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法结合律和交换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在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将学习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
这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数学概念,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简单、更快速地进行乘法运算。
让我们通过一个实际的情景来引入这两个概念。
假设我有3个苹果,每个苹果都有一些果仁,第一个苹果有5颗果仁,第二个苹果有7颗果仁,第三个苹果有9颗果仁。
我想知道这三个苹果一共有多少颗果仁。
我可以先计算第一个苹果和第二个苹果的果仁数,然后再将结果与第三个苹果的果仁数相乘;或者我可以先计算第一个苹果和第三个苹果的果仁数,然后再将结果与第二个苹果的果仁数相乘。
无论我选择哪种方法,最终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了解了这两个概念后,我们就可以开始进行一些练习题。
比如:1. 计算(2×3)×4的结果。
2. 计算3×(4×5)的结果。
3. 计算(4×5)×6的结果。
4. 计算5×(6×7)的结果。
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我们如何组合这些数字,只要我们遵循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我们都可以得到正确的答案。
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还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
我们用实际的苹果和糖果来演示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到这两个概念的实际意义。
在布置作业时,我给孩子们留下了一些练习题,让他们在家里完成。
这些题目包括:1. 计算(3×4)×5的结果。
2. 计算4×(5×6)的结果。
3. 计算(7×8)×9的结果。
4. 计算8×(9×10)的结果。
通过这些题目,我希望孩子们能够在家里巩固他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今天的课后反思中,我认为孩子们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理解已经非常好。
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通过实际的操作和练习,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这两个概念。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4.6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2023-2024学年四年级上学期数学4.6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这两个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
乘法交换律指出,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它们的积不变;乘法结合律则表明,三个或更多的数相乘,改变它们的相乘顺序,积不变。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教学难点1.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2. 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教学视频。
2. 学具:练习本,计算器(可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新课:详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并通过实例进行解释。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基本的练习,以加深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
4. 应用:通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强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计算中的应用。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应清晰、简洁,重点突出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和应用。
可以采用以下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a × b = b × a乘法结合律:a × (b × c) = (a × b) × c```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本上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相关练习。
2. 拓展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基本的数学运算法则。
同时,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的规律性和美感,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3《乘法的交换律和乘法的结合律》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推理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1. 乘法的交换律:a×b=b×a2.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乘法运算定律的本质,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新课:讲解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定义、意义及运用方法。
3. 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4. 小结:总结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特点及应用。
5.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交换律:a×b=b×a2. 乘法的结合律:(a×b)×c=a×(b×c)3. 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计算下列各题,应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
3. 拓展题:研究乘法运算定律与其他运算定律的关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2. 教学方法:是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 教学策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一、教案的详细内容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学问传授与实力培育点)七、教学方法(要依据学生实际,注意引导自学,注意启发思维)八、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九、作业处理(说明如何布置书面或口头作业)十、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打算写在黑板上的内容)十一、教具(或称教具打算,说明协助教学手段运用的工具)十二、教学反思(教者对该堂课教后的感受及学生的收获、改进方法)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精选8篇)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打算、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下面是我整理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精选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1 教学内容四年级(下册)第61~62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验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驾驭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体验应用乘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并能进行简便运算。
2、使学生在探究乘法运算律的过程中,初步培育学生视察、比较、抽象、概括实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维的水平,进一步发展符号感。
3、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进一步增加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信念,初步形成主动思索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1、出示:你能在下列的()内填上合适的数吗?28+320=320+();(27+138)+62=27+( + );提问:你能说出填数的依据吗?谁能用字母分别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2、出示:在下列○内填上合适的运算符号。
4○10=10○4(2○3)○5=2○(3○5)。
谈话:同学们,这两道题的○里既可以都填写加号,也可以都填写乘号。
假如填加号是依据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而假如填乘号,你能联想到什么呢?是啊,加法有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是否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呢?3、导入新课。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1.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两个法则解决简单乘法问题。
2. 导入:教师向学生出示以下两个算式,并询问学生它们之间有何不同。
a) 3 × 4b) 4 × 3引导学生观察算式中乘号两边的数值,并发现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
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3. 概念解释:a) 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是指两个(或多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换句话说,将乘法算式中的因数位置互换,结果不变。
示例:3 ×4 = 124 × 3 = 12b) 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是指多个数相乘时,括号的位置可以更改,结果不变。
换句话说,将括号内的乘法进行先后变化,积不变。
示例:(2 × 3) × 4 = 242 × (3 × 4) = 244. 实例演示:教师通过实例演示具体操作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和步骤,让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
示例 1: 2 × 3 × 4 = ?- 运用乘法结合律,我们可以改变括号的位置:- (2 × 3) × 4 = 6 × 4 = 24- 2 × (3 × 4) = 2 × 12 = 24示例 2: 4 × 5 × 6 = ?- 运用乘法交换律,我们可以改变因数的位置:- (4 × 5) × 6 = 20 × 6 = 120- (5 × 6) × 4 = 30 × 4 = 1205. 练习:让学生在黑板上或练习册上完成以下题目,并展示解题过程:a) (2 × 3) × 4 = ?b) 2 × (3 × 4) = ?c) (4 × 5) × 2 = ?d) 2 × (4 × 5) = ?6.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要性,以及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案(实用16篇)制定教学工作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请大家参考以下教学工作计划的范文,了解如何科学制定一份高效的教学计划。
乘法结合律教案乘法结合律是学生在学习乘法的运算规律中的一个难点,容易和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混淆,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紧扣课本中的例题,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根据课本上例题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一步一步的发现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较高,接着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横式,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两个横式能用什么符号连接起来,学生很快的发现,能用等号,接着顺势总结乘法结合律。
本节课我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而接下来的习题我也设计了不同类型的题来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这个环节习题很丰富,但后来发现有孩子在做题时,能把(a+b)某c=a某c+b某C横式类型的题从前往后做,而不会从后往前做,这使我觉得在以后的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看问题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举一反三的看问题。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重点是经历探索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过程;难点是能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值得反思的东西还是挺多的。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基本达到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我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整个课堂气氛比较好,师生交流和谐融洽。
首先我在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引入课题,让学生从一组算式中发现乘法交换律,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符合乘法交换律的式子,再次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自己总结字母表达式。
然后我通过两组算式,采用男女生比赛的形式让学生算一算,仔细观察,说出自己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小组合作讨论,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会学习的方式的多样化,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的发现规律加以整理归纳得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引出乘法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将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等方面,详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材,主要包括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两个部分。
乘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2×3=3×2。
乘法结合律指的是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一个数相乘,积不变。
例如,2×3×4=(2×3)×4=2×(3×4)。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意义,掌握运用这两个律的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表述和证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假设有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3公里,行驶2分钟后的路程是多少?2. 讲解乘法交换律:解释每分钟行驶3公里,行驶2分钟后的路程可以理解为3公里/分钟× 2分钟,也可以理解为2分钟× 3公里/分钟,无论是哪种理解,结果都是6公里。
这就是乘法交换律。
3. 讲解乘法结合律:假设有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3公里,行驶3分钟后的路程可以理解为(3公里/分钟× 2分钟) × 1分钟,也可以理解为3公里/分钟× (2分钟× 1分钟),无论是哪种理解,结果都是6公里。
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4. 例题讲解:请学生上台演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例题。
(1)2×3=?(2)3×2=?(3)2×4×3=?(4)3×4×2=?6. 板书设计:乘法交换律:a×b=b×a乘法结合律:a×b×c=a×(b×c)六、作业设计(1)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4公里,行驶5分钟后的路程是多少?(2)一辆汽车,每分钟行驶5公里,行驶10分钟后的路程是多少?答案:(1)4×5=20(公里)(2)5×10=50(公里)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例题讲解,随堂练习,板书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知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和责任。
在本次教学中,我将以四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教材为例,详细介绍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内容、目标、难点与重点、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设计以及课后反思和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2×3=3×2。
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积不变。
例如,2×3×4=(2×3)×4=2×(3×4)。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运用这两个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计算总价,引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讲解乘法交换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3×2,解释乘法交换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3. 讲解乘法结合律: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出2×3×4=(2×3)×4=2×(3×4),解释乘法结合律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接受。
4. 例题讲解:给出一些例题,如5×6×7,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计算,并解释计算过程。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一些练习题,如8×4×3,并互相交流解题过程。
6. 板书设计: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公式和例题写在黑板上,以便学生随时查阅和复习。
7. 作业设计:布置一些有关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作业题,如8×5×2,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内容分析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课时目标知识与能力1.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知识的价值。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和掌握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积极思考、大胆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运用乘法交换律、结合律。
教学难点根据数据特点,灵活、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媒体选择PPT、图片教学活动提问,师生讨论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节日,你们知道吗?环境保护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植树就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事。
你们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觉得参加植树活动我们需要做什么?【学情预设】需要将学生分组,有的挖坑,有的种树,有的浇水……2.课件出示教科书P24的主题图。
师:四(1)班同学正在植树,我们一起去看看。
仔细观察一下,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提出很多问题,但是有的问题是相似的,有的问题对本节课没有价值,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以便有次序地开展后续的探究。
【设计意图】师生的谈话既对学生进行了环保教育,又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接着主题图呈现了一个“同学们植树”的生活化情境,其中蕴含的信息极为丰富,这里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揭示问题、发现规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教学提示】教学中,要利用好主题图中的丰富信息,结合问题解决,呈现学习材料。
二、自主探究,发现定律1.整理问题,明确研究任务。
师:看来同学们提的问题还真不少,我们把这些问题整理一下。
大家提的问题基本是如下几个:(1)负责挖坑、种树的有多少人?负责抬水、浇树的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参加挖坑、种树和抬水、浇树的一共有多少人?挖坑、种树的比抬水、浇树的多多少人?2.探究乘法交换律。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
《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案)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教案:《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源自四年级下册数学青岛版,主要包括教材第66页至第67页的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相关知识。
学生将学习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用方法,以及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性质和运用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归纳,发现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规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性质,能够运用这两个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理解这两个律的运用。
2. 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么你们知道乘法有没有类似的律呢?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乘法交换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发现乘法交换律,即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 讲解乘法结合律:引导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发现乘法结合律,即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再乘第三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再乘第一个数,积不变。
三、例题讲解(10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例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随堂练习(10分钟)1. 给学生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测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2.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检查和互相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教学目标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学习状态。
(1)10×12+12×10
(2)14×15+15×14
(3)18×19+19×18
(4)20×21+21×20
(5)22×23+23×22
3. 请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重新排列下列算式的顺序,使其计算更简便:
(1)15×16+16×15
(2)17×18+18×17
(3)19×20+20×19
(4)21×22+22×21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新课呈现结束后,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提醒学生注意作业要求和时间安排,确保作业质量。
六、拓展与延伸
1. 提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拓展阅读材料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可以提供以下拓展阅读材料:
- 《数学岛探险记》:一个关于小岛上的数学冒险故事,其中包含了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有趣解释和实践。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设计(优秀3篇)乘法交换律公开课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篇一教学内容:教材第33页的主题图,第34—35页的例1(乘法交换律)和例2(乘法结合律)以及练习五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定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教学难点:能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方法:尝试法、观察比较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运算定律?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说一说怎样用字母表示。
二、探究新知。
1、主题图引入(1)出示主题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说一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指定多名学生说一说。
)2、学习例1。
(1)出示例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启发学生思考:要解答“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需要知道主题图中哪些相关信息?指定学生回答,课件出示、:一共有25个小组,每组里4人负责挖坑、种树。
(3)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边板书:4×25=100(人)25×4=100(人)(4)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两种解法有何异同。
启发思考:这两个算式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即:4×25=25×4)这个等式说明了什么?(5)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学生举例)(6)观察上面几组等式,从中你能发现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的规律吗?(分组讨论交流)(7)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学生齐读。
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人教新课标(2023秋)
-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本质区别:乘法交换律是针对两个因数的位置进行交换,而乘法结合律是针对三个或更多因数的计算顺序进行调整。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需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复杂问题简化。
-培养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发现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应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举例:对于难点内容,教师可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突破: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本概念。乘法交换律指的是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乘法结合律指的是三个或更多数相乘时,因数的计算顺序可以调整,积保持不变。它们是基本的数学运算规则,对于简化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重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比如,计算24×15,我们可以用乘法交换律将其变为15×24,这样可能更便于计算。再比如,计算2×3×4,我们可以用乘法结合律将其变为2×(3×4),简化计算过程。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比如“你们在哪里见过类似的计算?”
3.通过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探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素养。
4.引导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发现数学规律,增强学生的观察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教案板书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1.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操作、归纳,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3.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应用。
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乘法运算,如:2×3=6,3×2=6,让学生发现乘法运算的规律。
2.探索乘法交换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交换律,如:2×3=3×2,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交换律,如:4×5=5×4,6×7=7×6。
3.探索乘法结合律让学生举例说明乘法结合律,如:(2×3)×4=2×(3×4),引导学生发现乘法结合律。
出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符合乘法结合律,如:(5×2)×3=5×(2×3),(4×6)×2=4×(6×2)。
4.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出示一些乘法算式,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如:2×3×4,4×5×6,7×8×9。
引导学生发现,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可以使计算更简便。
5.练习与巩固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
对学生的练习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引导学生认识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简便计算中的重要作用。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數學教案設計标题: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数学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3.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它们的位置,积不变。
例如:a × b = b × a2.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例如:(a × b) × c = a × (b × c)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例子引入新课,如:“如果我们有两排同样数量的书,我们可以先从第一排拿取一部分,再从第二排拿取一部分,也可以先从第二排拿取一部分,再从第一排拿取一部分,结果会一样吗?”从而引出乘法交换律的概念。
2. 新知讲解:教师通过板书或PPT展示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并给出实例进行解释说明。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来验证这两个定律的正确性。
3. 练习巩固:教师提供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练习,以巩固所学知识。
这些题目应包括简单的计算题以及需要应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复杂问题。
4. 总结反馈: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小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家庭作业:布置一些与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相关的习题,让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深入。
六、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进行反思,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做出改进。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交流,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学生能够运用推理和归纳的方法,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适用范围和运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2. 学生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他人交流和分享学习成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学生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1. 学生能够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释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原理和意义。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师准备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教学PPT或黑板。
2. 教师准备一些实际的例子和练习题,用于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学生准备:1. 学生回顾和复习乘法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思考。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一些实际的例子,让学生观察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规律。
2. 新课讲解:教师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和定义,通过PPT或黑板展示相关的示例和图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练习与讨论: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分组进行计算和讨论,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并鼓励学生分享解题过程和思路。
4. 应用与拓展: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解决,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
五、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一些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回家进行巩固练习,并鼓励学生与家长分享学习成果。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
四年级数学下册《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解决问题。
难点:理解乘法结合律的意义,能在实际计算中运用乘法结合律简算。
三、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教学卡片。
3. 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复习乘法运算,引导学生思考乘法运算中有什么规律。
2. 探究:引导学生发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通过实例验证。
3. 讲解:讲解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4. 练习:让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运用方法。
五、作业布置:1. 必做题: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 选做题:研究其他数学运算中的定律,如加法结合律、减法性质等。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理解程度是否足够?2. 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3. 教学过程中是否有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总结归纳?4. 作业布置是否能巩固所学知识,是否存在难度不适宜的问题?5.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下一步的教学计划如何调整?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举例说明:在购物、制作食品等场景中,如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简化计算。
七、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概念及运用。
2. 强调在实际计算中,灵活运用两个定律可以简化计算,提高效率。
八、课后作业:2. 选做题:收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尝试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并与同学分享。
九、教学评价:1. 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是否能灵活运用两个定律。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完整版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案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25页,例5、6.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1、旧知复习:(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25和25×4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教学乘法交换律:(1)探究、发现问题: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60×30=30×60)(3)概括规律:a、总结定律: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
乘法交换律、结合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与运用。
难点:乘法结合律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课件。
2. 学生准备练习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思考乘法是否也具有类似的性质。
2. 探究乘法交换律:(1)教师出示例子,如3×4和4×3,引导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乘法交换律:a×b=b×a。
(3)学生练习运用乘法交换律进行计算。
3. 探究乘法结合律:(1)教师出示例子,如2×3×4和2×(3×4),引导学生发现结果相同。
(2)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乘法结合律:(a×b)×c=a×(b×c)。
(3)学生练习运用乘法结合律进行计算。
4. 应用拓展:(1)教师出示综合题目,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进行总结,强调它们的运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五、课后作业:(1)12×15×6(2)45×7×8(3)4×4×5×52. 家长签字确认。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课堂练习,了解学生对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理解程度及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学习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思: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 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内容:教科书24页、25页,例5、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
1、能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计算能力。
2、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旧知复习:
(1)我们刚刚学习了两条加法运算定律,同学们还记得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加法交换律,用字母应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2)学习加法运算定律时采用的教学思路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板书: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2、引入新课:回答的真不错!今天我们来学习新的运算定律
3、教师谈话引出情景:同学们,每年的3月12日是什么日子?植物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作用?为保护环境,光明小学开展了植树活动(出示主题图),这就是植树活动的现场,我们来看看。
从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
充分发言,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个问题:
4、(1)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2)一共要浇多少桶水?(3)一共有多少名同学参加了这次植树活动?
教师说明: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看第一个问题:负责挖坑、种树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指名列式,并说明列式依据。
教师板书:4×25和25×4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教学乘法交换律:
(1)探究、发现问题:
教师提问:4×25和25×4得数是否相等?都表示什么?两个算式之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引导学生回答,明确:4×25=25×4)(2)举例验证:
教师问: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指名举例,教师板书:如,35×2=2×35 60×30=30×60)
(3)概括规律:
a、总结定律:
教师提问:从以上几组算式中你能发现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提醒学生由加法交换律的总结思路想,总结好后说给同桌听。
汇报得出结论,板书定律: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b、定律命名:
教师提问:这个规律叫什么名字呢?
学生可能马上说出:乘法交换律,再让学生说是怎么想到的。
c、用字母表示定律:
教师谈话: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乘法交换律,看谁的方法既简单又清楚。
学生很容易想到:用字母表示:a×b=b×a,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
板书公式:a×b=b×a
让学生判断:这里的a 与b可以是哪些数?(任意数)
(4)乘法交换律的应用:
教师提问:以前我们什么时候用过乘法交换律?
引导学生回忆:做乘法验算时。
完成“做一做”前两道,指名板演,订正。
教师谈话:用这个定律时该注意什么?(数不能变化,运算符号不能错)
2、教学乘法结合律:
(1)发现问题:教师谈话引出:我们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一共要浇多少桶水?
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提问: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先求什么?要几步?怎样列算式?
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小组讨论:小组同学之间互相比较选择的算法是否相同,组长作好不同算法记录。
汇报交流,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两种算法:
(25×5)×2 25×(5×2)
比较两种算法的异同,明确(25×5)×2=25×(5×2)
(2)举例验证:
让学生自己再举几个例子填到课本25页,汇报板书学生举的例子。
教师出示:观察下面每组的两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关系?
(15×4)×10 ○ 15×(4×10) (125×8)×5 ○ 125×(8×5)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明确是相等关系。
(3)小组合作学习,概括规律:
让学生观察以上所有算式,回忆加法结合律的总结思路,小组同学之间讨论: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讨论这个规律的命名和字母表示方法。
最后汇报交流,老师板书:乘法结合律:(a×b)×c=a×(b×c) 让学生说说运用乘法结合律时注意的问题。
3、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比较
教师提问:比较所学的四个定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出示: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即换加(因)
数的位置,和(积)不变;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相乘的规律,既可以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先相加(乘),和(积)不变。
三、巩固应用:完成做一做后两道
四、回顾整理:
这一课通过同学们的观察与思考,自己发现并总结出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今后同学们做题时,要仔细观察题目特点,更准确更
简便地把题目计算出来。
五、作业
练习七第2、3题。
板书设计
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4×25=25×4
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用字母表示:a×b=b×a
(25×5)×2=25×(5×2)
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用字母表示:(a×b)×c=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