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氧化碳制取甲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一) 全球CO
2循环策略系统,包括第一步,用电解产生氢气;第二步,H
2
和
2
CO
2反应生成CH
4
和少量其他碳氢化合物;第三步,生成的CH
4
作为能源消耗又生
3
成了CO
2,如此循环往复。其中的核心环节就是利用太阳能发电和CO
2
催化加氢
4
甲烷化的反应。5
CO
2甲烷化反应是由法国化学家Paul Sabatier提出的,因此,该反应又叫做
6
Sabatier反应,反应过程是将按一定比例混合CO
2的和H
2
气通过装有催化剂的反
7
应器,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CO
2和H
2
发生反应生成水和甲烷。化学反应方
8
程式如下。
9
CO2+4H2=CH4+2H2O 10
(二) CO
2加氢甲烷化机理:
11
1 不经过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机理
12
13
2 包括一氧化碳中间物的机理
14
随着研究的深入,CO
2甲烷化反应机理被推定可能由下列2个途径组成:吸附
15
的H和气相的CO
2反应生成吸附态的CO,随后吸附态的CO直接加氢生成甲烷;
16
或吸附的H和吸附的CO
2反应生成吸附态的CO,随后吸附态的CO加氢生成中间
17
体如甲酸根、碳酸根等再进一步加氢生成甲烷。Prairie提出了CO
2加氢甲烷化
18
的反应机理:
19
20
式中,m,s,i分别表示金属上,载体上及未经确定吸附点上的吸附物种。
21
Schild 等提出了Ni/ZrO
2催化CO
2
加氢甲烷化的反应机理。CO
2
先在催化剂活
22
性中心上转化为吸附的甲酸根和碳酸根,然后再进一步加氢为甲烷。
23
Os簇合物催化剂上反应机理表示为:
24
25
其中*表示吸附二氧化碳的活性点,M表示Os上的吸附活性点,主要用于加氢。
26
Ni/ZrO2上的甲烷化机理可表示为:
27
28
二氧化碳先在催化剂表面转化为吸附的甲酸根和碳酸根,再进一步氢化为甲29
烷。图中虚线表示热力学可行但未被观察到。
30
由非晶态合金Pd
25Zr
71
制得的催化剂也显示出与之相似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31
32
不同的研究者提出的机理有所不同,但大体上都遵循以下模式:
33
⑴二氧化碳和氢吸附于催化剂表面;
34
⑵吸附的H
2分解为H;
35
⑶吸附的二氧化碳转变为其它含碳物种;
36
⑷含碳物种氢化为甲烷。
37
由二氧化碳转变而得到的含碳物种,可能是吸附的CO,甲酸根,碳酸根及含38
氢的吸附CO,近期的研究倾向于生成甲酸根和碳酸根。
39
一氧化碳对二氧化碳甲烷化的阻碍作用可解释为一氧化碳在催化剂表面的竞40
争性吸附取代了部分二氧化碳的位置,使吸附的二氧化碳减少而延缓了反应速41
度。同时,一氧化碳的吸附可加速催化剂的失活,提高反应的活化能,据信这也42
是同样催化剂作用下二氧化碳甲烷化速率高于一氧化碳的原因。
43
与一氧化碳相比,二氧化碳甲烷化机理的研究显得较为单薄,也不那么完备和44
深入,随着二氧化碳活化研究工作的深化,相信不远的将来会涌现出更多的突破45
性工作。
46
(三) 二氧化碳制取甲烷催化剂的研究
47
二氧化碳加氢甲烷化由于具有明确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目前的研究主要集48
中于催化剂的开发上。
49
(1) 金属活性组分
50
大量研究表明,大多数第Ⅷ族金属催化剂对CO
2/CH4转化均有催化作用。贵金
51
属催化剂具有较高转化活性,其中Rh、Ru、Ir催化性能最好,Pt、Pd稍差,过52
渡金属Fe、Co、Ni活性也较高,其中Ni的催化性能仅次于Rh,活性顺序为:Ni>Co》53
cu》Fe。
54
在选择催化剂时,除了考察活性外,还要考虑积炭。Rostrup一Nielsen等人55
研究了Pt族贵金属及Ni催化剂,结果表明,Rh和Ru有最佳的抗积炭性能,在56
Rh催化剂上几乎不积炭,Ni催化剂虽具有与Rh、Ru相当的催化性能,但积炭较57
为严重。Al-ubaid等人在Pt/Zro
2催化剂上,于853K,V(CO
2
):V(CH
4
)=1:1的条
58
件下,对CO
2/CH
4
重整反应进行了500h的稳定性试验,并对试验后的催化剂进行
59
了热重分析/差示量热扫描(TGA/DSC)分析,表明催化剂上无积炭生成。
60
A.T.Aschroft等人则研究了负载Ni、Ru、Rh和Ir催化剂在该反应中的抗积炭
61
性能,结果发现Ni、Pd催化剂因积炭很快失活,而具有抗积炭性能的Ru、Rh 62
催化剂在运行260h后仍保持很高的活性。
63
目前,国外对贵金属催化剂的研究较多,但考虑到贵金属资源有限,价格昂贵64
和需要回收,不适合大规模应用。我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贵金属催化剂上,特65
别是在负载型催化剂的抗积炭能力的提高上。
66
(2) 载体的选择
67
最近的一些研究结果表明,负载Rh、Pt和Ni催化剂选择TiO
2作为载体时,
68
能极大地抑制积炭。抑制积炭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TiO
2物种分布在金属表面,
69
从而破坏利于碳形成的大活性金属集团的形成,还有就是由于TiO
2中的O容易
70
从TiO
2迁移到金属表面,从而氧化金属表面上的积炭,TiO
2
中的氧迁移能力在单
71
金属氧化物中是最强的,随后就是ZrO
2、MgO、A1
2
O
3
和SiO
2
。
72
Chang Jongson考查了Ni/分子筛催化剂在CO
2/CH
4
重整反应中的活性和抗积炭
73
性能。结果表明,在140h稳定性试验中催化剂始终保持良好的活性和较高的抗74
积炭性能。载体的Si/Al比对催化剂的抗积炭性能有影响。黄传敬等人用HZSM-5 75
分子筛作为Co基催化剂载体时,发现较高的Si/Al比有助于催化剂的抗积炭性76
能。
77
Takashi Hayakawa等人选用Ca
0.8Sr
0.2
TiO
3
类钙钦矿型材料为载体,通过用少量
78
Ni取代晶格中Ti的位置,利用稳定钙钦矿结构的“矩阵效应”得到高分散且稳79
定的Ni金属粒子,制备得到了高性能Ni基催化剂,这类载体可以提供碱土金属,80
催化剂抗积炭性能好,并且这类钙钦矿型材料具有很好的高温稳定性。纪敏等人81
选择具有六铝酸盐结构的复合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基质材料,将镍镶嵌在复合氧化82
物特定的晶格位置上,一方面提高镍离子的分散度和抗烧结能力;另一方面可以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