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合集下载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课是统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中的最后一课,主要讲述了在解放战争后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在各个战场上取得重大胜利,最终赢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关键阶段,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

(二)教材内容1.土地改革:介绍了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改革运动,包括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战略决战:详细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展示了人民解放军在战略决战中的巨大胜利。

3.解放南京:叙述了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标志着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三)教材特点1.内容丰富:涵盖了土地改革、战略决战和解放南京等重要历史事件,全面展示了解放战争后期的历史画卷。

2.重点突出:强调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如土地改革的作用、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等。

3.史料丰富:教材中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图片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的背景、政策和意义。

2.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经过和意义。

3.知道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历史意义。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史料等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表达能力。

3.通过绘制历史图表、制作历史手抄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必然性,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拥护。

2.体会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观。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的动力。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八年级上册历史人教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课时教案学科:历史年级:八年级主备人:审批:学校.课题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型新授周次序号教学目标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一、导入新课《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渡江战役后写的,渡江战役是怎样发起的,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如何解放的?二、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提示:通过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制定土地改革总路线,在解放区内进行土地改革。

《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补充7.教师讲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8.问题思考: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提示:①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了;②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9.教师引导: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10.教师归纳总结:①中国共产党决策英明,领导正确,抓住时机,发动战略决策,针对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场的不同情况制定出各具特点的作战方针;②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③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人民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根本保证。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材,主要介绍了1945年至1949年我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本课内容涵盖了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国共两党的军事对抗、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近现代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等方面,还需加以引导和培养。

此外,学生对于战争年代的历史背景、战争过程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为模糊,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加以深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认识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自由、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为国家和民族的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过程及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中重大战役的战术特点及战略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再现战争年代的历史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共同解决问题。

4.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精美的课件,涵盖历史事件、战役示意图等。

2.资料:收集相关的历史图片、视频等资料。

3.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4.黑板:用于板书重点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国内形势,引出本课主题。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优秀教案

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竞争学习能力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材料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采用情境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学习以分组竞赛的方式进行,开展合作竞争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认识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作用、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解放区土地改革,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相关史实。

2、教学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策略】用知识竞赛和史料教学法突出重点;用合作探究法、开放性教学法突破难点。

四.教法学法1、教法:情境教学法、知识竞赛、史料教学、问题探究等。

2、学法: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分析归纳等。

五. 学情分析学习本课知识的我校八年级学生,大部分有学习历史的兴趣,并且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喜欢表现自我,他们对初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已有一年时间,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但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等史实知之甚少,平时也几乎不读文史类课外书,所以我在课堂上给他们史料和问题,让他们或思考或讨论或参加活动,之后得到问题答案,他们在可以表现自己,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不知不觉地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满足了我校八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视频导入,呈现目标。

步骤1 视频播放“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

导入语:身处和平时代的我们的人民解放军阅兵式上的表现可谓威武壮观气势磅礴,而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的人民解放军更是在战场上打出了自己的精彩,他们把劣势转化为优势,优势转为为胜势,最终夺得了战略大决战的胜利。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部编八年历史上册的组成部分,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过程。

教材通过描述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对于学生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新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的矛盾和冲突,对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有一定认识。

但对于解放战争中具体的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可能了解不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分析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2.难点:解放战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中国共产党在解放战争中的领导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解放战争的历史场景。

2.问题驱动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放战争的历史内涵。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历史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课件、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简要回顾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解放战争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政策和战略方针,让学生对解放战争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针对呈现的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新课导入】学生朗诵: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新课探究】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学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❶教学分析➷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链接图片——圣地西柏坡)西柏坡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小山村。

这里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

毛泽东在此指挥人民解放军发动了三大战役,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也是从这里启程赴北京筹建新中国的。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

提示: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2.多媒体链接:多媒体链接视频——《中国土地法大纲》3.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4.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5.问题思考: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

提示: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目标导学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进攻,共歼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提示: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4.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5.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案设计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学生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 地改革;三大战役
2.教学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一)启
1.回顾旧知
(1)重庆谈判的时间、蒋介石的目的、谈判 的结果?
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三、三大战役
1.国民党的力量严重削弱,共产党的力量显著增强,决战的时机来到..
2.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起止时间
指挥
意义
辽沈战役
1948.-1948.11
林彪、罗荣桓
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
1948.11--1949.1
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
(五)练
达标检测:
1.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是(C)
A.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B.粉碎 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
D.发动了三大战役
2.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起哪次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A)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渡江战役 D.淮海战役
3.1948年冬,陈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民工 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B)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B.人民群众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C.华东与东北解放军合力进行了淮海战役
D.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解放黄河以南各省的基础
二、抗日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

本课内容涉及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以及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本课内容,学生可能对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等细节知识掌握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启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过程和结果,掌握重要战役、政策和战略策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解放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

2.难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资料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资料:收集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案例。

4.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解放战争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回顾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解放战争的过程、重要战役和政策策略,引导学生关注关键信息,概括总结战役特点和政策意义。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教材和课件内容,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案+反思】

第七单元解放战争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课标要求】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知道刘邓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学习解放军艰苦奋斗、坚持抗战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回顾旧知,温故知新,设置问题:1、全面内战是什么时间爆发的?标志是什么?学生作答: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

教师呈现地图,培养学生的历史地理识图能力。

2、全面进攻被瓦解之后,又发动了对哪里的重点进攻?学生作答:1947年3月,国民党开始发动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同样在地图上呈现陕北与山东解放区的地理位置,学生能够了解战争的基本形势与国民党进攻的地域范围。

呈现“1946年6月内战爆发时”和“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后”国民党与共产党兵力对比图,提问学生能够看出随时间发展兵力对比有何变化,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得出结论:国民党仍然占据优势,但是国共兵力对比的差距在逐步缩小。

由此引申本课主题,国民党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被瓦解,此时随革命形势发展,我们如何才能扭亏为盈,取得内战的胜利呢,共产党审时度势,决定以史为鉴:出示两句名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战国】荀子”“得君子心者得诸侯;得诸侯心者得士大夫;得民心者得天下——【西晋】司马懿”由此,抛出问题:思考两位大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共性?学生自主进行阅读并翻译,得到“重视百姓的作用”、“得民心”的重要信息;接着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才能取得“民心”呢?从而呈现本课学习结构: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得民心——土地改革二、用民心——三大战役三、聚民心——渡江战役教师转折:中国最多的是农民,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是得到民心的关键,从而导入第一子目:一、得民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呈现“封建时期农民遭遇剥削的漫画”,以及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绘制的“农村、地主人口与占有土地比例的饼形图”。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新版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说教材(一)内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人民解放战争的战略进攻和战略决战阶段,向学生再现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和历史画面。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渡江战役,一举摧毁了国民党的长江防线。

4月23日解放南京,蒋家王朝覆灭。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使国民党最终退出中国政治历史舞台,迎来新中国的诞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

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对国共两党军队力量对比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史实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是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保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挺进大别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突破方法:挺进大别山,用图示展示战争形势,用毛泽东的话进一步揭示战役的意义。

三大战役,用毛泽东发给各大军领导人的电文把三大战役串联起来,小组自主合作学习基础知识点,并进行展示,学生演示动态的战争形势图,指导学生把握全国战场形势的整体轮廓。

用配乐诗朗诵《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加深学生对解放南京的理解。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突破方法:通过视频《暴风骤雨?分马》片段、老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知识面较广,个性普遍突出,对新鲜的、有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4课的内容,主要讲述了1945年至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在战争中取得的伟大胜利。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历史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和过程,对国共两党的矛盾冲突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解放战争的具体战役和胜利意义可能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难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为学生营造直观、生动的学习情境。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素材的课件。

2.教材:准备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材。

3.参考资料:搜集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背景。

提问:“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2.呈现(10分钟)呈现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进程,包括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通过课件展示解放战争时期的地图、战役图片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战争的发展态势。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部编版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3.教师出示图片,并提问: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4.教师展示材料:材料一: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老百姓高呼的口号“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支援大反攻,参加胜利军,打倒蒋介石,拔掉老祸根”。

材料二:解放区的农民从亲人参军根据上述材料,说一说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5.教师过渡:那么,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前线战况。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教师讲述: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随后,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相继转入反攻,共消灭国民党军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进入被动防御作战。

2.教师讲述: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3.教师引导: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8.9——11 1948.11——1949.11948.11——1949.1指挥林彪、罗荣桓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聂荣臻、林彪、罗荣桓参战部队东北人民解放军中原、华东野战军东北、华北人民解放军歼敌人数47万余人55万余人52万余人意义解放东北全境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华北全境基本解放4.教师提问: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学生回答:①东北是我军在兵力上唯一超过敌军的一个战场;②东北敌军孤立分散,占领地区狭小,补给困难;③解放区经过土地改革,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④东北的工业相对发达,可以用它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5.教师提问: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归纳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教学设计2: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2: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胜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分析历史史实的思维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认真分析观察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直观认识战役的简要过程,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归纳综合得出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感知在中共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947年夏,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战略进攻。

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了著名的三大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那么,这些战役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去书中寻找答案吧!二、自主学习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1、说一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有什么变化?2、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在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的?3、解放区的土改有哪些成效?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什么作用?5、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的解放战争,又有哪些发展呢?6、阅读教材,完成有关三大战役基本情况表7、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和力决战的地点为什么首选东北战场?8、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决北平?9、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三、合作探究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1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1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1第第2424课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有关内容,知道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史实;了解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过程与方法分析概括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原因与作用,学会独自分析得出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艰苦奋斗.坚持到底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三大战役.渡江战役难点三大战役的有关决策及其作战方针三.教学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内战刚刚开始的时候,蒋介石曾自信地说“一切可能之条件,操之在我,欲如何,即可如何,”但短短三年之后,国民党政权就土崩瓦解了革形势发展之快出人意料。

这个戏剧性的变化怎么表生的(二).讲授新课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1.解放区是怎样开展土改运动的1947年,中共产党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投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随后,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根据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抗战胜利后,为什么要进行土地改革师总结1是由社会主要矛盾决定的。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2革命形势的需要即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满足解放区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讲述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1.战略决战时机的选择老师引导学生看课本,师生可以总结为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带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近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教学设计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国土地法大纲》和土地改革总路线;知道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分析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胜利进行的关系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原因的探究分析过程,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初步掌握归纳、分析的学习方法,形成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意识与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研究,认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三大战役顺利进行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复习导入: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时间目标?生:1946年6月围攻中原解放区;1947年3月陕北与山东解放区师:面对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国共产党处于战略防御战,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略进攻的序幕,一年以后,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战略大决战后,国民党败逃台湾,人民解放战争胜利。

讲授新课:师:人民解放战争获得胜利其主要原因是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持,抗战胜利后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人民翻身解放给与支持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学生依据教材P114-115自主学习1、背景: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政策改为实行()的土地政策。

2、时间:1947年。

3、措施(1)颁布《》。

大纲规定:没收()土地,废除()的土地制度,实行(),按照农村人口()分配土地。

(2)制定了()总路线。

其内容是:依靠(),团结(),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的土地制度,发展()。

4、实行地区:所有解放区5、结果: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

6、意义(1)土地改革使农村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

(2)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2017年新编)《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讲述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和胜利的原因。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和主要战役可能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可能还没有深入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入手,深入分析战争胜利的原因,并从中体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精神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难点:理解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英勇斗争的结果。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主要战役和胜利意义。

2.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战役过程,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3.讨论法:学生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民教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课件。

3.视频资料:准备与人民解放战争相关的历史视频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简要介绍人民解放战争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5分钟)讲解人民解放战争的主要战役,如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等,让学生了解战争的过程。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分析讨论,引导学生从战役过程中深入理解战争胜利的原因。

可以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或小测验的形式,检查学生对战争胜利原因的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案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简析国民党南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并把握解放战争发展到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

通过列表整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有关知识和结合地图讲述三大战役战况,培养学生动手和应用相关历史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重点:三大战役和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分析国民党垮台的原因,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

学生朗诵: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教师:这首毛泽东的《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仅表明了人民解放军锐不可当,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表达了统一中国、维护领土主权独立完整这样一种心声。

渡江战役如何发起?渡江之前江北广大地区是怎样解放的?下面我们学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教师:(展示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

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
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
材料二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解放区出现的新面貌主要是:广大农民对中国共产党更加信任和拥护,工农联盟以及解放区的人民民主政权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

广大农民从封建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提高,解放区农村的经济面貌得到明显改观。

大批青壮年农民踊跃参军,配合解放军作战,人民解放战争有了巩固的后方和最基本的人力和物力保证。

思考:
中国共产党实行土地改革的原因是什么?解放区是如何进行土地改革的?它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1)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解放区的发展,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实现耕者有其田。

(2)过程: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制定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3)作用: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
教师:(展示材料)
材料一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出的生动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

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

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

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间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邓小平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山东和陕北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的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去,我们打出去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


思考:
(1)为什么选择大别山作为战略进攻的地点?
(2)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答案:(1)大别山接近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在此创建革命根据地,可以直接威胁到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减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压力。

(2)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图片展示:
2.三大战役
(1)双方力量的变化
教师: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阶段,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

教师: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学生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教师总结: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的1/4,人口占全国的1/3,土地改革大部分完成,后方更加巩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2)过程
图片展示:
教师:(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讲解每次战役的概况。

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引导学生先全面看书,后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阅读教材第115-116页内容,对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作出醒目的阅读标记。

教师:(归纳,出示表格)
三大战役
战役
名称作战部队
和指挥员战役时间歼灭和改编
敌人数意义历史意义
辽沈
【合作探究】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小组合作学习)
答案:(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教师:淮海战役中,我军投入的兵力为60万人,而敌人在徐州地区的总兵力达80万余人,为什么在人数相对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我军能够迅速取得胜利?
学生: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教师:不错,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正因为这样,陈毅才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3.南京解放
展示《渡江战役》视频及图片等资料,使学生感受百万雄师过大江的雄壮威武和国民党军队土崩瓦解的穷途末路之势;知道4月23日南京解放,意味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此后,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继续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合作探究】纵观以上几场战役,请同学们讨论一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共产党:打的是人民的战争,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英勇善战。

国民党:发动的是反人民的内战,不得人心;政治孤立,贪官横行,统治腐败;军队厌战。

国民党发动内战,违背了抗日战争胜利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也违背了全国人民的利益和意愿,不得人心,必然走向失败。

共产党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和要求,顺应了抗战后和平民主的历史发展趋势,所进行的事业是正义的、进步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经过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国民党反动政
权被推翻,新中国如东方升起的太阳,光焰普照大地。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挺进大别山:战略进攻序幕
2.大决战: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3.南京解放:国民党结束在大陆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