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传播学》第五章受众分析
受众调查研究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以帮助传播者 了解分析受众,改善提高传播效果为目的的一种研究 方法。
二、受众调查的种类、方法和手段
受众调查的主要种类有抽样调查法、访谈法、内 容分析法和控制实验法。
抽样调查法是对一部分人或特定“人口”样本 (杂志订阅者、报纸读者、电视观众等)的研究,它 根据统计学原理将从样本中得出的结论推广到全体人 口,具有一定程度的确定性和可信性,适用于较大范 围的调查。
控制实验法多用于研究人的认知或心理变化, 是处理因果关系问题的传统方法。一个实验包含了 试验者对变量的控制或操纵和用公正、系统的方法 观测的结果。经典的实验将回答一种变量是否或在 什么程度上影响另外一个变量的问题。
受众调查也成为媒介市场调查的一部分,其作 用主要是测定转型时期不断变化的受众需求,以保 证在不断变化的受众市场重新定位。
四、当今传媒对受众的重视
受众的需求和选择最终决定新闻媒介的命运,因 此在新闻传播中必须明确“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
对“以受众为中心”的理解: 狭义:大众传播媒介个体运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体现出的受众本位意识和以受众为中心的运作状态。 广义: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系统即社会的决策层 和组织层都建立起一种普遍的社会性的受众本位意识。
德弗勒四种不同的“理想类型”
1、个人差异论:
由于心理结构的不同,人们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 带有自身的倾向性,从而使得他们对大众传播的内容 的接受、理解、记忆、反映各不相同。
2、社会分化论
受众在接受媒介和选择内容时不仅受“个人差异论” 的影响,而且还受他们在社会结构中所处的地位的影 响。
3、社会关系论
思考题:
1、受众研究的经典理论有哪些? 2、受众接受信息的行为选择有哪些? 3、简述受众和媒介之间的关系。 4、选择一种受众研究方法,对某一传媒现象进 行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
传播学概论-第八章受众
二、受众的动机 1、动机的审视 受众的动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审视 (1)、强度 有的强烈、激越,有的微弱、舒缓。马加爵 (2)、深度 有的将其挂在嘴上,有的深藏内心。薛宝钗 (3)、亮度 有的动机明显、清晰,有的动机模糊,没有特定的追求目标(考 研) (4)、广度 有的目标远大,有的鼠目寸光,只盯着眼前利益。 2、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受众的所有信息接受行为,都是在动机的驱使下发生的。 (2)、指向功能 人的行为受动机所指引。 (3)、强化功能 受众怎样知觉、如何理解、如何思考,都要受到接受动机的性质和强度的影 响与左右。 3、外加动机与内发动机 4、表层动机与深层动机 受众的一些深层动机包括:逃避现实、发泄不满、印证偏见、平衡心理、幸 灾乐祸、寻找求爱秘诀、窥探性的秘密、搜寻闲谈话题、获取特殊经验等。
得社会威信的手段;(5)社交的手段(提供丰富的话题);(6)、读报本身的变化
(读报成为一种习惯,读不到报纸就会觉得缺少了什么)。
(三)、对电视媒介“使用与满足”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麦奎尔对新闻、知识竞赛、家庭连续剧、青年冒险电视剧
等六种节目进行调查,抽出了它们之间共同的四种基本类型:
1、心绪转换(diversion)效用——电视节目可以提供消遣和娱乐,能够帮
一文中,认为读书的普遍动机有:实用动机、休憩动机、夸示动机、逃避动机(转
移日常生活烦恼)等;1949 年,发表的《没有报纸意味着什么》中,认为人们
对报纸有六种利用形态:(1)、获得外界消息的信息来源;(2)、日常生活的工具
(如天气预报、交通、购物等消息);(3)、休憩的手段(安静和休息);(4)、获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话语权——自由与隐私首先我想解释的是什么事话语权。
话语权就是说话权、发言权,即说话和发言的资格和权力。
这样的话语权往往同人们争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地位和权益的话语表达密切相关。
例如,对已有事态的解释权、对自我权益要求的申诉权、对欺骗压迫的抗议权、对政治主张的阐发权、对虚假事件的揭露权、对罪恶事实的控诉权、对错误观点的批判权等等,都属于话语权。
如今,我国互联网事业正在持续快速的发展,并在普及应用上进入崭新的多元化应用阶段。
互联网的影响正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
我们在审视以往传统媒介的同时,也开始更多地关注网络这一新型媒介的发展和影响,但与以往媒介比较的同时,我们用已有眼光来审视也是远远不够的,更多地需要我们深刻而理性地细化审视网络传媒的发展。
它是最具时效性的代表之一,它的出现带来了传播媒介的一次革命性跨越,被人们称之为大众的“第四媒介”,它可以综合以往媒介的大多特性,能够在受众传媒接近权这一领域比以往媒介走得更远,也更能体现这个领域给作为受众的我们所带来的更多反馈机会,正如此,它所带来的是受众“话语权”的真正突破性。
从传播及传播学的角度出发,“话语权”这一概念是受众对一次或几次传播过程中的一种权利自然和不自然的赋予,这种权利的赋予类同于受众在传播中的其他特有地位一样,应是受众的基本权利,同时也是传播者的义务。
它向传统媒介显现它无可比拟的话语接近权或其他更多优势的时候,也在自身弊病的另一条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网络“话语权”成为网络传播的双刃剑,让网络传播在自我抉择和辨证统一中发展。
我们身处传播的世界,求新、求变是受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以人为本,尊重受众”,是现代新闻媒介应当遵循的职业操守。
对新闻媒介而言,满足受众不断更新的诉求是其实施“变脸变身”的最终目的。
时下,“话语权”一词被频频使用。
话语权是现代人言论自由的体现,应该是人人有份的。
在新闻和受众两者之间,双方互有话语权。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六章 新闻媒介的受众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受众的特点 受众的分类(细分) 受众的权利 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
第一节 受众的特点
一、受众是谁 在大众传播领域里,受众指的是大众传播 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具体说就是读者、观 众、听众。 不同的受众观(P206)——被动的接受者 (接受教育、接受指挥)、消费者等
三、批评建议和监督权
P226 ①受众通过媒介对各公共领域内的部门 和各项活动依法行驶批评建议和监督的权利; ②受众对新闻媒介的活动行使批评建议 和监督的权利。
传播服务保障权利:指受众依照法律享有进 行传播消费和一系列服务保障的权利。 这一权利有许多具体的细则,如受众享有自 由选择媒体、选择新闻信息消费方式以及要 求新闻媒介提供合格的、良好的服务的权利。 而这些权利在实际操作中常常被忽略或侵犯, 如强行摊派订阅、非正常停刊减张、广告侵 占新闻播出时间、新闻质量低劣、未按电视 节目预告播出节目、延期投递等,都是对受 众传播服务保障权利的侵犯。
2、混杂性 因为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地分布在全社会 的各个角落,就相应造成了受众成员的混 杂性特征。
3 受众对媒介是一种笼统的、隐蔽的存在。
(二)当代中国受众的群体信息需求 变化(受众的新特点)
1、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比以往更旺盛 2、受众对决策参考性信息需求增加 3、受众呈现出多元与分化
第二节 受众的分类(细分)
六种分类方法: 1、按照接触的媒介类别:报纸读者、 广播听众、电视观众,彼此交叉。 2、按照人口统计学原理:按照性别、 年龄、职业、地域、教育水平等再划分 为不同的次属群体。 3、按照接触媒介的频率:稳定受众和 不稳定受众。
4、按照受众不同的信息需求:一般受众 和特殊受众。 5、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 众和潜在受众。 6、按照新闻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 众和边缘受众。
新闻学概论考试资料全
新闻学概论资料整理【名词解释】1、新闻:A.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B.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2、信息的定义:A.广义信息:指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B.一般信息:指与人类的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
C.狭义信息:指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3、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理论、方针、政策、伦理道德、立场态度等),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4、大众传播:由一些机构和技术所构成,专业化群体凭借这些机构和技术通过技术手段向为数众多,各不相同而分布广泛的受众传播符号。
5、舆论:A.定义: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
B.特点:舆论作为公众意见是社会评价的一种,是社会心理的反映,它以公众利益为基础,以公共事务为指向,并因此具备许多独有的个性: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6、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局限于通过大众传播工具传递信息,也包括人们为沟通客观世界新近变动的情况所进行的一切活动。
7、新闻事业:是新闻事件采集、生产、传播以及管理机构的总称,是现代社会的一种制度性安排。
8、新闻要素:是新闻构成必须的材料。
五要素:发生新闻的主角(who),发生的事情(what),发生的时间(when),发生的地点(where),发生的原因(why)9、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要求:A.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报道必须迅速,越快越好。
B.要求报道尽可能地准确,叙述尽可能地量化。
10、软新闻——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性的新闻。
它和人们切身利益无多大关系,向受众提供娱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或作为谈资。
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属于延缓性新闻,其公开发表也没有时间的紧迫性。
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散文笔法)。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通过媒体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受众群体。
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他们在信息接收、理解和回应中起着关键作用。
而传播效果则是评判新闻传播质量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探讨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受众类型在新闻传播中,受众可以分为被动受众和主动受众两种类型。
被动受众是指接受信息不主动参与互动的群体,他们对于新闻信息的接收和理解程度相对较低。
而主动受众则是指积极参与互动、主动思考的群体,他们更加关注新闻内容,对于信息的传播效果有更大的影响力。
二、受众特征对传播效果的影响1. 受众兴趣与关注度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新闻内容能够与受众的兴趣和关注点相契合,就会引起受众的关注,从而增加传播效果。
相反,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兴趣与关注度不符,受众则可能忽略或快速流失,传播效果将大打折扣。
2. 受众知识和素质水平受众的知识和素质水平也是影响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知识丰富、素质高的受众对于新闻内容的理解和解读能力更强,他们更容易对新闻信息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相比之下,知识和素质水平相对较低的受众则可能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回应能力有所局限,传播效果受到限制。
3. 受众价值观和立场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也会对传播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符,受众更容易接受和认同,传播效果会得到增强。
然而,如果新闻内容与受众的价值观和立场相悖,受众可能会产生抵触情绪,传播效果则会受到抑制。
三、传播策略与传播效果为了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传媒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需要采取多种传播策略。
下面列举几个常用的策略:1. 定位准确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准确定位受众群体,了解他们的特点和需求,并根据受众特征调整新闻内容与形式,从而提高传播效果。
2. 创造互动与受众进行互动可以增加传播效果。
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重点笔记
绪论拉斯韦尔公式“五W”模式谁———-说了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取得了什么效果控制研究内容研究媒介研究受众研究效果研究一.传播和新闻传播学新闻传播学研究人类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事业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二.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意义以学事术,指导人们驾驭新闻传播规律,能动地从事新闻传播活动提高新闻实践经验总结与新闻传播研究的理论水平新闻传播学是一门以基础性理论为特色的骨干课程,是应用课程和历史课程的先修课三.学习理论新闻传播学的方法1.一般方法认真研读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著作,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点,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传播现象与传播社会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估资产阶级新闻学者的研究成果和资产阶级报刊活动家的业务经验,为我所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作风和方法,在新闻传播活动和学术讨论中掌握新闻传播规律2.特殊方法科学抽象和理论思维定性和定量方法规范新闻传播质量新闻—经济-政治-文化的综合考察第一章新闻传播行为“延伸的人体”第一节行为和新闻传播一.动机和行为需要——动机——行为——目的动机性行为特点动因目标形成动机内在条件(需要、欲望)感到缺乏期待满足客观条件(诱因、刺激)勒温-人类行为行为公式B=f(P*E)行为=函数(人*环境)二.生存需要和新闻传播行为的发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新闻传播行为起源于人类社会化的生产劳动和生活活动的需求,这种活动直接产生于人类生存发展的共同需要第二节理论新闻传播学对新闻起源的认识新闻传播起源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它以满足社会的共同需求和共同兴趣为目的一.关于“新闻欲”任白涛-新闻及其承载物的产生,是由于人的社会需求二.关于“群居说”和“好奇说”非本质原因第三节新闻传播的特点一.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传播的基本特征1.陈述事实最重要特征五要素:新闻写作学五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新闻六要素——如何H2.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新鲜事实常报常新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3.报道及时第一时间内报道普通事实——质变——新闻事实——量变——普通事实反对“唯速主义”的前提下,抢新闻4.公开传播循公开渠道向全社会作无定向的传递二.新闻的定义陆定一: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第二章新闻传播者新闻信息的推动力、传播活动的守门人第一节新闻传播者的角色定位一.社会角色角色|戏剧用词——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引入社会心理学个体社会角色社会化:个体通过社会实践学习知识和技能,并在某种程度上被引导着去适应他所在社会或群体的规范,从而使自己从一个自然人变成一个社会人的过程。
新闻传播从“受众”到“用户”身份变迁的研究
76学术探讨有关受众的讨论在传播研究领域向来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伴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新闻传播学界和业界显现出一种使用“用户”取代“受众”概念的趋势,似乎“用户”就此掌握了传受关系中的主动权,媒介技术和内容也进一步转向了所谓的“用户中心制”。
本文就此进行思考,并尝试回答如下问题:第一,传播学界对于“受众”的认知经过了怎样的发展历程?第二,“用户”与“受众”身份之间是否存在本质区别?第三,对于“用户”身份进行想象的背后体现的是怎样的话语权力结构?一、“针锋相对”的受众观在受众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问题上,欧美学界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分别以法兰克福学派和伯明翰学派为典型代表。
(一)难以摆脱消极被动的形象受众充满批判色彩的法兰克福学者从经济理性、技术控制、意识形态和文化构成四个维度对大众文化进行讨伐,并宣判受众无法摆脱被动的困境。
1933年到1934年,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进行了一次关于“权威与人格”的调查研究,目的在于分析为何“理性”的德国民众会被纳粹政权“洗脑”。
奥地利心理学家赖希(Wilhelm Reich)和法兰克福学派的弗洛姆(Erich Fromm)得出结论:在极权控制模式之下,大众会形成受虐心理,这并非一种个体化的人格现象,而是一种“施虐/受虐”的集体性社会心理结构(弗洛姆,1933)。
这一结论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消极受众观奠定了基础。
研究所在二战期间被迫迁往美国后,以霍克海默和阿多诺为首的研究者发现了与纳粹极权全然不同的压迫形式,即高度发达的商品文化对于大众的奴役。
此外,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提出了“单向人”概念,认定文化工业体系之下的受众群体无异于被奴役而不自知的生产工具。
从《乌合之众》(1895)、《启蒙辩证法》(1946)到《单向度的人》(1964)的半个多世纪中,在批判学者看来,受众似乎始终难以摆脱消极被动的形象。
(二)对于消极受众观的反抗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悲观绝望相对应,英国伯明翰学派的研究者们对于受众的主体性与能动性抱新闻传播从“受众”到“用户”身份变迁的研究徐泽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江苏 南京 210000)摘要:传播学研究历史上,关于积极受众观与消极受众观的争论一直存在,争论的焦点在于受众群体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第六章受众
受众的角色
1.信息产品的消费者 2.传播符号的“译码者” 3.传播活动的参与者 4.传播效果的反馈者
、
二、受众的特点
就受众在空间上分布、存在的态势看,受众的特 点主要表现为: 1、多 2、杂 3、散 4、匿
• 就受众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受众又具
有四个特点: 1、自在性 2、自主性 3、自述性
社会条件 个人特性
媒介印象
需求
媒介接触 可能性
媒介接触
满足类型
其他满足手段
受众接触媒介的过程
(1)接触目的:为满足特定需求。
(2)发生条件: 媒介接触的可能性;
媒介印象。
(3)根据媒介印象, 选择特定的媒介内容
受众接触 媒体过程
(5) 人们会根据满足的结果来 修正既有的媒介印象,在不同的 程度上改变对媒介的期待。
归为5大类别:
• (1) 认知的需要(获取信息、知识和理解) • (2) 情感的需要(情绪的、或美感的体验) • (3) 个人整合的需要(加强可信度、信心,稳固
性和身份地位)
• (4) 社会整合的需要(加强与家人、朋友等的接
触)
• (5) 舒解压力的需要(逃避、转移注意力)
• 据此,卡茨等人主张把注意力转移到信息接受者这一方,
个人差异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设计劝服 性传播前,需要先弄清受众的兴趣、爱好、需要、 价值观、态度等,再挑选与之相应的讯息进行传 播。否则,与受众特点和需求不符合的讯息,就 会遭到回避和拒绝。
社会类型论
• 社会类型论,又称为社会范畴论 ,它以社会
学为基础,重点强调受众的社会群体的特性差异。 由赖利夫妇于1959年在《大众传播与社会系统》 中首次提出。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 的,尽管每个受传者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一定 的社会阶层中,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某一社 会类型的受众对同一讯息又会有大体一致的反应。 大众媒介据此有针对性的采写、设计、制作、传 播讯息,就能增强传播媒介的吸引力,提高大众 传播的效果。而不同社会类型的受众,也会将接 受对象锁定在符合自己要求的媒介或栏目上。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
新闻学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从新闻学的内容来说,大致可以分为理论、历史、应用三部分。
2、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这是新闻工作者最重要的素质。
3、辨析是要专才还是广学?对于立志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除了学好新闻学外,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令,学习其他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到新闻实践中刻苦磨炼,从而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
4、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主要观点:1、报刊独立自主、不受政府的干涉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权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4、对事实的信念第一章1、新闻活动的渠道:一、亲身传播二、大众传播三、群体传播第二章1、新闻的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新闻的基本特点:一是真实,二是新鲜3、新闻的本源:即事实的变动新闻的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
4、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路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他人来信。
5、新闻要素是指构成新闻的必需材料。
新闻五要素是指发生新闻的主角、发生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地点、发生的原因。
6、明确新闻五要素的作用:第一,有助于记者在采访新闻时迅速地弄清每一个事实的要点。
第二,有助于记者迅速地抓住新闻的重点,尤其在新闻导语的写作中。
7、导语:是相对于新消息而言的,现代新闻写作中,导语通常保留新闻中二个或几个要素。
突出哪一些要素取决于新闻价值在哪,哪些要素最能引起读者、观众或网民兴趣。
8、硬新闻是指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
软新闻则具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
第三章1、在新闻学里,信息这一概念就是指狭义信息即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
2、信息最基本的特点是“新”。
共享性是信息最重要、最本质的特性。
3、信息与新闻的异同之处异:①信息的范围外沿比新闻大②信息的时效性要求不及新闻强③信息的传播形式比新闻多④信息提供的服务效果更直接。
同:①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②都是受者预先未知的事理③都讲求新鲜、真实和准确④都是可传递的4、信息运用的多角度性是物质与信息的又一显著区别5、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提供信息新闻的工作是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6、当代新闻工作在业务上体现出的新要求:⑴变一次性的终端报道为分阶段的连续报道⑵加强深度报道⑶加强新闻的综合评述⑷加强全方位报道7、新闻: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基本职能是告知人们所需要的信息。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
《新闻学概论》名词解释新闻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新闻传播现象、新闻传播活动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
它以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为基础,伴随着新闻活动的专门化和职业化而产生。
●新闻传播现象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它包括新闻传播的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新闻产品和新闻传播业。
●新闻传播活动是指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传播活动的微观运行过程和宏观运行过程。
新闻产品●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产品指的是新闻传媒所提供的消息、通讯、新闻评论、新闻图片等新闻性信息与服务。
网络传播时代,新闻产品的生产者、表现形式、消费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传媒产品指大众传媒传媒提供的新闻、广告、知识、娱乐等信息与服务。
新闻传播业包括新闻传播机构如报社、电视台和新闻业务活动如新闻采编发布、媒介经营管理、支持服务活动。
新闻传播活动●微观过程指具体新闻传播活动的社会流程, 如新闻从业者和新闻传媒对新闻信息的采写编传的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等。
●宏观过程指新闻业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
如新闻业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及其规律;新闻业的社会功能及影响;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等。
本源形态的新闻即未被认识、反映和传播的新闻,也称潜在的新闻。
这是传播过程中的新闻的源头,即新闻的本源。
新闻的本源是大千世界客观存在的事实。
传播形态的新闻即处于传播过程中,以一定的符号形式、文本形式、观念形式存在着的新闻。
它是对本源形态的新闻的主观反映和符号化再现。
也是人们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新闻,是我们所要研究的主要对象。
传播形态的新闻是主观对客观事实的反映,从本质上来说属于精神世界,是精神现象。
因此,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
信息广义的信息是指“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以及这种方式或状态的直接或间接的表述。
”●客观信息是指以质、能波动的形式呈现出的客观事物的存在方式或运动状态,包括各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
●社会信息指人类运用语言、文字、声音、影像等符号系统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再现、反映、解释或评述。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作者:沈伟然来源:《活力》2013年第06期新闻传播的对象是受众。
没有受众,新闻传播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
人们求之于新闻媒介,一般出自两种需要,获悉消息和知识;交流意见和经验。
由于大自然和人世间的万事万物无不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之中,可供新闻媒介传播的消息、知识、意见和经验,犹如大漠聚沙、汪洋飞浪、不胜登载、不胜传扬。
所以任何一种新闻媒介只能传播一定范围内的消息、知识、意见和经验,满足一定受众的需求。
于是,所有的新闻传播活动和受众的阅读及视听生活无不处于这样的态势。
新闻传播机构力求牢牢地掌握并尽量扩大稳定受众,其主要手段是千方百计满足可载范围内的受众需求,建立完美的媒介形象;受众则总是聚集于自己所信任的媒介以获取各种特殊需求。
在一定时间内,每一种媒介对受众的吸引以及这些受众向它的靠拢,往往构成一种相当鲜明的稳态联系,这种受众同特定媒介的密切关系,即为受众对媒介的相关性。
受众相关性的建立、维持和发展,其根本动因在于该媒介了解、尊重并满足受众的特殊需求。
只有正确把握受众的新闻欲求和心理承受能力,才能建立起真正的供求关系,获得有生命力的联系因子,因而使受众的相关性得以形成和巩固。
受众的相关性,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
首先,受众作为受传主体,他们的性别、职业、文化程度、年龄、性格、爱好、余暇时间等状况决定新闻传播机构根据受众的需求和接受能力选拔相宜的信息。
其次,媒介的报道内容、文化层次等确定也决定了受众的构成,只有这些受众方可能同该媒体建立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稳定的相关关系。
毛泽东同志曾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告诫大家“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听众。
我们无论和什么人做朋友,如果不懂得彼此的心,不知道彼此心里面想些什么,能够做知心朋友吗?做宣传工作的人,对于自己的宣传对象没有调查,没有研究,没有分析,乱讲一顿,是万万不行的。
”这段讲话,强调说明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的人员,一定要注意突出新闻的针对性和有的放矢。
新闻传播学基础理论
2.新闻传播的特点1)陈述事实,它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是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只有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才能维护新闻的生命。
2)具有新意,要求传播者向受传者提供变动的新情况、新信息、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实,常报常新。
3)报道及时,当食物的变动由“普通事实”变化为“新闻事实”,而尚未回复至“普通事实”这一状态时,传播者及时发现,尽快捕捉,在第一时间里迅速报道这一变化。
4)公开传播,新闻只有最大程度的让全社会自由收受,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3.“陈述事实”和新闻传播的真实性陈述事实是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新闻传播的基本要求,传播者应该采取朴素的陈述事实的方法,不能加入外来的成分,或者传播的事实被夸大或被缩小,某些事实层面被篡改,那么这样的“报道”就不是真正的新闻或者完全的新闻。
因此忠实地陈述事实,确保新闻的真实,就是维护新闻的生命。
新闻的真实性是非常微观,非常具体的,即是“曾经发生过的”或“正在发生的”客观的、现实的人、事、地、时。
4.新闻的定义及认识新闻定义的意义陆定一先生提出的新闻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目前流行的各种定义中最恰当的一个定义,这个新闻定义,用极其简约的语言,概括了新闻的四个特点:陈述事实,具有新意,报道及时,公开传播。
从内涵上看,这个定义是新闻这一特定事物的特点总和的确切、简洁的说明,内涵是明确的;从外延上看,这个定义可以说明古今中外一切新闻,所指对象的范围是清晰地。
认识新闻定义,对掌握新闻写作规律起着指导作用。
第二章新闻传播者1. 新闻传播者的角色特征1)新闻传播者是“信息流通的动力” 2)新闻传播者是“意见交流的桥梁” 3)新闻传播者是“监督权力的镜鉴” 4)新闻传播者是“社会民众的教师”以上四个方面是对新闻传播者社会角色的定位,也是社会对新闻传播者的角色期待,新闻传播者的职业特征中的短处最主要是非常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
新闻学概论(李良荣版)
一、名词解释:1、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想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它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研究的内容是新闻理论、新闻史(重点是新闻事业的发展的历史)、新闻业务。
※第一章新闻活动※◎1、新闻活动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新闻事业(大众传媒)、广义新闻活动◎2、新闻活动是人类求生村图发展的需要:新闻活动的历史、封建社会新闻活动发展的背景和原因◎3、新闻活动的渠道:亲身传播、大众传播、群体传播第二、与原始社会新闻相比的相同点:1无论何种阶级都必须要一定的新闻量才能生存下去。
2新闻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客观世界的变动。
3人们从事新闻活动的原因:人类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变动。
第三、发展:1)规模越离开越大,并且在封建社会有一大批专门从事新闻活动的脱产专职人员。
2)内容大大丰富、复杂。
除了自然变动、部落战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
3)传递新闻的手段多样化了:符号、信号(原始)——手写文字(奴隶)——印刷品(封建)4、新闻活动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变动产生新闻,关系决定需要;第二、社会条件的改变,引起人类社会交往密切程度的提高,整个社会各个阶层对新闻需求量增加,促进新闻活动规模和内容的增加、扩大,以及新闻传递手段的创新。
第三、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决定了新闻活动的规模、方式和内容。
社会对新闻的需求量又是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5、新闻活动的渠道有那些?各自采用方式、特点、优点和缺点是什么?第一、亲身传播:第二、大众传播:第三、群体传播:1、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
这两个定义对于新闻互为表里,在不同场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3、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
4、新闻最主要的功能:反映世界的最新变动(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1、新闻的基本特点是什么,它的影响和作用表现在那些方面?第一、新闻最基本的特点是真实和新鲜,由此延伸出新闻报道的要求:迅速及时。
第二章(受众)
(三)新闻受众 (教材p218)新闻受众是新闻传播的归宿和目的地。
任何新闻传播都必然包括新闻受众及其接受。
因此,受众又是新闻传播的原动力。
受众对新闻报道的反应:选择,反馈。
一、新闻受众的定义:受众是所传播信息接受者的总称,又称受传者(读者、听众、观众等)。
二、受众的角色特征(教材p224):1、广泛性;传者对其认知模糊,给传播有效性带来困难。
2、混杂性:需求混杂;身兼多个媒体的受众身份。
3、隐蔽性。
补充:4、接受信息的非强制性。
5、自主性和独立性根据其需求对媒体信息做出反映¡ª¡ª认同、反对、拒绝、抗议等。
6、群体分化性¡ª¡ª阶级、立场等。
7、媒体信息的再传者。
三、几种受众观(教材p219)受众观源于媒体对受众的角色期待:1、受众是学生(被教育者);2、受指挥者;3、消费者;4、公民。
四、受众的细分(略:教材p227):五、受众对媒体的信息需求与接受及其各种表现:(一)接受的环境和条件1、媒介自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发达水平、经营管理方式和新闻报道体制等。
2、媒介运作大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公民文化素质等。
3、受众的认知能力:认识和理解信息的能力——分析新闻作品结构、说明新闻文本内涵、体悟新闻发表依据等。
(二)接受的行为表现:1、选择性接触(注意)¡ª¡ª根据需要、兴趣等选择媒体或信息:2、选择性理解¡ª¡ª同一信息的不同理解;3、选择性记忆¡ª¡ª记住对自己有用或有兴趣的信息,忘记其他。
(三)接受的心理表现:1、从众心理:个人在群体中由于实际存在的或头脑中想象到的社会压力或群体压力而在知觉、判断、信念及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或按流行做法行事的现象。
影响该心理的因素有:1)知觉情境(清晰或模糊);2)群体力度(倾向力度);3)个人人格特征2、对信息需求的多种心理表现:1)求知心理;2)求新心理;3)求同心理;4)求异心理;5)求趣心理;6)求美心理六、媒体的受众定位(教材p230):所谓受众定位,指的是媒体确定自己所发布信息的主要接受对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传播的受众——受众的权利
定位:新闻传播的受众是新闻信息流程的终端,是新闻信息的收受者,是新闻媒介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信息、媒介及传播效果的最终检验者
受众是新闻传授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因素。
受众对
新闻媒介最经常、最权威的评价就是对各种各样媒介活动的接触程度,即报纸的发行
量、电台的收听率和电视台的收视率
受传者的特征:1、受传者是无定向的、模糊的
2、受众获知信息的渠道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的对各个媒体进行比较分析
3、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的选择,新闻信息的传播接受不具有强制性
4、新闻传播的预期效果的实现主要取决于受众对信息的心理反应和行动
5、在新闻信息的传授过程中,受众的心理反应,他们所表示的意见及其所
采取的行动,构成了传播过程中信息反馈的来源
6、受众既是一个独立的行为主体,又是一定的社会群体的一员,其行为受
群体制约
7、受众在接收到信息以后,出于一定的心理需求和人际关系会向他人转述
特征新趋势:以互联网、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记者,每个人都是编辑”,既是受传者,优势传者;既是信息的消费者,又是信息的生产者;既具有受者
的角色特征,又具有传者的角色特征
受众的特点(荣):1、广泛性
成员组合和地域范围的广泛性
2、混杂性
新闻媒介的受众广泛的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度
3、隐蔽性
受众对于媒介来说是一种笼统、隐蔽的存在
传播者对受众的角色期待
1、政治经济期待
传播者期待自己所选择的信息和所发表的意见能为受众所接受,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呢过为受众所认同,从而巩固与提高自己及所在媒介在社会上的威望,在这个基础上获得所期待的各种经济、政治的或者其他的功利收益
2、文化规范的角色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有选择的信息传递,为受众接手之后能成为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使受传者体会和感觉到社会认同的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规范,并去规范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3、组织期待或团体期待
传播者期待通过自己的传播活动,把受众发动起来,组织起来,使受众成为自己指挥或指导下的团体的一员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媒介类别分类:报纸读者、广播听众、电视观众
2、按照接触的新闻媒介分类:稳定受众、不稳定受众
3、按照受众不同信息需求分类:一般受众、特殊受众
4、按照接触新闻媒介的确定性:现实受众、潜在受众
5、按照媒介明确的传播对象:核心受众、边缘受众
核心受众的确立:受众的区域定位、受众的职业和身份定位、受众的年龄定位、受众文化定位
受众对媒介的影响
1、受众决定着媒介内容的取舍
任何媒介的发布都必须从满足受众实际需求出发,任何宣传同样必须从顾及受众所能接受的实际程度出发
2、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的风格定位
根据不同地域受众的心理定势和媒介接触习惯的实际出发;受众的文化底蕴决定着媒介的风格
3、受众决定着新闻媒介变革的方向和进程
新闻媒介不断的追逐满足受众新的需求
4、受众的传媒财富之源,传媒权利之源
追逐利润是传媒的基本宗旨和终极目标,传媒将受众卖给广告上获得收入;媒体背后庞大的受众是舆论强大的影响力
受众获取新闻事实的途径:1、新闻机构——大众传播
2、别人告诉——群体传播和和亲身传播
3、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目睹
新闻传播受众的接受
接受:是对一种事物和观念的容纳,又指接触信息传播后可能产生的反应
目的:获知、警戒、认同、做伴、报酬
影响受众对新闻传播接受的因素
1、明确的接受目的
明确的接受目的是受众接触与接收新闻信息的动力
2、传播环境:○1媒介自环境——一个国家或地区新闻传播媒介的发达水平、经营管理方式
和新闻报道体制
○2媒介运作大环境—主要指社会经济发达水平、政治民主化程度和公民文化
素质状况
3、受众的认知能力:○1新闻作品的结构分析——及时正确的分析新闻作品的结构
○2新闻文本的分析——了解新闻内涵
○3新闻根据的分析——5W
受众接受过程的选择的心理反应:
1、选择性接触:受众根据自己的需求和态度对新闻媒介、新闻信息的取舍
影响因素:○1功能因素——信息内容(短期、长期)
○2结构因素——信息形式(对比、强度等)
2、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及思维方式对所接触的信息作出独特的个人理
解,使其与原有的认知相互协调而非冲突
影响因素:文化背景、经验;性格;主观加入行为
3、选择性记忆:由于维持心理平衡与稳定的需要,受众往往只是记住自己所赞同的内容,
而忘却不赞同的内容
受众接受的从众心理:
含义:受众在新闻信息接受中,由于实际上或心理上的压力,而采取同多数人意志信息取舍与信息理解
影响因素:知觉情景(清晰度);群体力度(人数、趋向性);人格特征(自信心)
好处:尽快的是受众的态度定型,传播活动顺利进行,达到沟通信息、统一舆论的目的
缺陷:抑制了受众对于信息接受与理解的创造精神,伤害了少数受众探讨真理的积极性
方法:传播者既要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扫清新闻传播的障碍,整合社会舆论;又要尽量避免和减少有探索精神的受众伤害,坚持新闻传播的公正性,注意社会舆论的平衡
新闻传播的心理机制
1、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心理:求知心理、求新心理、求同心理
求异心理、求趣心理、求美心理
2、传授双方的心理调和:通过对传授双方的心理定势进行协调,使之处于相对和谐与平衡
的心理状况
方法:了解研究受众,针对他们的需要、心理状况进行协调;
运用心理机制,巧妙地进行协调
新闻传播受众的权利
受众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在法律意义上,受众又是公民,在法定范围内享有作为公民应当的一切权利
1、知情权
定义:指公民获取有关社会公共领域信息以及与本人相关信息的权利
内涵:知情权不是媒介的特权,它是人民权利,受众作为公民,理所当然享有知情权,特别是通过媒介了解公共信息的权利,新闻媒介作为职业化的专门从事社会信息
整合和传播的公共部门,其行使知情权的权利和义务得以更加明确化和加强
2、表达权(表达自由)
定义:是指公民通过口头或书面以及特定行为表达自己意见的自由
内涵:○1新闻传播领域,主要是指新闻媒介的表达自由和受众通过新闻媒介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和自由
○2(媒介接近权)包括针对媒介批评自己的意见提出反驳的权利;参与媒介上的关于社会问题的讨论发表意见的权利
○3公民的表达权是在一定的法律限制范围之内的
○4媒介表达自由与受众表达自由之间的矛盾——媒介资源的相对有限
3、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内涵:○1受众借助媒介行使舆论监督权
○2受众针对新闻媒介的活动所行使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我媒介带有一定的“公共性”是其力量的源泉,所以其建议权、监督权是受
众作为公民应该享有的自然权利)
4、名誉权:受众对自己社会生活中所获得的社会评价(即自己名誉)依法享有的不可侵犯
的权利
5、隐私权:受众拥有对个人的身体或日常生活不愿公开的情况的权利
6、付酬阅听的消费者权利、机关媒体受众的成员权利、信息传播受众的终端权利
受众对信息的反馈
来源:新闻机构无法完全垄断新闻传播,所以其行为是受到制约的,这种制约来至于事实和受众两个方面,具体表现形式为受众对传者的信息反馈
反馈的对象:传播者——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亲身传播和群体传播的传播者
反馈的内容:(受众对新闻机构的评价标准)
1、新闻机构对他们的新闻需要的满足程度
2、新闻报道事物真实性程度
3、对事实的判断、解释的正确性程度,即宣传观点正确与否
反馈的客观性:反馈是客观存在的,不易传播者的意志为转移,不是传播者可以控制的,反
过来传播者受到反馈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