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

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孤独感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业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孤独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进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大量一手数据,全面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包括孤独感的发生率、性别、年级等方面的差异。

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如个体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社交网络、学业压力等。

本文还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各因素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有效缓解孤独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时,我们有必要回顾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建立本研究的基础。

孤独感通常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关系的缺失或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工具来测量孤独感,其中最常用的是UCLA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该量表通过评估个体对社交关系质量的感知,来量化孤独感的程度。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一些研究指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尤其容易感到孤独,这可能与其面临的生活环境变化、社交压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引言:大学生孤独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孤独感所困扰。

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报告调查结果,并对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问卷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主观孤独感等方面。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1.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调查表明,高达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时常或经常感到孤独。

而且,这种孤独感与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这表明大学生孤独感普遍存在,不单纯是个别人的问题。

2. 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逾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此外,有6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感到孤独的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负面影响。

3.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在感到孤独的大学生中,有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孤独感还与学习成绩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应对策略:1. 加强社交交流:学校应加强社交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动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友好的校园文化,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应积极推动社交活动的开展。

2.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孤独感强烈的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3.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迷。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的正确认识,培养其科学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

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

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大学是一个人生中重要的阶段,也是青春期情感发展的关键时期。

然而,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也常常面对着孤独感的困扰。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并提出一些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的原因1.1 学业压力:大学生在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时,往往会产生压力感。

他们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导致无法与他人建立紧密的情感联系,产生孤独感。

1.2 人际关系改变: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

他们离开了家人和小伙伴的身边,需要重新建立社交圈子。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孤独感。

1.3 恋爱问题:大学生一般处于情感追求的年龄,但是恋爱并不总是顺利的。

有些人可能面临单身,或者在恋爱中遇到挫折,这也会导致孤独感的加剧。

二、应对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的策略2.1 加强社交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社交活动,扩大人脉圈。

可以加入学生组织、参加兴趣小组或参与志愿者活动,与更多的人建立联系,减少孤独感的发生。

2.2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学会放松自己,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可以尝试一些自我调节的方法,如听音乐、写日记或进行运动等,以缓解压力和孤独感。

2.3 建立良好的恋爱观念:对于恋爱问题,建立正确的观念非常重要。

要理性对待感情,不要过于自责或焦虑。

同时,不要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恋爱上,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学业和兴趣爱好上。

2.4 寻求帮助和支持:当感觉自己陷入孤独感时,要勇敢地寻求帮助和支持。

可以与家人、朋友或老师进行沟通,分享自己的心理感受。

同时,大学一般都设有心理咨询中心,可以咨询专业的心理辅导师。

三、大学生感情中的孤独感的意义3.1 自我成长:感情中的孤独感可以促使大学生更多地关注自己,思考内心真正的需求和目标。

这种反思和成长过程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培养独立性:面对孤独感,大学生需要学会独自应对问题,培养自己的独立性。

这对于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是非常重要的素质。

3.3 探索自我:通过经历孤独感,大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兴趣、价值观和目标。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然而,与此同时,大学生们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困惑。

其中之一便是孤独感。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并提出对策来帮助他们克服这种负面情绪。

孤独感的来源1. 学业压力大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学业压力,他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大量的课程学习和作业任务。

这种高强度的学习使得他们很难腾出时间与他人交流和建立社交关系,从而导致孤独感的产生。

2. 家乡离别大学生通常需要远离家乡去另一个城市接受高等教育。

与家人和旧友分离,陌生的环境和陌生的人群让他们感到无助和孤独。

没有亲友在身边的支持和陪伴,大学生很容易沉浸在孤独中。

3. 社交障碍一些大学生天生具有社交障碍,他们害羞、内向或缺乏自信。

这使得他们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和友谊,进而导致孤独感的增加。

4. 社交媒体影响尽管社交媒体带来了便利和连接的机会,但它也成为了产生孤独感的因素。

过度沉迷于虚拟世界中的社交媒体,会导致对现实社交的忽视和避免,从而加深了孤独感。

对策1. 寻求支持大学生应该积极主动地寻求支持。

可以向班主任、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与指导,在与他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中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和安慰。

此外,还可以加入校内社团组织、志愿者团队或其他兴趣爱好组织,拓展社交圈子,结识志同道合的人。

2. 健康管理保持身体健康也是缓解孤独感的重要方面。

定期锻炼身体、良好饮食习惯以及充足睡眠可以提升身体素质和精神状态,增强抵抗心理压力和负面情绪的能力。

3. 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大学校园中有丰富多样的活动供学生参与。

积极参加校内讲座、文化艺术活动、运动比赛等活动可以让大学生增强归属感,并且有机会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

4. 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并发展自己喜欢的兴趣爱好是缓解孤独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并擅长的领域,不仅可以提升个人能力和自信心,还可以结识到与自己有相同爱好的朋友。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篇一」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高校生感到孤独。

孤独并不仅仅是指身边没有朋友或者亲人,而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青年高校生的孤独心理调研。

调研对象是某个大学的本科生,总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包括男生和女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孤独的原因、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应对孤独的方式以及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

在调研结果中,有5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者经常感到孤独。

我们将这些受访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原因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压力是导致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们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如课程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等。

同时,社交压力也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或者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家庭背景不佳、就业压力和自身性格孤僻也会加深孤独感。

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受访者普遍表示,孤独会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感增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乏动力等问题。

有部分受访者还表示,长期的孤独感可能会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这些结果表明,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应对孤独,受访者给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他们认为与他人进行交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尝试新的爱好等方式来寻找到共同语言。

此外,一些受访者表示,通过阅读、写作、听音乐等事物可以让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调研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比较强烈。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同时,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师长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们是互相支撑的重要力量。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希望学校能够加强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压力和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为了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 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二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 网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宿舍和谐和社团活动参与;四是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二、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现状
心理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表现为老年人感到被孤立、与他 人疏远、无法获得支持和安慰等。在我国,由于子女普遍在外工作和学习,许多 老年人缺乏陪伴和交流,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此外,老年人的社交圈子相对较 小,也增加了心理孤独感的产人心理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从而减轻心理孤 独感。
五、结论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 决。通过加强社会支持、改善家庭关系以及促进个人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 善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2、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成员之间 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帮助老年人减轻心理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
3、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例如,老年人自我 认知能力减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同时,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社交圈 子相对较小,也增加了心理孤独感的产生几率。
四、结果与讨论
1、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其中30%的大学生感到中度或重度孤独感。此外,孤独感在性别、年龄、专业等 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2、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健康因素均 对大学生孤独感有影响。家庭因素中,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与 大学生孤独感显著相关;社会因素中,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等对 孤独感有积极作用;环境因素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宿舍关系和社团活动等对孤 独感有重要影响;健康因素中,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状况等与孤独感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大学生孤独感是当前一些大学生普遍面临的心理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社交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等。

这些压力常常使他们感到焦虑和孤独,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不小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以及一些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孤独感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来源社交关系的变化大学生从高中毕业之后进入大学,常常需要与熟悉的朋友分离,并面临与新同学建立社交网络的挑战。

同时,大学生在追求个人目标和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也会面临时间分配不当导致社交较少的情况。

这些因素都会使大学生感到孤独。

学业压力的影响大学是一个高度竞争的环境,学业上的压力给大学生带来了很多焦虑和压力。

要完成作业、准备考试,并且取得好成绩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然而,在应对学业压力的同时,很多大学生忽略了与他人建立联系和交流的重要性,导致了孤独感的产生。

社交媒体的消极影响尽管社交媒体为人们提供了便捷的交流工具,但它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过度沉迷于社交媒体时,人们往往会失去与身边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导致真实的社交关系得不到满足。

此外,社交媒体上朋友圈炫耀、封面滤镜等现象也加剧了大学生孤独感。

对策建立积极健康的社交网络大学生在校园内有着丰富多样的社交机会,可以通过参加课外活动、加入社团、参与志愿者活动等方式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同时,要与家人、老朋友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生活中的喜悦和困惑,可以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保持联系。

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并主动参与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并主动参与其中。

可以参加运动俱乐部、文艺社团、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在其中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扩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每天适量使用社交媒体合理使用社交媒体是缓解孤独感的一种方式。

要清楚地认识到社交媒体无法替代真实生活中人际关系,适度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迷其中。

同时,在使用过程中要保持客观理性态度,不与他人攀比或过渡关注他人的表象。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入大学校园,开启崭新的学术生活。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许多大学生却感受到了一种莫名的孤独感,这不仅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对他们的人际关系、自我认同和学业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增强其心理韧性与社交能力。

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是个体在某种社交环境中产生的一种主观情绪状态,通常表现为缺乏社会支持、无所依赖或无法与他人形成情感联结。

对于大学生来说,孤独感不仅是一种心理体验,还是一种可能形成的生活方式。

在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环境中,他们往往面临多重心理压力,从学习到生活,再到个人发展等多个方面。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1. 学业压力大学生时期是青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重要阶段,而这种转变伴随着巨大的学业压力。

面对各类考试、课程作业及项目,由于追求优异成绩,许多学生常常陷入“忙碌”的状态。

这种繁重的学业负担使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社交或休闲,因此很多学生会感受到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度联系,而产生孤独感。

2. 适应环境的挑战许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都是异地求学,与家乡和旧友渐行渐远,面临新的环境和新的人际关系。

不同于初高中时期集体活动丰富的社交方式,大学生活对于许多人来说是单向度的、个性化的,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可能会因为无法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而产生孤独感。

3. 社交网络的两极化现代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拥有了更多便捷的沟通方式。

然而,这也导致了人际关系形式的变迁,虚拟社交替代了真实互动。

许多大学生依赖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却忽视了线下真实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当个人慢慢习惯这类交流模式时,对真实存在的人际互动逐渐疏远,从而进一步加深内心的孤独感。

4. 身份认同问题在大学阶段,学生往往需要重新审视自我价值和未来发展方向。

不少学生在探索自我身份时,会出现迷茫感和孤立感。

如果缺乏积极有效的人际支持,他们可能更容易陷入孤独情绪之中。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引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活的转折点,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与陌生的同学相处,面临着学业、社交、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指有些人表现出与他人疏远、感到分离和沮丧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离开家庭环境大学生离开了家庭环境,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或学校中,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关怀。

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获得安全感和温暖的地方,离开了家庭后,很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社交技巧大学生社交技巧的不足也是导致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在高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小圈子的朋友熟悉相处,而到了大学,遇到了更多新的同学,相处模式也需要适应和改变。

缺乏社交技巧的大学生可能无法积极地融入新的社交圈子,造成孤独感。

学业和时间压力大学生学业的压力常常会使他们忽视社交生活。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课业和考试,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他们与周围人疏远,进一步加深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孤独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导致一些人产生自杀的念头。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学业成绩下降大学生孤独感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

感到孤独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动力和注意力,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完成作业。

他们更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社交隔离孤独感会使大学生与他人疏远,导致社交隔离。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互动会进一步加深孤独感,并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应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方法寻找支持系统大学生可以寻找朋友、室友或社团组织等,建立起一个支持系统。

这个支持系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

引导积极的社交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些研究
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普遍存在,这可能与他们离开家庭和朋友圈子,进入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有关。

在大学生中,孤独感的因素主
要包括:
1. 社交失调:对于一些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
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这导致他们在大学里感觉孤独。

2. 家庭因素: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比较紧张,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孤独感。

3. 学习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他们没有足够
的支持和安慰,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4. 社会压力:社会给大学生施加了很多期望和压力,大学生在
这方面的感受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它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
健康问题。

2. 社交障碍: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退化,使他们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

3. 自我认知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价
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和不满。

为了帮助大学生缓解孤独感和相关问题,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
提供一些心理和社交支持,例如组织社交活动和提供一对一的心理
咨询服务。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与对策在现代社会,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往往面临着孤独感的困扰。

孤独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也可能阻碍他们在学业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并提供一些对策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来源1. 家庭变迁带来的改变大学是大多数人离开家庭、进入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离开家庭后,大学生需要习惯新的环境和人际关系,这会给他们带来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此外,家庭变迁如父母离异、兄弟姐妹离家等也会引发大学生的孤独感。

2. 新环境下的陌生感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需要适应新环境、结交新朋友。

尤其是那些远离家乡读书的学生,由于身处陌生环境,可能会产生强烈的孤独感。

3. 学业压力和竞争心理大学生面临着各门课程的压力和激烈的同龄人竞争,他们常常为了取得好成绩而付出巨大努力。

然而,过度关注学业可能导致缺乏社交活动,进而造成孤独感。

4. 人际关系问题大学期间,人际关系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影响。

不同性格、兴趣爱好和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必然会产生摩擦和冲突。

如果大学生无法良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就容易感到孤独。

大学生应对孤独感的对策1. 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大学生应该尽可能地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如社团、公益组织、讲座等。

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他们可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增加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

2. 培养个人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特别喜欢的事物或活动,大学生可以利用空余时间培养自己的个人爱好。

这样不仅可以充实自己的内心世界,还能通过参加相关社团或组织认识更多志同道合者。

3.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大学生觉得自己无法解决孤独感问题,可以考虑寻求专业心理辅导师或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

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提供咨询和支持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应对孤独感。

4. 加强与家人和老朋友的联系尽管身处远离家乡的环境中,但大学生仍然可以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家人和老朋友保持联系。

在感到孤独时,与亲友聊天、倾诉可以有效减轻孤独感。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引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群体,然而,在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孤独感。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调查目的:1.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被调查对象:北京市某大学本科生。

2.调查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探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我们以北京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为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分发电子问卷,共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1.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

调查发现,6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时常感到孤独。

其中,女生的孤独感稍高于男生,分别为64.8%和58.2%。

2.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复杂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离家远、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等。

其中,离家远是最常见的原因,占比达到42.5%;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的比例分别为27.3%和19.6%。

3.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和专业有关。

女生更容易感到孤独,其中大三女生最为突出;高年级大学生孤独感明显高于低年级;部分非社交性专业的学生孤独感较强烈。

4.针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45.6%)和寻求心理咨询(32.7%)是最有效的缓解方法。

此外,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重要的缓解方式。

讨论与建议:1.加强大学生关系网络建设。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类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营造融洽友善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2.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应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加大对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3.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

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缓解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行和归
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
为强烈。国内许多调查与研究更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孤
独感覆盖面广,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现有条件
(1)学生身份:小组成员同为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生群体,从 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生源地\ 感到孤独


省内 33(53.23%) 29(46.77%)
省外 3(60.00%) 2(40.00%)
小计
62 5
家庭能否给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将直接 影响到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我们通过表格分 析可以看出,当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质帮 助越少,大学生会感到越发孤独。
家庭不能提供 实质帮助\ 感到孤独 完全符合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宿舍关系
参加寝室 聚会的频 率\对寝室 生活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很少满意
经常参加 12(28.57%) 28(66.67%) 1(2.38%)
偶尔参加 1(4.76%) 15(71.43%) 4(19.05%)
完全不参 加
0(0.00%)
2(50.00%) 1(25.00%)
完全不满 意
1(2.38%) 1(4.76%) 1(25.00%)
否 3(30.00%) 19(42.22%) 7(70.00%) 2(100.00%)
小计 10 45 10 2
年级方面,新生与老生之间则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不难 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 活环境,有孤独感的大学生比重逐渐下降

孤独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孤独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孤独感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似乎越来越容易感到孤独。

尤其是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常常面临着离家远离亲人、朋友圈重新建立的挑战。

因此,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孤独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

大学是一个适应新环境、建立新朋友关系的阶段,但很多新生往往感到孤独和失落。

他们可能跟在家的时候一起成长的朋友分隔两地,面对陌生的同学和新的社交圈子,感到孤单和无助。

此外,学业压力和繁忙的课程也可能使大学生感到孤独。

他们可能缺乏时间和精力去社交和建立亲密的友谊,导致孤独感的加剧。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各种不良影响。

首先,孤独感会增加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风险。

研究发现,孤独感是抑郁和焦虑的一个重要预测因素。

当大学生感到与他人隔绝和缺乏社交支持时,他们更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孤独感会削弱他们的自尊心和自我肯定,使他们缺乏积极的心态去应对困难和压力。

此外,孤独感还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下降。

当一个人感到独处和孤立时,他们可能缺乏交流和合作的机会,无法共享知识和信息。

这会对他们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产生负面影响。

另外,孤独感也会削弱大学生的动力和积极性。

缺乏社交支持和激励时,他们可能更容易放弃努力,对自己的学业失去兴趣。

然而,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减少孤独感和维护心理健康。

首先,大学生可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和组织。

加入学生社团、参加志愿者工作或者参与体育运动等都是扩大社交圈子的好途径。

其次,与他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也是减少孤独感的重要方式。

与好友或亲密的家人保持联系,或者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都可以帮助大学生得到情感上的支持。

另外,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和自我成长也是缓解孤独感的有效方法。

通过阅读、写作、运动等活动,大学生可以找到内在的满足感,并减少对他人的依赖。

综上所述,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常常面临着建立新社交圈子、适应新环境的挑战,孤独感因此而产生。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增加,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时候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圈子的限制是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很难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另外,一些大学生选择专注于学业,减少社交活动,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其次,学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去和朋友们聚会或者开展其他社交活动,逐渐感到与他人的距离拉大。

另外,家庭状况也会造成大学生孤独感。

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陪伴,往往在生活上和情感上感到孤独。

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没有亲人的陪伴,日常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无人分享的感受都会造成孤独感的增加。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孤独感时,采取了各种应对方式。

其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一定比重。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安慰和支持。

此外,一些学生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还有一些大学生会选择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朋友的帮助。

在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机会,帮助学生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他们的社交技巧。

其次,学校可以设置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机制,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

同时,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提供相关的培训,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孤独是人的一种情感本真性存在,是个体感觉与他人或社会陷入一种疏远或隔离状态的心理体验。

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心理困境。

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走出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之困: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审思从状态性孤独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因缺乏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言语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将自我封闭起来,形成与所处环境隔绝,进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的封闭心理状态。

其现实表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理应在大学阶段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情有爱、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然而,现实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业与生活。

具体而言,有的青年大学生胆小羞涩、不善言辞,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这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进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有的青年大学生虽然渴望同他人友好相处,期待师生间、同学间增进对话互动,发展相互间的友谊,但又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进而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总而言之,部分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相处交往,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又惧怕与他人相处交往时不合群,因而始终陷于复杂矛盾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致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变得封闭且压抑。

2.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衰减。

大学教育鼓励每位青年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愈发个性化、自主化,这势必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的热情。

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和弹性学制,青年大学生自主选课,他们的课程计划、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因人而异。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

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孤独感;简述;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孤独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待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认同、自信和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孤独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孤独感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发泄、恶意攻击、酗酒甚至企图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心态有关。

另外,孤独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所以,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简述(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医学,用来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

美国学者RobertS.Weiss[1](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Perlman和Peplau[2](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快乐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关于孤独感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前言大学生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和儿童的孤独感研究。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1]。

对于大学生而言,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

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应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临床康复》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aloneness)、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3]。

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认知加工理论(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

出于此原因,认知加工观被描述为孤独感的“差距观”,它在考察孤独感时,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注重孤独的个体怎样觉知和评价他/她的社交生活。

认知加工观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5]。

提倡孤独感“差距观”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估计既受以前社交关系史的影响,也受到对别人人际关系观察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大学生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和儿童的孤独感研究。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1]。

对于大学生而言,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

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应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临床康复》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aloneness)、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3]。

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认知加工理论(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

出于此原因,认知加工观被描述为孤独感的“差距观”,它在考察孤独感时,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注重孤独的个体怎样觉知和评价他/她的社交生活。

认知加工观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5]。

提倡孤独感“差距观”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估计既受以前社交关系史的影响,也受到对别人人际关系观察的影响。

两个有着客观上相同或非常相似的社交状况的个体,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体验。

其中一个可能感到非常高兴和满意,而另一个因为他/她觉知到在实际的人际关系状况与预期的之间存在差距,从而会体验到孤独感。

总之,尽管这两个理论所列举的孤独感概念有所不同,但总有三个重要的相同观点为一般学者尤其是社会需要理论者和认知加工理论者所提到。

首先,孤独感产生于个体社交关系中的未满足;其次,孤独感是一种主观体验,只有从个体自己的角度才能加以判断;再次,孤独感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定义: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是将孤独感作为一个复杂的维度加以理解的,并且可以在不同的水平上体验到。

深度的孤独感,会导致人们无法忍受的痛苦,以至于可能会转变为心理疾病对孤独感的干预研究较少。

孤独感与心理社会适应之间存在着广泛而普遍的联系,它是抑郁的主要前兆———————————《心理科学进展》(一)人格许多学者都认为人格因素与孤独感具有某种内在联系。

人格因素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影响人们对自身人际关系状况的知觉和评价,影响人们对自身处境的理解,从而影响到孤独感。

对于大学生而言,外向的大学生性格开朗,喜欢人际交往,生性乐观,善于宣泄情绪,从而不易产生负面情绪,即使有不愉快、紧张或担忧也会很快过去。

因此,他们给人的感觉常常是轻松愉快的,容易交往的。

而内向的大学生往往会表现出社交退缩行为,他们常常局限等负于自己的狭小圈子里,不积极参加各种团体社交活动,限制了自己与人接触的机会,而且他们容易产生悲观面情绪,因而给人以难以接近的感觉。

另外,神经质倾向的个体情绪起伏不定,遇事容易激动、易产生焦虑等情绪,对人很苛刻,因此他们很难交到朋友,所以总能比其他人体验到更深的孤独。

精神质倾向明显的人喜欢独处、隐居式生活,对抗权威,对人怀有敌意和攻击性,不近人情,缺乏同情心,与别人不友好,因而也难以与人建立和维持亲密的人际关系。

调查问卷亲爱的同学:您好!首先感谢您在学习之余抽出时间配合本次调查!这次调查是我们所要开展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孤独感应对方式的研究项目。

采用匿名填写方式,结果只做科研使用,因此您在回答问题时不必有任何顾虑。

请仔细阅读每个问题,根据自己的符合程度,在问卷上打勾,回答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请按照您的实际情况回答。

在此由衷地感谢您的协助!基本信息:请你在符合的选项上打“√”您的性别是: 1男 2女您的年级是: 1大一 2大二 3大三 4大四 5大五您的专业性质是:1文史类 2理工类 3艺术类 4、医学类您的恋爱状况:1曾经恋爱过2未恋爱过3正在恋爱中(若符合,请在相应的选项前打钩) □半年以内□半年——一年(包含一年)□一年——两年(包含两年)□两年以上您是否是独生子女:1.独生子女 2.非独生子女您的户籍是: 1.城市 2.农村您的生源地 1 省内 2 省外家庭状况: 1.离异 2.非离异家庭经济状况: 1.5000元以下/月 2.5000一10000元/月 3.一万至二万元/月 4.两万以上/月在校职务: 1.学生干部 2.非学生干部第一部分:测测你的孤独感从不1 很少2 有时3 一直41 *你常感到与周围人的关系和谐吗?()2 你常感到缺少伙伴吗?( )3 你常感到没人可以信赖吗?( )4 你常感到寂寞吗?( )5 *你常感到属于朋友们中的一员吗?( )6 *你常感到与周围的人有许多共同点吗?()7 你常感到于任何人都不亲密了吗?()8 你常感到你的兴趣和想法与周围的人不一样吗?()9 *你常感到想要与人来往,结交朋友吗?()10 *你常感到与人亲近吗?()11 你常感到被人冷落吗?()12 你常感到与别人来往毫无意义吗?()13 你常感到没有人很了解你吗?()14 你常感到与别人开心了吗?()15 *你常感到当你愿意时就能找到伙伴吗?( )16 *你常感到有人真正了解你吗?()17 你常感到羞怯吗?()18 你常感到人们围着你但并不关心你吗?()19 *你常感到有人愿意与你交谈吗?()20 *你常感到有人值得你信赖吗?()问题前标有星号的题目:从不=4,偶尔=3,有时=2,经常=1。

剩下各题:从不=1,偶尔=2,有时=3,经常=4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将得分相加。

如果得分大于等于44,说明孤独感很强;如果得分低于28,说明孤独感很弱。

二、从无1 偶尔2 有时3 经常4 很经常51 我周围的每个人似乎都像陌生人()2 我从我所参加的集体活动中不能获得很多满足()3 我周围有不少人理解我的看法和信仰()4 没有任何人能在很长时间里让我感到亲密无间( )5 我有心上人(爱人、恋人、情人),他(她)能给我支持( )6 我属于朋友当中的一员( )7 有人可以与我相伴( )8 没有人与我保持使我感到相互理解的特殊关系( )9 我对于另一个人的感情能产生重大影响( )10 我没有特殊的爱情关系( ) 从无=1,偶尔=2,有时=3,经常=4,很经常=5,总均分为5-25分,评分高则孤独重。

目前,我国学者也开始关注这一领域,尤其是重视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研究。

骆光林等人所做的调查显示:在991名被调查者中,有146人经常感到孤独,占14.7%,有686人偶尔感到孤独,占69.2%,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的学生比例高达83.9%,只有152人没有感到孤独,占15.3%。

这说明在大学生中孤独感的覆盖面很广[1][1]马蔚蔚.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孤独(loneliness)在现实生活中经常被人所提及,孤独乃是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Jeny de Jong-Giered,1987)。

Lttitla Anne Peplau 和Daniel Perlnen(1982)对孤独特征的定义,孤独是一种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

一般而言,短暂的或偶然的孤独不会造成心理行为紊乱,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孤独感还会增加与他人和社会的隔膜与疏离,而隔膜与疏离又会强化人的孤独感,久之势必导致疏离的个人体格失常。

大多数人都体验过孤独的痛苦。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

心理学家估计随着社会变得越来越富有,这种对孤独感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注将继续增长。

国外对孤独的科学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1973年,Robest S-west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一文。

然而,要给孤独下一个客观而准确的定义却十分困难。

国内外学者们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对孤独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

2国外早在70年代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孤独的概念如Weiss(1973)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体感到与同辈人相疏远或被其拒绝,而且因在关系和相互活动中所出现的情感上饥渴,而产生的一种长期的、使人苦恼的的心理状态。

而Sermat (1978)则把孤独看成是一个想要有的与他己经有的朋友个数间的差异和在社交网络或关系方面的缺乏。

可以看出,这几种定义强调的是外在环境如社交不足对个人孤独的影响:另一方面,有些心理学家把重点放在个人的主观体验上来定义孤独,Jeny de Jong-Giereld把孤独界定为一种主观上的社交孤立状态,伴有个人知觉到自己与他人隔离或缺乏接触而产生的不被接纳的痛苦体验。

[1]而Shaver (1987)提出,孤独是“一种当自我意识觉察到属于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破裂的信号时,所造成的总体上的常常是突发的情绪体验”。

尽管国外对孤独的研究很多,但国内对这一问题尚缺乏深入系统的探讨,因此对孤独所下的定义也十分有限。

朱自贤把孤独与孤独感分别定义,认为孤独是一种主观自觉与社会隔离而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

[2]此外,李传银等在综述国内外多种关于孤独的解释后提出:孤独是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3]这一观点综合了上述各个定义的特点,较为全面。

虽然国内外对孤独概念的界定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但实际上所有概念都集中在四个关于孤独的基本假设: [4] 14第一,孤独源自于社交不足与人际关系缺陷,它只是在人际关系中才会产生:第二,孤独至少是部分主观的,并依赖于个人的期望和感觉,而非客观的社交孤立状态。

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在众人环绕中仍深感孤独;第三,孤独的体验是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第四,孤独会促动个体自身努力去减轻孤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