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经络总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络学说的形成
针刺等感传的观察
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腧穴功效的总结 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导引、气功、意念
学习经络学的重要性
经络学的重要性: 《灵枢· 经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 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 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 《灵枢· 经脉》:“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 病,不可不通”。 《医门法律》“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者,开口动 手便错”。 经络学对临床医疗起着较大的指导作用
十二经别——“别行之正经”
定义:是十二经脉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 正经深入体腔(联络脏腑器官)的支脉。 命名:其名称以所别出的经脉名称而命名。 如手太 阴之正,手太阴经别。 循行分布:具有离、入、出、合的特点。 离 —— 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别)——四肢 肘膝上下 入 ——进入胸腹腔称“入” 合 ——与表里经别同行称“合” 各会合于相表里 的阳经 出 ——于头、颈部出来称“出”
内属于府藏 (内行部分)


外络于支节 (外行部分)
十二经脉外行部分

四肢分经 四肢的内侧面为阴,外侧面为阳 各分三阴三阳 太阴、阳明——前 厥阴、少阳——中(侧) 少阴、太阳——后 特殊——足厥阴——内踝8寸 交出足太阴之前
十二经分布—外行部分

头、躯干部分部 手三阴——胸 手、足三阳——头( “头为诸阳之会”) 足三阴——腹及胸。
浮络——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络脉
血络——出现郁(迂)曲、瘀血现象的络脉
十五络脉是全身络脉中的主要络脉, 对全身无数细小的络脉起主导作用。
十五络脉的作用



1加强了阴阳表里经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十二经脉 在体表之间(四肢肘膝以下)的联系。 2躯干部的三络,主要是加强身体前、后、侧的沟 通联系。 3遍布全身的络脉,主要是促进气血渗灌输布,以 濡养全身组织。

经络系统的基本组成
脏腑
(五官九窍)
十二经别 十二经脉 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经 经 络 络
(十二正经) 奇经八脉 十五络脉
孙络
附 属 结 构
肢节
浮络
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即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
(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 和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是经络系统的 主体,故又称为“十二正经”。
经络总论
山东中医药大学 张永臣
经络的定义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 它包括经脉和络脉。 经:路径 经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主干,深,里(经络的主体部分)
络:网络
络脉——经脉别出的分支,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结构 经络是人体联络脏腑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 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 功能 ——分支,浅,表。

十二经别循行示意图
阴、阳经别 出于项部 阴经经别 阳经经别 阳经经别入于本经, 阴经经别合于阳经
合 出
阳经 阴经

阴阳经的经别于均腘中
离 经别联系简图
阳经经脉
十二经筋
定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 体系。 命名:随所辖经脉而命名。 手太阴经筋。 循行分布:与经脉体表循行通路基本一致。 走向:均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腹。行于体表, 不入内脏。 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 手三阴之筋到胸膈 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阳明——体前——前头 少阳——体侧——侧头 太阳——体后——后头
躯干部的经脉分布
部位 头部 第一侧线 1.5寸(膀胱经) 第二侧线 第三侧线
背腰部
腹部
1.5寸(膀胱经)
0.5寸(肾经)
3寸(膀胱经)
2寸(胃经) 4寸(脾经)
胸部
2寸(肾经)
4寸(胃经)
6寸(脾经)
十二经脉内行部分

阴经属于脏 络于表里腑
与十二脏腑有特定的属络关系。
与其他脏腑也有联系,尤其阴经与脏腑联系
较广。 除手厥阴心包经外,各经脉与五官、九窍等 器官均有联系。
十二经脉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
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歌诀:手之三阴胸内手,手之三阳手内头,
足之三阳头外足,足之三阴足内腹(胸)。
1.十五络脉均起自本经络穴:“穴脉同名”。
2.十二络脉位于四肢:走向相表里的经脉。 3.任脉络布胸前、督脉络散身后、脾大络居 体侧:沟通腹、头背、胸胁部经气。 4. 皆有虚实病候:临床上辨病取穴。 5. 皆有分支及孙络、浮络:输布气血于经筋 和皮部。

络脉
孙络——从络脉中分出的细小分支
流注次序如何? 络脉、经别、经筋的循行特点如何? 奇经八脉的功能如何?

十二经筋的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纲、向心行走、变异较大。
2.分布:仅布体表、不入脏腑、偶进体腔。 3.特征:结、聚、散、络。 4.作用:联缀四肢、约束百骸、维持体姿、 调控运动。 《素问· 痿证论》:“宗筋主束骨 而利机关也。” 5.病候:弛纵、挛缩、拘急、抽搐、肿痛。 6.治疗:番针劫刺,以痛为腧,以知为数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阴经属本脏而络表里腑, 阳经属本腑而络表里脏。 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 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就形成了六组表里属络关系 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 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表里属络关系为十二经脉所特有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

十二经别特点
1.多从肘膝以上正经别出: “离入、出合” 。 2.阴经经别合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合于本经 经脉,十二经脉合而为六,故称为“六合”。 3.走向趋势为:“向心性”。 4.主要功能:加强“表里之间、内外之间、经脉与 脏腑之间”的联系,突出了心和头的重要性。 5. 弥补阴经循行之不足:扩大了阴经腧穴的治疗范 围。
2. 脏腑隶属 脏—阴经 腑—阳经 3. 手足循行 手—上肢 足—下肢
举例: 手--循行至手 --- 起止部位 太 前 循行路线 阴--属脏,内侧 缘 肺--属肺脏 --- 所属脏腑 经--经脉
手 六 经 彩 绘 图
足 六 经 彩 绘 图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 贯全身。
2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 当十二经脉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 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奇经八脉的腧穴
1任、督二脉各有所属腧穴. 2其它六脉无专属于自己的腧穴,它的腧穴均寄 附于十二经脉与任督脉之中。 3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均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 病候及专属腧穴与主治,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部 分,故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 (元代末年、明初的医家滑寿(字伯仁、号樱宁 生)的著作《十四经发挥》中首次提出“十四 经”。)

经络学是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经络系统概貌
十二经脉(正经)——经络系统的主体。 奇经八脉——经络系统中具有特殊作用的经脉。 十二经别——十二经脉在胸、腹及头部的内行支脉。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补正经绘之不足) 十二经筋——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筋肉体系部分。 (十二经脉的附属部分) 十二皮部——与十二经脉相应的皮肤部分。 (十二 经脉的附属部分)
奇经八脉
定义:奇经八脉为 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 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 “奇”有异的含义,与十二正经不同,无表里属络, “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名称多反映其循行分布和各自的功能特点。

奇经八脉的特点
1.不直属脏腑,无表里配合。 2.无十二经脉的络属规律。 3.循行不受十二经脉拘制:“别道奇行”。 4.仅任、督二脉有专属腧穴:此特点与十二 经脉相同,故并称“十四(正)经”。 5.主要功能:溢蓄、渗灌的调节十二经脉气 血的作用;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十五络脉
定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 加上脾之大络,称为“十五络脉”。 命名:以所别出的经脉、腧穴名称而定名。如 手太阴络脉、手太阴之别。 循行分布:十二经脉的别络从本经络穴别出— —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均走向其相表里的经脉。 躯干部的三络,分布身体的前、后、侧面。
十五络脉分布及作用
《灵枢· 逆顺肥瘦》所载:“手之三阴从藏走
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十二经脉的衔接
相表里的阴经、阳经 ——在四肢末端 衔接 同名阳经 ——在头面部衔 接 异名阴经

——在胸部衔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歌诀:肺经大肠胃,脾心小肠合;膀胱肾心
包,三焦胆肝回;肝经复入肺。 特点:循环无端,周而复始。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1不象十二经脉那样有规律 2除任、督脉,其余六脉纵横交错于十二 经脉之间。 任、督、冲三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 阴,然后别道而行。 即“一源三岐”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
任脉
督脉
奇经八脉的作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 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十二皮部的特点
1.循行:“以经为纪,如影随形;面状分布,
边缘相融”。 2.生理:抗御外邪,保卫机体。 3.病理:反映病候,协助诊断。 4.治疗:激发功能(经络),调整气血(脏 腑)。 5刺法:皮肤针、浅刺、按摩、物理照射等。
思考题?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走向规律、交接特点、

四肢:十二经之络



加 渗 强 灌 表 气 里 血 经
络穴(肘膝以下)
躯干
前:任脉别络 后:督脉别络 侧:脾之大络
鸠尾 长强 大包
相表里经 沟通表里两经 补充经脉循行之不足 散布于腹 沟通腹部经气 散布于头,别走足太阳 沟通背部经气 胸胁 沟通侧胸部经气
孙络、浮络
数量极多,网状遍布全身
输布气血
十五络脉的特点
经脉与络脉的比较
经 脉
①含义
②地位
络 脉
络:网络
细小,分支 横、斜,纵横交错 网状布散,遍布全身
经:路径
粗大,主干
③走行方向 纵行(个别特殊) ④分布形式 线状
⑤深浅分布
多行于深部
多行于浅部
经络学说

定义
经络学说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 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 地位 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中医学的生 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几千年来一直指导着中 医各科的临床实践,其与针灸学科的关系最为密切。
重体内
手太阴肺经属于肺络于大肠 手少阴心经属于心络于小肠 手厥阴心包经属于心包络于三焦 足太阴脾经属于脾络于胃 足少阴肾经属于肾络于膀胱 足厥阴肝经属于肝络于胆 手阳明大肠经属于大肠络于肺 手太阳小肠经属于小肠络于心 手少阳三焦经属于三焦络于心包 足阳明胃经属于胃络于脾 足太阳膀胱经属于膀胱络于肾 足少阳胆经属于胆络于肝

阳经属于腑 络于表里脏
重体外
十二经脉循行规律
阴经循行重体内
阳经循行重体表
十二经脉的属络表里关系
阴、脏、里
阴 经 属 脏 络 腑
阳、腑、表
阳 经 属 腑 络 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手太阴肺经 —— 手阳明大肠经 足太阴脾经 —— 足阳明胃经 手少阴心经 —— 手太阳小肠经 足少阴肾经 —— 足太阳膀胱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阳三焦经 足厥阴肝经 —— 足少阳胆经
十二经脉的命名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结合手足、阴阳、脏腑三方面而确 定的。 经脉循行分布于四肢的内、外和所属脏腑的阴阳属性 不同,有阴经、阳经之分。 太阴-阳明 盛 手足 少阴-太阳 一阴一阳 三阴三阳 三阴 厥阴-少阳 衰 三阳

十二经脉的名称
1. 阴阳属性 阴——脏、内侧 阳——腑、外侧 盛衰 三阴 太阴—— 前 ——阳明 三阳 (内侧) 厥阴——中(侧)——少阳 (外侧) 里 少阴—— 后 ——太阳 表

十二经筋分布图示
结聚多在关节、骨节突出 络 及肌肉丰厚处

六阳结于头面 手三阳经筋聚于角(额角)
足三阳经筋聚于九页(目下)
六阴结于胸腹 手三阴经筋聚于贲(膈肌) 足三阴经筋聚于阴器
十二皮部
定义:是十二经脉及其络脉功能活动反应于体表的 部位。 分布区域: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素 问· 皮部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诸经皆 然。” 作用: 1保卫机体,抗御外邪。 2传注病邪:皮→络→经→腑→脏。 3反应病候,协助诊断。 4用于治疗 :皮肤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