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广州清代图像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
广州历史文化建筑三国两晋南北朝光孝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孝路109号,寺址初为南越王赵建德王府。
三国时,吴国经学家虞翻居此讲学长达30年之久,又称虞苑,经多次改名,南宋以后称光孝寺。
676年(唐仪凤元年),禅宗六祖慧能到寺与僧人论凤幡后,削发受戒,故有六祖殿等以为纪念。
东、西铁塔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铁铸佛塔。
素有“未有羊城,先有光孝”一说。
三元宫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应元路11号,建于东晋时期越岗院,唐代改名为悟性寺,明万历年间改名三元宫(道教以天、地、水为三元)。
为广州现存历史最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寺庙。
宗教哲学思想家和科学家葛洪亦曾到此修道。
华林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下九路,建于南朝,原名西来庵,是当年印度高僧禅宗初祖达摩渡海来中国传教,在西关下九路附近登陆,并在登陆处建西来庵,故名西来初地。
1654年(顺治十一年)西来庵扩建,改名华林寺。
六榕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六榕路87号。
始建于南北朝,梁大同三年(537),刺史萧誉为迎“舍利”而建塔,梁武帝赐寺号为“宝庄严寺”,塔为“宝庄严寺舍利塔”。
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
北宋初毁于火灾,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为净慧寺。
元符三年(1100年)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东坡曾来寺游览,见寺内有老榕六株,欣然题书“六榕”二字,后人遂称为六榕寺。
隋唐南海神庙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黄埔区庙头村,又称波罗庙,创建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是中国古代祭海的场所,距今已有1415年历史。
怀圣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光塔路56号,建于唐朝,是伊斯兰教传人中国后最早兴建的清真寺。
光塔是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教塔,比叙利亚的翁米亚主朝遗留下来的古塔要早80年。
大佛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惠福东路惠新中街21号,始建于南汉,是南汉二十八寺之一。
南汉宫苑遗址(九曜园)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越秀区教育路80号,又称药洲遗址。
古代广州-广州博物馆
广州历史图解HISTORY OF GUANGZHOU目录 Table of Contents前言PREFACE文明曙光Dawn of the Southern Yue Civilization南越国都Capital of the Nanyue Kingdom岭南都会Metropolitan of Lingnan广州得名Naming Guangzhou天子南库Southern Treasure Granary for Tang and Song emperors 南汉国都Hub of the Nanhan Kingdom三城合一Three Towns in One City帝国商行Co-hong of Imperial China得风气之先First to Accept Western Cultures英雄城市Hero City前言广州,这个诞生过“五羊衔谷、萃于楚庭”美丽神话传说的地方,在遥远的史前时期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足迹。
众多的新石器时期遗存,证明了六、七千年前广州已是先民繁衍生息的一块宝地。
广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个亮点,是南越、南汉、南明三个地方王朝国都,是长盛不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是古代中国最具特色的港市,创造了辉煌的海洋事业。
广州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环境,使其采中原之精粹,纳四海之新风,融会贯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成为岭南的文化中心。
中国近代史始于广州,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也始于广州。
广州得领风气之先,积极进取,为近代中国民族资本的摇篮和维新思想的启蒙之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
深具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精神的广州人民又使广州成为名副其实的英雄城市。
新中国成立后,广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发图强,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卓有建树。
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州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业绩。
PREFACEGuangzhou is a birthplace of beautiful myth and long human civilization. The considerable cultural relics dated from the Neolithic period, have evidenced that this region was the wonderland for the early Chinese people for several millenniums.Guangzhou was always a sparkling point in history of China. It was the capital for three local dynasties: the Nanyue (B.C.204-B.C.111), Southern Han (A.D.917-971) and Southern Ming (A.D.1644-1664). As one of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Maritime Silk Route, it was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harbor in Ancient China. The Guangzhou harbor is opening to the Indian Ocean, the Red Sea and the Pacific Ocean, where the arrived exotic culture is constantly mixed with the Chinese tradition. Its splendid overseas trade, special geographic situation and civil environment, created a unique taste of local culture here.Th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started in Guangzhou, since the Opium War occurred in 1840 and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1911. The heroic Guangzhou people during these movements were well respected in China today. The modern Guangzhou city was the harbinger for adapting modern democracy, Western science and national capitalism.Guangzhou had made a great progress under the govern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especially since the 1980s onwards, functioning as the front place in China for economic developing and international trading.广州古城变迁示意图Map of the ancient Guangzhou city through ages文明曙光Dawn of the Southern Yue Civilization广州,地处祖国南部,位于东、西、北三江汇合处,负山面海。
02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ppt课件
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
1
十三行商馆区州市及近郊地图(标有十三行夷馆的地理位置)
3
十三行商人信用文献
4
粤海关外洋船牌
它是1745年粤海关颁发给瑞典 王后号的航行中国的通行证。 资料来源:伟大的中国探险,一 个远东贸易的故事。
5
两广总督李侍尧关于只许在 广东贸易已晓谕番商的奏折
乾隆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九日
(1758年1月28日)
6
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易的上谕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日(1757年12月20日),乾隆皇帝关于洋船只许在广东收泊不得再赴浙省贸 易的上谕。此上渝的颁布,标志着“一口通商”历史的开始。
7
17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
8
9
清代十三行图
10
清代十三行图
广州十三行,又称十三洋行、洋货行、洋行,是清朝在广州设立的专门从事对外贸易的特区,后来 成为外贸商行的通称。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下令让广州成为中国唯一海上对外贸易口岸,尤其是在 1757~1842年这85年间,十三行独揽中国外贸特权,在中国经贸史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粤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 与外商进行贸易,十三行便充当了二者沟通的媒介。
2世纪广州珠江和十三行景色清代十三行图清代十三行图清代十三行街景清代十三行街景十三行不同时期街景照广州清代十三行史料1819世纪的广州有这样一群商人他们被西方描述为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商人几乎所有亚洲欧洲美洲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与之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在广州拥有通往世界各主要港口的环球贸易航线这就是广州十三行
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粤海关直接 领导十三行,十三行从属于粤海关,受粤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
海贸遗珍——清代广州外销艺术品展前言广州地处中国南海之滨,自秦汉以来就是中外海上贸易的重要口岸。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武帝派船队到达东南亚、印度东南海岸和斯里兰卡等地,岭南地区和南海的海上交通逐渐得到开发。
隋唐时期,造船技术的提高与海外贸易的持续发展,使广州成为唐代“通海夷道”的起点,进出口贸易空前繁荣。
广州成为唐代市舶贸易的重要口岸,也是中央王朝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被时人誉为“天子南库”。
市舶制度延续了1000多年。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至1841年八十余年间,清政府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关闭江、浙、闽海关,只留粤海关对外通商。
广州以“一口通商”的独特地位一枝独秀,成为东西方商品交流的重要门户,当时输出的商品有茶叶、陶瓷、牙雕、丝绸、漆器、药材及外销画等。
大量的外销商品随商船流入欧洲,在西方各国掀起了一股“中国风”。
广州手工艺人应欧美市场所需,不断创作和生产出各种具有浓厚中国色彩而又略带欧洲艺术风格的外销艺术品,无论是刺绣、牙雕还是制瓷,经千百年锤炼自成一派,又浓缩了东西方艺术、工艺精华,因此深受西洋人士的喜爱,各国商人纷纷来粤订购。
为让陕西民众领略海上丝绸之路繁盛的对外贸易历史和陆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差异,大唐西市博物馆和广州博物馆特举办此次展览。
这些造型独特、工艺精湛的外销艺术品,真实再现了18、19世纪广州“一口通商”时期的商贸盛况和东西方文化汇流的社会景象。
前言板配照片:1655年前后的广州城序厅图片:汉至清代广州对外交通图照片: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说明: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1975年在广州旧城中心的中山四路发现,至2004年经过四次局部发掘,确知有三座平行排列造船台,长逾百米,南侧为一大片造船木料工场地。
这是我国目前发现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好的造船遗址,证明广州工匠在秦代已能制造载重25至30吨的木船。
而城市考古发现的众多两汉陶船,说明汉代岭南地区已经掌握了领先世界的造船技术,为远洋贸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代广东西洋画风
也 随之 而来 ,为 人们所 注 意 。 作 为传教 辅 助工具 的 天主教 美术 品 ,包 括描绘 圣母 和 耶稣基 督 的油 画 ,以及有插 图的天 主教
书籍 。传 教 中 国之初 ,罗 明坚 ( ihl ugei Mce R gi )便 认识 到绘 画和 插 图书籍 的重 要性 。18 r 50年 1 1 月 8日他 从 澳 门写 信 给 欧洲 教 会 , 求 给 他 送 “ 本 画 册 , 描 述 的是 我 主 基 督 的生 平 事 迹 和 要 一 它
稣 会 士郎世 宁 ( ispeC sgi e ,他在 华 长 达 5 Guep at ln ) io 1年 ,历康 雍 乾三 朝 ,始 终 行 走 宫廷 为 皇 帝
作 画 。经过 长期 探索 ,他 创造 出一 种融 合 中西 的 “ 郎世 宁新 体 ” 之后 ,其 他 耶稣 会 士 画师 如 王 。
批西 洋传 教士 画师 。 第 一位 是意 大利 人 马 国贤 ( t oRp ) ④ Ma e ia 。他 于 1 l t 7 0年 1月 3 日抵 达 澳 门 , 然后 到广 州 ,居 留两个 月 ,共绘 制 了十 幅西 洋 山水 画 和人 物 画 ,由两 广 总 督 赵 弘 灿 差 人 急 速 送 京 。当年一 名 “ 宫廷 画师 ” 。马 国贤 之 后 , 历康雍 乾 三朝 ,先后 有六 位 传教 士 画家在 北京 宫廷 充 当 “ 宫廷 画师 ” ,其 中佼 佼 者 当推 意 大利 耶
珠江版“清明上河图”回归故里
珠江版“清明上河图”回归故里国内唯一的一幅巨型外销油画《广州港全景图》,历经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终于在2008年底从海外安全完好地回流,入藏广东省博物馆。
此幅油画为煜呱画于1845年前后,油彩画布,长200厘米,宽88厘米。
描绘了珠江北岸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海珠炮台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的广阔风景。
其中被菩提树环绕的海珠炮台位于画作右侧的中心,其上方是广州的旧城区,羊城著名的地标光塔(怀圣寺)、花塔(六榕寺)、五层楼(镇海楼)清晰可见。
十三行商馆区位于画作左侧的中心,所画美国商馆的情形与文献记载吻合。
据记载,美国商馆最早于1788年出现在十三行商馆区,1840年商馆前的空地建成花园遍种树木,1841年5月22日十三行发生第二次火灾,大部分商馆被烧毁,1847年美国商馆重建后,花园旁新建了一所圣公会教堂。
据此可推断,该画创作年代的上限为1840年。
另外,画作右侧的东水炮台在1847年4月5日被炸毁,亦印证该画绘制的年代不会晚于1847年。
这幅罕见的巨型外销油画构图细致,风格统一,精确写实地记录了特定年代珠江河面帆樯如林,广州商贸盛极一时的繁华景象。
从该画的绘画风格及画框背部上方残存有“Youqua”画室的标签残片来看,可以断定此画为煜呱画室的作品。
Youqua叫煜呱,是著名的外销画大师,活跃于1840~1870年的广州。
他在广州及香港都设有画店,店号“怡兴”,广州画廊的地址位于靖远街34号。
他与啉呱、庭呱、新呱等同为19世纪广州知名外销画家。
据《珠江风貌》介绍:“他有多幅海港景象巨作,精细地描绘了河流、港口及海洋不同的水域景貌,对于船只及建筑物的刻画尤其了得。
”另据香港外销画专家丁新豹先生在《晚清中国外销画》一文中介绍:“(煜呱)油画别具一格,特别喜欢把天空和海水染成紫蓝色,并以流畅的笔触描绘出船艇及房屋,及以白色油彩加强海水和人物的质感。
”《广州港全景图》是清代广州口岸的外销画家在照相机普遍使用以前,以西洋画的技巧对特定时期广州历史风貌的真实记录,这是当时中国其他城市罕见的图像记载,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堪称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南国珠江,别样羊城-广州1943
南国珠江,别样羊城-广州1943广州简称广或穗,别称羊城,广东省省会。
被誉为中国的“南大门”。
广州有2200年以上的历史,从秦朝开始,广州就是郡治、州治、府治的行政中心。
华南地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岭南文化发源地和兴盛地。
广州1921年正式设市,成为中国首个市,开创了中国的市政建制。
广州是中国近代史最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读懂了广州,也就读懂了中国近代史。
可以说“一座广州城,半部近代史”。
本期我们将借助1943年珍贵的历史遥感影像,对中国“近代和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广州进行介绍。
广州市历史遥感影像广州市第十中学广州市第十中学创建于1906年,学校前身是“私立东山培正兴华分校”,现为广州市一级学校。
校园内的一幢红砖结构两层建筑就是“广东省立宣讲员养成所”遗址,可以称为广东地区第一个宣讲员养成所,名为“小红楼”。
这里也是广东早期共产党组织的主要活动场所,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广东第一个支部。
这座历经百年革命风雨的小红楼,正在申请成为“广州市党史教育基地”。
广州市第十中学“小红楼”-1943年01月解密遥感影像天字码头俗称“广州第一码头”,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沿江中路及北京路交界。
有渡轮来往珠江对岸的纺织码头以及提供游船服务。
天字码头在清代时是专为迎送官员而设,属于官方码头,地位类似于香港的皇后码头,清朝时期重要官员到广州任职和离职都从这里出入。
天字码头也是目前广州使用历史最久的码头。
据乾隆《广州府志》记载,雍正七年(1729年),布政使王士俊在天字码头建日近亭,供接官之用。
官员卸任离广州时,也在此亭恭请圣安,然后才下船启航赶路。
当时,这码头只供官员使用,民船不得在此停泊,由于它具有如此显赫的特殊身份,所以称为天字码头。
1839年3月,林则徐到广东禁烟在此上岸。
鸦片战争爆发后被皇帝免职,充军伊犁,离开广州时,也在此下船。
广州市天字码头-1943年01月解密遥感影像海珠桥1929年12月动工,1933年2月正式通车。
老照片:穿越时光隧道,一百多张照片告诉你广州城的前世今生
老照片:穿越时光隧道,一百多张照片告诉你广州城的前世今生清末民初的广州清代《粤东省城图》1844年法国人于勒.埃及尔用银版照相机拍摄的广州景色当年广州是青砖瓦片房子很低矮1870-1875年的广州花塔与古城风情清末的广州房屋低矮广州大北门广州小北门广州归德门广州西门『正西门的岗亭』广州“正西门”就是今天的“西门口”,这是1858年的照片图中人物为英法联军的士兵,在岗亭前走过。
门楼上的岗亭比较大『越秀山山脚』这张照片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拍摄的,拍摄点就在今天的越秀山体育场。
越秀山脚的另一角度『大北门』又称正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越秀山斜坡的门口),这里曾是广州北面的制高点,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因位于省城北部,旧时较为荒凉。
1918年10月,民国拆城建马路,大北门被拆除。
1878年的大北门大北门与清代广州人行人通行于大北门大北门外双山寺,后来改为义庄『城东南角八角亭』1878年的广州老城东南角八角楼,非常古朴。
地点就在今日三角市附近的全球通大厦。
『宝岗夷人跑马场』位于今天的河南宝岗大道、宝岗球场一带。
『广州万寿宫』建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位于广州旧城文明门一带。
万寿宫颇有气势堪称广州最有气派的殿宇『广州将军府』明代中期为提督府行署。
上图两侧的将军府石狮子今日就摆在人民公园内1871年的将军府内小桥亭台诗情画意将军府内的凉亭『六榕寺花塔』始建于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后毁于大火。
广州将军府望花塔『光塔』清末时期的光塔清末光塔与花塔相互对望植物繁盛的光塔『赤岗塔』清末赤岗塔『琶洲塔』清代的琶洲塔『广州全景』1868年外国摄影师登上越秀山观音阁一带的高地,俯瞰广州城。
『清代广东贡院』『广府学宫』又称广州府学宫位于文明门内,即今日的市一宫、文德路小学、中山文献馆旧址、十三中的位置。
广府学宫棂星门广府学宫前路与棂星门『海山仙馆』岭南第一名园海山仙馆的亭台楼阁1871年的海山仙馆『潘家祠堂(潘能敬堂)』潘能敬堂附近景色『伍家花园』位于广州河南漱珠涌之东(今同福路与南华路间),是18、19世纪十三行行商的首富伍秉鉴宅邸。
广州城市历史
目录一、古城底蕴 (2)1.历史悠久 (3)2.城墙古老 (3)3.华南经济中心 (4)4.对外贸易重要港口 (4)5.自然风光与历史遗迹丰富 (4)二、城市中轴线的演变 (5)三、城市建设格局发展(历史文化、建筑、交通、园林等) (6)1.秦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大都会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交通设施 (6)(4)园林建设 (6)2.隋唐至清末的“世界大港” (6)(1)历史文化 (6)(2)建筑发展 (6)(3)园林建设 (7)3.近代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 (7)(1)历史文化 (7)(2)建筑发展 (7)(3)园林建设 (8)4.改革开放的中心城市和窗口 (8)(1)历史文化 (8)(2)建筑发展 (8)(3)园林建设 (8)5.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9)(1)建筑发展 (9)(2)交通设施 (9)(3)园林建设 (9)四、城市经济格局发展 (10)1.广州市重点产业现代发展历程 (10)2.广州总体经济情况 (10)(1)第一产业发展状况 (11)(2)第二产业发展状况 (11)(3)第三产业发展状况 (11)五、城市生态格局发展 (11)1.以生态为骨干形成了城市文化格局 (11)2.以独特的地域环境打造城市生态水城 (12)3.运用文化生态理论,建设生态和谐城市 (12)4.组团式发展生态文化,建设现代化田园城市 (12)广州城市历史(城市格局发展)作为三朝十帝的古都,广州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唯一长盛不衰的对外贸易城市;是自古以来岭南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是我国近代反侵略的重要场所;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城市;是我国民主革命的策源地,是当今我国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中心城市和窗口;是享誉全球的广货的主要集散地;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广州正策马扬鞭,向着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目标飞跃奋进。
一、古城底蕴广州简称穗,别称羊城。
位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北部,濒临南海,为西江、北江、东江三江汇合处,是中国南方最大城市。
广州五仙观
广州五仙观作者:陆琦来源:《广东园林》 2013年第5期陆琦LU Qi五仙观,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惠福西路,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现存有建于明代的后殿、禁钟楼(岭南第一楼),以及清代的山门和东斋等历史建筑。
2000 年以后,修建了山门前广场,并陆续复建了“五羊仙迹”牌楼、西廊(院)等历史建筑。
广州别名羊城、穗城,均来源于“五仙骑羊赠稻穗”的优美神话传说。
相传 2900 多年前的周夷王时期(公元前 885 年至前 878 年),五位仙人身穿五色彩衣,驾着不同毛色、口衔稻穗的山羊,来到当时的楚庭,即今日广州。
仙人赐谷穗,并祝此地永无饥荒,仙人腾空飞逝,而五只仙羊则留此化为五色羊石。
据说五仙观就是五仙人降临之地,人们为了祭祀五位仙人而在此修建神庙,五仙被称为谷神。
五仙观是反映广州市历史起源的重要古迹。
五仙观现在所处位置曾是晋代(265~420 年)的坡山古渡口,南邻古代珠江江岸。
东侧“仙人拇迹”景观,为原生红砂岩上的一个脚印状的凹穴,是晋代坡山古渡的遗迹,为古时珠江水冲蚀而成。
五仙观观址曾多次变迁观址、并多次重建。
宋代之前,五仙观最初是建在十贤坊一带,后被迁走。
宋政和三年(1113 年),经略史张励在旧址复建,在明《永乐大典》的《广州府境图》中已绘有该钟楼,其地点位于广州古城当时西南角的大市街。
明洪武元年(1368 年)旧观被烧毁,到洪武十年(1377 年)时在坡山重建,重建时保留了坡山岩上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 年)的钟楼。
明洪武十年(1377 年)改址重建五仙观时,又并增建了通明阁等建筑,并于阁内塑五仙造像。
史书记载有:“五仙观,旧在十贤坊,后徙他所。
宋政和三年(1113 年),经略使张励仍复旧址。
明洪武十一年(1378 年),布政使赵嗣坚以观地为广丰库,乃改创郡西坡山禁钟楼后,建通明阁,塑五仙像。
”[1] “旧在番禺十贤坊,后徙他所。
宋政和三年(1113 年)经略张励仍复于旧址。
明洪武元年(1367 年),平章廖永忠寓观中,误烈薪火毁焉。
晚清外国人关于广州的游记
晚清外国人关于广州的游记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繁荣的南方城市。
作为清朝的首府,广州在晚清时期吸引了许多外国人前来探索和游览。
我作为一名游客,有幸来到这个美丽的城市,并有机会记录下我的旅行经历。
我来到广州时,正值清朝末年,国家正面临许多挑战和改革。
然而,这个城市仍然保留着许多令人叹为观止的古迹和文化遗产。
我第一次参观的地方是广州城墙。
这座城墙高大而坚固,体现了清朝时期的建筑技术。
站在城墙上,我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美景,感受到这座城市的壮丽与历史。
随后,我前往了广州的名胜--陈家祠。
陈家祠是一座传统的中国宅院,也是广州最重要的文化景点之一。
这座宅院有着精美的建筑和精细的雕刻,展示了许多中国文化的精髓。
我在陈家祠里漫步,仿佛穿越到了古代的广州,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广州,我还参观了很多有趣的博物馆和艺术馆。
其中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广州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让我更加了解这座城市的过去和现在。
通过观看展览和文物,我了解到广州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易中心,多元文化在这里交流与碰撞,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物和艺术品。
除了历史和文化,广州还是一座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城市。
在美食方面,广州有着丰富多样的特色菜肴。
我尝试了许多当地的美食,如广州的著名点心和粤菜。
这些菜肴色香味俱佳,令人垂涎三尺。
在街头巷尾,我还看到了许多年轻人创新的餐厅和咖啡馆,充满了时尚和现代感。
除了美食,广州还拥有独特而繁华的购物场所。
从传统的市场到现代的购物中心,广州可以满足各种购物需求。
我游览了很多著名的商业街和购物中心,购买了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纪念品和礼物。
在广州的旅行中,我还表演了一些其他的活动,比如参观了广州塔和珠江夜游。
广州塔是该市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观景台,可以鸟瞰这座城市的壮丽景色。
而珠江夜游则带给我一种独特的视觉享受,让我欣赏到了城市夜晚的灯光和风景。
总之,我对广州这座城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和创新的城市。
古地图展现广州300年变迁
古地图展现广州300年变迁看着今天高楼林立的广州,能够想象当初的老广州只是一个地域比越秀区还小的小城吗?这个拥有两千年历史的都市,它的过去是个什么样子,它是怎样演变而来的?让我们从一幅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广州府图》和1907年德国人所绘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以及新中国成立前1949年5月出版的《新广州市街道详图》,来看看广州前后几百年的变化。
300年前广州地图是幅山水画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的《广州府图》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广州的城墙,这幅图其实是一幅很美的山水画,在广州城外,有山的地方就描绘成一座山,山上面的各种树木栩栩如生,河流用蓝色描绘,还能清晰地看到激起的浪花。
当时的广州城就背靠着山,环绕着水。
地图中除了城中央的衙门之外,没有什么明显的商业标志,只是突出注明了广州府内的越秀山、五层楼、番禺府、南海府,城南还有珠江、海珠寺、琵琶州及其东西炮台。
1907年广州地图已没有了城墙随着广州市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墙使城内外交通很不方便,故清末已有拆城之议。
民国初年开始拆正东门,1918年起,广州开办市政,城墙大规模被拆毁,修了马路。
广州就这样经历了“无城—有城—无城”的历史。
1907年德国人所绘的《广东省城内外全图(河南附)》集中反映了“有城—无城”的这段历史。
同时,这张地图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一张由外国人测绘制作、在国外出版的地图,是一张用先进测量技术绘制的广州地图。
这张地图上已经初步显现西关商业的兴起,沙面的繁荣。
当时的租界东至西嚎口,西到新豆栏街,北到十三行,南到珠江边。
1949年地图反映广州西进东拓1949年5月出版的《新广州市街道详图》,由武昌亚新地学社印刷,图上详细标示了街巷、马路、村镇、公园、珠江北岸众多码头的位置与名称。
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广州的中轴线,西关密密麻麻的商铺,东部过去的“禾田”也变成了住宅区,广州在解放前已经在西进和东拓。
与以前的地图相比,《新广州市街道详图》的重点在于西关的发展和东山的崛起。
清代广州的绿化与绿色景观
园 ,在河 南漱 珠桥 , “ 门外 陂塘 数 顷 ,遍 种 藕 花 ,风景清 美” 。六松 园 ,在 花埭 栅头 村 ,
乾隆 间潘 有不 筑 , “ 风景 水 榭 ,并有 老 荔 两
外” ,形成一 道奇 观 。他还 赋诗 云 :“ 舞 岗 歌
前辇 路微 ,昌华故 苑想依 稀 。刘 郎去 作降王 长 ,斜 日红 绵 作 絮 飞 ”0]《 海 堂 集 序 石 。8 学
刻 》云 :粤 秀 山 ,峙 广州城 北 ,越 王 台故址 也 ,“ 山半 石 岩 ,古木 阴翳 。绿榕 红 棉 ,交
清代 广州的绿化 与绿 色景观
清 代 广 州 的 绿 化 与 绿 色 景 观
王 福 昌
( 华南农 业大学农 史研 究室 ,广 东 广 州 5 0 4 ) 16 2
[ 要] 随 着城 市的飞跃 发展 ,清代 广 州的 绿化 活动 也迅 速 发展 起 来 ,居 宅 、公 共 摘 园林 、寺庙 、 书院 、衙 署乃 至 山丘河 湖 隙地 纷纷 植树 、栽 花 、种 草 ,广 州城 市呈 现
里 ,为上 塘 村 , “ 栀 木 ” [] 多 。n 黄村 探 梅 诗
社 ,去番 禺县治东 郊 三 十里 , “ 人 环 山种 居
梅 ” [] 。 在豪 贤 街 晴 眉 阁一 带 , “ 水 草 空 多 地 ,虽人 家鳞次 ,然屋 宇 皆古 木所蔽 ,恍若
画阁” fJ 。1 0 文 拟就 清代广 州居 、公 共 园林 、寺庙 、书
院 、衙署 和 山丘河 湖隙地 的绿 化 以及呈现 出 来 的绿色 景观 作些 论列 。浅陋之 处 ,望读 者
广州北京路历史史料
一、历代广州城址变迁广州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设南海郡,郡尉任嚣在番禹(广州)筑“任嚣城”至今已有2223年历史。
而历代的城址变迁都在今越秀区域内。
公元前206年,赵佗建立南越国,筑建“城周十里”的“赵佗城”。
三国东吴时期,建安二十二年(217),交州刺史将交州治所由广信东迁至番禺,扩大“赵佗城”,称之为“步骘城”。
后梁贞明三年(917),南海王刘在广州建立大越国,国号为汉,史称南汉。
刘凿低番、禺二山,筑建“新南城”。
两宋时期,广州的城堩扩建和修缮10多次,修筑了中城、东城和西城。
明代广州三城合一。
清代广州城进一步扩大。
从明新城东西两侧伸出建“鸡翼城”。
1、广州最早的城垣—任嚣城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后,为了扩大疆域,继而进攻岭南。
是年,秦将屠睢受命率领50万大军南征百越。
因战失利,陷入困境,最后连主帅屠睢被越人所杀。
秦始皇随即增派兵将,命任嚣代屠睢为秦军主帅,率赵佗等楼船之士(水军)再攻百越。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秦统一岭南, 秦将任嚣遵从秦始皇之令,在这片荒蛮之地建立政权,推行郡县制。
当时原战国七雄的地区已建立了三十六郡,所谓“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史记.秦始皇本纪》)。
任嚣在岭南置南海、象、桂林三郡,率兵统一岭南的秦将任嚣出任总摄岭南三郡军政事的南海郡尉。
当时,别的郡设郡守以掌政务,郡尉以掌军事,郡监御史以掌监察,而南海郡则不设郡守,而让郡尉任嚣集政、军、财权于一身,并同时负统制桂林郡和象郡之责,是岭南最高军事长官,故后人称“东南一尉”。
南海郡辖今广东大部分地区,下设博罗、龙川、番禺、揭阳四县,赵佗任龙川县令。
任嚣就任郡尉,经对地形一番考察后,认为“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形势极佳,于是就在统一岭南的当年(前214)在番禺县内(今广州仓边路以西的古番山和禺山上)建城作为郡治(治:地方政府所在地),史称“任嚣城”。
【每天老照片】-1万-7304-清末广州老照片,对外商贸频繁,富庶发达,最后一张为广州十三行
【每天老照片】-1万-7304-清末广州老照片,对外商贸频繁,富庶发达,最后一张为广州十三行
沿河而建的民居,河里停着一排乌篷船,拍摄于1880年
沿河而建的民居
房顶上的木制廊道
清末广州商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政府实行“一口通商”,广州成为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外国商人来华交易,都要找指定的行商作为贸易的代理,这些指定的行商所开设的对外贸易行店,就是“十三行”
1864年的广州翻译官对外贸易的日益频繁,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因此清政府官员体系中就出现了这类涉外的翻译官
清末的广州花船,都是富人寻欢作乐的地方
花船上喝酒的富家公子
牙雕匠人
拍摄于1868年的广州老者
清末的广州富人太太
清末广州官员父子
拍摄于1891年广州珠江广州河段,河岸两边停靠着渔船,近处还有一座灯塔。
我们可以看到灯塔边上放置着梯子,因为当时灯塔并没有通电,采用的还只是煤油灯。
晚清广州旗昌洋行。
燃烧的广州“十三行”,拍摄于1856年(咸丰六年)
清末广州古城
广州十三行行商的伍家花园
清末广州商业街上的店铺。
晚清外国人关于广州的游记
晚清外国人关于广州的游记晚清时期的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之一。
许多外国人来到广州后都会记录下他们的游历经历,以下是一篇晚清外国人关于广州的游记的相关参考内容。
广州,古时称为“穿鱼”,清朝时也称为“穿鱼洲”,是中国南方的一座古老城市。
这座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的中心,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繁荣的贸易而闻名于世。
在19世纪末的晚清时期,许多外国人来到广州,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和感受都留下了深刻的记录。
首先来到广州的外国人往往会被这座城市的繁华所震撼。
广州是一座繁忙的商业都市,街头巷尾都充满了商贩和行人。
外国人在游记中常常提到广州的热闹景象,尤其是城南的荔湾,那里的街道上挤满了商贩和买卖双方,香港商人、外国商人、当地商人等云集其中,交易气氛非常浓厚。
广州的饮食文化也深深吸引了外国人的注意。
广东菜以其多样性和精致口味而闻名于世,这也是广州吸引外国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在游记中常常提到广州的美食,如粤菜中的烧腊、云吞、小笼包等。
外国人会充满兴趣地品尝当地的美食,并将它们用文字详细描绘,传达给他们的读者。
除了繁忙的商业和美食,广州的宗教和文化也给外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游记中经常提到了广州的寺庙和古迹。
例如,荔湾大殿是这座城市最大、最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外国人会详细描述自己参观寺庙的感受,记录下殿内的佛像和香火的景象。
此外,外国人还会提到广州的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例如,清朝广州城北的钟楼和海珠区的沙面岛均为外国人所发现和纪录下来的。
最后,在他们的游记中,外国人也会提到广州人民的生活和社会风貌。
他们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非常感兴趣,常常会去当地的市场、街头和居民区观察和体验生活。
外国人在游记中会描述广州人民的衣着、饮食、娱乐等方面的细节,以及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和理解。
总的来说,晚清时期的外国人对广州的游记主要包括对繁忙的商业氛围、美食文化、宗教和文化古迹以及当地人民生活的记录。
老照片:百年前的广州,清末的这里是这样的
老照片:百年前的广州,清末的这里是这样的1862年的广州城1870-1875年的广州花塔与古城风情,四周一片低矮的瓦房,但幸得街巷规整,院子里树繁叶茂。
1893年的露德圣母教堂大北门大北门,又称正北门,明代时,今盘福路为广州城墙,城门大北门位于今解放北路与盘福路相交处,大北门曾是广州北面的制高点。
观音阁旁的粤秀奇峰牌坊这里因为牌坊地近越秀山顶,伫立其间,越秀诸峰一览无余,城中街如在脚下,因此历史上这里是“羊城八景”之一“越秀奇峰”。
镇海楼镇海楼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龙冈上。
该楼又名“望海楼”,因当时珠海河道甚宽,故将“望江”变为“望海”。
又因楼高5层,故又俗称“五层楼”。
镇海楼与大炮广州花市广州贡院内清代广州贡院位于现今文明路,是两广地区举行乡试的地方。
始建设于康熙23年(1684年),当时有号舍5000间。
道光元年(1821年)号舍增至7603间。
后毁于战火。
咸丰11年(1861年)由两广总督劳重光重建。
到同治6年(1867年),整个贡院号舍已有11708间,规模宏大,是清末中国四大贡院之一。
珠江上的船只广州的疍民这些小艇构成了疍家人的“水上家园”。
广州珠江上曾经生活着一个特殊的浮居水上的群体——“疍民”。
疍民终生漂泊于水上,以船为家,有许多独特的习俗。
沙基大街这是一条沿江的商业街。
那个牌坊上的“沙基大街”四个大字清晰可见,当时这沿江的店铺看上去已十分破旧了。
越秀山海山仙馆清朝道光十年,富商潘仕成将荔枝湾方圆几百亩地买下,大兴土木修亭葺台,建成岭南第一名园,并提名为“海山仙馆”。
伍家花园这里是当时十三行行商的首富伍秉鉴宅邸。
伍家花园布局分为祠、园及原有景物等几个部分,其入口处称伍家祠道,至今地名犹存。
通过伍家祠道进入园内,其北侧有土地祠,南侧依次排列荷塘、竹林,然后进入万松园。
伍家花园清晖池馆。
广州:清代18座城门今何在
广州:清代18座城门今何在?广州的人民公园原点右边,有一个“广州古城”的模型,很多爱研究古羊城的人们,都会被它吸引。
细看这个模型,穿越至旧时广州。
那时,广州很小,有18座城门告诉人们,它的边界:东至中山三路,西至中山六路,南至珠江,北至越秀山。
如今,如果乘坐出租车绕广州旧城走一圈,车费可能不会超过20元。
1918年10月,民国政府的广州市政公所成立,实施拆城筑马路,18座城门不复再。
如今只能在路名中追寻遗迹。
小北门依越秀山旧城墙重建小北门位于越秀山麓,现址在小北路,路名就因旧时小北门而得名。
小北门在解放前就已经被拆除。
原在小北门遗址建有喷水池、石山,植有花卉,俗称小北花圈。
后因交通需要改建为小花坛。
2010年10月,由青砖、红岩、城垛等元素构成的“小北门”重现,成为越秀公园东门。
由于时代的变迁,小北路上遗留下来的历史信息并不多。
所以在“小北门”重建过程中,设计主要依据就是越秀山旧城墙。
城墙以灰色为主色调,城楼上有2层建筑,中间设有满洲木门窗用于通风,屋顶处是十足精美的琉璃瓦,门楼中间采用大拱门设计,城楼两段则各连接一段仿古城墙。
大西门遗址仍在已成文物在中山六路与人民路相交处西南侧,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的绿色地带。
拐角处一块黑色石碑提醒着人们,它有着一段不平凡的过去。
这块石碑上写着:“西城门瓮城遗址”。
这个瓮城遗址,是当年西城门的一部分,也是迄今为止找到的保存较好的广州瓮城基址。
1996年,该遗址在城市基建工程施工中被发现,1999年被公布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遗址虽只保存了残迹,但仍可隐约看出当年瓮城的形制。
它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18米,残存基址高三四米。
墙垣由红砂岩条石包边,墙体斑驳,看得出曾经过多次修筑。
南墙壁有一处拱形门阙,用白色花岗岩条石砌成。
据史料记载,明清时期,西城门是百姓进出广州城的主要入口。
那时商人的社会地位低下,官府只允许商人在西门外面做买卖。
这里商业繁华,所以在城门附近有很多典当铺。
十张晚清时期广州的老照片,每一张都非常珍贵!
十张晚清时期广州的老照片,每一张都非常珍贵!
本组晚清时期广州的老照片由英国摄影师汤普逊拍摄的,每一张都非常珍贵。
图为:广州城西门大街上的人们。
历史老照片:广州附近村庄里的茶叶作坊,很多人都在忙碌着。
历史老照片:广州华林寺内的五百罗汉堂。
历史老照片:广州郊区的穷苦老百姓。
历史老照片:广州城内客厅的布局。
历史老照片:广州买办官员。
历史老照片:广州旗人士兵,背后是著名的六榕寺花塔。
历史老照片:牙雕师。
历史老照片:广州城内的英国领事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清代图像史料
广州简称穗,现有别称五羊仙城、羊城、穗城、花城等。古称番禺或南海,旧称“省 城”,是中国第三大城市,华南第一大城市,广东省省会,副省级城市,国务院颁布 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广州是一座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在广州建城前已有土著越族的文化。秦 朝建城后,中原文化随着南迁汉人源源不断地流入以广州为核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并融合广州土著文化发育成为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广州文化。 古代广州由于海外交通和贸易发达,成为中外文化交汇的前沿。中国的丝绸、陶瓷、 手工艺品及文化典籍,不断由广州流向海外,外国的特产、宗教和相关的文化艺术、 近代科学知识也经广州传入内地。 广州自秦汉至明清2000多年间,一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城市。汉武帝时期, 中国船队从广州出发,远航至东南亚和南亚诸国通商贸易,东汉时期航线更远达波斯 湾。唐代,广州已发展成为世界著名的东方大港,也是当时世界最长的海路航线“广 州通海夷道”的起点。明清时期,广州更是特殊开放的口岸,一段较长时间曾是全国 唯一的对外贸易港口城市。
鸦片走私——过磅图
清朝军队
这幅油画作于1800年。
林则徐虎门销烟图
1839年,林則徐把收缴英国和美国商人的二万多箱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林则徐像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 族英雄。1839年6月3日(道光十 九年四月二十二日),时任两广
总督的林则徐下令在虎门海滩当
众销毁收缴的鸦片,历时23天, 共销毁鸦片237万斤。这就是 著名的“虎门烧烟”事件。
老照片
老照片
广州明代西城墙连接清代西翼墙
广州府舆图(局部)
此图绘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 城内的地标式建筑清晰可见
老广州古城大北门不同时期的景象
老照片--清末时从五层楼西望象岗拱极炮台
现象岗山已发现了西汉时第二代南越王赵眜的陵墓,出土大量的精美文物,并修建了南 越王博物馆供人们参观。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广州清代图像史料
托马斯中国版 画书籍封面
托马斯中国版 画书籍封面
托马斯中国上彩版画-大庾山口
托马斯中国上彩版画--华林寺庙
托马斯中国上彩版画-鞭怠罪人
托马斯中国上彩版画-甬江预言
广州江边渡头
这幅油画描绘了广州城外乡村埗头的情景,极富水乡情调。广州位于西、北两江的汇合 处,河道纵横交错,水网发达,人们往来,多仰赖横水渡,非常便捷。
清代广州美女
老照片
建国初期的广东造币厂老广州 Nhomakorabea景清末,靠泊在西堤英商“省港澳轮船公司”码头的“汉口”号轮船
1905年的粤语童谣
广州挖掘出清代古船
早期的广州南站
广州清朝书院
广州保留最完整的宗祠书院
广州市博物院的镇海楼
1931年重修后照
考亭书院奎楼
广州保存最完整的高大奎楼
清代黄浦湾盛况
老广州小东门与大东门
老广州的西门口
老广州小北门
老广州大南门
老广州太平门与归德门
老广州珠江上的海珠炮台
炮台位于广州珠江东河道的海珠石上,是镇守广州城的重要炮台之一。清代海珠石上 有祠庙,祭祀宋朝名宦李昂英,是古羊城八景之一。1931年填海后,海珠石不复存在。
老广州珠江上的海珠炮台
炮台位于广州珠江东河道的海珠石上,是镇守广州城的重要炮台之一。清代海珠石上 有祠庙,祭祀宋朝名宦李昂英,是古羊城八景之一。1931年填海后,海珠石不复存在。
待续!!!
广东农信驿站 文仕文化
虎门远眺
这幅油画描绘了虎门的景色。虎门为珠江之门户,天险重地,是外国船只往广州的必 经之途。画的左方为横档炮台,右方为威远炮台。
鸦片烟鬼
这是十九世纪英国铜版画,画中描绘了广州某鸦片烟馆的情景。由于鸦片烟的泛滥,清 朝每年都流失大量的白银,中国人也被西方人呼曰“东亚病夫”。
鸦片走私——打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