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增养殖名词解释新

合集下载

内陆水域增养殖复习概要

内陆水域增养殖复习概要

绪论一鱼类增养殖的意义增养殖概念增殖:为了恢复、维持和增加渔业资源所采取的措施。

养殖:在人工控制的水域,采取清除敌害、改良环境、人工放养、施肥、投饵等养鱼措施,以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

繁殖生长特点:繁殖力高,但生存竞争激烈;繁殖与生长受环境因子制约力强;生态系统易破坏发展趋势:渔猎捕捞养殖发展速度快发展空间:新品种开发饲料的发展空间营养价值社会的需求量水产品加工二鱼类增养殖的内容三鱼类增养殖的任务保证水域中鱼类资源的再生产过程——生殖和生长,并在人为经营管理下,使充分发挥水体鱼产力,以达到最高持续产量并在质量上获得改善。

四鱼类增养殖的措施1 通过改良自然环境或采用人工繁殖以保证鱼类的生殖过程;2 根据水域的特征,改良鱼类区系的种类组成,使与水域条件相适应;3 改良作为鱼类栖习环境的水域状况;4 通过人工放流、放养以及小水体的精养增加鱼产量;5 调整和改善捕捞业,以保证资源的再生产过程。

五我国鱼类增养殖发展概况我国是世界上养鱼最早的国家。

从单一养殖种类转到多种鱼类混养,是我国养鱼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使我国的养鱼业跨进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第一章陆水学基础第一节河流一我国河流概况二流域和水系三河水的理化性质1 透明度:上游比下游高、枯水期比丰水期高2 溶解氧:与溶解氧有关的因素:水温、水的流速、气压、有机物含量一般江河水体溶氧高,大都接近于饱和状态3 pH:多数江河成弱碱性:长江7.4~8.4在林区穿流的河流及流经酸性土壤的河流pH值较低4 河水矿化度和水化学类型1)影响河水矿化度和水化学成分的因素补给来源气候因素2)河水矿化度的年内变化春夏季:洪水期河流地表水补给增加,矿化度低秋冬季:枯水期地下水补水为主,矿化度高5 总硬度和总碱度1)各类水体碱度大小的变化趋势基本上与矿化度相同;2)我国多数河流的水化学类型属重碳酸盐类;3)多数情况下,河水总硬度和总碱度的比值接近于1。

6 营养盐类N、P水源补给:生活污水、农田肥水、工业废水1)氮盐NO3——N 0.1~0.5mg/L 一般下游大于上游NH4+—N 0.1mg/LNO2——N 0.01mg/L三氮年内变化,枯水期大于丰水期2)磷酸盐一般河水磷无机化合物含量不大,且各地差异较大黄河干流 0.01mg/L以下南方含量较大,珠江水系 0.41mg/L四河流的生物1 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与湖泊等静水比较)1)水流急流区:坚硬的石头:底栖无脊椎动物静水区:松软沙和软泥:很少的底栖动物和植物2)陆—水的相互交换河流中的初级消费者的大部分能量来自于陆地3)氧气溶氧稳定而充足,故河流生物耐氧性狭窄幻灯片182 我国河流生物的一般概况1)浮游植物江河藻类的种类组成:大多为普生性种类2)藻类的数量和生物量各地差别很大,但都比湖泊、水库少3)浮游动物以桡足类和轮虫为主,桡足类在中下游数量较多,轮虫在上中游较多。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

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第一篇:水产动物增养殖学(鱼类养殖部分)复习参考《水产动物增养殖学》复习参考(鱼类养殖部分)一.名词解释1.水产动物栖息于水中生长、发育、繁殖的动物。

2.水产经济动物在鱼、虾、蟹、贝等种类中,可被人们开发利用的水产动物。

3.水产动物增养殖学整合了鱼类、虾蟹类、贝类和其他种类增养殖的理论和技术,是研究增养殖对象生物学原理与增养殖技术的一门应用性科学。

4.繁殖保护就是通过休渔、定额捕捞等措施对渔业资源的保护。

5.放流就是把鱼类等种苗培养到一定大小,使它可以进行独立生活,具有抵抗敌害的能力,然后放到自然水域中任其索饵、生长、发育。

6.移植指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引到其它地区,使其在新地区的环境条件中能继续生活、生长和繁洐后代(目的在于改善和充分利用某一特定天然水域的生产潜力,形成新的渔业对象)。

7.驯化被移植的种类在新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使它们适应于新的环境中生活和繁洐后代,形成相当规模的种群。

8.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淡水经济鱼类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由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和海水鱼类增养殖学三课合成)9.水产业及其分类水产业又称渔业,是从海水和淡水水域中取得各种有经济价值的水生动、植物(鱼、虾、蟹、贝、藻等)以供人类利用的事业。

按生产水域,水产业可分为淡水渔业、海洋渔业。

按生产对象和生产方式,则可分为捕捞业、养殖业、增殖业、加工业、休闲渔业。

10.养殖在较小的水体内将鱼等品种养到商品规格以供上市的生产过程。

11.养殖的分类按基础设施,可分为池塘、河道、湖泊、水库、稻田、工业化、海水网箱、港湾养鱼等;按养殖对象,可分为鱼类养殖、虾蟹养殖、贝类养殖、藻类栽培及龟鄨蛙类养殖等;按水域盐度,可分为海/咸水(16‰以上)、咸淡水(0.5-16‰)、淡水(0.5‰以下)养殖;按养殖适温,可分为冷水(20℃以下)养殖和温水(20℃以上)养殖;按措施强度,可分为精养、半精/粗养和粗养;按生产方式,可分为单养、混养和套养。

鱼类增养殖学 王武电子书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 王武电子书下载

鱼类增养殖学简介鱼类增养殖学是指利用人工手段,对各类鱼类进行养殖、增长和繁殖的学科。

鱼类是重要的食品和经济资源,其养殖对于满足人们的食物需求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对食品的需求不断增长,鱼类养殖业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研究。

鱼类养殖技术鱼类养殖技术是指在人工环境下对鱼类进行有效管理和养殖的技术方法。

养殖过程中,包括饲养管理、水质控制、鱼类繁殖和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技术措施。

饲养管理饲养管理是鱼类养殖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合理的饲养管理可以提供足够的营养供给,保证鱼类的生长和健康。

饲养管理包括饲料配制、喂养量和频率控制等方面。

合理的饲养管理要根据不同的鱼类品种和生长阶段进行调整,并结合水质和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考虑。

水质控制水质控制是鱼类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鱼类的生长和发育。

适宜的水质条件可以促进鱼类的摄食和消化吸收,提高饲料利用率,同时减少疾病的发生。

水质控制包括水质监测、水体循环和过滤等方面。

鱼类繁殖鱼类繁殖是鱼类增养殖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通过繁殖技术,可以实现鱼类的快速繁殖和群体增长。

常用的鱼类繁殖技术包括人工授精、人工孵化和育苗等。

从选育种鱼、控制种鱼生理状态、控制繁殖环境等方面进行管理,可以提高繁殖效率和品质。

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是鱼类养殖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等。

通过疫苗接种、疫病监测和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保障鱼类的健康和养殖效益。

鱼类增养殖的意义鱼类增养殖对于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食物需求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鱼类是重要的蛋白质来源,其营养价值高,含有丰富的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

通过大规模的鱼类增养殖,可以生产大量的食用鱼类,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

经济发展鱼类养殖业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对于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鱼类养殖可以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农民收入增加。

池塘养鱼常见名词解释

池塘养鱼常见名词解释

池塘养鱼常见名词解释池塘养鱼常见名词解释一、池塘池塘是一种人工建造的水体,通常用于养殖鱼类。

它可以是一个封闭的水池,也可以是一个自然形成的湖泊或河流。

二、养鱼养鱼是指通过人工方式在水体中饲养和繁殖各种鱼类。

这种活动旨在供给人们食用、观赏或经济目的。

三、水质水质是指水体中包含的各种物质和生物的性质和组成。

对于池塘养鱼来说,良好的水质对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至关重要。

四、pH值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在池塘养鱼中,适宜的pH值有助于维持水体的稳定性,保护鱼类健康。

五、溶氧量溶氧量是指水体中溶解氧气分子的含量。

对于池塘养鱼来说,适宜的溶氧量能够满足鱼类呼吸需求,维持其正常生理功能。

六、温度温度是指水体的热量程度。

对于池塘养鱼来说,合适的水温可以促进鱼类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

七、饵料饵料是指用于喂养鱼类的食物。

根据不同种类和阶段的鱼类需求,可以选择不同类型的饵料来满足其营养需求。

八、滤材滤材是用于提高水质的材料,通常放置在过滤器中。

它可以去除污染物、有机废物和氨氮等有害物质,保持水体清洁。

九、细菌细菌是一类微生物,常存在于池塘水体中。

其中一些细菌具有分解有机废物和氨氮的能力,对于净化水质和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十、疾病防控疾病防控是指通过预防和治疗措施来保护池塘中鱼类健康的活动。

包括定期检查、隔离患病个体、合理使用药物等方法。

十一、增殖增殖是指通过人工干预促进鱼类繁殖的过程。

常见的方法包括提供适宜的繁殖环境、人工授精和孵化等。

十二、捕捞捕捞是指将养殖池塘中的鱼类捕捞出来。

这是一种收获鱼类的方式,通常在适当时机和合理方式下进行。

以上是对池塘养鱼常见名词的详细解释。

了解这些名词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参与池塘养鱼活动,从而提高养殖效果和保护水生生物健康。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学复习材料一、名词解释1、全人工养殖:指养殖对象的整个生活史完全在人工管理下进行,即使用人工苗种养成的亲体采卵,人工培育苗种,养成商品直至亲体。

2、轮辅轮放:在密养的水体中,根据养殖动物的生长情况,到一定,时间捕出一部分达到商品规格的成体,再适当补放苗种,即“一次放足,分期捕捞,捕大留小,去大补小”。

轮辅轮放是提高单产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技术措施。

3、氧债:氧债是好气性微生物、有机物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在缺氧条件下,其理论耗氧值受到抑制的那部分耗氧量。

4、效应时间:指亲鱼末次注射催情剂之后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5、转水:由于天气突变等因素的影响,过度繁殖的藻类发生大量死亡,使水质突变,水色发黑,继而转清、发臭,成为“臭清水”,这种现象称为“转水”。

6、补偿深度: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的产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耗氧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

7、驯化:把某一地区特有的生物种类移入到与原产地自然条件不同的其它地区,并使其在新的环境条件下经过一定时期的生存适应,发展了某些适应性状或生物学特性有所改变,最终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形成一定规模的种群的过程称为驯化。

8、放养效益:放养鱼的渔获量与放养鱼种重量之比,称为放养效益或群体增重倍数。

9、浮头与泛池:当水中溶氧降低到一定程度,鱼类因水中缺氧而浮到水面将空气和水一起吞入口内,这种现象称为浮头。

大批鱼类因缺氧而窒息死亡称为泛池。

10、人工放流:对已衰落或已被破坏的鱼类资源,采取人工繁殖的办法培育苗种,然后放流,使其自然生长,迅速加入现存资源量的行列,这一做法称为人工放流。

11、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长发育、营养繁殖、衰老死亡等生物学特点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从而指导渔业生产,保护和合理开发水域的环境和鱼类资源的一门自然科学。

鱼类增养殖学及疾病防控复习题(编辑)-2023修改整理

鱼类增养殖学及疾病防控复习题(编辑)-2023修改整理

《水产动物养殖及疾病防治》复习参考答案一 名词解释水产养殖:利用各种水域或滩涂,人为控制下繁殖、哺育和收获水生动植物的生产活动;一般包括在人工饲养管理下从苗种养成水产品的全过程。

广义上也可包括水产资源增殖.鱼:通常用鳃呼吸;用鳍帮助运动与维持身体平衡;体披鳞片(大多数);平生在水中日子;变温脊椎动物.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的发病原因、流行规律以及诊断、预防和治疗想法的科学.双膜理论:在气、液界面两侧,分别存在相对稳定的气膜和液膜;即使气相、液相呈湍流状态,这两层膜内仍保持层流状态。

无论怎么扰动气体或液体,都不能将这两层膜消除,只能改变膜的厚度。

温跃层:水体上层有一水温变化不大的较高温水层,水体下层有一水温变化不大的较低温水层,两水层之间有一温度随深度增加而迅速降低的水层即为温跃层。

透明度:是太阳光能进入水体内大小的一种量度,也是反应水体肥力的指标,由水体含颗粒物质及色度决定。

水质: 水的性质,它是水中各种成分的组成和含量不同而导致水的感官性状(色嗅味浑浊)物理化学性质(温度电导率放射性等)化学成分微型生物组成的综合特性。

硝化作用:氨在硝化菌作用下进一步氧化为NO 3-的过程。

2NH4++3O 2→4H ++2NO 2-+2H 2O+能量(或文字叙述)2NO 2-+ O 2→2 NO 3-+能量(或文字叙述)仔鱼期:从受精卵孵出至奇鳍鳍条基本形成时的鱼类早期发育个体。

稚鱼期:从鳍条基本形成到鳞片开始闪现时的鱼类发育个体。

鱼苗:是指鱼类受精卵正常发育孵化脱膜后生长到体长2.6厘米这段阶段的鱼体 。

水花:刚孵出3~4天,鳔已充气,能水平游动,可以下塘饲养的仔鱼乌仔:鱼苗下塘后经10~15天的哺育,全长约2cm 时的仔鱼。

夏花:乌仔经过5~10天的哺育,养成全长3cm 左右时的稚鱼,也称火片或寸片。

秋片:夏花经3~5个月的哺育,养成全长10~17cm 的鱼种。

春片:秋片越冬后称为春片。

1龄鱼种:夏花鱼种哺育到当年12月底出池时称为1龄鱼种。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1)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1)

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鱼类增养殖学第一章绪论

1985与1999淡水养殖面积、产量比较
面积:万公顷
总计
产量:万吨
池塘 湖泊
单产:公斤/公顷
水库 河沟
面 积
产 量 单 产
1985
1999 1985 1999 1985 1989
364.36
504.21 237.92 1421.97 653 2820
125.76
214.51 174.94 1019.58 1391 4753




3、1966~1981 徘徊期。文化大革命。 70年代开始港养鲻、梭鱼,70年代末80年代初, 开始海水网箱养殖(鲷)。 4、1982~ 持续快速发展时期。 确立以养主的方针。 养殖方式、养殖种类不断增加,养殖面积不断扩 大,养殖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1993年起,水产品总产量中,养殖超过捕捞。
虾蟹类 56.23


13.00
16.38 1424.40
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变化



产业布局:从沿海地区和长江、珠江流域等传 统养殖区扩展到全国各地。 养殖品种:呈现多样化、优质化的趋势。海水 养殖由传统的贝藻类为主向虾类、贝类、鱼类、 藻类和海珍品全面发展;淡水养殖打破以“青、 草、鲢、鳙”四大家鱼为主的传统格局,鳗鲡、 罗非鱼、河蟹等一批名特优水产品已形成规模, 进行规模化养殖的水产品种类已达50多种。 养殖方式:工厂化养殖、深水网箱养殖、生态 养殖等发展迅速。
第三节 我国鱼类增养殖的特色与成就




3.1 特色 (1)鱼类养殖业已是我国水产品增长的主要途 径。 养殖超过捕捞 (2)产量较高的养殖品种大多为食物链短、适 应性强、苗种易获得,饲料易解决的鱼类。 淡水池塘养殖是我国鱼类养殖的主体,以温水 草食性和杂食性鲤科鱼类为主。养殖成本低, 效益高。

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鱼类增养殖学大纲内名词解释

1.综合养殖:我国鱼类增养殖业在生产上以鱼为主,渔、农、牧业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2.生态养殖:利用无污染的水域及天然饵料,或者运用生态技术措施,改善养殖水质和生态环境,按照特定的养殖模式经行增养殖,投放无公害饲料,不施肥撒药,目标是生产出无公害的绿色食品.3.热阻力:白天池塘上层水接受太阳热能,水温提高,由于水的透热性和传热性小,下层水不易升高,其密度比上层大。

因此在白天水温高、密度小的水浮在上层,水温低、密度大的水沉在下层,这种水的密度分布不均匀性形成了水的热阻力。

所谓热阻力就是较冷的下层水被较热的上层水替换所作的功。

4.密度流:夜间气温下降,当气温低于表层水温时,表层水温随着下降,水的密度增大,即开始下沉,而温度相对较高密度较小的水上浮,就开始对流。

其范围由上层逐渐向下层扩展,打破了原来上下水层密度分布的稳定状态,最后使整个池水的密度和水温趋于一致。

这种因气温变化使上下水层产生密度差而引起的对流称为密度流。

5.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

6.氧债:有机物还原产生的中间产物和无机还原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盐或转化为氧化物,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气,但此时下层水和塘泥恰恰严重缺氧。

为研究这部分物质的耗氧变化规律以便降低这些耗氧量对水质的影响,将上述耗氧定名为氧债。

7.生物修复:自然界存在大量以有机物为食物的微生物。

它们具有将有机物氧化分解成无机物的巨大能力。

养殖用水和养殖废水的生物处理就是利用微生物的这种能力来处理水中的有机物。

8.生长成熟:指初级卵母细胞经大生长期结束后,其体积不再增大,卵核发生成熟变化。

9.生理成熟:初级卵母细胞进行第一次成熟分裂放出第一极体,紧接着成熟卵母细胞又开始进行第二次成熟分裂,并停留在分裂中期,等待受精,此过程称为生理成熟。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资环)鱼类增养殖学一、名词解释1、仔鱼和稚鱼仔鱼:指刚从孵膜孵出,卵黄囊较大,眼无色素,身体具鳍褶的鱼。

稚鱼期:指鳍褶完全消失,体侧开始出现鳞片至全身被鳞的鱼。

2、鱼苗和鱼种鱼苗:系指孵化脱膜后的仔鱼和稚鱼的统称;鱼种:指供池塘、水库、河沟等水体放养,以养成食用鱼的幼鱼。

3、轮养和套养轮养:又称轮捕轮放,是将多种且多规格的鱼类混养在同一池塘中,分次捕捞达到食用规格的个体并补放适量鱼种的养殖方式。

套养:指同一种或不同种鱼类不同规格的鱼种同池混养。

4、绝对繁殖力和相对繁殖力个体绝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个体相对繁殖力指一尾雌鱼在一个生殖季节中,单位体重或单位体长所具有的平均怀卵量。

5、池塘养鱼和网箱养鱼池塘养鱼:是利用经过整理或人工开挖面积较小的静水水体进行养鱼生产。

网箱养鱼:指在天然水域中设置由合成纤维网片或金属网片等材料装配成的一定形状的箱体(称网箱),借助箱内外不断的水交换,维持箱内适合鱼类生长的环境,利用天然饵料或人工投饵,高密度地培育鱼种或饲养商品鱼的养鱼方式。

6、生态养鱼和综合养鱼生态养鱼:指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的原理和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在总结传统渔业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的综合养殖生产模式。

综合养鱼:是以养鱼为主,渔、农、牧(或渔、农、牧、果)和农副产品加工综合经营及综合利用的生产形式。

7、合理放养和放养效益合理放养:指使放养鱼类种群对天然饵料的利用程度尽可能与水体的供饵适应,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

放养效益指产出量与放养量的比值。

8、水域生产力和水域鱼产力水域生产力指单位水体在单位时间内所能生产生物有机质的能力。

水域鱼产力是指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再转化到鱼类的生产能力,是水域内在的产鱼潜力,即水体在不投饵、不施肥,依靠天然饵料(初级或次级生产力),通过逐级营养层次的能量转化,可能提供的最大鱼产量。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是世界上常见的一类食物来源,也是众多生物多样性的来源,它们在经济和营养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因此,在鱼类增养殖学的研究有助于保护和增强鱼类海洋生物资源,并且还可以提高鱼类的生产效率,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鱼类增养殖学是一门以保护和增强鱼类海洋生物资源,提高鱼类的生态繁殖能力,改善各种鱼类的营养需求,提高养殖效益和节能减排和养殖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学科。

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鱼类生物学及鱼类繁殖技术,鱼类遗传育种、饲料学和抗病学等。

鱼类增养殖学不仅要研究鱼类的繁殖发育,还要研究鱼类的生态环境、饲料制造技术、增养殖的营养学、营养需求、养殖病害病毒症状及治疗、饲料配方研究、养殖环境改良及污染治理技术等内容。

此外,还要研究有关鱼类放养和捕捞技术,鱼类养殖经济及市场分析,鱼类养殖生物改良技术,以及鱼类育种及饲料等技术。

鱼类增养殖学还涉及各种增养殖科学、技术和管理,包括水质管理技术、鱼苗生长率及增育管理、养殖应收管理、增养殖药物管理等。

鱼类增养殖学不仅为解决鱼类资源问题,还有助于维护和提高鱼类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只有进一步研究和掌握鱼类增养殖科学技术,才能有效促进鱼类资源的保护和增强,实现可持续发展。

- 1 -。

鱼类增养殖

鱼类增养殖

淡水水域:盐度低于5‰的水域半咸水水域:盐度为5‰~16‰的水域咸水水域:盐度为16‰以上的水域鱼类增养殖业:包括养殖和增殖两部分。

鱼类养殖是将鱼放人水体中并加以适当管理,使其繁殖、生长,长大满足市场需求的过程。

鱼类增殖是指对天然水域(江河、湖泊、水库、海湾与海域等)原有渔业资源进行繁殖、保护以及鱼种人工放流,增加鱼类资源贮存量,形成渔产量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是研究海水、淡水经济鱼类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关系的科学。

该学科以研究养殖对象的生态、生理、个体发育和群体生长为基础,以提供合适的养殖水域和工程设施为前提,在人工控制的条件下,研究经济鱼类的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和增殖技术等。

生理生态产卵:将生态法与生理法结合运用,既注射催情剂又提供合适的生态条件的产卵方法。

多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多次产卵的鱼类,此类型鱼类卵巢中卵母细胞的发育是不同步的,卵母细胞分批成熟,分批产出。

一次产卵鱼类:繁殖周期(通常一年)只产一次卵的鱼类。

放流增殖:用人工方式向海洋、江河、湖泊等公共水域放流水生生物苗种或亲体的活动。

合理放养:包括合理的放养对象、确定放养种类间的合理比例、合理的放养数量和良好的鱼种规格。

摄食发生率:又称初次摄食率或开口率。

饱食量:满足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进食量。

摄食量:鱼类在一定时间内摄食的食物数量或生物量。

摄食率:单位重量的鱼体摄食的饲料量。

摄食效率:成功捕食到食物对象的反应次数占已进行过的捕食反应次数的百分数。

消化率:饲料中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营养物质称为可消化营养物质,可消化营养物质占食入营养物质的百分比。

饥饿期:仔鱼在卵黄囊耗尽时没有从内源性营养转入外源性营养,进入了饥饿期。

混合营养期:随着鱼体内鳔的充气,消化道、眼、鳍等初步发育,并建立了巡游模式,鱼苗一边吸收卵黄,一面开始摄食外界食物,该时期叫混合营养期。

自身营养期:刚孵出的鱼苗绝大多数以卵黄囊中的卵黄为营养的这一阶段。

仔鱼危险期:仔鱼发育到某一阶段出现生理缺陷或饵料不足导致大量死亡的现象。

鱼类增养殖学名词解释

鱼类增养殖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透明度:指光线透入水体的深度。

2、补偿深度:水体中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减少,至某一深度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恰好等于其他生物呼吸作用消耗的氧,这一深度就叫补偿深度。

3、淤泥:一种由生物、有机物、有机物分解中间产物、以及土壤颗粒共同形成的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弹性的胶体状混合物。

4、氧盈:即光合作用产生的养超过水体溶解氧的饱和度的盈余部分。

5、氧债: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微生物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还原性的中间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6、碎屑:指生物体破裂后的小片,包括生物残骸、排泄物和它们的分解产物。

7、腐屑:有机碎片(碎屑)附生大量微生物后,进一步降解碎屑,形成的复合体。

8、卵子的大生长期:指原生质积累完成后,初级卵母细胞继续吸收营养,增大体积,并将吸收的营养转化为卵黄颗粒。

也叫是卵黄积累期。

9、卵子的小生长期:卵母细胞生长期分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此期只通过原生质的增加,使卵母的体积增大,但无卵黄的积累,故也叫原生质生长期。

此期的卵母细胞,称第二时相卵母细胞。

10、内源性卵黄积累期:卵黄发生的早期,卵母细胞的卵黄由卵母细胞自身合成,称为内源性卵黄发生。

11、外源性卵黄积累期:卵黄发生的中、后期,大量卵黄蛋白先由肝合成卵黄蛋白原,再由卵母细胞转化成卵黄蛋白,并以卵黄颗粒的形式大量、迅速地积累。

12、繁殖力:指鱼类繁衍后代的能力。

鱼类繁殖力和鱼的性成熟年龄、性周期长短、个体大小、怀卵量、产卵量以及鱼苗成活率等因素有关。

性腺成熟系数:性腺成熟系数是指性腺重占鱼体重的百分数,可用来衡量性腺发育的程度。

性腺成熟系数大,表明亲鱼的怀卵量越多。

13、绝对怀卵量:指亲鱼卵巢中实际成熟的卵的数量。

相对怀卵量:指单位体重(g)所怀成熟卵的数量,单位:粒/克体重。

14、产卵量:指在一个性周期实际产出的卵的数量。

效应时间:指亲鱼最后一次注射完催产剂后到开始发情所需的时间。

鱼类增养殖学

鱼类增养殖学
海水鱼类增养殖需要注意生态保护,合理规划养殖区域,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观赏鱼养殖与市场
观赏鱼养殖
观赏鱼养殖主要满足人们观赏和休闲的需求,常见的观赏鱼有金鱼、锦鲤、热 带鱼等。观赏鱼养殖需要注意品种选择、水质管理、饲料投喂等方面。
观赏鱼市场
观赏鱼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尤其在网络销售平台的推动下,观赏鱼市场发展迅 速。同时,观赏鱼文化也逐渐兴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一种方式。
现状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鱼类增养殖 学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如养殖环境恶化、病害频发和种质退化等问题。
02
鱼类增养殖的基本原理
鱼类生物学基础
01
02
03
鱼类分类与种群
了解不同鱼类的分类、种 群分布和生态习性,为养 殖品种选择提供依据。
生长与发育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研究目的和意义
目的
通过研究鱼类的生物学特性、繁殖和 养殖技术,解决水产养殖中的实际问 题,提高养殖产量和经济效益。
意义
满足人们对水产品的需求,促进渔业 可持续发展,保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 物资源。
发展历程和现状
发展历程
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传统养殖、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三个 阶段,目前正朝着智能化、可持续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03
加强养殖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降低环境污 染。
产业升级与市场拓展
提升养殖装备和技术的现代化水平, 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市场营销和品 牌建设,提升鱼类增养殖产业的竞争 力。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与国际组织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先进技 术和管理经验。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

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含5篇)第一篇:总结名词解释鱼类增养殖综合养鱼:在生产上以渔农牧三业配套,在经营上贸工渔三业联营,成为以渔业为主、综合经营的副食品供应基地,是我国城市人民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门。

补偿深度和补偿点:由于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及其产氧量也随即逐渐减弱,至某一深度,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量恰好等于浮游生物(包括细菌)呼吸作用的消耗量,此深度即为补偿深度(单位:m);此深度的辐照度即为补偿点(单位:μE)氧盈:夏秋季节,晴天下午精养鱼池上层溶氧往往超过饱和度。

为研究这部分氧气的变化规律以便合理利用,将溶氧超过饱和度100%以上的值称为氧盈,简称OS。

氧债:是指有机物在缺氧状态下,在厌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物不完全分解,形成大量的呈还原性的有机中间产物和无机产物,这部分产物要转化成彻底的最终分解产物还需要消耗大量的氧。

将这部分耗氧定名为氧债。

氧债的计算方法就是好气微生物和有机物分解的理论耗氧值和实际耗氧值之差。

生物量(biomes,多用B表示):(即现存量)是指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所存在的生物总量,可用数量、重量或能量来表示。

鱼载量(生物量、现存量):水体单位面积(工业化养鱼采用单位体积)中在测定的当时鱼类的重量,成为水体的鱼载量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后(末次注射)到开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自净作用:污染物进入水体后,水体本身有一定的净化污水的能力,即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染物的总量减少或浓度降低,使水体恢复部分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

排卵:在生理成熟阶段,卵细胞的滤泡馍破裂,从固着状态的初级卵母细胞向流动状态的成熟卵母细胞的过渡,即成熟卵母细胞从滤泡中解脱出来,成为游离的成熟卵子,这就是排卵。

产卵:经过排卵过程后,并在适宜的生态生理条件下,进一步从卵巢腔内向体外产出,此过程称为产卵。

食物量:生长性成熟:生理性成熟:孵化:受精卵经胚胎发育到仔鱼出膜的过程。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鱼类增养殖学王武养殖鱼类生物学课件
饲料。
水质管理
定期监测水质指标,保持水质 的稳定和良好状态,为养殖鱼 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日常管理
做好养殖池的清洁、消毒工作 ,及时处理残饵、粪便等废弃 物,保持养殖环境的卫生。
养殖密度
合理控制养殖密度,避免过密 或过疏,以保证养殖鱼类的健
康生长。
养殖鱼类的疾病防治
疾病预防
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定期消毒、免疫接种 等,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02
养殖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
总结词
养殖鱼类的形态特征是识别鱼类品种和分类的重要依据。
详细描述
不同种类的养殖鱼类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如身体长度、宽度、厚度、头型、鳍 型等。这些特征有助于区分不同品种的鱼类,并了解其适应环境和繁殖后代的能 力。
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
总结词
了解养殖鱼类的生活习性有助于合理安排养殖环境和管理措 施。
鱼类增养殖的未来发展
技术创新
关注鱼类增养殖技术的创新与改进,如新品种培育、养殖模式优化、智能化养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可持续发展
强调鱼类增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关注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生态平衡等方面的平衡发展策略。
05
总结与展望
对鱼类增养殖学的总结
01
鱼类增养殖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野生捕捞到现代的养殖技术,鱼类增养殖学经历了漫长的探索

疾病诊断
掌握常见的养殖鱼类疾 病症状和诊断方法,以
便及时发现和治疗。
药物治疗
选用合适的药物,按照 使用说明进行合理的用 药,控制疾病的蔓延。
生物防治
利用有益微生物、寄生 虫等生物资源,对养殖 鱼类疾病进行生物防治

养殖鱼类的捕捞与运

鱼类养殖的名词解释

鱼类养殖的名词解释

鱼类养殖的名词解释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食品的追求和鱼类消费的增加,鱼类养殖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然而,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鱼类养殖涉及的一些专业术语可能较为陌生。

本文将为您解释一些与鱼类养殖相关的名词,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行业。

1. 养殖养殖是指通过人工饲养和管理,使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植物种群在人为条件下繁殖和生长的过程。

在鱼类养殖中,种类较为常见的有淡水鱼类养殖和海水鱼类养殖。

养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们对鱼类产品的需求,并在保证鱼类生长过程中提供适宜的养殖环境和饲养方式。

2. 水质管理水质管理是鱼类养殖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水质良好对鱼类的生长和健康至关重要。

水质管理包括水质检测、水质调节和水质监控等方面。

水质检测可以通过测量水中溶解氧、温度、PH值等指标来评估水质的优劣,并通过合理的水质调节来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

3. 饲料鱼类养殖中的饲料是指人工添加给鱼类的食物。

饲料的种类和成分各不相同,根据鱼类的种类和生长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通常饲料包括粉状饲料、颗粒饲料和浮游生物等。

其中,浮游生物是指海洋中的微小水生生物,如浮游虾、浮游藻等,可以作为饲料的一种重要来源。

4. 养殖密度养殖密度是指在鱼塘或鱼池等养殖环境中,每单位面积或体积内鱼类的数量。

养殖密度的合理控制对于鱼类的健康生长和养殖效益起着重要作用。

过高的养殖密度容易引发鱼类间的竞争和疾病传播,影响养殖效果;而过低的养殖密度则会浪费资源和环境。

5. 疫病防控在鱼类养殖过程中,疫病的防控是重中之重。

疫病是指某种病原体对鱼类造成的疾病。

常见的鱼类疫病主要有细菌性疾病、寄生虫病和病毒性疾病等。

疫病防控包括选种抗病种、水质管理、饲养管理和疫苗接种等方面,旨在降低疫病发生的概率和减少损失。

6. 水产养殖一体化水产养殖一体化是指将不同生物种群结合起来进行养殖,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常见的一体化养殖系统有鱼-虾养殖、鱼-藻养殖和鱼-周转养殖等。

水产养殖一体化可以充分利用养殖环境中的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并减少环境污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生长值。

2. 绝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

3. 相对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生长的绝对值和这一段时间
开始时鱼体体长和体重之比值。

4. 瞬时生长率(特定或内禀生长率):单位时间内鱼体体长和体重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

5. 个体繁殖力:一尾雌鱼在繁殖季节前卵巢中所怀的成熟卵粒数。

6. 产卵场:在水体中,凡适合卵生鱼类产卵,在生殖季节能吸引生殖群
体来到并进行繁殖的场所,称为产卵场(spawning ground)。

7. 生殖洄游:又称为产卵洄游。

当鱼类性腺发育趋近成熟时,由于体内
激素的刺激,产生生殖要求,因此鱼类集合成群,并依照
种在历史上已形成的习性寻找并游向适合产卵条件的场
所,这就发生了生殖洄游。

8. 生殖群体:指性已成熟、为产卵目的而临时集结在一起的同种鱼类的群体
9. 不可逆点:是指饥饿仔鱼抵达该时间点时,尽管还能生存较长一段时
间,但已虚弱得不可能再恢复摄食能力,故亦称不可逆转
饥饿或生态死亡点。

10. 临界期:指的是仔鱼从内源营养转向外源营养时,由于饵料保障和仔
鱼器官发育两方面不协调而造成仔鱼大量死亡的危险期。

11. 物理过滤器:主要用于养鱼系统水体中固体的分离。

清除固体废物,
主要是排泄物、残饵和细菌尸骸。

12. 生物过滤器:是通过有益微生物的作用,将池水中氨氮转化为一般不具毒性的硝态氮。

生物过滤器还有分解有机物的作用。

是循环水养殖系统的重要装置。

13,补偿生长:由于自然界中季节更替,环境剧变或生物分布不均等原因,野生鱼类普遍存在周期性缺食或营养匮乏的现象。

14,副性征(第二性征):以鱼类本身的繁殖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特征,我们称为副性征。

15. 效应时间:所谓效应时间是指亲鱼注射催情剂之后(末次注射)到开
始发情产卵所需要的时间。

16. “困花”苗:鱼苗胸鳍出现,但鳔(俗称腰点)还尚未充气,不能上下自由
游泳,此阶段称困花苗。

17. 合理的放养密度:在能养成商品规格的成鱼或能达到预期规格鱼种的
前提下,可以达到最高鱼产量的放养密度,即为合
理的放养密度。

18. 生物学最小型:首次达到性成熟的指标除年龄外,体长也很重要。


态学上将最小体长的性成熟鱼称为生物学最小型。

19. 赤潮: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
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
态现象。

20. 耕海牧渔:生产的水域和规模相当大;对增殖对象生长的全过程(苗
种生产、中间培育、放流→养成、环境因子)都不同地进
行人为干预和管理;并进行有计划合理地捕捞,以达到充
分利用海洋自然生产力之目的。

21. 生态冰温:鱼虾贝等冷血动物在低温下,存在一个区分生与死的临界
温度---生态冰温零度,从生态冰温零度到结冰点的这段温
度范围,称为生态冰温。

22,生态入侵:人类有意或无意地把某种生物带进新的地区,倘若当地适于其生存和繁衍,它的种群数量便开始增加,分布区也会
逐渐扩大,这就是生态入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