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经典现代化理论
关于现代化理论总结
现代化理论不同标准分类孔季分类标准I现代化一词源于西方,从传统中解放出来的过程就是现代化。
起始点是西方文艺复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各方面的发展。
关于现代化的分化,学界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综合专家学者观点,笔者做如下逻辑上的分类。
根据发展有没有转折可以分为:现代化和后现代化;根据发展有没有阶段可以分为: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论和渐进现代化理论。
这一分析框架很好的把现代化六大流派、四大理论很好的融合进来。
所谓的现代化六大流派,即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反思现代化理论、多元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
四大理论,即,经济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全球化理论和继续现代化理论。
(详细内容可参见何传启《中国现代化报告》)中国的发展集中了第一次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和后现代化的特点,我国发展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
一、渐进现代化理论流派演变(一)根据发展指标1、经典现代化理论(经典现代化的修正)2、生态现代化理论3、反思现代化理论4、多元现代化理论5、继续现代化理论(二)根据发展动力和背景1、经济依附理论2、世界体系理论3、全球化理论二、后现代化理论三、现代化两阶段理论(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继德国学者提出生态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等现代化理论之后,中科院研究员何传启多年前提出“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即从18世纪到21世纪末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可划分为第一次和第二次现代化两大阶段。
其中第一次现代化指从农业时代向工业时代、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特点是工业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世俗化等。
第二次现代化基本概念: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实际上是关于两次现代化的力量。
在人类文明的世界前沿,第二阶段的现代化简称第二次现代化,是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过程及其深刻变化,其特点是知识化、分散化、网络化、全球化、创新化、个性化、生态化、信息化等。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
现代化的内涵及其理论演进【内容提要】“现代化”一词的确切涵义及其实质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学术界迄今没有一致的看法,更没有大家公认的定义。
本文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对“现代化”作一个全方位的判断,并从发展的视角界定了现代化的内涵。
作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运动,现代化的实践和理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认真梳理了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再现代化理论、生态现代化理论、第二现代化理论和综合现代化理论,并一一予以简要评价。
【关键词】现代;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演变一、现代化的内涵“现代”(Modern)一词,按字面的含义是作为一个时间的概念,指当今的时代。
可以包括“近代”和“当代”的内涵或指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阶段。
我国著名的现代化理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教授罗荣渠曾作过详细的考证和解释,指出“Modern”一词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著作中最先使用的。
当时用这个词表达一个新的观念体系,即把文艺复兴看成是一个与中世纪对应的新时代。
由于文艺复兴否定中世纪的神学权威,尊崇古典文化,故而文艺复兴以后的时代被视为欧洲历史的一个新时代。
“现代”一词的内涵“现代性”(Modernity),即渊源于此。
“现代”,不是一个绝对的词语,而是相对于传统而言。
“现代化”(M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是用来概括人类社会近期发展进程中急剧转变的过程。
1、现代化内涵的差异性。
“现代的”这一词语虽然早在16世纪就出现了,但现代化作为一种理论或学说却是半个世纪前才出现的。
20世纪中叶,人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多层次的变化发展的社会中,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概念来描述这种现象。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创建了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并创办了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
1951年6月,《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在芝加哥举行学术会议,讨论当时有关贫困与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美国对外政策以及有关的各种理论。
与会者感到适用“现代化”一词来描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特征比较合适。
3.第三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实事求是-两个凡是资料
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Chi Wan thought thrice, and then acted.
2,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The superior man wishes to be slow in his speech and earnest in his conduct.
的束缚和对社会主义的教条理解。
1991—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时提出“思想 要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拨开了姓“社”姓“资”问题争论的迷雾。
三、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拓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与时俱进的理论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如何对待 "两个凡是",“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坚持 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说过凡是,列宁、斯大林没有说过凡 是,毛泽东同志自己也没有说过 ‘凡是'。"(邓小平文选)第 2卷第39页。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978.5.10,中央党校《理论动态》 第60期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
第三讲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教学重点、难点:实事求是思想 路线的内容;与时俱进的科学 含义
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内容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
第一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巧言令色,鲜矣仁:Fine words and an insinuating appearance are seldom associated with virtue.花言巧语,
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
社会学中关于现代化的理论社会的现代化1.定义现代化是指十七八世纪从欧洲起源,之后逐渐扩散到全球的,一种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的,新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是从传统社会向这种新型的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转变的过程。
现代化的主要特征现代化是一个剧烈的转变过程现代化是一个系统的变革过程它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改变,一旦某个领域开始了现代化的过程,就必然会要求或导致其他领域的现代化过程发生。
现代化是一个由于某些偶然的因素而首先在西方国家发生的过程,然而由于它所创造的生存方式在许多方面与传统生存方式相比所具有的竞争优势,它一旦出现就以各种方式不断地扩散到全世界。
现代化是一个全球化过程它通过向世界各个地方扩散而逐渐将整个世界的各个国家和地区联结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整体。
现代化是一个趋同化的过程卷入现代化过程的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人们在技术、制度、社会结构、生活方式、文化和心理等方面的相似性日益增加。
现代化是一个功过并存的过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的福利,但从另一方面,即生态环境的破坏,生活意义的失落,监督机制的严密,人类自我毁灭的可能性增强来看,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
2.理解现代化的主要理论模式马克思的资本主义社会理论模式现代化的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与工业生产方式相互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但也为它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重大限制,并导致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阻碍了劳动过程的合理化趋势,造成了劳动者的异化状态,导致了社会日益向两极分化以及工人阶级的普遍贫困化,从而使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必然导致工人阶级起来革命。
工业社会理论模式工业社会理论模式滥觞于孔德,经过斯宾塞、迪尔凯姆、帕森斯等人的发展而完善。
孔德认为现代化最根本的特征是工业化,并相信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础是知识的进步。
人类社会发展的三阶段即……迪尔凯姆认为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的过程。
当旧的团结类型相应的集体意识和社会规范已经衰退,新的社会意识和社会规范尚未建立起来之时,社会就可能出现失范现象,从而引起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
经典现代化理论
人的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在微观层面的反映,经典现代化理论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很有启发性。
他们指出,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企业家精神是现代人格的核心内涵,而现代化的制度环境则是现代性人格形成的前提条件。
但是,经典现代化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过于强调现代人格中工具理性的因素,而忽略了价值理性的成分,可能导致现代人格的失衡;同时,由于缺乏客观、全面的历史研究,其结论对于发展中国家人的现代化问题有所局限,需要我们批判地、有选择地加以吸收、借鉴。
现代化理论(一)2007年10月19日星期五 09:49现代化理论是关于现代化研究成果的集成。
现代化研究历时50余年,形成了庞大的现代化理论体系。
大体上说,包括经典现代化理论、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等三大体系。
现代化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化理论又可分为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文化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和比较现代化等各个分支。
这里,重点介绍三大理论及其代表性学者。
经典现代化理论50年代,美国一批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相继开展了现代化研究。
1951年6月,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经济增长委员会主办的学术刊物《文化变迁》杂志编辑部举办的学术讨论会上,大家讨论了贫困、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与会者认为,使用“现代化”一词来说明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是比较合适的。
1958年,丹尼尔·勒纳出版《传统社会的消逝:中东现代化》一书,认为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就是现代化。
1959年,美国社会科学研究会比较政治委员会召开了政治现代化讨论会,随后出版了《发展中地区的政治学》(阿尔蒙德和科尔曼,1960)。
60年代西方陆续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现代化研究专著,现代化理论基本形成。
例如,《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主义宣言》(罗斯托,1960),《日本和土耳其的政治现代化》(沃德和拉斯托,1964),《现代化和社会结构》(列维,1966),《现代化的动力:比较历史研究》(布莱克,1966),《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埃森斯塔特,1966),《现代化:增长的动力》(维纳,1966)、《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亨廷顿,1968)等。
现代化理论
Wangchunjuan@
第二章 社会发展的理论流派
“传统一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现代化理论 传统一现代”为核心概念的现代化理论 传统一现代 核心一边陲”为核心概念的依附理 以“核心一边陲”为核心概念的依附理 论和世界体系论
第一节 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theory) 现代化理论(modernization
人格系统的一致性: 人格系统的一致性:内化 社会系统的一致性: 社会系统的一致性:制度化 文化系统”的一致性: “文化系统”的一致性:互动 整个社会大系统就是通过“内化” 整个社会大系统就是通过“内化”、 制度化” 互动”而达成一致。 “制度化”和“互动”而达成一致。
AGIL功能体系的运作 功能体系的运作
韦伯Max Weber (1864-1920) 马克斯.韦伯 韦伯
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 新教伦理与
资本主义精神
The Religion of China: Confucianism and Ta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经济与社会》 经济与社会》
前期现代化理论: 二、 前期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各国政府集中力量发 展经济,经济发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展经济 , 经济发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 这就使得 经济发展的专门研究迅速成为经济学领域中一个 重要分支,即经济发展研究演进为发展经济学。 重要分支,即经济发展研究演进为发展经济学。
A普遍主义—特殊主义 B专一性—扩散性 C情感中立—情感 D成就—先赋 E自我取向—集体取向 现代社会是偏重功能专一性的、 现代社会是偏重功能专一性的、成就取 向的、普遍主义的、 向的、普遍主义的、自我取向的和情感 中立的。传统社会则相反。 中立的。传统社会则相反
现代化理论与发展 ppt课件
代表人物: 罗斯托(Rostow) 代表作: 《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
7
起飞理论(Take-off Theory)
经济发展的本质 经济增长:或多或少是自动地 起飞时间:至少20-30年 社会发展:政/社/组织 (生产科技、收入流动、企业带头人) 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① 传统社会阶段 ② 起飞前提条件 ③ 起飞与经济增长 ④ 迈向成熟 ⑤ 高度大众消费
与古典进化论区别: 社会某部分 辩证因果和功能整合 非决定模式 避免价值判断
5
二、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理论思想
综合性的社会发展理论: 发展经济学、发展社会学和发展政治学等学科 “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划分: 对立和转化 以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为前提
6
1、经济发展研究流派及其理论
二战后,经济发展再度成为热门话题 配合美国对外政策
达尔文(1809-1882)
3
3、生物进化论影响
自然选择: 内在变迁 过程连续 人类社会: 朝文明方向迈进 单向性发展模式 改变传统秩序 功能论: 系统内在转型过程 评价: 种族主义:以欧洲白人为标准 真实性:是否现代人一定比古人先进
4
4、新进化论
与古典进化论相似: 有方向的线性转型 不同的社会发展目标
①现代化社会的各种组织的专业化程度高;
②各种组织是相互依存的,功能非自足; ③伦理具有普遍主义的性质,非家庭和亲属关系决定的个别性
④国家权力是集权而不是专制;
19
⑤社会关系:合理主义、普遍主义和感情中立; ⑥具有发达的交换媒介和市场; ⑦具有高度发达的科层(官僚)组织; ⑧家庭是小型化的,家庭功能比较少。
两大范式革命史与现代化
一、革命史范式
• 在英文中,revolution本身就有两个含义。一是 指revolutionary,即社会变革,一是指reform, 即根本改革。reform,虽然与革命同义,但仍然 指的是改革。 • 马克思分析人类社会发展时指出有两种发展模式: “正像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给欧洲中产阶级敲起 了警钟一样,19世纪美国南北战争又给欧洲工人 阶级敲起了警钟。在英国,变革过程已经十分明 显。它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大陆。在那 里,它将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 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 ( 马克思. 资本论[M].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 民出版社,1972:207. )
• (一)概念演变:
• 古义是变革天命,最早见于《周易· 革卦· 彖传》: “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 • 革命,本佛教之术语,来自佛经。最早引用佛经的革 命一词者是武则天,武则天把自己登基称帝这件事认 为是革命。 • 在日本“革命”这个词是从汉语来的,但到后世已经 被改造,可指变革,如“明治维新”便被称为“革 命”,再后则与“国际用法”接轨。 • 王韬《法国志略》(1890年)第一次使用现代语义的 “革命”、“法国革命”。王韬的用法取自日本人冈 千仞的《法兰西志》和冈本监辅的《万国史志》。
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 政息。”
• (3)多种范式并存 • “史学家所选择的众多路径、取向或‘范式’,是可以 兼容互济的。不同的史学观点、史学流派相互间应当 宽容共处。对因理论和方法不同而出现的‘分歧’,不 必急于达成‘一律’。史学研究不断涌现新的‘范式’ 和多种‘范式’并存,史学界出现不同的流派或‘学 派’,是史学走出‘危机’和萧条而重新步入繁荣的征 兆,也是有利于史学理论研究繁盛的好事。”(董正华. 多种“范式”并存有益于史学的繁荣[J].史学理论研 究, 2003(3).) • (4)超越范式 • “尽量超越各种理论范式的框框局限,具有大历史的哲 学视野,这才是解决中国近代史学范式危机的根本思路。 虽然谁也不可能克服历史的必然局限,但对现实保持一 种超越的隔离性智慧,则是防止陷于巨大历史偏见的良 药。”(张连国.超越中国近代史学范式危机[ J].江苏 社会科学, 2000(2).)
第三讲-经典现代化理论
第三讲: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西方原生现代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确立过程,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启蒙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展开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生学或起源学。
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史,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概括。
之所以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因为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其研究对象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形态的发生与确证问题,因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形态和原生形态。
由于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最早发动了工业革命并由此进入现代化,因此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社会理论的思想前驱。
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主张依托市场的力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强调自由竞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这种理论与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是相呼应的。
早期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就非常适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理论也推动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英国早期现代化经验的理论表征。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
洛克是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政府论》提出通过公民社会的力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政府的权力是由市民社会授权的,是有限的而必须承担责任的。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签订社会契约,政府就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旦政府不遵守契约,人民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或者革命方式来推翻政府,这就为民主政治体制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社会将权力让渡给政府,由于政府被授权才有管理的权力,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受到了社会契约论的重大影响。
第三讲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
第三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懂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教学重点、难点: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系。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教学时数:4课时。
讲授新课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和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新思想、新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路线;也是体现了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要坚持和能够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来干革命,能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可以从三方面分析:第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够坚持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搞革命。
第二、我们党内出现的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给党和革命事业造成严重危害。
在民主革命时期,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苏联经验绝对化、把共产国际指示神圣化,脱离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实际,在实践中对党的白区斗争和革命根据地的斗争都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使党和革命事业遭受严重失败。
第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认真总结两种变通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进行革命所带来的不同局面的经验教训,在纠正王明“左”倾教条主义的错误和对党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毛泽东等针对当时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并严重的影响党的正确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在延安整风前期(1941年)发表了《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阐述了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相当立的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并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确立下来。
现代化理论丛林的哲学梳理
在人类发展史上,关注社会发展、解决人类问题的发展理 论还有很多,在现代化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比较有影响的发 展理论还有:
- - 生态现代化理论:如上所述,鉴于工业化带来的环境 问题,1962年美国学者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出版,引发了人们 对生活环境的关注。1985年提出了“生态现代化理论”。其基本 思想是:采用工业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利用人类智 慧去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不再试图去控制或掠夺自然,
而是学习和模仿自然的运作机制,追求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 双赢。使人类回归自然的怀抱,从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经 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 - 再现代化理论:八十年代以后,现代社会高技术的风 险引起人们关注。1 9 8 6 年,法国慕尼黑大学教授贝克出版了 《风险社会——走向新的现代性》,提出了“风险社会”和“再现 代化”的概念,随着1992年《风险社会》和1994年《再现代化》的 出版,再现代化理论框架形成。这种风险是全球化的。由此认 为,传统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是现代化,而工业社会向风险社 会的转变则称为再现代化。再现代化理论向人们揭示了现代化 的发展方向已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第一次现代化到第二次 现代化的过渡,不是一场革命”。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
四、进步:新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理论
新发展观:20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佩鲁提出了“新发展 观”。他认为,必须从人的活动及发展的角度来考察发展的动 力和规律,经济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和行为,它的存在依赖于 文化价值。“企图把共同的经济目标同他们文化环境分开,最 终会以失败而告终的”。尽管佩鲁一改经济增长论的弊端,提
获得证书的占1 8 . 5 % 。农村劳动力素质 如不能尽快提高,将严重制约我国农村 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和农民收人水平的提高。我国未来20年 将进入城镇化发展的机遇期,据预测 2020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会推进到55%左 右,将有约2 . 2 亿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 镇。一方面大量农民盲目进城,聚集在 城市周边等待就业;一方面城市基础设 施建设、市政、园林、商业、交通旅 游、社区服务、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 对具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 长,必然带动以就业为本位的职业教育 和培训的加速发展。因此,统筹城乡发 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要求必须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 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加快农村人才资 源的开发,这给各类高等职业学校的发 展提供了资金和政策的支持以及广阔的 发展前景。
《普通发展学》 第三章 现代发展理论
(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
• 从社会结构来看,认为现代社会是高度分化的社会,各组织之间的专 门化程度和相互依赖程度很高;社会流动率也很高;人口大规模集中 于城市;角色和地位的分配主要依据个人的能力和业绩;调节人际关 系的规范是标准的、普遍主义的;科层制度普遍发展,家庭功能缩小、 地位下降等。传统社会则相反。 • 从文化层面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文化强调理性主义、个性自由、不断 进取、效率至上、能力至上等观念。传统社会的文化则强调超经验的、 反个性的、知足常乐的、天赋至上的、情感至上的价值观念。 • 从人的个性与行为特征上看,认为现代社会的成员有强烈的成就动机, 在处理事务时有高度的理性和自由性,对新事物有高度的开放性,对 公共事务有强烈的参与感,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有较高程度的信任感 等。传统社会的成员则缺乏这些基本素质。
1.西方国家的“现代性”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与西方不一样,不可能通过重复西 方的现代化过程来实现本国的现代化; 2.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殖民”和“战争”起着至关重 要的作用,第三世界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3.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中,思想与精神因素的作用不可忽 视。
二、现代化理论的基本内涵
• • • • •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二)现代化的规律特点及相关理论假设 (三)现代化的目标——现代性 (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观点 (五)对现代化理论的批判
(一)对“现代化”的界定
• 现代化是一个向着 “现代性”目标努力的过程, 以期实现工业化、城市化、世俗化、集中化、结 构分化等等;现代化也是一个转化的过程,为了 使社会变迁为现代性社会,社会的传统结构和价 值必须完全由一套新的现代社会结构和价值来代 替。
一 、结构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5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
第14章社会学的现代化理论第一节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由来和早期的发展"现代化” (modernization )是一个外来词。
所谓现代,是指欧洲中世纪结束以来延续至今的时间过程和新时代的特征。
现代化主要是指西方社会18世纪前后开始的经济、政治、技术和社会的急剧变革过程。
一、现代化理论的兴起和发展(一)兴起的原因1st•广大新兴独立民族国家的发展问题;2 nd•西方工业化国家经济持续增长以及社会结构出现的新变化。
(二)现代化理论的发展1、广义和狭义的现代化。
2、不同学科的现代化理论:发展经济学、发展政治学、历史学中的现代化理论、社会学研究现代化理论。
二、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早期发展1、孔德和斯宾赛对新的工业社会的分析。
2、腾尼斯、迪尔凯姆和韦伯对现代化的实证研究。
3、帕森斯关于现代化的有关理论。
第二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学现代化理论的状况50年代至60年代是现代化理论发展的第一阶段,研究的重点是发展中国家现代化道路和社会发展模式问题,代表理论有英格尔斯的"人格现代化”理论和列维的“现代社会结构”理论。
一、“人格现代化”理论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英格尔斯从60年代开始,探讨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实质和关键因素,从“人格现代化”的角度,把现代化看作是一种心理态度和价值观的改造过程。
1962 - 1964年,英格尔斯和他的研究小组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有关个人现代化的调查。
他们在孟加拉、尼日利亚、以色列、印度、智利和阿根廷等六个发展中国家,选择了6000人进行个人现代性的测定。
经过一系列调查研究,英格尔斯从1966年起,陆续发表和出版了《人的现代化》、《迈向现代化》等著作和论文,阐述关于社会现代化的观点。
(一)现代化过程中,人是一个基本的因素。
当现代性深入到大多数国民性格中,就会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巨大动力。
(二)现代人格的特征1、现代人准备接受和乐于接受他未经历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2、准备接受社会的改革和变化;3、思路广阔、头脑开放,尊重并愿意考虑各方面的不同意见、看法;4、注重现在与未来,守时惜时;5、强烈的个人效能感,对社会和人的能力充满信心,办事讲求效率;6、计划、即在个人和公众生活中趋向于制订长期计划;7、知识,即注重对事实的考察,尽可能多地去获取知识;8、可依赖性和信任感,即现代人依赖他生活的世界,相信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能够实现他们的任务;9、重视专门技术,有愿意根据技术水平高低领取不同报酬的心理基础;10、乐于让自己和后代去选择离开传统所尊敬的职业,对教育内容和传统智慧敢于挑战;11、相互了解、自尊和尊重他人;12、了解生产及过程,期望能在认识和本职工作的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创造力。
现代化理论4
经典现代化理论一、经典现代化理论的背景「現代化」(Modernization)是一個充滿歧義但卻普遍通用的名詞,廣泛地使用於各種方面。
有的把它看成工業化,有的把它看成都市化,有的把它看成政治民主化……。
我們可以發現它們隱含著一個共同的意指,即現代化是向著某種「現代的標準」邁進的辯證過程,而這種「現代的標準」,大致上是以近代西歐及北美的社會為藍圖的。
2(背景,二战后,新形式:第一,资本主义没有灭亡,而是获得新的发展,第二,落后国家的发展问题凸显,。
资本主义乐观),美國政府召集一些社會科學家,在社會學的結構功能論的基礎上,建構了一種叫作「現代化理論」(Modernization theories)低度發展國家(主要是指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要發展為高度發展國家,須採納根植於西方科技經濟符合體底層的行動模式,可以令這些國家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從而使國家踏上發展之途。
西方学者开展现代化研究,历时50年(50~90年代),最终形成了经典现代化理论体系。
关注落后国家的如何实现现代化,对其具体情况不了解,认为照搬西方的经验,一切问题都会解决。
主要贡献不在于对落后国家的帮助,而是在于在总结西方经验的基础上,对现代化进程的性质做进一步的探讨。
所以尽管这种理论存在许多固有的缺陷,并因此受到种种批评,例如,这种理论不能解释发达工业国家70年代以来的发展等,但是,它仍然被认为是用来阐述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的革命性变化的有力理论,其他任何一种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取代它。
经典现代化理论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理论,而是不同领域、不同学者关于现代化研究的理论成果的统称。
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地区,现代化具有不同的特点。
现代化、个人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理论等;根据研究特点不同,可以分为六个学派。
林被甸教授、孙立平教授等,南京大学钱乘旦教授等,华东理工大学许纪霖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朱庆芳研究员。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包括从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传统政治向现代政治、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的转变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现代性思想的理论渊源
启蒙现代性与经典现代化理论
西方原生现代化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的生成确立过程,因此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探讨的是启蒙现代性在资本主义现代化早期阶段的展开问题——也就是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生学或起源学。
这一经典现代化理论,主要是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社会思想家针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生成史,所进行的历史研究与理论概括。
之所以称为经典现代化理论,是因为当时虽未明确使用“现代化”这一术语,但其研究对象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形态的发生与确证问题,因此可以看作是现代化理论的经典形态和原生形态。
由于英国为代表的西欧最早发动了工业革命并由此进入现代化,因此英法德等西欧国家的社会思想家提出的社会发展理论,成为现代社会理论的思想前驱。
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
斯密和李嘉图主张依托市场的力量,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强调自由竞争,提出了比较优势理论,主张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
这种理论与早期自由资本主义的历史状况是相呼应的。
早期资本主义是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斯密和李嘉图的市场经济理论就非常适合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历史发展的需要。
市场经济理论也推动了整个英国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是英国早期现代化经验的理论表征。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
洛克是经典的自由主义思想家,他的《政府论》提出通过公民社会的力量限制政府的权力,保障公民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思想对现代政府的建设、民主政治建设起到了重要的规范作用。
政府的权力是由市民社会授权的,是有限的而必须承担责任的。
洛克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民主政治的发展、为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与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
卢梭认为人民与政府签订社会契约,政府就应当承担自己的责任。
一旦政府不遵守契约,人民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或者革命方式来推翻政府,这就为民主政治体制做好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社会将权力让渡给政府,由于政府被授权才有管理的权力,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受到了社会契约论的重大影响。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理论,强调三权分立原则,政府、议会和司法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三权分立的宪政制度主要考虑如何避免现代专制,为现代民主政治确立了制度保障。
托克维尔的民主政治理论。
托克维尔在考察美国政治制度基础上写出了《论美国的民主》一书。
他到美国去实际考察美国政治制度问题,认为资本主义现代性首先是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建立为标志。
他以美国现代化为范本,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民主制度的产生与实现过程,从而解释了美国现代化得以完成的历史根源和现实条件。
他通过对美国三权分立、民主人权、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民主理念与社会制度的现实考查与历史分析,从政治现代化与社会制度现代化角度进行了独特的现代性考察。
社会学家的现代性社会理论。
孔德主要是站在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立场上来为现代社会秩序进行辩护性论证。
他的“三阶段”分期学说(神学、形而上学、实证科学),旨在说明现代工业文明秩序的合法性,从而来证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合理性。
斯宾塞倡导社会进化论,从社会进化论出发论证资本主义现代社会秩序的合理性,认为现代性就是社会进化的状态和结果。
迪尔凯姆从社会学角度认为社会转型就是传统社会的机械团结转到现代社会的有机团结,从宗教伦理社会转向法制契约社会,以之来论证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经典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思想家。
桑巴特从经济史角度论证资本主义现代性的起源及其演变。
他在《现代资本主义》论著中,叙述了前资本主义的经济和现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基础,阐述了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经济生活与高度资本主义时代中资本主义的完成。
他认为资本主义是由欧洲精神的深处发生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是“企业精神”与“市民精神”的总和;资本主义是一种理性的劳动组织,受营利原则与经济合理主义的支配。
正是桑巴特对资本主义精神的探讨,直接影响了韦伯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分析与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