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社会语言学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介绍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发展和现状,给出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评述了国内外在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并讨论构建系统的理论框架,确定研究方向,开展应用研究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发展建议

认知语言学诞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至80~90年代取得较大发展,其为语言研究提供的新范式打破了以乔姆斯基的形式语言学为主的语言研究范式,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均取得了惊人的成果。近年来,有些认知语言学家已经不再只满足于对语言本身的研究,而开始关注语言的社会性质,由此诞生了社会认知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研究在国外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国内学者也表现出对该领域研究的浓厚兴趣,带动了认知语言学的内部革命。笔者在探讨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起源,分析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基础之上,综述了近几年国内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情况,最后探讨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的发展思路。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概况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学者们把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变异研究相结合,产生了认知语言学的分支——认知社会语言学

(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Gitte Kristiansen &Ren Driven把第30届国际语言讨论会的15篇关于认知社会语言方面的文章,汇集成《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一书并予以出版,该论文集强调明确了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主要应用领域和研究特点。[1]2010年在德国科布伦茨—郎道大学举行的第34届国际LAUD 研讨会的主题是“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的结构、概念和文化维度”。认知语言学综合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取向和社会语言学的社会取向,关注认知的社会文化语境和情境制约性,把认知体验性的生理和物理环境发展到社会文化语境,把语言及其幕后认知的普遍性研究转向特定社会文化语境下语言(变体)与认知的研究,是认知语言学的新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

尽管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中,但是对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所下的严格的科学的定义甚少。作为第一部以“认知社会语言学”命名的著作,《认知社会语言学:语言变异、文化模型、社会制度》也没有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展开讨论。该书仅围绕“理论方面:予以与言语变异”、“基于用法的语言变异”、“语言的文化模型研究与语言政策”和“社会政治制度”等四个方面开展讨论。Dirk Geeraerts,Farzad Sharifian, Hans-Georg Wolf, Stefan Grondelaers 等主要倡导者,也只是把认知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如原型范畴,认知语法理论、构式语法理论、概念隐喻及概念整合等进行语言形式等方面的语言变异研究,并没有提出认知社会语言学的定义。国内的学者也没有对认知社会语言学展开理论探讨。

由于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现仍处于初期研究阶段,其研究题材涉及面广,研究思路灵活多样,不宜过早对其进行严格的定义。因此,根据目前的研究状况,本文初步给认知社会语言学的描述性定位为:认知社会语言学把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两个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是对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认知文化模式、社会政治和经济体制的意识形态研究。

二、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概况

(一)认知社会语言学发展相对缓慢

认知社会语言学以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为发展基础,其发展速度受以上两种基础理论的影响,因此相对缓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们对诞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认知语言学在很多问题上还不能达成共识,如Ungerer和Schmid等将其视为一种研究方式,Lakoff和Johnson则认为认知语言学是一种语言理论,是运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相关研究成果对语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解释;二是对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有些研究者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相信人的思维并非超验的兑现,而是个人和集体包括遗传、环境、特定环境中的思维方式、其社会功能等方面的经验总和”[2];而有些研究者则认为是体验哲学,强调客观实际对认识的第一性地位,必须依据客观规律认识世界,坚持身体经验的基础作用;三是社会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西方虽然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和研究方法,但是作

为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性质、研究范围、对象、方法还没有完全固定化、系统化,它仍处于未成熟阶段。

随着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其研究取得了不少成就。如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社会约定俗成的表达观念的符号,是一种社会契约,因此人类的语言具有共性。语言是一个处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体系,这个体系中的各个要素既有一定的稳定性,也有一定的变动性。稳定性是语言系统的已存在的前提。通过研究语言现象和变异,可以反映语言的普遍规律并构建相关的理论模式,等等。但是作为一门科学,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还缺乏系统性和深刻性,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国外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现状

国外对认知社会语言学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对语言及语言政策的认知文化模式研究。

对于认知文化模式的研究主要有:2008年,Wolf &Polzenhagen 以非洲英语和英国英语为目标语料库,总结分析了非洲英语变体中非洲社团模式的文化概念化认知;Wolf对香港英语的文化概念化研究;2009年,Wolf &Polzenhagen则从英语的英、美变体和非洲变体中亲属关系的隐喻概念化,强调社团群体意识的非洲集体注意文化模式和个体独立性的西方个体主义文化模式及其冲突。

认知社会语言学是以语料库定量分析为主的实证研究,强调语言的社会性,这两方面的结合互相蕴含,互为理据,其研究结果论证了认知语言学关于对语言的社会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浮现性、动态性和开放性论断,还有助于深化对语言的认知关联、基于用法的主张和对语言结构语境化强调的认识。

2)社会政治和社会经济体质的意识形态研究。

包含不同的社会语境、交际者、社会群体导致的隐喻变异,以及隐喻幕后的社会文化模式,等等。

代表性研究有Koller(2008) 通过对企业使命的陈述话语语料库研究,考察了不同企业的使命陈述语篇反应了不同的企业文化模式,揭示企业话语的意识形态;Fiksdal(2008) 研究了课堂不同隐喻使用者所使用的不同课堂话语,揭示了课堂话语的性别文化模式。Urban(2008)通过分析受市场经济影响的美国大学教育,反射美国大学教育的隐喻概念化模式。Morgan(2008)通过大量的美国英语主流公共话语中,选取关于商业和政治的隐喻话语和其他以战争为源域的隐喻话语,得出社会体制的三种主要隐喻家族。

3)语义变异和言语变异研究。

Kristiansen(2008)以认知语法的象征单位模型为基础,音位变体通过转喻模式与不同言语类型范畴相连,言语类型范畴又通过转喻与不同社会范畴相连,通过语言范畴在社会范畴的转喻联系,拓展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