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

合集下载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2.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 通过复习,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在句子中的运用。

2. 教学难点:辨别和正确使用实词、虚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的用法。

2. 运用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实际运用能力。

3. 采用练习法,通过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内容1. 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3. 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举例。

4. 实词、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5. 课后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复习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其分类。

2. 讲解:结合具体例句讲解实词、虚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分析常见实词、虚词的用法。

3. 互动:引导学生举例说明实词、虚词的用法,组织讨论,加深理解。

4. 练习:布置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练习:1. 请举例说明下列实词、虚词的用法,并分析其在句子中的作用。

a. 动词b. 形容词c. 副词d. 介词e. 连词f. 助词2. 请辨别下列句子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并对错误之处进行修改。

a. 他很努力学习。

b. 我和她一起去商场买东西。

c. 这个问题很难解决。

d. 他们两个人很相似。

3. 请用所学实词、虚词造句,要求句子意思完整、通顺。

六、教学评价1. 评价目标:检查学生对实词、虚词概念的理解及运用能力。

2. 评价方法:课后练习、课堂讨论、提问回答。

3. 评价内容:实词、虚词的概念记忆、用法辨析、句子构造。

4. 评价时间:课后、课堂。

七、教学拓展1. 实词、虚词在古汉语中的应用。

2. 对比分析现代汉语与古汉语中实词、虚词的差异。

3. 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八、教学资源1. 教案、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一部分语言文字运用03.3正确使用词语(虚词)教学目标明确考点要求,掌握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方法技巧教学重点正确使用词语(虚词)的几种辨析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考点概要虚词在语言中起着“经络”的作用,虽然数量比实词少得多,但使用频率很高。

虚词往往没有实在意义,使用十分灵活。

在高考命题中一般与实词合并命题,更多体现在语病辨析题中,要想准确辨析或使用虚词,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二题点讲解(一)正确使用现代汉语中的虚词“五看”辨析虚词使用正误1.看词性词性不同,虚词的语法功能就不同,只有把握词性,才能准确使用。

例如:“固然”和“诚然”都可充当连词,但“诚然”还可充当副词意思是“实在”。

[例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过分推崇文笔,其实折射出的是一种孱弱的文学观。

文笔差劲不行,但仅仅文笔好,也实在不配自傲。

若沉迷其中,对自己抚词弄句的能耐沾沾自喜,可能耽误自己更上层楼。

退一步说,在随笔里,对文采的推崇应有所节制。

文采若不能与主题、风格水乳交融,只是一种美感噱头,类似汤面上的几根青葱、奶油蛋糕上的几朵花。

A.虽然就算还绝对B.固然即使也充其量C.诚然尽管却或许D.当然如果仍实际上2.看搭配关联词语在使用中有着固定的搭配关系,一般不能混用。

在辨析虚词时,要结合句中出现的词语,看关联词是否搭配出现,是否构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一些虚词如有多种搭配关系,就要结合语境来选择。

如:“不但”和“而且”“反而”都能搭配,如果前后分句意思相反,“不但”则只能与“反而”搭配。

常用关联词语如下: (详见课件)[例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B)众所周知,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体系稳定延续的基本前提。

人类社会的活动受到价值定位的影响,总会对某些生物物种过分偏爱,对另一些生物物种漠然视之,对某些物种厌恶有加,在地球生命体系中并存的生物物种,在人类社会中总会受到各不相同的待遇。

2024高考备考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 即学即练)(上)-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24高考备考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实词 即学即练)(上)-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全国通用)

20.下列句子中的“谁”和“耳机一戴,谁也不爱”中的“谁”,意 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B.生活中谁都需要表达和交流。 C.我本来是跟他开玩笑的,谁知道他竟然生气了。 D.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典例剖析】 【例1】在下面一段话的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阐释学的观点是,不再追求一个阐释的终点。阐释不是披沙拣金, 千方百计地搜索某一种定音的标准答案,从而结束漫长的理论_____。 即使某个时代的读者达成了评价一部作品的______,另一个时代的阅 读又可能________不同的观点。 A.跋涉 共识 催生 B.旅行 共识 衍生 C.旅行 见解 衍生 D.跋涉 见解 催生
【审答题眼】本题题眼是“词语”“最恰当”。 【思路分析】“跋涉”,形容旅途艰苦,十分艰难。“旅行”,远行;去 外地办事或游览。从语境中分析可知,“阐释学”的概念曾经经历过 漫长的理论探讨的过程,因而此处应选“跋涉”。“共识”与“达成” 搭配,而“见解”与“达成”不搭配。“催生”,因为某些原因,被迫 形成当前状态。“衍生”,实际上或理论上从母体物质得到的“物 质”(如经过取代或水解)演变而产生。语境分析可知,对一部作品的 阅读,不同的时代,读者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同观点。因而这里应选“催 生”。 答案:A。
举例
①“冷僻”与“冷落”,前者侧重指“偏 僻,不熟悉”,后者侧重指“不热闹,不热 情”。②“陡峭”与“峻峭”,前者侧重 指“陡直”,后者侧重指“高峻”。
“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 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语义轻重程度不 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语义较轻;“讥 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语义 较重。

高三语文总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三语文总复习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教学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语言文字运用:正确使用实词虚词〔才能层级为E级,考试重点为成语〕考情梳理考点2正确使用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种。

考察频率较高的是名词、动词和形容词。

考察的主要形式是根据详细的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考察的主要对象是近义实词,命题的角度有与成语相似的地方,但也有实词的使用特点,主要涉及实词的功能、意义、用法、色彩和范围等。

下面分类举例加以分析。

1.语法功能。

许多近义实词,发音或者者书写相似,但因其词素不同,其词性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也就不同,词的语法功能决定了词与词之间的搭配规那么,违犯规那么,就造成错用。

这为命题角度之一。

2.语义差异。

近义实词的词义差异不在迥别,而在微异,差之毫厘,就易出错。

这也就成为了命题角度。

3.感情、语体色彩。

词语表情达意,要有爱憎,要分交际场合,使用是否得当也就成了命题角度。

4.适用范围。

即便是近义实词,其使用范围的大小,多少会有不同,适用对象也有差异。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5.搭配习惯。

词语之间的搭配有规那么,也有习惯,如随意为之,就易出错。

这也是命题角度之一。

根据典题的分类例析,如何正确使用实词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针对实词的主要考察对象和命题角度,熟悉并掌握实词的根本知识,为有效辨析近义词打根底。

详细有以下五点:(1)区别词性与语法功能。

有些近义词词性不同,它们在造句时的功能就不同,要抓住这个因素,仔细辨析,正确选择。

如典题例析第1类。

(2)区别词义内涵。

近义实词的辨析,关键是分析不同词素的意义。

有的适用于重要的、较大的事物,有的适用于一般的事物;有的适用于抽象事物,有的适用于详细事物;有的适用于甲类事物,有的适用于乙类事物。

如典题例析第2类中“曼延〞“蔓延〞两词的使用。

(3)辨明感情、语体色彩。

感情色彩是词类属性之一,词语感情色彩可分为褒义(含肯定、赞许、喜悦的感情)、贬义(含否认、贬斥、憎恶的感情)和中性(既不明显褒奖,也不明显贬斥)三种。

高考总复习 语文第2编1-3

高考总复习 语文第2编1-3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第三节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能力层级:为E级。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词语的使用,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考试
大纲(课标实验版)》对这一考点表述为“正确使用词语(包 括熟语)”。显然,它有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两个层面, 即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根据语境正确使用词语 (这里面不仅有是否正确的问题,还有是否更好的问题)。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从高考命题规律看,未来的高考,实词仍将以同音词 或近义词的意义、用法和感情色彩为考查重点,所选词语 多为生活中常见却又容易忽视的词语,语境与生活实际、 热点挂钩;虚词仍将考查副词、连词、介词、助词等词的
规范使用,关联词还将是考查的重点。实、虚词结合考查
的形式仍将沿用,考查中加入熟语的辨析也将会被更多地 采用。
本考点包括正确使用实词、虚词和熟语三部分。本专题只
涉及实词、虚词。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高考考查的 近义词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同音近义词,另一种是异
第二编 专题突破
语文
高考总复习人教版
音近义词。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辨析虚词使用正 确与否,二是辨析选择用法相近或易混的关联词语。题型
主要有两类:一是比较填空式选择题,一是加点词使用正
误选择题。不管什么题型,高考对正确使用实、虚词的考 查,一直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注重引导考生把注意 力放在读懂句意上,从所考词语与语境联系的角度去把握 其意义和用法,而不是要求准确无误地记住某个词语的静
态词义。2009年高考涉及应关注语境,恰当使用。
第二编 专题突破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

高考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专题04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

主标题:现代汉语虚词的类别副标题:虚词没有实在的意义,你能正确的区分虚词的类别吗?关键词:词语,虚词,类别难度:3重要程度:3内容:虚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一)副词副词是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表程度的:很、最、极、挺、顶、非常、十分、极其、格外、分外、更、更加、越、越来越、越发、有点儿、稍、稍微、略微、差不多、几乎、过于表范围的:都、总、共、总共、统统、只、仅仅、单、光、一齐、一概、一律表时间频率的:已、已经、曾、曾经、刚、才、刚刚、正、正在、将、将要、就要、马上、立刻、顿时、终于、常、常常、时常、时时、往往、渐渐、一直、一向、向来、从来、总是、始终,永、永远、赶紧表肯定否定的:必、必须、必定、必然、当然、准、的确、不、没有、没、未、别、莫、勿、未必、不必、何必、不便、不用(甭)、不妨表语气的:难道、岂、究竟、到底、偏偏、索性、简直、是、是否、可、也许、难怪、大约、幸而、幸亏、反倒、反正、果然、居然、何尝、其实、明明、恰恰、未免、只好1.副词只有“很”、“极”可以作补语。

例如:①这办法好得< 很> 。

②这办法好< 极> 了。

2.有一部分副词能起关联作用。

(1)单用的:说了又说吃得下就吃说清楚再走下大雨也去(2)前后配合用的:又…又越…越也…也不…不既…又非…不(3)和连词配合用的:不但…还只有……才既然…就虽然…却如果…就不论…都即使……也除非……才3.“没有”(没)在动词、形容词前是副词,否定行为的发生;在名词前是动词,否定事物的存在或否定对事物的领有。

例如:①没有见过这么好的学生。

(副)②你没有《诗经》吗?(动)“没有”和“没”是有区别的:“没”不能用在句末,也不能单独用来回答问题,“没有”就可以。

如不能说“他来了没?”“没。

”只能说“他来了没有?”“没有。

”4.有少数形容词和某些副词,都经常作状语,要细心分辨。

例如:①雨后青山格外秀丽。

2017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2017高三语文总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件无权主动发布,只能是接受委托发布,因此该句应
用“受权”。贯穿:穿过,连通。贯穿的事物一般都
比较具体。贯串:从头到尾穿过一个或一系列事物。
贯串的事物一般都比较抽象。第③句“曲径回廊”是 具体事物,不是抽象事物,因此该句应用“贯穿”。
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 分)( ) ①再全面的维生素补充剂对健康的弥补作用也不能 ______膳食结构不合理带来的损害。想要保持健康, 更重要的是维持饮食的平衡以及适度运动。 ②在自然环境中怎样才能______病虫害的侵袭呢?与 松树共生,就是杨树通过长期自然演化选择的一种自 我保护方式。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考点三 实词、虚词

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主要包括名词、 动词、形容词、代词等。高考对实词的考查着重于近 义词的辨析和使用,因此考生必须掌握词语的一些基
本知识,如词性,词语的感情色彩、语体色彩,词义
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等。
【技法归纳】 实词辨析四“关注”
1.关注词义
③高考作文基础等级的一等标准是:“切合题意,中 心突出,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__________,字 迹工整,符合文体要求。” A.沟通 C.沟通 武断 决断 顺溜 流畅 B.勾通 D.勾通 武断 决断 顺溜 流畅
【解析】选C。“沟通”指使两方能通连,中性词,如 “沟通感情”;“勾通”指暗中串通、勾结,贬义词。 此处“沟通”符合句①语境。“决断”指做出决定有 魄力,有决定权;“武断”指做出判断只凭主观意志,
② /
③ 也 /

⑤ 即使 由于
⑥ 然而 所以
那么
进而
C D
假如 只要
则 /
甚至 而且
更 还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课件 语文版

【创新设计】2012版高考语文总复习 专题一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和虚词)课件 语文版

3. (2009·山东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最恰当的一组是 山东卷)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 山东卷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中横线处的词, 了我对人民的爱。 了我对人民的爱。”
(
)
①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________很深。他动情地说:“这次抗震救灾,更加深 谈起抗震救灾,温总理 很深。他动情地说: 这次抗震救灾, 很深 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________原有资源,以钒钛资 原有资源, ②在破解开发型资源城市转型难题的过程中,该市 原有资源 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源开发为重点,努力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 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 ③作者科尔曼年轻气盛,观点鲜明,但常常论据不足或论证不周,________显得 显得 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犀利有余,老练不够。 A.感受 感受 C.感触 感触 依托 未免 依托 不免 B.感触 依附 未免 . D.感受 依附 不免 .
用 法 方 面
透露vs流露
品说空间,放大了民间话语的权力, 特别提示:网络拓宽了民众的言说空间,放大了民间话语的权力,加快了新闻 与观点的传播速度,甚至影响了现实事态的发展。特别在最近几年来, 与观点的传播速度,甚至影响了现实事态的发展。特别在最近几年来,任何一个热 一句流行语的出现,都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词语走进了生活, 词、一句流行语的出现,都离不开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词语走进了生活,也走进 了新闻。我们要特别注意网络新词的出现,如下面几句中的加点词: 了新闻。我们要特别注意网络新词的出现,如下面几句中的加点词: (1)本次参加“亚运天使”海选选手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而 本次参加“亚运天使” .. 选手学历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在校大学生 在校大学生, 本次参加 且还多才多艺。 且还多才多艺。 (2)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网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美国著名的《时代》 就在美国总统奥巴马刚刚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后 站就刊登了一组经过 PS 后的恶搞照片,他们把奥巴马 后的恶搞照片,他们把奥巴马“P”上了各大颁奖典礼的领奖 上了各大颁奖典礼的领奖 .. 音乐奖和奥斯卡金像奖, 台,其中就包括 MTV 音乐奖和奥斯卡金像奖,连奥运会的金牌都被挂在了奥巴马 的胸口。 的胸口。 (3)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上出现的未贴中文标签等不符合规定的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检验检疫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 进口零食,是国内某些山寨厂或黑加工点生产的。 进口零食,是国内某些山寨厂或黑加工点生产的。 .. (4)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不再是精英,而主要是 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不再是精英, 网络传播的特点导致了重大新闻传播与舆论的滥觞 草根。 ..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ppt1

高考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ppt1

2011 年四川卷 高考语 文专 题复 习
解析:答案:B(A,“征订”指出版、发行机构 向单位或个人征求订购或订阅出版物。可以订购本 刊,不能征求本刊。应改为“订阅”;B,悲天悯 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对社会 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感到悲愤和不平;C,有“的” 是指他完成的全年工作量也许是规定指标的百分之 四十一至百分之九十九甚至更多。无“的”是指他 完成的全年工作量不仅完成了规定指标的工作量还 加规定指标的百分之后四十。后者明显更符合全句 句意;D,巧夺天工:精巧的人工胜过自然,形容 技艺极其精巧。这是形容人不能形容大自然。)
专 题 三
正确使用词语 (实词、虚词)
高考语文专题复 习
考纲解读
(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E,表达应用。正确使 用实词、虚词是语言表达应用的必考内容。 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 形容词上,其中以形容词、动词居多。考查以 辨析近义词为主。考查的主要形式是根据具体 语言环境为句子选择词语。 虚词中关联词、介词、副词为高考命题热 点。虚词的考查主要有两类:一是辨析虚词使 用正确与否,二是辨析用法相近或易混关联词 语。
高 考 语年全国卷 文专题复 2011 习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虚词和语言的连贯的 能力。关联词要根据上下文的关系来选用,另外, 成对使用的关联词可以据给出的一个判断另一个。 ①前后分句为转折关系,应填“但是”。②前后 分句是因果关系,结合语境可填“以致”。③由 固定搭配“一……就”推知应填“就”。④该句 紧承上句,语意有转折,可填“其实”或“但”。 ⑤该句为因果复句,可填“因为”。 答案: ①但是/然而 ②以致/因此 ③就 ④其 实/当然 ⑤因为(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能正确表达 逻辑语意关系即可)
高考语文专题复 习 新课标《考试说明》规定:正确使用词语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①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切实______自己入党时的誓言。

②希望大家继续______艰苦奋斗的作风。

③在班级的学习经验______会上,同学们积极发言。

A.执行发扬交换B.执行发挥交流C.履行发扬交流D.履行发挥交换解析本题从搭配对象角度考查同义词的辨析能力。

第①处“执行〞通常搭配的是“命令〞“任务〞“路线〞“政策〞之类。

而“履行〞搭配的是“诺言〞“合同〞“手续〞“条约〞之类。

结合语境,选“履行〞。

再看第②处“发扬〞一般与“精神〞“作风〞“传统〞“民主〞相搭配。

而“发挥〞则与“作用〞“威力〞“力量〞“创造〞等相搭配。

应选“发扬〞。

第③处“交换〞与“礼物〞“意见〞“资料〞“产品〞等搭配.“交流〞搭配的对象大都是意义较抽象的或所指范围较大的词。

应选“交流〞.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①我们要爱护公物,不要______桌椅。

②同志们都非常敬仰这位功勋______的老英雄。

③对于犯了错误的同志,我们要______帮助,但不能歧视他。

A.损坏卓著批评B.损坏卓著批判C.损害显著批评D.损害显著批判解析本题考查从词义的轻重角度辨析同义词的能力.首先看第①处“损坏〞与“损害〞,都有使事物毁坏的意思,但“损坏〞一般是无意的,而“损害〞搭配的一般为“利益〞“名誉〞等.结合语境看,当排除C、D两项,选填“损坏〞。

再看第②处“显著〞和“卓著〞,都有“突出〞之意,但“显著〞指非常明显,而“卓著〞则为突出地好,这好上加好的“卓著〞比“显著〞词义重多了.结合语境,应选“卓著〞。

第③处“批评〞与“批判〞都含有一个“批〞字,但“批评〞指对缺点、错误提出意见,“批判〞则指对缺点、错误作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后者语义重.结合语境应选“批评〞。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①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______。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第一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2. 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分类3. 能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概念与分类: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代词等2. 虚词的概念与分类: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标点符号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解析实词与虚词的用法四、教学步骤1. 引入实词与虚词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了解2. 讲解实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3. 讲解虚词的分类,并举例说明4. 进行实词与虚词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2. 找出五个实词和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第二章:实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实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用法: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2. 实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实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三章:虚词的用法与辨析一、教学目标1. 掌握虚词的用法2. 能够辨析不同虚词的用法和含义二、教学内容1. 虚词的用法:介词、连词、助词等2. 虚词辨析:近义词、反义词、同义词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虚词的用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虚词的辨析方法,并举例说明3. 进行虚词用法和辨析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虚词的用法及辨析方法2. 找出五个虚词,并说明它们的用法和辨析方法第四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掌握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2. 能够正确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搭配:动词与介词、形容词与副词等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句子结构、句子成分等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并举例说明2. 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运用技巧,并举例说明3. 进行实词与虚词搭配与运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实词与虚词的搭配方法及运用技巧2. 造五个句子,运用所学的实词与虚词第五章:实词与虚词的辨析与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学生对实词与虚词的辨析能力2. 能够灵活运用实词与虚词二、教学内容1. 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实词与虚词的运用练习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实词与虚词的辨析技巧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六章:语境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理解语境对实词、虚词使用的影响2. 学会在具体语境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1. 讲解法:讲解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举例法:通过具体例句展示实词、虚词在语境中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引入语境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其重要性2. 讲解实词、虚词在特定语境中的正确使用3. 进行语境中实词、虚词使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语境的概念及作用2. 找出五个句子,分析其语境并判断实词、虚词的使用是否正确七章:病句修改与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一、教学目标1. 学会识别病句2. 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3. 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实词、虚词在修改病句中的正确使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练习法:通过练习题巩固修改病句的方法1. 讲解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讲解修改病句的基本原则3. 通过练习题,学会在修改病句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五、课后作业1. 复习病句的类型及识别方法2. 找出五个病句,并加以修改,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八章:阅读理解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2. 在阅读理解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阅读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阅读理解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阅读理解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阅读理解的基本技巧2. 阅读一篇文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并回答相关问题九章:写作与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一、教学目标1. 提高写作能力2. 在写作中正确运用实词、虚词二、教学内容1. 写作的基本技巧2. 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练习法:通过写作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四、教学步骤1. 讲解写作的基本技巧2. 讲解实词、虚词在写作中的正确运用3. 进行写作练习,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五、课后作业1. 复习写作的基本技巧2. 写一篇短文,注意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十章:综合练习与提高一、教学目标1. 巩固所学的实词、虚词知识2. 提高学生在实际语言运用中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综合练习题2. 语言运用实例分析三、教学方法1. 讲解法: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分析法:分析实际语言运用中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四、教学步骤1. 讲解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通过实际语言运用实例,分析实词、虚词的正确使用3. 进行综合练习,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后作业1. 复习综合练习题的解题方法2. 完成一套综合练习题,提高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能力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重点关注环节:讲解实词与虚词的概念及分类补充和说明:通过具体例句和实例,让学生清晰地理解实词与虚词的区别和特点,以及它们在句子中的作用和用法。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精解词义,细察语境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义—— 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精解词义,细察语境

课时1正确使用实词、虚词——精解词义,细察语境课堂讲义复习任务掌握实词、虚词的辨析方法,能够在语境中正确使用它们。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所考词语题型命题特点2020 全国Ⅱ以及/乃至容易/易于尚且/仍然然而/虽然选择全都恰当的一项①从2016年至2021年,全国卷考查实词、虚词仅两次,说明该考点是轮考点,考查频率远不及成语。

②从命题看,以实词为主,所选词语不偏不怪,皆为生活与学习中常见常用的,难度不大。

③题型均为选择题,与其他考点放入同一语段中考查。

2019 全国Ⅰ边缘化/私人化获得/焕发制约/约束全国Ⅲ遐想/联想限制/制约知识图要活动一准确辨析近义实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

近几年高考对实词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动词和形容词上,偶尔也会涉及名词。

实词的考查以近义词辨析为主。

要掌握和运用好实词,关键在于能辨析近义词的意义和用法。

辨析近义词是为了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精确,更细腻,语言表达效果更加鲜明生动。

辨析近义词,辨异是重点。

辨异首先要求同。

所谓求同,就是找到一组近义词共同的基本义,然后在这个共同的基本义之内,辨析其差异。

一、意义辨析辨析方法主要是“语素区分法”。

所谓“语素”,就是词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指单个字。

两个近义词往往含有相同的语素,而它们意义的差别,往往落在两词相异的语素上。

所以,只要提取出相异的语素来加以研究,就可以相对容易地找到两词的区别。

例如“疏离”与“疏远”,两词的相异语素是“离”和“远”,这两个语素在原词中均表示“疏”的结果,只是结果不同:“离”只表“疏”的状态,并不强调“疏”的程度;而“远”则表“疏”的程度,且程度较重。

辨析的角度主要有:(1)词义侧重点,例如“冷僻”与“冷落”,“冷僻”侧重指“偏僻,不熟悉”,“冷落”侧重指“不热闹,不热情”。

(2)词义轻重,例如“嘲笑”与“讥笑”都含有“看不起人、取笑人”的意思,只是词义轻重程度不同:“嘲笑”指一般的取笑,词义较轻;“讥笑”指带有讽刺、挖苦意味的取笑,词义较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正确使用词语(虚词)

高考语文复习攻略基础知识对策(五正确使用词语(虚词虚词是语言结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词语,它是搭建语言关系的桥梁,让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很有逻辑地组合起来,形成合乎语法规则的语段,从而鲜明而准确地表达出所要表达的意义。

所以,高考考查语言部件——词语,就不能不涉及到虚词。

实际是,近年来,高考语文卷确实也考查了许多虚词。

例如:【江西卷】第三题中考查的“以至、以致”就属于虚词。

“以至”有“一直到”的意思,表示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而“以致”是“因而导致”的意思,后面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

(在基础知识对策(四“正确使用词语(实词”中也作过分析又如:1998年,考查了“虽然、而、却、即使、也”等五个虚词,主要是连词;1999年,考查了“再、尽管、得以、进而”等四个虚词,其中有副词、连词、助词;2002年,考查了“一再、稍微、常常、往往、多少”等五个虚词,主要是副词;2003年,考查了“莅临、亲临、计划、规划、不是、而是、不仅是、而且是”等八个词语,前四个为实词,后四个为虚词。

从以上分析可知,虚词的考查重在连词、副词、助词、介词。

虚词题的作题思路概括为八句话:区别词性,归纳整理;弄清意义,掌握用法;分析语境,辨明关系;比较排除,确定选项。

也可概括为“积累、析用、解境、定案”四个词语。

如:①. 一整天了,水都.没喝一口。

②. 这一定又因为..我是一个女同志的缘故。

(茹志鹃《百合花》③. 飞机虽然..脱险了,但.秦岭仍然难以飞越,我们只好又返回西安。

(《一次难忘的航行》④. 与其..留下一片白地,让别的好园丁来种可以永久观赏的佳花。

(鲁..来种荆棘,不如迅《再论重译》例①的“都”是“甚至”的意思,副词,“一整天”和“水……没喝一口”对举,强调辛苦。

例②中的“因为”是介词,从意义上讲,它仅表示目的或原因,而不表示动作、行为等,从语法功能上讲,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必须跟别的词语组成介宾短语,一起充当谓语的修饰成分,与谓语一块回答问题。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航天领域一个________(急需/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第一部分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新课标 ·语文
【解析】
(1)“呼吁”指向个人或社会申述,请求援助或
主持公道,侧重事情进行得不顺利。 “ 倡议 ” 指首先提出建 议,发起做某事,侧重事情还未开始。这里应选“呼吁”。(2) 蒙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欺骗。诱骗:诱惑欺骗。文中侧重 不知情,这里应选“蒙骗”。(3)“原委”指事情从头到尾的经
味,中间的“巨大”则是对事物客观的形容,不带感情色彩。
第一部分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新课标 ·语文
(2)语体色彩 现代汉语中,由于环境、身份和知识的差异,人们说话写 文章使用词语表情达意也存在一定差异,使一些词语具有相应 的语体色彩,使用这些词语必须与其相应的语体、场合相一
作,已成为他们的________(情趣/雅趣),凝聚着独特的美学追 “情趣”,性情志趣或情调趣味。“雅趣”,高雅的意
趣。在“对宋词的品鉴、仿作”“独特的美学追求”等语境
中,用“雅趣”更佳。
第一部分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新课标 ·语文
从意义方面进行辨析主要有三个考虑的角度:词义的理
解、词义的轻重和词义的侧重点。
(1)词义理解。 日常生活中,有些词语如“释怀”“洞悉”“披阅”等, 由于不能正确把握其准确意思,就有可能在使用中出现问题。
第一部分
专题4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走向高考 ·高考总复习 ·新课标 ·语文
(2)词义轻重。 语意相近的词语,往往有的表示的程度深,语义重;有的 程度浅,语义轻。仔细辨析这些词语意义的轻重,就可以为其 找到适用的语言语境。如“请求”和“恳求”,二者都是“请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实词和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3. 能够正确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二、教学内容1. 实词的分类及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数词、量词等。

2. 虚词的分类及用法:介词、连词、助词、叹词、问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实词和虚词的分类、用法及搭配。

2. 教学难点:虚词的辨析和正确运用。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分类及用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例句,引导学生正确运用实词和虚词。

3. 练习法:设计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实词和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新课内容:讲解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搭配,分析典型例句。

3. 课堂练习:设计练习题,让学生辨别和运用实词和虚词。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巩固实词和虚词的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对实词和虚词的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通过作业提交评估他们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制作包含实词和虚词分类、用法及搭配的PPT,辅助教学。

2. 练习题库:准备一系列实词和虚词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网络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拓展。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专题共计10课时,每周1课时。

2. 教学安排:按照实词和虚词的分类及用法进行授课,每节课重点讲解一种词性,并结合练习巩固。

九、课后作业1. 复习课堂内容,整理实词和虚词的笔记。

2. 完成练习题,加深对实词和虚词用法的理解。

3. 自主查找相关资料,拓展对实词和虚词的认识。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课件(共118张PPT)

2024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正确使用词语  课件(共118张PPT)

那奇绝而
的点睛之笔。
第一空: 匠心:巧妙的构思,带有褒义色彩。 用心:有“怀着某种念头”“集中注意力,多用心力”之意。
根据语境,①处强调的是“构思巧妙”,所以应填“匠心”。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匠心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
险丝就会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第二空: 处置:处理、安置。
处治:处分、惩罚。
②句中指对交通事故现场的人、物进行处理、安置,所以 此处应用“处置”。
(2)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以现 实生活中的真实人物为 原型 创作而成的。 ②一辆运载盐酸的货车在高速公路上发生了侧翻事故,交通、消 防等部门的人员迅速赶赴出事现场,并做出了紧急 处置 。 ③保险丝是电路安全的报警器。当电路里的电流超过允许值时,保 险丝就会 熔化 ,从而切断电源,保障线路和电器的安全。
解析: 潜力:指潜在的力量,这是已经存在的事物,可以说挖掘 潜力、激发潜力。 创造:用于未知事物,如创造新纪录,创造未来等。“创 造潜力”,此处搭配不当。
(3)文段中划线的词,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 慧争夺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 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企图从科学高地 上把握技术。这种“智慧竞争”不止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 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最使我艳羡的还是园林艺术家化平淡为神奇的 匠心 。 某些树木当植当伐;某些花卉当疏当密;何处须巧借地形,顺 势筑坡;何处又宜少见轩敞, 别有洞天 :所有这一切都煞费 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正像一帧名作脱稿前画师 那奇绝而 浑成 的点睛之笔。

正确使用虚词专题

正确使用虚词专题



(12)去电影院,或者去滑冰场?他一时拿不定主意。
(“或者”只能用于陈述语气,应改为“还是”。)
6、借助标点符号辨析

有些关联词语在使用时可以用标点符号与分句隔开,比如, “因此、其实、确实、相反”。借助这一点,对辨析虚词也 有帮助。 (13)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因而,学习是无止境的。

(“因而、所以”不能用标点与分句隔开,应改为“因此”。 “所以”加语气词后可用标点与分句隔开。)

(6)骄傲自满的人,都是夸大了个人的作用,尽管这个作 用是如何的渺小。
(该用表无条件关系的“不管”,却用了“尽管”。)

(7)我亲自感受过中国近代的屈辱史,从而对近百年那些 为中国寻求解放之路,前仆后继的先驱者,一直怀有崇敬的 心情。
(该用表因果关系的“因而”,却用了引出目的或结果的 “从而”。)
一是单个连词“至于”“否则”“以至”“以致”“反 而”“进而”“从而”等一般放在后一个分句的前面。

(18)“九· 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军国主义者继发动中日甲 午战争之后,以武力实施其大陆政策,从而发动全面侵华战 争,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严重步骤。 (“从而”应调整到最后一个分句之首,因为最后一个分句 才表目的。)
(三)搭配不当

复句中关联词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关联 词搭配不当的毛病。

(19)现在,无论城市和农村,都经历着由改革开放所引起 的深刻变化。
(“无论”此处与“还是”搭配。)
(20)他们之所以在关键时刻严格遵守纪律,是由于平时
能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之所以”只能与“是因为”搭配,而不能与“由于”搭 配。)
是“对”“对于”错用造成主客颠倒的毛病。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专题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分类。

2. 掌握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

3. 能够正确辨别和使用实词、虚词,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度。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实词、虚词的分类和基本用法。

2. 难点: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

三、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讨论交流、练习巩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实词、虚词的案例及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用于记录重点知识和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实词、虚词的概念及分类,引导学生关注实词、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

2. 知识梳理:讲解实词、虚词的基本用法和搭配,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加深对实词、虚词用法的理解。

3. 练习巩固: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辨别和运用实词、虚词。

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给予反馈和讲解。

4. 课堂讨论:选取典型例句,引导学生分析实词、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强调实词、虚词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意积累和运用。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实词、虚词的知识,提高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六、教学案例分析1. 案例选取:挑选一些常见的实词、虚词误用例子,如“他的成绩非常的好”、“我昨天吃了一碗大大的米饭”。

2. 分析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的错误,并提出修改建议。

3. 总结规律: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词、虚词的正确用法,提醒学生在日常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注意避免类似错误。

七、实词、虚词辨析练习1. 练习设计:编写一些实词、虚词辨析的练习题,如“辨析下列词语的用法:好好、美好、好好地”。

2. 练习解答: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批改后给予讲解和反馈。

3. 错题分析:针对学生常犯的错误,进行错题分析,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词语总复习(正确使用虚词)一、导入虚词的运用在高考中属于常考题,从1996年到2001年虚词年年必考,1998年考查了介词、副词等的运用,1999年考查了关联词的运用,2000年考查了助词“的”的运用,2001年春季高考又综合考查了连词、介词、副词。

二、了解虚词的分类及其特点(见复习用书三、看“高考例题大观”,把握命题趋势在看复习用书的基础上,补充:(1999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BA、他拿起望远镜看了一阵,想了一会儿,接着在地图飞快地画了一些符号,然后用望远镜仔细地再看了一阵。

B、“五四”时期现代诗人心目中“理想的完美的中国”,在国家观念上尽管包括了但又“超越了社稷和民族”。

C、在就业工作是就业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作为重点应当侧重抓,但它毕竟不能脱离整体而单独得以解决。

D、贪图小利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小圈子,打自己的小算盘,进而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解析:“尽管”是一个连词,它有表示让步的意思,后面可用表转折的“但”一类的词与它相呼应。

“再”是个副词,它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的重复或继续,但它多用于指未实现或经常性的动作,对于已经实现的动作只能用“又”。

“得以”是个助动词,有能够、可以的意思,它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也不用于否定式。

“进而”是个连词,用于连接分句,后面的一个分句往往是表示在前一个分句行动基础上采取的进一步的行动。

D句中“进而”后面的分句“副食集体和国家利益”只是前面分句的结果,而不是在前一分句行动的基础上的进一步行动。

(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2题下列各句方括号中,必须加“的”字的一组是(⑴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国家将在西部地区新建十大工程。

⑵天文学家在太阳系外一共发现28颗行星,它们[]存在是通过间接渠道推断出来的。

⑶风险投资的注入可以使你[]钱袋立即充盈,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

⑷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A、⑴⑵B、⑵⑷C、⑶⑷D、⑴⑶解析:“的”是助词,用在定语的后面,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关系,常见的是一般修饰关系和领属关系。

本题要求考生找出“必须加‘的’字的一组”句子,应该比较容易回答的,关键是看考生有没有相应的语感。

⑴句“加快当地经济[]的发展”作介词“为了”的宾语,“的”字可加可不加,因为上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没有用到“的”字,所以这一句不加“的”字,不影响意思的表达。

这样A、D两项就可以被排除。

⑵句中“它们”作“存在”的定语,表领属关系。

“它们”指代上文的“28颗行星”,“存在”前必须加“的”字,才能作下文“是……的”的主语,这样,C项中没有⑵,又可以被排除。

⑶句“你[]钱袋立即充盈”作动词“使”的宾语,不能加“的”字,因为下文“有实力去市场上拼抢厮杀”、“谋求新的发展”的隐含主语仍是“你”,而不是“你的钱袋”,如果加了“的”字,表意反而不明确了。

⑷句中“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则必须加“的”字,因为“是”的宾语是“障碍”,“欧亚高手取胜”是主谓短语作“障碍”的定语,不加“的”字,表意就不明确了。

与1999年相比,本题的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内容更切实用,所选材料也较有现实意义。

(2002年全国高考卷第5题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C⑴中美关系动荡,不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

⑵你比他只是差一点,其实两人不相上下。

⑶这几天我接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子邮件。

A、一再多少往往B、再三多少常常C、一再稍微常常D、再三稍微往往从高考试题看,对虚词使用的考查主要涉及到副词、助词、介词和连词等。

解题时思考的角度有以下几种:1、是否合乎使用习惯如:上面所举2000年考题的例子,用不用“的”字,就涉及到短语的习惯组合。

又如1999年涉及到“得以”,它是个助动词,一般不能单独回答问题,不能用于否定式。

2、是否有细微的语义差别如:1999年涉及到“再”字,它是个副词,多属于没有实现的动作,句中是已实现的动作,应该用“又”字。

3、词义是否合乎语境如:2000年春季高考涉及到“至少”,它是个副词,表示最小的限度,而句中“至少五万元以上”,就不合适。

4、用词是否合乎语义如:1999年涉及到“尽管”,它是个连词,表示让步,和后面的“但是”搭配,就是用得正确的。

四、引导学生看“备考资料博览”看的时候要不厌其细微,认真思考,弄清这些虚词的作用,和一些形近、作用相近、词性相同的虚词的用法。

这里主要有“易混虚词辨析”、“副词的八种类型”“介词的九大功能”、“常用关联词语”和“关于助词的四种情况”。

五、课堂巩固练习六、指导学生完成复习用书上的基础训练七、教学随想:在这一节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备考方法,即:学习和运用虚词,需要做到四点:一是理解并掌握虚词的语法特点,二是在具体的语境中掌握虚词的用法,三是增加阅读量,培养语感,积极发掘规范使用虚词的潜意识,四是在写作中提高虚词的使用能力。

在虚词使用硬是中,不论哪种考查形式出现,做题时都应根据不同的虚词,采取相应的对策(具体内容见复习用书。

正确使用成语一、导入:成语运用题在高考中属必考题,从1992至2002年每年都有一道题。

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至于高考考查的成语的生疏度是有所控制的:既非十分生僻,又非过于浅显。

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

高考试卷,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汉字的字形、字音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

二、考点落实要求: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

具体说,要做到以下几点:1、高度重视积累。

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解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

其次,把平时学习和复习中用错的成语进行梳理归纳,每隔一段时间分批分类复习一次,并通过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

再次,要注意收集成语,注意积累报刊及其它课外读物中一些正确使用成语的例句或成语使用不规范的病句。

2、确切掌握意义。

首先要弄清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

现代汉语中大部分的成语的字面意义和整体意义并不一致,它们的意义并非字面意义的简单相加,往往是通过引申或用本义作比喻而产生的整体意义。

其次要注意成语中某些字的古义,了解成语的出处有助于对成语的理解。

成语主要来自神话寓言、历史故事、诗文名句和口头俗语。

比如:汗牛充栋、望洋兴叹、目无全牛、完璧归赵、负荆请罪、刎颈之交、破釜沉舟、狡兔三窟、青出于蓝、登堂入室、屡试不爽、一衣带水、东施效颦、请君入瓮等成语,如果不追其本源,简单的照现代意义去理解,就会弄错成语的含义,以致误用成语。

3、仔细辨析差异。

不同的成语,感情色彩和适用范围常常不同,不理解这一点,就会导致成语运用不当。

像良莠不齐、巧夺天工、凤毛麟角、耳濡目染、萍水相逢、老气横秋、脍炙人口等,使用时就必须弄清它们的范围。

像始作俑者、趋之若骛、耿耿于怀、乐不思蜀、不可理喻、无所作为、大放厥词、罄竹难书、弹冠相庆等,运用时就必须辨明它们的感情色彩。

辨析成语时,尤其要注意辨析近义成语的细微差异。

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例如:“风流云散”与“烟消云散”是对象的不同;“妄自菲薄”与“自暴自弃”是程度上的差别;“侃侃而谈”与“夸夸其谈”是褒贬的不同;“洞若观火”与“了如指掌”是侧重点的不同;“手无寸铁”与“赤手空拳”是范围的不同。

类似的还有,供辨析。

包罗万象—应有尽有,遍体鳞伤—体无完肤,病入膏肓—不可救药,不动声色—无动于衷,不共戴天—势不两立,不谋而合—不约而同,不由自主——情不自禁,趁火打劫—浑水摸鱼,称心如意—心满意足,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当仁不让—义不容辞,道貌岸然—一本正经,东山再起—死灰复燃,独树一帜—标新立异,耳闻目睹—耳濡目染,功亏一篑—前功尽弃,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固若金汤—坚如磐石,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和衷共济—同心协力,囫囵吞枣—生吞活剥,等等。

4、巧扣语境选用。

使用成语,就表明成语是处在一种“动态”之中的。

巧扣语境,就是要对上下文的内容有清楚的理解,只有理解上下文的内容,才会知道所用成语的语境意义是什么。

可以说准确地把握了上下文,死死扣住语境,巧妙地联系语境,也就找到了解答成语运用题的钥匙。

三、介绍“高考成语使用”考点落实的方法高考语文卷中每年都有成语运用的题目。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可谓浩如烟海,这么多的成语,如何掌握呢?很明显,要掌握每一个成语,是绝对不现实的。

虽然高考命题点往往落在成语使用不当的四个方面:对象搞错、望文生义、语境不合、褒贬失当。

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掌握成语,这或许会使我们对正确使用成语的理解上升到一个理性认识的阶段。

1、要分辨成语的语义。

高考中有一些大家不常见的成语,这时切忌望文生义,很多的时候,字面的意思与它本来的意思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按字面的意思来理解就会出错。

例如:成都五牛队俱乐部一二三线球队请的主教练及外援都是清一色的德国人,其雄厚财力令其它甲B球队望其项背。

(1998年高考题“望其项背”意思是“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这里误解了词义,使用也不恰当。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万人空巷”(1997年是指人们都聚集在一起,致使巷子都空了。

“炙手可热”(1999年意思是手一接近便感到热,用来比喻权势气焰之盛的,多含贬义。

“首当其冲”(2000年春季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遇灾难。

2、要辨明成语的细微差异。

汉语中的同义词极其丰富,同义成语也比比皆是,因而在运用时,我们要注意同义成语的辨析工作,通过辨明其细微差异,达到准确贴切运用的目的。

例如: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的,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落选了。

(19 97年全国高考题“不孚众望”与“不负众望”,仅一字之差,但就是这一字之差,其语义迥乎不同。

“不孚众望”中的“孚”是“信服”的意思,整个成语的意思是“不能使大家信服”;“不负众望”意为“不辜负大家的期望”,可见句中的成语“不孚众望”运用是恰当的。

高考考过的类似的成语还有:“应接不暇”“琳琅满目”“目不暇接”“美不胜收”(1996年,“耸人听闻”“骇人听闻”(1998年,等等。

3、要区分成语语义的范围。

成语有一定的使用范围,有些成语的误用正是由于分不清范围的大小。

例如:这次汇报演出,反映了我国文艺舞台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繁荣景象。

“姹紫嫣红”只用来形容花,而不能修饰“我国文艺舞台出现的繁荣景象”,上句显然超出该词的使用范围,因而误用。

该句应用“万紫千红”,其不但可用来形容花木,还可用来形容人、文章,或比喻景象繁荣昌盛,事物丰富多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