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辽宁省营口市第二高级中学【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一地理必修第一册(无答案)

合集下载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2.2.2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一

教学设计(2)影响因素:海拔上图中在垂直方向上有AB两个高度,通过观察我们发现B处空气柱的总重量小于A处空气柱的总重量。

得出影响气压最直接的的因素为海拔的高低。

2.高压、低压与空气密度的关系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空气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向低压运动(如下图所示)3.等压面等压面为大气中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所构成的面。

如上图中1、2分别为各处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构成的等压面。

二、运用示意图,解释大气热力环流形成过程1.有了这三个知识储备后,我们进行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

假设下图中A、B、C 。

3地地面质地均匀、受热情况相同的理想情况下。

在同一高度,空气密度相同,气压相同。

2.但实际上,地面质地和受热情况往往是不均匀。

如果A地接受热量更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堆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

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于是在上空,空气便从气压高的A地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气压比周围气压都低,形成低气压。

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于是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向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3.这时等压面出现弯曲,等压面上凸为高压区,下凹为低压区——简称“高凸低凹”。

练习1:用以下术语来描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空气垂直运动、空气水平运动(风)、太阳辐射的热量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地面冷热不均三、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和山谷风让我们一块利用热力环流相关知识化身大侦探再看三位嫌疑人的供词。

1.海陆风嫌疑人A:……这个时间我一个人在海边散步,哦对了,我的帽子还被风吹到了海里……我们在九年级物理课上已经知道比热容这个概念,由于海洋和陆地比热容不同,白天,陆地升温快,相对为热源。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

大气热力环流教案第一章:大气热力环流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1.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定义和意义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地球气候系统中的作用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和特点通过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实际气候现象中的应用第二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2.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和变化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形成和变化机制通过气象图和实际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地球气候的影响第三章:大气热力环流的应用3.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2 教学内容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在天气预报和气候预测中的应用通过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对航空、农业等领域的启示第四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4.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通过气候变化案例分析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作用第五章: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和研究方法5.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观测方法介绍大气热力环流的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观测方法通过学术论文和实际案例分析法介绍研究方法和发展趋势第六章: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6.1 教学目标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对大气污染的影响掌握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规律6.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大气污染的分布讲解大气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机制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作用6.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大气污染的关系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探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第七章: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7.1 教学目标认识大气热力环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7.2 教学内容探讨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生态环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影响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管理和保护中的应用7.3 教学方法采用互动讨论法分析大气热力环流与生态环境的关联通过生态模型和自然现象案例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第八章: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8.1 教学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对水资源分布的影响了解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中的作用8.2 教学内容讲解大气热力环流如何影响全球和区域水资源分布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降水形成和分布中的关键作用讨论大气热力环流变化对水资源的潜在影响8.3 教学方法采用图表和实例分析法讲解大气热力环流与水资源的联系通过气候模型模拟展示大气热力环流对降水的影响第九章:大气热力环流与人类活动9.1 教学目标理解人类活动如何影响大气热力环流掌握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案例分析9.2 教学内容讨论工业排放、城市化等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影响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热力环流变化的关系探讨减缓气候变化对大气热力环流影响的策略9.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人类活动与大气热力环流的关系通过时事新闻和科学研究案例分析人类活动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具体影响第十章:大气热力环流的未来研究方向10.1 教学目标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掌握未来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10.2 教学内容讨论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新进展和未来方向分析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等对大气热力环流研究的挑战探讨跨学科合作在解决大气热力环流问题中的重要性10.3 教学方法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未来研究的思考通过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和参加学术讲座了解研究的新趋势和挑战重点和难点解析1. 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补充和说明:大气热力环流是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运动现象,它在地球气候系统中起着关键作用。

高一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第2课时

高一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第2课时

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导学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大气环流过程。

(重点)2、理解大气的水平运动过程。

(难点)【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自主检测、重难点探究、当堂检测。

【教学过程】1、自主浏览教材第48页----49页“热力环流”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自_________________。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热力环流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起的。

②当地面_____________时,大气没有垂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

③若由于下垫面因素影响,A地受热多,那么近地面空气就会_____________;B、C两地受热少,近地面空气温度相对低,会______________。

那么就会在二者的高空形成一个高压区和低压区,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随着空气的流动,气压也会随之变化,由于相互之间存在气压差,故形成热力环流。

2、自主浏览教材第49页----51页“大气的水平运动”部分,完成以下内容。

①同一水平面存在气压差,那么就会有高压流向低压,并且垂直于等压线的力,叫做_______________,②风向不仅受到_____________的作用,同时还受到______________的影响(北半球_____偏,南半球_____偏,力度越大,风向越趋于平行等压线)。

③近地面空气运动还要受到_______________的影响,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少。

④大气运动使不同地区__________、__________得以交换,影响各地的水热状况,形成各种______________现象,也会导致_____________,进而影响着___________________。

【重难点探究】1、根据所学知识,画出风向与各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示意图。

2、根据所学知识,画出陆地与海洋在白天和晚上的时候热力环流示意图。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运用案例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作用。
(3)利用GIS软件,进行实地观测和模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直观认识。
2.教学策略:
(1)注重知识体系的建立,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网络。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2)教师选取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对答案进行点评和解析。
(3)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体系。
2.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3.教师引导:
(1)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作用。
4.通过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观念。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为高中一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形成等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大气热力环流的学习将更为深入。然而,由于大气热力环流涉及的物理、数学知识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上可能会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2)新授: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知识点。
(3)巩固:设计课堂练习,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4)拓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实践能力。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大气环境》(第二课时)导学案
课题:2.3.大气环境
学习目标:
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环流过程与原因
理解风的成因,能够判断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
重点难点:理解环流过程与原因,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判读高空与近地面大气的风向与风力方法指导:分析讨论法、探究法
一、自主学习
高中全程学习方略第45页基础检测
二、合作探究
一、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
画出热力环流示意图
等压面判读
根据所学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下列四幅图表示的大气环流正确的是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水平方向的受力状况
近地面与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关系
运用原理海平面风向判读
三、当堂检测:
见学习方略检测—课时达标四、巩固练习
地理图册
五、收获和疑惑:。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统编版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第二课时,这部分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是理解大气运动需要的基本原理之一。

它在大气受热过程的基础上解答了“大气为什么会运动”及“大气是怎样运动的”这个问题。

教材篇幅较少,三幅示意图展示了受热前后大气气流的运动和等压面的变化。

用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城市热岛环流,活动的形式绘制海陆风。

山谷风相比较海陆风和城市风比较抽象,但教材中没有体现,在上课过程中加入了山谷风的学习。

教材中热力环流的文字内容不多,学生理解难度较大,课标要求是利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的原理,所以上课过程中需充分利用各种情境的示意图,增强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目标:1、会画示意图,运用综合思维,说明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2、结合区域特征,解释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区域认知)3、设计小实验验证热力环流,提升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教学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原理。

教学难点: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热力环流。

教学方法:实验展示、问题探究、多媒体辅助《大气热力环流》课后反思本节课由重庆山火“以火灭火”这一视频案例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后面分析以火灭火的原理与开始首尾呼应,将本节课所学进行运用,加强了学生对热力环流原理的理解。

本节课前准备利用点燃的艾条或香演示大气运动,观察效果不明显,便采用水的运动类比大气的运动,虽然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如演示大气的运动更直接。

首先补充气压和等压面便于学生理解热力环流的原理,热力环流过程完成之后海陆风练习及时加强巩固,后面山谷风的学习由易到难,更利于学生的理解。

整体这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较为活跃,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强了学生合作意识和能力。

重庆山火问题解决后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山火的对比,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情感得到了升华。

2.2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2.2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案高中地理新人教版(2021年)

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课标解读课标要求素养达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地理实践力〕2.能在实际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上推断各地大气受力特点,推断各地风向和风力,并说明一般规律。

〔地理实践力〕自主学习·必备学问根底预习大气运动类型表现影响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气流下沉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水平运动风1.热力环流及其特征〔1〕概念由于地面①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洁的形式。

〔2〕形成过程Ⅰ.A地受热较多,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②低气压;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Ⅱ.B、F地受热较少,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③高气压;C、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Ⅲ.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④高气压处流向⑤低气压处,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2.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形成的过程〔2〕风形成的缘由Ⅰ.直接缘由:⑥水平气压梯度力。

Ⅱ.根本缘由:地面受热不均。

〔3〕三种作用力作用力特点A 水平气压梯度力⑦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是形成风的直接缘由始终与风向垂直,使风向在北半球⑨右偏,在南半球左偏B ⑧地转偏向力C 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可⑩降低风速自我诊断1.推断以下说法的正误。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

( )〔2〕大气运动都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

( )〔3〕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答案:〔1〕×解析:〔1〕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缘由是地面受热不均。

答案:〔2〕×解析:〔2〕大气运动在水平方向上是由气压高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的地方,在垂直方向上受热上升,遇冷下沉。

答案:〔3〕√解析:〔3〕气压是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气压力,即等于单位面积上向上延长到大气上界的垂直空气柱的重量。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3.1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2.3.1大气的受热过程导学案中图版必修第一册

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知识导引挑战自我学习新知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大气的受热过程(1)根本热源:就整个地球大气而言,热量的根本来源是。

(2)两个过程:大气是在对太阳辐射起作用和对地面起作用的同时实现自身受热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影响白天气温的高低和光照的强弱)3.太阳辐射分布不均(1)规律:由低纬度地区向地区递减。

(2)原因:低纬度地区的大,一方面太阳辐射强度大,另一方面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得少,地球表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就。

高纬度地区的情况则相反。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1.能量来源:地面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即大气主要是吸收A 而增温。

2.保温原理:大气辐射大部分以B 的形式把热量返还给地面,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的“”。

三、影响1. 白天近地面的气温,提高夜间气温,气温日较差。

2.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条件。

助学助记太阳辐射强度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所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主要受太阳高度的影响。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后,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

大气受热示意图第二步·互动释疑解惑——启迪思维探究重点探究点一大气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核心归纳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主要表现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三方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太阳辐射是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热量在地面与大气之间的传递过程如图所示:由上图可知,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过程可归纳如下表:应用体验1.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2.如图为“大气的受热过程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就波长来说,图中A为辐射,J为辐射。

(2)图中F表示潜热输送,I表示湍流输送,H表示。

(3)图中字母表示的能量传递过程中,属于大气热量收入项的有,支出项的有,收支数值大致,故大气温度。

(4)图中B只有A的百分之四十七,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新教材)《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高中地理(新教材)《大气热力环流》导学案

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一、大气运动概述1.分类2.影响(1)促进热量和□03水汽的输送。

(2)影响□04天气变化。

二、大气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01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过程(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02低气压;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03高气压。

(2)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04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05低气压。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06高气压流向□07低气压。

1.判断正误。

(1)大气运动按方向分为上升运动和下降运动。

(×)(2)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地面冷热不均。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地面受热,气流上升B.地面受冷,气流下沉C.气流下沉,高空形成低压D.气流上升,地面形成高压答案 D解析气流上升,地面形成低压,D项符合题意。

3.与郊区相比,市区近地面()A.气温高,气压高B.气温高,气压低C.气温低,气压低D.气温低,气压高答案 B解析市区人口多、工业活动多,产生的热量多,与郊区相比,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上升,B项正确。

4.常见的热力环流有哪些?提示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任务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孔明灯(见右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

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成果展示](1)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

(2)热力环流。

(3)D处。

P A>P D>P C>P B。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2.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07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08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09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10低压。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2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第二课时大气热力环流优秀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撰写文章,巩固了所学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探究,拓宽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
本案例通过以上五个亮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探究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奥秘。同时,通过反思与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学习效果。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主体性,培养了学生的地理素养和责任感。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寻找答案,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问题,梳理知识点,形成系统的地理观念。
(三)小组合作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共同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1.运用生动的语言、图片和动画,详细讲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特点和地理意义。
2.结合实例,分析大气热力环流在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形成中的作用。
3.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思考。
2.提出讨论问题:“大气热力环流对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形成有何影响?如何防治雾霾?”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北方地区冬季的雾霾现象,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大气热力环流的存在和作用。
3.通过展示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大气热力环流的重要性。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2.2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024版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 2.2.2热力环流课件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学以致用] [2023·北京房山区高一模拟]读图,完成5~6题。
5.上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D 解析: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 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 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符合题意的是③④,故选D。
课时2 热力环流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随堂演练·强化落实
关键能力·课堂探究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描述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运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等地理现象。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
一、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大 气 运 动 有 _垂__直__运_动__ 和 _水__平_运__动__ 之 分 , 大 气 的 垂 直 运 动 表 现 为 _气__流_上__升__或_气__流_下__沉__,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_大__气__热__力_环__流__是大气 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7.学习小组观测发现,利于山谷风形成的天气条件是( )
A.阴雨天气
B.晴朗天气
C.降温天气
D.大风天气
答案:B
解析:晴朗天气,白天太阳辐射强,山坡上的空气增温快,气流上升,利于谷 风的形成;夜间山坡上的空气降温快,气流下沉,利于山风的形成。故B正确。
8.图中旗子的飘向,说明此时该地区( ) A.山风势力较强 B.谷风势力较强 C.大气对流显著 D.受山谷风影响小
【情境材料】
[核心探究]
孔明灯(如图)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 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 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 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 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高一地理 2.3.2 大气环境导学案 人教版

高一地理 2.3.2 大气环境导学案 人教版

第三节 大气环境2【课标导读】1.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成因。

3.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问题导思】 (一)阅读课本P48图2-29,结合左图思考:1.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大气首先产生什么运动?为什么?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大气首先产生什么运动?为什么?2.大气垂直运动后,近地面气温高的地方气压如何变化?其高空气压如何变化?近地面气温低的地方气压如何变化?其高空气压如何变化?3.根据课本上P48图2-29,在左图中绘出等压面。

并归纳出等压面和气压的相互关系?4.同一水平面上,大气如何运动?什么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原动力)?5.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案例] 读右图思考:a.画出近地面的等压面;b.绘出热力环流图;c.比较图中①②③④的气压高低。

[小结]地表冷热不均 大气的垂直运动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大气的水平运动。

(二)阅读课本P49图2-31,结合右图思考:1.高空大气中的风向受几个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何关系?2.近地面的风向受几个力的作用?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有何关系?3.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如何画?4.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分别对风有何影响?[小结] ①风向就是指风吹来的方向,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②判断风向时,首先要分清是近地面还是高空,是南半球还是北半球,看清等压线的数值及分布规律;③所谓风向就是指风受力为0的状态下运动方向。

【例题导练】1.下面四幅图表示的热力环流中,错误的是A B C D2.读右面“北半球某地等压线分布图” ,回答(1)图中四处所绘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 。

(2)图中A 、B 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 ,原因是(3)图中的风向位于 (近地面或高空),原因是 冷 热。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学案

高中地理新人教版第2章第2节第2课时大气运动学案

第2课时大气运动课程标准素养目标任务设定运用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1.结合区域特征,熟悉不同区域的热力环流。

(区域认知)2.通过绘制简易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综合思维)3.观看并解释日常生活中热力环流和风的相关地理现象,尝试设计小试验验证热力环流。

(地理实践力)1.热力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其形成过程是什么?2.风的成因是什么?3.近地面风与高空风的形成有何差异?一、大气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类型表现垂直运动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水平运动风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洁形式(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

②B、F两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

[教材思索]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提示:可从教材图中显示的气温导致了大气密度变化,从而导致了气压变化,进而引起大气流淌上去分析。

[特殊提示](1)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2)气流的垂直运动是由于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而水平运动是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引起的。

在以下图中短横线上标出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上下,在长线上画出箭头,表示气流的运动方向。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1.风的形成过程气压梯度⇒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风2.风形成的缘由(1)直接缘由: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缘由: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拟类型受力风向图示(北半球)高空中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平行近地面的风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等压线之间成一夹角[特殊提示](1)影响风力大小的最直接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高中地理(新教材)《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高中地理(新教材)《热力环流与大气运动》导学案

2.热力环流中三个关系的判读方法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 (1)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 07 高 ,空气膨胀上升,形成 □08 低 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 □09 下沉,形成高 □ 压,高空形成 10 低压 。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1)诸葛孔明发明的天灯是怎么升空的? (2)孔明灯里面蕴涵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3)判断下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 A、B、C、D 四点的气压 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2)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 □11 高 压吹向 □12 低
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 (3)等压面的凸凹与气压高低的关系:等压面凸向高处的为 13 高 压, □ 凹向低处的为 14 低 压,可形象记忆为“高凸低凹”(如下图所示)。
01预习准备区
02主题探究区
03综合活动区
04课后检测区
科学思维 热力环流图中气压和空气运动方向的分析思路
第(1)题,①②位于同一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故①气压低 于②;①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③;①位于④所在等压面 的上方,故①气压低于④;②位于③所在等压面的下方,故②气压高于③。 第(2)题,据气压分布可知,空气运动方向为②→③→④→①→②。
01预习准备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2课时大气热力环流
班级:姓名:小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预习指导】
预习教材观摩热力环流形成原理
【学习目标】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使用说明】
1、根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知识点并作适当标注。

2、将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标出填入“我的疑问”处。

【重点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预习案】
【情景导学】
读图思考
(1)A地空气上升,将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发
生什么变化?
(2)BC两地空气下沉,会使其近地面、高空的气压
发生什么变化?
(3)这样,ABC三地气压还是一样吗?等压面还是水平的吗?如何变化?
(4)同一高度的气压不一样会使空气如何流动?
【预习自测】
海陆风是因海洋和陆地受热不均匀而在海岸附近形成的一种有日变化的风系。

在基本气流微弱时,白天风从海上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前者称为海风,后者称为陆风,合称为海陆风。

读图,完成1~2题。

1.亲临海滨地区体验海陆风,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海滨城市白天多出现云、雨和雾;夜间以晴朗天气为主
B.长发女郎夜晚面向大海,长发朝向内地方向飘起
C. 陆风风力一般弱于海风
D.海风对抑制中午暑热,调节气候有一定作用
2.海风转换为陆风的时间大约是( )
A.2~3时B.6~7时
C.14~15时D.21~22时
3.地面上不同地区的热量差异会引起空气流动。

下列示意图中符合热力环流原理的是( )
A B
C D
【课堂活动案——小组合作探究】
【情景构建】
【合作探究点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