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异常凝血酶原
肝内胆管细胞癌异常凝血酶原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是一种罕见但恶性的肝胆管系统肿瘤。
异常凝血酶原(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病理性凝血障碍,由于体内广泛的血栓形成和纤溶亢进导致血液凝固与纤溶系统的失衡。
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DIC的发生可能与以下因素相关:1. 肿瘤本身:肝内胆管细胞癌可能分泌或释放一些物质,如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激活凝血系统的外路凝血途径,导致血液过度凝固。
2. 肝功能受损: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常伴有肝功能受损,因为肝脏是凝血因子的合成和代谢的重要器官。
肝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或代谢异常,使得凝血酶原与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的水平降低。
3. 肿瘤侵犯血管: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生长可能直接侵犯肝内血管,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在血管壁上沉积,激活凝血级联反应。
DIC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的表现常常包括以下症状:1. 凝血功能障碍:出现异常凝血酶原、凝血酶时间延长、纤维蛋白原降低等异常。
2. 血栓形成:在血管内形成血栓,导致血栓栓塞症状,如肺栓塞、脑梗死等。
3. 出血:由于纤溶亢进和凝血因子消耗,可能出现瘀斑、皮肤黏膜出血、尿血、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治疗DIC主要包括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和对DIC的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以控制肿瘤的生长。
对DIC的支持性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血小板悬液和纤维蛋白原等,以纠正凝血障碍。
此外,针对DIC的基础疾病治疗、纤维蛋白酶抑制剂等治疗措施也可考虑。
需要指出的是,DIC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并非常见,但一旦发生,应及时识别和治疗,以减轻其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因此,在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中,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加强对DIC的预防和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鉴别诊断
CT:平扫显示肝实质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病灶,中央为脓 腔,密度均匀或不均匀,CT值高于水而低于肝。20%的 脓肿内出现小气泡,有时可见液平面。环绕脓腔可见密度 低于肝而高于脓腔的环状影为脓肿壁。 急性期脓肿壁外周可出现环状水肿带,边缘模糊。对比 增强CT,动脉期脓肿壁呈环形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 扫描,脓肿壁仍进一步持续强化,周围水肿带也逐渐强化, 脓腔在各期均无强化。在动脉期,环形强化的脓肿壁和周 围无强化的低密度水肿带构成了所谓环征,90%脓肿出 现环征。一般多见双环征(水肿带+脓肿壁),周围没有水 肿则呈单环。如果脓肿壁的内层由坏死组织构成而无强化, 外层由纤维肉芽组织构成呈明显增强,则可见脓腔外周的 低密度环和周围低密度的水肿带之间有一强化的脓肿壁外 层环,即所谓三环征。环征和脓肿内的小气泡为肝脓肿的 特征性表现。有时在脓肿早期液化未形成,脓肿可呈软组 织肿块,与肿瘤不易区别。
总结
肝内胆管细胞癌和肝脓肿在影像学上的表现有很 多相似之处,鉴别较困难。但仔细寻找把握其细 微差异后可在诊断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周围可伴大小不一的卫星灶; 胆管扩张及局部肝叶萎缩是胆管癌较典型的表现。 肝脓肿临床常可见高热、白细胞升高,病灶内如 见到气体,有时可见液平面可帮助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
起源于肝内二级胆管及以远的末梢胆管上皮细胞。 多单发,可多发;圆形、类圆形、分叶或形态不 规则;大多边界模糊。
好发于肝左叶,男性略高于女性,多发生于5060岁,临床表现不典型,常以上腹不适或扪及腹 部包块首发,可伴有肝内胆管结石及手术史,一 般不伴肝炎、肝硬化病史,实验室缺乏特异肿瘤 标志物,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肿块型
• 好发于肝左叶,引起肝段或肝叶萎缩; • CT:稍低密度,界不清,不规则分叶状;病灶内及周围胆管
扩张,部分肿块内见低密度的囊变坏死区,少数病灶内高密 度;肝脏包膜凹陷、皱缩。 • 增强:动脉早期周边环形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出 现延迟强化,造影剂逐渐向中央填充。 • 门静脉瘤栓少见,淋巴结转移多见; • 灶周异常灌注;灶周卫星病灶。
肿块型MR
• T1WI上呈不均匀低信号,少数肿瘤在TlWI上可见斑点状、 片状高信号影;T2WI上混杂高或稍高信号,部分中心可 见局灶性星芒状、条状或片状低信号
• DWI周边高信号
女,79岁,发热,畏冷,腹痛5天
男,47岁,发现肝占位1周
管壁浸润型
• 狭窄的边缘不规则、不对称缩小胆管,增强强化,淋巴结 肿大和导管周围软组织病变,提示恶性狭窄
五、局灶性狭窄病变伴近端胆管轻度扩张
BilIN with a focal ductal stricture. (a) Axial contrast-enhanced MR image show a focal stricture(arrow) with mild ductal dilatation. (b) Photomicrograph (original magnification, ×200; H-E stain) shows anintraepithelial carcinoma, also known as carcinoma in situ or BilIN-3, without subepithelial extension.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
概述
• 胆管癌是肝脏第二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东南亚发病率 最高,近年肝内胆管癌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不断增加
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
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引言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是一种罕见但具有高度侵袭性的肝肿瘤,起源于胆管上皮细胞,具有胆管细胞和肝细胞的两种或更多不同类型的细胞成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等内容。
定义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是指同时存在肝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两种或更多细胞成分的肝癌。
该病是肝癌的一种亚型,属于少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发病机制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目前认为,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共同起源与发展过程中的基因突变和异常表达密切相关。
细胞的遗传变异和异常表达可导致细胞生长、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异常,最终导致肿瘤形成和发展。
临床表现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临床表现多样,与肝内肿瘤的位置、大小和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
常见的症状和体征包括:•上腹部不适或疼痛•肝区肿块和包块•消瘦和乏力•黄疸和肝功能异常•腹水和脾肿大(晚期病例)诊断方法影像学检查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影像学表现常常与其他肝肿瘤相似,因此,临床上常需借助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腹部B超•CT扫描•MRI扫描•PET-CT扫描影像学检查可以了解肿瘤的大小、位置、血供情况以及有无远处转移,并对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与其他肝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经过影像学检查提示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病例,一般需要通过细胞学和组织学检查来确诊。
常用的检查方法有:•细针穿刺活检(FNAC)•组织活检上述检查方法可以获取肿瘤细胞的形态特征、组织学类型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等信息,有助于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肝内胆管混合细胞癌的治疗方案多样,具体取决于肿瘤的分期、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治疗的目标。
常用的治疗手段包括:1.手术切除对于早期和可切除的肿瘤,手术切除是治疗的首选方法。
手术切除可以彻底清除肿瘤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2.化疗和靶向治疗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肿瘤或有转移的晚期病例,化疗和靶向治疗可以用于缓解症状、控制肿瘤进展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肝内胆管癌一线治疗方案
中国报道广东新闻地方频道合作方案近年来,中国广东地方频道一直致力于为广东省内各地提供及时、全面、客观的新闻报道。
为了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广东地方频道决定与当地的合作方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更加有效的报道模式。
首先,合作方可以是广东省内的其他地方频道、报社、媒体机构或专业新闻团队。
合作方的地理位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辐射广东省内的各个城市和地区,确保广东地方频道的新闻报道不仅覆盖到省会广州,也能涵盖到潮汕、珠三角、梅州等多个地方。
其次,合作方与广东地方频道可以建立持续、稳定的合作关系。
双方可以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
合作方可以派遣专业的记者团队前往广东省内进行实地采访和报道,或者提供新闻线索、照片和视频等资源,以便广东地方频道编辑部进行编辑和制作。
合作方还可以与广东地方频道共同举办一些新闻活动。
例如,双方可以合作举办新闻研讨会或培训班,邀请业界专家和学者,就新闻报道的技巧、原则和伦理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这将不仅有助于提高双方的新闻水平,也能够加强两地媒体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合作方还可以与广东地方频道合作开展一些深度报道和系列报道。
通过对重大事件、社会问题或人文历史等话题进行深入研究与报道,既能呈现更加详细和全面的新闻信息,也能提高广东地方频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
最后,合作方可以通过与广东地方频道的合作,为自身提供更多机会与平台。
双方可以在资源共享、宣传推广等方面相互支持。
广东地方频道可以为合作方提供广告时段或者开设专题栏目,让合作方的新闻报道更好地展现给广东省内的观众。
总之,通过与广东地方频道的合作,合作方能够与一家有着丰富新闻报道经验和覆盖面的媒体机构合作,共同为广东省内观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新闻内容。
合作方与广东地方频道的合作将促进两地媒体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广东新闻事业的发展。
在上述合作方案的基础上,广东地方频道与合作方可以进一步探索具体的合作方式和项目。
以下是一些相关内容:1. 专题报道合作:合作方可以与广东地方频道共同策划、制作一系列专题报道。
肝内胆管细胞癌 (武科大) 图文并茂课件
病情监测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和影像学 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心理支持
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与医护 人员和病友保持良好的沟通,
减轻焦虑和恐惧。
心理支持与康复指导
心理支持
随访与复查
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树立战 胜疾病的信心,减轻焦虑、抑郁等情 绪问题。
告知患者随访与复查的重要性,提醒 其按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 时发现病情变化。
分类
根据组织学特点,肝内胆管细胞 癌可分为腺癌、黏液癌、腺鳞癌 等类型。
发病机制与病因
发病机制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 关,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炎症 和胆管结石等。
病因
长期慢性胆管炎、胆管结石、原发性 硬化性胆管炎等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 主要病因。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黄疸、右上腹疼痛、体 重下降等。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 统来攻击肿瘤细胞。目前已有一些免 疫治疗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肝 内胆管细胞癌的治疗潜力。
03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 预防与护理
预防措施
健康饮食
保持均衡的饮食,多吃蔬菜水 果,减少高脂肪、高热量食物 的摄入,以降低患肝内胆管细
胞癌的风险。
控制饮酒
长期大量饮酒会增加肝内胆管 细胞癌的发生风险,因此应控 制饮酒量或戒酒。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
避免长时间接触某些化学物质 、放射线等致癌物质,以降低 患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风险。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肝脏检查,及早发现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迹象,提高
治愈率。
日常护理
01
02
03
04
休息与活动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表现
影像表现——肿块型
• MR表现:肝内无包膜、分叶状或不规则肿块,伴有胆管扩张或肝包膜皱 缩
• 增强:动脉期肿瘤边缘不均匀轻-中度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逐渐增 加,向中央填充(与其富含纤维组织有关)
• DWI:周围DWI高信号,ADC低信号;中央弥散不受限
• 肝胆期:靶征(钆塞酸云 gadoxetic acid cloud )
影像表现——肿块型
男,57岁,乏力 1年余,发现肝占 位3天中分化肝内 胆管细胞癌
影像表现——肿块型
女,55岁,反复 腹痛腹胀1月余 中-低分化胆管细 胞癌
影像表现——管壁浸润型
• 指肿瘤沿胆管壁生长而没有肿块形成 • CT、MRI表现胆管壁弥漫性增厚 • 长节段、不对称的管腔狭窄,狭窄管壁的强化以及增大的淋巴结均提示恶
• 可能的危险因素: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 其他:地域
临床表现
• 常表现为上腹痛及腹部包块,胆管阻塞可出现黄疸 • AFP检查多为阴性,CA199常为阳性
组织病理
• 多数为不同分化程度的腺癌 • 主要由恶性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凝固性坏死和粘蛋白构成 • 中央区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恶性肿瘤细胞分布较稀疏,可出现局部钙化;
影像表现——管内生长型
男,64岁,中 上腹闷痛2月 余
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 肝脓肿 转移瘤 胆管炎
肝细胞癌
• 常有病毒性肝炎(乙肝)及肝硬化病史,AFP(+) • 边界清楚,可见假包膜;增强呈“快进快出”;常有血管侵犯(癌栓形成) • 瘤周充血、肝门淋巴结肿大相对少见
肝细胞癌
男,63岁,发 现乙肝阳性2年 ,肝占位3天
影像表现——肿块型
男,53岁,体 检发现肝占位性 病变3天 中-低分化肝内胆 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癌抗癌成功经验
肝内胆管癌抗癌成功经验肝内胆管癌是一种恶性肿瘤,通常很难早期发现,也难以治愈。
然而,一些患者表现出惊人的抗癌能力并成功战胜了这种疾病。
本文将介绍肝内胆管癌抗癌成功经验。
第一步:寻找正规医院和专家首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需要寻找合适的医院和专家的帮助。
国内外的多家医院和专家都有丰富的经验来处理肝内胆管癌。
通过正确的医疗资源的利用,患者可以获得高品质、高效率和安全的治疗。
第二步:接受多种治疗方案肝内胆管癌的治疗非常复杂,需要针对患者的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和肝动脉化疗栓塞等治疗方式。
患者经常需要接受多种治疗方案的组合或交替使用。
在治疗期间,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积极配合各种治疗方案。
服用药物和完成放疗和化疗程序同样重要。
这种方法越早开始,治愈的可能性就越大。
第三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除了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注意饮食、睡眠和锻炼等方面,这些都是保持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通过调整饮食、适当锻炼和睡眠可以帮助患者抵抗疾病和恢复体力。
饮食应该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炸和甜食。
真正做到科学的饮食,不仅可以切实改善身体状况,还能使患者在接受治疗的同时提高生活质量。
第四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战胜肝内胆管癌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积极乐观的态度。
即使治疗期间会面临许多艰难的挑战,患者也应该保持乐观的心态。
正面的思维和态度可以增强免疫系统,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同时,患者应该避免沮丧情绪的产生,保持积极面对治疗的挑战。
家人和朋友的鼓励和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综上所述,肝内胆管癌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需要通过各种方面的积极和有效的努力才能成功抗癌。
适当的抗癌方案、恰当的治疗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心态是抗胆管癌的关键。
只要保持积极态度,相信患者能够成功战胜这种疾病,重新开启美好的人生。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肝内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什么是肝内胆管细胞癌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是起源于肝内胆管内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有着较高的侵袭性和复发率。
它是肝脏恶性肿瘤的一种,占据了大约10%-15%的比例。
影像学表现超声诊断超声是ICC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可以帮助医生对其进行初步筛查,常见的表现为:1.肝内空泡状、囊性或实性占位,呈规则性或不规则形状。
2.以肝内外胆管为中心向周围生长,常表现为胆管扩张、轮廓不规则、甚至是胆管壁钙化。
3.肿块周边可见明显的血流,使得肝脏内外动脉、门静脉和肝静脉出现分支征象。
CT诊断CT是目前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其具有高分辨率、短检查时间及易于操作的特点,既可作为初筛,也可用于进一步确认伴随病变、评估病变范围以及指导手术治疗。
常见的表现为:1.病灶轮廓不规则,可呈结节状、分叶状、不规则状等。
2.病灶密度不均匀,呈低密度、等密度或稍高密度等不同形态。
3.CT增强分为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平衡期,ICC的强化情况常表现为动脉期强化显著,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强化较轻,且周边血管扩张程度明显。
MRI诊断MRI比CT有更好的分辨率,对于细胞癌的诊断更加明确及准确,同时具有不放射性、多个重现面、对软组织分辨率更好的优点。
常见的表现为:1.T1WI下呈现低或等信号,T2WI呈现不同程度的高信号。
2.DWI呈现高信号。
3.用gadoxetate钆盐增强的磁共振胆道成像(MR- cholangiography,MRC)可显示胆管扩张和胆管壁增厚及填充缺损等。
鉴别诊断ICC的鉴别诊断涉及到肝癌、肝血管瘤、转移瘤等。
以下是几种与之鉴别的临床特点:1.与肝癌的鉴别:肝癌常呈现中央坏死、斑点状或结节状强化,而ICC常表现为单个或多个不规则小结节和结节坏死等表现。
2.与肝血管瘤的鉴别:肝血管瘤表现为无集中居中强化的混合密度病灶,而ICC则表现为中心坏死部分增强的不规则肝内结节。
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是指发生于胆管二级分支以远肝内胆管上皮 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比肝细胞肝癌 (hepaticcellular carcinoma,HCC)低.约占原发性 肝癌的5%
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因发生部位不同而异。末梢型胆 管癌早期无症状,晚期可有上腹不适、肝 大、体重下降等;肝门部胆管癌常以黄疸 为初发症状。
分型
• 按照日本肝癌研究会提出的分类方法。依 据肿瘤的形态将ICC分为肿块型、管周浸润 型和管内生长型三种基本类型,
肿块型
• CT变现为结节状肿块,周围胆管无扩张, 其中轮廓呈圆形或类圆形、分叶或不规则 型。平扫肿块呈不均匀低密度,边缘清楚2 例,模糊7例。增强扫描早期(动脉期和门 静脉期)肿瘤呈环状强化7例,中心呈分隔 或斑片状强化6例;延迟期呈高密度5例, 等密度2例,低密度2例树枝状肿块, 周围胆管扩张。平扫肿瘤呈略低密度,边 缘不清。增强扫描早期肿瘤轻度均匀强化; 延迟期呈高密度3例,等密度1例。
管内生长型
• CT表现为肿瘤结节位于扩张的胆管内,其 中单发和多发各1例,直径约0.6--2.0cm,平 扫呈均匀低密度,多发者因肿瘤较小边缘 不清显示欠情。增强扫描早期肿瘤轻度强 化,延迟期无明显强化,密度低于肝实质。
【读书笔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
【读书笔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读书笔记】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分型及影像表现肝内胆管细胞癌在肝内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肝癌,居第二位。
依据起源部位分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肝门区胆管细胞癌。
一、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是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在内的末梢侧肝内小胆管上皮性腺癌,按照生长方式分为3种类型:肿块型、管内型和管壁浸润型,肿瘤多为乏血供,大体呈灰色或灰白色,实性质韧,典型肿瘤由大小不等的结节组成,常融合,常见中心坏死或瘢痕,有时可见粘液,肿瘤无包膜,常沿周围淋巴道呈指状扩散,可包绕或压迫血管及胆管,很少侵入管内,介入栓塞或化疗效果不佳。
发病年龄多偏大,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不伴肝炎、肝硬化病史,临床表现取决于肿瘤部位、生长方式及有无胆道梗阻。
影像表现:1、肿块型胆管细胞癌是指肿瘤起源于二级以上胆管的上皮并伴有肝内肿块形成,常伴肿瘤周边胆管系统扩张,肿瘤包绕血管常见,内部可出现坏死,CT平扫表现为不均匀低或稍低密度影,边缘不清楚,部分病灶内见结石或钙化灶,可伴有局限性肝脏包膜凹陷(具有一定特征性,主要由于肿瘤内纤维间质成分丰富,肿瘤浸润生长、牵拉所致),也可出现胆汁淤积性肝硬化造成的肝叶萎缩。
增强扫描早期肿块周边由于大量成活的肿瘤细胞和少量纤维组织血供丰富,而呈轻中度强化,多数病灶中央无强化或轻度强化,随时间延迟,中央强化逐渐明显,强化的程度和方式与肿瘤内部纤维组织的成分有关,可呈斑片状、条状、分隔状甚至均匀强化,延迟强化区内有时可见被包埋的扩张胆管;肿瘤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强化总体呈“慢进慢出”方式。
2、管内型胆管细胞癌是指肿瘤在胆管内生长,并导致管腔异常扩张,影像表现多样,分为五型:Ⅰ型、弥漫而显著的胆管扩张,伴有大体可见的乳头状肿块;Ⅱ型、弥漫而显著的胆管扩张,不伴大体可见的肿块;Ⅲ型、局限性扩张的胆管内息肉样肿块;Ⅳ、轻度扩张的胆管内铸型肿块;Ⅴ、局限性狭窄样病灶伴有近段胆管扩张。
CT平扫扩张的胆管内肿块呈低或等密度,如果病灶小,CT 表现只是一叶性或段性范围内的不同程度扩张的胆管,增强后,肿块表现为早期轻中度强化,腔内生长的乳头状腺癌由于不含丰富的纤维组织成分,因此不产生延迟强化,部分病灶内可见肝内胆管显著扩张,这是由于肿瘤细胞分泌大量粘液所致,病理上该类肿瘤又称为肝脏胆管内乳头状癌或乳头状粘液样癌。
病例讨论-肝内胆管细胞癌
FNH典型CT表现
平扫等/略低密度, 若有瘢痕则更低密度
动脉期明显快速均匀强化, 门脉期及延迟期:强化部分则快速减退,
若有瘢痕则低密度
逐渐呈等密度;若有瘢痕则可延迟强化
FNH周围可见血管影,这与肿瘤周围扩张 的血管、血都有关;同时,有人认为FNH是由于 异常畸形血管所致,所以在动脉期可见到异常灌 注的动脉血管。
胆管细胞癌的组织学分型:胆管细胞癌 95% 以上为腺癌,其中 高分化腺癌最常见,约占 60%~70%,中分化腺癌约占15%~20% ,低分化及未分化型少见。 其它少见组织学类型还有腺鳞癌、粘 液癌、鳞癌、印戒细胞癌等。
肝内胆管细胞癌·病理特点
肝内胆管细胞癌一般较大,内部纤维基质含量多,外部形态表 现为灰自色实质鱼肉样。肿瘤内大量的纤维间质,以中央区分布最 丰富,成活的肿瘤细胞则主要分布于肿瘤的外带,中心区则分布 较少。淋巴结转移多见。
肝内胆管细胞癌
研究显示:动脉期富血供组肿块的强化程度高于乏血供组,这 是由于富血供组肿块的强化区域内富含胆管细胞,且肿瘤细胞比例 较高,而中央纤维基质和坏死成分较少。
但有研究显示:乏血供肿块型胆管细胞癌随着恶性肿瘤的生长 ,病理特征如坏死、纤维化和对邻近结构的侵犯效应较富血供肿块 型胆管细胞癌发生早。 同时有研究表明乏血供组5年生存率较富 血供组低。
肝内胆管细胞癌
CT影像学特征:
·多数肝门部胆管走行区可见不规则低密度肿块;可伴随肝叶萎缩。 ·可伴有远端肝内胆管扩张,可见“枯枝状”或“软藤状”改变。 ·增强扫描:典型的肿瘤瘤体动脉期周边呈现环状、斑片状强化,于 延迟期会向中央进展,在内部纤维组织的影响,延迟增强时间较长。 一部分肿瘤动脉期肿瘤也可无明显强化,门脉期及静脉期则多可见到 不同程度的强化,延迟期病灶多呈持续强化。 ·可有门脉癌栓及淋巴结转移。
不可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局部治疗进展
44不可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局部治疗进展肝内胆管细胞癌是指起源于二级及其以上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及预后差等特点。
肝内胆管细胞癌较为少见,在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中,其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是肝脏第二大原发恶性肿瘤。
近年来,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有不断升高的趋势,手术切除是目前唯一的根治手段,但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时机。
随着局部治疗技术的不断进展,对于不可手术切除的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局部治疗可以降低肿瘤负荷、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甚至有机会通过局部治疗获得手术机会。
目前常见的局部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消融治疗、经血管途径治疗及放射治疗。
本文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目前主要局部治疗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综合治疗提供更多参考。
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局部治疗;消融;经血管治疗;放射治疗摘要Local therapy for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Abstract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refers to a malignant tumor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epithelial cells of the secondary bile duct and the branches of the intrahepatic bile duct.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icult early diagnosis, high malignancy and poor prognosis. Although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s relatively rare, it’s still the second most common primary malignant tumor of the liver following th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recent years, th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have been increasing. Surgical resection is currently the only radical cure, but most patients have lost the opportunity for surgery when they are diagnosed. With lo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Those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could get benefits from local treatment in terms of tumor burden reducing, symptoms relieved, prolong survival, and even transforming to surgery available. The current common local treatment methods mainly include: ablation treatment, transvascular treatment and radiotherapy.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gress of the main local treatments for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n order to get more approaches to multiple discipline therapy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Keywords: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Local Therapy; Ablation; Transarterial Therapy; Radiation TherapyLi Shupei 1, Yu Chenxi 1, Lai Fengyong 1, Song Peng 1, Du Chunxia 2, Yao xuesong 3*(1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ational Cancer Center/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 & Shenzhen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Shenzhen 518116,Guangdong ,China ;2 Department of Medical Oncology, National Cancer Center/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 China ;3 Department of Interventional Therapy, National Cancer Center/ 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Cancer/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and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 China.)李书沛1,余晨曦1,来凤勇1,宋鹏1,杜春霞2,姚雪松3*(1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介入治疗科,广东 深圳 518116;2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北京100021;3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介入治疗科,北京100021)李书沛 主治医生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 介入治疗科基金支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81671798)*通信作者:姚雪松E-mail:**************************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ICC)和HCC-ICC混合型3种不同病理学类型[1]。
肝癌的肝内胆管癌和外胆管癌的区别
肝癌的肝内胆管癌和外胆管癌的区别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生在肝脏的胆管细胞。
其中,肝内胆管癌和外胆管癌是肝癌的两种主要类型,它们在发病部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一、发病部位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发生在肝脏内的胆管系统,通常起源于小肝管的内皮细胞。
而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则发生在肝外的胆管系统,包括肝门部位的胆管和胆囊。
二、病理特征肝内胆管癌的病理特征表现为癌组织的不断侵犯和破坏肝内胆管结构,常呈现多灶性或弥漫性生长。
而外胆管癌的病理特征则主要表现为癌组织侵犯和狭窄外胆管,形成胆管梗阻。
三、临床表现1. 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大部分病人早期无明显症状,常常在进展到晚期才出现相关症状。
- 典型症状包括进行性黄疸、腹部不适或疼痛、腹胀和消瘦等。
- 血清肝功能检测异常,如胆红素升高,ALT和AST等酶值升高。
2. 外胆管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症状不明显,晚期常伴有进行性黄疸。
- 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感,可伴有恶心、呕吐和食欲减退。
- 临床常见外胆管梗阻症状,如晚期胆管梗阻可引起肝功能不全。
四、治疗方案1.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案:- 如果病变位于肝脏的一侧且早期,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 对于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放射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等也可以考虑。
- 个别患者可考虑肝移植治疗。
2. 外胆管癌的治疗方案:- 早期病变可通过手术切除治疗,包括胆管切除术和胆囊切除术。
- 若患者病变位于胆管普遍分布区域,可考虑行肝门部切除术。
- 放化疗、内镜治疗和支持性治疗等也可用于辅助治疗。
总结起来,肝内胆管癌与外胆管癌在发病部位、病理特征、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方案上有较大的不同。
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对两种类型的肝癌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肝内胆管细胞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
肝内胆管细胞癌行根治性切除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预后分析关键词:肝内胆管细胞癌;根治性切除术;早期复发;危险因素;预后分析Introduction: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占据了原发性肝癌的10%-20%。
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和治疗一直是外科学领域中的难点问题。
根治性手术被认为是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
然而,近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即使在手术后病人的病情得到了显著的控制,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早期复发也是一种难以解决的严重现象。
Methods: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20年收治的91例确诊为ICC并行根治性切除术的患者,对其术后肿瘤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和预后进行探讨。
并且探讨手术方式、术后治疗、病理特征、肿瘤标志物及肝功能等因素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早期复发的关系以及预后。
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的分析来确定对肝内胆管细胞癌早期复发的预测因素。
Results:在91例ICC患者中,21例(23.1%)出现了早期复发,其中15例(71.4%)在1年内复发。
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位置、肝硬化、肝外转移、淋巴结转移、肝内转移以及术前CA19-9水平等因素都与早期复发有关(P<0.05),而性别、年龄、手术方式、术后化疗、肝切除范围等因素均不相关(P>0.05)。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ICC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为54.6%,中位生存期为22.2个月。
在早期复发的ICC患者中,总生存率低于未复发患者(P<0.001)。
Conclusion:早期复发是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一种严重问题,可能与多种与肝内胆管细胞癌有关的因素有关。
通过对预测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可为筛选适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并为改善患者的预后提供一定的指导。
尤其是对诊断为肝内胆管细胞癌的患者,需要充分了解其肿瘤的位置、肝硬化、术前CA19-9水平等情况,以便更好地预测并控制早期复发的发生肝内胆管细胞癌是一种恶性肿瘤,其早期复发问题一直是临床医生和患者面临的难题。
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标准
一、概述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负责多种生理功能,包括蛋白质合成、解毒和代谢。
然而,由于其复杂的生理功能和易受损的特性,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肝癌主要分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两种类型,其预后通常不良。
对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标准。
二、肝细胞癌的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肝细胞癌的典型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体重减轻、食欲不振和乏力。
肝功能异常、转氨酶水平升高以及出血、黄疸等表现也可能是肝细胞癌的症状。
2. 影像学检查肝细胞癌的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主要用于发现肿瘤的部位、大小和转移情况。
超声检查是最常用的筛查技术,对于直径大于1cm的肿瘤有较高的敏感性。
3. 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和α-胎蛋白是两种常用的肿瘤标志物,它们在肝细胞癌的诊断和观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但需注意的是,一些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这两种标志物的升高,因此不能作为确诊的唯一依据。
4. 组织学检查组织学检查是确诊肝细胞癌的“金标准”,通常通过肝穿刺活检、手术切除标本或肝移植术后的肝组织检查来进行。
组织学检查包括光镜下的形态学检查以及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明确肿瘤的类型和生物学特征。
三、肝内胆管癌的诊断标准1. 临床症状肝内胆管癌的症状包括黄疸、腹痛、发热、体重减轻等,这些症状与肝细胞癌有些类似,但也存在一些特异性表现,如皮肤瘙痒、血中胆红素和酶类的升高等。
2. 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对于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CT、MRI、超声内镜等技术可以帮助发现病变的位置、范围和侵袭情况。
CT-或MRI-引导下的组织活检也是确诊的重要手段。
3. 血清学检查CA19-9是肝内胆管癌的常用肿瘤标志物之一,其升高常提示肿瘤的存在。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CA19-9的升高并不总是意味着患有肝内胆管癌,因为一些胆道疾病也可能导致其升高。
4. 组织学检查肝内胆管癌的确诊同样需依靠病理学检查,包括组织活检、手术标本检查和肝移植术后的肝组织检查等。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区别
肝细胞癌与肝内胆管癌的区别肝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中包括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两种主要类型。
虽然两者都发生在肝脏,但它们在病理特征、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1. 病理特征肝细胞癌是源于肝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肝癌的大部分。
它通常起源于肝脏的正常细胞,经过一系列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发展为癌细胞。
肝细胞癌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的异型性、核分裂活跃以及浸润性生长。
肝内胆管癌则是源于肝内胆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占所有肝癌的一小部分。
它通常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经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最终发展为癌细胞。
肝内胆管癌的组织学特点包括肿瘤细胞的管状结构、黏液分泌以及浸润性生长。
2. 发病机制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与肝硬化、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病等因素密切相关。
这些因素会导致肝细胞的慢性损伤和再生,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此外,一些遗传突变和病毒感染也与肝细胞癌的发生有关。
肝内胆管癌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与胆管炎、胆管结石、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因素有关。
这些因素会导致胆管的慢性炎症和损伤,进而增加癌变的风险。
此外,一些遗传突变和胆道感染也与肝内胆管癌的发生有关。
3. 临床表现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在临床表现上也存在一些差异。
肝细胞癌常常出现肝大、腹水、黄疸、上腹痛等症状。
肝内胆管癌则常常表现为进行性黄疸、胆道梗阻、腹痛、消瘦等症状。
4. 治疗方法肝细胞癌和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对于早期肝细胞癌,手术切除是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对于晚期肝细胞癌,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肝内胆管癌的治疗相对更为困难,因为它通常在早期就已经侵犯了胆管壁并扩散到肝组织。
手术切除对于肝内胆管癌的治疗来说非常重要,但由于肿瘤的位置和侵犯范围的限制,手术切除并不总是可行的。
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可以考虑放疗、化疗、内镜治疗等综合治疗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诊断: 原发性肝癌? 肝血管瘤? 胆管细胞癌?
解剖:
肝左右胆管分别由左右半肝内的毛细胆 管逐渐汇合而成, 走出肝门之后即合成 肝总管。因此, 胆管系统由两部分组成: 即肝内胆管和肝外胆管。肝内胆管又分 为肝门部胆管和周围胆管, 一般以肝内 胆管的二级分支以上称为周围胆管, 一 级和二级分支肝内段则称为肝门区胆管 。
缺点:术前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能引起出血、胆汁性 腹膜炎、休克、感染、肿瘤针道转移等多种严重并发 症,故多不主张。
诊断
临床早期诊断非常困难,本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无高危 人群和特异性临床表现是误诊的主要原因。下列情况 出现考虑此诊断: 为B 超、CT 检查提示肝内占位,并伴有不同程度肝内 胆管扩张,肿瘤血供不丰富,可合并肝门淋巴结、腹膜 后淋巴结转移,门静脉癌栓少见。 较少合并肝硬化,多合并结石与化脓性感染,而肝功能 尚好。 CEA、CA199、碱性磷酸酶、胆红素、γ—GT、胆汁酸 可升高。 AFP、HBsAg 阳性率不高。
PTC
PTC 可显示出肿瘤以上的胆管,狭窄呈不 规则型或V 字型狭窄,或发现扩张的肝内 胆管腔内息肉样充盈缺损,表面不规则; 同时,还可获得细胞学检查标本。
浸润生长的ICC 不易诊断,经皮肝穿刺胆道造 影( PTC) 可显示正确的扩散程度。
肝穿刺活检
在B 超和CT 检查的基础上,对可疑的病例及时行B 超 引导下肝穿刺活检,是一项很有价值的诊断手段,能帮 助在术前明确诊断。
本病恶性度较大,预后不佳,少有长期生存者, 平均生存期仅4~6 个月。 区域和局部复发很常见,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 是肝,其次为腹膜后或肝门淋巴结、肺、骨。 预后不良因素有血管侵犯、肝门周围淋巴结转 移、肝内卫星灶、切缘阳性等,有学者认为血 管受侵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大小是影 响无瘤生存率的重要因素。
放化疗
由于癌细胞缺少血供, 总体来说对放化疗不 敏感 。但手术后加放化疗仍比单用手术的预 后好。
肝移植
传统手术无法切除的或合并有严重肝硬 化无法耐受手术的,可以考虑行肝移植手 术。然而同种异体肝移植对晚期或不能 切除的肿瘤指征有争议,全肝切除后肝移 植不能提供存活率的,多数学者不主张肝 移植。
预后
肿瘤标记物
尚未发现一种特异性很高的肿瘤标志物: 血清AFP 值常为阴性 CEA 升高较常见,可占46.2 % 血清CA199升高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当CA199 >100μ/ ml (正常值< 40μ/ ml) 时,诊断敏感性为89 % , 特异性为86 %。
B超
为诊断ICC 首选。具有诊断率高、无创、患 者痛苦小、经济的特点。ICC 包块多显示回声 稍高且杂乱不均,边界不清不规则增厚的声影, 可见管状结构被挤压到周边为特征。 B 超检查的诊断准确率达72 %~85.6 % 。本 病由于缺少血供,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中多呈乏 血性表现。
临床表现
ICC多发生于60~70岁,小于40岁发病者罕见 ,男性稍多于女性,但无明显优势。 早期无明显症状,可表现为不适、疲劳、消化 不良等非特异症状,晚期可出现腹痛、体重下 降、腹部包块。 伴有肝内胆管结石、胆道感染时,常有腹痛、 发热和黄疸,检查发现肝脏肿大、上腹部肿块 等。 血行转移较少而淋巴道转移多见。
A.动脉期显示肝右叶类圆形肿块周边呈环状强化(箭), 中心呈片状强化;B.门静脉期显示肿瘤中心呈高密 度强化
图1 图2
CT增强显示左肝外叶肿块,边缘明显增强。 肝左叶外侧殷肿块延迟增强,其远侧胆管扩张。
MRI
可很好地观察肝实质、胆管树和血管结构的异 常。肝内局部异常信号,病灶边界欠清晰,在T1 加权像上显示低密度肿块,在T2 加权像上显示 高密度肿块,前者并可显示大血管与肿瘤间的 解剖关系。 在显示小的肝转移灶、淋巴结转移及肿块侵犯 门静脉有一定的优势
CT
是ICC 检查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尤其ICC 在螺旋CT 双期动 态扫描中有特征性表现,因而对ICC的检出和定性都有很大 帮助. 平扫肿瘤多数表现为肝内单发的低密度不规则肿块,增强 扫描可见病灶于动脉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强化形式多样 ,不同程度出现环状或索条状强化等,静脉期进一步强化 ,延迟扫描期持续强化,并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灶逐渐充填 式强化,强化范围追渐增大,最后病灶强化密度等于或略 高于肝实质,三期增强表现为“慢进慢出”特点,所以三 期增强表现对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病例讨论
影像中心 叶容臻 2014年11月20日
简要病史
患者 女 63岁 住院号 1199776 入院时间 2014年6月14日 主诉:右上腹胀痛3月余,伴食欲减退、 体重减轻1个月。病人偶伴咳嗽。 主要阳性体征:肝缘位于右肋下5cm。 门诊B超:肝脏实性占位
辅助检查
血常规 WBC:5.34*109/L 中性 0.728 单核0.088 生化 碱性磷酸酶 215.7g/L (50-135g/L) r-谷氨酰转肽酶 147.6 g/L (7-45g/L) 肿瘤标记物 甲胎蛋白<0.61ng/ml CEA1.07ng/ml(0-4.3) CA19-9 19.63 u/ml (0-39)
结肠癌多发肝转移
肝血管瘤
肝血管瘤CT平扫边界较肝内胆,少数病 灶内可见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 呈边缘性强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化部 分逐渐向中心填充,延时扫描病灶可呈 均一性强化
治疗
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如下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其治 疗与肝细胞肝癌不同: (1) 胆管细胞癌属于少血供的肿瘤, 因此, 通过肝动脉 栓塞, 往往不能起到阻滞肿瘤的血供, 介入治疗效果 差。 (2) 胆管细胞癌易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特别是肝门 区的淋巴结转移, 因此, 外科医生需要对患者进行淋 巴清扫。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是手术治疗失败的常见原 因
治疗
(3) 胆管呈树枝状多级分支结构, 胆管细胞癌可以沿胆管
蔓延, 故切缘阳性率高。
(4) 肝内胆管细胞癌只有到肿瘤足够大时, 才出现腹痛、 腹胀和消化不良症状, 此时患者就医时往往失去手术 切除的机会; 肝门区肿瘤患者常会出现黄胆就诊, 肿 瘤尽管不大, 但因周围存有大的血管, 手术难度大, 没有足够的切缘, 容易复发。 (5) 胆管细胞癌属于腺癌, 对放疗相对不敏感, 不能手术 切除的肿瘤单纯放疗只能起到姑息效果。
鉴别诊断
肝细胞癌 肝血管瘤 肝脓肿 转移瘤
肝细胞癌(HCC )
大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 AFP常呈阳性 一般质地较软,病灶中央可出血、坏死、囊变,周围肝 包膜常表现外凸,很少合并胆管扩张,常伴门脉癌栓。 肝内胆管细胞癌,质地较硬,常合并胆管结石及胆管扩 张,周围肝包膜常内陷,易包绕门脉血管,不直接侵犯 至管腔内。 CT表现为肝表面波浪状、结节状,向外突出,而无肝包 膜回缩征;病灶内密度不均,可见不同程度出血、坏死 及囊变;增强扫描呈“快进快出”型。肿块周围胆管 扩张少见。 ICC较HCC更易肝门淋巴结转移, HCC更易侵犯肝静脉 系统。
肝脓肿
病史:肝脓肿多见于年老体弱者,对感染的抵抗 力减弱者、糖尿病及体内网状内皮系统功能下降 。 临床出现发热、畏寒、肝区疼痛以及白细胞数升 高,而AFP 值阴性等临床指标 CT:平扫表现为单发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的低 密度,边界清晰或不清晰,中心液化坏死区呈更 低密度,少数病灶内内可出现气液平 增强时可出现典型的脓肿三层结构,即中心液 化坏死区,中间为肉芽组织形成的脓肿壁,外围 为脓肿壁周围的水肿带
多发 脓肿
转移瘤
肝脏是转移瘤的好发部位,胃肠道癌、肺癌、 乳癌容易发生肝转移 CT表现:平扫病灶表现为边界清晰的多发或单 发类圆形低密度,少数为等密度;增强扫描病 灶可明显强化,亦可强化不明显,病灶边界较 平扫更清晰,病灶可显示 “牛眼征” 临床有原发肿瘤史,鉴别困难者应行穿刺活检 。
乳癌单发 肝转移
图1a~1d 图1a CT 平扫示肝左叶类圆形低密度伴外围胆管扩张,图1b(动脉期) 、图 1c (门静脉期) 、图1d(延迟期) :增强后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 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强化,局部肝轮廓凹陷 图2a~2d 图2a CT 平扫示肝左叶类圆形 低密度内见钙化,肝叶变形萎缩伴外围胆管扩张,图2b(动脉期) 、图2c (门静脉期) 、图 2d (延迟期) :增强后边缘不规则断续的轻度晕圈状强化,内部出现不同程度线样及条网状 强化,实质性病灶延迟强化,较平扫病灶范围略有缩小
定义
肝内胆管细胞癌指发生在包括二级胆管 在内的末梢侧的原发性胆管细胞癌,约占 胆管细胞癌的10 %。在原发性肝脏恶性 肿瘤中占5%~10% 。
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发病相关因素包括:炎症性肠病、囊性 胆管疾病、肝内胆管结石、硬化性胆管 炎、慢性寄生虫感染、先天性胆道闭锁 、暴露于氧化钍悬液等,故可能与胆管 的慢性炎症有关。 与肝细胞癌不同:多无乙肝病史,HBsAg 阳性率低,肝功较好,不合并肝硬化。
病理特点
目前根据日本肝癌研究会(the Liver cancer study group Of Japan)分类,依据肿瘤大体表现 可分为三型:肿块型、管周浸润型和管内型。其中 肿块型最多见,管内型外科手术切除后预后好于其 他类型。
由于ICC被发现时大多已属晚期,肿块较大,所以 众多的研究对肿块型ICC认识较为充分。 。
辅助检查
生化检查 肿瘤标记物 B超 CT MRI PTC(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 穿刺活检
生化检查
碱性磷酸酶(AKP) 和谷丙转氨酶(AST) 轻度升高, 肿瘤晚期可出现胆汁淤积的 特征(如血清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谷丙 转氨酶增高) ,但均无特异性,对诊断的 帮助不大。 可有中度贫血、白细胞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