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总复习
《地貌学》期末复习章节知识整理.docx
第一章绪论内营力:地壳的水平和垂直运动。
如地壳运动和岩浆运动。
外营力:来自地球外部的造貌营力,主要来自太阳能和重力。
如流水、风、波浪、冰川、冻融、地下水、重力、人类的作用等。
内力为主、外力为辅;总体平衡,时空不等;同时出现,彼此消长;内力暴烈而不常显示;外力缓和而一如既往。
四大过程: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两类动力:内营力、外营力动力的三个层次:物理化学、生物、人类五种主要的外动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潮汐近岸流考点一@戴维斯“侵蚀旋回学说”以对湿润气候区的研究为基础假设:・原始地貌是单一的平原;•该平原因地壳迅速抬升,达到一定高度后,地壳长期稳定。
(原因:只有地壳上升,才能使河谷纵剖面高于平衡剖面,造成下蚀条件;地壳上升后稳定,即以后的地貌是由外力过程形成的,使问题便于分析);・外力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湿润气候环境)流域地貌的演化要先后经历4个阶段:幼年期(Youth): V形谷;地貌演化速度快;河流下切侵蚀加强,纵比降加大,出现许多跌水,瀑布,没有冲积平原,分水岭宽广且平坦,没有被分割;河谷不断加深;一一平坦的地面逐渐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壮年期(Maturity):早期:V形谷;开始岀现冲积平原;分水岭形态尖锐;河床上出现砂和砾石堆积;流域地形起伏达到最大;河谷停止加深;一一崇山峻岭,高山深谷;后期:河谷变得宽浅;连续狭窄的冲积平原;分水岭被逐渐侵蚀,变得浑圆;地形起伏趋于减少;沉积物发育,冲积平原逐渐展宽;河流变得弯曲;一一低山丘陵老年期(Old Age):准平原形成;少数抗蚀能力强的岩石形成侵蚀残丘;河谷展宽,河流蜿蜒崎岖,冲积平原宽广,多发育牛辘湖相沉积一一波状起伏回春期(Rejuvenation):在河流的老年期,如果地壳再次抬升,导致河流的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下切将形成新的侵蚀阶段,即回春期,这时候,河谷表现出一些幼年期的特征,但老年期的形态依然明显(返老还童)这种回春现象可以发生在侵蚀旋回的任何阶段,而不必等到完成一个完整的侵蚀旋回之后才发生导致河流发生加速下切的因素有:1构造抬升2侵蚀基准面降低3流量增加侵蚀旋回理论的不完善之处:冰期-间冰期海平面的升降作用可以使许多地貌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发生回春作用。
现代地貌学 复习总结
1、地貌形体、地貌面、地貌线、地貌点、地貌结构的含义。
地貌形体:地球表面形形色色的高低起伏的各个局部的(长、宽、高、地面坡度等形态要素组合构成的)空间实体状态,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表起伏单元。
地貌面:又称地形面(坡面),是一复杂的曲面。
(组成要素:坡面高度、倾斜度、坡长、倾斜方向、延伸方向等)地貌线:相邻地貌面的交线,划分为坡度变换线(破折线)和棱线(坡向变换线)地貌点:地貌面的交点或者地貌线的交点,例如山顶点、洼地最低点。
地貌类型:地貌发育发展的动力过程或者组成物质相似并在一定地域内有规律重复出现的地貌形体的组合。
地貌结构:某地域范围内不同的地貌类型系统的各种地貌类型的时空组合关系。
2、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气候:决定风化过程的性质和强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剥蚀作用的性质构造运动和地质构造:由于岩石性质造成差别剥蚀,在外动力作用的影响下,地质构造被剥蚀,形成的地貌形态,其外貌在很大程度上仍由构造决定。
全球性的板块构造运动,可使地壳发生大规模的水平运动,对地貌发育的影响更为重要。
地表组成物质:岩石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对地貌发育地影响,主要是岩石的抗蚀性(或称抗破坏性),即抵抗风化作用和其他外力剥蚀作用的强度,抗蚀性强的称为坚硬岩石,反之亦然。
综上,地貌发育是各种内动力和外动力于地表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
内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时升高或降低地表物质;外动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对山体和高原等一切隆起的地貌减弱地表物质的相对高度。
3、崩塌的一般特征及形成条件?先兆不明,发生突然,从出现迹象至崩落十分迅速,崩落后不能保持崩落体内个岩块或土块间的相对关系;每次崩塌都沿新的破坏面而崩下,大块崩落与小颗粒散落同时进行;先是快速的崩落,然后再沿着山坡滚落下去;崩塌体多远离基体,堆积在坡脚处。
1)地形条件崩塌只发生在极陡斜坡上,一般在坡地度大于45度时,即可能出现崩塌。
2)地质条件断裂发育的、岩体破碎的高陡斜坡最易发生岩块的崩落。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
地貌学复习提纲+答案en地貌学复习提纲1.地貌学的学科性质是怎样的?地貌学是介于⾃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门边缘学科。
它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2.地貌成因要素包括哪些?地貌成因要素:地表物质、地貌营⼒、地貌发育时间A地表物质--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B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包括内⼒作⽤和外⼒作⽤C地貌发育时间--地貌形成和发育的阶段性,发⽣--发展--消亡(幼年期)(壮年期)(⽼年期) 3.地貌营⼒(地貌形成的动⼒)有哪些类型?它们之间有何关系?以及在地貌形成和发展中的作⽤地貌形成的动⼒类型:包括内⼒作⽤和外⼒作⽤相互关系:同时存在;彼此消长、作⽤效果相反;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对地貌的作⽤:A内⼒:加⼤地表起伏;地表⼀些巨型、⼤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作⽤的结果B外⼒:削⾼补低,总趋势是夷平地表(中⼩型地貌,也包括平原⼤型地貌)4.⽓候与地貌的关系。
地貌的分布规律(分带性)(1)⽓候与地貌的关系:⽓候影响外⼒的性质和强度,从⽽影响其塑造的地貌;地貌也可以影响⽓候(2)地貌分布规律-地貌的地带性A,以内营⼒作⽤为主的地貌:地貌的分布和⼤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向以及构造线的⾛向都有⼀定的联系。
B,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以外营⼒作⽤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平分布和沿⼭地垂直分布的规律5.什么是⽓候地貌与构造地貌?⽓候地貌:⽓候地貌学研究地球上不通⽓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
随着不同⽓候区⾃然特征的深⼊研究和数据积累,⽓候地貌从研究某⼀地区的地貌成因和演变,进⽽把⽓候地貌的研究与第四纪古⽓候变迁研究相结合。
构造地貌: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剥蚀形成的地貌称为静态构造地貌(次⽣构造地貌)另⼀是研究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它们的形成和分布与地球构造运动的作⽤⽅向、受⼒⽅式有关,称为动态构造地貌(活动构造地貌)。
6.什么是坡地地貌?什么是坡地块体运动(1)坡地上的风化岩块与⼟体在重⼒和流⽔作⽤下发⽣崩塌、滑动或蠕动形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地貌学复习材料汇总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试述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地质构造和岩性作用时间2.简述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1)导致地表热量的重新分配和温度分布状况复杂化(2)改变降水量分布格局(3)影响生物界(4)影响自然界地域的分异(5)影响土地类型的分化3.简述我国山地的划分及界限的地理意义极高山:绝对高度>5000M 高山:3500M—5000M中山:1000M—3500M 低山:500M--1000M4.简述地貌的基本性质物质性界面性动力性天然性变化性第二章构造地貌1.丹霞地貌:是指由陆相红色砂砾岩构成的具有陡峭坡面的各种地貌形态。
2.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崖壁。
3.顺地形:背斜山与向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吻合的,即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逆地形:向斜山与背斜谷是构造与地形相反的,即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5.简述单斜构造地貌的水系特征顺向河次成河逆向河再顺向河第三章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作用1.风化作用:引起岩石物理状况和化学成分变化的作用2.风化壳: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3.简述风化壳的特征具有分布不连续性,其组成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包括少量残存液体,在剖面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性,从地表向下颗粒由细到粗,风化时间由长到短。
4.简述风化壳发育发育的阶段性(1)物理风化为主的阶段:发育岩(碎)屑型风化壳,岩石以破碎为主,元素很少迁移,碎屑的化学成分基本与母岩一致,是风化的开始阶段,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寒冷和干旱气候)下风化可能长期停留在这一阶段。
(2)化学风化为主的阶段:早期阶段:以富钙为特征(硅铝-硅酸盐型及硅铝-硫酸盐型风化壳)中期阶段:以富硅铝为主要特征(硅铝黏土型风化壳或高岭土型风化壳)晚期阶段:以富铝铁为特征(铁铝型风化壳或砖红壤型风化壳)化学风化进行的比较彻底。
5.简述影响风化壳发育的因素(1)气候条件:气候对风化壳发育的影响受一些因素影响,通常降水量愈大、制备与好、温度愈高,愈有利于风化壳的发育。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重点整理
南京大学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整理绪论1、何为地貌?地貌学的定义是什么?答:地貌,又称地形,系固体地球表面(通常简称地表)起伏状态的总称。
地貌学,是研究作为人类生存环境的固体地球表面的物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空间分布等规律的科学。
2、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地貌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即在某种力(内营力或外营力)的作用下,地表物质的运动及其变化。
3、地貌研究的意义何在?(1)在于“地貌”是地球表层系统中气-地、水-地、生-地之间的界面。
①地球表层系统通过该界面来发生各圈层之间的相互作用。
②“地貌”还作为因素之一,直接地或间接地影响着各圈层之间物质与能量的交换及其所谓的相互作用。
(2)地貌研究的实践意义在于“地貌”是人类生存的依托及一切活动的基地。
①可以在实践上为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环境管理、灾害预防、区域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服务。
②地貌可以为诸如农业方面、工程方面、矿产勘探方面提供更好的科学根据。
风化作用与坡地重力地貌1、什么叫风化作用?何为残积物?答:①出露地表的岩石,在太阳能、大气、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发生崩解和破碎,变为松散的碎屑物,甚至产生新的矿物。
这种在原地发生的物理和化学变化称为风化作用。
(其结果:形成残积物和风化壳)。
②残积物是指地球表面岩石经过风化作用以后,残留在原地的松散堆积物。
它没有发生明显的位移运动,其化学成分与母岩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
又称残积相堆积物,是第四纪陆相沉积的一种成因类型。
2、何为风化壳?什么是红色风化壳(或砖红壤风化壳)?我国南北方风化壳的颜色为何不同?答:①风化带的深度由于风化作用的因素、方式和强度的不同而不同,从地表向地下依次出现全风化带、强风化带和弱风化带,以致在垂直剖面上形成具有不同成分和结构的多层残积物。
这些残积物所组成的整个复杂剖面的总体,称为风化壳。
②红色风化壳是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化学风化作用进行到晚期阶段的产物。
地貌学复习资料.doc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2、顺地貌:原有的褶曲构造未经破坏或微破坏时,构造形态与地貌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3、河床:河床是河谷中最低的常年载有流水的部分。
4、河漫滩:河漫滩是高出河床的平坦谷地,但洪水期可淹没,故又称洪水河床大型河漫滩也称河岸冲击平原。
5、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而成的一种奇闻现象,总称为喀斯特。
6、荒漠:是指气候干旱,地表缺水,植物稀少,及岩石裸露或砂砾覆盖地面的自然地理景观。
7、磨蚀作用:是冰川中所携带的岩块,以巨大的动压力研磨冰床基岩的一种作用。
8、断层海岸:断层构造线与海岸线平行,断层直接通过海岸带,海岸线挺直,海崖俊俏,水下岸坡极陡。
9、台地:是高出当地平原的高地。
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的称为低台地,大于100米的称为高台地。
10、崩塌:是斜坡上的岩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它广泛出现于山坡、河湖岸、及海岸上,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
11、荒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12、荒漠化的类型:岩漠、砾漠、沙漠、泥漠。
13、根据冰川的形态、规模和发育条件,现在冰川可分为两个基本类型,山岳冰川和大陆冰川。
14、根据海底地貌的基本形态特征,可分为大陆边缘、大洋盆地、洋中脊、15、世界海洋中最大的地貌单元式大洋盆地。
16、影响地貌的主要因素有营力因素、构造因素、岩石因素、时间因素。
17、外力地貌可分为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
18、构造地貌是以内力作用为主导而成的地貌。
按其规模大到小可分为三级:一级全球构造地貌;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19、营力是地貌形成的动力,它分为内营力和外营力两种。
20、平原的构造成因有两类,第一类是冲击平原,第二类是侵蚀平原。
(完整版)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资料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1、研究对象:地表的地形,即地貌。
2、研究内容研究地貌的形态特色、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及其散布规律。
地貌的形态特色:如山地、高原、丘陵、平原、盆地,及各种外力作用下的地貌形态。
地貌的形成发育原由:内营力作用、外营力作用,地表岩性,时间。
地貌的演化: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等阶段。
地貌体的内部结构:切割型、叠置型、切割-叠置型、叠置 -切割型。
在地貌的形成发展过程中,内外营力的作用表现:1)地貌是内外营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内营力使得地表变得起伏,外营力使之夷平。
2)在详细某一地区或某一时段内,内外营力的强度是不一样的。
山地高原区内营力强度大,平原盆地域外营力强度大。
3)但从长时间看,内外营力作用是处于均衡状态的。
坡地重力地貌什么是坡地重力地貌?斜坡上不稳固的块体或风化碎屑物在重力作用下向斜坡下方运动所产生的地貌。
坡地重力地貌的发生大概可分两个阶段:坡地上基岩物质的风化;坡地上物质向下坡方向的运动。
风化作用分哪几种种类?1、物理风化作用发生方式:卸荷释重、冰楔作用、盐楔作用、温度变化所致的涨缩作用。
2、化学风化作用发生方式:水化、水解、碳酸化、氧化等作用。
3、生物风化作用发生方式:生物物理风化作用、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一:倒塌及其种类1:什么叫倒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块体,在重力作用下,迅速向下坡方向挪动的地貌过程。
2:倒塌的种类?按发生的地貌部位,可分为山崩、塌岸、散落。
按坡地的物质构成不同可分为:基岩倒塌、堆积物倒塌、表层风化物倒塌等。
二:倒塌形成的条件1:地形条件:坡度一般要大于岩屑的休止角,往常要大于33o;坡地的相对高度大于50m 时,可发生大型倒塌。
2:地质条件:脆弱面与坡面的偏向和倾角的关系不同,斜坡发生倒塌的可能性是不同样的。
3:天气条件:温差较大,降水许多的地域易发生倒塌。
4:地震、激烈的融冰化雪5:人工开挖边坡*休止角 :岩屑的摩擦力与下滑力相等时的斜坡坡角 .脆弱面:岩石中力学性质较差的面,如断层面、节理面、地层层面等。
【超全】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二部分:重点整合复习)第一部分:分章复习,共8章第一章绪论一、概念1.地貌:指地球表面由内外营力相互作用塑造而形成的多种多样的外貌或形态。
2.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科学。
3.海拔:指地面点至大地水准面的垂直距离。
我国以黄海平均海水面作为大地水准面,即我国海拔的起算面。
4.高差:两个地点海拔之差,高差是表示地势起伏大小的指标。
5.起伏高度:指山脊(顶)与其顺坡向到最近的大河(流域面积大于500km2或到最近、较宽的(宽度大于5km)平原或谷地的交接点的高差。
6.平原: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7.台地: 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8.丘陵:指坡度较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其高差一般小于200m。
9山地: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10.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等引起的作用力。
11.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动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起的作用。
二、掌握用基本地貌形态分类指标划分地貌类型的方法①平原(Plain)是指地面较平整(一般平均坡度小于7°),最高点一般在边缘,且一般没有坡度大于10°和高差大于30m的坡坎形态。
②台地(Platform)是指具有较陡的台坡(一般坡度大于10°)和坡度较缓的台面(一般坡度小于7°),台面水平投影面积一般大于台坡投影面积,台坡高差大于30m的形态。
台坡高差小于100m的一般划为低台地;大于100—200m的划为高台地。
③山地是指地势相对高起、地面起伏较大的地区,其海拔一般大于500m、高差大于200m。
地貌学复习资料
地貌学复习材料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地貌是内营力和外营力共同作用于地表的结果。
地貌变化发展受构造运动、外营力作用和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以内营力作用为主的地貌来说,地貌的分布和大地构造单元、地壳运动方向以及构造线的走向都有一定的联系。
以外营力作用为主形成的地貌,则有呈纬度水平分布和沿山地垂直分布的规律。
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特征(2)地貌的成因(3)地貌的演变过程(4)地貌的内部结构(5)地貌的空间分布规律。
研究任务:(1)弄清地表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控制因素;(2)了解地貌形成演化的过程和机制;(3)确定地貌演化的产物及其在地球系统演化中的意义(4)为环境、资源、灾害等领域提供科学依据矿物形成原因可分为:原生矿物——由地壳内部岩浆冷却后形成的矿物。
次生矿物——由原生矿物进一步经过风化形成的新的矿物。
世界上矿物有3000多种,常见的有50多种,而和土壤形成有关的造岩矿物有30多种。
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不同规模和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大陆和海洋——与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有关◆山地和平原——地壳运动◆河谷、沙丘等微地貌——外力作用,其成因主要受气候条件的控制。
由于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因而外力作用具有明显的地带性特征。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泥石流暴发突然、来势凶猛迅速,兼有崩塌、滑坡和洪水破坏的双重作用,其危害程度比单一的崩塌、滑坡和洪水的危害更为广泛和严重。
泥石流在我国集中分布在两个带上。
一是青藏高原与次一级的高原与盆地之间的接触带;另一个是上述的高原、盆地与东部的低山丘陵或平原的过渡带。
泥石流的危害(1)对居民点的危害:泥石流最常见的危害之一,是冲进乡村、城镇,摧毁房屋、工厂、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场所设施。
地貌学复习题
绪论名词:地貌学复习思考题:1. 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和动力是什么?2、地貌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结合自己专业,试分析为什么学习地貌学第一章河流及其地质作用名词:流水地貌、地面流水、片流、洪流、河流、流域、分水岭、水系、坡积物、冲积物、河谷、河床、侵蚀基准面、溯源侵蚀、双向环流、自由河曲、河流的搬运能力、心滩、边滩、三角洲、准平原、夷平原、层流、紊流、牛轭湖、河流袭夺复习思考题1、试详述片流作用形成的影响因素:降雨量和降雨强度;斜坡的坡度、坡长、地形;岩性;植被;人为影响。
2、试说明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泥石流的形成和地质、地形、气象、水文、人类活动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为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泥石流的固体物质的补给、泥石流水体补给和泥石流形成的沟谷条件等。
a. 泥石流固体物质补给源可来自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破碎带为泥石流提供大量的碎屑物质来源;(2)岩石风化形成的大量碎屑物质;(3)高山地区的厚层冰碛物;(4)强烈地震造成山崩滑坡,使土石体汇集于山谷,导致泥石流形成。
b. 泥石流水体补给源来自集中降雨、快速冰雪融化和冰湖溃决等。
c. 泥石流形成的沟谷坡度。
d. 泥石流的形成不仅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控制,还受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
开矿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和过度放牧等都可使山体进一步失去稳定,雨季时可能促使泥石流的发生。
3、简述泥石流形成危害及如何治理危害:(1 )破坏土地资源,吞食农田,威胁群众生存(2)削弱地力,加剧干旱发展(3)泥沙淤积河床,加剧洪涝灾害(4)泥沙淤积水库湖泊,降低其综合利用功能(5)影响航运,破坏交通安全(6)水土流失与贫困恶性循环,同步发展治理:4、试阐述河流的形成过程潺潺溪流,汇成滔滔江河坡面——沟——谷——河(江)——海5、简述河谷阶地的形成及类型?(不确定)河流下切侵蚀,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以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绪论1、地貌学(P1):是研究地球表⾯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极其发育规律的科学2、地貌(P1):由于内营⼒和外营⼒的长期相互租⽤,在地壳表⾯形成的不同成因、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起伏形态。
3、地形(P1):地球表⾯⾼低起伏的形态4、地貌形态构成(P3):⼏何形态要素:地貌⾯:平⾯、斜坡地貌线:两个地貌⾯相交形成的线地貌点: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地貌相交形成的地貌的基本形态和组合形态:由⼀个或⼏个地貌⼏何形态要素组成的⽐较规则的⼏何体。
⼀个地貌基本形态是由⼀个单⼀的地貌过程形成的5、戴维斯“地理循环”理论(P3)(1)地貌的发育要素有三个:构造、时间、营⼒(2)地貌的发育阶段:幼年期、壮年期、⽼年期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P5):主要由岩⽯圈构造运动⽽成的地表形态,是地球内部物质运动的产物,也称内营⼒地貌。
2、构造地貌等级(P5):全球构造地貌——基础⼤地构造地貌、地质构造地貌——叠加3、世界上三⼤活动构造地貌带:(P9)环太平洋⼤陆边缘带:从北美洲和南美洲西海岸的沿岸⼭脉,接亚洲东部边缘的许多群岛,北部从阿留申群岛开始,经千岛群岛、⽇本、琉球群岛、台湾岛、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新喀利多尼亚岛,直到新西兰。
这⾥集中了世界上60%的活⽕⼭和绝⼤部分的深源地震,并伴有极其频繁的浅、中源地震。
地中海—喜马拉雅⼭脉带:包括地中海和阿尔卑斯⼭脉在内,往东经⼟⽿其、伊朗⾼原、兴都库什⼭、帕⽶尔⾼原、喜马拉雅⼭脉,再延伸接马来半岛直⾄印度尼西亚。
这⾥地震频繁,某些段落有⽕⼭活动。
洋脊裂⾕带:世界各⼤洋洋脊及其轴顶的裂⾕带是地球上绵延最长、宽度极⼤和构造运动活跃的洋底⼭脉。
海底⽕⼭和岩浆喷发溢流普遍,并伴有频繁的浅源地震。
4、⼤洋中脊(P14):⼤洋中脊是⼀条纵贯世界各⼤洋的洋底⼭系,全长约80000km其顶部是⼀条顺⼤洋中脊⾛向延伸的狭长槽⾕,宽仅⼏⼗千⽶,相对深度可达2000m5、海岭(P14):海岭是⼤洋盆地内部⼤型正地形的总称,不包括⼤洋中脊。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及其形成演变规律的学科,它涉及地理学、地质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在地貌学中,有一些基本原理是我们需要掌握的,下面就让我们来复习一下这些原理。
1. 内外力平衡原理地貌的形成和演变是由内外力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内力主要包括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如地壳运动、地震等;外力主要包括风、水、冰等自然力的作用。
内外力的平衡与不平衡将直接影响地貌的形态和变化。
2. 侵蚀与沉积原理侵蚀是指外力对地表物质的破坏和搬运,而沉积则是指搬运的物质在某一地点沉积下来。
侵蚀和沉积是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过程,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
3. 动力学平衡原理动力学平衡原理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地貌形态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由内外力的平衡、侵蚀和沉积的平衡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
动力学平衡是地貌演变的一种基本状态,但并不意味着地貌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4. 断面均衡原理断面均衡原理是指在侵蚀和沉积作用下,地表断面的形态在一定条件下趋于稳定。
断面均衡是指断面的形态和坡度在长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它是地表形态演变的一种基本规律,但并不意味着断面形态不会发生变化。
5. 地貌演变周期原理地貌演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经历多个周期才能形成现今的地貌形态。
地貌演变周期是指地貌形态从形成到消失所经历的时间。
不同地貌类型的演变周期各不相同,但总体上可以分为漫长的地质周期和较短的气候周期。
6. 地貌分类原理地貌分类是将地球表面的形态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划分和分类。
地貌分类可以根据地表形态的性质、成因、发育阶段等不同因素进行划分。
常见的地貌分类包括山地、高原、平原、河流地貌、冰川地貌等。
7. 地貌系统原理地貌系统是指由相互关联的地貌要素所组成的系统。
地貌要素包括地貌形态、地貌过程、地貌材料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貌系统。
地貌系统原理是研究地貌形成和演变的基本方法之一。
(完整word版)地貌学期末复习知识
地貌学期末复习1、地貌学: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其成因,形成年代,分布和演变规律的科学。
2、全球性构造地貌基本特点:地形高差起伏悬殊,新生代岩层发生显著形变错位,火山与岩浆活动强烈,岩层显著变质,以及频繁的地震活动等。
3、构造地貌分几级:①一级:大陆和洋盆。
②二级:山地和平原、高原和盆地。
③三级:地质构造地貌。
4、海底地貌基本类型:分为洋底构造地貌和大路边缘构造地貌。
洋底又分为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
5、地质构造地貌:①断裂地貌。
②褶皱地貌。
6、风化作用基本类型:风化作用的实质:岩石本身离开地壳深处高温、高压的条件,在露出或接近地表后,为了适应地表常温、常压的新环境而必然发生的一种变化过程。
分为:①物理风化作用。
②化学风化作用。
③生物化学风化作用。
7、水解作用:水解作用是指矿物与水发生反应而分解的作用。
8、水化作用:水化作用是指水与一些不含水的矿物相化合,水参与到矿物的晶格中去,改变了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的矿物。
9、影响风化壳(风化作用)的基本因素:风化壳概念:被风化了的岩石圈的疏松表层称为风化壳。
影响:气候,地貌,岩性和构造以及风化壳的发育时间。
10、坡面水流:坡面净流是地表流水形成的初期阶段,它具有水层薄,流速小,作用时间和流程短等特点。
11、水土流失12、洪积扇:自沟谷出山口后,坡降骤减,沟谷水流所携带的物质大量堆积,形成了以沟口为顶点的冲出锥或洪积扇。
13、泥石流:泥石流为山区常见的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现象,是由大量土、砂、石块等固体物质与水组成的一种特殊洪流。
14、泥石流分类:①根据泥石流的物质结构和流态特点,分为粘性泥石流和稀性泥石流两类。
②按照引起泥石流的激发因素,可分为冰川泥石流、暴雨泥石流和地震泥石流等类型。
③根据泥石流物质组成的差别,分为泥流,泥石流和水石流三种类型。
15、泥石流形成条件:①大连松散固体物质。
②暴雨和洪水。
③陡峭的沟谷16、河床:河流水平期河水所占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
地貌学复习资料资料(完整编辑)
第一章绪论1.地貌学: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规律的科学。
2.内营力:指地球内部放射能所引起的作用力。
3.外营力:指地球表面在太阳能和重力驱力下,通过空气,流水和生物等活动所引起的作用力。
第二章构造地貌1.构造地貌:主要是由岩石圈构造运动造成的地面形态。
第一级全球构造地貌2.构造地貌分级第二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三级地质构造地貌3.平均海平面表示的大地水准面是陆地的终极侵蚀基准面。
4.地球表面分成三大部分:洋底、陆地和大陆边缘。
5.地壳均衡说:普拉特的地壳质量均衡机制,艾里的地壳质量补偿机制。
(普拉特+ 艾里= 地壳均衡理论:大陆或山脉通过陆壳较厚来补偿其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洋底则通过深部地幔密度较大的物质来补偿洋壳较薄及海水层密度较小带来的质量不足,从而保持了地表形态的相对稳定。
)6.洋底构造地貌:大洋中脊,大洋盆地7.大陆边缘: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
8.断块山:受正断层控制的块体,呈整体抬升或翘起抬升形成的山地。
(地垒式断块山和掀斜式断块山)9.陆地构造地貌类型:山地,高原,平原,盆地10.褶皱构造地貌的类型:单斜地貌,背斜和向斜地貌,穹窿山地地貌11.山地:高于周围平地,内部有一定高度的正地形。
(<200m)12.平原:一般分为堆积平原与侵蚀平原,即在构造沉降中不断有大量碎屑物从外围搬来堆积而成。
(<200m)13.高原:大面积构造隆起抬升过程中因外营力侵蚀切割微弱而形成海拔高、地势起伏和缓的地形(>1000m)14.盆地:低于周围山地的相对负向地形15.断层崖:指断层一侧的地盘抬高后,沿断层线延伸的陡崖.16.断层线崖:由于差异侵蚀而把古老断层重新揭露出来,并沿断层线发育的陡崖,称为断层线崖17.火山地貌:火山口,火山锥,熔岩丘,熔岩垄岗,熔岩台地和熔岩高原,熔岩隧道,熔岩堰塞湖18.褶皱地貌:指岩层受力弯曲变形所形成的地貌。
19.断层三角面:横切断层崖的河流将原始断层崖分割成一系列三角形的断层崖,其中每个三角形的断层崖称为断层三角面。
地貌学总复习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1~5页)名词解释: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名词解释: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地貌学总复习分解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1~5页)名词解释: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名词解释: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貌学原理》总复习一、PPT上最后一页思考题:第一章:绪论(第1~5页)名词解释:地貌学:地貌学又称地形学,是研究地表形态特征及其成因、演化、内部结构和分布规律的科学。
气候地貌学:气候地貌学是研究地球上不同气候区的地貌形成、演变规律和地貌组合特征的学科构造地貌学:构造地貌学是研究地质构造受外力剥蚀后形成的地貌以及地壳构造运动形成的地貌的学科地貌外营力和内营力各包括哪几种?地貌过程受两种力的驱动:地球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岩浆活动地表外营力—重力、流水、冰川、风力波浪、人类活动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论述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地貌的气候地带性寒冷气候地貌带:发育冰川地貌,在无冰雪覆盖地区则是冻土区,发育冻土地貌(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区)温湿气候地貌带:发育流水地貌(中纬度地区)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荒漠地貌(副热带高压地区和欧亚大陆内部)半干旱气候地貌带:发育黄土地貌(干旱气候地貌带与温湿气候地貌带之间)湿热气候地貌带:发育厚层红色风化壳和流水地貌,但流水的侵蚀作用不如温湿及干旱气候地貌区那样强烈(低纬度地区)戴维斯地貌侵蚀循环理论分为哪三期?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第二章坡地地貌:第6-15页名词解释:坡地地貌:坡地上的风化岩块或土体在重力和流水作用下发生崩塌、滑动、或蠕动成的地貌,称为坡地地貌。
风化作用:地表岩石与矿物在太阳辐射、大气、水和生物参与下物理化学性质发生变化,颗粒细化、矿物成分改变,从而形成新物质的过程,成为风化过程或风化作用。
崩塌: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坡移动,称为崩塌。
倒石堆: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麓地带堆积成半锥形体,称为倒石堆滑坡:斜坡上的大块岩体和土体,由于地下水和地表水的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称为滑坡。
论述崩塌的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崩塌形成的地形和地质条件1.坡度对崩塌的发生影响最为明显,一般大于33度的山坡不论岩屑大小,都有可能发生崩塌。
2.坡地相对高度与崩塌规模直接有关,当坡地相对高度超过50米时,就可能出现大型崩塌。
3.节理和断层发育的山坡上,岩石破碎,很容易发生崩塌。
影响崩塌发育的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可使岩石风化破碎,加快坡地崩塌的形成。
在日温差和年温差较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作用较强,较短时间内岩石就会风化破碎。
崩塌通常发生在降雨季节。
2、地震因素地震是崩塌的触发因素。
地震时,能形成数量多而规模很大的崩塌体。
3、人为因素在山区进行各种工程建设,不顾及地形条件,人为开挖,常使山坡平衡遭到破坏而发生崩塌。
任意砍伐森林和在陡坡开垦荒地也常引起崩塌。
滑坡的形态特征包括那些?(下图提到的那些)看图做标注(下图为考试范围)论述影响滑坡发育的因素1、地下水地下水可使岩体和土体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失去稳定而产生滑坡。
(详细解释:岩体和土体颗粒间的孔隙水,降低细颗粒间的吸附力。
地下水溶解土体中的胶结物,使土体失去粘结力。
饱含水分的岩体和土体,增加单位体积的重量,加大水平滑动力。
地下水增加孔隙水压力,降级岩体和土体的抗滑强度。
地下水沿滑动面运动,使摩擦系数减小,阻力降低。
)2、地表水河水的侵蚀或海浪、湖浪的冲击,掏蚀坡脚使岸坡物体失去支持而产生滑坡。
降雨或融雪时,一部分水分渗透到土壤中,浸润土壤而使之滑动。
3、斜坡岩石结构和岩性岩层面倾向与滑动面倾向一致时,容易产生滑坡。
松散沉积物和基岩面之间容易产生滑动。
易滑地层如千枚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遇水时容易软化,在斜坡上失去稳定,产生滑坡。
4、地震地震时对滑坡起触发作用,一次大地震常形成许多规模巨大的滑坡。
5、人为因素人为破坏斜坡稳定而使滑坡体发生滑动。
在可能发生滑坡的斜坡下部,或在稳定的古滑坡体的下方开挖土体,降低了支撑上部土体的阻力而引起滑动。
人工在坡顶堆积废渣土,加大坡顶载荷而引发滑坡。
人工爆破或将水排进裂缝中,也会促使土体产生滑动。
坡地地貌(第15~19页),第三章:河流地貌(第34~37页)名词解释:蠕动:斜坡上的岩屑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缓慢向下坡运动,称为蠕动。
坡积物:坡面片状流水侵蚀的物质堆积在坡脚处,称为坡积物。
洪积扇:季节性沟谷流水叫洪流,其堆积物是洪积物,堆积地貌称为洪积扇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地沟谷中含大量松散固体碎屑的洪流。
论述蠕动的两种机理和形成条件机理1:冻融作用冬天地面冻结而膨胀隆起从AB面到CD面,土粒或岩屑M沿垂直坡面方向上升到Mˊ;解冻时,地面回到原来的AB面,但Mˊ在重力作用下则下移到M″。
经过这样一次冻融作用,土粒或岩屑就由M移到了M″。
机理2:热胀冷缩和湿胀干缩当碎屑颗粒增温或变湿时,体积膨胀,颗粒相互挤压,碎屑被挤出原来的位置而向下坡移动;当碎屑降温或变干时,体积缩小,颗粒间形成空隙,上部碎屑失去支撑而向下坡移动。
蠕动的形成条件1、一定的粘土含量碎屑中粘土含量越多,蠕动现象越明显。
粘土体积膨胀系数很大,干湿变化对粘土体积变化的影响很大。
2、一定的坡度要求15-30度的坡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大于30度的坡地超过自然休止角,粘土和碎屑物质不易保存;小于15度的坡地上,重力作用又不明显,蠕动现象也就微弱。
论述影响沟谷侵蚀作用的因素沟谷通常可分为哪四种?根据沟谷的形态特征和演变过程,分为细沟、切沟、冲沟、坳沟四种类型洪积扇有哪三种组合形式?(注意各个洪积扇的示意图,下边会有附图)a、垒叠式洪积扇b、串珠状洪积扇c、不对称垒叠式洪积扇坡地发育有哪两种基本模式?(重点,能看懂两种模式的图)模式1:谷坡受剥蚀并保持与原先坡地的坡度一致而后退,即平行后退发育模式。
整个坡地纵剖面形态呈下凹坡形。
坡顶(分水岭)随坡地后退而不断降低。
模式2:坡肩在风化作用、重力作用或片流作用下变得浑圆,坡度逐渐变缓,形成凸形坡,坡地被整体剥蚀,下段发育成凹形剖面,整个坡地形成上凸下凹的坡形,即整体剥蚀发育模式。
简述德国地貌学家彭克的山坡发育理论彭克认为山坡形态取决于构造运动和剥蚀作用之间的对比关系1.在地壳加速上升,河流下切强烈的山坡(上升量>剥蚀量),山坡形态呈上凸形2.当地壳上升变缓慢,河流下切作用减弱时(上升量=剥蚀量),山坡形态为直线形3.当地壳不再上升,处于停顿稳定阶段时(上升量<剥蚀量),山坡形态为下凹形论述泥石流的形成条件1、固体松散物质储备丰富2、坡面坡度与沟谷纵比降较大3、可从高强度降水或冰雪融水获得充足的水源供给或由洪水转化为泥石流。
根据泥石流流体性质,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三种类型?稀性泥石流、粘性泥石流和过渡性泥石流根据泥石流所处的地貌部位,可将泥石流划分为哪二种类型?坡面泥石流和沟谷泥石流论述稀性泥石流的特点1、流体内水含量多于固体颗粒含量,容重为1.3-1.8吨/立方米。
2、浆体是搬运介质,浆体流速较固体颗粒流速为快,呈紊动状态,所以又称紊流型泥石流。
3、有冲有淤以冲刷为主,堆积扇上表现为大冲大淤。
4、不易形成堵塞和阵流现象,无明显“龙头”。
泥石流体在沟谷出口处停积后,水与泥浆慢慢流失,形成表面比较平整的扇形体,称为泥石流堆积扇。
论述粘性泥石流的特点1、流体内的固体物质含量很高,最高可达80%以上,容重为2.0-2.2吨/立方米。
2、流体内含有大量粘土和粉砂,形成粘稠的泥浆。
3、流动时有明显的阵流,具有很大的能量,在泥石流的前端,大石块被推挤成高耸的“龙头”。
4、侵蚀能力和搬运能力很强,常侵蚀岸坡和铲刮谷底,龙头能推动巨大石块向前移动,泥浆可顶托石块浮移。
5、在均匀顺直的河道中具有层流特征,运动中泥石流的结构不变。
又称层流性(结构型)泥石流。
洪积扇3种组合形式(要求会画)第三章《河流地貌》P20~34名词解释:河流:河流是地表线形凹槽内天然流水的统称。
河床:河谷中枯水期水流所占据的谷底部分称为河床河床纵剖面:从源头到河口的河床最低点连线称为河床纵剖面。
河流侵蚀基准面:每条河流下切侵蚀的最大深度并不是无止境的,往往受某一高度基面控制,河流下切到接近这一基面后即失去侵蚀能力,不再向下侵蚀,这一基面称为河流侵蚀基准面。
壶穴:壶穴是基岩河床中被水流冲磨的深穴。
截弯取直:当河床弯曲越来越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越来越接近,形成狭窄的曲流颈。
洪水时,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道取直,称为河流裁弯取直。
河漫滩:洪水期淹没、枯水期出露的河边滩地称为河漫滩。
横向环流有哪四种类型1.单向横向环流(a)多在弯曲河段发生,因这里水流受离心力(外力强迫)作用较强,向一岸偏移形成单向环流。
2.底部汇合型横向环流(b)洪水时,平直河道,河床中部横向水面呈上凸形,表层水流从河床中部流向两岸,构成两个横向环流系统。
这种类型的横向环流系统可掏蚀两岸,而在河床中部发生堆积。
3.底部辐散型横向环流(c)枯水位时,平直河段,河床中部水面呈微微下凹形,两岸表层水流流向河床中部,构成表层汇聚、底部辐散的横向环流。
这种环流能够进一步侵蚀河床中部,在两岸形成浅滩堆积。
4.复合型环流(d)在平原分汊河流或河床底部起伏不平的地方,形成多股主流线,各自构成横向环流,组合成复合型环流系统。
根据水流侵蚀方向,河流有哪三种侵蚀作用?1、下切侵蚀(简称下蚀):下切侵蚀是水流垂直地面向下的侵蚀。
其效果是加深河床。
2、溯源侵蚀(向源侵蚀):流水向上游源头方向的侵蚀。
可以从源头或河口开始向上游侵蚀或通过瀑布的后退来实现。
3、侧向侵蚀(侧方侵蚀、旁蚀),是水流对两侧或河岸的侵蚀。
结果使河岸后退,沟谷展宽,或者形成曲流。
论述河流搬运作用的三种方式河流流水有三种搬运作用:推移、跃移、悬移论述影响河床纵剖面发育的因素1、水文情况的改变可使河流中水量、水流流速和含沙量发生变化,使河床发生侵蚀或堆积,从而改变河床纵剖面。
2、构造运动可使整个流域发生升降,或者使流域内局部地区发生高差变化,不论是哪种情况,河流纵剖面都将发生改变。
3、岩性对河床纵剖面的影响表现在不同岩石抵抗侵蚀能力的差异而造成差别侵蚀,坚硬岩层段形成岩坎或跌水,从而影响河床纵剖面。
4、气候变化也能使河床纵剖面发生改变。
因为气候变化影响到河流的侵蚀、搬运、堆积和侵蚀基准面的升降。
5、人类活动修建大坝引起河流泥沙量变化可以造成上游河道堆积和下游河道下切。
曲流形成的原因有哪些1)地转偏向力作用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2)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转,形成曲流;3)河床两岸岩性软硬不一致,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曲流。
河漫滩二元沉积结构由上下哪两层构成?上层主要为细砂和粘土,称为河漫滩相冲积物;下层为由河床侧方移动沉积的粗砂和砾石,称为河床相冲积物。
会画下两图顺行沙波逆行沙波第三章《河流地貌》P37~48名词解释:冲积扇:山洪河流带来的大量历史和泥沙在山麓带发生的堆积,形成一个半锥形的堆积体,平面呈扇形,称洪(冲)积扇。
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实在构造沉降区有河流带来大量冲积物堆积而成的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