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时、协调世界时、闰秒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1 时间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研究1.1 不同时间类型研究内容中涉及到7种不同时间类型,分别是协调世界时(UTC )、地球动力学时(TT )、国际原子时(TAI )、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TDB )、地心坐标时(TCG )、GPS 时(GPST )和北斗时(BDT )。
UTC 是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的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而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 间的时刻差规定需要保持在0.9s 以内,否则将采取闰秒的方式进行调整。
闰秒一般发生在6月30日及12月31日。
地球动力学时(TDT )是建立在国际原子时TAI 的基础上的,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相等。
1991年,第21届IAU 大会决定将地球动力学时(TDT )改称为地球时(TT )。
地球时(TT )和国际原子时(TAI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32.184TT TAI s =+ (1-1)国际原子时间(TAI ),是地球上的时间基准,它由国际时间局从多个国家的原子钟分析得出,被定义为:32.184()TAI TT s UTC =-=+跳秒 (1-2)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有时也被简称为质心动力学时。
这是一种用以解算坐标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方程(如行星运动方程)并编制其星表时所用的时间系统。
质心动力学时(TDB )和地球时的(TT )之间没有长期漂移只有周期项变化,即0.001658sin s TDB TT M -=0e 20.000014sin 2()s MV X X c +-+ (1-3)其中M 为地球绕日公转的平近点角;e V 为地球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矢量;0X 为地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X 为地面钟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0X X -实际上就是地面钟在地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c 为真空中的光速。
地心坐标时(TCG )是原点位于地心的天球坐标系中所使用的第四维坐标—时间坐标,用于讨论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编制相应的星历。
时间都去哪儿了?——闰秒的前世今生
时间都去哪儿了?——闰秒的前世今生按语:“6月30日全世界钟表将拨慢一秒钟!”昨天(2015年1月12日)无数中文媒体刊发了这条源自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的新闻,还有媒体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要是时间能停下来那就好了,哪怕只有一秒钟。
’以往在动画中出现的桥段即将发生在现实中”。
时间真的会停一秒钟吗?钟表拨慢1秒钟是怎么回事?这一秒钟都去哪儿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从时间的定义说起。
人人都能感受到时间的存在,然而时间究竟是什么,却没有人能够给出准确的说明。
不过我们可以从测量的角度来准确定义时间。
先秦古诗《击壤歌》中有这么一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动地传达了原始人类对时间的理解:天上那个明晃晃的东西一出来,我们就劳作,它一下山,我们就要准备休息。
慢慢地,人类形成了关于时间的第一个概念:日(day),就是太阳两次跃出地平线或者两次落入地平线的时间间隔。
我们知道,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所以一日实际上是地球自转一周所花费的时间,而地球也就成了一个天然的计时器。
只有“日”这个时间单位是远远不够用的,所以人类就产生了“星期”“月”“季”“年”“世纪”等累积起来的长计时单位,也产生了“时”“刻”“分钟”等人为划分的短计时单位。
中国古代是把一天划分成10个“时”的,到了汉武帝颁行太初历的时候,才开始采用一天12个“时”的划法,此外由于使用漏刻这种计时工具,又有将一天划为百刻(或96刻)的做法,“时”与“刻”配合使用,所以反映古代生活的古装剧和旧书中常有“午时三刻”“酉时二刻”等形式的时间表述。
近代以后,西方计时单位传入我国,hour这个单位被翻译为“小时”,而传统的“时”则被称为“大时”。
漏刻示意图伴随着日常计时工具的进步,“刻”或者“分钟”用来描述时间已经不够精确,“秒”这个单位就应运而生了。
首先我们把太阳两次通过头顶(天文术语叫“太阳上中天”)的时间长度定义为一日(天文学上称太阳日,如果用太阳之外的其他恒星上中天时间来定义,叫做恒星日,恒星日比太阳日短,是地球真实的自转周期),然后把一日划分为24小时,每小时划分为60分钟,每分钟再划为60秒,这样,一日的时间长度就可以等分为86400秒,这就是“秒”最早的定义。
utc实现原理
utc实现原理UTC(协调世界时)是一种时间系统,它的实现原理主要基于原子钟和国际原子时(TAI),通过加入闰秒等方式与世界时(UT1)保持同步,以保持与地球自转的时间一致。
UTC时间的定义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全球各地使用的时间不统一,导致交通、物流等领域的运作受到影响。
因此,引入了格林尼治标准时间,并不断升级完善。
在1972年之后发射的通信卫星上,通过GPS星座传输的UTC时间成为了全球使用的时间标准。
UTC时间的实现依赖于原子钟,特别是铯原子钟,其精度可以达到纳秒级。
原子钟通过收集卫星发射回来的信号,计算出接收器所在的位置和时间,完成定位服务。
原子钟的计时方式使得GPS时钟可以持续工作1000年以上,因此,GPS时钟也被广泛应用于科研领域和实验室精密实验。
UTC时间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通信、天文学、航空航天、物流、金融等多个领域。
通过UTC时间的统一,可以使得各个领域的运作更加高效、安全。
然而,UTC时间并非完美无缺,在极端情况下,如重要国家遭遇核战争,GPS卫星可能会遭到攻击而导致UTC时间无法被正确的传输。
因此,也有一些专家主张应该尽早地寻找一种更加稳定可靠的时间标准。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UTC时间的使用将会越来越广泛。
特别是在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中,UTC时间的角色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同时,一些学者也在呼吁需要寻找一种更加稳定的时间标准来替代UTC时间。
例如,美国国家标准局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标准——Universal Time Scale 2021(UTS 2021),这一标准建立在更为精确的物理量参照上,与UTC时间不同的是,UTS 2021将会是一个完全无偏移的标准时间。
总之,UTC时间的实现原理基于原子钟和国际原子时,通过加入闰秒等方式与世界时保持同步。
UTC时间的应用广泛,对于各个领域的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也需要不断探索更加稳定可靠的时间标准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根据年月日的知识点整理,说明什么是闰秒?
根据年月日的知识点整理,说明什么是闰
秒?
闰秒是为了保持协调世界时(UTC)与地球自转周期之间的差值不超过0.9秒而引入的调整时间的机制。
它是由国际地球自转与参考系统服务(IERS)负责决定和发布的。
地球自转周期指地球绕自身轴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但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活动、大气环流等,因此地球自转周期会有微小的不稳定性。
而协调世界时是一种基于原子钟的时间标准,以秒为单位,比地球自转周期更为稳定。
为了保持协调世界时与地球自转周期的一致性,当地球自转周期在一段时间内发生较大的偏差时,IERS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一秒的方式来进行调整。
这就是闰秒的概念。
闰秒的添加或删除决策由IERS根据观测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进行,通常提前数月公布。
闰秒的调整是为了确保计时系统的准确性,尤其是与地球自转周期的匹配。
虽然这会对全球的计时系统和相关领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它的重要性在于维持时间的一致性和标准化。
总结来说,闰秒是为了保持协调世界时与地球自转周期之间的差值在可接受范围内而进行的调整时间机制,以确保时间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明年1月1日中国闰秒:这1秒从何而来?
明年1月1日中国闰秒:这1秒从何而来?幸福的时刻“哪怕只多一秒”也好。
这一愿望真的将在格林尼治时间2016年12月31日23时59分之后,通过增加闰秒而实现。
由于北京处于东八区,中国将会在2017年1月1日出现07:59:60的特殊现象。
为什么要增加1秒?这1秒从何而来?天文专家介绍说,为了确定时间,世界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得出的“世界时”和基于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和长期变慢性,两种时间尺度对秒的测量方法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时间系统之间就会出现差异,所以有了“协调世界时”的概念。
“协调世界时”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
1972年,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当“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时刻相差超过0.9秒时,就在协调世界时上加上或减去1秒(正闰秒或负闰秒),以尽量接近世界时,这就是闰秒。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表示,闰秒一般安排在年中或年末的最后时刻,即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最后一分钟。
从1972年到这次的44年间,已经有27次闰秒。
最近一次是2015年6月30日。
增加闰秒的决定通常提前6个月宣布。
“闰秒是世界的统一行动。
地处东八区的中国(北京)时间将在2017年1月1日早8时增加1秒,届时全国的钟表将‘调慢’一秒钟。
”史志成说。
一秒,究竟能发生什么?天文专家说,这多出的1秒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只对需要精准对时的航天、通讯、电信、金融等领域有影响,不会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造成任何影响。
天文专家同时也表示,近些年来,关于闰秒是否有存在的价值,能否取消闰秒的争议一直备受关注。
就目前的形势来判断,取消闰秒是大势所趋。
航海学讲义之时间
时间时间系统确定时刻有两个条件:(1)时间单位(计量单位)。
在这连续的一直向前的时间进行中,可选择一种比较均匀的、有连续重复周期的物质运动现象作为时间的计量单位。
选择不同的计量单位就得到了不同的时间计量系统。
(2)确定时间计量的起点测量时间和发布时间信号是天文台的主要任务之一。
1.世界时系统(Universal Time System)(1)世界时系统建立在地球自转基础上的时间系统,分为:恒星时(s, Sidereal Time):以春分点为参考点的视运动现象得出的时间。
是天文学上的专用时间,在航海中实际应用较少。
视太阳时(T⊙,Apparent Time):以视太阳(Apparent Sun)为参考点的视运动现象得出的时间。
平太阳时(T,Mean Solar Time):以平太阳(Mean Sun)为参考点的运动得出的时间。
平太阳时又可分为地方平太阳时(Local Mean Time)和世界时(Universal Time,UT):零度经线处的平太阳时间。
(2)地球自转不均匀地球自转不但不均匀,而且还有季节性和短期性的变化。
现已弄清的有以下几种原因:①地球自转长期减慢的现象引起长期减慢的原因,一般认为是受潮汐磨擦力的影响。
日长大约在100年内增长0s.0016。
②地球自转不规则的变化地球自转有时快有时慢。
在快慢交替的时候,变化相当显著,变化量将超过地球自转在100年内长期减慢所积累起的数值。
原因:多方面,①内部物质的移动;②太阳光斑喷射的微粒子流与地球磁场耦合而产生得阻尼影响。
③地球自转的季节性变化周期较短,变化周期为一年和半年,变化振幅最大可达0s.03左右。
原因:科学家们认为是由大气环流的季节性变化造成的。
④地球自转的短周期变换周期为一个月和半个月,振幅在1毫秒以下,全部积累起来的影响在最大时也不超过3豪秒。
⑤极移地球除自转速度不均匀外,地极在地球表面上24米×24米范围之内作反时针近似圆形螺旋曲线的周期运动,这种现象称为“极移”。
协调世界时
协调世界时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协调世界时英文名称: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UTC定义1:以国际制秒(SI)为基准,用正负闰秒的方法保持与世界时相差在一秒以内的一种时间。
所属学科:测绘学(一级学科);大地测量学(二级学科)定义2:以原子时为基准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其时刻与世界时时刻差不超过±0.9s。
所属学科:天文学(一级学科);天体测量学(二级学科)本内容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协调世界时,又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简称UTC。
它从英文“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法文“Temps Universel Cordonné”而来。
目录中国大陆采用ISO 8601-1988的《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1994)称之为国际协调时间。
中国台湾采用CNS 7648的《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称之为世界统一时间。
协调世界时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编辑本段历史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
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
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
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秒的差别。
位于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编辑本段用处这套时间系统被应用于许多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标准中,例如,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协调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一种方式。
在军事中,协调世界时区会使用“Z”来表示。
又由于Z在无线电联络中使用“Zulu”作代称,协调世界时也会被称为"Zulu time"。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与UTC的时差均为+8,也就是UTC+8。
中国移动时间同步网标准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中国移动时间同步网技术体制The Basic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TimeSynchronization Network of CMCC版本号:V1.0.2╳╳╳╳-╳╳-╳╳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前言随着移动通信网中各种业务对时间同步提出的新要求,以及时间同步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移动通信网计费、网络管理系统、七号信令网、CMNET网络安全认证以及今后可能存在的一些移动新业务(如CDMA、VOIP、位置定位等)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必须对时间同步网的基本技术进行规范。
为此制定一个适合中国移动通信网特点的时间同步网技术体制是必要的。
本标准是关于移动通信网组建时间同步网的基本技术要求,它是完全区别于移动频率同步网的新技术体制。
本标准所规定的组网技术完全独立于频率同步网,但是,其时间源头和守时可以利用频率同步网的定时源头和频率资源。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标准提出并归口部门负责解释。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研发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荣本标准解释单位:同提出单位。
目次1 范围 (1)2 引用标准 (1)3 缩略语 (1)4 时间同步概念 (1)4.1时间同步原理 (1)4.2时间定义 (2)4.3时间同步网描述 (2)5 时间同步技术 (3)5.1时间传递的几种方法 (3)5.2时间同步的精度 (5)6 各种移动通信业务对时间同步的要求 (6)6.1网络管理系统 (7)6.2七号信令监测系统 (7)6.3CMNET安全认证系统 (7)6.4计费系统 (8)6.5IP网络及业务 (8)6.63G网络及新业务 (8)7 移动时间同步网的网络结构及构成 (9)7.1网络等级结构 (9)7.2网络构成 (10)7.3节点时间同步设备的设置 (11)7.4时间基准分配 (12)8 移动时间同步网接口的基本要求 (12)8.1时间同步网接口的定义 (12)8.2接口类型 (13)8.3接口基本要求 (13)9 移动时间同步网组网方式及原则 (14)9.1组网方式 (14)9.2节点时间同步设备设置原则 (14)9.3时间传送方法 (14)9.4各种业务网元的时间同步解决原则 (15)9.5时间同步网管的设置 (16)9.6时间同步网安全可靠性的要求 (16)10 移动时间同步网管系统 (16)10.1网管系统结构及职能 (16)10.2网管系统基本功能要求 (17)11 时间基准的局内分配 (18)11.1分配方式 (18)11.2时间同步服务的接入 (19)12 时间同步设备的基本要求 (20)12.1时间同步设备的功能要求 (20)12.2时间同步设备的性能要求 (20)附录A 秒及闰秒的定义 (21)附录B 客户端时间服务单元的基本功能要求 (24)B.1时间输入功能 (24)B.2时钟功能 (24)B.3时间输出功能 (24)B.4时间调控功能 (24)B.5设备校时功能 (25)B.6监控管理功能 (26)附录C 移动时间同步网组网方式及原则的典型应用 (27)C.1典型组网方式 (27)C.2典型应用 (27)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移动时间同步网的网络结构、组网方式与组网原则、时间接口基本要求、时间同步网管基本功能要求、时间同步设备的基本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以及客户端时间应用技术的基本要求等。
时频计量
• • • •
基准1:铯原子束时间频率基准装置 基准2:原子时标基准装置 标准1:标准频率检定装置 标准2:短期频率稳定度检定装置检定装置
国外发展趋势
• • • • • • 研制第2台铯喷泉钟 铯喷泉钟参加守时 铷喷泉—第2秒定义 光钟 GPS P3码时间频率比对技术 更多实验室使用卫星双向法参加国际原 子时合作
电话时间服务
• • • • • 利用电话网络传递时间 设备: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 标准格式和用户服务程序 传递不确定度:10ms 计量院网页可下载用户服务程序
时间频率计量主要内容
• 时刻计量 • 时间间隔计量 • 频率计量 频率准确度,频率稳定度,频率漂移
时间公式:T=T0+at+bt2+e(t)
-9 -10
Log (y())
-11
-12
-13
-14
-15
-16 -3.0
-2.0
-1.0
0.0
1.0
2.0
3.0
4.0
5.0
6.0
7.0
Log (), seconds
1 day 1 month
• 准确度与稳定度
• 原子时标--UTC(NIM)的原理 框图
UTC-UTC(NIM)数据 2002.7—2003.12
时间频率测量基础
• 频率偏差:频率实际值与标称值之差,一般用相对 值表示, f x fo y fo
•
• •
频率准确度:频率偏差的最大范围。表明频率实际 值靠近标称值的程度。 频率稳定度:描述平均频率随机起伏程度的量,平 均时间称为取样时间,为一重要参数。不同的稳定 度量值对应不同的取样时间。 频率漂移:表征频率源连续工作时频率随时间慢变 化程度。
关于闰秒时间系统等介绍
关于闰秒、时间系统等介绍闰秒(或称为跳秒)是对协调世界时作出加一秒或减一秒的调整。
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
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中时标于1972年面世。
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一整秒。
这一技术措施就称为闰秒。
闰秒成因原理科学上有两种时间计量系统:基于地球自转的天文测量而得出的“世界时”和以原子振荡周期确定的“原子时”。
“世界时”由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由地球物质分布不均匀和其它星球的摄动力等引起的)会带来时间的差异,“原子时”(一种较恒定的时制,由原子钟得出)则是相对恒定不变的。
这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一至二年会差大约1秒时间,自1980年1月至今(2012年11月)已经正闰秒16次。
协调世界时(UTC ,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时间,是一种折衷的时间尺度,它用原子时的速率,而在时刻上逼近世界时,所用方法就是“闰秒”,当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之差即将超过±0.9秒时,就对协调世界时作一整秒的调整。
UTC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原子时,因为它的秒长规定和原子时秒长相等,只是在时刻上,通过人工干预(闰秒),尽量靠近世界时。
GPS时间系统GPS时间系统,简称GPST,属于原子时系统,秒长即为原子时秒长。
为了精密导航和测量的需要,GPS建立了专用的时间系统,改系统可简写为GPST,由GPS主控站的原子钟控制,GPST属于原子时系统,其秒长与原子时相同,但与国际原子时具有不同的原点,规定GPST与协调时的时刻于1980年1月6日0时相一致,其后随着时间的积累,两者之间的差别将表现为妙的整倍数。
自1980年至今(2012年11月)已经正闰秒16次。
UTC时间和GPS时间差16秒。
UTC-GPST ≈-16S,也就是GPS时间比UTC时间大16秒。
常用时间坐标转换知识总结(公开)
1 时间坐标系统转换方法研究1.1 不同时间类型研究内容中涉及到7种不同时间类型,分别是协调世界时(UTC )、地球动力学时(TT )、国际原子时(TAI )、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TDB )、地心坐标时(TCG )、GPS 时(GPST )和北斗时(BDT )。
UTC 是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的秒长严格等于原子时的秒长,而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UT 间的时刻差规定需要保持在0.9s 以内,否则将采取闰秒的方式进行调整。
闰秒一般发生在6月30日及12月31日。
地球动力学时(TDT )是建立在国际原子时TAI 的基础上的,其秒长与国际原子时相等。
1991年,第21届IAU 大会决定将地球动力学时(TDT )改称为地球时(TT )。
地球时(TT )和国际原子时(TAI )之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为:32.184TT TAI s =+ (1-1)国际原子时间(TAI ),是地球上的时间基准,它由国际时间局从多个国家的原子钟分析得出,被定义为:32.184()TAI TT s UTC =-=+跳秒 (1-2)太阳系质心动力学时有时也被简称为质心动力学时。
这是一种用以解算坐标原点位于太阳系质心的运动方程(如行星运动方程)并编制其星表时所用的时间系统。
质心动力学时(TDB )和地球时的(TT )之间没有长期漂移只有周期项变化,即0.001658sin s TDB TT M -=0e 20.000014sin 2()s MV X X c +-+ (1-3)其中M 为地球绕日公转的平近点角;e V 为地球质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公转速度矢量;0X 为地心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X 为地面钟在太阳系质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0X X -实际上就是地面钟在地心坐标系中的位置矢量;c 为真空中的光速。
地心坐标时(TCG )是原点位于地心的天球坐标系中所使用的第四维坐标—时间坐标,用于讨论绕地球运行的卫星等天体的运动规律、编制相应的星历。
时间系统——精选推荐
时间系统
1. 世界时:
以地球⾃转这⼀周期运动作为基础的时间尺度,1个平太阳⽇的1/86400为1秒。
2. 国际原⼦时(TAI)
原⼦时是⼀种以原⼦谐振信号周期为标准的时间系统,国际原⼦时根据全球约60个实验室的⼤约240台原⼦钟给出的数据统⼀处理得到国际时间标准;
起点:1958年1⽉1⽇0时0分0秒世界时。
3.协调世界时(UTC)
也是以原⼦谐振信号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尺度;
世界时(地球⾃转)与原⼦时尺度有偏差,世界时每年⽐原⼦时⼤约慢1秒,为了尽量接近世界时,所以协调世界时需要闰秒。
4. GPS时(GPST)
时间尺度:原⼦谐振信号周期
起点:协调世界时1980年1⽉6⽇零时刻
开启后不闰秒
4. 北⽃时(BDT)
时间尺度:原⼦谐振信号周期
起点:协调世界时2006年1⽉1⽇零时刻
开启后不闰秒
注:由于1980年1⽉6⽇零时刻-2006年1⽉1⽇零时刻间协调世界时闰了14次秒,所以 BDT=GPST-14秒
5. GLONASS时
与协调世界时差3个⼩时,所以GLONASS时存在闰秒
6. Galileo时
起点:协调世界时1999年8⽉22⽇零时刻 。
原子时、协调世界时、闰秒
原子时原子时:ATI(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以物质的原子内部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1]。
原子时的初始历元规定为 1958年1月1日世界时0时,秒长定义为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这是一种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
由于世界时存在不均匀性和历书时的测定精度低,1967年起,原子时已取代历书时作为基本时间计量系统。
原子时的秒长规定为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作为三大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之一。
原子时由原子钟的读数给出。
国际计量局收集各国各实验室原子钟的比对和时号发播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建立国际原子时。
由原子钟(见天文时计)导出的时间叫原子时,简称AT。
它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特征为依据。
原子时计量的基本单位是原子时秒。
它的定义是: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在海平面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
原子时起点定在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即规定在这一瞬间原子时时刻与世界时刻重合。
但事后发现,在该瞬间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为0.0039秒。
这一差值就作为历史事实而保留下来。
在确定原子时起点之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时差便逐年积累。
根据原子时秒的定义,任何原子钟在确定起始历元后,都可以提供原子时。
由各实验室用足够精确的铯原子钟导出的原子时称为地方原子时。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多个国家的不同实验室分别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地方原子时。
国际时间局比较、综合世界各地原子钟数据,最后确定的原子时,称为国际原子时,简称TAI。
TAI的起点是这样规定的:取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的瞬间作为同年同月同日0时0分0秒TAIs。
原理根据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不同电子排列顺序的能量差,也就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差,来吸收或释放电磁能量的。
7年来首次出现闰秒
7年来首次出现闰秒材料:1967年第13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全世界采用“原子时”,由于原子时和世界时的时差,科学家们达成了新方案“协调世界时”。
方案规定:当原子时比世界时慢了0.9秒以上时,则加1秒,称闰秒。
如果地球自转加快了,就要减去1秒,叫“负闰秒”。
闰秒只在6月30日或12月31日最后1秒操作。
2005年7月4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已发布公报,协调世界时将在2005年底实施一个正闰秒,2006年元旦到来之前将有一分钟变成61秒。
此次全世界调时距上次已有7年时间。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闰秒是世界时全球同时操作,把时钟向后拨一秒,北京在_____进行闰秒调整。
A. 2005年12月31日23时59秒B. 2006年1月1日0时0秒C. 2006年1月1日12时59秒D. 2006年1月1日7时59秒2. 此时,地球处于_________附近,地球的公转速度比较____。
A. 近日点慢B. 近日点快C远日点快 D. 远日点慢3. 当2006年闰秒的时候,全球2006年所占的比例是A. l/2B. 1/3C. 1/4D. 此时都是2006年4. 此时,北京A. 昼长夜短,白昼越来越长B. 昼长夜短,白昼越来越短C. 昼短夜长,白昼越来越长D. 昼短夜长,白昼越来越短5. 当全球2006年闰秒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 我国的南极考察站正处于极昼时期B. 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是小麦的生长季节C. 此时澳大利亚的珀斯干旱少雨D. 地中海沿岸气候高温干燥6. 此时,影响我国的天气系统是7. 此时,有一油轮正由波斯湾向日本方向航行,在北印度洋海面上A. 顺水顺风B. 顺水逆风C. 逆水逆风D. 逆水顺风8. 闰秒对于哪个领域影响不是很大?A. 铁路运输B. 航天C. 电子通信D.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9. 2006年全球出现正闰秒即把时钟向后拨一秒,原因是______,其主要是受______的影响。
A.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潮汐B. 地球自转速度减慢全球变暖C.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潮汐D. 地球自转速度加快臭氧空洞参考答案:1. D2. B3. A4. C5. C6. A7. C8. A9.A。
世界时、UTC、GPS时、本地时间、闰秒
世界时、UTC、GPS时、本地时间、闰秒世界时、UTC、GPS时、本地时间、闰秒(一)时间系统世界时是基于地球自转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反映了地球在空间的位置。
原子时是基于原子物理技术的一种更加均匀的时间系统,对于测量时间间隔非常重要。
由于两种时间尺度速率上的差异,一般来说1~2年会差1秒。
协调世界时(UTC , 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是我们日常生活所用的时间,是一种折衷的时间尺度,它用原子时的速率,而在时刻上逼近世界时,所用方法就是“闰秒”,当协调世界时和世界时之差即将超过±0.9秒时,就对协调世界时作一整秒的调整。
UTC在本质上还是一种原子时,因为它的秒长规定和原子时秒长相等,只是在时刻上,通过人工干预(闰秒),尽量靠近世界时。
方法是:必要时对协调世界时作一整秒的调整(增加1秒或去掉1秒),使UTC和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保持在±0.9秒以内。
这一技术措施就称为闰秒(或跳秒),增加1秒称为正闰秒(或正跳秒);去掉1秒称为负闰秒(或负跳秒)。
是否闰秒,由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决定。
闰秒的首选日期是每年的12月31日和6月30日,或者是3月31日和9月30日。
如果是正闰秒,则在闰秒当天的23时59分59秒后插入1秒,插入后的时序是:…58秒,59秒,60秒,0秒,…,这表示地球自转慢了,这一天不是86400秒,而是86401秒;如果是负闰秒,则把闰秒当天23时59分中的第59秒去掉,去掉后的时序是:…57秒,58秒,0秒,…,这一天是86399秒。
最近的一次闰秒是在2005年底实施的。
2005年7月4日,国际地球自转服务组织(IERS)发布C公报,协调世界时(UTC)将在2005年底实施一个正闰秒,即增加1秒。
届时,所有的时钟将拨慢1秒。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UTC协调世界时:23时59分59秒(2005年12月31日)23时59分60秒(2005年12月31日)00时00分00秒(2006年1月1日)相应地,北京时间:7时59分59秒(2006年1月1日)7时59分60秒(2006年1月1日)8时00分00秒(2006年1月1日)之前的一次闰秒发生在1999年1月1日。
闰秒原理及其对计算机系统影响
闰秒原理及其对计算机系统影响因为网上关于闰秒的原理和对系统影响描述不多且较模糊,因此写了此篇文章。
此文写了几个小时,转载请注明作者,感谢。
by 千月说到闰秒我们首先明确3个概念,世界时,和原子时和世界协调时 。
世界时(UT):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以地球自转为标准的计时。
原子时(TAI):国际原子时。
采用基于铯原子(Cs 132.9)的能级跃迁原子秒作为时标。
原理就是,通过束缚态光子,影响原子核和其电子的耦合,产生能级跃迁。
这种跃迁是根据光子环绕原子核的位置往复运动的。
因此形成了稳定的间隔,而这种间隔就用来确定时间。
大概是如下图所示。
世界协调时(UTC):这个缩写比较诡异,是不能正常语法拼写出来的。
英语: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 ,法语:Temps Universel Coordonné当时对于英法都想自己的语言成为世界协调时的缩写,因此争论不下,最后大家各退一步使用了UTC(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作为其缩写。
世界协调时简单的说,就是以 原子时 为计量单位,来表示世界时。
问题出现了,地球不是恒定转动的,而是越转越慢。
当然这个慢是很细微的,不会是等几十年以后就不转了。
- -b闰秒是一个一秒的调整,偶尔应用到协调世界时(UTC),以保持其时间接近平均太阳时间或世界时。
没有这样的校正,地球旋转计算的时间会偏离原子时间。
这个修正系统在1972年实施,已经插入了26个闰秒,最近在2015年6月30日在23:59:60 UTC,和下一个闰秒将插入2016年12月31日23:59:60 UTC。
具体来说,在所选择的UTC日期(一个月的最后一天,通常是6月30日或12月31日)的23:59:59和下一天的00:00:00之间插入正的闰秒。
此闰秒在UTC时钟显示为23:59:60。
负闰秒会在所选月份的最后一天的第二个23:59:59,该日期的23:59:58将紧接在下一天的00:00:00(负闰秒就很难见到啦。
F 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之差
以地球自转量子时标为例,它将地球自转和原子振荡结合起来,以提供更稳定、更连续的时间标准。这种新的时间标准,有望提供更加精确的时间计量,甚至可能不需要闰秒。
第四篇范文
问题一: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
答案: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主要源于地球自转的不稳定。原子时是以原子的振荡周期为基础的时间单位,通过国际单位制(SI)进行定义,可以保证时间的精确性和稳定性。然而,地球自转的速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板块运动、气候变化等,导致地球自转速度不断变化。这种不稳定性导致了原子时与地球自转周期之间的差异。
第五篇范文
在探索时间的精确度的道路上,科学家们创造出了两种主要的时间计量方式: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这两种方式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从科学研究到金融交易,无一不依赖于它们的精准和统一。然而,尽管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采用,它们之间的差异和相互作用仍然引发了许多疑问。究竟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之间的差异是如何产生的?闰秒的引入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寻找答案。
你可能想知道,为什么我们要这么麻烦地调整时间。这是因为时间和空间是现代生活的基础。从全球定位系统(GPS)到国际金融交易,再到科学研究,准确的时间同步是至关重要的。想象一下,如果全球的时间不一致,那么GPS定位将会出错,金融交易可能会混乱,科学研究可能会受到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子时原子时:ATI(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以物质的原子内部发射的电磁振荡频率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1]。
原子时的初始历元规定为 1958年1月1日世界时0时,秒长定义为铯 -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这是一种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
由于世界时存在不均匀性和历书时的测定精度低,1967年起,原子时已取代历书时作为基本时间计量系统。
原子时的秒长规定为国际单位制的时间单位,作为三大物理量的基本单位之一。
原子时由原子钟的读数给出。
国际计量局收集各国各实验室原子钟的比对和时号发播资料,进行综合处理,建立国际原子时。
由原子钟(见天文时计)导出的时间叫原子时,简称AT。
它以物质内部原子运动的特征为依据。
原子时计量的基本单位是原子时秒。
它的定义是: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在海平面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
原子时起点定在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即规定在这一瞬间原子时时刻与世界时刻重合。
但事后发现,在该瞬间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为0.0039秒。
这一差值就作为历史事实而保留下来。
在确定原子时起点之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时差便逐年积累。
根据原子时秒的定义,任何原子钟在确定起始历元后,都可以提供原子时。
由各实验室用足够精确的铯原子钟导出的原子时称为地方原子时。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多个国家的不同实验室分别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地方原子时。
国际时间局比较、综合世界各地原子钟数据,最后确定的原子时,称为国际原子时,简称TAI。
TAI的起点是这样规定的:取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的瞬间作为同年同月同日0时0分0秒TAIs。
原理根据量子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原子是按照不同电子排列顺序的能量差,也就是围绕在原子核周围不同电子层的能量差,来吸收或释放电磁能量的。
这里电磁能量是不连续的。
当原子从一个“能量态”跃迁至低的“能量态”时,它便会释放电磁波。
这种电磁波特征频率是不连续的,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共振频率。
同一种原子的共振频率是一定的。
30年代,拉比和他的学生们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实验室里研究原子和原子核的基本特性。
也就是在这里,他们在依靠这种原子计时器来制造时钟方面迈出了有价值的第一步。
在其研究过程中,拉比发明了一种被称为磁共振的技术。
依靠这项技术,他便能够测量出原子的自然共振频率。
为此他还获得了1944年诺贝尔奖。
同年,他还首先提出“要讨论讨论这样一个想法”(他的学生这样说道),也就是这些共振频率的准确性如此之高,完全可以用来制作高精度的时钟。
他还特别提出要利用所谓原子的“超精细跃迁”的频率。
这种超精细跃迁指的是随原子核和电子之间不同的磁作用变化而引起的两种具有细微能量差别的状态之间的跃迁。
在这种时钟里,一束处于某一特定“超精细状态”的原子束穿过一个振荡电磁场。
当原子的超精细跃迁频率越接近磁场的振荡频率,原子从磁场中吸收的能量就越多,从而产生从原始超精细状态到另一状态的跃迁。
通过一个反馈回路,人们能够调整振荡场的频率直到所有的原子完成了跃迁。
原子钟就是利用振荡场的频率即保持与原子的共振频率完全相同的频率作为产生时间脉冲的节拍器。
应用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知道准确的时间,生产、科研上更是如此。
人们平时所用的钟表,精度高的大约每年会有1分钟的误差,这对日常生活是没有影响的,但在要求很高的生产、科研中就需要更准确的计时工具。
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计时工具就是原子钟,它是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
原子钟是利用原子吸收或释放能量时发出的电磁波来计时的。
由于这种电磁波非常稳定,再加上利用一系列精密的仪器进行控制,原子钟的计时就可以非常准确了。
现在用在原子钟里的元素有氢、铯(sè)、铷(rú)等。
原子钟的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才误差1秒。
这为天文、航海、宇宙航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协调世界时协调世界时,又称世界统一时间,世界标准时间,国际协调时间,简称UTC。
它从英文“Coordinated Universal Time”/法文“Temps Universel Cordonné”而来。
简介协调世界时是以原子时秒长为基础,在时刻上尽量接近于世界时的一种时间计量系统。
中国大陆采用ISO 8601-1988的《数据元和交换格式信息交换日期和时间表示法》(GB/T 7408-1994)称之为国际协调时间。
中国台湾采用CNS 7648的《资料元及交换格式–资讯交换–日期及时间的表示法》(与ISO 8601类似)称之为世界统一时间。
历史国际原子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纳秒,而世界时的准确度为每日数毫秒。
对于这种情况,一种称为协调世界时的折衷时标于1972年面世。
为确保协调世界时与世界时相差不会超过0.9秒,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会在协调世界时内加上正或负闰秒。
因此协调世界时与国际原子时之间会出现若干整数秒的差别。
位于巴黎的国际地球自转事务中央局负责决定何时加入闰秒。
一般会在每年的6月30日、12月31日的最后一秒进行调整。
用处这套时间系统被应用于许多互联网和万维网的标准中,例如,网络时间协议就是协调世界时在互联网中使用的一种方式。
在军事中,协调世界时区会使用“Z”来表示。
又由于Z在无线电联络中使用“Zulu”作代称,协调世界时也会被称为"Zulu time"。
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蒙古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西澳大利亚州的时间与UTC的时差均为+8,也就是UTC+8。
补充知识1.原子时以精确的秒的定义为基础的时间英文:IAT(international atomic time)(即国际原子时)原子时计量的基本单位是原子时秒,由原子钟导出。
原子时秒的定义是:铯-133 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
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把在海平面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中的时间单位。
根据原子时秒的定义,任何原子钟在确定起始历元后,都可以提供原子时。
由各实验室用足够精确的铯原子钟导出的原子时称为地方原子时。
目前,全世界大约有20多个国家的不同实验室分别建立了各自独立的地方原子时。
国际时间据比较、综合世界各地原子钟数据,最后确定的原子时,称为国际原子时,简称TAI。
TAI的起点是这样规定的:取1958年1月1日0时0分0秒UT的瞬间作为同年同月同日0时0分0秒TAIs。
(事后发现,在该瞬间原子时与世界时的时刻之差为0.0039秒。
这一差值就作为历史事实而保留下来。
)在确定原子时起点之后,由于地球自转速度不均匀,世界时与原子时之间的时差便逐年积累。
由于世界时存在不均匀性和历书时的测定精度低,自1967年起,原子时已取代历书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
2.恒星时以恒星为基础的相对于原子时不十分精准的时间英文:ST(sidereal time)恒星时是天文学和大地测量学标示的天球子午圈值,是一种时间系统,以地球相对于恒星的自转周期为基准的时间计量系统:即从某一恒星升起开始到这一恒星再次升起。
春分点相继两次上中天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恒星日,等于23时56分409秒平太阳时,并以春分点在该地上中天的瞬间作为这个计量系统的起点,即恒星时为零时,用春分点时角来计量。
为了计量方便,把恒星日分成24个恒星小时,一恒星小时分为60恒星分,一恒星分分为60恒星秒。
所有这些单位统称为计量时间的恒星时单位,简称恒星时单位。
按上述系统计量时间,在天文学中称恒星时。
真恒星时:考虑地球自转不均匀的影响。
平恒星时:不考虑地球自转不均匀的影响。
3.太阳时以太阳为基础的相对于原子时不十分精准的时间英文:MT(mean solar time)简称“平时”,也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时间。
真太阳日: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上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真太阳日。
我们知道,地球沿着椭圆形轨道运动的,太阳位于该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因此,在一年中,日地距离不断改变,一年四季的真太阳日长短不等。
根据开普勒第二定律,行星在轨道上运动的方式是它和太阳所联结的直线在相同时间内所划过的面积相等,可见,地球在轨道上做的是不等速运动,这样一来,一年之内真太阳日的长度便不断改变,不易选做计时单位,于是引进平太阳的概念。
平太阳日:天文学上由一个假定的太阳(平太阳)在天赤道上(而不是在黄赤道上)作等速运行,其速度等于运行在黄赤道上真太阳的平均速度,这个假想的太阳叫平太阳,这个假想的平太阳连续两次上中天的时间间隔,叫做一个平太阳日,这也相当于把一年中真太阳日的平均称为平太阳日,1平太阳日有分为24平太阳时……等等。
通常所谓的“日”和“时”,就是平太阳日和平太阳时的简称。
平太阳在该地下中天的瞬间作为平太阳时零时。
4.地方时各个地方的太阳时英文:local mean time地方平时:地方时的一种,地方平太阳时的简称。
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英文:UT(universal time)以本初子午线的平子夜起算的平太阳时。
又称格林尼治平时或格林尼治时间。
各地的地方平时与世界时之差等于该地的地理经度。
1960年以前曾作为基本时间计量系统被广泛应用。
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影响,它不是一种均匀的时间系统。
后来世界时先后被历书时和原子时所取代,但在日常生活、天文导航、大地测量和宇宙飞行等方面仍属必需;同时,世界时反映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是地球自转参数之一,仍为天文学和地球物理学的基本资料。
6.历书时已被原子时取代英文:ET(Ephemeris time)描述天体运动的方程式中采用的时间﹐或天体历表中应用的时间。
它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又称牛顿时。
由于地球自转的不均匀性﹐1958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决议﹐自1960年开始用历书时代替世界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并规定世界各国天文年历的太阳﹑月球﹑行星历表﹐都以历书时为准进行计算。
历书时的定义原则上﹐对于太阳系中任何一个天体﹐只要精确地掌握了它的运动规律﹐都可以用来规定历书时。
十九世纪末﹐纽康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运动﹐编制了太阳历表﹐至今仍是最基本的太阳历表。
因此﹐人们把纽康太阳历表作为历书时定义的基础。
历书时秒的定义为1900年1月0日12时正回归年长度的1/31﹐556﹐925.9747﹔历书时起点与纽康计算太阳几何平黄经的起始历元相同﹐即取1900年初太阳几何平黄经为279°414804的瞬间﹐作为历书时1900年1月0日12时整。
1967年起已用原子时代替历书时作为基本的时间计量系统,但在天文历表上仍用历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