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科前沿问题研究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的一点认识
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首先,是学科定位的问题,因为当代中国国外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在我们国内还处在摸索中前进的状态,关于学科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方法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和观点,这是完整系统的学科建设中面临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是关于学科的研究目的问题,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外马进行研究。
英国学者伊格尔顿最近出了《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在当今世界的科学性和正确性,而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就是在将国外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和观点介绍到中国的同时,重新审视、反思和确证我们所坚持的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坚定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从而为我们国家的发展和进步服务。
第三个是关于学科的发展方向和队伍建设的问题。
对国外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我们首先要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包括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等在内的学科体系;同时,针对队伍中存在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的问题,注重加强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建设,不断提高国内外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定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现实问题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国外思潮的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掌握本学科内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研、教学、组织和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内容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的学科。
学科研究范围:苏东剧变的教训,世界社会主义的现状与前景研究,当代国外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当代国外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评析,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流派研究。
本专业目前设置两个研究方向:苏联东欧共产主义运动理论与实践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比较研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主要研究方向与前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它对于我们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外延、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本文将从主要研究方向和前沿问题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发展趋势和研究热点。
一、主要研究方向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哲学维度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最基础方向。
这一维度主要关注唯物史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等重要理论基础,探讨其科学性和历史地位,深入阐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思想。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密切相关,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如何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具体实践和创新,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这一方向包括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等问题的研究。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比较研究随着全球化和多元化进程的加快,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国际范围内的比较研究日益重要。
这一方向主要关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拓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国际话语权。
二、前沿问题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科技革命科技革命的发展对社会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解读和引领科技革命,是当前研究的前沿问题。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了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与其他理论体系相结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全球化问题,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前沿问题。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如何应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挑战,提供科学的指导和理论支持,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前沿问题探微【摘要】本文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展开探讨,首先从背景介绍、研究意义和研究目的入手,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
接着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和发展,并指出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研究方向,强调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阐述,将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和发展的理解,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前沿问题、理论、历史、发展、挑战、未来方向、重要性、展望、总结。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题,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接受、转化和发展过程,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探索。
背景介绍部分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立,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中国化的探索成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热点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化道路将成为本文分析的重要内容。
当前,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社会变革等多重挑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承和发展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
探讨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对于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有积极的意义。
部分的分析将有助于理清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脉络和现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研究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作为当代中国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一直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对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本质和基本精神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对于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特点和发展规律具有积极意义。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吸收和发展过程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和具体实践。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几个前沿问题【作者: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侯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仍然是一种富有解释力和影响力的哲学理论。
同时,它也面临许多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有些甚至具有根本的挑战性,需要结合新的实践经验和时代条件进行创造性的诠释、丰富和发挥。
这里,仅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粗略的探讨。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1.本体论问题是当代世界哲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人们甚至认为,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也不过是在拒斥传统本体论的同时所实现的一种当代的“本体论复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本体论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不仅是研究本体论需要加以讨论和澄清的一个问题,而且也涉及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的理解。
这里首先需要研究和探讨的是马克思本人的本体观。
对马克思本人的哲学思想与本体论的关系,学者们见解不一。
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有其“本体论”(“存在论”)。
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变革就源于对传统本体论首先是传统本体观的变革。
马克思的本体论是一种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
这一本体论构成整个马克思哲学大厦的基石。
同时,它也构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建构的逻辑起点。
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概括为以生产力为基础的物质-实践存在论,具有下述三层含义:其一,它表明了生产力的观点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基础地位,以及由此决定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主要特征;其二,它揭示和展现出物质对象与人类实践活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内在关联,即将物质和实践这两者视为同构一体和密不可分的。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感性的客观的物质活动,而作为客体的物质则是实践化的物质。
因此,就此而言,物质的实践和实践化的物质在马克思那里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三,将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称为“存在论”,不仅符合“本体论”一词的固有含义,而且也更切合马克思哲学的主旨和本质精神(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之所以在多数场合沿用“本体论”这一概念,仅仅是考虑到既有的通行习惯用法)。
人们对本体论概念的理解颇具歧异。
高考志愿填报建议大学专业解析--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一、专业介绍1.学科简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个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它的研究是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理论、思潮、流派的发生、演进及基本思想进行研究的科学。
它包括国外一些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创新,国外学者、特别是左翼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阐释,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2.专业培养目标思想道德方面:本专业致力于培养热爱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遵纪守法、个人品德良好,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优良的学风,团结敬业,立志把自己的理论研究献给祖国的现代化事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专门人才。
业务素质方面:应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一定的外语阅读能力。
在专业研究领域应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动态,具备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专业研究的能力。
学位论文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
3.专业方向不分方向4.考试科目101-政治201英语或202俄语或203日语或220德语或221法语602-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805-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注:各个学校的专业方向,考试科目有所不同,以上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二、就业方向国家机关,事业单位,高等学校,科研、组织和管理及其他社会工作。
三、推荐院校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
四、相同一级学科下的其它相近专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五、课程设置(各院校课程设置不同,在此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公共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学科基础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专题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研究专业主干课: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代表性著作选读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3.科学条件 十九世纪自然科学的前所未有的发展为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奠 定了科学基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促进了自然科学的大发展。自然科学已由 搜集材料发展为整理材料阶段,自然科学有了许多新发现,一些新的学科如地质 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和有机化学等都相继建立和发展起来。 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无产阶级生态文明思想影响最大的 自然科学成果,他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中心论述了生物与自然环境的关 系,并提出了人是由动物进化而成的观点。 4.文化条件 西方传统生态文化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都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文明思想的形 成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西方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天人分立”,表现为 两种对立的生态观,其一是人类中心主义,它是一种以人为宇宙中心的观点,其 实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一切以人为尺度”。其二是自然中心主义,它否认人 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认为人即自然物,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和本质,一切生物 都具有天赋的生存权利。 而中国传统生态文化的特点是主张“天人合一”。其中儒家的哲学思想本质上看 是一种生态哲学,因为他的基本问题是探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包括和谐、 仁爱和人贵生态观。然而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创立了以自然为本位的生态 哲学。包括:“道生万物”的生态观、“人道无为”的生态观、“道法自然”的 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
马原
刘红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
一、历史背景
1、社会条件 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正处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期。由于工 业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自然力被 征服,机器得到广泛采用,大批荒地被开垦,化肥农药在农业中大量使用, 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社会财富急剧膨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 展,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总之,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一方面,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另 一方面,造成了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失衡。 2.阶级条件 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日益分裂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大公开 对立的社会集团。资产阶级为了自己的私利,凭着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权, 对无产阶级进行了残酷的剥削,使广大无产阶级的生活日益贫困化。同时, 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无限度地掠夺自然资源,大肆地排放 污染物,造成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生活环境的恶化,无产阶级在西欧先后 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
麦克莱伦: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演化及前沿问题一、法兰克福学派与全球化问题詹姆逊的作品可被视为法兰克福学派的当代巅峰。
提及法兰克福学派不得不先提一下尤根•哈贝马斯。
他起初作为阿多诺的弟子,而后成为第二代法兰克福人物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从他1968 年的《知识与人类利益》( Knowledge and Human Interests) ,到他80 年代早期巨大的两卷本的《交往行为理论》(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 ,再到他随后的很多重要的著作,哈贝马斯都试图将语言学的东西引入马克思主义。
他的基本思想就是把演说行为植入一个假定可能的理想演说环境里。
在其中,比较好的辩论本身就能对问题作出决定。
但只有社会的所有成员具有同等参与讨论的机会,这点才有可能。
这也涉及这样一个思想,即社会的转变要朝向能够使这样一种交往能力成为社会所有成员的特征。
因此社会解放的最终目标蕴含在所有的和每一个交往行为里。
这一思想在《交往行为理论》中得到了最基本的表达。
在这一著作里,哈贝马斯分析他称之为被越来越多的起重要作用的工具理性造成“生活世界的殖民化”( the‘colonization of the life -world’) ,并且试图借助于强调所有参与交往行为的人承诺通过一个合法性的商谈从而克服交往的歪曲来建构一种对语言的解释。
从这一核心概念出发,用一种自由法学的转向,去创立民主、道德和法律的理论,并致力于发展现代性未尽的事业,从而去实现某些普遍的、经得起检验的启蒙价值。
对当前西方而言,这些考虑导致哈贝马斯采用一种可以将之描述为社会民主的立场。
但是这样一来,就将他排除出甚至是广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者。
这也就超出了这篇演讲的范围。
现在回到对詹姆逊的分析上。
正如上面所提到的,他已经在他的《后现代主义: 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 Postmodernism: The Cultural Logic of Late Capitalism) 里给出了对后现代主义的出色解释,以及对于西方马克思主义达到顶点的深刻反思。
中共中央党校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胡振良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
中共中央党校胡振良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考博参考书-考博笔记资料-考博分数线一、专业的设置胡振良老师的发达国家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向是一个考博热门方向,一方面是因为胡老师长期从事比较政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共运史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对于国内外马克思主义都很有造诣,另一方面是因为这一个方向本身有研究的学术价值,并且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这个专业的人才正是是社会所需要的,有很好的就业前景。
这一个方向属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一个下设方向,导师是胡老师,胡老师同时也是国外社会主义研究方向的导师。
二、考试的科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业的考试科目是:①100英语(102日语103俄语)②216马克思主义原著和发展史③316国外马克思主义。
复试加试科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三、导师介绍胡振良,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单位: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职务: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主任。
胡振良,男,公共管理硕士、法学博士,中央党校教授、国际工运史室主任、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国外马克思主义专业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中国国际共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常务理事、《科学社会主义》杂志副主编。
长期从事比较政治、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国际共运史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教学与研究。
主持国家课题《法国共产党新变化研究》,参与国家重大委托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近期成果:《突破金融危机》(译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等。
四、参考书目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1、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下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陈学明编:《西方马克思主义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共中央党校教材:《马列著作选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版。
4、杨春贵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教程》(修订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版。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
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扫描论文摘要:本文描述了近5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和前沿问题,包括基本原理的内容与拓展、中国化、经典文本的研究、学科建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等方面。
这些方面代表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方向和最新成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前沿问题文本研究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问题及其面临的挑战1、关于马克思主义体系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和理论体系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有学者认为,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体系首先要承认哲学是一门学科,哲学有明确的研究对象,应当有许多经过实践检验而成立的原理且构成了一个前后一贯的完整严密的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三个层次:宇宙、人类社会、精神活动。
而有的学者希望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能够消除以往教科书的“板块结构”,有意识地涉及自然哲学、社会理论、伦理学、美学、辩证逻辑以及中外哲学史研究等分支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从而建构一个以实践观点贯穿始终的新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体系。
还有学者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区分为“内核”和“外围”两个部分。
一方面,适当放宽和调整对理论之外围的理解;另一方面,坚守对理论之核心内容的信念。
2、如何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虽然这不算一个新话题,但依然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认为这是“马克思主义观”的问题。
有的认为应急需纠正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某些简单化、绝对化倾向,需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创性观点,把握其基本精神,吸纳研究的新成果,搞清其与马克思哲学的关系,将其转化为现实的思想路线。
有的指出马克思主义整体性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特性,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前提。
另外,学者们还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解读模式、马克思主义与解释学的关系。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我国“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时间:2011年12月20日 09时09分来源:光明日报作者:张秀琴字号:『大字体中字体小字体』我要评论“国外马克思主义”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始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名进入中文语境)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新思潮,在2005年正式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
发展到今天,“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简称“外马研究”)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话语构成和备受中青年学者青睐的新研究趋势,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走过了30年的“中国化”之路。
现状之一:对象与主题今天的“外马研究”对象,已不再仅是狭义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指20世纪20、30年代由卢卡奇等人所开创的、历经法兰克福学派等,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阿尔都塞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而是包括如下三大组成部分:“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含第二国际理论家的思潮和苏联东欧的新马克思主义)、“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可广义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阵营),以及“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包括以福柯和德里达等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马克思主义、由拉克劳和墨菲所开创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以生态主义、女权主义和文化主义等为代表的新社会运动和左翼思潮及其学界表现形式“马克思学”)。
总之,当今中国的“外马研究”拟以“中国之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从“外马研究”对象的三大块构成来看,这里说的“马克思主义”显然指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身后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但由于各大块及其内部的诸流派在具体研究中,大多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开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由来、形成和演变。
因此,如果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为学术地标,“外马研究”的主题,在最一般性的意义上,就应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的缘起与流变的海外探讨的再探讨。
在当前中国的“外马研究”中,这样的“再探讨”正在以不同的形式布局发展:首先,以“第二和第三国际的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学界,其着力点依然放在对苏联东欧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上,而对第二国际理论思潮的再探讨稍显不足,即便是在前者那里,学界近年来的主要兴趣点也多停留在对其中以苏联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苏联官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分析与反思上,而东欧和苏联非教科书体系(如梁赞诺夫和巴加图利亚等为代表的旧MEGA学术团队,乃至当代俄罗斯)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研究则有待给予重视;其次,针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从事研究的中国学者则将关注点更多地转向了以凸显流派(如法兰克福学派、结构主义学派、存在主义学派等)、人物(如卢卡奇、葛兰西、阿尔都塞、哈贝马斯等)、范畴(如主体性范畴、异化范畴、劳动范畴等)和专题(如所有权问题、意识形态问题、文化问题等)为显著特点的个案研究;最后,对“当代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进行研究的国内论者,目前正在进行个案研究的数据库更新工作,如在“流派”一栏中添加了“英美马克思主义学派”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在“人物”一栏中补充了“柯亨”、“麦克莱伦”、“卡弗”、“齐泽克”、“鲍德里亚”、“拉克劳和墨菲”;在“范畴”一栏聚焦于“资本”、“认同”等;而“专题”领域则更多关注“生态”和“消费”等大众日常生活问题等。
苏东剧变后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情况
蓼
苏 东剧 变后 , 国 外马 克 思 主 义 出现 了新 的 发展 格 局 和 态势 。近 年 来 , 一 系列新 的 特 征 也 随 着格 局 的 不 断 变化 而逐 渐 呈
现 出来, 主要表现 为告别唯我独“ 马” , 直面 多元倾向 ; 注重文本解读 , 掀起“ 重读 ” 热潮 ; 立足全球视野 , 强化 问题 意识 ; 保持
的 自觉 选 择 。
义、 解放 神 学 马克 思主 义 、 市场
马克思主 义 、 世 界体 系马克思 主
义、 管 理学 派 马克 思 主义 、 生 态 学 马克思 主义 、 女权 ( 女性 ) 主 义
展 开的学术性研 究活动 ; 其二是伴 随着历
史 考证 版的编辑 出版 而展 开的学 术性研 究活动。随着《 马克思恩格斯 全集 》 历史考
归” 现象 , 马克思和 马克思 主义继 续成 为研究对 象 ,继 续被 不断解
读 ,继 续 被 建 构 成 不 同 的 重 建 计 划, 从 而宣 告 形 形 色 色 的 马 克 思 主 义“ 过时” 论 的破 产 。 由于 在 一些 重 大 问 题 上 , 马 克思
一
和组织领域都出现了危机 , 但 思想 领
义 的热 潮 , 并 日渐 呈 现 出一 系 列 新 的
特征米 。
、
告别唯 我独“ 马” , 直 面 多 元
主义研究者内部存有诸多分歧 , 使得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理 论 重 建 过 程 中 分 化
倾 向
为各种思潮 、 学派和团体 。 目前 , 在国
苏东剧变后 , “ 苏联模式” 的社会
改判 , 撤销原判 、 减刑 、 假释、 特赦 或 者 监 外 执 行 、 保 外 就 医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精品管理资料
马克思主义理论前沿问题概述一、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方法(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从两个角度界定义马克思主义。
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从广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观点和学说体系以及后人对它的发展。
我们现行党章上规定的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广义上说的。
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在我国,我们又把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经列宁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称之为马克思列宁主义。
(二)21世纪为什么还要研究19世纪诞生的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
2、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3、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理论又是科学信仰。
(三)新的历史条件下怎么研究马克思列宁主义1、要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有重点地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2、要认真研读一些马克思列宁主义原著.3、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史。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一)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特点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和实践最丰硕的时期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开始,我国理论界从此也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30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理论界最活跃、形成的成功也是最多的一个时期。
2、特点:出现了向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理论研究回归的趋势.以20世纪70、80年代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起点,紧接着就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生产力的标准等问题展开了热烈地探讨和较为深入地研究.从90年代开始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讨论。
世纪之交,理论界又就深化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论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调研。
当前伴随着我们党提出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界关系等问题的研究继续升温。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刘德军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我们的老师和本学科点研究生必须认真对待与搞明白的问题。
今天,我借学校论坛的机会,着重讲一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研究前沿的几个问题,以供老师与同学们参考。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展概况(一)学科发展现状中共中央决定: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
2005年,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为一级学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中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
据了解,全国目前已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博士点2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21个,总计46个。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点95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73个,总计168个。
如此庞大的研究队伍,如此众多的招生数量,再加上在各地的宣传部、党校、社科院、军队院校中,还有一支颇为壮大的研究队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成为研究人员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学科之一。
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其实也是一把双刃剑,搞得好会有助于提高马克思主义研究水平,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力。
搞得不好,则只能适得其反。
目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含量亟待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学科建设亟待规范。
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生命力所在。
(二)学科建设总体思路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郭建宁教授,就如何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学科,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郭教授认为,提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术品位,规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学科建设,已是当务之急。
他提出的总体思路主要有以下五点:1、以历史为线索。
即在20世纪中国历史变迁、社会变革、文化转型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从中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线索、发展格局、经验教训和当代走势。
2、以实践为基础。
即紧扣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国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来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与当代特征。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第三,我们在探讨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实质 时,应以青、中、老年马克思的著作贯通 起来。
-
6
二、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问 题”
1、何谓“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关系问题。广义地说, 它既指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的生平交往问 题,又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关系问题, 还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关系问题; 狭义地说,它仅指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 关系和文本关系。
-
4
3、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的三种态度
第一种态度:以青年马克思否定老年马克 思。
第二种态度:以老年马克思否定青年马克 思。
第三种态度:老年马克思统一于青年马克 思。
-
5
4、正确对待“两个马克思”问题
第一,在青年马克思和中、老年马克思的 哲学思想之间,确实存在着重大的转折, 这一重大转折的实质就是马克思创立了历 史唯物主义的学说。
卢卡奇可以说是第一个比较全面地关注、提出和 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关系的学者。
从国际范围看,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认为马 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本质上一致的观点仍然是学 术主流。从60年代起,强调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 根本对立的观点逐渐形成并占据了支配地位。进 入90年代以后,论证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本质上 一致的看法又在西方“马克思学”学者中流行起 来。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
-
2
一、如何看待“两个马克思”的问 题
1、“两个马克思”问题的实质 制造青年马克思与中、老年马克思的对立;
夸大两者之间的差别;颠倒两者之间的关 系。
-
3
2、“两个马克思”问题的缘起
“第三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学术前沿问题综述
律 , 断推 进 马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进 程 ; 不 第 三 .不 断 拓 展 马 克 思 主义 理 论 研 究 的 领
域 和 深 度 . 力 实 现 学 术研 究 、 策 探讨 努 政 和理 论 宣传 的有 机 结 合 ; 四 , 力 提 升 第 努 马克 思 主 义理 论 研 究 的 国际 视 野 ,大 力
话 语 ” 。 华侨 大学 哲 学 与 社 会 发 展 学 院杨 楹 教 授则 从 反 思 的 角 度 探 讨 了 “ 总结 中 国 马克 思 主 义 哲 学 研究 ”这 一 范式 中存 在 的一 系 列 突 出 问 题 。 些 问 题 主 要有 : 这 第
理 论 .可 以拓 展 出研 究 美 国霸 权 衰 落 时 期 全 球 金融 动 荡 的 新 范式 。 四 、 关于 马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教 育教 学
总 结 与 反 思 依然 在知 识 论 的平 台 上 进 行 , 乏 应 有 的 价 值 审 视 ; 二 . 能 缺 第 未 分 领 域 、 层 次 、 主题 地 进 行 反 思 性 总 分 分
化 的主 体 是 谁 ; 四 , 六 十年 马克 思 主 第 这 义 中国 化 的 主题 是 什 么 ; 五 , 六 十年 第 这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 化 的 主要 经 验 教 训 是 什 么 。针 对这 些 问题 , 他认 为 。 须 承 认 这 必 六 十 年所 取 得 的成 就 就 是 坚 持 马 克 思 主 义 指 导 的结 果 。 而且 , 应该 把 这 六 十 年 作 为 一个 完 整 的过 程 来 看 待 。否 则 就 割 断 了 毛泽 东 思 想 和 邓 小 平理 论 等 的 内在 联 系 。 所 以说 六十 年 是 一 个完 整 的过 程 , 之 其 理 由在 于 贯 穿 于这 六 十年 的是 同一 个 主题 , 即是 对 “ 么是 社 会 主 义 ” 什 以及 “ 如 何 建 设 社会 主义 ” 的探 索 。 这六 十年 来 推 动 马 克 思 主 义 中 国化 的 的主 体 当然 是 广 大 中国人 民 。 从 具 体 创造 过 程 而 肓 , 但 主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动向与前沿问题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学术研究方法,在当代中国依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也在不断地与时俱进,呈现出一些新的动向和前沿问题。
本文将对这些新动向和前沿问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其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我们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这一要求使得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更加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和中国特色的体现。
研究者们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为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话在当代中国,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因此,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话,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马克思主义有关的思想资源。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在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主义之间建立起联系,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和精神世界。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在当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需求更加迫切。
研究者们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理论应用于社会科学的研究实践中,为中国社会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提供了重要的思维工具和理论支持。
四、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的对话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重要趋势,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与国际学术界开展广泛的对话和交流,吸取世界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先进成果,以丰富自身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这种对话不仅有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更能使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更加开放、多元化。
五、马克思主义与现实问题的结合当代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马克思主义研究者们开始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这些现实问题相结合,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支持和政策建议。
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提问的策略不同: “对立论”打着回到“真正的 马克思”的旗号,采取先歪曲马克思和恩格斯, 再用歪曲的马克思来反对歪曲的恩格斯的手法来 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整个马克思主义,企图用马 克思来反对、打倒恩格斯和整个马克思主义; “同质论”只是在“客观研究”的幌子下,通过 把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中的某一思想片断与其他 思想片断绝对对立起来的手法来说明恩格斯的错 误观点在马克思那里同样存在,企图把马克思和 恩格斯一同打倒,从而连根拔除马克思主义。
七、如何重建马克思主义 理论范式
1、当前理论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视阈狭窄,缺乏现实关照。 其二,现实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 其三,“洋教条”泛滥。 其四,解释限度的僭越。 其五,晦涩文风盛行。
2、我们的学术责任:重建以“问题”为中 心的理论范式
第一,要反思学术的现实性问题。 第二,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解释限度问题。 第三,要反思“洋教条”的学术倾向问题 。 第四,要反思马克思主义的文风问题。 第五,要反思现代性的多样化问题。
正确对待“马克思—恩格斯问题” : “马 克思—恩格斯问题”并不是一个“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的纯主观解释问题,而是 一个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关系问题, 首先是如何看待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事业上的 分工合作关系以及恩格斯晚年所面临的时 代和实践的新特点、新情况、新问题,决 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既有高度的一致 性,也存在着一些差异。
1、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化。 2、马克思主义哲学宏大化。 3、马克思主义哲学工具化。
4、马克思主义哲学学院化。 5、马克思主义哲学单向化。 6、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对化。 7、马克思主义哲学封闭化。 8、马克思主义哲学非马克思化。 9、非马克思主义之物马克思主义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是对当代国外有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潮和流派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世界性现象,因此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我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和发展创新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和思想材料。
借助各国学者对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进行的较为深入的和系统的研究,已取得的丰富研究成果,将大大推动世界范围内的马克思主义研究。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始于对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
所谓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大致是指产生和发展于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西欧马克思主义理论,后逐渐拓展到70年代的分析学、生态学和女权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是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对象的通常理解。
产生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而又不同于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归到“东欧新马克思主义”。
所谓国外马克思主义则应该是国外出于各种目的研究马克思主义而形成的各种思想流派的总称。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曲折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当今世界已经并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化。
苏东剧变后,世界历史前进的脚步并未停止,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正站在世界的战略全局,进一步阐明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1.研究重心转移
自20世纪70年代起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主要领域开始由西欧大陆向英美转移。
早期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出现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植根于俄国十月革命以后和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开始走下坡路之前的西欧大陆,目的在于探索一条不同于俄国的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既批判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又批评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模式。
但是随后相关研究开始走向衰落,与此同时,英美却不断涌现新的颇具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成果,逐渐取代西欧大陆成为当今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心领域。
2.研究领域扩大,注重与实践结合
现当代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代表人物大多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新左派运动中成长起来的左翼知识分子,他们与所在国的共产党联系较远,且大都是各个学科的知名学者,他们的研究不再受到过多的政治限制,领域也不再局限于哲学,而是扩展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生态学等众多领域。
而世界各地的马克思主义者从不同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从而形成的不同的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流派,不仅在角度上有所扩展,而且不断用新兴出现的思潮来解释、重构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性。
他们理解到,理论是不变的,而现实却是在日新月异的变化着的,如果不重新用当代的实践来补充、发展理论,那么理论就迟早会变得不合时宜,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例如,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研究都是以当时社会思潮的发展与已存在的理论进行结合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