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高效课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是一门以以计算机为核心,培养学生学习和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兴趣、意识和技能的课程。通过系统地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虽然现在我校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全面开展了信息技术教育,但因为各种原因,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很系统,且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中的高效课堂问题已是迫在眉睫。并且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不断推向深入,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高效课堂、新课程实施需要高效课堂、教师由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转变需要高效课堂、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也需要高效课堂的实现。可以说,高效课堂对提高我校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具有深远的意义。

何谓高效课堂?可用七个字加以衡量:真、实、新、活、情、特、效。①真:真实、真诚、真为。真实即教师要尊重事实、讲究实际;真诚即用“心”去上课,用真诚感染自己的学生;真为即教师要真正的关注学生,做到因班施教、因材施教。②实:教学目标实、教学内容实、方法手段实、学习指导实。③新:观念新、设计新、评价新。④活:问题提出活以激起学生兴趣和思考;学生活动活以使学生主动参与且积极探究;教师调控活以使课堂动静结合,活而不乱。⑤情:教学激情,教师教学要有感染力;教材情感,教师对教材的体悟要深刻;人情即教师要有亲合力。⑥特:鲜明的教学特长及特色。⑦效:教学效果及效率要高。实现高效课堂,在理解了七要素的内涵后,还应把握“三讲”“三不讲”原则。三讲:易错、易漏的知识讲;重难点讲;有扩展性内容的知识讲。三不讲:学生会的知识不讲;通过自学能学会的知识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知识不讲。

一、备好课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教师只有课前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认识水平,针对教材特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习情景的创造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实现以“教”促“学”的目的,从而达到高效课堂。

1、熟悉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充分的利用教材,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是新程的基本主张。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教材的价值在于生成性。研究教材要从知识性和人文性两个方面来考虑。知识性包括信息技术内含的知识和课外延伸的知识,人文性是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备教材应领会新课程的主要思想;研究信息技术教学的新课标,从整体上了解教材的特点、把握书本的体系结构,分析新课标,通过钻研教学新课程标准,掌握教材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统观全局。

2、研读好每课时教材。在备每一节课的教材时,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知道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广泛阅读有关信息技术的报刊杂志、浏览网上信息,找出哪些是需要增加的知识点和教学中需要的素材和资源。

3、备每一类学生。“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使新课程的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一天的课堂上来,备课要做到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既了解一般情况,又了解个别差异。

4、备教学方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常用的方法有:讲授、任务驱动、参观、演示、练习、课堂讨论、欣赏、复习、自学等方法。信息技术教师一定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需要设计合适的教学方法,运用现代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学习使他们学会学习的方法和

提高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上好课是高效课堂的关键

如何使上课做到“事”半功倍,使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有效调控课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高效课堂。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让每名学生都获得新知并且熟练运用是我们不断追求的目标

(一)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个别指导

学生自学是通过自己学习教材和其它一些课外书籍来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读书习惯,扩展知识面必不可少的途径。自学时阅读教材,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自由调整学习速度,实现个别教学。

现在的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在介绍软件的使用时,大部分是结合实际例子,配合软件窗口以及彩色插图的前提下,注重了步骤的阐述,每一步叙述的都很清楚;并且学生当中也有一部分同学家中有电脑,对于教材中介绍的内容比较熟悉。因此,教师完全没有必要再照本宣科。上课前教师只要先布置好上机任

务,点拨出要讲软件部分的知识重、难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们放开手脚的去大胆操作,教师的工作只是来回巡视每一名学生的操作情况。对于操作过程中学生遇到的个性问题,教师可以引导性的让学生参考教材解决、同学间互相讨论解决或借助于联机帮助;对于学生们的共性问题,教师可记录下来稍后解释。在这一步教学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点:

布置的任务要由浅入深,抓住关键,突出重、难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能力。

指导学生时要言简意赅,引而不发,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

做好巡视监督工作,杜绝个别学生玩游戏。

对于程度好的学生,我们可适当地增加题目难度,或辅导练习软件的其它功能。

(二)学生当众演示,教师全面辅导

学生自由学习了十几分钟后,教师就可鼓励学生当众演示软件的部分功能应用。借助投影仪向其他同学做示范性演示,这是直观性原则的具体表现。它不仅在知识教育方面有很大作用,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借助演示,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印象深刻的概念,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以及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在软件教学上,此法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学生演示时,教师应适时地提出共性问题或自己先行设计的题目,让演示同学操作解答。如果该同学不能解决,教师可以发动其他同学讨论后解答。讨论是一种辅助性教学方式,它能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实现信息与思想的交换,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能充分暴露学生的认识状况,使教师获得及时的信息反馈;这种方法信息交换频繁,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老师掌握学生的认识状况,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锻炼其归纳、分析和表达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干、探求真理、坚持真理的优良品质。运用此法时,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事先应做好充分准备,对演示重、难点适时地加以必要说明,以引起学生的足够认识。

适当地控制学生的情绪,维持好机房的上课秩序。

尽量由学生自己完成操作,实在不行的话,可由教师演示给同学们看。

演示完后,教师要归纳总结,做出明确结论。

(三)学生消化吸收,教师巡回辅导

演示结束后,根据学生的掌握反馈情况,教师布置一些上机作业让学生练习。就学生而言,学习中获得的感知必须多次重复呈现,才能促进理解,而理解的知识通过应用,才能牢固掌握,有利于技能技巧的培养。通过练习不但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意志、一丝不苟的作风及审美能力。而且对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的激发,科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