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外渗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药物外渗是指在医疗过程中,药物意外流入静脉外组织,引起局部组织损伤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疼痛、炎症、溃疡甚至坏死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进行应急处理。
下面是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第一步:立即停止注射当发现药物外渗时,首要步骤是立即停止注射。
停止输液可以减少药物的进一步扩散,降低局部损伤的程度。
第二步:保持局部安静停止注射后,需要保持患处安静。
不要刺激局部,以免加重损伤。
第三步:评估局部损伤对外渗部位进行仔细观察,评估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观察是否有局部皮肤变红、肿胀、疼痛等症状。
第四步:立即通知医护人员及时通知负责处理此事的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会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损伤的情况制定后续处理方案。
第五步:拍照备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拍照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
拍照可以作为治疗及后续纠纷处理的重要依据。
第六步:处理药物外渗部位根据医护人员的指示,处理药物外渗部位。
常见的处理方法有:1. 冷敷:对于温热或有炎症表现的部位,可以用冰袋或冷敷巾冷敷,以减轻肿胀和疼痛。
2. 清洗:用生理盐水或清洁的温开水对外渗部位进行冲洗,以将药物冲洗出体外。
3. 创面处理:对于有明显创面的情况,应进行适当的创面处理,如消毒、换药等。
第七步:记录药物外渗的情况对于药物外渗的情况,需要详细记录,并向医护人员报告。
记录中应包括外渗药物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外渗部位和相关症状等信息。
第八步: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对于药物外渗造成的损伤,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症状的变化。
如局部红肿、渗液量增多、局部温度升高、生命体征异常等,应及时向医护人员报告。
药物外渗是医疗过程中的意外情况,需要及时采取紧急处理,以减轻损伤并防止后续并发症的发生。
以上是药物外渗应急处理流程的参考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部位外渗出来,导致药效减弱或者产生不良反应的现象。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对于临床药物治疗的效果至关重要。
下面将就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细致观察药物给药部位是否有渗血、药物外渗等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2. 选择合适的给药部位,避免选择有动脉、静脉、神经等重要结构的部位;3. 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包括正确的注射角度、深度和速度等;4. 合理选择药物的剂量和浓度,避免过大的剂量和过高的浓度;5. 避免过于频繁的注射,给药部位需要有足够的时间恢复;6. 避免局部肌肉活动过大,可在注射后适当按压注射部位。
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外渗,处理方法也有所差异:1. 对于脂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热敷或者按摩的方式促进药物的吸收;2. 对于水溶性药物外渗,可以采用局部冷敷的方式减少药物的外渗;3. 对于药物外渗后局部出现疼痛、肿胀等情况,可以采用局部止痛药或者消肿药进行处理;4.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如出现药物中毒等情况,应立即就医处理。
最后,预防药物外渗也是非常重要的:1. 严格按照医嘱给药,避免自行更改给药部位或者剂量;2. 注射前对给药部位进行充分的准备和清洁,避免细菌感染;3. 定期更换给药部位,避免局部组织受损导致药物外渗;4. 对于需要长期给药的患者,定期检查给药部位是否有异常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
综上所述,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的特性以及给药的技术等因素。
只有合理选择给药部位、采用适当的注射技术、预防药物外渗的发生,才能确保药物的有效给药和疗效的实现。
希望医护人员和患者能够重视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共同努力,提高治疗效果,保障患者的健康。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
一、概述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从其容器中逸出或漏出,进入外部环境的情况。
药物外渗可能导致药物的浪费、污染和患者用药失效等问题,因此,建立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药物出现外渗的应急预案及程序,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二、应急预案
1. 应急预案目标
(1)保障患者用药安全,降低风险;
(2)快速、有效地应对和处理药物外渗事件;
(3)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浪费和污染;
(4)规范化地记录和报告事件,以便后续分析和改进。
2. 应急预案内容
(1)明确责任:确定相关人员的责任和职责,包括药剂科、护理部、质控部门等;
(2)事件报告:建立药物外渗事件的报告机制,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及时上报事件;
(3)现场处置:制定统一的现场处置方案,包括与患者的沟通、对患者的观察、有关检查与救治的方案等;
(4)药品回收:建立药物回收的程序,确保被外渗药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5)安全通报: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内部通报,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三、应急程序
1. 药物外渗的初步判断
(1)检查药物包装:观察药物包装是否破损、漏液等现象;
(2)检查药物标签及有效期:核对药物标签是否清晰可辨,有效期是否过期;。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
药物外渗应急预案及处理指引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静脉输液时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与处理程序一、应急预案1、静脉输液时应加强巡视,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时立即停止液体输入,保留针头换新注射器,回抽漏于皮下的药液,然后拔除。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3、了解外渗药物的种类、名称、性质、PH值、渗透压,是否为血管活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阿拉明、多巴胺、垂体后叶素等)、化疗药物等。
4、评估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是否为关节处、局部皮下组织的厚度)、面积,外渗药物的量,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的性质和程度(胀痛、刺痛、烧灼痛)。
5、根据外渗药物的性质、种类、刺激强度,给予以下适当的处理措施并记录过程(如果是化疗药物外渗则按照化疗药物外渗处理程序进行)。
(1)局部湿热敷,可用50%硫酸镁、芒硝,注意观察皮肤的颜色,防止烫伤。
(2)血管收缩药外渗:使用654-2局部湿热敷。
(3)阳离子药物(如钙剂、氯化钾)外渗:0.2%利多卡因局部封闭促进药物扩散、稀释、吸收。
(4)强碱性药物外渗(如碳酸氢钠):局部湿热敷;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
(5)高渗性药物(如脂肪乳、甘露醇、50%葡萄糖)外渗:湿热敷或利多卡因10~15ml+地塞米松5~10mg局部环封;50%硫酸镁+地塞米松5~10mg局部湿敷至少24小时。
6、轻度外渗(面积≤5cm2)局部环封1-2次(两次间隔6-8h);重度外渗(≥5cm2,甚至超过关节)第一天局部环封2-3次,第二天1-2次,以后酌情处理。
7、抬高患肢,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局部水肿;禁止在外渗侧肢体肿胀未完全消退前继续进行静脉输液。
8、密切观察外渗部位皮肤颜色、温度、疼痛程度、臂围。
9、安慰病人,做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指引发现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药物输注→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了解药物种类、性质→评估外渗部位、面积、药液量→局部皮下环封→湿热敷→抬高患肢→记录处理过程→严密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加强心理疏导。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给药过程中从血管内部逸出到组织间隙或
者细胞内的现象,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不足,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因此,正确处理药物外渗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1. 立即停止给药。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的情况,首先要立即停止给药,以阻止药物
继续外渗,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害。
2. 保持局部清洁。
对于发生药物外渗的部位,要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细菌感染或
者其他外界因素进一步加重损伤。
3. 冷敷或热敷。
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部位的情况,可以进行冷敷或热敷处理。
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药物外渗;热敷则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
加速药物的吸收和代谢。
4. 密切观察患者症状。
在处理药物外渗的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或并发症。
5. 寻求专业医疗帮助。
对于严重的药物外渗情况,特别是可能会对患者造成严重危害
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帮助,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救治。
6. 预防再次发生。
在处理完药物外渗之后,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分析,找出外渗
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再次发生药物外渗的情况。
总之,药物外渗是临床上常见的情况,正确处理药物外渗对于
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都至关重要。
只有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处理外渗,同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药物外渗对患
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希望本文介绍的处理流程能够对临床医护工作
有所帮助。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是一种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的常见事件,可能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介绍关于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1. 停止输液。
一旦发现药物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避免进一步渗漏。
2. 确认患者情况。
询问患者的感受,记录病史并对患者进行身体检查。
检查血压、心率和呼吸等生命体征。
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药物外渗对患者的影响。
3. 保持输液通路的畅通。
检查输液通路是否畅通,移除阻塞的血管导管。
输液通路的畅通将有助于药物在体内被更快地清除。
4. 建立静脉通路。
如果需要进一步治疗,需要建立静脉通路。
建立静脉通路可以保证药物在身体内被准确输送到需要治疗的部位。
5. 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
水和电解质的平衡对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
在药物外渗的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脱水或电解质紊乱等问题。
为了维持患者的水电解质平衡,需要给予患者适当的液体和药物。
6. 监测患者反应。
药物外渗可能会导致患者的一些不适症状,如疼痛、红肿以及过敏等。
定期检查患者的病情,监测患者的反应,如有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给予相应的护理和药物治疗。
7. 记录事件及处理过程。
处理药物外渗事件后,要详细记录事件的具体情况和处理过程,加强对患者的跟踪和监测,降低事件反复发生的风险。
总结。
药物外渗是一种常见的输液意外,及时有效的处理对减少患者的风险和损伤至关重要。
建立清晰的应急处理流程和完善的跟踪记录机制,可以帮助医疗机构更好地处理和预防药物外渗发生。
药液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液外渗的处理流程
答:药物外渗可考虑通过物理操作或药物干预等方法来解决。
药物外渗要根据不同的病情程度和不同的药物性质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如下:
1.物理操作。
当滴注输入的为一般性药物出现药物外渗时,如维生素类或葡萄糖类和生理盐水等药物,并出现一般红肿时,应即刻停止输入,并给于热敷处理,常用热水袋、湿热敷等方法来缓解,水温应保持在50℃左右进行热敷,热敷10-15分钟后观察皮肤情况。
当局部组织大片红肿和肿痛时,应抬高患肢并增加热敷的次数,需注意的是当药物渗漏超过24h时,不可进行热敷,以免加重感染。
当针剂注射出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拔针停止注射,并按压针眼2-5分钟,并可进行冷敷,用冰袋冷敷15-30分钟,保证3天内每天4次,并高抬患肢,以防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缓解疼痛等。
2.药物干预。
当药物外渗表现症状较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如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外渗,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硫酸镁或0.5%的山莨菪碱溶液进行湿敷解决,必要时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对局部做封闭处理。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药液外渗是指在输液或注射过程中,药物从注射器或输液袋中渗漏出来的现象。
这可能会导致药物浪费、感染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液外渗处理方法:
1.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一旦发现药液外渗,立即停止注射或输液,以避免进一步的药液浪费和感染风险。
2.处理渗漏点:检查药液外渗的部位,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例如更换漏液的输液管、注射器或输液袋等。
3.处理药液外渗的药物:如果药液外渗的药物尚未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可以考虑将药物回收至干净的容器中,以便后续使用。
如果已经接触到患者或环境,应丢弃药物并遵循相应的医疗废物处理程序。
4.检查设备是否损坏:检查输液管、注射器、输液袋等设备是否损坏或存在破损,必要时更换设备。
5.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在进行输液或注射操作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确保设备使用正确,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6.定期检查设备:定期检查输液设备的状态,及时更换老化或损坏的设备,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可靠。
7.培训医护人员: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对输液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
总的来说,对于药液外渗,需要及时停止注射或输液,并采取相应措施处理渗漏点和药物,同时加强设备管理和医护人员培训,
以减少药液外渗的发生,并确保输液过程的安全。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渗出的应急预案与处理流程
一、应急预案
1、用药过程中时应密切观察,发现药物外渗/渗出时应立即停止,尽可能回抽皮下药液。
2、及时报告值班医生及护士长。
3、按照渗出的级别和严重性制定治疗方案,遵医嘱执行。
4、对于少量非刺激性药液渗出,应进行持续性的观察与评估,渗出部位可采用湿热敷,不必用药。
渗出量较多,症状严重者应遵医嘱局部用药或50%硫酸镁湿热敷、喜辽妥外用、局部冰敷制动。
5、发疱剂及刺激性药物外渗后,该肢体的远端不能再留置导管。
6、持续性观察与评估外渗部位,包括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关节活动和肢端血运情况等,并做好记录。
7、安慰病人,作好心理疏导。
二、处理流程
发现药物外渗/渗出一立即停止药物输注一报告值班医生、护士长一执行治疗方案一持续观察一做好记录一心理疏导。
参考文献:中华护理学会静脉治疗护理专业委员会编写《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指南与实施细则》2009版。
高危药物外渗护理工作指引
1.化疗药物外渗护理规范1.1立即停止注药保留针头,并用无菌空注射器抽吸,见回血后拔除输液针头。
1.2静脉或皮下注射相应的解毒剂见表1表1化疗药物相应解毒剂及其应用1.3局部封闭用0.9%氯化钠溶液10ml+2%利多卡因5ml+地米mg(根据外渗范围适增加)。
用碘酊、乙醇消毒皮肤后,在距离外渗范围外缘2.5~3cm处用7号麻醉针头行环形封闭,再调整角度分别向外渗中心封闭,最后覆盖无菌纱布。
1.4湿敷或冷敷:拔针后可用75%酒精或50%硫酸镁无菌性湿敷局部或冰袋冷敷局部24和。
1.5局部热敷对植物类化疗药物行热敷,以加速药物吸收。
1.6抬高患肢:抬高患肢24-48h,避免局部受压,促进血液回流,减少局部组织肿胀。
局部处理:若非刺激剂药物(除表中所例的发泡剂及刺激剂其余即为非刺激剂),未及时发现,在48h后仍可作局部封闭;外涂喜疗妥软膏,也能恢复。
如化疗药物渗漏量较多,又未能及时处理,应保护表面干燥,待结痂脱落,形成溃疡假创面,用凡士林纱条外敷,隔1~2日换药至愈合。
有些非刺激性化疗药物对血管刺激性较小,如顺铂、足叶乙甙、阿糖腺苷等,外渗时无需特殊处理。
常用化疗药物刺激强度汇总见表2表2常用化疗药物刺激强度汇总表2.0 脂肪乳外渗护理规范2.1 立即拔针,更换肢体穿刺输液。
2.2 方法一:用温水洗净静脉渗漏部位,将京万红软膏挤出0.5克(约CM)用棉签轻轻涂抹于肿痛部位,每天4-6次。
方法二:用消毒干棉签将患处皮下的渗液以针眼为中心由外向内从针眼内挤出(注意操作轻柔,可反复多次,尽量挤尽)后,皮肤均无紫瘀、发黑、水疱、破溃情况。
持续湿敷新鲜芦荟汁1小时后,予稀释山莨菪碱注射液(盐水10ml+山莨菪碱10美国mg)持续湿敷2h,以后两者隔2h交替外湿敷。
3.0 甘露醇外渗护理规范3.1 促进外渗于组织的药物消散吸收:渗漏液少时在渗漏后24小时给予热敷,同时密切观察红斑及硬结进展情况或使用0.5%碘酒外涂。
细胞毒性药物外渗的应急处理流程
⑴首先拉下警戒线,防止其他人员靠近
⑵、对溢出药品进行评估,看其剂型及所溢出剂量
⑶、准备好细胞毒药物泄露应急包和生理盐水,皂液、2个黄色
医疗垃圾袋等物品
⑷、工作人员穿防护服, 戴帽子,口罩, 护目镜, 穿鞋套,手套,
准备好医疗垃圾袋,如果是粉针,则先用生理盐水稀释溶解后用吸
纸吸附, 如果是水针则直接用吸纸吸附, 吸附完成后用铲子将其放入垃圾袋1 ,系好袋口,然后用皂液冲洗地面。
⑸、冲洗完成后按顺序脱下防护服, 鞋套, 护目镜, 口罩, 帽子,
手套等放入垃圾袋2 系好口,将其一块交于垃圾保管人员。
化疗药物外渗标准处理流程
化疗药物外渗标准处理流程化疗药物外渗标准处理流程介绍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治疗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正确处理化疗药物外渗能够避免药物浪费和可能的严重副作用,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
本文将详细说明化疗药物外渗的标准处理流程。
流程1.确认外渗–观察患者治疗部位是否有液体渗漏现象。
–注意患者的临床症状,如局部红肿、疼痛等。
–如有疑问,及时与治疗团队进行沟通。
2.保护自身安全–戴上个人防护装备,包括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避免直接接触外渗液。
–如有需要,将外渗液收集。
3.停止输液–如果外渗是发生在输液过程中,立即停止输液。
–不要将外渗液重新注入患者体内。
4.处理外渗液–将外渗液收集到指定的容器中。
–严禁将外渗液倒入普通废液桶或污水系统中。
–标明外渗液的种类、时间和数量。
5.清洁治疗部位–用温盐水或洗手液轻轻清洗外渗部位。
–避免使用有刺激性的物质或溶液。
6.观察患者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是否有明显变化。
–如有疑问,及时向医生报告。
注意事项•外渗液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由专业人员进行,不得擅自处理或随意丢弃。
•黏膜和皮肤接触外渗液后,应及时清洗,并避免摩擦。
•外渗液的处理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的规定。
•外渗液的处理过程中,应保护环境和他人的安全。
结论化疗药物外渗是化疗治疗过程中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采取标准处理流程能够有效保护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同时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希望本文提供的流程能够对医疗工作人员在处理化疗药物外渗时提供参考和指导。
补充措施除了上述标准处理流程外,以下措施也可以采取来进一步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医院应该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化疗药物外渗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培训内容应包括外渗的识别、应急处理和安全防护等方面。
定期检查和维护•医院应定期检查化疗输液设备和管路的完好性,并及时修复或更换损坏的部件。
•对使用过的输液设备和管路进行合理清洁和消毒,避免积存化疗药物残留。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快速处理:当发现药物外渗时,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快速处理。
首先,应将药物溅出的区域隔离,避免他人接触。
然后,可以用纸巾或吸水性材料吸取溅出的药物,并将其放入密闭的容器中。
2. 清洗受污染的区域:如果药物外渗到了地面或其他表面,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受污染的区域。
可以使用清洁剂或消毒液对受污染区域进行清洁和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的风险。
3. 报告和记录:药物外渗是一种医疗事故,应及时向医院或医疗机构报告,并根据规定进行相应的记录。
这有助于对事件进行追踪和分析,以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并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
4. 健康评估和处理:对于药物外渗受到影响的个人,应进行健康评估和处理。
医护人员应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并采取必要的医疗措施来处理药物溅出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
5. 事故分析和改进:医疗机构应对药物外渗事件进行事故分析,并从中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
这包括审查工作流程、提供培训和教育、改进设施和设备等方面的措施,以降低类似事故的发生几率。
以上是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旨在快速应对、清洗受污染区域、
报告和记录、健康评估和处理,以及进行事故分析和改进措施。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障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并避免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
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方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化疗药物外渗,立即停止输液,以防止进一步药物渗透进入组织。
2. 局部冷敷:对外渗部位进行局部冷敷,可以降低血管渗透性,减少药物进入周围组织。
3. 清洁擦拭:用无菌纱布或棉球轻柔擦拭外渗部位,将药物表面清洁干净。
4. 使用局部止痛药物:外渗过程中可能会引起患者疼痛,可以使用适当的局部止痛药物缓解疼痛。
5. 紧急处理:若外渗导致组织坏死或溃疡形成,应立即就医求助,进行进一步处理。
6. 资料记录:记录外渗的时间、药物种类和剂量等相关资料,用于医疗人员进一步判断处理方法。
7. 应急预案:制定化疗药物外渗的应急预案,提前培训医护人员,并设立专门的应急处理团队,以便在发生外渗时能够迅速处理和应对。
需要注意的是,化疗药物外渗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因此在化疗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密切观察输液情况,确保药物输注的
准确性和安全性。
同时,患者也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指导,及时告知医护人员任何不适情况。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
药物外渗的处理流程介绍药物外渗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从注射点或者创伤处外渗出来,导致药物浪费或者降低治疗效果。
药物外渗问题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经济成本都有很大影响,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流程来解决这个问题。
处理流程针对药物外渗问题,以下是一个处理流程的建议:1. 识别药物外渗问题药物外渗问题常常出现在注射点或者创伤处,患者或者医护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注射处有无药液渗出来判断是否存在外渗问题。
如果发现有外渗问题,则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停止注射在发现药物外渗问题后,第一步要立即停止继续注射药物。
停止注射可以有效减少药液的流失,避免进一步浪费。
3. 处理外渗部位药物外渗后,需要及时处理外渗部位。
具体处理方法可以根据药物性质和外渗情况进行选择。
一般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步骤: - 使用干净的纱布或者消毒棉球轻轻按压外渗部位,帮助停止药液的流动。
- 清洁外渗部位,避免细菌感染。
- 根据需要,可以给外渗部位覆盖敷料或者进行其他保护措施。
4. 纠正注射技术药物外渗问题可能与注射技术有关,因此在处理外渗问题的同时,还应该纠正注射技术。
具体的纠正措施包括: - 检查注射针头是否损坏或者过期,及时更换。
- 注意注射角度和深度,避免穿透血管或者肌肉表面。
- 慢慢注射,避免注射速度过快造成压力增大。
5. 记录和报告处理药物外渗问题后,需要及时记录和报告该事件。
记录可以帮助了解该问题的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为以后的改进提供参考。
报告可以使得相关人员了解到问题的存在,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6. 教育和培训药物外渗问题的处理不仅仅需要个别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努力,还需要进行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整体处理水平。
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操作技能和药物管理意识,减少药物外渗问题的发生。
结论药物外渗是一个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建立完善的处理流程,可以有效识别和解决药物外渗问题,提高药物的使用效率和治疗效果。
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标准化
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处理标准化
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处理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化步骤。
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处理流程:
1. 立即停止输液:一旦发现外渗,应立即停止输液,以防止更多的药物外渗。
2. 评估外渗程度:评估外渗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以确定最佳的处理方法。
3. 拔出针头:如果情况严重,应立即拔出针头,并尽可能地减少出血。
4. 局部处理:用适当的药物或解决方案进行局部处理。
例如,对于普通的溶液或辅助治疗的药液外渗,可以使用湿热敷或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
湿敷,以促进肿胀消退。
对于血管活性药物外渗,应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并局部使用95%酒精持续湿敷。
5. 抬高外渗部位:在出现外渗的48小时之内,尽量抬高外渗部位,以减少肿胀和疼痛。
6. 冷敷或热敷: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外渗的严重程度,可以选择冷敷或热敷的方法来缓解疼痛和肿胀。
7. 观察和记录:观察外渗部位的情况,并记录任何不寻常的症状或变化。
8. 后续护理: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后续护理,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以促进外渗部位的恢复。
总之,在处理外周静脉输液外渗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遵循上述标准化流程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快速、有效地处理外渗情况,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并促进康复。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
药物外渗详细处理方式药物外渗是指药物在注射或输液时溢出血管外,导致药物无法迅速进入循环系统的现象。
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药物外渗现象,需要采取适当的处理方式。
1. 增强注射技能首先,要提高护士的注射技能和操作水平,以减少服药患者外渗的概率。
在注射过程中,需要仔细检查注射部位是否合适,针头是否清洁干净,注射速度是否过快等问题。
如果护士发现外渗现象,应该立即中止注射,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 采用正确姿势和操作方法在注射前,需要先准确计量药物,清洁注射区域,采用正确的姿势和操作方法,以确保药物的准确注射。
不同类型的药物,如胰岛素、肌肉注射、皮下注射等,需要采用不同的注射方法和姿势。
3. 及时处理药物外渗如果药物外渗,需要及时处理。
处理措施的选择根据外渗的情况及范围不同。
3.1 对局部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只在局部外渗,应该及时清除药物液体。
一般来说,可以用棉球或消毒纱布清洗局部,并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如果外渗液体较多,可以用无菌纱布加以压迫,直至外渗停止。
3.2 对大范围外渗的处理如果药物液体外渗范围较大,需要及时采用紧急抢救措施。
例如,可以用相关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进行输液或者静脉注射维持生命体征,避免因药物过多造成过敏反应等危险情况。
若需要,可以及时紧急转诊到相关医院进行进一步处理。
4. 加强护士培训最后,还需要加强护士的培训工作,提高护士对于药物外渗的认识和掌握相关处理方式的技能水平。
同时,还要建立科学的药物管理制度,加强药物操作规范,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药物外渗是药物输液时常见的情况,不仅会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
因此,在护理患者时,应该注意药物的标准使用和注射技巧,同时要了解药物外渗的处理方式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指导处理原则
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指导处理原则在进行化疗过程中,化疗药物外渗是一个常见的意外事件。
化疗药物外渗可能导致局部组织损伤和系统性毒性,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和管理。
下面将介绍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指导处理原则。
首先,在发现化疗药物外渗后,要立即停止输液。
将输液袋或注射器从外渗部位拔出,避免进一步药物渗入组织。
然后,根据使用的化疗药物特点,选择合适的处理方法。
对于外渗的细胞毒药物(如顺铂、紫杉醇等),处理应首先考虑保护皮肤和降低药物吸收。
可以用干净的纸巾、无菌盐水或清水轻轻擦拭外渗部位,不要用力摩擦或擦拭。
这样可以减少药物渗入皮肤和毛细血管,降低对局部组织的损伤。
同时,避免额外压力施加到渗漏部位,可以使用干净的纱布或敷料轻轻固定渗漏部位,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
如果有需要,可使用冷却物质(如冰块)降低局部血流量,减少药物吸收。
对于外渗的非细胞毒药物(如一些抗生素、激素等),处理应注重药物稀释和冲洗。
要尽快将外渗部位用大量的无菌盐水或清水冲洗,以稀释和冲走药物。
冲洗时要注意尽量避免对局部组织施加额外压力,避免药物进一步扩散。
对于可能引起组织壊死(如证实为静脉外溢)、组织坏死(如蛇精病等)或发疹(如琼脂样肉芽肿)的药物不能再继续冲洗,应立即就医。
处理完外渗部位后,要做好相关记录,并报告给主管医生或药剂师。
记录应包括药物名称、剂量、外渗时间、处理方法等。
这样可以帮助医务人员及时评估局部和全身的损害情况,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处理原则,还应在发现外渗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
如果发现局部组织损伤严重或患者出现明显不适、过敏反应或其他严重不良反应,应及时就医。
医务人员在处理外渗时也应注意个体差异,对于高危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等)要格外小心谨慎。
总之,常用化疗药物外渗的处理原则包括停止输液、保护皮肤和降低药物吸收、药物稀释和冲洗、记录和报告,并密切观察患者变化。
这些原则能够帮助医务人员及时处理外渗事件,减少对患者的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院常用需防外渗药物及预防外渗和处理指引静脉治疗护理专科小组一、常用药物1、血管收缩药:多巴胺、间羟胺、多巴酚丁胺、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去甲肾上腺素。
2、血管刺激性药物: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浓氯化钠。
3、高渗性药物:20%甘露醇、10%NS 、50%葡萄糖、脂肪乳剂、复方氨基酸、碳酸氢钠、3L营养液。
4、化疗药物:阿霉素、顺铂、奥沙利铂、环磷酰胺、氟尿嘧啶、长春碱类、氮芥、丝裂霉素、柔红霉素等。
二、静脉炎的定义及分级评估标准定义:局部静脉壁的化学炎性反应或局部静脉感染,沿静脉走向的条索状红线。
静脉炎评估标准: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建议使用以下标准:0级——无临床症状1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以有可无,皮肤上未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2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未能触及条索状物。
3级——红斑伴有或不伴疼痛;水肿可有可无,皮肤上形成红线,皮肤下能触及条索状物。
三、药物外渗分期及临床表现药物外渗:是指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渗漏到皮下组织中导致引起渗漏性损伤的药物包括一些直接或间接地损伤静脉和周围组织,导致静脉炎或软组织损伤发生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特殊抗生素、心血管活性药物等。
临床分三期:局部组织炎性反应期、静脉炎性反应期、组织坏死期。
其表现为:1、轻度炎性改变:局部组织出现大片红肿,沿血管出现条索状的红线,局部肿痛。
2、重度:局部皮肤苍白继而出现水疱;严重者出现紫黑色,如不及时处理皮下组织坏死、形成溃疡,甚至累及深层组织。
药物外渗分级评估标准:0度:无任何临床症状Ⅰ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小于2.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Ⅱ度:皮肤苍白,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在2.5-15厘米,皮肤发凉,伴有或不伴有疼痛。
Ⅲ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水肿范围的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皮肤发凉,轻度-中度疼痛,可能伴麻木感;Ⅳ度:皮肤发白,半透明状,皮肤紧绷,有渗漏,皮肤变色,有瘀斑、肿胀,较深的凹陷性水肿,水肿范围最大处直径大于 15厘米,循环障碍,中度-重度疼痛。
四、药物外渗的处理干预(一)、预防措施1、在输注刺激性药物前一定要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取得患者的配合。
选择比较粗直的血管,抢救病人时避免选择下肢静脉(循环差),化疗、抢救时应使用静脉留置针,以减少多种药物同时用增加对血管的刺激,防止药物外渗。
2、做到勤巡视注射部位,不能只看有无回血来判断,临床上已有几例造成坏死病例都是前期未引起重视。
3、如何判断是否外渗:首先观察注射部位有无肿胀,对肥胖患者用手适中按压注射部位,如外渗时有凹陷或有张力无弹性;对暴露的血管可观察血管的硬度走向有无条索状的红线。
询问病人有无胀痛感。
挤压针管有无回血时,最好针头保持水平位,切记不应针尖翘起挤压针管。
4、只要出现药物外渗,必须进行处理,但应根据正在输入的药物性质采取措施,否则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二)、药物外渗的处理1、药物外渗时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用注射器连接头皮针将药物回抽,减少药液在局部组织的渗出量,降低渗出液对组织的损害。
再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
2、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可以用热敷,或用95%的酒精持续湿敷,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用热敷促进扩散吸收。
3、药液对组织有刺激性:冷敷或保温,为了抑制药物在细胞内代谢,可用冷敷,须在6h内进行,24h后热敷,但对长春新碱和血管收缩药物则应早期采取保温、热敷,患侧肢体抬高,以利静脉回流,有利于局部肿胀的吸收。
4、局部封闭:用2ML注射器的针头在红肿皮肤的边缘呈点状或扇状封闭。
进针深度以15—20°为宜,先沿外渗局部的边缘打封闭,进针约针头的1/2,先进,然后抽回血,无回血后边退边注射药物,就这样先把外渗区域周边都封闭起来,然后就是外渗局部的下方、方法同上。
根据情况每天封闭1次,一般封闭3—5天。
(三)、针对性处理(1)、血管收缩药: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垂体后叶素等,立即用654—2药物热敷或一般热敷,使患部局部组织血管扩张,从而促进药液的吸收,使肿胀的组织尽快恢复正常。
但是 654-2外敷一次的时间最好不超过半小时,因为血管长时间的过度的扩张会反射性的收缩,所以一般一次不超过半小时,每天3-4次敷。
0.9%生理盐水5ml+酚妥拉明5mg局部封闭。
注意:不能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因其是高渗液,可使细胞脱水,加重组织坏死。
(2)、血管刺激性药物:如葡萄糖酸钙、氯化钙、氯化钾等,可用50%的硫酸镁湿敷3-4次/d(硫酸镁只能用于因血管通透性高引起的外渗)或0.5%的利多卡因封闭。
(3)、高渗性药物:如50%葡萄糖、甘露醇、碳酸氢钠等,立即停止给药,给予冷敷,使血管收缩减少药物吸收;1%利多卡因2ml+生理盐水2ml-5ml或1%利多卡因2ml+地塞米松5mg+生理盐水2ml-5ml局部封闭。
(4)小范围外渗①外渗的药液对组织刺激性小、容易吸收的,如普通的溶液、辅助治疗的药液,可以用湿热敷,或用95%的酒精、50%的硫酸镁湿敷,肿胀很快就会消退;如果所剩的药液不多,可以一边观察,一边湿敷,如不再继续外渗,可以坚持到输液完成。
②输入的药液为血管活性药,局部肿胀虽不明显,但发红、苍白、疼痛明显的,必须立即更换注射部位,局部可用95%酒精持续湿敷,红肿也会很快消失。
(5)、大范围外渗输入的药液为刺激性大的药液,如在四肢,局部制动,抬高患肢,用50%的硫酸镁或95%的酒精持续湿敷,配合理疗,局部封闭,亦可用相对应的药物相拮抗,如缩血管药物多巴胺、间羟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外渗可以用酚妥拉明、硝酸甘油、地塞米松,钙剂可用50%的硫酸镁、山莨菪碱(654-2)湿敷。
(6)、水疱的处理: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让水疱自然吸收;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将水疱的液体吸收,情况严重的,应由静脉液专科护士会诊和负责跟踪处理。
(四)脂肪乳外渗处理1、发现外渗及时处理在输注脂肪乳剂过程中,一旦发现药液外渗应立即停药,断开输液器,保留穿刺输液的头皮针头,然后接无菌注射器尽可能抽吸渗到血管外的药液后迅速拔针,压迫针眼2—3 min,立即用硫酸镁液冷湿敷,渗出药液较少者,可自行吸收痊愈。
2、外溢较少的处理药液渗出面积约2—3 cm者,将注射器抽尽血管外渗出的药液后,立即用安敷消炎止痛膏均匀涂在无菌纱布上,覆盖于药液外渗的隆起部位,天天更换药膏敷料1次,2—3 d后外渗药液可完全吸收,皮肤恢复正常颜色,痊愈。
3、外溢较多的处理如外渗药液范围较大超过2—3 cm,且患有糖尿病或肢体偏瘫时,应用上述方法无效且局部皮肤发黑溃烂者,应立即清除坏死组织,有浓性分泌物时可用双氧水棉球擦拭,无菌生理盐水棉球反复清洗创面后,再用庆大霉素、654—2、适量正规胰岛素等药物沙条覆盖创面,无菌纱布包扎,隔日换药1次,直至新生肉芽组织形成创面愈合。
如创面较大难以愈合者可行植皮术,植皮后5~7 d可痊愈。
4 、其他:季德胜蛇药加硫酸镁外敷:操作方法: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外渗处皮肤,再将季德胜蛇药碾成粉加硫酸镁注射液调匀成糊状存于有盖小瓶内,然后用棉签将药涂于外渗处皮肤上,面积要超过外渗边缘2~3cm,厚1~2mm,再用清洁纱布包上,胶布固定,盖上瓶盖。
每隔4h换药1次。
季德胜蛇药有解毒、止痛、消肿功效及镁离子可对血管平滑肌有舒张作用,使痉挛的外周血管扩张。
(五)化疗药物外渗常规处理1、非药物处理⑴、一般处理:在药物外渗的48小时内,应抬高受累部位,以促进局部外渗药物的吸收。
⑵、冰敷:冰敷可减轻蒽环类抗癌药,紫杉醇、阿霉素等所致皮损程度,可用冰袋间断冰敷药物外渗出皮肤,时间长短应以病人耐受程度为限,冷敷时间一般不超过15一20分钟,可采用间断冷敷的方法,早期切忌热敷。
蒽环类抗癌药物外渗后禁用热敷。
(3)、热敷:热敷适于植物碱类抗癌药物的外渗,如长春新碱,局部温热敷可以加快外渗药物的吸收和分散,减轻外渗所致皮肤伤害。
应当提醒注意的是:此类药物外渗局部冰敷会加重其毒性。
2、药物处理⑴、一旦病人发生明显外渗时,立即停止输注,用生理盐水5ML+地塞米松+利多卡因2ML局部皮下注射封闭,封闭的范围应超出外渗的范围,使药物稀释并冰敷。
地塞米松可阻止致炎、致癌、致敏物质的释放,减轻炎症扩散,有促进组织修复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慎用)⑵、根据具体药物选用合适的拮抗剂:①、氮芥外渗可应用10%硫代硫酸钠4ML加入注射用水6ML浸润注射于外渗部位。
②、丝裂霉素可用维生素B6局部封闭。
③、柔红霉素外渗可局部降温,使用循环冰水的冰垫、冰袋等,外渗后24~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
④、阿霉素外渗通过非留置针或导管静脉注射氢化可的松50MG 或地塞米松5MG;表阿霉素,冰敷至少60分钟,抬高患肢。
⑤、奥沙利铂、顺铂外渗处理:可用地塞米松,利多卡因作局部封闭。
将配制好的药液沿外缘的周围由外向内多点注射,封闭范围大于渗漏区。
⑥、对于NVB外渗及静脉炎的处理,除封闭、冰敷外,还可以1)外敷烫伤软膏2)外敷四环素可的松软膏3)用NVB后一周内不要用热水洗注射部位3、水疱的处理:对多发性小水疱注意保持水疱的完整性,避免摩擦和热敷,保持局部清洁并提高局部肢体,待自然吸收;对直径大于2cm的大水疱,应在严格消毒后用5号细针头在水疱的边缘穿刺抽吸使皮肤贴附,避免破坏表皮的完整。
4、外科的处理:一旦病人发生外渗,保守疗法失效,溃疡形成,用生理盐水洗净无菌纱布浸透庆大霉素或无菌纱布浸透1:5000呋喃西林敷于创面,严格无菌操作。
严重的经久不愈的溃疡需请整形外科会诊处理。
5、其他措施:发生外渗所致静脉炎的患肢应抬高并禁止静脉注射,患处勿受压。
鼓励患者多做肢体活动,经常按摩四肢末梢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