚,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

2.实践性强、操作性强。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比如通过测量人体各关节的角度、速度等参数,将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通过实践学习理论知识。

3.交互性强、互动性强。

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小组讨论、PPT展示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增加教学效果。

4.探究性强、创新性强。

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手段1.PPT授课2.实验室实践3.现场案例分析4.讲解教材案例教学评估1.阶段性测试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可适时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考试可以检验学生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并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2.PPT展示:让学生团队合作,制作一个关于运动生物力学应用案例的展示PPT,可以增加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3.实验报告:在实验课中进行实验,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可以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进行评估。

总结运动生物力学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科目,学习难度较大。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运动生物力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50913003 学分:2 总学时:36说明【课程性质】《运动生物力学》为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平台课程。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的一般规律,能应用生物力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和训练中的具体问题,为今后从事体育教学、训练打好基础。

【教学任务】1.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为今后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工作做好准备。

2.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正确分析简单动作技术的力学原理。

3.掌握一定的运动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应用本学科基本理论和技能的能力,使教学和训练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教学内容】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生物力学概论、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骨、关节、肌肉的生物力学、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及处理、运动生物力学的应用。

【教学原则和方法】教学原则:该学科为应用性学科,因此在教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积极性原则、系统性与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先修课程要求】本课程要求学生先修《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等课程。

【学时分配】【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运动生物力学》,赵焕彬, 李建设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3月,第3版参考书:[1]《运动生物力学》,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编,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年6月,第1版大纲内容绪论【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明确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课程要求和学习方法,掌握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内容提要】本章主要阐述了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概念和历史沿革,提出了运动生物力学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定义和学习要求。

教学难点:运动生物力学的学科特性。

【复习思考题】1.简述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

2.简述运动生物力学课程学习过程中应树立的哲学观点。

3.如何理解“生命要力学化,力学要生命化”的观点。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平衡PPT学习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人体平衡PPT学习教案

2.概念:人体全部环节所受重 力的合力的作用点,就叫人体 重心。
3.特点:人体重心不象物体那 样恒定在一个点上,不仅在一 段时间内,要受肌肉和脂肪的 增长或消退等因素的影响,即 使在每仪瞬间,也要受呼吸, 消化、血液循第12环页/共2等7页 因素的影响, 特别是在体育运动中,要受人
(二)人体平衡的分类
第24页/共27页
六、技巧造型动作
1、受力分析: A、B两人重力G1G2,A所受支撑反作用力N1和N2 2、整体平衡条件: 3、局部环节的肌肉作用:运动员上肢外展、侧斜上举,主要工作肌群是三
角肌、前锯肌、斜方肌、肱二头肌等,各肌群作近固定静力等长手收缩。 A 运动员下肢屈膝腿髂腰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等各肌群作近固定静力等长手 收缩。支撑斜直腿身伸肌群、臀大肌、股四头肌等远固定静力收缩。 4、稳定性: A、B两运动员重力的合力必须作用在A运动员的两支撑腿 之间, B运动员不能过分后倾,否则上肢拉力加大,完成难度增大,影响造型动作的 稳定。
1.支撑面 2. 重心高度
稳定角:重力作用线同重心与 支撑面相应边界的连线之间的 夹角。稳定角越大,稳定性越 好;稳定角越小,稳定性越差; 稳定角为零,人体处于临界状 态。如蹲距式起跑‘预备’中
第16页/共27页
运动员尽可能将重心抬高并前
3.体重
该系数表明了物体依靠重力 抵抗翻到作用的能力。
第13页/共27页
2.根据平衡的稳度分类
①稳定平衡 ②不稳定平衡 ③随遇平衡 ④有限度的稳定
平衡
第14页/共27页
三、 人体平衡的稳定性
(一)概念: 人体平衡的稳定性是人
体处于有限稳定平衡状态 时,抵抗各种破坏平衡的 作用而保持平衡的能力。
第15页/共27页

跳水生物力学教案高中

跳水生物力学教案高中

跳水生物力学教案高中一、目标:1. 了解跳水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2. 掌握跳水动作的正确技巧3. 提高跳水姿势的稳定性和优美性二、知识点:1. 跳水的起跳动作2. 出水姿势的控制3. 跳水的入水动作三、教学过程:1. 引入:介绍跳水是一项需要高超技巧和稳定姿势的运动,生物力学是对人体运动的力学原理研究。

2. 讲解跳水起跳动作的生物力学原理:- 起跳时双脚站稳,双手放在身体两侧,保持身体重心稳定。

- 弯腰弯膝,用腿部肌肉力量向上推动身体,同时上身向前倾斜,获得更好的飞行状态。

3. 演示起跳动作,要求学生模仿并纠正姿势。

4. 讲解出水姿势的控制原理:- 出水时要保持身体姿势的稳定,双臂伸直向前延伸,保持水平面。

- 腿部要保持紧抓空气的姿势,用腿部力量调整身体的姿势。

5. 演示出水动作,要求学生模仿并练习。

6. 讲解入水动作的原理:- 入水时要保持身体姿势的纵向稳定,双臂贴近身体向下伸直。

- 头部要向前俯视,保持身体与水面的角度,减少水面的阻力。

7. 演示入水动作,要求学生模仿并练习。

8. 总结:强调跳水运动需要在姿势优美、动作流畅和稳定性上下功夫,建议学生多加练习,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

四、作业:1. 反复练习跳水起跳、出水和入水动作,保持正确姿势。

2. 观察跳水比赛视频,分析运动员的动作技巧。

3. 任选一位跳水运动员,写一份分析报告,包括其动作特点、技巧优势和不足之处。

五、扩展:1. 组织学生进行跳水比赛,评选出最佳动作和最稳定姿势的学生。

2. 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跳水运动的发展历程和重要赛事,培养对跳水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以上是跳水生物力学教案范本,希望能够帮助到您的教学工作。

祝教学顺利!。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3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3

教学内容:●教学常规:师生问好、登记考勤等●导入部分:①复习:人体惯性参数、运动学参数。

提问问题:影响人体转动惯量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体育动作中的作用。

②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冬天下雪的时候,自行车轮胎里面的气体是要冲饱满些,还是应该少冲一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兴趣。

冬天自行车轮胎里面的气体要少冲些,增大摩擦力,防止摔倒。

引出摩擦力,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动力学参数●主要部分:第三节动力学参特数征一、动力学参数(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人体与地面或流体或器械的相互作用,力的外效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力的内效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影响力作用效应的因素有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1. 人体内力与外力内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生物力学系统,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内力,如肌肉力、组织粘滞力、韧带张力、关节约束反作用力等。

外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生物力学系统,来自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力称为人体外力。

体育运动中人体所受的主要外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介质作用力等。

2.人体受力特点人体受力按作用面可分:集中力和分布力集中力作用于人体的一点(面积为零)分布力作用于人体的一定面积上。

人体受力基本上都是分布力,如重力、浮力、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和器械反作用力等。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我们把分布力折合成集中力,如重力、浮力把力分别集中于重心、浮心来处理。

✧人体受力按力的作用线与人体质心的位臵关系,人体受力又分为正心力和偏心力。

力的作用线通过人体质心的力叫做正心力,如重力;力的作用线不通过人体质心的力叫做偏心力,如摩擦力。

人体所受的力绝大多数是偏心力,只有重力永远是正心力。

3.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人体外力重力:人体重力即地球对人体的引力,非接触力,是人体各部分所受地球引力的矢量合成。

公式:W=mg。

当我们进行训练时在斜坡上奔跑,向上跑时感到很累,是重力的分力使人体做下滑运动,成为人体上坡的阻力,通过蹬地不断地克服此阻力,以达到训练腿蹬地的肌肉力量。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1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1

第二章人体运动的生物力学原理1第一节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任何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进行的。

人体和器械的运动也不例外。

人体和器械的运动在运动形式上多种多样,千差万别。

这种差别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主要方面。

况且有不少的运动项目就直接用空间距离和时间的长短来标志成绩的优劣。

物体的运动在空间和时间等方面所表现出的差异特征称运动学特征。

如物体运动的轨迹、路程、位移所描述的即空间特性。

物体运动的先后次序,延续时间等特点谓时间特性。

运动学特征还包括速度和加速度这一类派生的时空特性。

人体运动的运动学任务就是通过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描述和研究人体和器械的位置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或在运动过程中所经过的轨迹,而不考虑导致人体和器械位置和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人体运动的运动学研究是以经典牛顿力学理论为基础的。

在研究人体运动时,为了突出主要矛盾,需要把人体和器械进行简化处理,即近似地看成质点(具有质量,但可忽略其大小、形状和内部结构而视为几何点的物体。

系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或刚体(由相互间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许多质点组成的连续体。

是由实际物体抽象出来的力学简化模型。

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把人体看作是一个多刚体系统)。

但人体的运动有别于非生命体,在研究人体运动时,应尽可能地考虑人的生命特征。

这样,才能正确地研究人体的运动。

一、运动的相对性及参考系(一)运动的相对性宇宙万物无一不在永恒运动中,不存在绝对不动的物体。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运动是绝对的。

在力学中要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如通常所说的某物静止,某物以多大速度运动,就是对机械运动的描述问题。

由于机械运动是物体间相对位置的变化,因此,要考虑、描述某物体的运动情况,一般总需预先选定一个或若干个物体作参考,观察所研究的物体与这些选定物体相对位置的变化情况。

如果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就说该物体是运动的;如果相对位置没有发生变化,则认为该物体是静止的。

在划船运动中,船和运动员相对岸边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故说船和运动员相对岸边是运动的。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1)授课内容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念授课内容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念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1、生物力学是研究活体系统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力学分为两大类:(1)普通生物力学(或称理论生物力学)(2)局部生物力学(或称应用生物力学),例如:人类工程生物力学、劳动生物力学、整形生物力学等等。

2、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人体复杂的运动技术建立在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运动生物力学用数学、力学等对运动动作加以定量描述。

运动生物力学从力学角度和生物学角度进行研究,以力学、解剖学、生理学和各专项技术理论为基础,研究人体的动作技术原理,以及最佳运动技术。

人体机械运动表现为两种形式:(1)人体自身发生的形变,即人体各环节之间相对的位移运动。

(2)相对于其周围环境而发生的位移运动。

牛顿定律适用条件:刚体运动,而生物体会发生明显的形变。

因此在人体运动中具体应用时要进行适当变通,研究活体时须注意各种力对生物体所做的功。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和内容(一)运动生物力学的任务1、研究运动员身体结构和机能的生物力学特征2、研究各项动作技术,确立动作技术原理,建立动作技术模式来指导教学和训练3、结合运动员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和运动素质等特点研究适合个人的最佳动作技术方案和进行运动技术诊断。

4、探索预防运动创伤和康复手段的力学依据5、设计和改进运动器械,运动器械应符合运动生物力学原理。

(二)运动生物力学的内容1、运动生物力学概论:概念、任务内容、发展史。

2、人体运动实用力学基础:运动生物力学以力学理论研究人体机械运动规律,因此人体运动的运动学、动力学、静力学、转动力学、流体力学等等是运动生物力学的基础知识。

3、骨、肌肉及人体基本活动的生物力学。

如:骨、骨械杆原理、肌肉结构的力学模型,肌肉收缩的力学特性和功能关系;人体各环节运动的基本形式和力学原理等。

4、人体运动数据采集和处理。

5、动作技术的生物力学分析,如:投掷、跳远、跑步、球类、游泳等动作的力学分析。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 (2)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 (2)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第二版教学设计一、实验目的运动生物力学是指研究生物在运动时所产生的各项反应力与运动力学参数的学科。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运动员不同阶段的步幅、步频等运动参数,了解运动生物力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应用。

二、实验设备与材料•计步器•计时器•测量尺•运动数据采集仪•电脑三、实验内容实验一:行走步数与步频测量1.实验目的:测量行走步数及步频,了解步频与步幅之间的关系2.实验步骤:–将计步器绑在运动员的腰间;–让运动员在等速的条件下进行行走,记录行走步数和时间;–在同等道路条件下,改变运动员的步幅,观察和记录垂直地面方向的位移,并计算步频;–分析步幅与步频之间的关系。

3.实验结果分析:–分析步数与时间之间的关系,计算出运动员的平均步频;–比较不同步幅下的步频变化。

实验二:跑步步幅与运动速度关系测量1.实验目的:测量不同跑步步幅下的运动速度2.实验步骤:–让运动员在同等跑道上进行跑步,先以正常步幅跑步,计算速度;–改变运动员的步幅,并计算速度。

3.实验结果分析:–对比不同步幅下的运动速度变化,分析步幅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三:蹦床高度影响因素研究1.实验目的:了解蹦床高度受身体肌肉力量、蹦床材料等因素的影响。

2.实验步骤:–让不同体形、肌肉力量的运动员进行蹦床;–改变蹦床材料,观察蹦床高度的变化;–记录每次蹦床的高度,并统计数据。

3.实验结果分析:–对比不同运动员、不同蹦床材料下的蹦床高度数据,分析影响蹦床高度的因素。

四、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应在体育教练或相关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2.实验者应保证身体健康,穿运动鞋、运动服等合适的装备;3.实验仪器应正确使用,并保持仪器的准确性。

五、实验思考题1.运动员步频和步幅哪个对跑步速度影响更大?为什么?2.什么因素会影响蹦床高度?3.什么是运动生物力学?它与人体健康有何关系?六、参考文献1.朱力定,张建华。

运动生物力学实验。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9。

2.Li, L., Jindrich, D. L., & Smith, D. W. Body configurationmodulates running energetics in the guinea fowl Numida meleagri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 2016, 219(24), 3892-3899.。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概论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概论

第一章运动生物力学概论一、运动生物力学的概念体育科学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科学,随着现代体育运动的迅速发展,体育科学本身也产生了一些新学科,运动生物力学就是其中之一。

生物力学是研究活体系统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生物力学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它涉及生物体与力学有关的所有问题。

在生物力学体系中,由于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对象不同,生物力学又分为研究生物体力学结构及其运动机能一般规律的普通生物力学,或称理论生物力学;有研究人体某种活动机能的局部生物力学,或称应用生物力学,如人类工程生物力学、劳动生物力学、整形生物力学、康复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力学等。

运动生物力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中人体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

运动生物力学(sport Biomechanics)把体育运动中各项动作技术的研究课题,赋予生物学和力学的观点及方法,使复杂的体育动作技术奠基于最基本的生物学和力学的规律之上,并以数学、力学、生物学及运动技术原理的形式加以定量描述。

教练员、运动员可依据所测定的生物力学参数来建立运动技术教学和训练的模式,不断完善动作技术。

运动生物力学要具体回答人体完成各项运动动作时是怎么样运动和为什么会运动的原因,同时也要研究影响人体运动的外界条件(如体育场地质量及各种训练和比赛的器材设备等)与运动技术的关系。

根据人体的形态和机能的特点,结合对运动场地、器材的改进,研究最合理、最有效的运动技术,以求达到最好的运动成绩。

动作技术原理与最佳运动技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动作技术原理是指完成某项动作技术的基本规律,它适用于任何人,不考虑运动员的性别、体型、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和心理素质等的个体差异,是具有共性特点的一般规律。

而最佳动作技术是考虑了个人的身体形态、机能、心理素质和训练水平来应用一般技术原理,以达到最理想的运动成绩,即它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特征的运动技术。

因此,最佳动作技术是因人而异的,对某运动员能获得最佳成绩的技术,对另一名运动员来说就不一定是最好的技术,各个运动员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训练水平和技术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生物力学教案教学内容:●教学常规:师生问好、登记考勤等●导入部分:①复习:人体惯性参数、运动学参数。

提问问题:影响人体转动惯量的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这些因素在体育动作中的作用。

②宣布本节课内容,提出问题:冬天下雪的时候,自行车轮胎里面的气体是要冲饱满些,还是应该少冲一些?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兴趣。

冬天自行车轮胎里面的气体要少冲些,增大摩擦力,防止摔倒。

引出摩擦力,从而引出本节课内容:动力学参数●主要部分:第三节动力学参特数征一、动力学参数(一)力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主要是人体与地面或流体或器械的相互作用,❖力的外效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力的内效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使物体发生形变影响力作用效应的因素有力的方向、大小和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1. 人体内力与外力内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生物力学系统,则人体内部各部分相互作用的力称为人体内力,如肌肉力、组织粘滞力、韧带张力、关节约束反作用力等。

外力:若将人体看作一个生物力学系统,来自于外界作用于人体的力称为人体外力。

体育运动中人体所受的主要外力:重力、弹性力、摩擦力、支撑反作用力、介质作用力等。

2.人体受力特点人体受力按作用面可分:集中力和分布力❖集中力作用于人体的一点(面积为零)❖分布力作用于人体的一定面积上。

人体受力基本上都是分布力,如重力、浮力、地面支撑反作用力和器械反作用力等。

为了方便研究问题,我们把分布力折合成集中力,如重力、浮力把力分别集中于重心、浮心来处理。

✧人体受力按力的作用线与人体质心的位置关系,人体受力又分为正心力和偏心力。

力的作用线通过人体质心的力叫做正心力,如重力;力的作用线不通过人体质心的力叫做偏心力,如摩擦力。

人体所受的力绝大多数是偏心力,只有重力永远是正心力。

3.体育运动中常见的人体外力重力:人体重力即地球对人体的引力,非接触力,是人体各部分所受地球引力的矢量合成。

作用点是人体重心,其方向向下,指向地心。

公式:W=mg。

当我们进行训练时在斜坡上奔跑,向上跑时感到很累,是重力的分力使人体做下滑运动,成为人体上坡的阻力,通过蹬地不断地克服此阻力,以达到训练腿蹬地的肌肉力量。

向下跑时借助重力的分力来增加频率。

弹力:产生在直接接触的物体之间,以物体间的相互接触使物体发生形变为先决条件。

只要物体相互接触,弹力就一定存在。

公式:N=k△x (k 弹性系数,△x形变量)篮球,它的硬度比排球硬,也就是说不同物体有一定的弹性限度。

❖摩擦力:是两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产生的力。

也是一种接触力。

摩擦力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1.静摩擦力❖相互接触的两物体有相对滑动趋势,在尚未产生相对滑动时,在接触面上产生阻止其出现相对滑动的力称静摩擦力。

❖两物体即将滑动时的静摩擦力称为最大静摩擦力。

2.滑动摩擦力:当物体沿接触面滑动时,所产生的阻碍滑动的力称作滑动摩擦力。

公式:f=μN。

对同一物体来讲静摩擦系数大于动摩擦系数3.滚动摩擦力:当物体沿接触面滚动时,所产生的阻碍滚动的力称为滚动摩擦力。

产生滚动摩擦力的原因是滚动的物体在和接触面相互作用时总有一些形变。

公式:F=W.K/R(k是摩擦系数,R是圆柱体的半径,W是圆柱体的重量。

)骑自行车时在不同的气候,自行车轮胎充气就应不同,在雪天时轮胎应放气,这样自行车与地面的摩擦系数大从而增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减少滑倒的危险。

支撑反作用力:人体处于支撑状态时,力作用于支点(支撑面)上,支点(支撑面)又反作用于人体,这种反作用力称支撑反作用力。

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由于受到重力对支点(支撑面)产生的压力,支点(支撑面)则对人体产生一个反作用力,它是一种约束反力,称静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人体处于支撑作用,而人体局部环节作变速运动,其结果给支点(支撑面)以作用力,支点(支撑面)则给人体一个大于或小于重力的反作用力,称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

✧动力性支撑反作用力❖(1)加速垂直离开支点。

例如,我们站在磅秤上竖直上跳,此时加速度向上,即N- mg=ma N>mg。

经常出现在人体垂直向上摆臂、蹬离地面时。

如跳高时两臂的向上摆动。

(2)加速垂直朝向支点我们站在磅秤上竖直下蹲,此时加速度向下mg-N=maN=mg-ma 也就是N<mg,在人体各种等动作中较常见。

(3)加速斜向离开支点加速斜向离开支点,支撑反作用力也会增大,并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

例如短跑的后蹬阶段,就是这种情况。

(二) 力矩力矩是使物体(人体)转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

力矩不仅跟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力作用线和转动轴的垂直距离有关。

力矩=力臂×力(三)动量❖动量是用以描述物体在一定运动状态下具有的运动量。

动量是力在时间积累下的效果 。

❖动量=质量×速度 动量是矢量,方向为速度的方向。

❖在碰撞问题中,物体动量的变化反映了物体对其它物体产生的机械效果,在由相互作用而引起的机械运动传递中,传递或交换的力学量是动量。

(4)动量矩❖动量矩描述物体转动状态的量。

动量矩表现的是力矩在时间下的累积效果❖动量矩是转动惯量I 和角速度ω的乘积,用L 表示。

动量矩是矢量,其方向与角速度方向一致。

(五)冲量物体(人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力作用的结果,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可用冲量(s )表示。

冲量是矢量,其方向沿力的方向。

(六 )冲量矩在研究转动问题时,把力矩在时间上的积累称为冲量矩。

冲量矩是力矩和时间的乘积,当外力矩为恒值时,冲量矩J 为:mV P =ωI L =)(01t t M J -=(七)功功是力对物体作用效果的一种量度,反映了力对物体作用效果随物体位移的积累。

功的大小等于力与物体沿力的方向所发生的位移的乘积。

对于人体而言,肌肉通过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若肌肉克服外力使物体产生位移,肌肉做了功。

若肌肉在等长收缩过程中,环节不产生位移,虽然没有机械功,但消耗了能量,说明肌肉做了生理功,如平衡动作。

(八)功率功率是单位时间内的做功量。

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肌肉功率是运动技术评价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

体育运动成绩的高低及动作技术质量的优劣,往往取决于完成动作进程中肌肉功率的大小,即取决于人体肌肉由化学能转化为机械能的速度。

(九)机械能在人体运动中,机械能就是人体或器械做功的能力。

包括动能和势能。

动能是物体由于本身的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如果物体的质量为m ,速度为v ,则它具有的平均动能为: 转动的物体也具有能量,转动的物体的转动动能可表示为:二、动力学参数的特征(一)独立性 对于刚体,牛顿第二定律表明,物体作加速度运动是由于力作用的结果,力与加速度一一对应。

也就是说,物体受到某一方向的作用力,则在该受力方向上产生加速度;若作用力消失,则加速度亦消失。

这种作用于物体的每一个力所产生的力学效应与其他力的无关性,称为力的独立作用原理。

由于物体具有运动的独立性,所以我们常可把物体的复杂受力矢量分解到三维坐标上,并分221mv E K =221ωI E K =别建立相应的牛顿第二定律分量式,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

(二)瞬时性对人体运动的研究,有时候需要对人体运动过程进行研究,来描述运动的整体性,而有时需要对人体某时间点进行研究,即人体运动瞬时研究,例如人体某时刻的受力或用力情况、某时间点的速度加速度情况、瞬时功率等。

(三)隐含性人体有多个环节组成,环节之间连接方式多样。

人体整体的运动特征是由表及里局部环节的协调运动的结果。

有时仅从人体整体外部的运动特征来推断人体内部力学系统的动力学特征是比较困难的。

如运动员做吊环十字支撑动作,(四)生物性人体是生物体,所有环节并不是刚体。

当外力作用于人体时,牛顿力学中力与加速度的一一对应关系可能就不成立。

人体受到外力作用时,首先产生变形,力在人体内部传递过程是需要一定时间的,并且会产生损耗。

因此,牛顿力学应用于人体有局限性,用牛顿力学计算得出的人体动力学参数值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

三、动力学参数的采集❖力是人体运动的根本原因。

在动作技术分析中,动力学的测试已经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将运动中的人体运动学与动力学数据结合起来分析动作技术是揭示运动技术生物力学机制的较好方法。

❖目前应用于动力学参数的测量手段有三维测力台、分布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等动力量测量系统和各种专用测量设备。

本节主要介绍目前在国内高校、科研部门应用较多的三维测力台测量系统。

其他动力学参数的采集系统只作简单介绍。

(一)三维测力台1.原理简介❖目前使用的三维测力台根据其力传感元件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应变式测力台,❖另一类是压电式测力台。

❖三维测力台通常可用于测定起跑和途中跑的蹬地力,跳高、跳远等的起跳力,射击、射箭动作的稳定性等。

压电式测力台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测力台,这是由于这类测力台测试各类动态力、冲击力效果良好,这正好与体育运动中人体活动相对剧烈,足与地接触经常表现出碰撞的特点相符合,例如测量跳高、跳远的踏跳力(如图为纵跳测力实验)。

此类测力台也能很好地使用在肢体活动相对缓慢的步态分析中。

对于测量体育运动中如射击、射箭动作的姿态稳定性,则要使用应变式测力台,因为应变式测力台测静态力和准静态力效果较好,测试冲击力效果则较差,这一点正好与压电式测力台相反。

➢可获得参数:三维力大小、方向及作用点(通常称为压力中心),同时还可计算出转矩.2.测试方案设计测力台测试可在三种条件下进行:❖实验室测试:如:原地纵跳和模拟各种运动项目的动作如从测力台上起跳扣球(排球)、从测力台上起跳做羽毛球的前场和后场击球动作等。

❖训练场馆测试:如:测量各类跑的途中跑、短跑起跑、跳高跳远的起跳、投掷蹬地、举重蹬地、排球起跳动作等。

❖比赛现场测试:如:各类大型比赛准备工作测试前要先做好测量设计,测量设计应根据测量的目的、任务以及仪器器材、场地、测量人员等情况进行。

要测量动作的活动范围、仪器安装的位置等,在正式测试之前还应对受试者讲解动作要求并进行试测,测试方案中应明确测量次数、组数、采样频率、采样时间等。

如图所示。

3.三维测力台的输出指标测力台测试中常用的力学参数为不同瞬间的力值、力矩、压力中心等。

能够直接给出的力学参数有:F X、F Y、F Z;相对于X、Y、Z轴的力矩M X、M Y、M Z;扭矩(T Z);压力中心的坐标(A X、A Y )。

(二)分布式足底压力测量系统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是一种测量足底压力分布的专业设备。

可应用于:(1)测试在真实环境下各种运动的足底压力分布,诊断足底疾病。

(2)糖尿病足溃疡的早期诊断和预防。

(3)矫形鞋垫和健康鞋的功能评价。

(4)步态的研究。

系统能采集的主要指标是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的足底压力分布值(每测量点约2mm2)及其动态变化,测量系统采样频率可达500HZ甚至更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