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守门人
“守门人”理论(“把关人”理论)理论的概述与提出者:“守门人”理论又称“把关人”理论。
“守门人”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守门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在传播学中,“守门人”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守门人”起着决定继续或中止信息传递的作用。
守门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
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传播媒介是全社会信息流通的守门人;从传媒内部来看,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守门人,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媒介来看,在新闻信息的提供、采集、写作、编辑和报道的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守门人,其中,编辑对新闻信息的取舍是最重要的。
(理论模型)理论的背景与发展:1947年,社会心理学家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研究分析了家庭主妇决定购买食物及向家庭成员推荐食物的过程,认为信息沿着包含着“门”的某些渠道传播,传播能否顺利进行总以“守门人”的意见作为依据。
在《人际关系》的论文中,首创了把关一词。
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中,他指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信息传播网络中布满了守门人。
”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守门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守门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守门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传播者、传播制度
传播者又称信源,是指传播活动中发出讯息的人或者组织。
它是传播活动的起点。
在大众传播中,传播者可以是指编辑、记者、主持人等组织化的个人,也可以是指报社、电台、电视台、出版社等媒介组织。
传播者的基本职能是制作、发布和控制传播内容,对传播者的研究又称为控制分析。
传播学先驱者卢因最先提出了这个概念,传播学者怀特对把关人进行了系统的个案研究。
是指那些在新闻媒介系统中居于决断性的关键位置,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
传播过程:传播组织、传播技术、把关者自身、信息内容、受众的因素。
认识这些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可以使传播者的把关更加有效,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媒介专业主义原则指的是媒介从业人员持有的一种职业意识形态,使命和社会责任,公认的媒介理念。
媒体具有社会公器的职能,必须服从于公共利益,不仅限于服务政治和经济利益集团。
新闻从业者是事实报道者,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利益冲突的参与者。
新闻从业者受制于专业规范和专业自律,不接受此外任何权力和权威的控制。
新闻从业者是信息“把关人”,采纳主流社会价值观,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捍卫公众权利,对舆论负责。
我国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新闻从业人员的伦理道德,是指新闻工作者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规范。
大众媒介作为“守夜人”和“社会雷达”,肩负着监视社会、引导舆论、教育大众的重要职责,其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社会真实信息的正常流动,与大众的观点和行为乃至社会稳定有密切关系。
近年来我国传媒业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时有发生1、“有偿新闻”,权钱交易,“受贿无闻”,如对山西矿难的报道;2、虚假新闻,如“纸馅包子”事件;3、“媒介事件”频繁,遮蔽了人们了解真实世界的视野;4、“媒介审判”,即新闻媒介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定刑等结论;5、传媒栏目或节目与企业合办,意味着该栏目或节目自动放弃了对该企业的监督权;6、侵犯当事人的著作权、公民隐私权,偷拍偷录成风,炒作明星绯闻和犯罪新闻;7、电视虚假广告道德缺失的原因体制转型:中国传媒长期以来是党政权力机关的一部分,从业人员“公权力”意识明显。
把关人
把关人理论
一、关于“把关人”理论
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三、隐忧:草根新闻的把关主体分析
草根新闻的把关主要依赖新闻采集者自身,因为在新媒介技术造就的信息海洋中,其他任何主体都不可能成为更主要、更经常的把关者。除此之外,网站与公关公司等代表的政治、经济势力在草根新闻的把关方面也起到一些作用。在特别轰动性的事件中,还可以看到以“人肉搜索引攀”为代表的受众的身影。
二、“零门槛”:新技术赋予草根新闻的特性
“把关人”的概念,最初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于1947年提出。卢因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根据某些规定或者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判定信息或商品是否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
1“把关人”理论
1“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把关⼈"理论是由美国社会⼼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之⼀库尔特·卢因提出的,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些把关⼈,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传播的渠道。
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新闻传播,发现在⼤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理论从⼈们的不⾃觉⾏为成为⼤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随着电⼦传媒的不断发展,进⼊开⼝必谈".com"的21世纪后,⽹络带着不可抗拒的魅⼒和不可理喻的特殊魔⼒,为⼤众传播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报纸、⼴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络不是个单纯的⼤众传播介质,它的⾝上还散发着⼈际传播的活⼒。
⼈际传播是个⼈(个体系统)与个⼈(个体系统)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众传播是通过专业化的媒介组织运⽤先进的传播技术和产业化⼿段,以社会上的⼀般⼤众为对象进⾏的⼤规模的信息⽣产和传播活动。
很明显,⽹络既有⼤众传播媒介的专业化、组织性、⼴泛性等,同时⼜具有⼈际传播的多渠道、多含义、双向性、互动性及⾮制度化。
但从整体上、宏观上来看,⽹络作为⼤众媒介的特性强于⼈际传播,它是新兴的具有虚拟现场交往感的公开传播媒介。
正因为⽹络传播的特殊性质,在⼤众传播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把关⼈"⾯孔也随之发⽣变化。
本⽂拟将"把关⼈"理论具化成实践中的新闻选择,在这个层⾯上对⽹络新闻时代的"把关⼈"理论进⾏探讨。
"把关"标准更趋向于市场化新闻选择必须兼顾新闻价值和社会价值,新中国的宣传⽅针认为新闻报道具有意识形态的导向作⽤,因此强调媒体对新闻的把关,需从政治、法律、思想、⽂化等⾓度审查。
大众传播典型理论
“把关人”理论内容:在群体传播过程式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渠道。
历史:"把关人"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提出的,1950年,传播学者怀特将社会学中的这个概念引入新闻传播,发现在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中,传媒组织成为实际中的"把关人",由他们对新闻信息进行取舍,决定哪些内容最后与受众见面。
从此,新闻选择的"把关人"理论从人们的不自觉行为成为大众传媒组织的有意操作,在更大范围和程度上或明或暗的影响新闻实践。
使用与满足理论内容:该理论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制约着媒介传播的过程,并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
是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
同传统的讯息如何作用受众的思路不同,它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
历史:70年代的早期和中期,一些传媒研究学者强调应该对媒体消费的各种动机或寻求的各种满足(Gratification Seeking)和人们是否得到满足(Gratification obtain)这两个不同概念加以区别。
研究者经常发现,寻求满足和实际获得的满足之间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会导致人们在媒体消费的行为中产生变化以减少两者之间的差异。
菲利普·帕尔姆格林认为只有在稳定不变而且缺少选择,传媒体系缺乏相应变化的的环境里,人们想要的满足才与所得的满足相一致。
许多研究显示,人们对传媒的种种满足与许多传媒带来的效果有关。
这些效果包括知识水平、对传媒的依赖性、人们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认识、议程设置、讨论以及不同的政治效果变量。
1981年,温达尔提出"使用与效果"模式,呼吁将效果研究和使用与满足研究结合在一起。
在使用与满足的媒介效果中,"对媒介的依赖"受到人们关注。
控制研究的把关人(Gatekeeper)理论
传播学总论
下图左起:周建人、 许广平、鲁迅。后 左起:孙熙福、林 语堂、孙伏园。1927 年10月4日合影,时 鲁迅与许广平初抵 上海。
作者: 休梅克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 译者: 张咏华 出版年: 2007 页数: 136 定价: 14.00元 ISBN: 9787313046567
2.怀特 1950《把关人:一个新闻选择的个案研究》 怀特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 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
N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N
N2 N3 N4
N2` N3`
M
N1 N4
传播学总论
3.施拉姆 ‚在信息网络中到处都设有把关人。‛ 其中包括记者,……;包括编辑,……; ‚包括作家,……;包括出版公司编辑,…… ‚包括电视、电影的制片人,……;包括影片剪辑 人员,…… ‚包括图书管理员,……;包括教员,……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 ‚甚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控制研究的把关人 (Gatekeeper)理论
学习目标:
1.了解“把关人”在传播中的作用 2.正确对待“把关”现象 3.使用“把关人”理论分析传播现象
在传播中起作用的要素有哪些?哪些属 于与传播者相关的要素?
一、把关人(Gatekeeper,守门人)理论的发展
1.卢因 1947《群体生活的渠道》 ‚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 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把关人’的个人意见, 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 出决定。‛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把关人理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信息过滤作用.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新闻的一小部分,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读到的新闻,又只占媒体所发布新闻的一小部分,因此,让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着决定作用.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
(3)社会、文化因素如《流星花园》的禁播。
(4)信息自身的因素如信息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5)组织自身的因素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比较一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
(6)受众因素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生影响。
(7)技术因素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人因素每一位著名的大众传播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把关水平和风格。
受众分析:
受众:所谓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教材180页)
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
传播学引论
把关、把关人:卢因参与传播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从各自的观点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而这种筛选与过滤的行为就叫把关(守门),有这种行为的人就叫把关人(守门人)。
怀特的把关研究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探讨把关及把关过滤信息,用公式表示: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缺陷:过分强调把关者的个人权限,忽略了各种联系所形成的必然性与社会性,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
把关不仅要受到媒介组织及其规范的约束,而且还要受到整个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所以把关活动表面上看带有很大的主观随意性,而实际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客观必然性的钳制。
麦克内利的把关模式认为在整个传播过程中存在一系列的把关环节,并非像怀特的把关模式显示那样只有一个关口,是对怀特单一把关说的修正与发展。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是对麦克内利把关模式的修正与完善。
在他看来,最关键的把关人在新闻媒介中,对信息的大循环而言新闻媒介的把关活动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头作用,与新闻媒介相比其他的把关因素都处于次要的地位。
他把新闻媒介的把关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闻采集阶段,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他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对纷纭复杂的现实事件进行取舍和加工;第二部分是新闻加工阶段,主要以编辑为主,新闻媒介输出的所有信息都要经过这道重要关口,新闻加工比新闻采集阶段更具有决定性。
新闻事件——新闻采集者——新闻稿件——新闻加工者——新闻成品把关人研究归根结底是在用显微镜、从微观的角度考察信息流通过过程中的控制因素,衡量个人在传播活动中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产生的影响。
Tips:可结合新闻选择、新闻价值等新闻理论考点来总结媒介的社会功能:正面功能:监视环境、联系社会、传递遗产、提供娱乐(拉斯韦尔、赖特)社会地位赋予、社会规范强制(拉、默)负面功能:把人变成顺从现状的单面人、导致审美情趣及文化素养的普遍平庸化、廉价占用人的自由与时间、(麻醉功能)使人处于虚幻的满足状态从而丧失行动能力(拉扎斯菲尔德、默顿)使用与满足论:是从受众方面看待传播活动的新兴理论,它特别强调受众的作用,突出受众的地位,认为受众通过对媒介的积极使用,从而实际上制约着整个传播过程,而受众的使用媒介都是基于自己的需求,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愿望。
传播学教程 郭庆光 复习重点完整版
考点:第一、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第三章:传播载体的发展顺序(口语、文字、印刷……)、广播的优劣点、报刊与印刷革命、科技进步与媒体发展与社会进步、媒体进步与社会变革的关系、报纸的大众化浪潮(特点、大众孕育的历史条件、报刊的大众化结果);电视的特点、优势、劣势;新媒体的兴起是否意味着旧媒体的死亡。
第四章:信息、符号、讯息名词解释与区分,符号——跨文化传播的关系、能指和所指、象征符的特点(简答)、符号的特性、从符号的角度分析问题第五章:6段区隔理论、线性模式的特点、5W模式、控制论、系统论(简单描述+缺陷)、施拉姆——大众传播过程模式第六章:把关人(角色弱化、可行性降低)(职业把关人,隐形把关人)、新闻流动模式、选择性把关模式、双重选择模式、影响把关的因素,媒介专业主义(名词解释),社会生活中的把关人(1234)第七章:大众传播的内容与社会功能(大题),如何理解大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第八章:新老媒体的特点和优势、如何适应、(微信微博的特点、走势、趋向)传播媒体的演进规律(科技决定论?辨析)第九章:受众的终结,对不对?、受众的特点、选择信息的过程,获然率、传播权、知晓权、媒体接近权、主要的受众观,使用与满足理论(大题),什么是媒介接近权、船体媒体与新媒体的异同(隐匿性思考)为什么微信这两年在中国发展超常速第十章:传播效果。
魔弹论(图)、强化效果论、有限效果、适度效果、宣传的七个方法、一面说和两面说、休眠效应、防疫论第十一章:两级传播(的修正)、伊里调查、人际传播的动力、传播的类型、人际传播的种类适度效果论(创新与扩散理论、议程设置、教养理论、知识沟)第三者效果、强大效果论、沉默的螺旋传播类型:人际传播、人内传播人际传播是多媒体传播(辨析)第一章、第二章第二、二章:1、传播学科起源2、黄色新闻3、传播学五位奠基人及代表思想(施拉姆)4、传播学的流派:包括法兰克福学派、传统学派和批判学派等一、何谓传播学:交叉与综合的学科、与时代相生相伴的学科、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定义:传播学就是研究传播的学问,传播:特指人类信息传播活动、动物学上的信息流通二、传播学的学科起源作为一门学科,孕育于20世纪上半叶,形成于20世纪中期,诞生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传播学对经济、政治、社会、学术的影响:(一)政治:1、美国的政治生活:美国总统与大众传播托马斯·杰斐逊:利用图书、报刊富兰克林·罗斯福:利用广播,炉边谈话约翰·肯尼迪:电视总统第一人巴拉克·奥巴马:互联网总统2、两次世界大战:招兵海报(二)经济:广告业、大众传播业(三)社会:黄色新闻,或黄色新闻学,是新闻报道和媒体编辑的一种取向,指极度夸张及捏造情节的手法来渲染新闻事件,尤其是关于色情、暴力、犯罪方面的事件。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三章第三章传播者传播者处于信息传播链条上的第一个环节,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也是传播内容的发出者。
第一节个人层面的传播者1、传播角色:①定义:指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传播者依据社会对他的要求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②分类:普通传播、职业传播2、传播者的特点:代表性、自主性、专业性、集体性、复杂性、3、传播者的权利:一般性权利、专业性权利专业性:①采访权:传播者的首要权利。
②报道权:是指记者有传送,报道公众所关心的消息情报的权利。
③批评权:这一权力意味着记者拥有对报道对象的言行进行议论和批评的权利。
④专业保密权:又叫新闻来源守密权。
⑤安全保护权4、传播者的责任:①契约性责任:采集信息、鉴别信息、选择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搜集反馈②社会性责任③法规性责任④国际性责任5、传播者的赢效因素:①权威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相信、听从的力量、威望和地位的特质。
权利和地位上体现资历和威望上专业特长上能力和才华上②可信性:指传播者具有使受众承认和信赖的一系列特质。
包括诚实、信誉、骨气及公正无私③接近性:指传播者在信仰、民族、籍贯、专业、个性、情趣、距离等方面与受众接近或相似的特质。
愈接近、愈相似,就容易产生好的传播效果。
④熟知性:在传播活动中,增加与受众接触的次数和信息互动的频率,就能使受众产生“熟人”印象,形成亲近的倾向⑤悦目性:一般认为,传播者对受众具有悦目性,那么传播者本人及其所传信息则易为受众所接受和喜爱。
第二节媒介组织1、媒介组织:①定义:媒介组织是专门从事大众传播活动以满足社会需要的社会单位或机构。
②独特地位:⑴首先,媒介组织是一种公共事业单位。
⑵其次,媒介组织是一种信息产业机构。
⑶第三,媒介组织是一种社会机构。
2、对媒介组织的质疑与批判①媒介组织与意识形态(富兰克林学派)对传播内容的左右和控制⑴操纵性对媒介语言的规范与约束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与操纵⑵虚伪性和欺骗性制造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虚假统一制造虚假需求美化、幻化现实②媒介组织与文化产业③媒介组织与媒介文化3、媒介组织的运作:①媒介组织与信源的关系:分离、合作、同化②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支配、疏离、圈层、服务③传播者心目中的受众4、守门人和守门理论(“把关人”)①来源:是由库尔特·勒温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提出的。
把关人理论——精选推荐
把关人理论一、关于“把关人”理论1、“把关人”又称“守门人”。
“把关人”(gatekeeper)概念最早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的奠基人之一库尔特•卢因在研究群体中信息流通渠道时提出的,1947年,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书中系统论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在群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
2、20世纪50年代,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一概念应用于新闻研究,提出了新闻传播的“把关”过程模式。
怀特认为,新闻媒介的报道活动不是“有闻必录”,而是对众多的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传播媒介形成一道关口,通过这个关口传达给受众的新闻或信息只是少数。
怀特的“把关”模式的不足在于没有意识到把关是一种组织行为,而认为它主要是新闻编辑基于个人主观判断的取舍选择活动,此外这个模式没有说明新闻把关的标准。
二、大众传媒的“把关”标准1、新闻信息的客观属性2、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3、媒介组织的立场和方针。
三、“把关”过程的实质1、大众媒介的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并不具有纯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根据传媒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而进行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2、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尽管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方针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传播。
3、媒介的“把关”是一个多环节、有组织的过程,其中虽有记者、编辑个人的活动,但是“把关”的结果在总体上是传媒组织的立场和方针的体现。
把关人求助编辑百科名片把关人是大众传播媒介内部的工作人员。
因为大众传播的一切信息,都要经过这些工作人员的过滤或筛选,才能同公众见面,所以他们便是信息传播的“把关人”编辑本段简介把关过程具体模式“把关人” 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
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
控制分析
随意的、普遍的、灵活的交流时所扮演的就是普通传播 者角色。他们不专司传播,也不以传播谋生,因而也无 需进行专门的训练与教育。传播时随意而为,想传即传 想止即止,不受职业上的约束和控制。
4
一、传播者角色分析
职业传播者:专门从事信息传播活动,并以此得到 物质上的利益或精神上的满足。职业传播者是社会中信 息生产的重要力量,获得了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地位,今 天,可以有资格称为职业传播者的有:
第四章 控制分析
----传播者研究
1
所谓控制分析实际是就传播者控制传播过程而言的, 传播者对信息传播具有控制权,同时又受到社会制度和传 播制度的制约。所以传播者研究也称为控制研究。
在传播学中,控制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施控”,即 传播者对信息流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控 制的另一层意思是指“受控”,即传播者会受到所处时代 和社会的制约。
13
麦克内利的把关链模式
S3
S4
C4
C3 S2
S5 C5
C2 S1
C1 各种
E 事件
C:把关人 S:新闻
C6 S6
新闻 R 受众
14
把关链模式评述: 1)优点:整个信息流通过程中存在着一条有许多
关口组成的把关链. 2)缺点:把每个把关人及其作用都等同了,不分主次
15
经过新闻媒介的多重把关之后,一幅人为的现实图景 便基本完成了,而它同世界的真正面貌并不是一回事, 也不完全一致。
粹的“客观中立性”,而是依据传媒的一定立场、方针 和价值标准所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取舍选择和加工活动。
18
B、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受到媒体的经营目标、受众需求以 及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但是,与媒介的方针 和利益一致或相符的内容更容易优先入选、优先得到 传播;
传播学概论-第六章 传播的控制研究
第六章传播的社会控制学习说明:本章开始进入到传播过程5W的研究,社会控制属于对传播者的研究。
本章在5W的研究中属于相对次要的部分,主要内容也比较简单。
重点掌握"把关人"概念的发展和报刊的四种理论中关于传播社会控制的论述。
第一节控制研究的含义及内容问答:媒介的双重角色及控制研究的三方面主要内容媒介的双重角色: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①分析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②分析传播者的受近控情状,如批判学派的研究;③指出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
第二节把关与把关人概念:1. 把关人(守门人):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住处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2. 双重行动模式:巴斯指出,传播媒介的把关活动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两个步骤,这就是他所说的“双重行动”。
其中的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采集,这里的把关人主要有记者。
第二个阶段是新闻加工,这里的把关人主要以编辑为代表。
问答:把关人概念及理论的演变及各个理论的不足之处一、把关概念卢因说的把关含义是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
传播者都不可避免地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与视角上,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这种对信息进行筛选与过滤的传播行为就叫做把关(即守门),凡有这种传播行为的人就叫做把关人(守门人)。
一、怀特的把关研究它是通过输入信息与输出信息的对比,考察在一个具体的把关环节上,信息是怎样被过滤被筛选的,公式是:输入信息-输出信息=把关过滤信息输入信息→门区→输出信息他将把关人当作一个孤立的因素来考察,过分强调把关人独立的权限,而忽略同把关人相联系的社会因素对把关活动的制约。
人们容易产生这种错觉,那就是把关人对信息的传播可以为所欲为。
怀特的把关研究为以后的同类研究打开了门路。
《传播学概论》第七章
1、集权主义(君主独裁式) 发展于:16、17世纪的英国;现在很多地方
仍被广泛接受并采用
思想源泉:君主和政府绝对权力的哲学思想
主要目的:支持、推进现政府的政策,为国家 服务
媒介使用者:取得皇家特许的人
媒介控制:政府特许、指导、颁发执照,时有 新闻检查
媒介禁忌: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 道者,而不是某一利益集团的宣传员,或是政 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
(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 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念;
(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论标准评判事实的 真相,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
(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 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二不接受在此之 外的任何权力或权威的控制。
二、反思媒介专业主义
拉扎斯菲尔德、默顿:“社会顺从理论”
大众媒介在强调公众服务的同时,由于商业力 量对媒介的支持作用,导致媒介的内容通常都 是肯定社会现行体制、现存社会结构。
媒介机构中确定的新闻和编辑政策往往会制约 记者和编辑们突破雷区的努力。
约翰·麦克马纳斯:
新闻工作者从来不是独立的专业人士,而是雇 员。雇员为市场服务,必须满足广告客户。
1947年,美国新闻自由委员会《自由而负责的新闻事业》 ①现代传播媒介要供给真实的、概括的、明智的关于当天
事件的论述,它还要能说明事件的意义 ②现代传播媒介应当成为一个交换评论和批评的论坛 ③现代传播媒介要描绘出社会各个成员集团的典型画面 ④现代传播媒介要负责介绍和阐明社会的目标和美德 ⑤现代传播媒介要使人们便于获得当天的消息
包括电视、电影制片人,他们确定摄影机应该 指向哪里;包括影片剪辑,他们在剪辑室内确 定影片中应剪掉和保留哪些内容;包括图书管 理员,他们确定应该买些什么书籍;包括教员, 他们确定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教科书和科教片; 包括负责汇报的官员,他们确定应该把哪些情 况向上级汇报;发至可以包括餐桌旁的丈夫, 他们确定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中,有哪些 应该告诉妻子。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把关人
新闻传播学概念解析:把关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卢因于《生态心理学》(1943)和《群体生活的渠道》(1947)中提出。
把关指传播者对信息的筛选与过滤,把关人指对信息进行过滤和加工的人或组织,控制了信息的流量和流向,产生受众的拟态环境。
把关可以减少信息冗余或信息丢失。
1950年怀特将它引入新闻研究,明确提出了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把关”机制。
后来麦克内利、巴斯等又进行了发展和完善。
把关人既可以是个人(记者、编辑),也可以是媒介组织或其他利益、权力机构。
新媒体时代技术把关越来越多,网络中也呈延迟把关和软把关的倾向。
认识把关过程有助于提升受众媒介素养。
意见领袖是把关人的一种。
把关标准:
①专业标准和市场标准(新闻价值和新闻要素);
②媒介的办报宗旨和报道方针、传播人员的新闻价值和倾向;
③社会文化规范,即传播内容必须符合社会和受众的一般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
把关人特征:
隐形性,完善性,对大众媒介的依附性(意见领袖),追加性(加工信息)
把关人功能:
检查功能,加工功能,导向功能(意识形态),连接功能(连接媒介与普通受众),评价功能
瓦叔点评:
这个概念很简单,并不难以理解,很多同学看到这个概念往往会选择轻视。
然而,整个传播者一章的所有概念,都围绕着把关这个核心进行。
为什么?因为不管是国家也好,媒介组织也好,媒介伦理也好,究其核心,都是为了解决媒介从业者为何把关,如何把关的问题。
正因为这样,在大题中,它出现频率也是非常之高的。
还有新媒体的把关人缺失,把关人泛化,这么重要的知识,你能不好好记住吗?。
主要媒介理论
(三)传播过程的系统论模式 1、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认知 线性传播模式揭示了传播过程的最表象的、静
态的传播要素。 控制论模式指出了传播过程双向流动的特征。
传播过程系统内部探索,揭示的是微观环节及要素。 传播过程的宏观系统研究的提出
主要媒介理论
2、赖利夫妇的传播模式
初级群体 初级群体
更大的社会 结构
主要媒介理论
2、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媒介组织
编码者 释码者 译码者
许多相同 的讯息
大量 的受众
可能的反馈 来自各种信源的信息输入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大众传播的特点,在一定程度 上揭示了社会传播过程的互连接性和交织性,初步具 有了系统模式的特点。 3、德弗勒互动过程模式 该模式是在申农-韦弗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明 确补充了反馈的要素、环节和渠道,使传播过程更符 合人类传播互动的特点。该模式还拓展了噪音的概念, 但没有揭示外部因素对传播过程的影响。
讯息
解码 解释 者 编码
讯息
主要媒介理论
对该模式的评价: (1)强调了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 看成是传播行为的主体,有重要意义。 (2)该模式把传播双方放在完全对等或平等的 关系中,与社会传播的实际传播情况不符。 (3)该模式能体现人际传播特别是面对面传播 的特点,不适用于大众传播的过程。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标 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主要媒介理论
2、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意义与局限性 (1)意义:它开拓了从媒介技术角度出发观察 人类社会发展的视角,并且突出了媒介技术在社 会历史中的巨大作用。此外,麦克卢汉“媒介是 人的延伸”的观点可以启发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 理解不同媒介各自的作用机制,他的关于“地球 村”的预言,也已经为社会的发展所证实。
8:第八章 传播控制研究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
8.传播者个人的因素 ①个人的世界观、价值观 ②个人的个性特征 ③个人的传播方式
第二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
“那种认为媒介是独立的力量,能够随意影响和 型造社会的老看法,过于简单而且已经过时。所有 的制度都必然在某种程度上对它们的媒介加以管制 和控制。基本的原则是,在任何社会对它的传播机 构所施加的控制都是从这个社会中产生出来并代表 它的信仰和价值观的。” ——梅尔文·德弗勒
C1
E 从异常意见转到支配意见的人数 各种 事件 新闻 R 受众
第一节 把关人理论
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
第一阶段 新闻 事件 新闻采集者 比如: 写作者 记者 当地编辑 新闻 稿件 第二阶段 新闻加工者 比如: 编辑 改稿人员 翻译 新闻 成品
1969年,巴斯在《使守门人概念更趋完善》中提出 “双重行动模式”。
第一节把关人理论确定书写的人物事件出版公司编辑决定作家作品的删改和出版电视电影制片人确定摄影机的指向影片剪辑人确定彩片剪掉和保留的内容图书管理员确定购买的书籍确定使用的教科书教科片汇报官员确定汇报的情况餐桌旁的丈夫确定告诉妻子当天在办公室发生的事件第一节把关人理论通讯社来稿和报社用稿数据统计分类通讯社来稿采用比率犯罪灾害政治全国人情趣味国际性政治经济战争劳工全国性农业经济教育科学443419247145350225151344055992525321732342266815823223713645565518560334349总计条数9991191010011297第一节把关人理论怀特的把关人模式1950把关人
第二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的界定
1.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 如工作制度、财政制度等。
阐释怀特的简单把关模式
阐释怀特的简单把关模式怀特的简单把关模式: 有效沟通的关键简介有效沟通是人际交往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沟通不畅、信息传递不准确的情况。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沟通,心理学家怀特提出了简单把关模式。
本文将以怀特的简单把关模式为基础,探讨如何实现有效沟通的关键。
一、简单把关模式的概述怀特的简单把关模式是一种理论框架,用于帮助人们识别和纠正沟通中的问题。
这个模式包括了三个主要元素:信息发送者、信息接收者和噪音。
信息发送者是指传递信息的人,信息接收者是指接收和理解信息的人,而噪音则是指干扰信息传递和理解的各种因素。
二、信息发送者的角色信息发送者在沟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信息发送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清晰明确地表达意思。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使用复杂的词汇或术语,确保信息易于理解。
2.确保信息的准确性。
在传递信息之前,要对其进行核对和验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语调。
语气和语调能够影响信息的传递效果,因此要选择合适的语气和语调来传递信息。
4.倾听对方的反馈。
在传递信息后,要积极倾听对方的反馈意见,以便及时纠正和调整信息的传递方式。
三、信息接收者的角色信息接收者在沟通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准确理解和接收信息,信息接收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专注。
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要全神贯注地听取对方的讲话,并且避免分心或打断对方。
2.主动提问。
在接收到信息后,如有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要勇于提问并寻求澄清。
3.注意非语言信号。
除了语言表达外,还要关注对方的非语言信号,如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
4.回应对方的信息。
接收到信息后,要及时回应对方,以示关注和理解。
四、噪音的影响噪音是指干扰信息传递和理解的各种因素。
噪音可以分为外部噪音和内部噪音。
外部噪音包括环境噪音、语音质量等,内部噪音则包括个人情绪、注意力等。
为了应对噪音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选择适当的沟通环境。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笔记
传播学原理张国良笔记第一章传播基础论1、传播的含义A、相同点:两者均含“传达”(消息、意识等)及“传染”(疾病)之意;(2)“传播”的定义A、“共享说”——强调“传播”是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分享。
由此可知,“共享”说虽然指出了传播的一部分规律,但作为定义,是不全面的。
B、“交流说”——强调“传播”是有来有往的、双向的活动。
此说有点类似“共享说”,但着眼点不在“结果”,而在“过程”。
但一“共享”一样,“交流”的情况也是常见的,但并非一定会发生。
此外,传播也远非一定要用语言。
C、“影响(劝服)说”——强调“传播”是传者欲对受者(通过劝服)施加影响的行为。
此说既正确地指出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大量带有功得性、目的性的传播活动,又不正确的将其当成了一切传播活动的表征。
D、“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或信息)的流动。
△以上各学说都是学者从不同的学术领域去理解,更多地关注本学科研究对象的传播活动,范围和方式等,而没有从更多普遍意义上和层面上对“传播”进行定主,因而难免挂一漏方。
△传播:传受信息的行为(或过程)。
(3)信息视野中的传播“传播”=“信息”的运动,“信息”=“传播”的材料,凡是有“信息”处,必有“传播”。
但是,“信息”不只见诸于人类社会当中。
因为“信息”,即事物的存在方式以及对这种方式的直接或间接表述。
即信息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它普遍存在在于整个自然界之中。
因此:与“信息”形影相随的“传播”,同样遍布整个自然界。
“传播”同样可分为“物理传播”、“生物传播”和“人类传播”。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只是“人类传播”。
“传播的定义似应作两个层面的理解:广义——系统(自然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狭义——人(自身及相互之间)传受信息的行为。
△信息与传播的关系:信息与传播是一种内容和形式,材料和运动的关系,它们各为表里,不可分割。
2、传播的类型(1)二分法——亲身传播,大众传播。
此种分法着眼点是传播的技术、手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特的把关人理论和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
把关人理论:媒介在信息传送过程中,有重大的信息过滤作用.媒体决定发布的新闻只占已发生新闻的一小部分,而读者最后从报纸上读到的新闻,又只占媒体所发布新闻的一小部分,因此,让读者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媒介起着决定作用.
(1)政治因素和法律因素如政府对新闻把关的影响,一个例子是第二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对新闻采访的约束,另一个例子是我国两会报道;法律也有影响,如美国的《诽谤法》。
(2)经济因素如美国的新闻报道总是不会触动自己广告客户的利益。
(3)社会、文化因素如《流星花园》的禁播。
(4)信息自身的因素如信息自身是否具有新闻价值。
(5)组织自身的因素如媒体组织的所有权、价值观、定位对把关的影响,可以比较一下《人民日报》、《南方周末》与《北京晚报》的区别。
(6)受众因素如受众的喜好、接受过程也会对把关产生影响。
(7)技术因素如各种媒介技术手段的影响;各类媒体所掌握的技术水平影响:一个市级电视台是否可以进行卫星连线报道等。
(8)传播者个人因素每一位著名的大众传播者都会有自己的价值观、把关水平和风格。
受众分析:
受众:所谓受众是指信息传播的接受者,包括报刊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
(教材180页)
受众的特点包括多(人数众多)、杂(成分复杂)、散(居住分散)和匿(相对隐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