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吉象艺术概论笔记(艺术硕士考研精品资料)

合集下载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考研参考100题精编版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 考研参考100题精编版

• ①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 艺术意象的物化与表现,是艺术家将自己在艺术构思中已
经基本形成的艺术意象转化为艺术符号,并以物态化的形
式得以显现,使之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艺术情境 或形象体系的过程。
②艺术内涵的深化。
A.主体在物化的表现过程中呈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 B.主体在物化的过程中应不断进行艺术语言的锤炼。 C.艺术意蕴将在物化过程中获得提升。 D.艺术内涵获得深化的表征是形象、意境或典型的生成。
• 10.艺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看出,一是科学技术对艺 术发展所产生的积板作用,现代科学技术为艺术提供了新 的物质技术手段,促使新的艺术种类和艺术形式的产生。
为艺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文化环境和传播手段,为艺术提 供了更广阔的天、地,许多术形式就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 发展而产生、发展的。最明显莫过于电影。
• 5.试述书法艺术的特征 (1)线条与组合。 书法是以线条的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 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 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人的审美情 操。 书法用的毛笔用兽毛制成,有软毫、硬毫和兼毫诸种,它们能够表现 出粗细、浓淡、虚实、方圆、厚薄、刚柔等种种线条。书写在吸水性 渗化性很强的宣纸上,能够创造出晕化的趣味和墨色的美感,从而具 有图画的美,使书法艺术更韵味无穷。 书法的组合包括结构与章法两种。书法的“结构”。包括字的结构, 以及每个字的大小、疏密、斜正等。书法的“章法”,是指作品的总 体布局,即整幅字从总体上看应当错综变化、疏密相问、具有节奏和 气势,从而体现出整幅作品内在的神韵。
• 1.召唤结构在意识鉴赏中的作用? “召唤结构”指艺术作品因布满空白点和未定点, 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都 在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再创造将 其充实、确定,使其得到具体化。 实际上,艺术鉴赏的再创造属性,正同艺术作品 的“召唤结构”有密切的联系,正因为艺术作品 中包含着许多有待于鉴赏者去补充,填塞的空白 点、未完点,它才可能引发鉴赏者的想像力,并 去进 行艺术再创造。倘若一部艺术品通篇浅显, 一目了然,毫无内在意蕴,那么必然缺乏回味余 韵,不值得去进行什么再创造了。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知识点提要

上编艺术总论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偶、皮影)。

19 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第一章第一节艺术的本质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理念”是内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xi é(南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里提出《原道》认为“文以载道” 。

文是道的表现,道是文的本源。

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 ,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

代表人物:(德国古典美学开山鼻祖)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强调创作主体(人)的重要性,把自由活动看作是艺术与审美活动的精髓。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

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 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

代表人物:(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模仿” ,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圣才出品】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是本书的重要基础章节之一,主要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时,需要着重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三点启示。

本章主要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分点记忆,并熟悉
对应代表学者的艺术哲学理念和代表作,以便答题时举例。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
1.客观精神说(见表1-1)
表1-1 客观精神说
2.主观精神说(见表1-2)
表1-2 主观精神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
(1)模仿说(见表1-3)
表1-3 模仿说
(2)再现说(见表1-4)
表1-4 再现说
(3)评析
这种观点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过分夸大了客观因素,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本质问题中存在片面性。

4.其他观点
中外艺术史上有影响的其他观点还包括“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拓展】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考点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
1.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见表1-5)
表1-5 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见表1-6)
表1-6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
考点三:艺术的特征★★★★★
1.形象性(非抽象,见表1-7)
表1-7 形象性。

《艺术学概论》考研彭吉象2021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艺术学概论》考研彭吉象2021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

《艺术学概论》考研彭吉象2021考研复习笔记与考研真题上编艺术总论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庖丁解牛)】【通关提要(提纲挈领)】本章是本书的重要基础章节之一,主要论述了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学习时,需要着重了解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即“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或“再现说”,把握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的概念以及该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的三点启示。

本章主要考查填空题、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复习时要整体把握基本概念和具体内容,分点记忆,并熟悉对应代表学者的艺术哲学理念和代表作,以便答题时举例。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考点一: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代表性观点★★★★1客观精神说(见表1-1)表1-1 客观精神说2主观精神说(见表1-2)表1-2 主观精神说3模仿说或再现说(1)模仿说(见表1-3)表1-3 模仿说(2)再现说(见表1-4)表1-4 再现说(3)评析这种观点重视和强调了艺术创作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但过分夸大了客观因素,忽视和否认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在艺术本质问题中存在片面性。

4其他观点中外艺术史上有影响的其他观点还包括“形象说”“情感说”“表现说”“形式说”等。

【拓展】马克思主义对艺术本质的看法: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

考点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1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见表1-5)表1-5 两种生产活动和艺术生产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见表1-6)表1-6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带来的启示考点三: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非抽象,见表1-7)表1-7 形象性2主体性(见表1-8)表1-8 主体性3审美性(见表1-9)表1-9 审美性。

《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北大-彭吉象第4版).doc

《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北大-彭吉象第4版).doc

《艺术学概论》要点(北大-彭吉象第4版)【本质】1.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1柏拉图:(“洞穴”之喻)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现实是对理式的模仿。

%1黑格尔:“美就是理性的感性显现”。

%1刘勰、朱熹:《文心雕龙》,文以载道说。

2,主观精神说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生命本体的冲动”。

%1康德: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这种“自由的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与游戏相通。

%1尼采:艺术的两种根源是日神冲动(造型)和酒神冲动(音乐),“梦”和“醉”是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1宋代严羽:妙悟说。

明代袁宏道:性灵说。

☆3.模仿说或再现说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1亚里士多德: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艺术比它“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

%1车尔尼雪夫斯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特征】一、形象性(非抽象的而是形象的)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蒙娜丽莎,韩熙载夜宴图)3.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淮南子,巴尔扎克像)2.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阿Q正传,水浒,荷马史诗)二、主体性1.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照夜白图》)2.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俞平伯)3.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三、审美性1.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2.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清明上河图》)3.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起源】%1源于“模仿”(亚里士多德:所有的文艺都是“模仿”)%1源于“游戏”(“席勒一斯宾塞理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1源于“表现”(克罗齐"直觉即表现”,列夫托尔斯泰:在《艺术论》提到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1源于“巫术”(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的理论主张弗雷泽《金枝》: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1源于“劳动”(希尔恩《艺术的起源》普列汉诺夫《没有名字的信》)%1多元决定论: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长的发展过程,渗透了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及游戏的本能巫术说与劳动说更为重要。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 彭吉象

《艺术概论》考研笔记 彭吉象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艺术史上的主要说法:客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德体现。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式最早对艺术的本质进行哲学探讨的学者。

他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仅仅是第三性的。

这样一来,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而现实又是对理式的模仿。

德国古典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他给美下的定义:“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主观精神说,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体现”代表人德国古典学的开山祖康德,把他的美学体系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

摹仿说或再现说,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艺术是现实的模仿,艺术应该表现出事物的本质性质来。

艺术本质问题的科学理论基础人类社会从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两大类。

为了满足这两种生活所进行的生产活动,就叫做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

物质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们的物质文明。

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他的成果构成了人类的精神文明。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则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它的成果构成了人类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马克思明确提出“艺术生产”的概念,将“艺术”和“生产”联系起来考虑,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当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在美学史和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艺术生产”理论,对于揭示艺术的起源和艺术的发展,揭示艺术的性质和艺术的特点,以及揭示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这样一个完整的艺术体系的奥秘,都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完全可以这么讲,“艺术生产”理论为艺术学研究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石。

艺术生产理论对艺术研究的启示:1,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以劳动为前提,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文化实践活动。

2,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个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3,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的特征形象性:1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2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七章 表情艺术)【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七章 表情艺术)【圣才出品】

第七章表情艺术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主要介绍了表情艺术的主要种类和审美特征。

学习时,需重点掌握音乐与舞蹈两种表情艺术的概念、分类,把握其审美特征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与反映,并能赏析中外表情艺术实例,熟悉表情艺术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内心情感。

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本章的重点,多考查名词解释,可能会考查论述题。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表情艺术(见表7-1)★★★
表7-1 表情艺术
考点二:音乐艺术★★★
1.音乐的种类(见表7-2)
表7-2 音乐的种类
2.音乐的欣赏理论、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见表7-3)
表7-3 音乐的欣赏理论、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
3.交响乐(见表7-4)
表7-4 交响乐
4.音乐的历史
(1)我国音乐的历史(见表7-5)
表7-5 我国音乐的历史
(2)西方音乐的历史(见表7-6)
表7-6 西方音乐的历史
考点三:舞蹈艺术★★★
1.中国舞蹈和欧洲舞蹈(见表7-7)
表7-7 中国舞蹈和欧洲舞蹈
2.舞蹈的分类(见表7-8)
表7-8 舞蹈的分类
考点四:表情艺术的审美特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复习笔记和自测题详解(含考研真题)(第十一章 艺术作品)【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艺术作品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庖丁解牛)】
【通关提要(提纲挈领)】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主要介绍了艺术作品的三个层次及其相互关系、典型和意境以及我国传统的艺术精神。

学习时,应重点掌握艺术作品的内涵及具体内容,了解中国古典美学特有的范畴和体系,并能理解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对中国艺术产生的巨大作用及影响。

本章历年是考查重点,常考概念题、简答题等;除了考查单个概念外,也要注意与前面章节相近
概念对比记忆,注意区分。

【考点难点归纳(厚积薄发)】
考点一:艺术作品的层次★★★★★
艺术作品是指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它是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和艺术语言,通过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将头脑中形成的主客体统一的审美意象物态化,创造出来的审美鉴赏的对象。

1.艺术语言(见表11-1)
表11-1 艺术语言
2.艺术形象(见表11-2)
表11-2 艺术形象
3.艺术意蕴(见表11-3)
表11-3 艺术意蕴
考点二:典型和意境(见表11-4)★★★★
表11-4 典型和意境
考点三: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见表11-5)
表11-5 中国美学与中国艺术
2.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三者交织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艺术产生深远影响,形成了中国传统艺术精神。

(1)道(见表11-6)
表11-6 道
(2)气(见表11-7)
表11-7 气。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研核心重点笔记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考研核心重点笔记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

故宫全景明代永乐四年始建悉尼歌剧院约翰·伍重设计中外实用艺术精品赏析一、北京故宫(建筑艺术)故宫是中国古代皇宫的建筑群,明清两代的皇宫,位于北京城的中心,明清时称紫禁城,1925后史称故宫,1988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故宫占地72万平方米,现存建筑980余座,有房屋9000余间,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

整个紫禁城建筑分为南部前朝部分和北部后寝部分,没着一条南北向的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

其建筑与规划,继承了中国古代宫殿的传统,显示了皇权的至高无上。

故宫是全世界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宫建筑群,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美都是罕见的,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杰作。

【赏析】北京故宫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坐落北京中轴线,1406年始建,14年基本建成。

作为明清皇宫,突出了皇权至高无上和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观念。

以皇帝处理政务的三大殿为主,三大殿中以太和殿(金銮殿)为主,居故宫中心,太和殿红墙黄瓦,店面宽11间,进深5间,建在高约2米的汉白玉台基上。

太和殿位于南北方向中轴线的中央,精心设计了三个高潮:一是从正阳门开始,穿过壮阔的天安门广场,二是长方形的午门广场,三是太和殿前气氛森然的正方形广场,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方式体现出皇帝作为真龙天子的绝对权威。

此外,故宫的总体布局也鲜明的体现出封建礼制。

封建社会的建筑艺术主要体现出那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和社会制度,封建社会儒家正统思想十分强调稳定,故宫前部宫殿宏伟壮丽、明朗开阔,后部内廷庭院深邃、建筑紧凑,这种南北纵向层层递进、左右两面对称均衡的构建方式恰恰最能体现稳定的特点,也反映出朝代君主希望江山社稷稳固、世代相传的意愿。

故宫的色彩和装饰也都渗透着儒家的观念意识,凝聚着封建社会的历史文化。

从色彩上来看,总体上富丽堂皇。

尤其是朱红色的围墙、白色的台阶、金黄色的琉璃瓦顶,大红色的柱子和门窗,使这座皇宫的色彩别具一格。

彭吉象艺术概论整理适于考研

彭吉象艺术概论整理适于考研

第一章艺术的本质与特征1.关于艺术的本质几种主要看法: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1)认为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2)柏拉图认为,理性世界是第一性的,感性世界是第二性的,而艺术世界仅仅是第三性的。

认为艺术是“摹本的摹本”“影子的影子”“和真实隔着三层”。

(3)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1)认为艺术是“自我意识的表现”,是“生命本体的冲动”。

(2)康德认为,艺术纯粹是作家艺术家们的天才创造物,艺术丝毫不夹杂任何利害关系,不涉及任何目的。

(3)他强调艺术创作中,天才的想象力与独创性,可以使艺术达到美的境界。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1)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发展到后来,更认为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再现”。

(2)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

(3)车尔尼雪夫斯基从他关于“美是生活”的论断出发,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呢?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归根结底,是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1)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2)艺术生产的突出特点,是把创作主体强烈的主观因素渗透到整个艺术创作过程,并融汇到艺术作品之中。

(3)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必然是心与物的结合、主观与客观的结合,再现与表现的结合。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它的发展不能脱离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条件。

最终原因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编版

彭吉象编著《艺术学概论》考研核心笔记_呕血整理精编版

1.艺术的本质第一种,“客观精神说”。

第二种,“主观精神说”。

第三种,“模仿说”或“再现说”。

2."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究提供了哪些启示?第一,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首先,从艺术的起源来看,艺术生产本身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的。

艺术的起源可能有多种多样的原因,但归根结底,以劳动为前提,以巫术为中介,艺术的起源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其次,从艺术的性质和特点来看,艺术生产理论告诉我们,艺术作为审美主客体关系的最高形式,艺术美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艺术是对客观社会生活的反映,另一方面艺术又凝聚着作家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想和情感愿望。

也就是说,艺术美既有客观的因素,又有主观的因素,这两方面通过作家艺术家的创作活动互相渗透、彼此融合,并通过物态化形成具有艺术形象的艺术作品。

第二,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第三,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3.艺术的特征:1形象性①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②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③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2主体性①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②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的特点③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的特点3、审美性①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②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③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美和形式美的统一。

4.艺术起源的五种学说(1)艺术起源于“模仿”。

主要代表人是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2)艺术起源于“游戏”。

代表人是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3)艺术起源于“表现”。

系统地以理论方式提出这种说法的应当首推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

(4)艺术起源于“巫术”。

代表人物是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

(5)艺术起源于“劳动”。

俄国普列汉诺夫在《没有地位的信》中,通过对原始音乐、原始歌舞、原始绘画的分析,以大量人种学、民族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的文献证明,系统地论述了艺术的起源及其发展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的核心是艺术教育,艺术具有审美认识、审美教育、审美娱乐等独特的 功能和作用,具有以情感人、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等特点,使艺术教育成为审美 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方式。
艺术教育的意义: ① 狭义——艺术教育被理解为为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
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 ② 广义——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
艺术产生于非艺术,使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艺术起源于人类社会实践的 历史发展中。
艺术的产生经历了一个由实用到审美、以巫术为中介、以劳动为前提的漫 长历史发展过程,其中也渗透着人类模仿的需要、表现的冲动和游戏的本能, 艺术的起源从根本上讲,最终归结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第三章 艺术的功能与艺术教育
第一节 艺术的社会功能
度上揭示了艺术的部分特殊性,但仅仅从生物学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仍然未能揭 示艺术产生的最终原因。
表现说——在东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19 世纪后在西方文艺界有较大影响,是西
方现代文艺思潮的主要理论基础,即强调艺术应当“表现自我”。 代表人物: (东汉)《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 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艺术的本质是直觉,直觉的来 源是情感,直觉即表现,因而,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 (英国史学家)科林伍德——只有表现情感的艺术才是所谓“真正的艺术”, 艺术就是艺术家的主观想象和情感表现。 (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起源于传达感情的需要。 (美国当代美学家)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艺术 品就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 表现说,把艺术的起源归结为“表现”脱离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仍然是把现象当 做本质,把结果当做原因,依然是片面的。
③ 寓教于乐——强调,应当把思想教育融合到艺术审美娱乐之中。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主要是指通过艺术欣赏活动,使人们的审美需要得到满 足,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使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
艺术的审美娱乐作用:
① 艺术作品之所以受人欢迎,在于它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人们通过欣赏艺术 作品,能使其审美需要得到满足,精神上产生一种愉悦、美感。
① 艺术创作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风格) ② 艺术作品具有主体性。(艺术家个人烙印) ③ 艺术欣赏具有主体性。(“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艺术的审美性——艺术品具有审美价值。 ① 艺术的审美性是人类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体现人类的审美意识) ② 艺术的审美性是真、善、美的结晶。(将生活中的真、善、美凝聚在作品中) ③ 艺术的审美性是内容和形式美的统一。(二者有机结合,辩证统一)
第二节 人类实践与艺术起源的多元化决定论
(法国结构主义学者)阿尔都塞——把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主义观点用 于说明社会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并且进而提出了多元决
பைடு நூலகம்的辩证法/结构辩证法。 (法国艺术史学家)希尔恩《艺术的起源》——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
研究艺术的起源必须从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相结合的角度采取 综合研究的方法,才能揭示艺术起源的奥秘。
艺术审美教育作用的特点: ① 以情感人——是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之间最鲜明的区别,艺术作品总是灌注
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描绘,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② 潜移默化——艺术作品对人的感染,常常是在毫无强制的情况下,使欣赏着
自由自愿、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心灵得到净化。(艺术常常成为宗教宣传教义的载体, 爱国主义教育的范本。)
第一章 艺术的本质与特征
第一节 艺术的本质
一 、关于艺术本质的几种主要看法
客观精神说——艺术是“理念”或者客观“宇宙精神”的体现。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现实世界是理式世界的摹本,艺术是现实世界 的摹本,艺术是摹本的摹本,是影子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集大成者)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念”是内 容,“感性显现”是表现形式,二者辩证统一。
“艺术生产”理论给艺术学研提供的启示:
1、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的起源、性质和特点。
① 艺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才从物质生产中分化出来。 ② 艺术一方面是对客观社会的反映,另一方面又凝聚着艺术家主观的审美理 想和情感愿望。
2、 艺术生产理论阐明了两种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① 艺术的发展脱离不了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一定时代的艺术发展,是在一 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
劳动说——19 世界末叶出现,马克思主义的艺术起源说,在我国文艺界占据主
导地位。 代表人物:
(俄国共产主义革命家)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系统的论述了艺术 的起源和发展的问题,并且得出了艺术发生于“劳动”的观点。 生产劳动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但艺术的起源是多原因的,并非单原因的,是 多元的,不是单一的。艺术是人类创造的特定精神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多方面 考虑。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笔记整理
上编 艺术总论
广义的艺术包括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狭义的艺术专制文学以外的其他艺术门类, 将文学与艺术并列起来,合称“文艺”。 广义上的艺术包括:实用艺术(建筑、园林、工艺美术、现代设计)、造型艺术 (绘画、雕塑、摄影、书法)、表情艺术(音乐,舞蹈)、综合艺术(戏剧、戏曲、 电影、电视)、语言艺术(诗歌、散文、小说),民族民间艺术(杂技、曲艺、木 偶、皮影)。 19 世纪末德国的康德拉·费德勒极力主张将艺术与美学区分开来,成为相互交 叉而独立的学科,这标志着艺术学的独立,费德勒因此被称为“艺术学之父”。 艺术学的内容包括艺术理论、艺术批评和艺术史。
②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上,艺术的繁荣与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呈现出 某种不平衡现象。
③ 艺术生产必然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不包括个别特殊现象。
3、 艺术生产理论揭示了艺术系统的奥秘。
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鉴赏”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研 究,从而揭示出艺术作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的辩证关系。
巫术说——出现于 20 世纪,是西方在艺术起源上影响最大的一种理论。
代表人物: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中最早
提出“万物有灵”的巫术的理论主张。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弗雷泽《金枝》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信仰,都源
自交感巫术。 巫术是原始人面对自然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作用于社会实践,所以艺术的起源最 终应该归结于社会实践活动。
② 使人们通过艺术欣赏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更好地投入新的工作。 ③ 通过审美欣赏,人们不仅可以满足精神上的审美需要,身心得到积极的休息, 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
第二节 艺术教育
美育理论体系的建立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来,席勒在《美育书 简》这一美学理论名著中,席勒不仅仅从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来看待问题,而是 从自然与人、感性与理性等基本哲学命题提出人性的复归,使西方的美育理论进 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艺术的产生是通过创造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品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审美 价值是艺术最基本、最主要的特性。 艺术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主要是指人们通过艺术鉴赏活动,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 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
艺术的审美认知作用的特点:
① 艺术对于社会、历史、人生具有审美认识功能,往往能够更加深刻地揭示社会、 历史、人生的真谛和内涵,反映社会的广度深度,常常通过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给人 们带来难以忘却的社会生活知识。
第二章 艺术的起源
第一节 关于艺术起源的几种观点
模仿说——是关于艺术起源的最古老的说法,在欧洲占统治地位 2000 多年。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模仿”是人类的本能,所有的文艺
都是“模仿”, 模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用的方式不同,所 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实的模仿。
(俄国革命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是对生活的 “再现”,是对客观现实的“再现”。 另外还有形象说、形式说、情感说、表现说
二、艺术本质问题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
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分为“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艺术生产作为一种特殊 的精神生产,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构成了人类灿烂的艺术文化宝库。
第二节 艺术的本质(特征)
艺术的形象性——艺术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①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管的统一。 ② 艺术形象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③ 艺术形象是个性与共性的统一。
成功的艺术形象,无不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丰富而广泛的社会概括性。 艺术典型:艺术家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栩栩如生的鲜明个性 并体现出普遍意义的典型形象。艺术典型比起艺术形象来具有更强烈的个性与更 广泛的共性,是艺术形象的凝练与升华。 艺术的主体性——体现在艺术创作的全过程(艺术创作、艺术成品、艺术欣赏)。
(德国哲学家)尼采——人的主观意志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主宰,也是推动 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在其代表作《悲剧的诞生》中把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看做 艺术的两种根源,把“梦”和“醉”看做审美的两种基本状态。
模仿说/再现说——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力很大的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 仿”。 代表人物: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的模仿肯定了现实与艺 术的真实性,认为艺术比所模仿的现实更加真实,认为艺术家不应当“按照事物 本来的样子去模仿”,而是“照事物应当有的样子去模仿”。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审美书简》——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 冲动”必须通过“游戏冲动”才能有机地协调起来。
(19 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人类是高等动物,比低等动物有更多的 过剩精力,艺术和游戏就是人的过剩精力的发泄。
(德国学者)布鲁斯——游戏是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在为将 来的实际生活做准备或练习。 游戏说肯定了游戏的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将游戏和艺术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