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三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接下来是小编为您整理的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1今年暑假我参加了系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虽然三天的时间活动让我觉得很累很辛苦,但我从中锻炼了自己,并且学到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也通过三天的实践,使我有了些关于社会基层建设的心得体会。

炎炎夏日列日当头。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正激起了我要在暑假参加社会实践的决心。

我要看看我能否在恶劣的环境中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大脑维持自己的生存,同时,也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更为重要的'是检验一下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否被社会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会所承认。

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最佳结合点。

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

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

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

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报告2在这个寒假里我和同学一起找了份发传单的兼职,之前看别的同龄人发传单赚些零花钱时我就想象着如果自己发,如果给别人传单,别人不要怎么办?发不完怎么办?遇见自己认识的熟人怎么办?给了别人,别人随手扔掉怎么办?各种担心各种纠结,但是我还是走到了分好的街口,拿起一叠传单就开始发,看见人就迎着微笑上去。

来往的人,有的脚步匆匆的快速而过不理会我,有的摆手示意不要,但是大部分人是接过了传单,甚至有些还对我道了声谢谢。

对于一些你看似没有希望的事情,不要因为它看似没有希望而不去做,做都没做怎么知道自己做不到呢,我之前的那些各种担心真是瞎担心。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一直都对西南联大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充满了好奇和敬意,终于有机会亲自去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旧址。

走进那扇大门,仿佛瞬间穿越回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年代。

旧址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但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庄重与肃穆。

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略显简陋的教室。

教室里的黑板不大,木质的桌椅看上去也十分陈旧。

我轻轻抚摸着那粗糙的桌面,想象着当年的学子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埋头苦读。

他们或许没有舒适的座椅,没有明亮的灯光,但他们眼中有光,心中有梦。

我看到墙上挂着的那些黑白照片,照片中的学生们个个神情专注,眼神中透着坚定。

那时候,教学资源极度匮乏,一本书可能要几个人传阅,一支笔用到没水了还舍不得扔。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对知识充满了渴望。

继续往前走,来到了学生们的宿舍区。

那一间间狭小的宿舍,摆着几张简单的木板床。

据说,很多时候都是好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上。

冬天没有暖气,夏天没有空调,可他们从未抱怨过。

我站在那狭小的空间里,心里满是感慨。

如今我们有着舒适的宿舍环境,却常常不懂得珍惜。

在校园的一角,有一块小小的空地,据说那是当年学生们课余活动的地方。

没有宽阔的操场,没有先进的体育设施,但他们依然能在这里找到快乐。

也许只是一场简单的篮球赛,就能让他们忘却所有的烦恼和压力。

我还看到了当年老师们的办公室,里面堆满了书籍和资料。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老师们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关心学生们的生活和心理。

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走着走着,我仿佛看到了一群学生在热烈地讨论着问题,他们争得面红耳赤,却又互相尊重。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老师在耐心地给学生解答疑问,那慈祥的眼神中充满了鼓励。

参观完西南联大旧址,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那时候的他们,面临着战争的威胁,生活的困苦,但他们从未放弃对知识的追求,对真理的探索。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富足的时代,有着优越的学习条件。

暑期社会实践西南联大

暑期社会实践西南联大

正文:随着炎炎夏日的到来,我们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暑期社会实践的征程。

此次实践,我们选择了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重要历史地标——西南联大。

通过实地探访、访谈研究,我们旨在深入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以及所传承的精神,以此激发我们的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西南联大,全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成立于1938年,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高等学府。

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保护国家的教育资源和优秀人才,国民政府决定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所著名大学迁至昆明,合并组建西南联大。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西南联大以其独特的办学模式和卓越的学术成就,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二、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1. 爱国主义教育:西南联大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放在首位。

面对国家危难,广大师生纷纷表示“科学救国”、“教育救国”,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2. 人文精神教育:西南联大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强调人文精神教育。

学校开设了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等课程,使学生具备广博的知识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3. 实践教育:西南联大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许多毕业生在抗战胜利后,投身国家建设,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西南联大的精神传承1. 爱国精神: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的抗战环境中,始终坚定爱国信念,为国家民族利益而奋斗。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2. 勤奋精神:西南联大师生在艰苦的条件下,勤奋学习,刻苦钻研,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这种精神是我们应当发扬光大的。

3. 创新精神:西南联大在办学过程中,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精神是我们追求卓越的动力。

四、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入了解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背景、教育理念和所传承的精神。

我们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了解了学校在抗战时期的办学情况;我们访谈了老校友,听到了他们关于西南联大的亲身经历;我们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实践心得
我参观了西南联大旧址,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这次参观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
中国近代史和西南联大的历史意义。

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

1926年,国共合作开始后,桂系将军谭延闿提议在昆明建立一所具有现代化思想的大学,以培养国民革命军中的文化人才。


于当时的政治局势,很多知名教授和学者纷纷离开北方而前往西南。

1927年,西南联合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成为了中国最早开设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成为了全国近代教育运动的先锋。

在现代化的建筑中,我看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

这里保存着很多历史文物,比如学生
和教师的照片、座钟、旗帜等等,都让我感受到了这里专注于培育人才的现代高等学府的
宏伟历史。

我最动容的是“四不改”的学生精神,这其中包括“不改中国性”、“不改科学性”、“不改爱国心”和“不改实践性”。

这是一种非常高尚的精神,也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支柱。

在历史的背景下,这些学生展现出非常强的爱国主义情怀,并且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深刻领悟到,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这些学生的精神和行
为无疑是稀有的和伟大的。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现在也有很多启示意义。

它告诉我们要坚持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
坚定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西南联大也提醒我们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并将自己的
经验传递给后代。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让我受益匪浅,我深刻体验到了西南联大丰厚而光荣的历史,也更
加珍惜自己拥有的历史机会。

西南联大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实践教学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实践教学心得体会第1篇: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西南联大社会实践心得体会一、实践前的准备西南联大社会实践是我大学四年最为重要的一次实践经历,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社会的机会,让我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在实践之前,我做了一些准备工作。

首先,我认真学习了社会实践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我阅读了一些社会学和人类学方面的经典书籍,了解了社会实践的概念、目的、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我明白了社会实践是一种在社会中进行的实践活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其次,我了解了社会实践的目标和要求。

社会实践的目标是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实践中,我们要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现象,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再次,我确定了自己的实践方向。

在实践中,我选择了参与一个教育项目,帮助农村地区的孩子们获得更好的教育条件。

我相信通过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我想通过参与这个项目来改变农村地区孩子们的命运。

二、实践经历在实践中,我积极参与了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果。

首先,我参与了一个农村教育项目。

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前往某个贫困农村地区,为那里的孩子们提供帮助。

我们给孩子们上课,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成绩。

我们还举办了一些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这个项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也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其次,我参与了一个环保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到森林保护区进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清理了垃圾,植树造林,保护了环境。

通过这个项目,我深刻地体会到了环保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如何保护环境。

再次,我参与了一个社区发展项目。

在这个项目中,我和我的团队成员一起前往一个贫困社区,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帮助。

我们组织了一些社区活动,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

通过这个项目,我明白了社区的重要性,也学到了如何做好社区工作。

三、个人收获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收获了很多。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散发着精神的光芒,西南联大旧址便是这样一处令人敬仰的所在。

当我踏入这片曾经孕育了无数英才的土地,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和深深的敬意。

西南联大,那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教育的坚守与希望的灯塔。

旧址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仿佛都在诉说着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历史。

走进校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古朴的建筑。

岁月的侵蚀让它们略显斑驳,但却更增添了几分沧桑的韵味。

这些建筑见证了无数师生的奋斗与拼搏,承载着他们的梦想与追求。

教室里的黑板、桌椅,虽然简陋,却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学生们专注学习的情景。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依然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憧憬,努力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漫步在校园的小径上,我仿佛看到了朱自清、闻一多等大师们的身影。

他们在这里传道授业,用自己的才华和热情点燃了学生们的求知之火。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不屈不挠、坚持真理的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勇往直前,不畏艰难险阻。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还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

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抗争,展现了青年学子的担当和责任感。

这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怀,让我深受触动。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没有选择退缩,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知识和力量为祖国的未来贡献着一切。

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极为艰苦,但师生们却创造了教育史上的奇迹。

他们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进行科学研究,在破旧的图书馆里查阅资料,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取得了众多令人瞩目的成果。

这种在困境中求发展、在逆境中创辉煌的精神,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看着那些陈列的历史照片和文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照片中的学生们目光坚定,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

他们或许衣衫褴褛,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无法磨灭的光芒。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瞬间如璀璨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总有一些记忆如激昂乐章,激荡我们的心灵。

西南联大,便是这样一段熠熠生辉的历史,一次震撼心灵的旅程。

当我踏入西南联大的旧址,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却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眼前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那段不平凡的历史,诉说着无数感人至深的故事。

那是一个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肆意践踏中华大地,山河破碎,生灵涂炭。

然而,就在这样的艰难困境中,西南联大应运而生。

一群心怀理想、追求真理的学者和青年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他们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在简陋的校舍里,在纷飞的战火中,坚守着教育的阵地,传承着知识的火种。

漫步在校园中,我看到了那些陈旧的教室和宿舍,想象着当年师生们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依然专心致志地教学和学习。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十分匮乏。

但他们有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的热爱,克服了重重困难。

他们在油灯下苦读,在黑板上书写着理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刚毅坚卓”的校训。

西南联大的师资力量堪称豪华,朱自清、闻一多、陈寅恪、冯友兰等一大批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着一种精神,一种为了学术自由、为了民族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他们的课堂充满了智慧和激情,吸引着无数学子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的养分。

在他们的教导下,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参观过程中,我被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所打动。

比如,闻一多先生在面对反动派的威胁时,毫不退缩,坚持正义,最终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他的英勇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识分子的担当和勇气。

还有朱自清先生,尽管生活贫困,却坚决拒绝领取美国的救济粮,展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

这些前辈们的事迹,让我对“爱国”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西南联大的学子们也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散发着永恒的精神光芒。

西南联大旧址,便是这样一处令人心生敬畏的所在。

当我踏入这片曾经孕育了无数英才的土地,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踏入旧址的那一刻,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扑面而来。

陈旧的建筑、斑驳的墙壁,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这里没有华丽的装饰,没有现代化的设施,但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砖石都蕴含着坚韧与不屈。

我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缓缓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间间简陋的教室。

那些狭小的空间里,曾经挤满了求知若渴的学子。

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凭借着对知识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信念,刻苦钻研,追求真理。

想象着当年的情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深深的敬意。

那时候,没有舒适的桌椅,没有明亮的灯光,甚至时常面临着战火的威胁,但师生们的热情和执着从未被熄灭。

在展览厅里,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西南联大的发展历程。

从被迫南迁,到在艰难中坚守,再到培养出众多杰出人才,这所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在困境中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壮丽篇章。

那些前辈们的身影,仿佛在眼前浮现。

他们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的解放和复兴贡献着一切。

参观过程中,我尤其被西南联大的校训所打动:“刚毅坚卓”。

这四个字,简单而有力,蕴含着无尽的力量和信念。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这种精神支撑着师生们走过风风雨雨,坚守着教育的阵地,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希望的火种。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创造出辉煌的成就,离不开那些杰出的教授和学者。

他们有的是学界泰斗,有的是青年才俊,但都怀着一颗赤诚之心,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品德风范,成为了学生们的榜样,也为后人树立了楷模。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他们的精神世界却无比丰富,为了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不惜付出一切。

同时,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

西南联大观旧址观后感你知道西南联大吗?要是不知道,那可就亏大啦。

我去了西南联大观旧址,那一趟下来,就像经历了一场超级奇妙又震撼心灵的穿越之旅。

刚到旧址那儿,感觉周围的空气都变得不一样了,好像充满了知识的味道,还夹杂着一种坚韧不拔的气息。

看着那些老旧的建筑,虽然有些破旧,但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当年的故事。

你能想象吗?当年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西南联大就像一颗璀璨的星星,在教育的天空中闪闪发光。

教室里的桌椅看起来都很简陋,可就在这些桌椅之间,曾经坐满了热血沸腾、一心向学的师生。

他们没有因为战争的炮火、恶劣的环境而放弃求知。

我仿佛看到了那些大师们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授课,他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对知识的执着和对学生的期望;学生们呢,一个个眼睛发亮,如饥似渴地吸收着知识,哪怕头顶上时不时有敌机飞过,也不能阻挡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而且啊,西南联大的师生关系肯定超有趣。

我猜他们不像现在有些师生之间那么拘谨,而是像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大家在艰苦的环境里互相扶持,一起探讨学问,一起憧憬未来。

那时候的学术氛围肯定浓得像化不开的糖浆,随便在校园里走走,都能听到激烈的学术讨论声。

在旧址里转着转着,我就特别感慨。

现在咱们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跟当年比起来那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可有时候我们还会抱怨这个不好那个不好。

看看西南联大的先辈们,他们在战火纷飞中都能坚守教育的阵地,创造出那么辉煌的成就,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这次参观西南联大观旧址,就像是被打了一针超强的“鸡血”。

我觉得自己不能再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得像西南联大的前辈们一样,对知识充满敬畏,对生活充满热情,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勇往直前。

这西南联大旧址啊,可真是个充满魔力的地方,去一次就像给灵魂做了一次深度清洁,让我整个人都变得积极向上起来了呢!。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西南联大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座具有重要意义的大学,它见证了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革命家和学者。

前不久我有幸参观了西南联大,深感其历史底蕴和教育价值。

以下是我对这次参观的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位于四川省的昆明市,这个美丽的城市在中国抗日战争期间曾是远离战火的后方,为中国革命提供了宝贵的支持。

我来到校园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上面镌刻着“西南联合大学”几个大字。

这使我不禁怀念起那段抗日战争的岁月。

步入大门,我看到了一座古香古色的建筑,这是西南联大的图书馆。

走进图书馆,我感受到浓厚的书香氛围,无数书籍排得整整齐齐,仿佛一本本智慧的宝库展现在我面前。

而且,这里还特别设立了一处展示抗战历史的区域,展示着当年联大师生的勇敢事迹和珍贵文物。

通过这些展示,我更深刻地体会到西南联大在乱世中所承担的重任和作用。

除了图书馆,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教学楼和学生宿舍。

这些建筑透露出浓厚的历史氛围,墙上贴满了学生们通过手写海报表达的思考和疑问。

这让我想起了西南联大当年的艰苦条件和艰辛学习的环境,但也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们锤炼出了坚强的品格和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

参观过程中,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陈列室,里面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和文物。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张电影放映室的照片。

当年,西南联大是中国电影事业的重要基地之一,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电影,并进行放映。

这种创新的做法不仅推动了中国电影的发展,也为广大学生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在参观过程中,我还了解到西南联大的教育理念,即“知行合一”。

这一理念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要求学生在学习的同时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这种教育理念的培养使得西南联大的学生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功底和坚实的实践能力,这也是西南联大培养出一大批优秀人才的重要原因之一。

参观结束后,我深感中国的近代史是如此的辉煌而又沉重。

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教育价值让我更加热爱这个国家,也更加珍惜现在所拥有的美好生活。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与心得体会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地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让人心生敬畏与感慨。

西南联大旧址,便是这样一处充满传奇与故事的所在。

当我踏入这片土地,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初入旧址,一种宁静而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

老旧的建筑虽然历经风雨的侵蚀,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那斑驳的墙壁、褪色的门窗,都见证了曾经的沧桑岁月。

漫步在校园中,我不禁想象着当年学子们匆匆的脚步和坚定的身影。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期许,来到了这里。

没有宽敞明亮的教室,没有先进的教学设备,甚至连基本的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

但他们却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追求着真理和梦想。

一间间简陋的教室,摆放着破旧的桌椅。

我仿佛看到了学生们在拥挤的空间里,聚精会神地聆听着老师的授课。

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丝毫没有被艰苦的环境所影响。

老师们也是不辞辛劳,倾囊相授,用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点燃了学生们心中的希望之火。

在西南联大,学术自由的风气盛行。

不同学科、不同流派的思想在这里碰撞交融,激发了无数的创新和灵感。

这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取得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师生们的团结一心和爱国情怀。

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抗战和复兴贡献力量。

他们深知,只有国家强大了,个人才能有尊严和未来。

参观过程中,我被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所打动。

有学生为了获取一本珍贵的书籍,不惜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有老师为了给学生上课,不顾身体的疲惫,坚持站在讲台上;还有许多人放弃了国外优越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教育事业。

他们的付出和奉献精神,让我深感敬佩。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繁荣的时代,享受着优越的教育资源和舒适的生活环境。

然而,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不能忘记那些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而付出努力的先辈们。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doc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篇一:观西南联大观后感参观了西南联大的遗址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

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有点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

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

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

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

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

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

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

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盗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

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

然而在看看当下的我们,上大学越来越颓废,当初的理想、抱负都抛之脑后,整天沉迷于游戏中无法自拔,早上睡到日晒三竿,无精打采、萎靡不振,明明每天都没干什么,却觉得很累,身体越来越弱!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有时候我经常会这么问自己:“我们这是怎么了?”我们的确该反省反省,但我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也有不足之处,应试教育残害了多少人才,学生为了考试而读书,教师为了考试而猛灌知识,慢慢的导致很多学生讨厌读书,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被不断地消减至无。

遗址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遗址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

遗址社会实践的心得体会作为一名大学生,我有幸参加了一次遗址社会实践活动。

在这次活动中,我不仅有了实践的机会,还深刻地体会到了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在实践中,我结合自身的观察和体验,深刻领会到保护遗址对于文化传承和历史记忆的重要意义,也让我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怎样去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公民。

在实践中,我不仅对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激发了我对于文化保护的热情和责任。

以下是我在遗址社会实践中的心得体会。

遗址社会实践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们去了一个当地的古村落,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这次实践中,我们首先参观了古村落的遗址,包括居民居住区、城市规划,以及一些传统建筑。

在这些遗址中,我们看到了一些保存完好的建筑,也看到了一些已经残破不堪的建筑。

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保护遗址的重要性。

古村落的遗址是我们历史的见证,也是我们文化的传承。

只有保护好这些遗址,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在参观遗址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

由于缺乏良好的保护措施,一些古建筑已经面临了严重的损坏。

有的建筑已经倒塌,有的建筑则被个别不法之徒破坏。

这些情况让我感到非常痛心,也让我更加珍惜遗址的保存工作。

在实践中,我和志愿者们一起清理杂草,整理遗址,也和当地居民一起宣传遗址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实践,我不仅认识到了保护遗址的紧迫性,也更加明白了自己应该怎么去做一个爱护古村落,热爱文化传承的好公民。

在这次实践中,我还学到了很多知识。

通过参观遗址,我更深刻地了解了古村落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

我了解到了古村落的规划设计,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些遗址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

在参与保护遗址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一些新的技能。

比如,我学会了如何清理杂草,如何保护古建筑。

这些技能不仅让我在实践中得以实践,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受益匪浅。

在实践中,我还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梦想——保护遗址,传承文化。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之一,它的建立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

为了更好地了解西南联大的历史和文化,我们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参观了西南联大遗址,并在此基础上撰写了此文档。

西南联大遗址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脚下。

在抵达目的地后,我们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巍峨的门楼,它是当年西南联大的入口,承载着历史的烙印,使人们不禁想象当年的场景:学生们在这里进进出出,走向未来的道路。

在进入校园的路上,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石雕和墓碑,这些都是西南联大的历史遗物,展示了当年历史的经验和传承的文化。

走进校园,我们看到了一排排的教学楼,它们的外观古朴,建筑风格别具一格,充满着艺术感。

这些教学楼充分体现了西南联大教育的特点:讲究实践和创新、注重人才培养、追求卓越。

参观过程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大佛和道观,这些都是西南联大的传统文化。

这些文化元素的存在,使西南联大在历史悠久的大学中显得独具特色和魅力。

在西南联大,人们不仅可以接受学术的熏陶,还可以了解古代哲学和道家思想的精髓。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还听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它是国家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广东、福建、浙江三省的临时政府所办学校,建立于1937年,是当时中国教育史上的突破和重大事件。

西南联大的开办,符合了当时中国解决教育问题的急迫性和迫切需求,为当时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这次参观西南联大遗址,我们更好地了解了这所学校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中国现代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更加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也让我们更加珍视今天的幸福生活,更加怀念革命烈士所作出的贡献。

总的来说,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十分有意义的,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历史的大门,让我们在了解历史的同时更好地珍视现在和未来。

我相信这次实践活动会对我们的成长和未来的生活产生深刻而有意义的影响。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的观后感在我有幸参观了位于四川成都的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后,我深受触动。

这座伟大的历史遗迹见证了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一幕,也展现了那段岁月里的磅礴风采。

以下是我对此次参观的观后感。

西南联合大学旧址位于成都市武侯区,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所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高等学府。

我首先被这幢庄严肃穆的建筑所吸引,它尽显了西南联大的历史底蕴。

参观之初,我被迎面而来的宏伟校门深深震撼。

它高大雄伟,金灿灿的校名“西南联合大学”镶嵌其中,给人一种庄重的感觉,仿佛时光倒转,回到了那个历史的年代。

进入西南联大旧址,我发现校园内的环境保持得恰到好处,犹如一个博物馆,每一处都在默默地诉说着那段历史。

漫步在校园内,仿佛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旧址昔日的荣光。

我不禁思索起西南联大对于中国近代史产生的巨大影响。

西南联大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的重要精神家园之一。

当时的中国正面临着外来侵略的威胁,国家的危机感促使着一些具有爱国情怀的青年走上了反抗侵略的道路。

西南联大成为了这些优秀青年的摇篮,他们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汲取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顽强的精神。

他们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探讨救国之路。

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和独立精神,使得西南联大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一位首屈一指的角色。

参观西南联大旧址,我也得以近距离的了解了当年西南联大的历史文物以及重要场所。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图书馆。

西南联大图书馆馆藏丰富,展示了西南联大学子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民族复兴的追求。

笔者在这里见到了一本本珍贵的古籍和一些历史文献,这些都是那个时代学子们的探索成果。

西南联大图书馆充满着一种肃穆的氛围,我仿佛能听见当年学子们的心声。

他们为了国家民族的兴起而不断努力,铸就了那段辉煌的历史。

与此同时,我还参观了西南联大学子所创办的一些刊物和文化组织。

这些刊物和组织是他们反对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重要工具。

他们通过文字和图画,传递爱国主义思想,发扬抗战精神,唤起了更多人的觉醒。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

参观西南联大心得体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岁月如璀璨星辰般闪耀,那便是西南联大的存在。

当我踏入那曾经承载着无数知识与希望的土地,心中涌起的是无尽的感慨与思索。

西南联大,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却在艰难困苦中绽放出了最为绚烂的教育之花。

它是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联合组成的一所临时大学,在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里,为国家和民族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

走进西南联大的旧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陈旧却依然挺拔的校舍。

简陋的教室、狭窄的宿舍,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当时办学条件的艰苦。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师生们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国家未来的信念,坚守着教育的阵地。

看着那些斑驳的黑板,仿佛还能听到当年教授们激情澎湃的授课声。

他们在物质匮乏的情况下,依然倾尽全力,将自己的所学所知传授给学生。

闻一多先生在防空洞里坚持讲学,朱自清先生宁可挨饿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学者的风骨,什么是教育者的担当。

在参观过程中,我了解到西南联大的学生们也非常刻苦努力。

他们在油灯下苦读,在战火中坚持学术研究。

图书馆的座位总是供不应求,同学们常常为了抢到一个学习的位置而早早排队。

他们明白,只有通过知识的力量,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西南联大的学科设置非常全面,涵盖了文、理、工、法、商等多个领域。

各个学科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形成了良好的学术氛围。

在这里,不仅有严谨的学术研究,还有自由的思想碰撞。

学生们可以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观点,探讨学术问题,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环境培养了学生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

西南联大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离不开其优秀的师资队伍。

那些知名的学者、教授们,他们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造诣,更有着高尚的品德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他们言传身教,为学生们树立了榜样。

同时,西南联大也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科研项目。

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为日后的工作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观西南联大遗址社会实践报告刚到蒙自的时候,偶尔看到某一公交车的终点站是哥胪士洋行,当时还和朋友打趣了一下,说蒙自这小城市怎么会有那么“洋气”的地名。

直到后面去了一趟,才了解到它的意义。

利用周末,我们参观西南联大遗址。

旨在缅怀抗日战争时期,先进的知识文化分子保存中华民族的文化命脉和教育实力的无私奉献精神。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南迁,在湖南长沙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不久,上海、南京相继沦陷,长沙临时大学不得不再次西迁云南,在昆明成立“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1938年5月开始上课,到1946年5月宣布结束,西南联大在昆明整整八年。

抗战爆发,国难临头,当年中国的许多知识精英,不甘沦为亡国奴,组成西南联大,辗转南迁,以传承民族文化的薪火。

由于甫抵昆明时百废待举,校舍不敷,只得暂将部分师生迁至蒙自设分校。

1938年4月,文学、法学两院师生就这样分两路陆续抵达蒙自:一路由长沙南下,经广州、香港、越南海防,乘滇越铁路火车而来;另一路自湘黔步行入滇,再从昆明沿滇越铁路至蒙自。

蒙自是云南最早开放之地,当地人出以同胞之情和对文化人的崇仰,慷慨接纳了联大师生的到来。

“哥胪士洋行”是“西南联大蒙自分校”旧址之一。

当年单身教师和学生就住在临近湖岸的哥胪士洋行楼内,是当时蒙自难得一见的西式楼房,带家眷的教师和女生则住在南湖北边的城里。

那时在这些楼内暂栖过的大名鼎鼎的教授有:陈岱孙、郑天挺、陈寅恪、闻一多、朱自清、冯友兰、钱穆、吴宓、叶公超、汤用彤、燕卜荪、马约翰。

而今,哥胪士洋行旧楼内已辟出西南联大校史和闻一多先生事迹的陈列室战火纷飞下的学园耕耘,孜孜矻矻的学术探究,委实不易,但蒙自毕竟僻处内陆腹地,多少也给心力交瘁、苦苦撑持的流亡者们提供了一方歇息之地。

在那个艰难的时期,政府安置,士绅让房,把这些流亡师生安顿在风景秀丽的南湖之滨,住进了最好的房子。

空置的蒙自海关税务司署旧址大院,被用作分校的课室和办公机构。

“西南联大蒙自分校”修葺一新,一幅幅崭新的容貌展现在世人眼前,让人仿佛又走进当年的战争场面,更深刻地见证了那段珍贵的历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西南联合大学蒙自分校”旧址的石碑,石碑背后有著名的联大校训:“刚毅坚卓”4个大字。

庭院里栽种了各种绿化树木和花草,环境显得幽静。

同时,在庭院周围,设计方还设计建造了3座雕塑,其中一座名为《呐喊》,几个学生模样的青年在大声喊着口号,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为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和呐喊。

另一座雕塑被命名为《迁移》,几个学生和老师提着包袱迁移的情景,当时师生们被迫迁移的境况形象生动地展示在眼前。

第三座名为《从军》,很多热血青年为挽救国家于危难中,前去参军报效祖国。

“蒙自小的好,人少的好。

大街上有一家卖糖粥的,带着卖煎粑粑。

桌子凳子乃至碗勺都很干净,又便宜,我们联大师生照顾的特别多。

掌柜是个四川人,姓雷,白发苍苍的,脸上常挂着微笑,却不巴结顾客的样儿。

他爱古玩什么的,每张桌子上,竹器瓷器占一半桌子儿;老头儿有个老伴,带着一个伙计,就这么活着,倒也自得其乐,我们管这个铺子叫‘雷稀饭’。

”------朱自清《蒙自杂记》爱好文艺的一些同学发起组织了一个文艺团体,称为“南湖诗社”,活动的主要方式是出各人诗作与散文的壁报《南湖诗刊》,举行诗歌座谈,请教授们讲演。

闻一多、罗庸、朱自清诸位先生都被邀请做过讲演。

“南湖诗社”产生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作,还培养了一批著名的诗人。

在蒙自古城内,联大文学院和法商学院的学生们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的责任,希望把抗日热情传播到尚不能识文断字的劳苦大众中,他们办起了夜校,吸引失学成人来学习,不但学文化,也讲事实,宣传抗日,教唱爱国歌曲,开展灭蝇运动,与蒙自普通大众沟通了情感同时,在开启民智,传播进步思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诗人闻一多则蛰居斗室,足不出户,独自沉醉于《楚辞》的华美辞章中,进行着他的《<天问>注疏》。

于是,也就有了郑天挺劝闻先生每日晚饭后出来走走,沐风赏景,“何妨一下楼”的那番佳话。

朱自清在他的《蒙自杂记》里,留下了对南湖生活美好记忆。

之后,因为国民政府重要的航空学校需要设在当地培养航空人才,联大文法学员不得不把校舍让给了他们,离开蒙自回到了昆明。

对于学生们来讲,那才是一座最终属于他们八年,并奠定了他们一生命运的城市。

不过对于小城蒙自来说,一切都结束了吗?并不如此,至少联大人离开之后,蒙自的姑娘出门已经不必再打伞了的,女孩也可以进入中学读书,少数有志青年还开始试图离开蒙自,去考取一些像是西南联大之类的大学。

那里已经被改变,新的知识,新的观念来了。

而对于联大学子们来讲,离开的时候他们对于南湖也是流连再三,难以割舍,在昆明他们将会待上八年的时间,关于西南联大的故事现在才真正得以展开。

要说蒙自的地理位置,在中国的版图上根本不值一提,但是当它成为当年北大、清华、南开等著名高校学术迁移中重要的一站,蒙自和它的南湖就成为了中国教育史上不可抹去的回忆。

西南联大文法学院给予蒙自的不仅仅是学术史上的光辉地位,也不仅仅是一长串大师的名字,更不是校舍遗址,它留给蒙自人最重要的是学术的渊源和文化的发迹。

西南联大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和西方现代大学精神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结晶,既体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爱国、民主、科学的主流意识,又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堪称大学精神之典范。

西南联大的杰出成就源自其精神的指引,现代大学的建设及其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传承文化之功能的实现,需要现代大学精神的支撑。

身处西南联大的溯源地和发祥地,云南高校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传承优势和义不容辞的传承义务。

我们的责任,就是将时代特征与西南联大精神宝库中的精髓相结合,渗入现代大学的方方面面,塑就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

西南联大精神应该被整个中国的高等教育共有同扬。

作为和西南联大文法学院同处一乡的红河学院,和联大攀亲论故大可不必,但应好好利用这一精神资源,学习研究联大的精神,以联大精神的后裔自勉,清肃学习风气,导正学术方向,多多培育济世达民的英才。

西南联大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但其辉煌的教育业绩和卓越的教育地位却永远在教育史上熠熠闪光。

作为一所传奇大学,西南联大业已形成的精神价值,早已超越了时空的局限性,彰显出强大和永恒的生命力。

联大精神留予当代社会和现代大学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予人以深思和启迪,永远让人景仰和传承。

在现代大学的改革创新、教育理念、体制机制、学术研究、学科建设、育人目标、教师队伍建设、发挥服务社会功能等方面,西南联大精神都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积极的借鉴。

熔联大精神于现代大学的建设理念及过程中,必将顶起现代大学的精神脊梁,也必将激励一代代后继者秉承联大的崇高精神,为人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为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而不懈奋进。

环境成就人才,但是从历史长河中的各位伟人才子我们不难看出,艰难的环境是被动条件,并不是他们想选择的。

反而,我们现在处于一个更有优势的环境。

西南联大精神并不是针对战火下的教育。

人生就是一场战争,我们的对手有很多,目前我们的对手,就是我们的懒惰、对现实的不屑、对父母的依赖……若连这些我们都客服不了战胜不了,那么我们这一生也只能是平平庸庸度过,黑白的,没有意思色彩的人生。

回首望去,同一个环境,同一个地方,前辈们神奇辉煌的人生我们不能奢望,但是起码我们要书写一个不留遗憾的人生,一个若干年后你回忆起,不会悔不当初,反而能引以为傲的人生。

或许越是艰难的环境下,人的意志决心就越为坚定。

西南联大办学如此艰苦卓绝甚至悲壮,后来居然还培育众多栋梁之才。

而那么多前辈在我们之前作出了好榜样,同在蒙自的我们,又怎能慢慢沉溺于这样安宁幸福的环境而忘记“刚毅坚卓”呢?传承联大刚毅卓绝的精神,就是应该克服地理条件和经济因素的束缚,与天地斗,与人神争,洗尽浮华,忍耐孤独,成他人可成之事,谋他人难为之功,就是要让地理上处在中国版图边缘的红河学院的学术和教育不甘边缘。

心得体会2013年10月19日,上午8::00时,我们在明德楼前的公交站牌前集合,8:20乘四路车出发。

到西南联大校址后,在组长带领下,分为三个小组进行自由参观与拍照。

在参观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参观完成后,全组步行至月牙塘乘四路车回校。

后组员将整理后材料汇集到组长处,由王溯、孙守鑫进行实践的总结与报告。

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感受颇深:一、活动不仅要充分逢的准备,也要做好应对变化的措施!有时计划赶不上变化。

发现的问题:1.由于活动时间接近中考,考试与各学院组织的活动较多;部分组员有培训活动或临时有急事,组员难以找到一个共同有空闲的时间,无法组织一起去。

2. 西南联大校址中灯光昏暗,摄影设备只有手机,拍照质量不佳。

解决方案:1. 连续等待两周,在组员们考试完后的周六进行,有事情的让组员请好假。

2.照片进行后期处理,使用photoshop进行处理。

二、参观西南联大校址过程中,了解到联大历史纪念馆,馆里收藏着自联大成立以来的许多文物珍品和珍贵资料。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不久,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当时中国最著名学府的师生分三路经长沙至昆明,合并成为了西南联大,这次远迁被誉为教育史上的长征。

联大师生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仍然为了自己国家的未来而斗争,我们都被他们对知识无限追求的精神,对民族尽忠报效的勇气所深深感染。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了解到当时的联大师生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宽广的爱国情怀时,我们们深刻地认识到,无论何时,青年永远是走在时代的最前,青年人要勇于负起时代的责任,只有将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和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报效祖国。

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光辉的一页,留给后人多方面的启迪,是我们整个民族的宝贵精神遗产。

此次参观学习活动耗时一上午,总体来说情况良好,没有出现任何安全问题。

在参观过程中秩序良好,组员完成自身任务,从遗址感受到过去的苦难和先辈们对知识的渴求、艰苦奋斗的精神,让我们收获颇多!活动取得成功!三、实践中我们小组是一个整体。

组员们在实践过程中除一个未参加,其余组员在活动中认真记录文字与图片材料,积极参加交流讨论;安全负责人认真负责,完美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总的来说,组员们各司其职,积极认真,活动完成良好。

这体现了集体的力量,组员间的配合使我们任务轻松了很多;在实践中的沟通与讨论发现了我们搜集材料时的不足,交流后解决了这些问题。

总的来说,小组组员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实践的进行。

实践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1.参观时间较短,无法拥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认知。

改进:应加长参观时间,多搜集相关资料。

2.个别组员时间观念差改进:组长在集合前应再通知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