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趣话]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
苏轼作诗调侃张先,任谁看完都会脸红,这一句却成为了千古名句
苏轼作诗调侃张先,任谁看完都会脸红,这⼀句却成为了千古名句
⾃古以来,唐诗宋词就是⼈们⽐较喜爱的传统⽂化,今天我们要分享的就是发⽣在⼤⽂豪苏轼
与他的好友张先之间的故事,⼀起来看看吧!
苏轼⼜名苏东坡,是唐宋⼋⼤家之⼀,他不仅是著名词⼈,更是书法家、画家等等,名⽓特别
⼤。
他有⼀位私交甚好的友⼈叫张先,此⼈在作词⽅⾯也是天赋异禀,被世⼈尊称为'张三影'。
张先擅长写⼠⼤夫的⽣活和男⼥之情,因此有很多风流之事。
据说在张先74岁那年,他去杭州游玩,跟歌妓舞⼥⼀起泛⾈湖上,还给⼤家作了词,唯独落下
了⼀位叫龙靓靓的歌妓,这下她争风吃醋,很不开⼼,埋怨张先没有重视⾃⼰,委屈的模样让
张先看了⼼疼,于是赶紧哄着说好话,并且作了⼀⾸词来弥补过错,才化解了这场风波,不得
不说七旬⽼汉的张先竟还能让年轻⼥⼦吃醋难过,⾜以见他纵横情场多年,⼿段⾼明!
后来到了张先80岁时居然要娶18岁⾖蔻⼥⼦为妾,苏轼知道后在宴席上调侃他,让他谈谈新婚
感受,张先便吟诗⼀⾸:'我年⼋⼗卿⼗⼋,卿是红颜我⽩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花
甲。
'随后苏轼也作了⾸诗来嘲讽他:'⼗⼋新娘⼋⼗郎,苍苍⽩发对红妆。
鸳鸯被⾥成叠夜,⼀
树梨花压海棠。
'⼤家听完笑的都脸红了,连连夸赞苏轼作的好诗。
慢慢的'⼀树梨花压海棠'成了
千古流传的绝句,⽽梨花海棠也变成了⽼夫少妻的标志。
可现实⽣活若真遇到⽼夫少妻组合,⼤家⼼⾥难免接受不了,总觉得年纪轻轻的⼩姑娘⼲嘛⾮
得找爸爸辈甚⾄爷爷辈的男⼈呢?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夫少妻还是经常存在的,⼤家对⽼
夫少妻怎么看?。
张先 北宋词人
张先北宋词人张先,北宋早期著名词人。
在他今存的165首词作中,涉及女性题材的词作达到了140首,这一占比是很高的,占到张先词总数量的将近八分之七。
这些词中描写的女性形象大多清新婉约。
而且,这些女性形象大多出现在张喜安的闺阁词、宴席词和送别词中。
张先词中清新婉丽的女性形象形成原因首先,张是北宋初期一位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
从唐到五代到宋初,他继承了婉约婉约的词风,又启发了苏轼等人以诗入词、题材广泛、直抒胸臆的词风。
宋神宗熙宁时期,柳永与晏殊、欧阳修都去世了,只有张先还健在,因为他高寿,活了89岁。
此时的张先又与词坛后辈苏轼等人经常唱和。
张先还用心地指导过苏轼的词作,两人亦师亦友,“一树梨花压海棠”就是苏轼对张先的戏谑之词。
张先在唐、五代词与北宋词之间起到了过渡的作用,他与晏殊、欧阳修、柳永等人一起推动宋词走向兴盛,最终使宋词成为“一代文学”。
张先的词风是婉约的,描写最多的还是有关女性形象的词作。
张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描写女性形象的词作呢?亦或说张先词中清新婉丽的女性形象的形成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以下两点:(一)张先生活的时代张喜安生活在北宋前期。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北宋城市尤其是汴梁开封的经济日益繁荣。
文人阶层的生活待遇十分优厚,雅集文酒的风气在文人阶层十分盛行。
随着城市的发展,市民的数量也急剧增加。
工作之余,他们还参加文化娱乐活动来丰富自己的生活。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两次文酒雅集:一次是东晋的兰亭雅集,一次就是发生在北宋年间的西园雅集。
由此也可见张先生活的那个时期,文酒雅集是很流行的。
描绘北宋著名文人士大夫聚会的画作,《西园雅集图》·水墨纸本士大夫阶层和市民阶层出于对文化娱乐的共同需求,直接推动了宋词的发展,北宋文学家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
”于是描写仕大夫文酒雅集的词作和反映市民生活的民间词乐就迅速地发展起来,相应的填词人也应运而生。
张先的朋友圈:苏轼是好友,王安石为他点赞
张先的朋友圈:苏轼是好友,王安石为他点赞张先在北宋中前期的精彩纷呈的词坛里,有这样一位词人,他有一个强大到令人惊叹的人脉系统。
朋友圈里是大咖云集,有:梅尧臣、欧阳修、苏轼、晏殊、王安石、宋祁、梅尧臣等人,常与赵抃、苏轼、蔡襄、郑獬、李常诸名士登山临水,吟唱往还。
阵容如此豪华,堪比那个时代的“大佬”。
他就是北宋著名词人张先,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个人脉资源丰富的风流词人的朋友圈里的红尘趣事。
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人。
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
天圣八年进士,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晚年退居湖杭之间。
善作慢词,与柳永齐名,造语工巧,著有《张子野词》(一名安陆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他身上的光环,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北宋前期的词坛高手,更是因为他擅长绘画,画《十咏图》更是精妙绝伦,加之他的一些轶事,让他这个人物在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
提及张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张三影,他嗜好写“影”,花影、月影、人影、灯影皆入诗中。
《古今诗话》中:子野曰:“何不曰之为张三影?”客不晓。
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据统计,他的诗词中用“影”字多达29处,当然,他所有带'影'的词作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云破月来花弄影”这句。
它出自《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
这么有名的一个词人,总该要有几个笔名才像样,这样才能显出他的成就与地位,除却他自谓张三影,他还有张三中、张子野、张安陆、“桃杏嫁东风郎中”等雅号。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唐宋时期,文人辈出,论风流潇洒可能会想到斗酒百篇的李白,论诗词创作,你可能会想到大文豪苏东坡。
但谁能称得起“风流天下第一,情诗千古无双”这样的美誉呢?纵观唐宋,唯有一人,实至名归,那便是张先,能诗及乐府,一世多情,将男女之情刻画到极致。
为何称他“风流”天下第一?古代人三妻四妾是常事,更何况是官宦人家,但是张先却是与众不同,据说在他八十岁的时候娶了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女子仅十八岁,更惊奇的是,后来这女子在八年里,为张先生了两男两女,可想而知,张先“祸害”了多少青春少女,一生共留下10子2女,最大的大儿子和最小的小女儿,相差足足有六十岁。
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这首小诗正是张先所作,八十岁,白发苍苍,却娶了一位十八岁的小娇娘,典型的“老牛吃嫩草”,还自嘲写下这首诗,说只是岁月蹉跎,人世沧桑,两人相见恨晚,隔了一花甲。
张先挚友苏轼知道这件事后,作为朋友,也不好意思提意见,便随笔写了一首小诗调侃张先。
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诗人出手,自然不凡,即使是随笔涂鸦,亦显出才华横溢。
张先也正是因为苏轼的这首调侃小诗让世人熟知,十八岁的新娘,八十岁的新郎,白发对红妆,洞房花烛夜里,宛若春天里梨花与海棠,苏轼将反讽写的淋漓尽致。
“一树梨花压海棠”更是名传千古,苏轼以两种花的颜色为引,暗讽喻人,张先八十岁白发苍苍,正如梨花一般雪白,而十八岁的小娇娘含苞待放正如嫣红的海棠花一般美艳迷人。
其中一个“压”字更是传神,将反讽诠释到了极致,作为好基友“老司机”的苏轼也是幽默风趣之人。
自诩风流不算风流,旁观者清,连苏轼都觉得张先为人太风流放纵了,也阐述了什么叫只要相爱,两个人年龄根本不是问题。
古代“渣男”那么多,为何张先未曾上榜呢?个中缘由,很难说清楚。
因为张先擅长写男女之情,感情细腻,词作深得广大女性朋友喜爱,魅力无限。
张先描写爱情的诗词《千秋岁》鉴赏
张先描写爱情的诗词《千秋岁》鉴赏《千秋岁》宋·张先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凝残月”一作“孤灯灭”)【赏析】“天不老,情难绝”这两句是情绪激越的爱情誓言,用天之“不老”,来写情之“难绝”,虽然爱情已经被摧残,但心中的情是不死不灭的。
行文至此,情感的抒发也到了高潮。
紧接着用一比喻句“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进一步来写情比金坚的执着信念。
“丝”谐“思”,心中有无穷思念,就像是一个情网,他们通过千万个结,把彼此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都是徒劳的;同时也表明了作者心中的愁怨也如正如双织网,柔情百结,难以释怀。
这几句是全词表达思想感情的高峰,柔中带刚,情感热烈,深刻有力,将愁情怨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扩展阅读:张先的文学创作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
其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
语言工巧。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一丛花令》中有“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之句,比拟新颖而饶有风趣,可谓刻划闺中怨女的心理活动极为细腻而又生动,从而拥有“桃杏嫁东风郎中”的雅号(具见阿袁《宋词故事——意中人欲弄花影》)。
贺裳在《皱水轩词话》中评此词尤为「无理而妙」。
他的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其词意韵恬淡,意象繁富,内在凝练,于两宋婉约词影响巨大,他是使词由小令转向慢词的过渡过程中的一个不能忽视的功臣。
张先词在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善于以工巧之笔表现一种朦胧的美。
他以善于用“影”字。
宋祁很赞赏他〔天仙子〕中的“云破月来花弄影”,称之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遯斋闲览》)。
张先: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
张先: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张先:诗人老去莺莺在,公子归来燕燕忙周忠应人们常常把“才子”和“风流”、“佳人”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其实是有历史原因的。
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有风流好色的倾向,似乎脱离了女人,他们便失去创作的灵感,才华得不到施展。
到了宋代,文人好色之风更甚。
周邦彦与宋代名妓李师师相交甚欢。
专挑男女情愁写词的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终生好色,整日沉溺于声色妓女。
大才子苏东坡也是一生风流,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女人与歌妓。
这些风流韵事被传流许多佳话。
风流入骨是张先我觉得风流得最自在,且最有境界的当数张先无疑。
张先天性疏放,为人“善戏谑,有风味”,诗酒终年,是个崇尚及时行乐、追逐“一夜情”的“花心文人”,与后世那些动辄愁眉、凄苦困顿的“牢骚文人”完全不一样。
据《历代词话》记载:张先有一次去玉仙观,邂逅美女谢媚卿。
一个是名闻天下的风流词人,一个是风月场里的花魁,“一见慕悦”,眉来眼去,就勾搭上了。
事后,张先特地写了《谢池春慢·玉仙观道中逢谢媚卿》,记叙他的这次艳遇:缭墙重院,时闻有、啼莺到。
绣被掩余寒,画阁明新晓。
朱槛连空阔,飞絮知多少?径莎平,池水渺。
日长风静,花影闲相照。
尘香拂马,逢谢女、城南道。
秀艳过施粉,多媚生轻笑。
斗色鲜衣薄,碾玉双蝉小。
欢难偶,春过了。
琵琶流怨,都入相思调。
另一首著名的《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也来自他的“猎艳”故事。
张先年轻时,曾疯狂地喜欢一个小尼,定下“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可是,庵里的老尼非常严厉,把小尼关在池塘中一小岛的阁楼上,不准他们相见。
这可难不到张先,他让小尼在墙头放张梯子,自己在夜深人静之际,偷偷划船过去,登上梯子,翻过墙头,溜进屋子,天亮之前再悄然离开。
这样约会了多日,老尼竟未发觉。
后来,张先或许是想科考,或许是怕日久暴露,或许是有了新欢,不再来赴约,并杳无音讯。
小尼望断秋水,“日日思君君不至”,郁郁成疾。
张先对这一段偷情经历,也十分怀念、引以为豪,填了一首《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
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桃杏犹解嫁东风——北宋词人张先情词赏析川雪北宋词人张先(公元990—1078年),字子野,人称张安陆,是与欧阳修、晏殊同时代的词人,也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
他一生官运虽不亨通,曾任安陆县的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却也没有太大的人生挫折,精力又强健,因而一生流连风月,听歌看舞,优游卒岁。
他以登山临水、创作诗词自娱。
词与柳永齐名,擅长小令,亦作慢词。
其词含蓄工巧,情韵浓郁。
题材大多为男欢女爱、相思离别,或反映封建士大夫的闲适生活。
一些清新深婉的小词写得很有情韵。
初以《行香子》词有“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之句,人称为“张三中”。
后又自举平生所得意之三词:“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娇柔懒起,帘压残花影”(《归朝欢》),“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剪牡丹》),世称“张三影”。
诗歌在当时也享有盛名。
张先的趣事,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当属老夫少妻风流韵事了。
在那样的年代,能够如此高寿,也是个了不得的事情呢。
公元1070年,张先80岁,娶了18岁的小妾。
众人去张府拜访,见到了貌美如花的新娘子,不由得羡慕嫉妒,纷纷起哄,让张先讲讲这老夫少妻的感受。
张先本是幽默之人,喜事当头,随口就来: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老夫娶少妻,得意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在场的苏轼听后随即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苏轼这首诗极具调侃之意,梨花的白色与张先的苍苍白发相呼应,海棠则比喻少女的红颜,把这老夫少妻的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调侃着张先“老牛吃嫩草”。
更令人震惊的是,这位小妾在随后的日子里为张先生下了两男两女,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女儿相差六十岁。
相传张先年轻的时候,与一尼姑相恋。
为了相见,每当夜深人静,张先都偷偷划船过去,小尼姑悄悄放下梯子,让张先爬上去,天亮再离开。
后来二人被迫分手,临别时,张先不胜眷恋,于是模仿小尼姑的口吻写下《一丛花令》词: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长寿词人张先:饮尽江湖,不过一杯风月
长寿词人张先:饮尽江湖,不过一杯风月大宋皇朝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朝代。
文官当道,点子多,道理多,阴谋多。
轰轰烈烈两百年,沉沉浮浮几千人。
范仲淹、苏轼、王安石诸如此类,无人幸免跌宕的命运。
但有一人却十分另类。
他仕途低迷,却词途坦荡;他政绩全无,却趣事等身;他名不在正史,而朋尽是大家。
他一生庸庸碌碌,却是无起无伏,小康颐享到天年。
他叫张先,字子野,浙江湖州人。
曾经做了安陆县县令,所以又被人称“张安陆”。
他一生仕途平平,到四十岁才中了进士。
而后又做过屯田员外郎,都官郎中等闲职,无甚建树,也没啥波澜,混到75岁才退休;直到88岁,才寿终正寝,留下几卷旖旎曲,一堆风流事。
1一丛花(作者:张先)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登高望远,路的尽头在哪里?你的影子又在何方,这世界,还有什么能比得上我牵引你的目光?东郊的土路上,杨花伴着黄尘,遮蔽了大半个天空,征马的嘶鸣渐行渐远,你的影子模糊成一个点,消散成一丝风。
回首,春光依旧。
鸳鸯悠悠,春水溶溶,木兰舟还在,想那时,小橹南北穿梭,画阁横梯轻架。
一样的黄昏,一样的帘栊,一样的月色玲珑。
只是少了你的影子,一切都变得没有了生机。
清风徐来,桃李摇漾,千瓣飞起,舞做红雨。
孤单如我,竟不如一瓣桃李,还可以嫁作春风,伴他天涯浪迹。
“不如桃李,犹能嫁东风。
”好一个新鲜的比喻,桃李春风,天涯浪迹;好一个痴绝的女子,哪怕破碎了自己,也希望能随他而去。
而词人,为什么竟能够走进她的心里,窥见她深藏的秘密?这位女子是他生命中的第一个女人。
在他们情窦初开的年纪,他们互相敲开了彼此的爱情之门。
可是那个美丽的女孩却是一个庵里的小尼姑。
特殊的身份割裂不了她和尘世的联系,严厉的师父幽锁不住她蓬勃的青春。
他们便偷偷地学起了'墙头马上','待月西厢',常常在夜深人静之时用特殊的方式相约幽会。
浅析张先“三影”词
浅析张先“三影”词张先(990~1078),字子野,乌程(今浙江省湖州市)人。
他是北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曾任吴江县知县,官至尚书都官郎中。
张先与北宋前期的词人晏殊、欧阳修、柳永齐名,对宋词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他的词以清新秀丽著称,“三影”词便很好的体现了这种词风。
“三影”词都是千古传颂的名句,不仅张先本人以此而自鸣得意,世人也多称道之,张先还因此被称为“张三影”。
《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三十七引《古今词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
此余平生所得意也。
”陈师道《后山诗话》亦云:尚书郎张先善著词,有云:“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堕风絮无影”,世称颂之,谓之“张三影”。
那么,“三影”词究竟好在哪里?它们又是如何体现张先清新秀丽的词风的呢?在进行具体分析之前,需要做一个说明。
前人所指“三影”,句子不尽相同,兹不深究,亦不赘述。
本文的分析均以唐圭璋编《全宋词》中的词句为依据,即:云破月来花弄影。
(《天仙子》)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归朝欢》)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
(《剪牡丹》)“三影”词的妙处本在于它是一个浑然的整体,但为了能更清楚地说明问题,本文特将其分成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一,亦真亦幻的朦胧朦胧如帘中望月,如雾里看花,影影绰绰,亦真亦幻。
张先创造朦胧意境借助的是形形色色最能调动读者想象的“影”,这是因为“影”本身便具有一种变幻莫测、虚实难明的朦胧魅力。
词人特别擅长写花影、月影、灯影、水影等,“三影”之中便有两处花影。
“云破月来花弄影”写的是月下花影。
天上淡淡的闲云飘散,柔和的月亮悄悄地洒下银辉,簇拥的花朵在地上落下斑驳的影子。
七个字写尽了月光下婀娜摇曳的花影的绰约风姿,写尽了从天上到地下融成一片的月夜的朦胧,这样的“月花影图”怎会不让人浮想联翩呢?再看“日瞳咙,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张先《诉衷情》全词翻译与赏析
张先《诉衷情》全词翻译与赏析诉衷情张先花前月下暂相逢,苦恨阻从容。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
花不尽,月无穷,两心同。
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
【译文】晚上恋人相会在花前月下,可很快就结束了,痛恨那些阻止我们的理由。
酒醒之后,美梦断了,花儿谢了,月亮也有些黯然失色。
花开不败,月亮也会升起,我们的心思也会永远一样。
这个时候,多希望我是杨柳的枝叶,这样就可以一直和春风相伴随了。
【评点】此词歌颂了不甘屈服于邪恶势力的美好爱情,表现了词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堪称爱情词中的千古绝唱。
上片悲怆沉痛,起首句“花前月下暂相逢”缅怀昔日两人相断的幸福情境。
“花前月下”相逢相恋,看似良辰美景,却有一个“暂”字,便透出一丝悲意。
“苦恨阻从容”点明恋人隔绝、难以相聚的现实,“苦恨”足见词人痛苦之深重。
“何况酒醒梦断,花谢月朦胧”以比兴的手法,再次点出爱情受阻的现实。
“酒醒”实则是“愁醒”之意;“梦断”喻往事成空;“花谢月朦胧”意为昔日见证爱情美好的花朵都已凋零,明月早已黯淡,喻示情缘中断。
后两句以“何况”两字领起,强调好事难成,进一步渲染了悲怆沉痛的氛围。
下片转为美好的期待,将词由悲怆沉痛升华到美好的氛围中来。
起句“花不尽,月无穷”是美好的祝愿,词人运用比兴的手法,以“花不尽”喻示青春常在,“月无穷”喻示永远团圆。
下一句“两心同”表达了情人与自己皆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由此可见,两人的分别不是出自个人意愿,而是受到外来势力的阻挠。
凋零的春花重新盛开,且永不败落;黯淡的月亮再度升起,且永远团圆。
这些升腾在词人心中的美丽幻境和美好祈愿,是因为心中坚信“两心同”。
如若对情人没有无比的爱和信任,决不会产生这种愿景。
末三句“此时愿作,杨柳千丝,绊惹春风”以比兴的修辞,表达了词人愿为挽回爱情而献身的决心。
其情之深不可谓不感人,其境界不可谓不重大。
【作者简介】张先(990-1078)北宋词人。
字子野,乌程(今浙江湖州)人。
天圣八年进士。
“三影_诗人张先词趣话
“三影"诗人张先词趣话北宋词人张先(990 -1078),乌程(今浙江湖州)人,号子野。
据记载,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诗句精工而受人称赞。
张先绰号张三影。
《古今诗话》说:"有客谓子野日:‘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
"子野日:问不日之为张三影?"客不晓。
公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此余生平所得意也。
"后来,人们就称呼他"张三影"。
他人说的张先的“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是张先《行香子》词里的句子:舞雪歌云。
闲淡妆匀。
蓝溪水、深染轻裙。
酒香醺脸,粉色生春。
更巧谈话,美情性,好精神。
江空无畔,凌波何处,月桥边、青柳朱门。
断钟残角,又送黄昏。
奈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
而张先说的“三影"”词则分别是: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水调数声持酒听。
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
临晚镜。
伤流景。
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
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
人初静。
明日落红应满径。
归朝欢声转辘护闻露井。
晓引银瓶牵素绠。
西园人语夜来风,丛英飘坠红成径。
宝猊烟末冷。
莲台香蜡残痕凝。
等身金,谁能得意,买此好光景。
粉落轻妆红玉莹。
月枕横钗云坠领。
有情无物不双栖,文禽只合常交颈。
昼长欢岂定。
争如翻作春宵永。
日瞳胧,娇柔懒起,帘押残花影。
剪牡丹·舟中闻双琵琶野绿连空,天青垂水,素色溶漾都净。
柳径无人,堕絮飞无影。
汀洲日落人归,修巾薄袂,撷香拾翠相竞。
如解凌波,泊烟渚春瞑。
彩绦朱索新整。
宿绣屏、画船风定。
金凤响双槽,弹出今古幽思谁省。
玉盘大小乱珠迸。
酒上妆面,花艳眉相并。
重听。
尽汉妃一曲,江空月静。
张法的三影中,又尤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名声最著。
据说张先去见尚书宋祁,宋祁即称张先为"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而张先则称尚书宋祁为""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因为未祁的一首《木兰花》词里有“红杏枝头春意闹"句:木兰花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情痴晏几道:只为相思老
情痴晏几道:只为相思老展开全文2014-11-07古典诗词古典文学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为北宋宰相晏殊的第七子,一生轻狂磊落,傲视权贵,连大名人苏轼也不放在眼里。
当时苏轼正受太皇太后赏识,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春风得意,想通过学生黄庭坚引荐,去拜访晏几道,哪知晏几道傲慢地说:“如今在朝廷当大官的,有一半就是从我家出去的,我都没空见他们!”言下之意,自己视老爸的“人脉”如粪土,就这样,苏轼碰了一鼻子灰。
在文学史上,晏几道与其父晏殊齐名,世称“二晏”。
晏几道擅长小令,留给后世的《小山词》存词二百多首。
后世作者都认为他的造诣在晏殊之上,如晚清著名词家陈廷焯,就认为晏几道工于言情,措辞婉妙,一时独步,艺术成就超过了晏殊与欧阳修。
晏几道写过一句“梦魂惯得无拘检,又踏杨花过谢桥”,连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家程颐听了,都笑着说:“这样的词,只有‘鬼’才写得出!”晏几道所处的时代,是慢词的黄金时代,别人都写慢词,惟独他继承花间词的绮艳风格,固守小令阵地。
晏几道丰富了小令的技法,将小令的创作推向一个新台阶,成为北宋后期少有的专写小令取得杰出成就的大词人,所以叶嘉莹认为,晏几道的词在历史发展中是“回潮之中的开新”。
晏殊子女众多,在公元1055年去世时,还有三男四女一共七个子女年幼,当时晏几道十七岁,还未行冠礼,所以也算得上是未成年人,不能自谋生路,靠二哥晏承裕和二嫂张氏抚养。
晏几道长大后,没有参加过正式的科考,因父亲的荫庇,被授予太常寺太祝一职,这是一个小官,直到后来,他的官也没有当大。
晏几道一家子都是当官的:两个姐夫,一个是后来做了宰相的富弼,一个是礼部尚书杨察。
几个哥哥都在朝为官,二哥晏承裕,尚书屯田员外郎;三哥晏宜礼,赞善大夫;四哥晏崇让,著作佐郎……有这样好的条件,加上文采好,又是宰相之后,如果稍微想在仕途上钻营一下,就不会只做一些通判、推官之类的小官了。
但以晏几道的性格,让他拉下面子求人,打死也不会干。
诗成舞榭歌台,词寄花前月下
诗成舞榭歌台,词寄花前月下他从小聪明好学,五岁赋诗,七岁能文,被乡邻们誉为“神童”。
宋真宗景德元年,江南巡按张知白听说他的声名,将他以神童的身份推荐给朝廷。
那一年,他十三岁。
他是晏殊,那个被人称为倚声家初祖的北宋词人、文学家、政治家。
若干年后,他的儿子晏几道在中国词史上留下重重一笔,光芒甚至盖过了他。
但是,他是他老子,他的成长离不开他的教诲,所以,若要探讨宋代词人,我们理所当然不能忽视了他。
何况,他确实也是个能诗善词,文章典丽的才子。
公元1004年,14岁的少年晏殊和来自各地的数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神情自若,从容不迫,且很快就交卷,宋真宗喜其聪慧伶俐,赐同进士出身。
过了两天,又要进行诗、赋、论的考试,晏殊因见考题为自己练笔时曾经做过,立刻坦诚上奏,请求另题再考。
他的真诚与才华,更加受到真宗的赞赏与褒奖,于是破例授其秘书省正事,将他与同时参加殿试的另一位神童蔡伯俙留在宫中,伴太子读书。
晏殊不但学习勤奋,交友持重,而且秉性刚直。
其时皇太子年纪尚幼,顽皮贪玩不爱读书,晏殊总是跟个老学究一般苦口婆心地规劝他,惹得皇太子心里很是不爽。
但是蔡伯俙呢,小小年纪就学会了溜须拍马,善于看皇太子颜色行事。
有时候,遇到宫里的门槛很高皇太子跨不过去,蔡伯俙甚至可以趴在地上,用脊背给太子垫脚。
一次,真宗皇帝要检查皇太子的学业。
皇太子做不出来,就让晏殊代写文章,岂料晏殊高低不从,说太子这是弄虚作假。
蔡伯俙听说后,立马赶写了一篇文章,送给皇太子一字不漏地照抄一遍交了上去。
真宗皇帝发现文章不像皇太子做的,怒而追问,晏殊如实禀告。
这下子皇太子更加气急败坏,恶言相向,说将来当了皇帝就要砍晏殊的头,但是晏殊立马表示我宁可掉脑袋也不会说假话做虚事。
按理说,这样的人,通常应该是被官场贴上另类标签,很难官运亨通的。
但晏殊却真的成了另类,虽然也经历过一定的宦海沉浮,但总体来说仕途顺利得令人嫉妒。
古代官员父母过世,需守孝三年,可是晏殊为父亲服丧不曾到期即被宋真宗招回,封他做了同判太常礼院。
《北宋文学世界:以晏殊、张先为主》
北宋文学世界:以晏殊、张先为主引言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不仅政治、经济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文化也达到了巅峰。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文学家涌现出来。
本文将聚焦于两位著名的北宋文学家——晏殊和张先,并探究他们在北宋文学世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和留下的贡献。
晏殊晏殊(992年-1055年),字君实,号莲洲居士,北宋初期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他早年即展示出卓越的才华,在诗、词、赋等方面都有杰出成就。
诗歌创作晏殊以其豪放狂傲、风格奔放而闻名于当代。
他善于用鲜明生动的形象描绘客观事物,对自然景色及人情世故有睿智洞察力。
他的诗作常常伴随着一种自由奔放而又豪情万丈的情感表达,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词曲创作晏殊在词曲创作方面更是有着独特的贡献。
他提出了“以旧换新”的创作理念,将唐代古体诗中的格律运用到了宋词中,使得宋词的音韵和格调更加优美动听。
他的词风格细腻婉约、兼收并蓄,对后世影响深远。
散文创作除了诗歌和词曲创作外,晏殊还有广泛的散文作品。
他的散文常常以个人感悟和经历为主题,写实生活、揭示社会风俗,并注重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张先张先(990年-1078年),字子厚,号拙斋清君,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之一。
他精通经学、史学及文学艺术,在许多领域展现出非凡才华。
散文创作张先的散文成就非常突出,被誉为北宋叙事散文的开山祖师之一。
他的散文以纪实性强而闻名,在形式上承袭了唐代小品文的特点,但内容上更加注重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
诗文创作张先的诗歌作品结构严谨,凝炼而有力。
他喜欢以儒家思想为主题,通过寓言故事和警示之辞表达自己的见解。
他的文笔清新明快,语言简洁、富有哲理。
学术成就除了文学创作,张先还是一位杰出的学者,在经学和史学领域具有丰富的研究成果。
他著有《春秋通志考》等多部著作,在学术界享有很高声誉。
结论晏殊和张先作为北宋时期文学界的两位重要代表人物,通过他们在诗歌、词曲、散文等方面的创作,对当时文坛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们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了广泛欢迎,也影响了后世文坛发展,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新-2018高考语文 最有可能出的阅读题热点之张先的游
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宋代词人张先,很会写词,他的词中,警秀而有意境之句颇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等等,由此被人称为“三影郎中”。
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士大夫们尤为称赏。
有一次,张先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并不认识他,一听说张先来了,忙迎上去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真是相见恨晚呀!”由于张先小词写得极好,晏殊也被他感动了。
事情是,当时晏殊为京兆尹,由于他和张先关系很好,就辟张先为通判。
这时晏殊刚好新接纳了一个侍儿,这位侍儿容貌出众,能歌善舞,很受晏殊宠爱。
晏殊也极善填词,他每写上一首新词,总让这位侍儿先唱上几遍,然后等张先来了,再让她唱给张先听,因此这个侍儿也给张先留下极深也极美好的印象。
但是不久后,这位侍儿不知怎的得罪了晏殊的妻子王夫人,王夫人一怒之下,就将这位侍儿赶出了家门,此事对于晏殊来说,倒没有觉得什么,反正官高位尊,再要寻一位漂亮而又能歌善舞的侍儿还不容易?一天,张先又到晏殊家饮酒,酒席上,张先不见侍儿出来唱歌,很是惊异,一问,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于是,就当场写了一首《碧牡丹》词来开晏殊的玩笑说: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沉烟彻。
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
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
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
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这首词大意是说,侍儿在你家服侍你,你写的一首首新词都让她唱遍了。
现在你夫人将其逐出门去,落得你孤零一人,你们打发人家走是多么容易呀!人走了,连化妆的粉盒钗钿都遭冷落,被抛弃了。
现在人已去远了,再也难寻了,看到的只是蓝桥远处那千里沉霭的暮云。
试问,你现在和那位侍儿,又隔了几重山,又隔了几重水呢?此词刚刚写好,晏殊读后,不禁神情凄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原来,张先这首词虽说是近乎开玩笑,但是情真意切,打中了晏殊心灵上的要害:它一是唤起了晏殊对往日情谊的回忆,二是也微带责备口吻,谴责晏殊不该轻易就把人家给赶走。
苏东坡《戏张先》+惠洪和尚《青玉案》
苏东坡《戏张先》+惠洪和尚《青玉案》《戏张先》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这首诗是苏轼嘲笑好朋友张先的调侃之作,当时八十岁的张先纳了一个十八岁的小妾,苏轼知道后在宴会上写下此诗调侃。
能把“老牛吃嫩草”写的如此清新脱俗不惹人嫌,苏轼也算古今第一人了。
《题金山寺》我们翻看苏东坡的诗词,读上几首后,就能看出他的性格。
没错,苏东坡的性格是豪放豁达的,他总能在人生的低谷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去迎接新的未来。
苏轼一生经历过一个大案,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从而被贬黄州。
他在与友人春日出游的时候,忽逢暴雨骤至,又没带伞具,一行人狼狈不堪,唯独苏东坡在风雨中边走边吟,写下了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千古名句。
公元1071年,苏轼与王安石产生了意见分歧,苏轼主动提出了离开京城这个想法,王安石自然是欣然应允,就打发苏轼前往杭州做官。
由于苏轼对佛家禅宗思想极为感兴趣,自然遇到庙宇都会流连一番。
就在苏轼路过金山寺的时候,就曾上去游玩,从而写下了他人生当中最奇特的一首诗《题金山寺》:潮随暗浪雪山倾,远浦渔舟钓月明。
桥对寺门松径小,槛当泉眼石波清。
迢迢绿树江天晓,霭霭红霞海日晴。
遥望四边云接水,碧峰千点数鸿轻。
我们把这首诗读下来,会发现这首诗写的是苏轼在金山寺中,看到的是晚上到日出的景象,诗中表达出来的是一种舒适安闲的心理状态。
但是苏轼平生写过那么多首诗,这一首诗虽说写得好,但不足以让它成为绝唱。
其实妙就妙在这首诗正着读是日出,而倒着读却是另外一个景象,我们一起来欣赏下:轻鸿数点千峰碧,水接云边四望遥。
晴日海霞红霭霭,晓天江树绿迢迢。
清波石眼泉当槛,小径松门寺对桥。
明月钓舟渔浦远,倾山雪浪暗随潮。
我们倒着读过来,发现的是路上的寺庙和小桥流水,清波荡漾,钓鱼的老者还有雪浪暗潮,这很明显是上午到晚上,在恬静的环境中,处处都充满着祥和的景象。
苏轼的这首诗,其实是一首回文诗,我们正着读是日出,倒着读是日落,而且不论怎么读,语句都通顺,意境皆高远深邃,格调悠扬堪称一绝。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意思-赏析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濛濛。
意思|赏析伤高怀远几时穷?无物似情浓。
离愁正引千丝乱,更东陌、飞絮蒙蒙。
嘶骑渐遥,征尘不断,何处认郎踪!双鸳池沼水溶溶,南北小桡通。
梯横画阁黄昏后,又还是、斜月帘栊。
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译文在高楼上眺望而伤感,苦苦地思念着远方的心上人,这样的事何时才能结束呢?看来在这世界上再没有什么东西能比爱情更为强烈的了!离愁别恨正牵连着千丝万缕的柳条纷乱不已,更何况东陌之上,垂柳已是飞絮蒙蒙了呢。
我眼前还浮现着你的马儿嘶鸣着,越跑越远,一路不断扬起灰尘的情景,情郎啊,你叫我到哪里寻找你的踪迹呢?池水溶溶,一对鸳鸯在戏水,这水南北可通,时见有小船往来。
雕梁画栋的楼阁上梯子已经撤去,黄昏以后,依然还是独个儿面对帘栊,望着斜照在它上面的冷冷清清的月亮。
怀着深深的怨恨,我反复思量,我的命运竟然不如桃花杏花,它们倒还能嫁给东风,随风而去呢。
作者:佚名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
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一时盛传,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
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
永叔是文坛巨擘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称赞,足见其词在当时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以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感情的倾泻。
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
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
第二句是对几时穷的一种回答,合起来的意思是伤高怀远之情之所以无穷无尽,是因为世上没有任何事情比真挚的爱情更为浓烈的缘故。
这是对情的一种带哲理性的思索与概括。
这是挟带着强烈深切感情的议论。
以上两句,点明了词旨为伤高怀远,又显示了这种感情的深度与强度。
接下来三句,写伤离的女主人公对随风飘拂的柳丝飞絮的特殊感受。
离愁,承上伤高怀远。
本来是乱拂的千万条柳丝引动了胸中的离思,使自己的心绪纷乱不宁,这里却反过来说自己的离愁引动得柳丝纷乱。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最美的两首词,美入骨髓,值得收藏
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最美的两首词,美入骨髓,值得收藏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北宋前期有一位著名词人,大约与晏殊、柳永同时代人,但是他的政治生涯既没有晏殊那样一帆风树,却也没有柳永那样坎坷崎岖,他一生没做多大的官,却也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挫折,他就是北宋年寿最高的词人——张先。
张先,990—1078,字子野,今浙江人。
张先这个人,一生活得潇洒自如,流连风花雪月之地,每天就是听歌看舞,可以说是非常快活的一位词人。
张先喜欢写词,尤其喜欢通过事物的影子来表现景物的动态美和朦胧美,有“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卷压花影”、“堕轻絮无影”这样的名句,因此得了一个“张三影”的美称。
张先最有名的词就是《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全词如下: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
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暝,云破月来花弄影。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这首词因为有“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而成为张先的代表作,词的内容主要是伤春之情和伤别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
张先还有一首非常有名的爱情词《千秋岁·数声鶗鴂》,词云: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凝残月。
这首词写的是爱情的悲欢离合,用景物来烘托、暗示爱情遭到挫折的伤痛之情。
但是“天不老,情难绝”一句表明了作者的心志,天是不会老的,爱情也是不会断绝的。
北宋时80岁的张先,纳妾竟然生了4个孩子
北宋时80岁的张先,纳妾竟然生了4个孩子张先作为一个身处宋词由兴起到辉煌时期的风云人物,与晏殊、欧阳修、宋祁、王安石等众多名家都有交往,他的词在士大夫贵族中传唱不衰,也影响了很多后人。
南宋“醇雅”派的姜夔,走的就是张先的路子,并推陈出新,《词洁辑评》云:“(子野)白描高手,为姜白石之先驱。
”苏轼作词,也受过张先指导。
苏东坡比张先小46岁,听到张先病逝之际,特作了《祭张子野文》,文中说:“我官于杭,始获拥篲,欢欣忘年,脱略苛细”。
“拥篲”,即表明苏轼认张先为师;“脱略苛细”,则表明张先曾帮苏轼修改润色、斟字酌句。
然而,在生活中,苏轼似乎从未尊张先为“老师”,张先也“为老不尊”,不以为意。
两人之间,戏谑打趣居多。
张先80岁时,视听尚强,“家犹畜声伎”,娶了一个18岁的小妾,竟以为荣光之事,特地宴请宾朋。
苏轼自然也在受邀之列,他故意在婚宴上,大声问老头有何感受。
张先摇头晃脑,随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
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
苏轼大概本就准备嘲弄他“老牛吃嫩草”,当即和诗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
鸳鸯被里成叠夜,一树梨花压海棠。
白色的梨花指的是白发的丈夫,红色的海棠指的是红颜少妇,一个“压”字道尽无数未说之语!众人哄堂大笑。
从此,“梨花海棠”就成为“老夫少妻”的代名词。
有意思的是,张先活了八十八岁,娶了18岁的小妾之后仅仅只活了八年,但是让人惊讶的是,小妾八年为他生了两男两女。
张先一生共有十子两女,年纪最大的大儿子和年纪最小的小女儿相差六十岁。
张先死的时候,小妾哭的死去活来,足见这老夫少妻的和谐程度,小妾几年之后也郁郁而终,可见少妇寡欢之后,摧残身体之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趣话]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
阅读天地
0126 0842
张先的游戏词与晏殊的真感情
宋代词人张先,很会写词,他的词中,警秀而有意境之句颇多,如“云破月来花弄影”,“帘压卷花影”,“坠轻絮无影”等等,由此被人称为“三影郎中”。
尤其是“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士大夫们尤为称赏。
有一次,张先去拜见欧阳修,欧阳修并不认识他,一听说张先来了,忙迎上去说:“原来是‘云破月来花弄影’郎中,真是相见恨晚呀!”由于张先小词写得极好,晏殊也被他感动了。
事情是,当时晏殊为京兆尹,由于他和张先关系很好,就辟张先为通判。
这时晏殊刚好新接纳了一个侍儿,这位侍儿容貌出众,能歌善舞,很受晏殊宠爱。
晏殊也极善填词,他每写上一首新词,总让这位侍儿先唱上几遍,然后等张先来了,再让她唱给张先听,因此这个侍儿也给张先留下极深也极美好的印象。
但是不久后,这位侍儿不知怎的得罪了晏殊的妻子王夫人,王夫人一怒之下,就将这位侍儿赶出了家门,此事对于晏殊来说,倒没有觉得什么,反正官高位尊,再要寻一位漂亮而又能歌善舞的侍儿还不容易?
一天,张先又到晏殊家饮酒,酒席上,张先不见侍儿出来唱歌,很是惊异,一问,才知道事情的经过。
于是,就当场写了一首《碧牡丹》词来开晏殊的玩笑说:步帐摇红绮,晓月堕,沉烟彻。
缓板香檀,唱彻伊家新制。
怨入眉头,敛黛峰横翠。
芭蕉寒,雨声碎。
镜华翳,闲照孤鸾戏,思量去时容易。
钿盒瑶钗,至今冷落轻弃。
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
这首词大意是说,侍儿在你家服侍你,你写的一首首新词都让她唱遍了。
现在你夫人将其逐出门去,落得你孤零一人,你们打发人家走是多么容易呀!人走了,连化妆的粉盒钗钿都遭冷落,被抛弃了。
现在人已去远了,再也难寻了,看到的只是蓝桥远处那千里沉霭的暮云。
试问,你现在和那位侍儿,又隔了几重山,又隔了几重水呢?
此词刚刚写好,晏殊读后,不禁神情凄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原来,张先这首词虽说是近乎开玩笑,但是情真意切,打中了晏殊心灵上的要害:它一是唤起了晏殊对往日情谊的回忆,二是也微带责备口吻,谴责晏殊不该轻易就把人家给赶走。
尤其是最后,“望极蓝桥,但暮云千里。
几重山?几重水?”几句话,不但写得极为精彩,而且意蕴丰富,极易唤起晏殊的情思。
晏殊不禁喟然叹道:“唉,人生在世,贵在适意,我为什么要自苦如此,自己折磨自己呢?再说,这应该是夫人之过,是她将侍儿赶走的呀!”于是,他马
上派人带上金银财物,去赎那位侍儿回来。
那位侍儿果然回来了,在酒宴上,晏殊说:“你回来,可多亏了这位张通判呀!多亏他写了这样一首词,你看看,就唱唱它吧。
”侍儿拿起了红牙檀板,含着眼泪,唱起了张先这首《碧牡丹》。
而爱开玩笑的张先,却怎么也笑不起来了。
∙ (0125 200502)
∙ (0120 111356)
∙ (0120 110523)
∙ (0119 170331)
∙(0118 153315)
∙(0118 152826)
∙ (0117 100622)
∙ (0117 095918)
∙ (0116 090115)
∙ (0116 08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