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美学理论看“境界”说——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合集下载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焦韵晗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灵魂之所在,该理论的诞生引起了文坛的震荡,朱光潜、顾随、饶宗颐、佛雏、周振甫等大家均对此进行过评议。

朱光潜先生认为“无我之境”即为“同物之境”,“有我之境”实为“超物之境”;顾随先生曾谈到“无我”乃庄子“忘我”“丧我”之意;周振甫先生也曾发表过“有我”是意余于境,“无我”是“重于写景”的评论。

而笔者认为要想探讨“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应先从“意境”开始。

一、“意境”的流变“意境”指的是于抒情型作品中体现出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开拓衍生出的审美意象空间。

它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周易·系辞上》曾提出:“圣人立象以尽意。

”《庄子·外物》篇也曾谈道:“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妄言。

”时至魏晋,因玄学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言意之辩”和“形神之争”。

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概念。

刘勰也曾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谈到了构成意境的元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随物以宛转”“亦与心而徘徊”。

及至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首次提出“意境”一词,“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皎然也在《诗式》中提出了“取境”一说,讲明了提炼“诗境”的具体方法。

中唐刘禹锡受禅宗影响提出了“境出象外”的理论。

到了晚唐,司空图又提出了“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重要概念,展现出诗境的不同层次,并对概念进行了深刻的理论阐释。

宋代关于“意境”的理论大多承袭唐人没有做出过多突破,但值得一提的是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谈到“意境”的创造要给予诗人的兴发感动,才能创造出“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空灵超脱之意境。

明清时期,“意境”理论已在文艺领域内广泛应用,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把境的审美性质分为“妙境”“实境”“佳境”“化境”。

清代叶燮则在《原诗》中提出了有才学见识的作家基于现实则“有境必造,有造必能成”的观点,纠正了前人将“意境”神秘化的谬误。

从西方美学理论看“境界”说——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从西方美学理论看“境界”说——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思 想的影 响 ,并 结合 中国古代 文论 中的相 关说 法 结合提 出的 。从 《 间词 话》 引诗 词 来看 , 以更好 理 解 王 国 维对 西 方 美 学理 论 人 所 可
的借 鉴
《 极经 世 ・ 物 内篇 》 语 : 皇 观 七
圣人所 以 能一 万物 之情 者 , 能 反观 也 。所 以谓 之 反观 者 , 谓其
从 上面 这些 说法 都 可 以看 出 , 国 维用 “ 美” “ 壮 ”或 者 王 优 与 宏 ( 说 “ 美”来论 诗 , 有 西方 美学 的痕迹 , 其是 康 德 、 壮 ) 带 尤 叔本 华 等 人
去 ”“ 、可堪孤 馆 闭春 寒 , 鹃声 里斜 阳暮 ”有 我之 境也 。“ 菊 东篱 杜 , 采
下, 悠然 见 南山 ” “ 、 寒渡 澹 澹起 , 白鸟悠 悠 下” 我之 境也 。有 我之 无
境, 以我 观物 , 故物 我 皆著 我之 色彩 。无我 之境 , 以物 观 物 , 不知 故
何 者为我 , 为物 。古人 为词 , 我之 境者 为 多 , 始不 能写 何者 写有 然未
无我 之境 , 此在 豪杰 之土能 自树 立耳 。
山大 川 、 烈风 雷 雨 , 术 中伟 大 之宫 室 、 艺 悲惨 之 雕 刻 象 . 史画 、 历 戏 曲、 小说 等 皆是 也 。
是他 的思想 历程 , 于理 解《 这对 人间词 话》 也有 一定 的帮助 。
手稿 中 的 15则词话 具有 一般 词话 体 的那 种 即兴 而 写 ,观 点 2
本 文所 说 的 《 间词话 》 人 是指 由王 国维 手 定 的 发 表于 《 国粹 学
报》 6 的 4则 词话 。除 此 而外 ,人 间词话 手稿 》 《 中还 有 6 则 被王 国 1 维删 去 而 未发 表 的词话 ,即 目前 所谓 的《 口 1 人间 词话 删 稿 》从 手 稿 , 中 我们可 以 看到 王 国维 《 间词话 》 人 的写作 过程 、 删 动状 况 等 , 增

“有我”与“无我”之境

“有我”与“无我”之境

“有我”与“无我”之境打开文本图片集田树苌,字楚材,别署硕昌,室称一粟楼,又称四宁轩。

1944年生于山西省祁县。

国家一级美术师。

曾就读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三、四届理事,山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蒹秘书长,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理事。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书协培训中心教授、山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人民大学书法特聘指导教授、山西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等职。

出版有《田树苌书法集》。

编著有《书法艺术入门》《书法断想》《书法艺术的审美与表现》等。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论词之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我以为书法亦有此两种境界:王铎、傅山之跌宕、连绵,终有“我”之强烈存在感,可谓“有我之境”;八大山人、弘一大师之恬淡、方外之气,似无“我”存乎其中,可谓“无我之境”。

近观田树苌先生书法于此颇有所得,豪迈、挥洒之际,舍我其谁?稚拙、散淡之间,我亦归隐而去也。

此二种境界之获得固为树苌先生多年临池、觉悟所致,然其风格之形成也缘于历史之际会、地缘之基因、个性之特征诸多因素综合而成矣。

一任何一种艺术流派与风格的形成都会打上鲜明的历史、地理的印迹,这种印迹是经过多年的文化发酵之后散发出来的气味,当它与时代的审美取向融合之后便会生发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

然而,在如潮的艺术群体蓬勃、奔放、汹涌前行的洪流中,唯有强烈自我意识的,有自觉的方向感的,有足够定力的思考者、实践者才能脱颖而出。

在书法领域,田树苌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

明清之际的狂草是书法史上最为晚出的一次高峰,时以王铎、傅山等人为翘楚,他们取得的成就至今仍然让人叹为观止。

康乾之世,以姿媚、古淡取胜的赵、董书风在大清朝廷的主导下成为一时风气,而波澜壮阔、惊世骇俗的狂草书法也随着时代的变迁平息下来。

此后,书法的审美标准渐渐转变,从唐碑到北碑,书法的取法对象与审美取向再一次发生转移。

王国维对艺术的观点

王国维对艺术的观点

王国维对艺术的观点
王国维的美学观点包括什么?
有我之境;无我之境;造境说。

从王国维的论述不难发现,他对于美育的认识和理解明显受到德国哲学、美学的浸染。

这一点在其学术背景上也是有迹可寻的,王国维集中讨论美育、倡导美育的时期也正是他从初步接触到酷嗜德国哲学、美学的时期。

为此王国维对于美育的诠解往往富于哲学色彩、美学意味,显出较高的层次和立意,这就使得我国美育理论在创建伊始就奠定了较高的起点。

王国维吸收西方哲学、美学的普遍观念,提出了若干与美育有关的重要理论问题,例如“无用之用”说,“游戏”说,“三大关系”说等。

就说“无用之用”说,王国维就是从哲学、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诠解的。

所谓“无用”,是指美育的非功利、非物欲性质。

自从康德首次提出“审美无功利”论之后,此论成为近代西方美学的流行观点,也成为王国维深入探讨和阐发的重要话题。

王国维认同康德等人的观点,对于美育的非功利性问题多有论述:“独美之为物,使人忘一己之利害而入高尚纯洁之域,此最纯粹之快乐也。

”“美之性质,一言以蔽之曰: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已。

虽物之美
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

”。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国学大师王国维在其经典著作《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有我”、“无我”主要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表达的显隐来区分的,“有我之境”中主体的情感状态调动得较为充分,表达得也比较情绪化,具有丰富的情感色彩和渲染意味,所以一般呈现为“宏壮”的境界。

而“无我之境”则主体的情感表达得较为深曲,心态较为平和,所以一般呈现为“优美”的境界。

“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区别,仅仅是一种形而上学意义的一分为二哲学辩证法思维的体现,是古典哲学“阴”、“阳”范畴的衍化,因此在此意义上并无高下之分,属于一种初级形态的哲学辩证法思维,而不是古今中外以三段论为基本特征的“否定之否定”的哲学辩证法。

王国维对“无我之境”评价较高而有所偏爱,典型地体现了其“境界”说总结过去而不能面向未来的保守特征,因此“境界”说是古代意境理论的集大成,它对于古代文学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而对于文学未来发展的路向启示则有所不足,在审美理想上已经落后于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崇尚“崇高”伟美的美学思想和境界,“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现当代文学的多元丰富发展,即证明了这一点。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文化阐释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文化阐释

摘要:王国维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归结为壮美与优美,既非中国传统的阳刚与阴柔之美,亦非西方美学的优美与崇高,它是中西文化相融合的一种产物。

本文正是从这一背景下进行讨论的,以期觅得“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精义所在。

关键词: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探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王国维境界说的精髓之所在,也同样是文论家们争论不休的焦点。

有人根本不承认“无我之境”的存在,以为“以物观物”是不可思议的,因此,一切境界中都必然有“我”在。

美学家朱光潜用移情说观点来分析之,认为“有我”则恰恰无我,“无我之境”则自有我在,说是王国维搞颠倒了。

或从哲学上加以研究,或从王国维的言论来研究,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境界考源“境界”最初的意义只限于“疆界”、“边境”,可见于周秦人著作中,如《列子?周穆王》云:“西极之南隅有国焉,不知境界之所接,名古莽之国。

”两汉至南朝刘宋,亦主要指疆界,如《汉书》中有“封疆画界者,非为守御,所以禁淫也”(《汉书司马相如传》)之句,《后汉书?仲长统传》云:“当更置其境界,使远者不过二百里。

”《三国志》亦如此:“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疆对也。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等等不一而具。

自佛教传入中国后,译经者则用已被广泛使用的“境界”称梵语中的“visaya”,由于“visaya”比汉语中国有的“境界”意义更广,随着佛学的广泛传播,大众所使用的境界之所指亦在不断地扩大。

在佛学中,“境界”并无十分明确的定义。

从佛学典籍来看,“境界”更多地指人的视野,指人所见之景物。

如:“所以山僧居福严只见福严境界,晏起早眠。

有时云生碧嶂,月落寒潭,音声鸟飞鸣般若台前,娑罗花香散祝融峰畔。

”从眼观之实境到耳闻鼻噢之虚境,都是境界所指向的,甚至天上人间的一场景象,都可以包容在“境界”之中:于此世界所有黑色、雪山、金刚、铁围、“大小诸山,江河丛林,天人宫殿,一切境界,无不照见。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在此意义上,“境界”便是一切可见之物。

王国维之_无我_有我_二境界非_优美_宏壮_辨_周祖谦

王国维之_无我_有我_二境界非_优美_宏壮_辨_周祖谦
周 祖谦
王 国维 之 “ 无我 ” 、“有 我 ”二境 界 非 “优 美 ” 、“宏 壮 ”辨
王 国维之 “无我 ” 、“有我 ”二境 界 非 “优美 ” 、“宏壮 ”辨
周 祖 谦
河北 师范 大 学 学 报 编辑 部 , 河北 石 家 庄

要 王 国 维 在 《 人间 词 话 》中所 作 “无 我 ” 、“ 有 我 ”二 境 界 分 别 为 “优 美 ” 、“宏 壮 ” 的 判 断 ,
面解 读 。 纵 观叔 本 华 的优 美 、宏 壮论 , 可 以
看 到 , 它 包 含着 从两个 角度 对优 美 和宏 壮特 征 的规 定 一 是 审美 对 象 自身 的 特 征 , 二 是 审美 主 体感 受 对 象 时 的 心 理 特 征 。 王 国维 在讨 论 “无 我 ” 、“有我 ”两境 界 而运 用这 一理 论 的时候 却 只取 后者 而忽 略 了前者 。对 此 , 以往 的研 究 者 似 乎 没 有 意 识 到 。 这 或 许 和 叔 本华 本人 的某 些 表 述 有 关 。 叔 氏确 曾有 言 “ … … 区分 壮美 和优 美 的东 西 恰好 只是 这 主观 方 面所 规 定 的 一 种 特殊 状 态 。 这 就 是说 , 任 何 审美 观赏所 要求 的以之 为前 提 的
联 系现 代海 内外 学 者 相 关 研 究 中的 一 些 有 代 表性 的 观点 , 从理 论 和 实 际 的结 合 上 , 深
人 地 、多层 次 地 论 证 了用 “优美 ” 、“宏 壮 ”解 释 或 划 分 “无 我 之 境 ” 、“有 我 之境 ”是 困 难
肯定这 一 理论 建树 的前 提 下 , 我 们对其 中包
者在 其相 关 著述 中 以各 自的 眼光 触 及 或 揭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

王国维“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学说摘要:王国维对诗词的境界研究颇有成就,他在《人间词话》中将境界划分为两类: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由于他对这两种境界的论述过于简约的,因而其内涵在当今的文艺界颇有争论。

本文采拮前人智慧的光芒,借助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的学说,浅谈一下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与叔本华关于审美静观、意志论的关联。

关键字:“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审美静观意志关于“境界”的论述,我国古已有之,如在儒家经典中,《易传》的作者最早提出了“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的说法,在接下来的两千多年的时间里,我国各路人物关于诗词的境界皆有涉足,但能对此做出一个比较严密、完整的诗论体系,就数王国维。

王国维在1908—1909年发表的《人间词话》中,把西方的美学、哲学思想和我国的传统文论思想相结合,建立起以“境界”为核心的,有独创性的文学艺术论。

《人间词话》中,王国维把“境界”作为一个美学范畴明确地提出来,并加以阐释。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分为两大境界:一是“有我之境”,一是“无我之境”。

这种区分,由于关系到诗词意境中的主客体内在联系的不同方式,创作过程的不同特征,不同的审美属性,以及艺术评价的高低等,颇受文艺界的重视。

但是由于王国维在对两种境界的论述中语言较简约,解者纷纭,因此这一理论的争论性颇大!就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收获的知识,我觉得王国维区分这两种境界的理论基础与德国哲学家叔本华的学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下面我就联系叔本华的学说,来谈一下我对王国维的有我无我之境的理解。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谈王国维的“境界说”

谈王国维的“境界说”

学等方 面。在王 国维众多的关 于中国古 代文学 、 艺术 的论述
中, 最具代表 性的是 他 在《 间词话 》 人 中提 出 的 “ 界说 ” 境 。 “ 境界说 ” 可以说是王 国维文艺美学理论 的核 心和灵魂 , 也是 中国传统美学思想 与西方美 学理论相 结合 的产 物。此说是 在他对人生问题 冥思苦想 之后 , 寻找消解 生存苦 痛 、 为 建立
( 内蒙古 电子信 息职 业技术 学院 , 内蒙 古 呼和浩特 OO l) lO O
[ 摘 要 ] 王国维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引进 中国, 并站在哲学、 美学的高度上进行文学研究的学者。在
《 人间词话》 他对“ 中, 境界他 文艺 美学理论 运 成
精神 , 足以深深地打动人心 , 荡性情 。二者融合为一 , 摇 不可 偏废 。这样才能构成 一种物 我不分 、 任凭驰 骋 的 自由天地 , 才能形成意境美。 在对“ 境界” 作过理论界定之后 , 王国维又进一 步从创作 的主客体关 系 的处 理方 面探讨 了两组 不 同类 型 的境 界, 即 “ 有我之境” “ 与 无我之境 ” “ 、 造境” “ 与 写境” 人 间词话》 。《 第 2则 :有有我之境 , “ 有无我之境。 ‘ 泪眼问花花 不语 , 乱红 飞过秋千去 , 可堪孤馆 闭春寒 , 鹃声 里斜 阳暮 ’ 有我 之境 杜 ,
另一种情况是外物虽然与我有利害关系但我超越了自我超越了世俗社会中人们对功名利禄繁华富贵等事物追求的欲望所以对即使和自己有利害关系的事物也能够以平静而闲适的作者简介梅梅女内蒙古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
语文 学刊
21 00年 第 1 0期
谈 王 国 维 的“ 界说 " 境
0梅 梅 梅
界” 包括两方面 的内容 , 是情 , 一 一是景 。但是 , 纯 的情和 单 景组合在一起 , 并不能叫“ 境界” 只有 当“ 、 景” 与“ , 情” “ 、 真”

从西方美学理论看_境界_说_王国维_有我之境_与_无我之境_探讨

从西方美学理论看_境界_说_王国维_有我之境_与_无我之境_探讨

文学界..摘要: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概念。

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的“境界说”以及《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十分重要。

从“以我观物”与“以物观物”、“优美”与“壮美”、“古人为词”等几个方面作研究,我们认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受到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家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说法结合提出的。

从《人间词话》所引诗词来看,可以更好理解王国维对西方美学理论的借鉴。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中图分类号:I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1)12-本文所说的《人间词话》是指由王国维手定的发表于《国粹学报》的64则词话。

除此而外,《人间词话手稿》中还有61则被王国维删去而未发表的词话,[1]即目前所谓的《人间词话删稿》,从手稿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写作过程、增删改动状况等,是他的思想历程,这对于理解《人间词话》也有一定的帮助。

手稿中的125则词话具有一般词话体的那种即兴而写,观点零散的特征,而发表于《国粹学报》的64则《人间词话》则具有明显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这说明王国维在发表《人间词话》前是经过了思考和整理的,结果就是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产生。

(一)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的“境界说”以及《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十分重要。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新论

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新论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提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

“以我观物”是以一已之情观物,仍未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

王氏推举“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千秋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

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

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可谓“情景说”。

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

“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

[1]第二种可谓“心物说”。

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

“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

[2]第三种可谓“移情说”。

即认为两种境界的共同点是移情作用的表现,但前者主体色彩浓厚,后者主体色彩相对淡薄;前者对象受到改造痕迹明显,后者则外射于对象的主体内容与自身意蕴和谐融合。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

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王国维的忧生诗思王寿鑫【内容摘要】夏中义先生在《王国维:世纪苦魂》一书中认为:“忧生之苦既是王国维师承叔本华哲学的心理动因,同时也是王国维所再创的人本—艺术美学之魂。

”本文试以忧生之苦为出发点,以王国维的哲学思想为主线,分别从哲学之思与艺术之道这两个维度重新解读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说,并初步展示王国维在中西审美比较与融合中所取得的实绩。

【关键词】忧生之苦;人文忧患;审美升华;以物观物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标举“境界”说,他认为:“词以境界为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他对此说相当自负,曾言:“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来‘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围绕着“境界”,王国维探讨了三组关系:造境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隔与不隔。

论者经常将这三组关系分开来谈,我认为这三个方面是应该紧密联系起来不可分割的。

这三组关系分别是从作者构思与创作、文本形象塑造、读者欣赏品味三个角度来谈,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不仅几乎囊括了文学的整个过程而且也构成了王国维整个词论的核心骨架和思想精髓,其他的词论思想都是对这一核心框架的有益补充和延伸。

本文所论的是第二组关系,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对这组关系的论述甚为微妙。

我认为这组关系是王国维打通人生之境与诗词之境、“从人文忧患走向审美升华”,从而实现哲思与艺术交融会通的关键所在,代表了王国维思想的最精深处。

有的学者认为“王国维将境界的内涵首先理解成人格境界,然后再从人格境界推演到诗学境界。

”(1)因此在王国维那里境界具有二重性,这种说法是很有见地的。

其实就境界本身来看,除了人格境界(或言人生境界)和诗学境界外还应包括艺术境界,即高妙的艺术作品“往往会涌动着一种激动人心的力量,会诱人进入一个形而上的独创性的诗性精神空间。

”(2)这种艺术境界同样要求艺术家人格境界与诗学境界的有机统一,因为缺少任何一方面境界质素,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无法产生。

_有我_与_无我_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方式_论王国维_境界_说的诗境构成原理

_有我_与_无我_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方式_论王国维_境界_说的诗境构成原理

2008年第2期(第23卷)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22008(Vol.23)“有我”与“无我”:自然与理想的结合方式———论王国维“境界”说的诗境构成原理肖 鹰 摘 要:长期以来,在对王国维“境界”说的研究中,一个主要趋向是以叔本华的美学思想诠释“有我”与“无我”。

这种诠释基于两种理由:王国维在1904年对叔本华美学思想的服膺和传播;王国维对“有我”、“无我”的表述与叔本华对“优美”、“崇高”观念表述的相似性。

这是一种基本观念错误的诠释。

因为《人间词话》的基本思想是与叔本华美学相反对的,它是奠基在席勒的人本主义美学(诗学)思想基础上的;王国维的“有我”与“无我”的美学内涵来源于席勒的“素朴的诗”和“感伤的诗”两概念,它们表现的是诗歌境界中自我对理想与自然的两种关系。

关键词:王国维; 境界说; 有我; 无我; 席勒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意境与现代人生”(04BZX061)作者简介:肖鹰,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100084)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人间词话》,第3则)①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人间词话》,第4则)一、“有我”,还是“无我”关于境界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王国维究竟主张“境界”中“有我”还是“无我”?佛雏认为王国维是主张“无我”的。

他说:“掌握叔本华式的‘认识的纯粹主体’,乃是理解‘有我’‘无我’之境的关键所在。

这个纯粹的主体是‘无意志’的,也即‘无我’的。

它不仅是审美静观所必备的主观条件,而且是达成审美静观的标志及其最后归宿。

浅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

浅议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之别

斜 阳暮 ”, 有我 之境 也 。 “采菊 东篱 下 ,悠 然见 南 山 ”, “寒 波 “有 我 之 境 ”看 作 是 “我 ”与 “外 物 ”柑 对 立 ,外 界之 景 物 对
明状 态 。
李后 主 是 也 。 _n J( ’这里 的主 观 、客 观之 分 似 乎与 “有我 ” “无
关键词 :王 国维;有我之境 ;无我之境 ;遮蔽 ;无蔽
我 ”也不 能对 照 。那 “有我 之 境 ”与 “无 我之 境 ” 的区别 主 要是
Summary:W ang Guow ei,”Human W orld”,the proposed ”there is 什 么那 ?
“无 我之 境 ” 。这一 创 新性 的概 念 引起 了后 人 的无 数 争议 ,谨 于 理想 主义 美 学 建构 而来 。两者 之 间不 仅表 面看 起 来 是对 立 的, 而
此 , 小 议 一 番 。
且实 质 上代 表 的是 存 在着 深 刻矛 盾 的两 种 美学 传统 。 但 我 们 的
M e”and ”No M e”relative concept in this group.Considerable controversy
前人 叶嘉 莹 、朱 光 潜 ,佛 雏 对 这 一 理 论大 都 作 出 了 自己 的
on the concept of future generations,but m ost ag ree that this idea comes 解 读 ,但 后世 争 论不 断 ,未 得 出定 论 。叶 嘉莹 不仅 对 朱光 潜先 生
paper shielding objects from Heidegger’s point of view and Clarification 的区 分入 手得 出了 “静 安先 生所 提 出 的 ‘有 我 ’与 无我 ’二 种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想 十分重要。
界事物没 有了分别 ,“天地与我并 生 ,而万物 与我为一 ”(《庄
“有我之境 ”与“无我之境 ”均是王 国维“境界说”下属的两 子 ·齐物论》),这就是“无我之境 ”的一个 必要条件 。
个概 念 ,所 以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什 么是 “境界”。与王国维所
第三 ,《人间词话》第 3则 在手稿中有增删改动之处 : (1)
《人间词话》第 4则 :
想的影响 ,并结合 中国古代 文论 中的相关说法结合而成的 。
无我之境 ,人 睢于静中得之 。有 我之境 ,于 由动 之静 时得
关键词 :王 国维 有我之 境 无我之 境
之 。故 一 优 美 ,一 宏 壮 也 。
结合 以上资料文献 ,我 对王国维所说 的“有我之境 ”与“无
其 非人 力所 能抗 ,于是吾人保存 自己之本能 ,遂 超越乎利害之
综上 所述 ,王 国维所 提出 的“境界 ”说 的“境界 ”一词 的含 观 念外 ,而达观其对 象之形式 ,如 自然 中之高 山大川 、烈风雷
义基 本可 以当“意境 ”来 理解 ,而“意境 ”是现代文 艺理 中的一 雨 ,艺术 中伟大之 官室 、悲惨之雕刻象 ,历史 画 、戏 曲 、小说等
义基本 是相同 的,可 以做“意境”来 理解 。而《人间词话 》第 26 或 吾人 之心中无 丝毫生活 之欲存 ,而其观物也 ,不视为与我有
则 :
关 系之 物 ,而但视为外物 ,则今之所观者 ,非昔之所 观者也 。此
国维写作《人 间词 话》的时代背景 与 学术 背景 ,试 图得到 王 国 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 ,写有我之境者
维本人对 “有我之境”与 “无我之境”的阐述。文章认 为王 国维 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 自树立耳。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作者:王东方来源:《神州·中旬刊》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探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含义。

文章首先阐明了“境界”的含义,然后结合王国维写作《人间词话》的时代背景与学术背景,试图得到王国维本人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阐述。

文章认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提出是受到叔本华等西方美学思想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说法结合而成的。

关键词:王国维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一、“意境”与“境界”这里需要说明,目前所说的《人间词话》均是指由王国维手定的发表于《国粹学报》的64则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3则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如何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十分重要。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均是王国维“境界说”下属的两个概念,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弄清楚什么是“境界”。

与王国维所说的“境界”相类似的一个词是“意境”。

对于“意境”与“境界”,《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的解释如下:【境界】①土地的界限。

②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可见“境界”一词在现代汉语中更突出“界限”、“等级”的意思,而“意境”一词更倾向于文艺评论的专用词汇。

王国维当时选用了“境界”一词,而没有用今天所说的“意境”一词,这可能与他的学术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关。

综上所述,王国维所提出的“境界”说的“境界”一词的含义基本可以当“意境”来理解,而“意境”是现代文艺理中的一组重要概念。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四条。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4)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①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②无我之境,以物观物,③故不知何者为我,④何者为物。

⑤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⑥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⑦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汇校①手稿无“以我观物”四字。

②“故物皆”,手稿作“物”前原有“外”,删去。

③手稿无“以物观物”四字。

④此句和前面一句,手稿皆无“故”字。

⑤此句后手稿尚有“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一句。

⑥手稿原作“多写有我之境”,再改成此句。

⑦“未始”,手稿作“非”。

注释(1)冯延巳《鹊踏枝》(一作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3)陶潜《饮酒》二十首之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元好问《颍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士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汇评朱光潜《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人世间》第1期,1934年4月)王先生在这里所指出的分别实在是一个很精微的分别,不过从近代美学观点来看,他所用的名词有些欠妥。

他所谓的“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就是近代美学所谓“移情作用”。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新论文章来源:文章作者:柯汉琳发布时间:2006-10-10 字体:[大中小]提要:本文从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宇宙、人生“有”“无”境界的学说和“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本义入手,对王国维的两种境界说作出新的解释,认为“有我之境”乃超越“小我”之儒家境界,“无我之境”乃超越“大我”之道家境界。

“以我观物”是以一已之情观物,仍末忘我,“以物观物”是以万物之理观物,即以“道心”观物,是为忘我大达,高于前者,因而,“无我之境”高于“有我之境。

王氏推举“无我之境”,实为道家“贵无”思想的影响。

关键词有无有我之境无我之境以我观物以物观物一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艺术境界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并作了简略说明,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过“。

“可堪孤馆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

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又说: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由于王氏的解释过于简略,后人的理解也颇多歧义。

首先是关于这两种境界的划分,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或怀疑。

赞成者对于何为“有我之境”,何为“无我之境”,也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第一种可谓“情景说”。

即从情与景的关系特点上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有我之境”以情为主,多半是情语。

“无我之境”以景为主,大体是景语,前者感情强烈,后者感情冲淡;或前者感情外露,后者感情内蕴,因此,前者是“显我”,后者是“隐我”。

①第二种可谓“心物说”。

即从心与物的不同关系上解释。

这种观点认为,两种境界实是心与物结合的两种不同形态,前者是物的“人化”,后者是人的“物化”。

“心”指感情,所以“人化”即感情化,“物化”即感情自然而然流露于物的如实描写中。

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

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

王国维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研究领域涉及文学、教育、哲学等多个方面,对我国文化和思想的影响深远。

其中,他对“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理解,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思想财富。

一、有我之境的理解在王国维看来,有我之境是指个体在经历外部事物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和感受。

在他的著作《人间词话》中,他指出:“有我之境,即我之罗盘,我之标桩,我之交通之处,即在人心。

”这里,“有我”指的是个体的主观意识和情感,而“境”指的是外部事物和环境。

在王国维看来,个体与外部世界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和交互,个体的主观体验和感受是外部事物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在文学创作方面,王国维的有我之境观念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作者的独特性和个性特征,通过作者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情感。

在其代表作《人间词话》中,王国维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审美理论和文学观念,成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无我之境的理解相对于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则强调了个体对于外部世界的超越和超然。

在王国维的观念中,无我之境是指超脱个体主观意识和情感的客观、客观存在。

在《人间词话》中,他提到:“无我之境,即在物象外;有我之境,即在人心内。

”这一表述意味着在超越个体主观体验和感受之时,外部事物本身具有着独立存在和价值。

在哲学和宗教方面,王国维的无我之境观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在《人间词话》中提到:“唯有天趣,无复有我之参预。

”意思是唯有抛开个体的主观情感和经验,才能真正感受到天地间的客观存在和永恒价值。

这种观念对于后来我国哲学和宗教领域的影响巨大,成为了许多思想家和学者探索人类存在与生命意义的重要思想资源。

三、有我与无我的统一在王国维看来,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统一不二的。

他在《人间词话》中指出:“有无你无,不过君实在处,只能绘领道化。

”这一表述说明了他对于有我与无我的统一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手稿中的 125 则词话具有一般词话体的那种即兴而写, 观点 零散的特征,而发表于《国粹学报》的 64 则《人间词话》则具有明显 的逻辑性和系统性。 这说明王国维在发表《人间词话》前是经过了 思考和整理的,结果就是以“境界说”为核心的理论体系的产生。
(一)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 3 则说: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 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 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2]
“以物观物”、“优美”与“壮美”、“古人为词”等几个方面作研究,我们
认为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受到叔本华等西方美学家
思想的影响, 并结合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相关说法结合提出的。 从
《人间词话》所引诗词来看,可以更好理解王国维对西方美学理论
的借鉴。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这里提出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这两个概念,正确理解 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的“境界说”以及 《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十分重要。
除《人间词话》第 3 则涉及“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人间 词话》第 4 则说: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 一优美,一宏壮也。 [2]
王国维《人间词话》第 3 则手稿: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 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 境,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此即主观诗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 《人间词话》第 3 则在手稿中有增删改动之处:(1)增加“以我 观物”“以物观物”八个字;(2)“不知何者为物”后删去“此即主观诗 与客观诗之所由分也”一句。 王国维所删去的“主观诗”与“客观诗”的说法,也可以作为判 定“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一个参考。 因为写“有我之境”的作 者多为主观情感所左右,此时的观察者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而是“主观”的。 而“无我之境”的作 者往往心平气和,是客观地描写外界景物,展现事物本来的面貌, 因而是“客观”的。 当然,这种理解只作为参考,与前面所说的方法 结合分析,不作为评判标准。 因为这被王国维亲自删掉了。
元好问《颖亭留别》: 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 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 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 人,平林淡如画。 前两首是“有我之境”。 第一首写闺中女子因丈夫外出游荡, 长期不归, 因而心生怨 意;又担心时光荏苒,自己逐渐老去,像春天的花朵一样,被狂风无 情地吹落。 她含着泪水去问花儿,想知道花儿是否也跟自己一样忧 愁,然而又是一阵风,过后片片花瓣被吹落,飘过了秋千架。 这是女 子想挽留春光的意愿与时光无情流逝之间的矛盾, 外界的景物对 女自的主观感情产生了极大的触动,它最终无奈地看着落花飞去。 王国维认为这是“宏壮”之美,是“有我之境”。 第二首写作者被贬郴州之后的幽怨之情。 作者向往美好的处 所,可现实却是远离朝廷。 这样,外界景物与作者主观愿望之间产 生了对抗,作者心灵为之触动,此时他的感觉便是阴沉的、昏暗的, 因而在他的眼里,“馆”是“孤”的,“春”是“寒”的,杜鹃悲鸣,作者的 感觉是寂寞、冷清的。 后面两首是“无我之境”。 第三首写作者归隐后闲适的心情, 这自然是一种平淡恬静的 气氛。 此时外界的茅庐、菊花、篱笆、南山、飞鸟都是那么自然与真 实,作者喜爱这种景色,也陶醉其中,达到了与物合一的地步,因而 是“无我之境”。 第四首写作者与友人分别,极力想挽留,但最终还是分别。 在 这 种 主 观 感 情 的 支 配 下 按 道 理 将 会 产 生 “有 我 之 境 ”,因 为 这 里 面 有着矛盾和对抗。 而作者却在这样的氛围中塑造了一小块“无我之 境”:“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 ”试想波涛拍打着岩石,时起时落; 水面上飞行的鸟儿舒展双翼,滑翔而下。 这是多么自然的景色。 作 者用这种宁静淡泊的境界来反衬“怀归人自急”,并点明“物态本闲 暇”。 以上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阐释,可以看出王国维“有 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说法,受到了叔本华等的西方美学理论的 影响,又借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以我观物”、“以物观物”的说法而 提出来的。 这可以作为一个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理解。
中图分类号: 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11(2011)12-
本文所说的《人间词话》是指由王国维手定的发表于《国粹学 报》的 64 则词话。 除此而外,《人间词话手稿》中还有 61 则被王国 维 删 去 而 未 发 表 的 词 话 ,[1]即 目 前 所 谓 的 《人 间 词 话 删 稿 》,从 手 稿 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写作过程、增删改动状况等, 是他的思想历程,这对于理解《人间词话》也有一定的帮助。
作 者 简 介 :冯 博 闻 (1985-)男 ,陕 西 延 安 人 ,西 北 大 学 文 学 院 硕 士 研 究 生 毕 业 ,研 究 方 向 :先 秦 两 汉 文 学
. 149 . 文学界
文化万象
狂风暴雨般冲刷后在一霎那间获得的对外物的另一种认识。 这时 往往会带有主观性,受感情的支配。
叔本华认为人莫不有生活之欲,因而“无我之境”的塑造要难 于“有我之境”。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支持叔本华的观点,[3]P.23 认为“吾人之心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才能塑造出“无我之境”。 因此《人间词话》第 3 则:“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 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从这里可以看出,王国 维是偏爱“无我之境”的。 这句话也从侧面印证了王国维美学思想 受叔本华影响。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 [2]王国维.人间词话.滕咸惠译评.吉林文史出版社 [3]林 文 光 选 编.王 国 维 文 选[M].成 都 :四 川 文 艺 出 版 集 团 ,四 川
文艺出版社,2009 [4]郭庆藩.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
文学界 . 150 .
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一文中说: 美之为物有二种:一曰优美,一曰壮美。 苟一物焉,与吾人无利 害之关系,而吾人之观之也,不观其关系,而但观其物,或吾人之心 中无丝毫生活之欲存,而其观物也,不视为与我有关系之物,而但 视为外物,则今之所观者,非昔之所观者也。 此时吾心宁静之状态, 名之曰优美之情,而谓此物曰优美。 若此物大不利于吾人,而吾人 生活之意志为之破裂,因之意志遁去,而知力得为独立之作用,以 深观其物,吾人谓此物曰壮美,而谓其感情曰壮美之情。 [3]P.3-4 从上面这些说法都可以看出,王国维用“优美”与“宏壮”(或者 说“壮美”)来论诗,带有西方美学的痕迹,尤其是康德、叔本华等人 的美学思想。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是“优 美”的,而他对“优美”一词的界定又是根据西方美学的说法,即外 物与观察者没有利害冲突,观察者平心静气地观察外物;而且此时 观察者脱离了生活欲望的支配,完全与外物融为一体。 因而,是“于 静中得之”。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是“宏壮”(或者说“壮美”)的,按 照 他 对 “宏 壮 ”(或 者 说 “壮 美 ”)的 界 定 ,即 外 物 与 观 察 者 产 生 了 冲 突,外物甚至对观察者造成了“威胁”(包括情感上和物质上的),此 时观察者正常的心态被打破,丧失了以往的审美观点,而完全听由 智力去支配, 在心情逐渐平静的过程中获得的一种对外物新的认 识。 所以说“有我之境”是“由动之静时得”,是观察者的感情经历了
(二)
把《人间词话》第 3 则中涉及到的 4 首诗词列在这里。 冯延巳《鹊踏枝》: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 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 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 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 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 忘言。
关于“优美”与“宏壮”。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 文中说:
美学上之区别美也,大率分为二种,曰优美,曰宏壮。 ……前者 由一对象之形式不关于吾人之利害,遂使吾人忘利害之念,而以精 神之全力沉浸于此对象之形式中。 自然及艺术中普通之美,皆此类 也。 后者则由一对象之形式,越乎吾人知力所能驭之范围,或其形 式大不利于吾人,而又觉其非人力所能抗,于是吾人保存自己之本 能,遂超越乎利害之观念外,而达观其对象之形式,如自然中之高 山大川、烈风雷雨,艺术中伟大之宫室、悲惨之雕刻象,历史画、戏 曲、小说等皆是也。 [3]P.188
文化万象
从西方美学理论看“境界”说
— ——王国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探讨
冯博闻 (西北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27)
摘要: 王国维 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于理解王国维《人间词话》所提出的
“境界说”以及《人间词话》的核心思想十分重要。 从“以我观物”与
王国维在 1904 年写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引宋代邵雍的
《皇极经世·观物内篇》七语: 圣人所以能一万物之情者,谓其能反观也。 所以谓之反观者,
不以我观物也。 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 既能以物观物,又 安有有我于其间哉? [3]P.16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