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合集下载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改进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改进

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和改进作者:吴英秀来源:《中学生导报·教学研究》2013年第32期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构建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应当在教学中采取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

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整改以下方式,实现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一、转变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1.创设合理情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动嘴,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可感知的内容,让他们尽情地展示自己,不断地创造自己。

例如,在教学“常见的数量关系单价、数量、总价”一课时,我曾经进行过尝试。

课始,便以创设“小商店”为基本活动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购物。

在讨论还价中,在买卖双方的对话中,了解并掌握单价、数量、总价的概念,以及三者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

紧接着,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自主开展买卖活动。

在活动中,对学生进行了明确的分工及要求:扮演顾客者必须口头编应用题,并用今天所学的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解答;而扮演售货员者必须根据顾客购买商品的情况,正确填写发票。

这样,整堂课都融入在活动之中──自编并解答应用题的过程中、填写发票的思考中。

这不仅仅巩固了今天所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创设了一个充满浓厚生活气息的活动舞台,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价值和魅力。

2.激发兴趣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

因此,只要学生对学习有积极的兴趣,就能有效地激发大脑组织的功能,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时,可以先给同学们讲一段“唐僧师徒过中秋”的西游记故事。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重视“过程〞,揭示现象本质是物理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

“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

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

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物理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物理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

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物理的主体,教师是物理学习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一〕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1. 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

完全不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开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在实践中我们必须要做到:〔1〕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开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

〔2〕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课堂中如果老师包办太多,学生缺少互助合作的时机,缺少自由探索的空间,无法参与到教学思维过程中,也就无法去体验思维方式和探索知识的产生开展过程,无形中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开展,学生得到的只是一堆堆僵死的知识,失去的却是“观念、方法和能力〞。

而物理新教材删繁除难,给学生创造了信息加工和自由探索的空间,我们创造时机,让物理教学真正成为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过程。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与教学改革—谈学习方式的转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任务,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的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改变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多样性的学习方式。

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本文就学习方式的概念,为什么要提倡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如何实现这一转变以及自己在教学中实施新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学习方式的感受。

一.什么是学习方式学习方式(learningapproachorlearning)是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目前学术界对它的解释并不完全一样,大多数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方面的基本特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上位的东西,两者类似战略与战术的关系;学习方式相对稳定,学习方法相对灵活,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极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

二.为什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的基础上,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这是学习观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解放运动。

在这种学习观的改变过程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学生是独特的人,是个完整的人。

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在教育活动中,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的学生,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力量和人格力量,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

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的教育也在不断的改革与变革。

新课程的出现,带来了教学方式上的变化。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

一、新课程出现的背景新课程的出现,是由于我们社会的发展需要对教育进行改进。

我们需要的是更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更加注重素质教育,更加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教学方式。

二、教学方式的变革1、从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向双向交互教学模式转化。

传统的一-way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主讲,学生听讲,这种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

在新课程的教学中,老师与学生的关系变得更加平等,师生之间的互动变得更加频繁,学生不仅要听讲,还要自己完成任务,自己思考,老师也变得更像是学生的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2、从单一课堂教学向多元化教学转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往往缺乏多样化,学生们的兴趣和需求很难得到满足,学生们不仅要在教室内学习,还要到社区、实践中去学习。

这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3、从考试导向的教学向素质教育转化。

传统的考试导向性教育模式,往往让学生只为了好成绩而学习,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要。

在新课程中,学生要注重真实、反思和合作的学习方式,更注重学生的全面素质提升,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三、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变革的意义1、为学生提供更智慧、科学、人性化的学习环境。

2、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让学生从小学习学习方法、创新、合作、实践等能力,更好地为未来做好准备。

总之,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变革,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要不断探索、改进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让孩子们赢在未来。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说到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正确理解接受学习。

一.接受学习(1).在教学任务上,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积累的系统知识,以促进他们的发展,为参加未来生活作准备。

(2).在教学活动上,主要依靠教师来组织进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积极地学习。

(3).在教学方法上,以教师系统讲授、演示和学生练习为主,其它方法都被选用来配合讲授与练习。

(4).在教学过程上,从学习教材的书本知识出发,理解是教学的中心一环,然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从而使书本知识转化为他们的精神财富和智能。

二.自主学习(1).自主学习的涵义自主学习是指在整个学习活动中, 学习者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 相对独立地积极建构知识并不断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的一种学习方式。

它包括:在学习活动之前, 学习者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和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在学习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学习状态进行监控、调节和修正;在任务结束后对学习效果进行反思、总结和评价。

(2).自主学习的特征1.主动性主动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被动性而言的。

自主学习有别于其他各种学习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主动性。

主动性是学习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是自主学习的重要品质。

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特征具体表现为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

2.相对独立性独立性是相对于以往学生学习的依赖性而言的。

具体表现为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特点和原有学习基础, 对学习目标做出独立选择, 并运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等等。

整个学习过程主要是由自己安排与管理的, 而不是由教师或他人来包办。

然而,在强调学习的独立性的同时, 不能忽视教师的作用。

3.反思性反思性贯穿于自主学习的整个过程, 是衡量自主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准。

自主学习的反思性特征具体表现为:首先学生在学习开始之前的反思, 如对原有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风格等进行反思, 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其次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反思, 如对自己学习状态、学习进展情况、学习效果等进行反思, 并据此对学习活动做出及时调整;最后在学习任务结束之后的反思, 如对自己在整个学习活动中的得失进行总结、对学习结果与学习目标之间的一致性做出评估等等。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演变。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浅谈关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的相关观点。

首先,新课程对传统课程的改革是必要的。

传统课程注重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机械的记忆,而新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全面发展。

新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为目标,通过实践性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方式,使学生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新课程强调跨学科的整合,通过不同学科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新教学方式的改革是与新课程改革相辅相成的。

传统教学方式过于注重教师的讲述和学生的被动接受,缺乏交互性和个性化。

而新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

新教学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性和实践性,通过启发式教学、问题导向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此外,新教学方式还倡导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互动,通过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再次,学习方式的改革是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改革的基础。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和方式,是对课程和教学的实际运用和体验。

学习方式的改革,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从依赖教师转变为独立思考,从机械记忆转变为跨学科思维,从固定评价标准转变为多元评价。

学习方式的改革还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如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有效利用学习资源、总结反思等。

最后,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离不开教育的多方参与。

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对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的教育素质和能力。

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

教师应时刻关注教育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积极引领学生适应新课程和新教学方式。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之一。

这种改革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深入研究孩子们的成长特点和需求,提供更合理、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新课程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

首先,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更加重视。

传统教育中很多课程内容都是死记硬背的,缺乏趣味性和实际性。

而新课程的改革以学生的兴趣为导向,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程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传统教育中,许多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得学生无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而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实践应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再者,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

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求学生具备创新能力。

新课程的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铺平道路。

与此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促使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过去,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占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呈现出一些弊端,比如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力,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等。

现如今,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明显体现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倾向。

新教学方式的改革主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指导者。

他们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学习方式的改革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也变得尤为重要。

新课程的改革虽然提供了更灵活、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但是却要求学生拥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需要从被动的学习角色转为主动学习者,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

因此,学生需要具备一系列创新的学习方式,如互动式学习、合作学习、项目学习等。

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新课堂教学中最为显著特征。

在课堂教学改革中,改变了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和主要体现。

一、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积极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角色上,而不以权威自居。

其次,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

许多教师认为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

这种教学观使教学信息从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成为传递信息与接受信息的关系。

对于真正的教育,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应只是无条件接受教师或书本的传授,而应主动建构,并将知识纳入自己的经验世界。

传统教学过于注重学生对既定知识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此,教师只有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和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二、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在当前国内外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一些新的学习活动不断涌现。

这些学习活动采用的是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都致力于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供给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机会,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与发现。

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创新性教材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1.德育观由“培养论”转变为“学习论”。

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强调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地进行道德学习,引导学生自己认识、自己体验、自己践行。

学生是道德学习者,德性的成长发展靠自己学习,别人帮助、引导、促进是必要的,但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学习。

基于道德学习论的德育观,因此该教材的设计,更多的是从学习者“学”的角度来考虑,而不是单纯地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考虑。

2.教材功能由“教师讲授的文本”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文本”。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新课程改革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目标是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使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创新意识和领导能力,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

下面将阐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一、科学思想方向新课程改革强调科学思想方向,将研究型、实践型、探究型学习方式融入教学内容中。

教师不再扮演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通过启发式的问答、讨论等方式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和学习。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新课程改革将信息技术的应用融入到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全新的技术手段进行授课,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来获取、交流和表达自己的学习成果。

三、核心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改革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领导能力、创新能力等。

学生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来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以适应未来高科技时代的挑战和机遇。

四、课程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旨在打破以往传授知识的模式,通过实施综合性、探究性、研究性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需要以情境化、启发性、创新性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五、评价方式的改革新课程改革倡导多元化评价方式,不再将学生的表现简单、粗暴地用分数评定。

除传统的考试外,还鼓励教师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在线评价等多种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六、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新课程改革将“学科+素质”作为课程设计的基本原则,通过多学科融合、跨学科渗透、开放式学科等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在课程设置上也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

七、教师的角色转变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角色转变,需要教师具备更加广泛、高效的职业素养,包括知识更新、教学创新、教育科技应用、学生情感教育等。

需要强调“让学生学会,不让学生听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引领者和管理者。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次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大胆尝试,是一次以学生为中心的革命。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体制中的新课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本文将探讨这些改革对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的推出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学生需求的变化。

与传统课程相比,新课程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实践:新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来提高课程的学习效果。

2.综合性和跨学科性:新课程打破了传统学科的壁垒,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促进学生的综合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和灵活性:新课程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加灵活和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教学方式的改革伴随新课程的推出,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进行改革。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新的教学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探究。

问题导向教学问题导向教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来学习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式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相互支持。

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是指结合传统面授教学和在线学习的教学方式。

通过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自主学习和进行在线讨论,同时还可以参加面授课程和与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学习方式的改革随着教学方式的改革,学习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课堂学习和书本知识的积累,而新的学习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自主学习自主学习是指学生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并独立完成学习任务。

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实践学习实践学习是指学生通过实际实践活动来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通过将课堂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进一步得到转变

对“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几点探讨罗田实验中学丁迎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特别是我进行了这方面的培训以后,我认为以往“师问生答”的单一、被动的课堂模式的确要改一改了,应建立和形成一种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而富有个性的学习应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在教学改革的春风中,我们学校也正在推行“优化课堂,提高课效”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具体做到“导入-互动-感悟-运用”四个教学步骤。

通过这一两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摸索,我认为要真正实现“优化课堂,提高课效”这一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一、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新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再不要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思路,而应该时时处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学生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并以此成为推进教学进程的依据,使课堂上所有的精彩都是不曾预设的,由原来固定单一教学方式变为现在的多元设计。

二要减少对学生的控制、放开对学生的制约,我们会发现孩子其实非常聪明,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有更丰富的答案。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了解学生,给他们活动的机会、思考的空间。

三要学会真正有效地评价学生。

在课堂上,教师都知道即时评价,但到底什么样的评价才是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呢?为了鼓励而鼓励,为了评定而评定,将最终失去学生对评价的可信度。

要以富有启迪作用和富有情感的语言来打动学生的心灵,使评价确实评而有价。

一位老师的教学风格怎样,乃至教学效果如何,主要看他在自己的教学中是否融入了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否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二、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和内容在与教师互相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师对新课程理念都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教学行为上却又无法充分体现出来。

最关键的原因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所以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研形式,变单纯的理论学习为“解决问题”的教研形式。

新课程标准下 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  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转变大屯镇中学王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逐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而且更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

因此,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就成为关键,教师与学生同时面临新的挑战。

一、新课改背景下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1、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首先体现在教育理念的更新上。

教师在自己的脑海中初步树立了课程意识、过程意识、导学意识、开放意识、整合意识和创造意识。

这种定时定量对教师进行的校本教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师和学生与新课程的共同成长。

教师已理解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真正意义,并尝试着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并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的现状与实施目前,化学课堂教学方式虽有许多转变或改进,但是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还相距甚远。

如不同程度的存在教育观念“重教书轻育人”,课程资源“重静态轻动态”,教学目标“重双基轻能力”,教师备课“重备书轻备人”,教学方法“重教法轻学法”,实践参与“重个体展示轻整体参与”,教学评价“重单元和结果轻多元和过程”。

因此,每一位教师必须自觉革除长期在应试教育中形成的教育思想,必须改变以往自己已驾轻就熟、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和方式,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从而实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

化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从以下及几个方面加以实施:(1)认真研究课程目标,目标导学、提高效益。

要能够站在整体的角度上,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出发,去确定教学课题目标,做到“目标导学、提高效益”教学。

(2)深入钻研课程内容自己从整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要系统学习课程标准,精心教材,把握知识的纵横联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沟通知识的关联与发展,做好学生学习知识中的孕伏和延伸,使学生在知识循环中上升,在知识渗透中提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旨在通过改变教育教学方式和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升。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它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倡导合作学习,倡导多元素质教育,倡导人文关怀,倡导跨学科教学等。

新课改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新课改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教师不再是单方面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索和发现知识。

这种转变打破了以往的死记硬背和应试教育模式,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新课改倡导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相互协作、互相支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独立进行学习的,缺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而新课改提倡学生之间相互合作,通过讨论、交流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新课改倡导多元素质教育。

传统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学科知识的掌握,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而新课改提倡全面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精神等综合素质。

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实验教学、项目教学、探究性学习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在不同领域都能获得发展。

第四,新课改倡导人文关怀。

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情感的培养。

而新课改提倡教育要关注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引导学生正确处理情感问题,提高学生的情商和人文素养。

这种关怀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温暖和关爱,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

新课改倡导跨学科教学。

传统的课程设置是按学科划分的,各科之间缺乏联系,学生难以形成全面的综合认识。

而新课改提倡跨学科教学,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合,通过多种形式进行整合。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83页PPT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的变革83页PPT
33、如34、当你眼泪忍不住要流出来的时候 ,睁大 眼睛, 千万别 眨眼!你会看到 世界由 清晰变 模糊的 全过程 ,心会 在你泪 水落下 的那一 刻变得 清澈明 晰。盐 。注定 要融化 的,也 许是用 眼泪的 方式。
35、不要以为自己成功一次就可以了 ,也不 要以为 过去的 光荣可 以被永 远肯定 。
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 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 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
Thank you
新课程学习方式与课堂教学 的变革
31、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 穿。(名 言网) 32、我不想听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 的牢骚 ,这是 羊群中 的瘟疫 ,我不 能被它 传染。 我要尽 量避免 绝望, 辛勤耕 耘,忍 受苦楚 。我一 试再试 ,争取 每天的 成功, 避免以 失败收 常在别 人停滞 不前时 ,我继 续拼搏 。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新课改是指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内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是一个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改的理念,教师们需要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启发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更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探索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知识。

这种教学方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力。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学生参与。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扮演者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而在新课改中,教师更注重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可以设计各种互动环节,让学生合作探讨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表现为注重多元化的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而在新课改中,评价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课外活动参与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更综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促进个性化发展。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教育也不例外。

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共享、在线互动讨论等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改中教学方式的转变还表现为注重跨学科的整合。

传统的课程划分比较死板,学科之间缺乏联系和交叉。

而在新课改中,教师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整合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的能够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

新课改对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我们首先要明白为什么要进行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当我们走进新课程的时候,如果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改革的必要性,那么就难以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增强投身改革的自觉性。

众所周知,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就是要为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培养人才。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教育就是教师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实际上就把教育的社会功能定位在“传承文明”,而现代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传承文明”,更需要“开拓创新”。

正如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那样:“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造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传道、授业、解惑”这种传统的教育功能,基本没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功能,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因而,基础教育课程应当进行改革。

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

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这也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方式与教学能力要做相应的调整。

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1、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就学习数学而言,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更喜欢数学。

因此,教学设计要促使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始终处于最佳状态,从而保证施教活动的有效性和预见性。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的真正本领,主要不在于“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全过程中来,经过自己的思维活动和动手操作获得知识”。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和各种教学情境,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程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改革××湖南省澧县教师进修学校:王文海××一、新课程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阅读教学呢?《语文课程标准》中作了这样的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堂教学的三个要索——学生、教师、文本,这是大家早就熟知的,值得研究的倒是“对话”二字。

ד对话有什么好研究的!不就是面对面地谈话吗?”“对话有什么新鲜!我们过去的教学就是用的谈话法,老师问,学生答,不就是对话吗?”×其实,这儿所说的“对话”,已不是一般语言学意义上的对话,而是一种教学对话。

×首先,这种师生间对话是民主的,平等的。

教学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交谈,而是意味着对话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

教师不是简单的教学管理者,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习的伙伴,是“平等中的首席”。

对话与过去的“谈话”截然不同。

过去的谈话法,虽然表面上是师生间的一问一答,但骨子里仍然是居高临下传授知识的权威。

教师的提问是有“底牌”的,学生的回答不过是猜测教师的“底牌”而已,最后还是要教师由一锤定音。

×这种对话还应当是互动的。

教学既然是一种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往的活动,这就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应当是互动的,是双向的交流。

通过互动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克服,并产生新的视界。

×这种对话还应当具有建构意义的功能。

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既有知识被他人的视点唤起了,这样就可能产生新的思想,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

×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与长期以来形成的那种“牵引式”“灌输式”教学是截然不同的。

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后者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前者强调的是知识的建构。

打个比方,后者好像是一种工业生产的方式,是按照图纸去生产一模一样的机器;而前者则类似农业生产的方式,农民并不制造禾苗,只是为禾苗的生长提供条件,如按时播种,并适时灌溉、施肥、捉虫等,从而促使禾苗茁壮成长。

与此相适应,对话教学意味着师生关系的人性化,是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沟通。

由此看来,所谓对话教学,不是看是否采取了对话的形式,主要是看是否体。

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

教师应不惜为卓有成效的对话付出大量的教学时间,虽然通过对话也可能得不出什么结论,但却换来了学生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释放,这才是给予教者最为丰厚的回报。

××(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⒈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素质××第一,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教学观念。

新课程改革着眼学生终身学习理念和能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等在信息网络条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选择性课程等多种新的尝试纳入发展目标。

其功能不仅传授知识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发生了很本性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接受新的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人才观和教师观,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自己的教育工作。

×第二,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知识结构。

新课程结构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地体现综合性、选择性和均衡性;课程内容强调与学习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因此,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各方面的知识,只熟悉某一门学科的单一型教师已不能胜任新的教学要求,视野宽广、知识渊博、多才多艺的全能型教师将在新课程改革中倍受青睐。

×第三,新课程改革挑战教师能力结构。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民主教学、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

这对传统的以“讲授一接受”式教学模式主导下的教学方法以及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方法下构建的教师能力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求教师必须转换教师角色,调整教学策略,改变教学行为,并具备多种教学方法的整合能力。

同时,教师教学的阵地从教室、学校向广阔的社会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活动组织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创新实践能力以及社会活动能力。

对于习惯了讲台和照本宣科的教师来说,无疑必须构建全新的能力结构。

×另外,新课程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学校在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不可推卸地落到了教师的身上。

这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要求提升到了更高的层次,教师必须实现向专家型、学者型的转变,树立强烈的科研意识,具备扎实的科研能力,才能在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中有所作为。

××⒉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第一,要能够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愿意合作,更要能够合作;能够合作成为教师的一种能力或基本功。

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就是教师走下讲台,置身于学生中间,与学生“打成一片”—这里的“走下讲台”既指真正的“走下讲台”也指以此所打的比方。

教师“讲课”容易,合作则不容易。

因为,前者可以是教师事先精心设计好了的胸有成竹的思路,后者则是师生一同在“建构”,其间,可能出现“意料之外”,可能因为相互启动发而产生新的想法。

合作的课堂不那么“规规矩矩”,不那么整齐划一,不要指望用“纪律”去形成和维持“良好的课堂气氛”,合作的课堂其效果的保证,是靠情境的创设、已有知识和经验的调动,思维的激活。

×第二,要善于综合。

新课程需要综合型的教师,新课程呼唤综合型的教师。

一个教师,既要种自家的田,也要种别家的田;在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要注意引导学生尽量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

教师要敏锐地发现、巧妙地寻找那些能够借助不同学科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的问题,主动挖掘有助于在“综合”上发挥更大作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应善于了解其他学科,关注其发展,积极寻求学科之间的融合。

教师不要把自己任教的学科看作孤立的整体,而要把它作为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三,要努力开发。

这里开发的第一层意思是,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自然地联系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应用的过程。

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现实生活,关注社会,努力寻找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实际的结合点。

如何联系实际,联系哪些现实生活与社会实际,应该成为教师备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

×第二层意思是,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信息,以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这就需要教师的驾驭和取舍。

要寻求教材以外的各种“材料”,例如学生平时阅读积累的,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中获得的,从互联网上搜集的,教材和非教材各种“材料”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收集、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

×其第三层意思是,在课堂教学的多项互动和交流过程中,切不可仅仅停留在表面或现象上,教师要善于把这种“互动和交流”引向纵深,使课堂上有思维的碰撞和交锋,在“碰撞和交锋”中产生新的问题,力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第四,要乐于研究。

实施新课程不可不伴随研究,教师应该成为新课程实施中的研究者。

要研究如何尽快地改变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尽快走进新课程,要研究如何有效地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习成为学生的主动探索的过程,要研究实施新课程后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和评价,要研究如何开发校本课程等。

教师必须把相当大的精力放在研究学生上,了解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知识、经验,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研究什么样的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研究在怎样的氛围、方式和途径下能使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

××(三)、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这次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教育观念学科认识、教学方法、教学习惯及自身素质等方面对教师的触动很大,在教材实验中会反映出诸多的困惑和不适应。

××问题一:×教师角色转换的不适应××在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学实验中,教师的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学,而师道尊严的传统轨迹使不少教师已经习惯了“发号施令”,所以一时还不能从“统治”地位的位置转换到“服务”的位置,这种角色意识的转换对参加实验的教师是十分必要的。

对新课程标准,有人说它是一场风暴或者一次运动,这并非危言耸听。

新课程标准根本上就是改变观念。

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

“服务”是什么?服务就是依据你服务的主体需要什么,需要你怎么做,你就怎么做。

教育要同国际接轨,角色的转换是关键的一步。

××对策:×⒈重点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的有关部分,明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和“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⒉研讨“怎样建立亲切的朋友似的师生关系”;“如何用好实验课本中‘我会读’、‘我会写’、‘我会连’……之类的自主练习”。

×⒊观摩“以学定教”的研究课。

××问题二:×对语文教育目标认识的不适应××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需要出发,制定了整合三维(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然而长期以来,老师往往关心的是一维(知识能力)的教育目标,现在要关注三维,会感到不适应,因此,在引导学生达标的认识上还存在着差距。

×最近《羊城晚报》上有一篇文章:“误尽天下苍生是语文”,还有北京文艺有一系列文章都对语文教育提出了质疑。

语文是国家承担投入最多的学科,而收效却并不那么令人满意,为什么?语文是母语,而我们却用教外语的方法教母语,过分强调系统、词法,语法知识。

我们要考虑母语的特殊性,应“淡化学科知识体系,软化学科边缘”,这也是这次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对策:×⒈学习课程标准的“前言”部分,明确语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承担的重要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

×⒉重点研讨课程标准的包含的三维因素和如何在具体教学中落实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