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发展经济学》大纲.doc

合集下载

发展经济学提纲

发展经济学提纲

发展经济学一、基本知识1、研究对象1.1定义P1欠发达国家LDC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1.2分类P21按人均GDP(高、中分上下、低)2按地理位置(6类)3按特殊项目(3组)1.3基本特征P31、收入水平低,贫富悬殊大2、生产率水平低(5要素)3、人口增长快,赡养负担重,就业率低4、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发展中国家任何追求世界第一的非创新活动都会无一例外地加剧之)5、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大且品种单一6、在国际关系中处于依附地位2、研究内容P52.1要研究一般条件和特殊国情(工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资源条件和社会条件)2.2揭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和趋势(收入福利、产业结构、需求、政治、文化、对外经济)2.3从实际出发,探索发展道路,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应用)3、思想发展3.1古典学派P71、重商主义(保证贸易顺差、获取财富、政府干预、加速经济增长)2、重农主义(农业→生产→经济增长)3、亚当·斯密(资本积累→劳动生产率提高,对外贸易)4、大卫·李嘉图(自由贸易,扩大对外贸易→资本积累、财富增长)5、马尔萨斯(控制人口增长)6、穆勒(要素数量、生产效率决定经济增长)3.2新古典P8Alfred Marshall(储蓄率,教育,发展)3.31、Joseph Alois Schhumpeter(创新理论)2、John Maynard Keynes(人口增长促经济增长)4、发展经济学的演变P114.1第一阶段:形成与繁荣时期(20世纪40年代末—60年代中期)1、观点:工业化是目的、资本积累是源泉、计划是手段2、特点:反新古典主义(强调市场)的倾向、强调内向型发展战略、建立宏大的理论体系4.2第二阶段:新古典主义的复兴时期(20世纪60年代中期—80年代初)1、重新确立发展目标,重视分配(Eg世界银行Redistribution with growth,联合国basic human needs)2、重新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3、重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4、提倡外向型发展战略5、强调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劳动与资本可相互替代,资本的边际效率递减)6、研究方法从宏观转向微观分析4.3第三阶段:进一步发展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1、强调发展的制度因素2、新增长理论兴起3、重视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二、基本概念1、增长1.1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社会财富即社会总产品量的增加(经济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2、发展的概念2.1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经济结构优化,社会文明进步和制度更完善。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期末复习重点大纲2013【题型介绍】·单选题(15题30分)·判断题(5题10分)·简答题(3题18分)·论述题(2题24分)·材料题(18分)一、重要概念1.发展经济学: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对策的比较,研究发展中国家在不发达条件下,如何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经济科学。

2.二元经济:传统农村部门和现代城市部门并存。

3.经济发展:除了人均收入的增加外,还有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首先表现为农业份额不断下降。

4.物质生活质量指数:莫里斯·D·莫里斯利用出生时的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等三项指标,按照百分制打分,经过加权平均得到的衡量经济发展的指标。

5.功能分配:国民收入在生产要素间的分配,是微观经济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6.规模分配:个人或家庭得到的分配,体现了分配结果的公平性,是社会伦理的客观要求-是研究收入分配的重要切入点。

7.贫困线:在特定的社会、特定时间的最低的、“可接受”的经济享受水平。

8.贫困差距比率:反映贫困差距与社会总水平间的比率,但在社会分配高度不平等的情况下,PGR可能会较小,不能反映真实情况。

9.起飞:起飞指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和生产方式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穷恶性循环的临界努力。

10.绿色革命: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在墨西哥、印度、印度尼西亚、泰国、哥伦比亚等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农业地区,大面积推广和种植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使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

这场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革命”。

11.工业化:工业化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变化的经济结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工业部门持续扩张,特别是制造业增长迅速,使得农业部门净产值和劳动力比重持续下降,而工业部门尤其是制造业部门比重持续上升,而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大体保持不变。

12.无限劳动供给: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一个固定的工资水平上能得到所需的任何数量的劳动供给。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发展经济学》加试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2023考研考试大纲《发展经济学》加试考试大纲

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考试大纲一、考试性质浙江农林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发展经济学》考试是为招收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具有选拔功能的水平考试。

它的主要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发展经济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的基本要求要求考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理论和主要研究方法,了解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发展趋势和前沿领域,具有应用发展经济学知识分析、认识和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内容和考试要求(一)发展中国家与发展经济学考试内容1、发展中国家及其基本经济特征2、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变考试要求1、发展中国家的由来与分类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经济特征3、发展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4、发展经济学的演变过程5、发展经济学的当代发展趋势(二)发展的概念与度量考试内容1、增长与发展的概念2、增长与发展的度量考试要求1、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2、经济增长与人类发展3、经济增长的度量指标及其缺陷4、发展的度量指标与人类发展指数5、人类发展指数的缺陷及其扩展(三)经济增长考试内容1、现代经济增长模型2、中等收入陷阱考试要求1、哈罗德—多马模型2、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3、新经济增长模型4、增长理论与发展理论的融合5、中等收入陷阱概念与理论阐释(四)公平、分配与贫困考试内容1、公平与发展2、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3、贫困与反贫困考试要求1、公平的含义与实现途径2、收入分配的概念与度量方法3、经济增长对收入分配的影响4、收入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5、贫困概念及其演变6、发展中国家的贫困状况及其产生的原因7、缓解贫困状况的各种途径(五)二元经济发展考试内容1、二元经济发展模型2、乡—城人口流动模型3、中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及其转变考试要求1、刘易斯模型2、拉尼斯—费模型3、托达罗模型4、托达罗模型的政策意义5、中国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过程与动因6、乡—城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与主要特征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及其政策思路(六)工业化与信息化考试内容1、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转变2、工业化的发展战略3、新型工业化与信息化考试要求1、产业结构分类与工业化定义2、工业化的理论依据3、发展阶段与产业结构的演进4、平衡增长与大推进战略5、不平衡增长与联系效应理论6、主导部门优先发展战略7、新型工业化的特征8、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互作用机理9、信息化时代产业结构的新特征(七)农业发展考试内容1、农业的发展道路与转变2、农业发展政策考试要求1、资源禀赋与农业发展道路2、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3、农村金融制度与政策4、农产品价格政策5、农村公共投资政策6、农业科技和教育政策(八)城市化与城乡发展考试内容1、城市化与工业化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与城乡关系考试要求1、城市化的含义2、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机理3、城市化与工业化不平衡的表征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趋势5、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存在的问题6、城市化与农村发展的相互关系五、主要参考书目1、发展经济学,《发展经济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教学大纲发展经济学-28页word资料

教学大纲发展经济学-28页word资料

教学⼤纲发展经济学-28页word资料发展经济学教学⼤纲⼀、课程中⽂名称:发展经济学⼆、英⽂题名:Economics of Development三、课程编码:ZB0701620四、课程性质:《发展经济学》是⾼等学校经济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五、学时数、学分数、开课学期:36、2、6六、课程⽬的与要求:设置本课程的⽬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吸取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和教训;联系中国实际,批判地吸收西⽅经济发展理论的合理成分,将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到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提⾼分析和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能⼒。

本门课程要求学⽣掌握有关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理解资本、⼈⼒、科技、资源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理解外贸、外资、外债及国际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发展战略和主要政策⼯具。

在理解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能够⽤于认识和分析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些历史、现实和政策等问题。

七、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后续课程有⽐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

⼋、教学⽅法:以理论教学即课堂讲授为主。

九、考核⽅法:闭卷笔试⼗、选⽤教材及参考书⽬:选⽤教材:发展经济学.马春⽂,张东辉主编.—2版.北京:⾼等教育出版社,2005.8参考书⽬:[1] 谭崇台主编.发展经济学概论[M].武汉:武汉⼤学出版社,2003.1[2] [美]吉利斯,波⾦斯等著.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民⼤学出版社,1999.8[3] 谭崇台.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M].武汉:武汉⼤学出版社,1999.4[4] 于宏平.发展经济学[M].⼤连:东北财经⼤学出版社,1999.2[5] 齐良书.发展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9[6] 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郑州:河南⼈民出版社,1999.[7] [美]托达罗.经济发展(第六版).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8] 郭熙保.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教学进程安排表第⼀章绪论⼀、学习⽬的通过对本章学习使学⽣初步了解西⽅世界的兴起过程,掌握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特征以及对发展中国家的分类,理解经济发展的含义,掌握衡量发展的指标,了解千年发展⽬标。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

研究生发展经济学讲义四大纲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第四讲人力资本理论与人类发展 (1)一、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观察 (2)二、内生增长机制 (2)内生增长机制 (2)报酬递增理论与专业人力资本理论 (2)新增长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意义 (3)三、人力资本理论框架 (3)人们应对失衡的能力 (3)理论框架 (4)四、人类时间价值研究 (4)人类时间价值概念 (4)人类时间价格提高的测度 (5)研究人类时间价格变化社会、政治、经济意义 (5)五、发展的目标仍是克服贫困问题 (5)发展成就与贫苦现象 (5)收入差距仍在扩大和基本对策选择 (5)六、技术发展推动经济发展 (6)当代技术基本特征与主要贡献 (6)发展中国家技术风险管理 (7)七、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政策 (8)知识与福利、经济增长的关系 (8)知识的获取 (8)知识的吸收 (9)“人力资本理论”属于所谓的“新经济增长理论”范畴。

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而言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经济增长源泉内生化,故又称为内生增长理论(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本部分研究新增长理论中的人力资本理论的代表性观点,同时介绍联合国开发属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等涉及衡量人类发展水平的指标。

最后,按照联合国开发属的观点,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通过知识开发、引进、利用以及技术创新途径,争取尽快赶上发达国家。

本部分的参考书为:(1)W·舒尔茨:《报酬递增的源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2)潭崇台等:《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

(3)联合国开发属:《1999年、2000年、20001年人类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一、对经济增长的一种观察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认为,按照他的长期观察,土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经下降,这可以通过租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变化、它们与其他投入物价格比价的变化予以说明。

舒尔茨认为,采用传统经济学理论不能解释上述问题的原因是,经济学家没有把所有用于生产的资源考虑在内,这些没有被考虑在内的资源中有一些新资源,它们已经替代了土地等。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2.课程代码:DECO1233.学时数:48学时4.学分:3学分5.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2.理解和分析发展经济学的实际问题;3.能够灵活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解决发展经济学相关的问题;4.培养学生良好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教学内容:1)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过程;2)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核心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向学生传递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知识;2)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发展经济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3)讨论法:组织小组讨论和课堂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实践法: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证研究,锻炼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研究能力。

四、教学评估与考核方式1.教学评估:1)课堂表现:包括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方面的贡献等;2)平时作业:包括课后作业、小组讨论报告等;3)期末考试:进行对学生对发展经济学知识的综合考核。

2.考核方式:1)学生课堂表现占总评成绩的10%;2)平时作业占总评成绩的3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60%。

五、教材与参考书目1.教材:发展经济学,第三版,王明清,北京大学出版社。

2.参考书目:1)《世界发展报告》2)《新全球经济杂志》3)《发展经济学文献》4)《发展经济学研究期刊》等六、教学进度安排:1.第1-4周:发展经济学的概念与演变2.第5-8周: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与核心理论3.第9-12周:经济增长理论与发展经济学4.第13-16周:发展经济学的政策与实践5.第17-20周:发展经济学的案例分析与实证研究七、课程总结通过对发展经济学的学习,学生将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理论体系,掌握分析发展经济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实践能力。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导论部分一、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三、经济发展衡量指标四、收入差距衡量指标第一章:经济增长理论一、资本形成理论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2、低水平均衡陷阱理论3、临界最小努力理论4、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二、经济增长模型1、哈罗德·多马模型2、索罗模型3、罗斯托的经济增长起飞理论4、刘易斯模型5、兰尼斯·费景汉模型6、托达罗乡--城劳动力迁移模型7、贫困陷阱和经济发展的最低临界努力三、二元经济模型1、二元经济含义2、刘易斯模型3、大推动理论第二章:人力资源与技术进步一、人力资源1、含义2、人口过度理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3、人口陷井理论4、发展中国家失业问题5、教育(1)作用:双重作用:知识效应与非知识效应(2)存在问题6、劳动不得其用:公开失业与非公开失业二、技术进步1、技术进步含义:分狭义与广义2、技术进步对一国的意义3、技术进步的动因:自发与引致4、技术进步的类型:劳动节约型、资本节约型、中性型5、技术进步的过程: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技术扩散6、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第三章:农业发展与工业化一、农业发展1、传统农业及其特征(1)概念(2)特征2、农业现代化问题:传统农业变成现代农业的过程3、主要包括内容(1)物质投入现代化(2)生产技术现代化(3)生产专业化、区域化、社会化(4)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现代化(5)农民生活方式现代化4、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传统农业→多种混合农业→现代农业5、改造传统农业(1)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2)途径:①引进生产要素②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源投入6、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理论:(1)平衡增长概念:(2)平衡增长理论的评价:①纳克斯②罗森斯坦·罗丹(3)非平衡增长理论:赫尔希曼的关联效应(内容、概念、评价)二、工业化1、含义:狭义与广义2、衡量指标3、工业化模式(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工业化模式(2)不完全市场经济模式(3)社会主义中央计划经济模式(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4、工业化战略(3个途径)(1)进口替代型(2)出口替代型(3)综合化工业化战略第四章:农业与经济发展1、农业的地位与作用(1)地位: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经济角度)②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社会角度)③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政治角度)(2)作用:①提供粮食②提供原料③提供劳动力④提供资本积累⑤出口创汇(3)贡献:①原料贡献②市场贡献③要素贡献④外汇贡献2、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3、三农问题与中国经济发展(1)中国农业的现状:①依然是传统农业②依然是传统农民③农村依然落后④剩余劳动力突出(2)中国农业的出路①方向:现代②农民出路:非农化③农村出路:城市化。

发展经济学简要大纲

发展经济学简要大纲

经济起飞:在工业化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和生产方法上的剧烈转变,是突破不发达经济的停滞状态,摆脱贫困境地,向增长发达过渡的重要转折点。

判断经济是否起飞的主要标志,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程度。

重要特征是一个国家开始实行工业化发展战略,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

经济起飞的条件:a.要有较高的资本积累率。

经济起飞需要大量的资本投资,必须大规模地增加储蓄,提高资本积累率和生产性投资率,使资本积累率要达到10%以上,以便为经济增长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

这是经济起飞和增长的必要条件。

b.建立起能带动整个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

在起飞阶段由于需要投资的产业很多,而资金又十分有限,要实现经济起飞,就要将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具有联系效应的产业,建立起主导产业部门。

c.要进行制度的、社会的、政治的变革。

经济起飞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制度(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法律制度及意识形态,因此必须进行这方面的变革,使之能适应经济起飞的要求并促进起飞顺利实现。

刘易斯拐点:在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中,由于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劳动力是无限供给的,因而即使在城市非农产业中获得就业机会的劳动者,工资是略高于平均工资且固定不变的。

然而随着非农产业的不断增长和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最终会使剩余劳动力枯竭,非农产业所需劳动力供给出现短缺,工资也开始上升。

从劳动力无限供给到出现劳动力短缺的转折点,被经济学家称为“刘易斯拐点”制度的含义:为了在交换中建立秩序,和减少不确定性,而特意设计的,决定交易和生产成本,以及经济活动的获益性和可行性的行为规则。

制度构成:正式制度:指人们有意识建立起来的并以正式方式加以确定的各种制度安排,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这一系列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等,它们共同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非正式制度: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及意识形态等对人们行为产生非正式约束的规则,是那些对人的行为的不成文的限制,是与法律等正式制度相对的概念。

硕士复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硕士复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2014年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第一部分考试说明一、考试性质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

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考试对象为参加2006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本科应届毕业生或往届本科毕业生,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毕业学历毕业后经两年或两年以上(从大专毕业到录取为硕士生当年的9月1日),达到与大学本科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国家承认学历的本科结业生和成人高校本科毕业生等以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考生。

(同等学力考生还需要有英语四级证书或相当于水平的四级考试成绩单。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二)答题时间;180分钟(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名词解释题:20%左右判断分析题:25%左右简答题:40%左右论述题:15%左右;(四)参考书目: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一、发展经济学导论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总学时:32学时讲课学时:32学时总学分:2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考查开课专业: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先修课程:《西方经济学》等参考教材:《发展经济学》秦宪文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课程性质:发展经济学是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学生的专业主干课程。

教学任务:通过对这门课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学习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意义,掌握这门课的主要内容,以及一些国内外发展经济学的发展趋势和学科的前沿问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发展经济学科的基本知识;系统掌握其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这一课程的设置对于学生学习本门课知识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系统的教学活动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加深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践的了解,提高其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与学时分配(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2学时)掌握: 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理解: 现代经济发展的几种基本理论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兴起与演变重点:发展经济学的几种基本理论难点:经济发展与发展中国家(二)物质资本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理解: 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了解:资本形成的国内来源重点: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难点:资本匮乏对经济发展的障碍(三)人口、就业与经济发展(4学时)掌握: 人口流动理解: 就业问题了解: 人口的规模重点:人口流动难点:就业问题(四)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现代贡献理解: 教育与经济发展重点: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现代贡献难点:教育与经济发展(五)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3学时)掌握: 技术进步,技术创新理论理解: 教育与经济发展了解: 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重点:教育与经济发展难点:技术差距与技术转移(六)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3学时)掌握: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原则理解: 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了解: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意义及原则(七)制度变迁(4学时)掌握: 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理解: 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了解: 国家计划与经济发展重点:市场经济与市场失灵难点: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八)经济发展战略(2学时)掌握: 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理解: 发展极和增长点了解: 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出口导向发展模式重点:平衡增长与不平衡增长难点:发展极和增长点(九)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理解: 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的定位了解: 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难点:改造传统农业(十)工业化与城市化(2学时)掌握:工业化道路理解:城市化道路重点:工业化道路难点:城市化道路(十一)经济发展战略(2学时)掌握: 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理解: 两缺口分析了解: 发展援助与经济发展重点: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难点:两缺口分析(十二)金融国际化与经济发展(2学时)掌握: 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利益理解: 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了解: 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战略的经验重点:发展中国家金融国际化的利益难点:金融国际化过程中的风险管理(十三)经济发展与国际经济新秩序(2学时)掌握: 南北经济理解: 国际经济新秩序了解: 南南合作重点:南北经济难点:国际经济新秩序四、教学方法和手段以讲授为主教学,辅之以必要的讨论和实践等教学基本方法和形式。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

发展经济学复习大纲一、发展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经济学是一门研究经济发展规律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学科。

它旨在探讨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减少贫困、促进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重要目标。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指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优化、社会制度的改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多个方面。

发展中国家通常具有较低的人均收入、落后的技术水平、不完善的市场机制和较高的贫困率等特征。

二、经济增长理论(一)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以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为代表,强调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索洛模型是其核心,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技术进步被视为外生变量。

(三)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内生的,通过研发投入、人力资本积累等因素推动经济持续增长。

三、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特征(一)人口问题人口增长率高,劳动力素质普遍较低,就业压力大。

(二)贫困问题大量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贫困的原因包括资源匮乏、教育水平低、就业机会少等。

(三)二元经济结构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并存,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低,工业部门发展受到制约。

(四)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出口以初级产品为主,进口则多为工业制成品。

四、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一)资本的内涵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

物质资本如厂房、设备等,人力资本如教育、培训所形成的劳动者素质。

(二)资本形成的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有助于提高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储蓄与投资储蓄是资本形成的来源,投资是将储蓄转化为资本的过程。

发展中国家往往面临储蓄率低和投资不足的问题。

五、人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一)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

(二)健康与经济发展良好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

(三)人口流动与就业农村向城市的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就业政策的制定。

六、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技术引进与创新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但也需要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教学大纲总学时:45学时(理论课:40学时实践课:5学时)—.性质与地位发展经济学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经济学体系中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的研究对象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

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并且成为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后来逐步扩展到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

本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理论的教学和研究开始在我国兴起,并且越来越广泛地开展起来。

发展经济学总结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形成关于发展的理论,为思考、分析和解决诸多的相关问题提供思路。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1.比较系统地掌握发展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

2.了解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

3.掌握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条件、过程及其规律,以及相应的经济发展的特点。

4.在掌握发展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导言(3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了解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第一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节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第三节发展经济学的发展阶段第二章工业化前的社会经济与社会(3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发展中国家现实的不发达状况是怎样形成的,传统社会究竟具有哪些基本的经济特征和文化特征,它们的发展趋向又是如何。

第一节传统农业的特点与演变第二节传统乡村工业的特点与演变第三节传统文化的特点与演边第三章工业化与现代经济的兴起(6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内涵和基本内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实现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哪些发动因素。

了解各种不同的工业化类型。

第一节工业化与现代化第二节工业化的发动因素第三节工业化的限制因素第四节工业化的类型第四章现代工业建立与发展的基本条件(6节)教学目的: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发展中国家在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化的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基本的物质条件以及这些基本物质条件如何逐步得以形成和完善。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Economics二、学时与学分:(40/2.5)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四、课程教学目标:1、了解本学科产生的背景和现状、熟练掌握其基本理论;2、了解战后LDCs、以及包括中国在内的经济体制转型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教训;3、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分析和研究LDCs、尤其是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五、适用学科专业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企业管理学六、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导论(4学时)定义、流派、阶段及特征、现状和问题、增长与发展●资本形成与经济发展(4学时)理论简介、初始资本动员(来源、方式)、资本使用效率●人口、就业、教育(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发展(5学时)人口转型与生育率经济学分析、DCs与LDCs失业比较、教育投资成本-收益分析、LDCs教育误区●人口流动与二元经济转变模型(5学时)早期相关研究、刘易斯模型、费景汉-拉尼斯模型、托达罗模型●工业化、农业进步与经济发展(5学时)工业化定义、农业与工业:相互关系及变动趋势、传统农业的改造和进步●经济发展战略:平衡发展与不平衡发展(3学时)平衡与不平衡:部门发展战略平衡与不平衡:地区发展战略●外贸与经济发展(4学时)外贸的增长效应论争、战后LDCs外贸战略、贸易保护(认识、手段)●外资与经济发展(3学时)“双缺口模型”、外资利用与发展(中国案例)●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3学时)收入分配不均:理解、度量、比较中国收入分配不均:现状、原因、出路●经济发展中的制度效应(4学时)定义和内涵、制度的经济效应、制度的生成条件七、教学方法八、教材及参考书《发展经济学》,谭崇台,陕西经济出版社,2001《发展经济学教程》,张培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A.P.Thirlwal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6th.ed, MACMILAN PRESS LTD, 1999九、课程考核方式采取闭卷形式。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大纲

发展经济学大纲本科程的主要内容:•第一讲:导论•1、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2、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3、发展经济学的最新状况•4、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讲经济增长理论与论证经济发展的思路一、经济增长研究的线索发展二、经济增长的阶段与极限三、论证经济发展的一般思路1、结构主义思路2、新古典思路3、新古典政治经济学思路4、经济发展的激进主义思路5、制度分析思路第三讲资本资源与经济发展一、资本积累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二、资本形成的基本理论三、投资来源与投资效率四、资源配置与投资准则第三讲人力资源、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人口与经济发展1、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2、生育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二、就业与经济发展1、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2、就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论证3、关于就业的理论与政策三、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1、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3、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第四讲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一、刘易斯模型二、拉尼斯—费模型三、乔银森模型四、托达罗模型第五讲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一、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关系1、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2、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变迁3、技术进步、创新与社会发展二、技术选择1、技术的经济学视角分类2、技术选择的标准3、“中间技术”与“适用技术”第六讲工业化与城市化一、工业化与经济发展1、含义、模式、阶段2、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3、工业化与经济结构优化4、工业化发展战略二、工业化与城市化1、关系2、城市化的最优规模界定3、工业化与城市化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入学考试《发展经济学》大纲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考)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一、考试性质
发展经济学是我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等专业硕士生必考的专业课。

其考试要求达到高等学校优秀本科毕业生的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答卷方式:闭卷,笔试
(二)答题时间;150分钟
(三)考试题型比例及要求:
名词解释题:20%左右
判断分析题:25%左右
简答题:40%左右
论述题:15%左右
(四)参考书目:
张培刚主编,发展经济学教程,经济科学出版社;张培刚、张建华主编,发展经济学,2009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一、发展经济学导论
发展经济学的广义论与狭义论;发展中国家及其特征;发展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与特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起源,发展经济学在西方兴起的社会历史背景;发展经济学的演进;新型发展经济学的建立;发展经济学的性质与研究方法。

二、发展的目标与度量
工业化的含义和基本特征,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现代化及其与工业化的关系;经济增长与增长的阶段性,经济起飞,经济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国民收入核算体系,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体系,物质生活质量指数,人类发展指数;绝对贫困,贫困人群的经济特征;收入的功能分配与规模分配,收入分配差别及其度量,基尼系数,洛伦兹曲线;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及其检验,中国的收入分配问题;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关系,贫困加权指数,减少贫困和收入不均的政策选择。

三、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现代经济增长的性质、特征;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性质与特征,经济落后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影响,后发优势论;经济发展的限制因素及特征,自然方面的限制因素,社会方面的限制因素;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及其作用,中国经济增长的限制因素与发动因素。

四、制度与经济发展
制度的定义及构成;制度的功能;交易费用,集体行动,制度的需求分析,制度的供给分析;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制度变迁的原因;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诱导性制度变迁与强制性制度变迁;产权制度;意识形态;市场制度;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制度问题。

五、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家政府及其关系,政府作用的有效性,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政府职能,发展中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政府作用的经验教训;政府行为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政府失效及其问题,寻租的实质;发展中国家的寻租及其治理;提升政府能力的战略与途径。

六、人口、资源与环境
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争论:悲观与乐观、因果及利弊关系;人口转型理论、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人口转型所处阶段及特征;中国人口基本状况、中国人口总量对人均经济总量和人均福利水平的影响;人口红利说、影响中国实现人口红利最大化的主要因素;人口政策;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资源的耗竭,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退化问题,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可持续发展观:背景、概念和内涵、“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可持续发展实现途径。

七、资本形成
资本形成的涵义、作用,资本形成的理论:“贫困恶性循环论”、“低水平均衡陷进论”、“大推进论”、“循环累积因果关系论”;资本形成的来源及影响因素;资本形成的方式,政府财政融资,通货膨胀与资本形成,企业积累;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发展中国家的二元金融市场。

八、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定义、特点及作用;平衡增长理论,不平衡增长理论;基础设施发展战略的理论分析;基础设施投资中存在的问题,投资体制,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基础设施的经营与管理。

九、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的含义、作用,人力资本形成的途径;营养、健康与人力资本的形成;教育的作用,发展中国家教育的现状;个人的教育决策,国家的教育决策,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法;教育深化,知识失业,智力外流;人力资本形成的战略选择。

十、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的含义与类型;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内生技术进步,外生技术进步,实证侧度方法,索罗余值法,因素分解法;技术创新的定义与诱因,国家创新体系;技术扩散的溢出效应;技术转移的方式与作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选择。

十一、对外贸易
贸易与发展的关系;南北部平等贸易模型,剩余的出路贸易理论,贸易条件理论;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国家的适用性;出口鼓励,进口替代,保护性出口促进战略。

十二、外资利用
双缺口模型;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的条件;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的经验教训;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在发展中国家的现状;经济全球化及其特征,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发展中国家的对策。

十三、产业结构的变动
产业及产业结构,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结构转换与总量增长的关系;产业结构演变的动因、形态与机制;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转化的作用,第三产业发展的阻碍因素与途径;知识经济的兴起。

十四、传统农业的改造与转型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与贡献,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传统农业的特征,农业发展阶段论;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舒尔茨、张培刚、梅勒的理论及异同;传统农业转型的内容,农业生产目的的转变,诱导因素、土地制度与生产方向的转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的转型,技术变革的方向、绿色革命,生产结构的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规模经营、专业化和社会化;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表现形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方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效应,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十五、城市化与乡城人口流动
城市化的动因与机制;人口流动模型:刘易斯模型(Lewis Model),拉尼斯——费模型(Ranis-fei Model),乔根森模型(Jorgenson Model),托达罗模型(Todaro Model);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实践与问题;中国城市化问题。

十六、区域经济发展
区位理论与区域发展思想:农业区位轮论、工业区位论、城市区位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区位因素;发展极理论;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理论;回波效应与扩散效应;核心——外围理论;多元经济论;发展中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