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片著名的淡水湖泊,也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泊。

然而,随着近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滇池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

为了解滇池的环保状况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一项滇池的环保调研。

首先,我们对滇池的水质进行了测试和分析。

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质受到了严重污染。

其中,主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污染物、氮和磷。

这些污染物主要来自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

这些污染物不仅对滇池的水质造成了直接损害,还导致了滇池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进一步破坏了湖泊的生态系统。

其次,我们对滇池周边的环境进行了调研。

我们发现,滇池周边的湿地和植被破坏严重。

许多湿地被填埋、开垦,导致湿地的退化和物种的丧失。

同时,滇池周边的植被也遭受了破坏,特别是水生植物的减少导致了水中氧气的不足。

这种环境破坏对滇池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严重影响。

针对滇池的环境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环保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

农业是滇池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加强农田的管理措施来减少农田对滇池水质的负面影响。

其次,应加强城市污水处理。

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带来的污水排放也成为滇池水质的主要问题之一。

因此,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对改善滇池的水质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还需要加强滇池周边的生态保护。

保护湿地和植被,恢复滇池的自然环境,对于维护滇池生态系统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我们建议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落实滇池环保工作的责任。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共同努力,推动滇池的环保工作。

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让滇池成为人们生活和旅游的美丽景点。

综上所述,滇池的环保问题日益突出,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解决。

通过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城市污水处理、生态保护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我们有望保护滇池的水质和生态系统,实现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

滇池调研报告范文调研对象: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调研目的:了解滇池的水质状况、生态环境现状和保护措施,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一、水质状况调研1.1 调研方法通过采集滇池不同区域的水样,并送至相关实验室进行分析检测。

包括pH值、溶解氧含量、浑浊度、氨氮含量等指标。

1.2 调研结果根据实验室的检测结果显示,滇池的整体水质状况较差。

滇池水体pH值普遍偏低,平均为6.8左右,溶解氧含量低于国家水质标准要求,浑浊度较高。

其中,滇池南岸水域的氨氮含量超出标准限值较多。

二、生态环境现状调研2.1 调研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相关统计数据的收集,了解滇池周边地区的植被状况、鸟类数量和变化等信息。

2.2 调研结果据调研结果显示,滇池周边的湿地植被种类逐渐减少,植被覆盖率下降。

鸟类数量和种类也有所减少,迁徙鸟类的数量明显减少。

此外,调研发现滇池周边存在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现象。

三、保护措施调研3.1 调研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采访专家学者和相关人员,了解滇池目前已实施的保护措施和规划。

3.2 调研结果根据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滇池已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设立滇池生态保护区、控制周边工业废水排放等。

同时,滇池保护工作也得到了一定的政府支持和专家团队的参与。

四、建议4.1 加强水质治理希望相关部门能加大投入,提高滇池的水质,通过处理污水、增加水面氧气供应等措施改善滇池的环境状况。

4.2 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在滇池周边建立更多的湿地保护区,加强对滇池周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管理。

4.3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通过举办环保宣传活动、开展学校教育和社区宣传等方式,增强公众对滇池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4.4 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整合相关部门资源,依法严厉打击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的行为。

综上所述,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生态环境现状不容乐观。

为了保护滇池,我们建议加强水质治理、增加湿地保护力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以及治理野生动物乱捕乱杀行为。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篇一: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指导教师:顾波老师活动组长:李章奎XX02180212 摄影班底:尤芳燕XX02180251活动报告:杨春艳XX02180246毛婷婷XX02180238赵玉梅XX02180252李克珍XX02180234材料整理:谢官华XX02180222杨学友XX02180225李进 XX02180211组织助手:尤芳燕XX02180251毛婷婷XX02180238道具安排:赵玉梅XX02180252吴情娟XX02180241目录引言 ................................................ .. (3)一、滇池概况 ................................................ .. (3)(一)、滇池简介................................................. (3)(二)、滇池对昆明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3)二、滇池的水质逐年下降 ................................................ . (5)三、滇池保护治理进程................................................. . (9)四、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一)、环湖截污及交通工程................................................. . (10)(二)、外流域引水及节水工程.................................................11(三)、入湖河道整治工程................................................. (12)(四)、农业农村面源治理工程................................................. .12(五)、生态修复与建设工程................................................. ..13(六)、生态清淤工程................................................. .. (14)五、保护滇池,从一点一滴做起 (14)六、调研活动................................................. . (15)七、报告总结................................................. . (17)引言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

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

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报告一、背景概述滇池是世界著名的高原湖泊之一,也是中国南方重要的淡水资源和旅游胜地。

然而,近年来,滇池的水质和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各种污染源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环境和水质,也严重威胁着周边的人类生存。

为了探究滇池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进一步保护滇池,我们展开了一次关于滇池环境保护的调研。

二、调研过程1. 调研地点我们选择了位于滇池湖心岛的滇池大学作为我们的调研地点。

滇池大学位于滇池岸边靠近洱海出口的地方,是滇池湖心岛上唯一一所高等学府。

2. 调研时间调研时间为2021年7月-8月3. 调研方式我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了调研,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4. 调研内容调研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滇池水质情况调查我们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检测,对滇池水质进行了调查。

调查结果表明,滇池水质总体呈现污染趋势。

尤其是湖心岛周边地区的污染源影响下,水质较差,主要污染指标为氨氮、总磷和总氮。

(2)污染源来源分析我们通过访谈、问卷等方式了解到,滇池周边存在着多种污染源,主要包括工业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污水处理不达标等。

(3)政策措施分析我们通过收集政策文件和相关资料,对滇池保护政策进行了分析。

政策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法、水环境保护行动计划等,但存在执行不力等问题。

(4)公众参与调查我们通过问卷等方式对公众进行调查,了解到关于滇池保护的态度和意见。

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公众支持加强滇池保护措施。

三、存在问题通过调研我们发现,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政府部门对滇池环境保护的投入不足。

(2)缺乏强有力的监管措施,污染源治理不力。

(3)公众对滇池的环境保护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

(4)相关政策执行不力,需要加强监督和落实。

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建议:(1)政府需要加大对滇池环境保护的投入,并实施高效的监管措施,加强污染源治理。

(2)宣传普及滇池环保知识,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研究报告
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淡水湖泊,也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之一。

近年来,有很多关于滇池的研究报告表明,滇池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

首先,滇池水质污染严重。

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农业活动的增加,滇池受到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影响。

这导致了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水中溶解氧含量下降,大量藻类生长,导致水体浑浊和异味的出现。

其次,滇池湖泊生态系统遭受破坏。

过度捕捞、非法捕捞和湖岸开发等活动导致了湖泊生态系统的破坏。

很多珍稀的湖泊鱼类和水生植物因此受到威胁,湖泊生态链断裂,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滇池在水量方面也面临困境。

由于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当,滇池的水位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湖泊的生态系统和周边地区的生活用水。

针对这些问题,相关研究报告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应加强水源保护,严格限制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物的排放。

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湖泊中的珍稀鱼类和水生植物。

同时,应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此外,应加强气象监测,科学合理地调控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滇池的研究报告揭示了湖泊面临的环境问题和生态
危机,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只有全面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湖泊生态修复,才能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当地人民提供清洁的生活用水。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

滇池环保调研报告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和大理市交界处,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

然而,滇池环境却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威胁,如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池的环保现状,我们组织了一次调研活动,并整理了以下报告。

一、滇池水质状况调研我们对滇池基本水质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滇池的水质生态保护和修复面临很大的挑战。

监测数据显示,滇池出现了复合污染,主要污染物质是氨氮、总磷、总氮等,其中氨氮和总磷一度高于国家IV类标准线,也即是不能饮用. 这些污染物质进入滇池,形成了难以挽回的后果:废水对滇池湖水生态影响长期存在,会发生类似赤潮的现象。

同时,水中浮游动植物的原生动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

二、滇池水生态系统调研我们的调研发现,滇池生态系统也出现了很大的变化。

水草和湖泊塘沼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滇池内的硅藻和红藻已经减少,蓝藻等污染藻却不断生长,进一步加重了污染情况。

这些变化不仅威胁到了湖泊的稳定性,而且还会影响到湖泊所依赖的生态系统。

三、滇池水资源调研滇池是滇池流域的主要水源和主要灌溉水源之一。

因此,是保护滇池水资源的同时,研究滇池水资源产生的机理,计算滇池水资源的总量和变化规律很重要。

我们的调研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资源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削弱。

市政府最近着手办理环保政策,也是有针对性的对水污染行业进行封禁,增加政策调控力度,但是这只是治理水污染的开始而已。

必须通过相关行政部门和公众接力合作,采取更加明智的决策,全面审视问题是否可行,并通过长期的政策实施与改革,从根本上治理滇池的环境问题。

要想攻克这个难题,在必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限制,特别是对下游污染物的进行调查和有效监管。

四、总结作为我们的共同家园,滇池的水质生态和可持续利用面临严峻的挑战。

但是,科学的环境规制和社会的关注,可以帮助我们共同保护滇池这个美丽的湖泊。

公众意识和政府工作的接力合作,可以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力度,保护湖泊的水质生态系统,保障周围居民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调研报告作者:刘yunhong 单位:lnkjdx时间:2013-4-30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一.调查对象二.调查时间三.调查方法四.调查目的五.调查过程六.调查体会七.调查结果八. 结果分析第三部分:基本结论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第五部分:附件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调研报告一、背景和目的滇池作为昆明市的天然水源和重要旅游景点,近年来受到了严重的水质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影响。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提高水质,改善滇池的整体生态系统,我们进行了调研,旨在了解滇池目前的水质状况、水污染的来源以及现有的治理措施。

二、调研方法我们通过实地考察、文献调研和专家访谈的方式,结合现有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滇池的调研。

三、调研结果1. 水质状况:根据我们的调研数据显示,滇池的水质状况较差。

主要污染指标包括水体富营养化、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超标。

2. 水污染的来源:我们发现,滇池的水污染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城市污水的直接排放,包括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二是农业活动引起的农药和化肥的非点源污染。

3. 现有的治理措施:目前,针对滇池的水污染问题,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治理措施,包括建设污水处理厂、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等。

然而,这些措施还不够完善,治理效果有限。

四、建议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1. 强化城市污水处理:加大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改造投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减少城市污水对滇池的直接排放。

2. 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鼓励农民采用科学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并推广有机农业。

3.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众对滇池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

4. 建立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长效管理机制,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滇池的水质状况严重受到污染,治理工作亟待加强。

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强化污水处理、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治以及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滇池的水质状况有望得到改善,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关滇池的研究报告

有关滇池的研究报告

有关滇池的研究报告
滇池是我国云南省昆明市的一座淡水湖泊,位于昆明市西南郊,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

滇池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国家重要的淡水鱼类资源库和候鸟迁徙重要中转站。

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滇池的自然特征、生态环境和保护措施。

滇池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湖泊特征和地质特征。

滇池面积约为300多平方公里,最深处达到4米,平均水深仅为1.8米。


池周围地势较低,被人类活动所影响较大,动态平衡较易被破坏。

滇池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了丰富的地质遗迹和景观,如西山、华山等。

滇池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挑战,主要包括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和水资源紧张。

由于城市化和农业发展的快速推进,滇池周边的废水、工业排放和农药农化物质不断向湖泊输入,导致水质恶化。

湖泊周边湿地的过度开发和垦造,造成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物种丧失。

此外,滇池的水资源面临着日益加剧的缺水问题,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应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

首先,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建立健全的废水处理系统,限制工业和农业的污染排放。

其次,加大湿地保护力度,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维护湿地的水文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再次,加强水资源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水资源的重要性,鼓励广大公众参与到滇池保护中来。

综上所述,滇池作为我国云南省的重要湖泊,具有丰富的自然特征和生态环境,但也面临着水质污染、湿地退化和水资源紧张等问题。

通过加强保护措施,希望能够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实现湖泊可持续发展。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

滇池特色资源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滇池特色资源一、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本报告旨在调查和分析滇池特色资源,为相关部门和旅游业者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自然资源1. 水域资源:滇池水域面积广阔,湖水清澈。

湖中的养殖资源丰富,有多种淡水鱼类,如鲤鱼、鳖、鲫鱼等。

此外,湖岸边也有大量的湿地生态系统,生态环境保护项目可以进一步提升滇池的生态价值。

2. 生物资源:滇池周边山区和湿地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这里生活着多种珍稀濒危动物,包括滇池鲶鱼、金线莲花螺等。

这些物种是滇池独特的生物资源,对于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人文资源1. 文化遗产:滇池周边地区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如滇池船家文化、苗族和傣族的传统文化等。

滇池船家文化是滇池特有的渔民文化,记录了当地人民对滇池的依赖和敬畏之情。

苗族和傣族的传统文化则丰富了滇池周边地区的多元文化景观。

2. 历史遗迹:滇池周边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如古代城市的遗址、古建筑和古代文化遗址等。

这些历史遗迹体现了滇池地区千年来的历史演变和文化传承,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四、旅游资源1. 水上旅游:滇池的水域面积广阔,是进行水上旅游的绝佳地点。

游客可以选择乘坐游船游览湖面,欣赏湖水的清澈和湖岸的美景。

同时,水上运动项目如划船、钓鱼等也深受游客喜爱。

2. 自然景观:滇池周围的山区和湿地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

游客可以在山区进行徒步、登山等户外活动,欣赏到山间的美景和自然风光。

湿地区域则提供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景观,吸引了众多生态爱好者和摄影师。

3. 人文景观:滇池周边的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也成为旅游资源。

游客可以参观滇池船家文化展览馆,了解当地的渔民文化;还可以游览古代城市遗址,亲身感受丰富的历史文化氛围。

五、发展建议1. 加强生态保护:要保护滇池的水环境和生态系统,加强生态监测和管理,控制污染源和养殖活动对湖水的影响,提高滇池的水质和生态价值。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大型淡水湖泊,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和晋宁县境内,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

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拥有多种物种的鱼类、鸟类和植物,生态系统多样性很高。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和污染,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威胁。

为了了解滇池的生态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生态调研。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滇池的水质与以前相比明显下降,出现了大量富营养化现象。

这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城市化进程中过度使用化肥和排放废水所致。

大量的营养物质进入湖水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蓝藻暴发。

蓝藻生长会消耗大量的氧气,造成湖水缺氧,影响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

同时,蓝藻产生的毒素也会危害人类健康,使得滇池的水资源失去了原本的价值。

除了水质问题,滇池的湿地资源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湿地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但是在滇池周边,大量湿地被填埋和开发为农田和城市建设用地。

这导致了湿地面积减少,湿地植物和生物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失去了平衡。

湿地的破坏也使得滇池的水质更加不稳定,失去了对水体净化的功能。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滇池的渔业资源已经极度减少。

由于过度捕捞和栖息地破坏,滇池中的鱼类种群数量大幅度减少。

正常而言,滇池应该是一个丰富多样的渔业资源,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对渔业资源的无限捕捞和无序管理,滇池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

针对滇池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质监控和污染治理。

加大对农业和城市排放的监管力度,减少化肥的使用和废弃物的排放,避免过度富营养化的现象发生。

其次,加强湿地保护和恢复。

保护好滇池周边的湿地,减少填埋和土地违法开发的现象,保护湿地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平衡。

最后,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

限制对渔业资源的捕捞量,制定渔业资源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加大对渔民的培训和指导,推广可持续的渔业开发方式。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更好地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护滇池的生态资源。

昆明滇池半山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半山调研报告

昆明滇池半山调研报告昆明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生态景观和多样的生物资源,滇池被誉为“东方明珠”和“世界花园”。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主要关注了滇池半山地区,这一区域是滇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滇池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

通过实地考察和数据收集,我们对滇池半山地区进行了综合分析。

首先,滇池半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优美,有着丰富的植被覆盖和多样的动物种类。

这里的气候温和湿润,适合各种植物生长,特别是一些典型的水生植物如睡莲和菖蒲等。

此外,滇池半山地区也是许多鸟类和昆虫的栖息地,人们常常能够看到彩鹭、白鹭等候鸟在此栖息过冬。

然而,我们也发现,滇池半山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一些挑战。

第一,滇池水污染问题严重,导致滇池的水质下降。

短期内大规模的旅游和城市建设活动带来的环境污染,对滇池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

第二,滇池半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

由于过度捕捞和非法捕捞活动,滇池半山地区的鱼类和其他水生动物数量大幅减少。

这对当地渔民的生计和滇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带来了问题。

为了保护滇池半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滇池的水质。

其次,加强对滇池半山地区的管理和监管,制定科学的渔业管理政策,限制非法捕捞行为,保护滇池的鱼类资源。

同时,积极推动可持续旅游发展,加强游客教育,提倡环保行为。

总体而言,滇池半山地区作为滇池生态系统的核心区域,具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和多样的生物资源。

然而,水污染和生物资源减少等问题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实施,我们相信滇池半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改善,这对于滇池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篇一:关于滇池环境问题的调研报告关于滇池环境调研报告作者:刘yunhong 单位:lnkjdx时间:2013-4-30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简介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第二部分:调查一.调查对象二.调查时间三.调查方法四.调查目的五.调查过程六.调查体会七.调查结果八. 结果分析第三部分:基本结论第四部分:参考资料及文献第五部分:附件第一部分前言一.摘要随着农村人口逐步迈向城市居住,以及昆明旅游业的膨胀和工业的迅猛发展,滇池的水资源状况迅速恶化, 近年来,滇池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不容乐观。

作为当代大学生,有责任和义务保护环境和倡议更多的人们参与环境保护行动。

近日,通过对滇池环境进行了一些简单的调查,深入了解了昆明市民对滇池的看法和感受,并了解到国家以及云南省政府对滇池治理的一些政策和法律保护。

因此通过这次的调研,我们调研小组提出一些治理滇池的方法和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能引起社会的共鸣和高度关注。

最终,在我们党和人民的带领下,以环境与人文共同和谐发展为指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和奋斗,保护和恢复滇池的生态环境,创建和谐文明生态环境。

二.滇池简介1.滇池地理位置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昆明池。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滇池西面毗邻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蓄水量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2.滇池历史背景说明滇池原居住着称为”滇”或”滇棘”的部落,战国时期有楚将庄桥率部进入滇池地区。

滇池调研报告正文

滇池调研报告正文

滇池调研报告正文1. 引言滇池作为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是滇池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水资源,滇池对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了解滇池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次滇池调研。

本报告旨在总结我们的调研结果,并提供相关建议。

2. 调研方法我们通过文献研究、实地考察以及专家访谈的方式,对滇池进行了全面的了解。

我们收集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对滇池的生态环境、水质状况、湖岸带开发情况、经济利用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3. 调研结果3.1 生态环境滇池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是许多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具有非常重要的保护价值。

然而,长期以来,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污染、湖岸带开发和乱捕滥捞等问题对滇池的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3.2 水质状况调研显示,滇池的水质状况并不理想。

大量的污水直排和农业面源污染导致滇池水体富营养化和富营养化,进而引发蓝藻水华的频繁发生。

这不仅影响了滇池的生态环境,也给周边地区的居民带来了健康和生活问题。

3.3 湖岸带开发滇池湖岸带的开发建设长期以来存在矛盾。

一方面,湖岸带的开发能够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滥开发和无序建设导致湿地的消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

需要合理规划和管理湖岸带的开发,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3.4 经济利用滇池的渔业资源丰富,是当地居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和乱捕滥捞的问题严重,滇池的渔业资源面临枯竭的风险。

合理规划和管理渔业资源,加强监管,是保护滇池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4. 建议针对上述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通过治理水质污染、减少养殖污染和限制化学物质排放,改善滇池的富营养化状况。

- 加强水资源管理,合理规划和利用水资源,避免滇池水位的剧烈波动,保护滇池的生态系统。

- 加强湖岸带开发管理,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限制滥开发和无序建设,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调研报告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中国第八大淡水湖,位于昆明市西南部。

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环境污染和人类活动,滇池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更好地保护滇池,我对滇池进行了一次调研。

经过调研,我发现滇池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滇池水体污染较为严重,主要是由于农业、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直接排放造成的。

其次,滇池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湖岸的植被丰富度降低,鱼类等生物资源减少,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另外,滇池的生态调节功能减弱,容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引发蓝藻水华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提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政府应加大力度治理滇池水体污染,完善污水处理设施,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

同时,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广科学的农业生产模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其次,要加强滇池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湖岸植被的恢复和保护,尽量减少滨湖开发,保护鱼类等湖泊生物资源。

另外,要加强对滇池的监测和管理,加强环境监测机构的能力建设,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此外,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增强公众参与保护滇池的积极性。

总之,滇池是我国重要的淡水湖泊之一,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要。

通过调研和提出一些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加强滇池的保护工作,保护好滇池的生态环境,确保滇池的可持续发展。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

滇池的调查报告滇池的调查报告滇池,位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郊区,是中国最大的高原湖泊之一。

它以其壮丽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为了更好地了解滇池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以下是我们的调查报告。

一、滇池的地理特征滇池位于云南高原,地势较低,平均海拔约1886米。

湖泊面积约为294平方公里,最深处达到了深约4.4米。

滇池周围环绕着青山绿水,景色秀美迷人。

二、滇池的水质状况我们对滇池的水质进行了多次采样和测试。

结果显示,滇池的水质整体上较为清澈,透明度较高。

但是,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滇池的富营养化现象比较严重,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这可能导致水生态系统的不平衡。

其次,滇池的水体中存在一定的重金属污染,这对生物和人类健康都构成一定的风险。

因此,我们建议加强对滇池水质的监测和治理,以保护湖泊的生态环境。

三、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滇池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拥有众多珍稀的物种。

我们的调查发现,滇池中栖息着大量的鱼类、鸟类和植物。

其中,滇池鱼类资源丰富,有许多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如鲤鱼、鳜鱼等。

滇池还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每年都有大量的候鸟在此栖息和繁衍。

此外,湖泊周围的湿地和湖滨植被也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天然栖息地。

保护滇池的生物多样性是我们的重要任务之一。

四、滇池的旅游开发滇池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滇池也面临一些问题。

首先,游客的涌入给滇池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游客的乱扔垃圾、乱采乱捕等行为对湖泊的生态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其次,滇池周边的旅游设施建设也需要更加注重生态环保,避免对湖泊造成过度开发的影响。

我们呼吁旅游业者和游客共同努力,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滇池的社区参与滇池的保护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参与。

我们鼓励当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开展环境教育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同时,我们建议建立滇池保护志愿者队伍,组织居民参与滇池的清理和保护工作。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

滇池生态环境调研报告一、滇池简介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主要河流有盘龙江、金汁河、宝象河、海源河、马料河、落龙河、捞鱼河等,出水口为螳螂江。

滇池水由海口注入普渡河.汇入金沙江.属长江水系,流域面积2855公里,为我国的第六大淡水湖,是一颗吹璀璨的高原明珠。

滇池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

这些山连绵起伏,形成了昆明坝子的天然屏障。

湖滨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水源充沛,有利于灌溉和航行。

平均气温为14.5-17.8度,降雨量为1070毫米.二、过去的滇池滇池是云贵高原最大的湖泊,是昆明生存、发展的基础条件。

在昆明人心中,拥有300多万年历史的滇池已不是本质上的水,或是地理上的一片水域。

他早已由于千百年的生存历史与昆明人血肉相连,与昆明的发展荣辱与共。

滇池底质内湖肥,有很厚的淤泥,动植物残体、黑色,有极臭味,外湖较肥,褐黄色,有骸泥;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滇池位于昆明市南的西山脚下,其北端紧邻昆明市大观公园,南端至晋宁县内,距市区5公里,历史上这里一直是度假观光和避暑的胜地,居云南旅游省首位。

滇池古名滇南泽,又名昆明湖,距昆明市约20公里。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的调研报告

滇池的调研报告

滇池的调研报告滇池的调研报告滇池是中国云南省的最大淡水湖泊,也是中国最高的高原湖泊之一。

我于近期对滇池进行了一次调研,以下是我对滇池的观察和研究结果的总结。

滇池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南约6千米处,属于大理州境内。

它地处云贵高原,海拔1886米,面积约为297平方千米,与洱海、泸沽湖并列为中国最大的三个高原湖泊之一。

滇池以其清澈的湖水、壮丽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生态资源而著称。

在调研过程中,我发现滇池具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和资源。

湖水清澈见底,水质良好,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高原湖泊”。

湖区周围山峦连绵起伏,环境幽雅,处处都是令人陶醉的美景。

湖区还有许多稀有珍禽,如白鹤、黑鹤等,其中一些品种濒临灭绝。

此外,滇池还有许多珍稀的水生植物,如荷花、菖蒲等,为水域增添了生机和色彩。

然而,与其美丽的景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滇池的生态环境问题。

湖区的水质受到污染的影响,尤其是来自农业和工业活动的污染。

湖泊周边的农业活动和养殖业排放的农药和化肥等有机物质污染了湖水,加剧了水生植物的生长并威胁到湖区的生态平衡。

此外,滇池还存在过度捕捞问题,导致湖泊中鱼类资源的大量减少。

在我的调研中,我还发现湖滨地区存在过度开发的问题,部分地区出现了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的情况。

为了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监管和执法力度,严禁乱开挖和工业污染的行为。

同时,应该鼓励农民采取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此外,应该加强湖泊周边土地的保护,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倡导可持续的发展理念。

最后,需要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教育,引导人们共同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

总结而言,滇池作为中国最美丽的高原湖泊之一,具有丰富的生态景观和资源。

然而,湖泊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一些挑战,必须采取行动来保护它。

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加强土地保护等措施,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保护滇池的生态环境,保留这一独特的自然景观和生态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引言滇池是云贵高原上的一颗明珠,但近20年来,随着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建设,又兼有城市供水、工农业用水、旅游、航运、水产养殖等方面功用,脆弱的滇池生态环境承受不起这样极大地影响,使水体严重污染,湖泊严重富养化。

滇池面临着水环境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滇池的污染问题已成为昆明揪心的话题和引起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乃至成为世界性难题。

这个周末,我们组织进行了对滇池水域的简单调研,深刻的体会了滇池的水体污染,同时感大片滇池保护势在必行,我们呼吁广大市民,共同爱护我们的滇池。

一、滇池的简介滇池,亦称昆明湖、昆明池。

中国云南省大湖,在昆明市西南,连同湖西侧的西山是著名游览、疗养胜地。

由构造陷落而成。

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

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公里,平均水深5米,最深8米。

湖水在西南海口洩出,称螳螂川,为金沙江支流普渡河上源。

滇池是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素有高原明珠之称。

位于云南省昆明市的西南,古名滇南泽,又称昆明湖。

滇池因周围居住着"滇"部落或有水似倒流、"滇者,颠也"之说,故曰"滇池"。

滇池为地震断层陷落型的湖泊,其外形似一弯新月。

东北部有一天然沙堤,长4千米,将滇池分为南北两部分,称为外湖和内湖;湖面的海拔高度为1886米,总面积311.338平方公里,其中内湖面积10.67平方公里,外湖面积287.1平方公里,南北长39公里,东西最宽为13公里。

湖岸线长163.2公里,面积为306.3平方公里,容水量为15.7亿立方米,上游河流主要有盘龙江、宝象河、新河、运粮河、马料河、大青河、洛龙河、捞渔河、梁王河……素称"五百里滇池"。

滇池是昆明风景名胜的中心。

游览内容丰富,既可环湖探访石器时代的遗址,追寻古滇王墓的踪迹,探索云南文化摇篮的奥秘;又可在岸上游览西山、白鱼口、郑和故里、盘龙古寺、官渡金刚塔等十数处名胜古迹;还可以深入环湖海口、昆阳、晋宁、呈贡、官渡、黑林铺等大小城镇考察风俗民情。

五百里的滇池岸边,游览胜景甚多:海埂湖滨公园、西园别墅、龙门村、观音山、白鱼口……二、滇池的状况(一)水文情况滇池属富营型湖泊,部分呈异常营养征兆,水色暗黄绿,内湖有机污染严重、有机有害污染严重,污染发展较快,外湖部分水体已受有机物污染,有毒有害污染(主要是指重金属污染)尚不突出,氮、磷、重金属及砷大量沉积于湖底,致使底质污染严重,滇池近百年来已处于“老年型”湖泊状况;年均水温16℃;80年代未调查结果表明:随着滇池生态环境的变化,导致鱼类产卵、孵化场地的生态环境破坏、并加之过度捕捞和鱼类种群间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使滇池鱼类种群发生巨大变化,土著鱼种仅存4种、土著鱼种濒于灭绝,如肉嫩味美的金线鱼现己灭绝。

滇池东南北三面有盘龙江等20余条河流汇入,湖水由西面海口流出,经普渡河而入金沙江。

形似弦月,南北长39公里,东西宽13.5公里,平均宽度约8公里。

湖岸线长约200公里;湖面面积300平方公里,居云南省首位米,湖水最大深度8米,平均深度5米,蓄水量15.7亿立方米,素称“五百里滇池”。

是中国第六大内陆淡水湖。

滇池属于长江水系,有盘龙江等江河流注入,湖水出口在北方,经过螳螂川,普渡河最后注入长江上游的金沙江。

但1970年以来,因为昆明等四周城市的工业发展,以及四周农田的开发,造成滇池的水污染,尤其营养化的情形严重,大量的蓝藻生长,已造成用水上的问题。

在围湖造田的思想下,滇池由19世纪初的500平方公里,减少到1938年的338平方公里,而到如今只剩下290多平方公里了。

(二)自然环境状况滇池流域属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4.7℃,平均降雨量953毫米,具有低纬山原季风气候特征,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干夏湿,干湿分明。

流域内自然植被以亚热带绿叶林为主,次生植被以云南松以及华山松为主,森林覆盖率48.9%,但在不断减少,滇池低纬度、高海拔,气温恒定,换水周期长,治理滇池蓝藻水华,成为世界性难题。

滇池,这个被誉为“高原明珠”的湖泊,由于蓝藻水华泛滥,失去了往日的光彩。

滇池的特殊自然环境影响了昆明的自然气候,拥有滇池的昆明因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气候宜人,具有典型的温带气候特点,城区温度在0- 29℃之间,年温差为全国最小,少有的气候特征使得昆明以“春城”而享誉中外!良好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昆明成为云南省省会,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西部第四大城市,是云南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交通中心。

滇池丰富的自然资源,不但为周边环境提供航运、渔业、灌溉、供水等,同时也肩负为云南的电力事业,气候调节,水产养殖等产业,为云南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做。

出重要贡献。

三、三、滇池水体污染水体环境污染是滇池流域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与滇池流域人们生活、生产密切相关,能直观地反映出滇池流域的整体环境质量。

湖泊作为滇池流域一个重要的环境要素,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也是极其脆弱的生态系统,其水体环境质量的演变可以揭示本流域整体环境状况和变迁。

在人口增长和工业进程的发展情况下,滇池的污染迅速恶化,滇池水体污染已成为昆明人揪心的问题和世界性难题。

滇池的水污染有自然换演变引发的污染和人为因为引起的污染。

(一)自然环境演变滇池由陷落构造形成,按湖泊的产生发展规律,目前处在湖底升高,湖盆变浅,湖面缩小的老年阶段,老化速度很快。

与此同时,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致使滇池老化与其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滇池流域的水土流失严重、植被覆盖率、生物量,以及生物多样性显著下降,滇池周边没有大江大河的注入,经过地质的变化和长期的自然演化,滇池已演化为半封闭性湖泊,蓄水量远远高出流出水量。

由于湖水置换周期过长、湖流缓慢,造成物质循环不通畅,出入不平衡,自洁功能有限,大量沉淀,这些诸多因素是滇池自身的净化能力逐渐退却,使之造成大量的内污染源。

滇池位于昆明城市的下游,盆地最低洼地带,除降雨补给水源外,其余补给水源的河流都是带着大量城市生活污水进入滇池。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急剧增长,污染物也随之增加,导致滇池水体严重富营养化,加剧了滇池的污染。

滇池大型底栖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消失或者减少致使滇池自净能力减弱是其水华的主要因素;其次就是滇池地处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气候环境、水体化学性质和湖泊和地质结构非常适合微囊藻素的生长和繁殖,比如,湖盆浅,光照适宜,水体呈碱性等;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是滇池底泥中的N、P等营养元素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形成水体的内源磷释放和沉淀的恶性微循环,导致滇池二次污染。

(二)工业发展的破坏工业,城市化的发展对滇池造成了巨大污染。

2005年,排入滇池的污水量高达23000万吨,主要污染物有:总痰9750吨,总磷1160吨,CODcr 30674吨。

其中光是工业污水排放高达30%,2007年排入滇池的污水为21000吨,总痰8155吨,总磷1087吨,CODcr 22449吨……而滇池在正常的情况下,总痰、总磷和CODcr 的水环境容量分别只有4000吨,400吨和11000吨。

如此高的排放量,是整个滇池各水质指标值均劣于国家V类地面水水质标准,超过70%的水体处于重、富营养化状态。

这两瓶水,左边的是滇池水,右边的是康师傅康泉水,我们显而易见,滇池的水质是怎样的……(三)人为活动的影响农村生活污水、农田废水、固体废弃物、农药化肥等随河流和雨水进入滇池后造成污染。

滇池周围有60多万亩农田,居住着200多万城市居民和农民,饲养着上百万头牲口,滇池流域雨水径流将污染物带入滇池,每年滇池流域产生的面源污染物高达2057.5万吨,占进入滇池污染总量的45%。

长时间、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使滇池里的大量浮游生物死亡,降低了滇池的自净能力,加速了水体的富营养化。

部分人群和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环境保护意识差,不顾法律法规,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偷排、乱排污水现象严重,大量工业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流进滇池,加重了滇池污染。

部分居民和企业在滇池周围大量建房屋和工厂,私自填埋滇池,使得滇池面积缩减,不利于滇池污染的治理和保护。

滇池污染的重要因素来自于昆明城区大量未处理或处理达不到湖泊水功能要求的污水,城区每天约70万立方米的污水有40%直接排入滇池。

滇池北部吸纳的是城市污水,而南部流出去的却是相对较好的湖水,这就加剧了滇池的污染状况。

乡镇企业污染未得到应有控制。

滇池流域沿岸分布着较多乡镇企业,由于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知识缺乏等众多因素,对于“三废”的处理率极其低下,有些废水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被直接放入滇池,滇池中的废水、废渣一经雨水冲荡,便以面源污染的形式污染周围环境,严重威胁滇池的水质。

(四)水资源匮乏与高度开发形成恶性循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滇池流域近年来兴建实施了大量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设施,期间已建成大中型水库8座,小型水库140座,水库控制着1600多平方千米的流域面积。

目前,根据多年平均入湖径流量,扣除多年的平均供水量,滇池的实际水资源量以不足,缺口水量只能由湖库调节够重复利用,逐渐形成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滇池的水质。

四、防护与治理方法滇池是云南最大的淡水湖,全国第六大淡水湖。

有着重要的地理位置,古往今来,传承着云南的名族特色,云南的文明摇篮。

为云南的经济发展,生态资源,旅游资源等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然而,由于社会人文环境的意识薄弱与近代工业的污染,滇池已经变为世界上过富营养化最严重的三个湖泊之一,显著特征之一就是藻类水华暴发。

面对这样的难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方法与手段保护滇池。

外源和内源污染带来的丰富营养物质是滇池这类浅水型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控源非常必要。

在控源的基础上,进行以水面植被恢复和湖滨带植被恢复为核心的生态修复工作,可有效降低湖泊的外源负荷和内源负荷。

有效的法律管理、行政管理和其他管理方法的颁布实施,既可以巩固控源和生态修复取得的成果,又可以限制排污。

因此关于滇池的污染治理应遵循的路线是:控源—治污—生态修复—流域管理。

(一)控源主要污水分流和拦截、换水或者稀释、深层排水、人工辅助增氧,曝气或者混合、底泥疏浚工程、藻类机械收割,改变滇池出水口等方法。

整治滇池周围排放污水的工厂,建立污水处理厂,严格控制流入滇池工业用水的水量和水质。

城市生活废水和农业用水分化处理,加大其污染治理力度,实现取水—用水—排水—回流的循环。

对部分污染大的水流进行控制,监督和理流域面。

(二)治污建立污水处理厂,科学规划,运用深层曝气和营养物钝化两种技术,研制高新除藻化学药剂,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建设城市下水道清、污水分流工程,将排出的污水分干旱、雨期分别处理后,再排入滇池;打通西园隧道、北郊截污等工程,减轻草海污染;挖掘湖底淤泥,使草海增容扩容,增加水量,大大减轻其污染载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