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
超敏反应8
![超敏反应8](https://img.taocdn.com/s3/m/f60e4d2552ea551810a6873e.png)
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
1.变应原 2.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 3.嗜酸性粒细胞 4.生物活性介质:组胺 激肽原酶→激肽 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白三烯 前列腺素 血小板活化因子
发生机制:
变应原 刺激 再 次 刺 激 机体 产生 IgE 吸附 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 收缩 分泌增加 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 腺体 毛细血管 肥大细胞等脱颗粒 释放
48~72h
红肿硬节: > 5mm,阳性 ? < 5mm,阴性 ?接种BCG
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如结核、麻风及某些原虫感染等
结核杆菌侵入巨噬细胞巨噬细胞活化细菌被杀死; 细菌抵抗杀伤 形成肉芽肿 肉芽肿中心: 由巨噬细胞融合形成的巨细胞构成, 在缺氧和巨噬细胞的细胞毒作用下,
活性介质: 组胺:①舒血管活性;②非血管平滑肌收缩;③腺 体分泌增加;④致痒:使皮肤发红发痒 白三烯: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粘液分泌。作用比 组胺强数百倍,有作用持久,是引起支气管哮喘的 主要原因。 前列腺素: ①舒血管; ②收缩支气管、胃肠、子宫 平滑肌;③增加腺体分泌; ④趋化 血小板活化因子: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激肽原酶
抗体
抗原抗体复合物
大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小分子的免疫复合物 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
易被吞噬细胞清除
不沉淀、易被滤过排出
存在于循环,可能沉淀
(二)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的沉积
(三)免疫复合物沉积后引起的组织损伤
产生过敏毒素和趋化因子, (1)使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 1.补体的作用 粒,释放组胺等介质 (2)吸引中性粒细胞 2.中性粒细胞 局部中性粒细胞聚集,释放蛋白水解酶 等物质,使血管基底膜及周围组织损伤 3.血小板的作用 血小板活化,产生5-羟色胺等物质 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等改变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过敏反应)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09ab14d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e.png)
01
超敏反应的预防与 控制
避免过敏原暴露
识别过敏原
了解和识别过敏原是预防超敏反 应的第一步,家长和医生应密切 关注宝宝的过敏症状,并找出可
能的过敏原。
避免接触
一旦确定了过敏原,应尽量避免宝 宝与过敏原的接触,例如避免在花 粉浓度高的季节外出,或在家中安 装空气净化器等。
诊断与治疗
诊断
诊断Ⅳ型超敏反应通常需要进行皮肤试验、血液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皮肤试验包括 斑贴试验和划痕试验,用于检测过敏原。血液检查可以检测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组 织病理学检查可以通过观察组织样本中的炎症细胞和损伤特征来确定超敏反应的类型。
治疗
治疗Ⅳ型超敏反应的方法包括避免接触过敏原、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 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对于某些无法避免的过敏原,药物治疗是必要的。常用的药物 包括抗组胺药、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免疫治疗也称为脱敏治疗,通过逐渐增加
室内清洁
保持室内清洁,定期清洁和整理家 居环境,以减少过敏原的滋生。
免疫疗法
免疫耐受
通过免疫疗法,逐渐增加宝宝对过敏原的暴露量,帮助宝宝建立对 过敏原的免疫耐受,从而减少超敏反应的发生。
脱敏治疗
对于某些特定的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可以进行脱敏治疗,通 过注射或舌下含服过敏原提取物,逐渐提高宝宝的耐受性。
超敏反应(变态反应 过敏反应)课件
THE FIRST LESSON OF THE SCHOOL YEAR
目录CONTENTS
• 引言 • 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 • Ⅱ型超敏反应(细胞毒型超敏反应
)
目录CONTENTS
• Ⅲ型超敏反应(免疫复合物型超敏 反应)
(完整word版)变态反应的分型
![(完整word版)变态反应的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fa33f470fe4733687e21aa6e.png)
变态反应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https://img.taocdn.com/s3/m/7a4ecf3314791711cc791784.png)
二、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一)致敏阶段:
变应原
B细胞
IgE 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FcRI结合 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IgE结合FcεR-Ⅰ
Ag
IgE
γγ β
FcεR-Ⅰ
α
(二)发敏阶段
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 与致敏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IgE特异性结合
靶细胞活化
脱颗粒、释放生物活性介质
总结: I型主要特点:
由IgE抗体介导,补体不参与 发生快,消退快 生理功能紊乱为主,通常不发生组织细胞损伤 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四、Ⅰ型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最有效的预防方法 通过 问病史;变应原皮肤试验
2.特异性脱敏和减敏治疗
①异种免疫血清脱敏疗法: 适用:必须用免疫血清治病而又过敏的人 方法:小剂量(0.1ml-0.2ml-0.3ml)、短间隔 (20-30分钟)、反复多次注射抗毒素(将 治疗量的抗毒素24小时内全部注入) 原理:致敏细胞分期分批脱敏-最终全部解除致 敏状态 缺点:一段时间后可重新恢复致敏状态。
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
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
刺激感觉神经 过敏性休克、荨麻疹、哮喘、 过敏性胃肠炎、过敏性鼻炎、 引起强烈痒感。
过敏反应分为:
1.速发相反应(即刻/早期相反应) 在接触变应原后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 由储备介质引起 2.迟发相反应(晚期相反应) 在接触变应原后6-12小时内发生,可持续数天 由新合成的介质引起
I 型 过 敏 反 应 的 机制
产生IgE 致敏肥大细胞 脱颗粒
临床症状
变应原
平滑肌细胞
小血管 APC Th2 Fc R IL-4 释 放 介 质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
![超敏反应的四个类型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e84cc53b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70.png)
I型超敏反应I型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引起的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的一种发生快消退亦快的免疫应答,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的生理功能紊乱。
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基本介绍.Ⅰ型超敏反应,亦称过敏反应(anaphylaxis)或变态反应(allergy)。
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可发生于局部,也可发生于全身。
主要特征是:1.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也快;2.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严重组织细胞损伤;3.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4.肥大细胞和嗜碱粒细胞参与5.IgE抗体参与根据发生的速度,可分为两个时相:Ⅰ 速发相: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后数秒至数十分钟内发作,主要由活性介质引起功能异常,一般在数小时后消退,但严重时发生过敏性休克则可导致死亡。
Ⅰ 迟发相:一般在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抗原数小时后发作,持续24小时后逐渐消退,以局部炎症反应为特征,也伴有某些功能异常。
主变应原1.某些药物及化学物质:如青霉素、磺胺类、普鲁卡因、有机碘。
2.吸入性物质:粉尘颗粒、尘螨、真菌菌丝、真菌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
3.某些酶类:细菌酶类物质、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等。
4.食物蛋白:奶、蛋、鱼虾、蟹贝类等。
抗体受体1.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抗体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2.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粘膜下固有层淋巴细胞中的B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引发超敏反应的部位。
3.IgE受体:有高亲和性受体和低亲和性受体两种。
其他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在引起Ⅰ型超敏反应中起者极为重要的作用。
发病机制1.机体致敏;2.IgE交叉连接引发细胞活化;3.释放生物活性物质Ⅰ预先形成储备的介质;包括①组胺(histamine),引起速发相症状的主要介质,可使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平滑肌收缩、黏膜腺体分泌增强,其作用短暂,很快被组胺酶灭活,②激肽原酶(kininogenase),可将血浆中激肽原转变为缓激肽等,后者是参与迟发相反应的重要介质,可引起平滑肌缓慢收缩、强烈扩张血管、增加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吸引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③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eosinophil chemotactic factor of anaphylaxis,ECF-A),能趋化嗜酸粒细胞。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
![四种类型超敏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a7c7d2e2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5.png)
概 述:
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又称变态反 应,是指机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后,发生的 以组织细胞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特异性免 疫应答。
变应原(allergen):引起超敏反应的抗原 称之为变应原。
分 类:
I型---- 速发型超敏反应(IgE)
II型---- 细胞毒型超敏反应(IgG, IgM)
III型---- 免疫复合物型超敏反应(IgG)
IV型---- 迟发型超敏反应(TDTH,TC)
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反应的成分和细胞
(一)变应原—多种多样
l 接触或吸入性的:
s 植物花粉 s 屋尘,尘螨, 霉菌, s 异种动物蛋白,动物皮屑,抗血
清
l 食物变应原:
s 含蛋白较高的食物, (奶, 蛋, 鱼虾类水产海鲜品等)
Ⅲ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抗体是IgG、IgM; 形成中等大小免疫复合物,沉积在小血管 基底膜; 有补体参与; 病理损害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三、临床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发病率:0.01-0.09%
三、临床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
发病率:0.5-1%
三、临床疾病——银屑病
发病率:2-3%
反
• 发敏阶段——相同变应原→致敏机体→Ag-
应
IgE-细胞→细胞膜稳定性下降,通透性增加,
过
细胞内颗粒脱出。
程
• 效应阶段——释放多种生物活性介质→引起
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腺体
分泌增加。
三、I 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点:
1.发生快,消退亦快,为可逆性反应; 2.参与抗体是IgE; 3.参与细胞为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https://img.taocdn.com/s3/m/8cc6a707f78a6529647d534f.png)
变态反应——百度百科2014-4-24 摘编变态反应也叫超敏反应,是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一种以机体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人们日常遇到的皮肤过敏,皮肤骚痒、红肿,就是一种变态反应。
中文名变态反应别称超敏反应应用学科生物适用领域范围医学适用领域范围生态学表现皮肤过敏目录1概述2发生条件3特点和常见病4流行病学5分类▪Ⅰ型变态反应▪Ⅱ型变态反应▪Ⅲ型变态反应▪Ⅳ型变态反应6鉴别▪疥螨▪肠阿米巴病▪隐孢子虫▪分型免疫成分损伤机制寄生虫感染举例1概述若机体已被某种寄生虫抗原致敏,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则二次免疫应答增强,或长期受染,早期过去后的机体反应相似于二次免疫应答反应。
因免疫应答过强而导致组织损伤(免疫病理变化),即称为变态反应(allergy),或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reaction)。
1963年起Gell与Coombs按变态反应发生发展的近代知识,首先提出四型分型法,即Ⅰ型——速发型(immediat type),Ⅱ型——细胞毒型(cytotoxic type)/细胞溶解型,Ⅲ型——免疫复合物型(immunecomplex type),以上3型均由抗体所介导;而Ⅳ型——迟发型(delayedtype)或细胞介导型(cellmediated type),由[1]所介导。
2发生条件变态反应[2]的发生需要具备两个主要条件:一是容易发生变态反应的特应性体质,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并可传给下代,其机率遵循遗传法则;二是与抗原的接触,有特应性体质的人与抗原首次接触时即可被致敏,但不产生临床反应,被致敏的机体再次接触同一抗原时,就可发生反应,其时间不定,快者可在再次接触后数秒钟内发生,慢者需数天甚至数月的时间。
3特点和常见病变态反应的是伴有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2005年,在世界首个过敏性疾病日,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对30个国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这些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2亿5 千万人)患有免疫球蛋白E(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结膜炎、湿疹、食物过敏、药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等。
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Ctcae--v0
![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Ctcae--v0](https://img.taocdn.com/s3/m/1a642834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2.png)
溶血的严重后果(如肾功能衰 竭,低血压,支气管痉挛,急 诊脾切除)
死亡
尚需考虑结合珠蛋白,血红蛋白水平
超铁负荷
超铁负荷
无症状性铁超负荷,不需治 疗
铁超负荷,需治疗
器官损害(例如内分泌病,心 脏病)
死亡
白细胞
白细胞
小于正常范围低限为3.0 x 109/L
(2.0〜3.0) x 109/L
4.9〜6.2mmol/L, 80-100g/L
65〜80g/L,
4.0〜4.9mmol/L, 65-80g/L
<65g/L, <4.0mmol/L, <65g/L
死亡
溶血(如免疫性溶血性 贫血,药物相关性溶 血,等)
溶血
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如直 接抗球蛋白试验裂红细胞)
红细胞破坏证据和血红蛋白 下降三2g,不需输血
需要单一药物治疗
需治疗或需比以往更强烈的 治疗
儿童:同成人
危与生命(如高血压危象) 儿童:同成人
死亡
注:对于儿童病人,使用年龄和性别调整正常值>95%
8 / 77
低血压
低血压
有变化但不需治疗
需要简单的输液或其他治 疗,无生理障碍
需治疗和持续的医疗处理, 但能控制,不产生持续的生 理障碍
休克(与酸中毒与低血压导致 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有关)
外耳炎(非感染性)
外耳炎
外耳炎伴红斑或干性脱皮
外耳炎伴湿性脱皮、肿胀、 耵聍增多或溢出,鼓膜穿孔, 鼓膜造瘘术
外耳炎伴乳突炎,狭窄或骨 髓炎
软组织或骨坏死
死亡
中耳炎(非感染性)
中耳炎
浆液性耳炎
需治疗的浆液性耳炎
变态反应的分型
![变态反应的分型](https://img.taocdn.com/s3/m/9fb94eafd1f34693daef3e58.png)
变态反应又称过敏反应, 超敏反应 ,是指已被某种抗原致敏的机体再次受到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超常的或病理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变态反应是一种过强的免疫应答,因此具有免疫应答的特点,即特异性和记忆性.引起变态反应的抗原称为变应原,可以是完全抗原,如微生物,异种动物血清等;也可是半抗原,如药物,化学制剂等;还可是自身抗原如变性的自身组织细胞等.根据变态反应的发生机制,通常分为IV型.前III型由抗体介导,第IV型为细胞免疫介导.临床上发生的变态反应常见两型或三型并存,以一种为主.而一种抗原在不同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变态反应.(一)I型变态反应----速发型变态反应为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应变应原时所发生的急性变态反应.如临床常见的过敏性哮喘,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等均属I型变态反应.其基本特点是:发生快,消失快,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其发生机制是由结合在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上的IgE与再次接触的变应原结合后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导致机体生理功能紊乱,通常无组织细胞损伤.1.变应原种类:(1)吸入性:植物花粉,真菌,尘螨,昆虫,动物皮毛等.(2)食入性:奶,蛋,海产品,菌类食物,食品添加剂,防腐剂等.(3)其它:药物,化工原料,污染空气颗粒等.2.参与的免疫细胞:(1)效应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这两种细胞表面均具有IgE Fc受体,可与IgE的Fc段结合.同时这两种细胞的胞浆内均含有大量嗜碱性颗粒,其内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如组胺. (2)负反馈调节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可直接吞噬,清除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的颗粒,释放一系列酶灭活生物活性介质.3.参与的免疫分子――抗体:IgE为主,IgG4也可参与.IgE由变应原入侵部位粘膜固有层中浆细胞产生,对同种组织细胞具有亲嗜性,其Fc段可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 Fc受体结合.4.参与的生物活性介质及生物效应: (a)颗粒内储存的介质:组胺使毛细血管扩张,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痉挛,腺体分泌增加,引起痒感;激肽原酶使血浆中激肽原变为缓激肽,扩张毛细血管,增加其通透性,平滑肌收缩,引起痛感;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吸引嗜酸性粒细胞在反应局部聚集。
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CTC_AE_v3[1]0)
![不良反应通用术语标准(CTC_AE_v3[1]0)](https://img.taocdn.com/s3/m/03cbd70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cd.png)
不良反应常用术语标准3.0 版(2003-12-12)变态反应或免疫反应分级不良反应简称 1 2 3 4 5变态反应或超敏反应变态反应一过性潮红或皮疹,药物热皮疹、潮红、呼吸困难,荨有支气管痉挛的症状,有或过敏反应死亡(包括药物热)lt38°C (lt100.4°F)麻疹,药物热≥38°C 无荨麻疹;需要胃肠外的药(≥100.4°F)物治疗,变态反应相关性水肿或血管神经性水肿低血压注:荨麻疹的分级见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包括药物热)尚需考虑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急性输液反应变应性鼻炎(包括喷鼻炎轻微,不需治疗中度,需要治疗——————嚏,鼻塞,回涕)注:阻塞性或狭窄性鼻炎的分级见肺/上呼吸道分类的气道阻塞/狭窄自身免疫反应自身免疫反应无症状,有血清学或其他自自身免疫反应影响一个不重自身免疫反应引起一种主要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反应死亡身免疫反应的证据,全身器要的器官或功能(如甲状腺器官可逆性的功能改变或副官功能正常,不需治疗功能低下)作用(如一过性结肠炎或贫血)尚需考虑结肠炎,血红蛋白,溶血(例如:自身免疫性溶血,药物相关性溶血),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腺功能减退)血清疾病血清疾病————有——死亡脾功能的分级见血液/骨髓分类荨麻疹作为一个独自症状分级见皮肤病学/皮肤分类荨麻疹(荨麻疹、风团、风疹块)项血管炎血管炎轻微,不需治疗有症状,非固醇类药物治疗需要类固醇激素治疗缺血性改变;需要切除死亡其他变态反应或免疫反其他变态反应或轻微中度严重危及生命或造成残疾死亡应免疫反应 1 听觉,听力分级不良反应简称1 2 3 4 5耳痛的分级见疼痛部分听力:听力(检测程序)基底线阈改变或15 – 25 阈值改变或gt25 – 90 仅成人:阈值改变在gt25 –成人:严重的双侧听力缺失——病人有/无基底线听力dB 的听力缺失,平均连续测dB 听力缺失,平均连续测试90dB 平均单耳测试至少连gt90dB曲线已登记监测程序试单耳至少≥2 次,或无 1 单耳至少≥2 次续3次级阈值改变的主观改变儿童:需要治疗的听力缺失,包括辅助(例如交谈中儿童:耳蜗移植和辅助听力设≥20dB 双耳HL 缺失,交谈备的听觉治疗≥30dB 单耳HL 缺失需要附加交谈设备辅助)注:儿童听力缺失应有别于成人,无基线测试实验除非具体指明,儿童和青少年(≤18 岁者)暴露前/治疗前听力缺失应lt5dB。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b5978bae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586b944.png)
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I型超敏反应是一种由IgE介导的变态反应,通常称为即时型超敏反应,也是最常见的变态反应类型之一、它涉及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对一些普通的、无害的物质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这种反应通常在暴露于被称为过敏原的特定物质后立即发生。
本文将讨论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和防治原则。
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可以简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暴露:一个个体在初次接触到一些过敏原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识别为外来入侵物质,并产生特异性IgE抗体。
2.变态反应:产生的IgE抗体会结合到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表面,并促使它们释放储存在细胞内的组织胺。
3.组织胺释放:当个体再次接触同一过敏原时,过敏原与IgE抗体结合,导致嗜碱粒细胞和肥大细胞释放大量组织胺。
4.炎症反应:组织胺的释放导致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和白细胞的活化。
这些反应导致局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包括红肿、瘙痒、肿胀和疼痛等症状。
5.组织损伤:长期暴露于过敏原可能导致慢性炎症和组织损伤。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I型超敏反应,以下是一些防治原则:1.避免过敏原:最理想的方法是避免接触可能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
对于一些过敏原,如花粉、灰尘螨等,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和湿度适宜、穿戴适当的衣物和戴上面罩等。
2.药物治疗:针对症状的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减轻过敏反应的症状来帮助患者。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组织胺药物,如口服的第一代(如苯海拉明)和第二代(如氯雷他定)药物、局部应用的皮质类固醇,以及支气管扩张剂等。
3.特异免疫疗法(SIT):SIT是一种通过逐渐引入逐渐增加剂量的过敏原来改变患者的免疫系统反应。
它的目标是增加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耐受性,减少对过敏原的过敏反应。
SIT在对花粉症和过敏性哮喘等慢性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良好的疗效。
4.紧急处理:对于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过敏性休克,急救措施为首要选择。
这可能包括停止暴露于过敏原、使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来缓解症状,并迅速就医。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https://img.taocdn.com/s3/m/cb6d955479563c1ec4da7131.png)
第十七章超敏反应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是机体受到某些抗原刺激时,出现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等异常的适应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Ⅰ、Ⅱ、Ⅲ、Ⅳ四型。
目前国内外由超敏反应引起的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第一节Ⅰ型超敏反应Ⅰ型超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速发型超敏反应,其特点是:①由IgE介导,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的局部或全身反应;②发生快,消退亦快;③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几乎不发生组织细胞严重损伤;④具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一)变应原变应原(allergen)是指能诱导机体产生IgE,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抗原物质。
临床常见的变应原主要有:①药物和化学性变应原,如青霉素、磺胺、普鲁卡因、有机碘化合物等。
它们是半抗原,进入机体与某种蛋白结合后获得免疫原性,成为变应原;②吸入性变应原,如花粉颗粒、尘螨排泄物、真菌菌丝及孢子、昆虫毒液、动物皮毛等;③食物变应原,如奶、蛋、鱼虾、蟹贝等食物蛋白或肽类物质;④近年来还发现有些酶类物质可作为变应原引发Ⅰ型超敏反应,如:尘螨中的半胱氨酸蛋白可引起呼吸道过敏反应;细菌酶类物质(如枯草菌溶素)可引起支气管哮喘。
(二)IgE及其受体1.IgE针对某种变应原的特异性IgE是引起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因素。
IgE主要由鼻咽、扁桃体、气管和胃肠道黏膜下固有层淋巴组织中的浆细胞产生,这些部位也是变应原易于侵入并引发Ⅰ型超敏反应的部位。
IgE的产生依赖于IL-4。
变应原刺激的Th2型反应可产生大量IL-4等细胞因子,诱导特异性B细胞向IgE 类别转换并增殖、分化成产生IgE的浆细胞。
IgE为亲细胞抗体,与IgG不同,它可在不结合抗原的情况下,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IgE Fc受体(FcεRⅠ)结合,而使机体处于致敏状态。
2.IgE受体与IgE Fc段特异性结合的受体有两种:FcεRⅠ和FcεRⅡ。
超敏反应要点总结
![超敏反应要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5004e5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40.png)
Ⅱ型细胞毒型细胞溶解型IgG
IgM
补体系
统吞
噬细胞
N K细
胞
1.抗体与细胞本身或粘附在
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或抗原
抗体复合物吸附在细胞表面
2.激活补体,溶解靶细胞
3.调理Mφ,吞噬靶细胞
4.激活杀伤细胞,杀伤靶细
胞
1.异型输血反
应
2.新生儿溶血
性症
3.免疫性血细
胞减少症
4.甲状腺机能
亢进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血管炎型IgG
IgM
补体系
统中
性粒细
胞
嗜碱性
粒细胞
血小板
1.中等大小可溶性IC沉积
于血管基底膜、关节滑膜等处
2.激活补体
3.吸引中性粒细胞,释放溶
酶体酶
4.引起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
1.血清病
2.感染后肾小
球肾炎
3.系统性红癍
狼疮
4.类风湿性关
节炎
5.过敏性肺泡
炎
Ⅳ型迟发型细胞介导型致敏T
细胞
淋巴因
子
巨噬细
胞
1.抗原刺激T细胞致敏。
2.致敏T细胞再次与抗原相
遇,产生免疫效应
3.TH 1释放淋巴因子,引
起炎症反应
1.传染性超敏
反应
2.接触性皮炎
3.移植排斥反
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二章变态反应与超敏反应当已经产生了IgE抗体的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无毒性抗原或变应原(allergen)时,可引起变态反应的发生。
在组织中,变应原结合于肥大细胞表面的IgE后激活肥大细胞,可导致一系列具有变态反应(allergy)特征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IgE的生物学功能在第九章已作论述,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保护性抗体,尤其表现在抵御寄生虫蠕虫感染的免疫中。
寄生虫病广泛流行于发展中国家,而在工业化国家里,由IgE导致变态反应的现象非常普遍,它是引起疾病的重要诱因(见表12.1)。
在北美和欧洲,几乎近半数的人对一种或数种环境变应原过敏。
虽然过敏反应造成生命的危害比较罕见,但由此引起的身体不适十分常见,使患者丧失了大量的学习和工作时间。
鉴于IgE抗体在医学上的重要性,目前对IgE介导的效应过程在病理学方面的了解远甚于其在正常生理功能的作用。
所有IgE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均涉及到肥大细胞脱颗粒。
过敏个体所表现的临床症状与变应原侵入的途径如注射、吸入、摄入以及变应原的剂量有关。
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最早由Clemens Van Pirguet提出,当时是作为“机体对外来物质反应的一种能力”的意思,该词用意广泛,几乎包含了所有的免疫学反应。
现代变态反应定义是“免疫系统对无毒性抗原发生反应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变态反应其实是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的一种形式,有许多免疫反应可以导致组织损伤。
Coombs 和Gell把超敏反应归纳为四类(图12.2)。
在本章节里,首先描述了IgE介导的免疫效应机制,然后对IgE—抗原复合物结合至肥大细胞表面IgE高亲和力F Cε受体后所产生的病理效应机制激活肥大细胞F C R+细胞(吞噬细胞,NK细胞)F C R+细胞,补体激活巨噬细胞激活嗜酸性粒细胞细胞毒作用(图)(图)血小板(图)免疫复合物,血管(图)趋化因子,细胞因子,细胞毒素(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细胞毒素,炎症介质(图)超敏反应的实例过敏性鼻炎,哮喘,全身性过敏一些药物性过敏(如青霉素过敏)血清病,Arthus反应接触性皮炎,结核菌素反应慢性哮喘,慢性过敏性鼻炎接触性皮炎图12.2 超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的机制I~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不同类型抗体识别相应的抗原所致。
I型超敏反应的效应抗体为IgE,IgE可以激活肥大细胞。
II、III型超敏反应效应抗体为IgG,后者结合于F C受体后激活补体,最后导致一系列的免疫效应过程。
IgG存在不同的亚类,不同抗原刺激可产生不同IgG 亚类。
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主要与细胞表面抗原发生反应。
III型超敏反应的抗体则针对可溶性抗原,当它们相互交联形成免疫复合物后可导致组织损伤。
IV型超敏反应由T细胞介导,又分三种类型:一为由T H1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后者释放细胞因子导致组织损伤;二为T H2介导的由嗜酸性粒细胞为主的炎症反应;三为由细胞毒T细胞直接造成的组织损伤。
IgE的产生在抗原刺激后,IgE由位于淋巴结中的浆细胞或变态反应中炎症组织粘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
与其它类型的抗体不同,IgE在组织中含量很高,与肥大细胞表面Fc RI受体有很高的亲和力。
IgE-抗原复合物结合至肥大细胞受体后,可刺激肥大细胞释放多种化学介质,最终导致I型超敏反应(type I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
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也存在Fc RI.受体,同样也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过程。
有关上述细胞释放因子的生理学功能仍在研究当中,本节将介绍当前对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的认识和机制。
12-1 经粘膜传递的低剂量变应原常常诱导IgE的产生抗原的类别以及进入免疫系统的途径均影响IgE的产生。
CD4 T H2细胞能改变抗体产生的类型,如从IgM转至IgE、IgG转至IgG4(人体),以及IgG1转至IgG3(鼠)。
选择性使用抗原或变应原刺激T H2细胞可以诱导IgE的效应过程。
许多体质过敏的个体吸入了一定量的蛋白变应原后,可以刺激IgE的产生。
吸入型变应原包含非IgE诱导性蛋白,关于这些常见变应原的数量目前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表12.3)。
大多数变应原为小分子可溶性蛋白,它们常常由颗粒携带,如谷物花粉和尘螨粪便等。
当这些颗粒变应原接触气管粘膜时,可溶性变应原从颗粒中分离、扩散,只要微量就可以激发免疫系统。
据估计,一个人在一年中接触豚草花粉最多不超过1μg ,但许多人却因如此微量的变应原而饱受折磨,甚至因IgE 效应危及生命。
因此,表12.3 吸入性变应原的特征低剂量变应原可诱发T H 2-IgE 效应。
当T H 2细胞被抗原激活后,释放IL-4和IL –3等淋巴因子,后者促进IgE 产生。
该效应过程可以被T H 1细胞所产生的IFN-γ所抑制(见图9.7)。
目前认为低剂量抗原主要刺激T H 2细胞而非T H 1细胞(参见10-7)。
呼吸道和气道粘膜存在大量髓样树突状细胞即抗原提呈细胞(参见7-29),当一些小剂量变应原与呼吸道粘膜接触后,这些抗原提呈细胞立即对抗原进行有效的摄取、加工和处理,而后转移至临近淋巴结中进一步分化成为特异性抗原提呈细胞,并向T H 2细胞提呈抗原信息,刺激T H 2细胞活化,引发效应过程。
12-2 酶是变态反应常见的触发剂前面较多篇幅描述了IgE 是宿主抵抗寄生虫的重要抗体之一(参见9-2节)。
寄生虫常常通过释放蛋白酶类物质,溶解破坏宿主的结缔组织,便于虫体入侵,酶蛋白是诱导T H 2效应的重要抗原。
许多研究者发现户尘螨(Dermatophagoides pteronyssimus )(图12.4)粪便中有一种重要的变应原Der p 1,它是与木瓜蛋白酶序列同源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北美,该抗原造成近20%人群出现变态反应。
Der p 1可以酶切紧密联接蛋白(occludin ),后者为连接细胞之间的蛋白组分。
一旦紧密连接蛋白被分解,上皮细胞间连接的完整性就被破坏,增加了抗原与抗原提呈细胞、肥大细胞以及嗜酸性粒细胞接触机会(图12.5)。
此外,Der p 1还可通过蛋白水解作用于B 细胞和T 细胞表面某些特定的受体蛋白,以增强其变应原性。
研究证明该酶可以切除T 细胞表面CD25 IL-2受体的γ亚单位,使IL-2受体功能消失,将免疫反应由T H 1为主的效应过程转换为T H 2效应过程(参见8-9)。
图12.4 户尘螨及其粪便颗粒的扫描电镜照片并不是所有的变应原都是酶,例如二种来自丝虫的变应原就是酶的抑制物。
迄今已鉴定出许多植物性变应原的序列结构,有关它们的酶学功能并不十分清楚。
总之,酶活性与变应原性图12.5 酶活性变应原突破气道上皮细胞屏障的机制气管上皮细胞屏障由上皮细胞紧密相连而形成。
户尘螨粪便颗粒含蛋白水解酶活性的变应原Der p 1可以酶切维持细胞间紧密连接的紧密连接蛋白,破坏上皮细胞形成的屏障,便于变应原的入侵。
侵入的变应原被树突状细胞摄取后,激活的树突状细胞移至邻近的淋巴结种进行抗原提呈过程,诱导Th2产生特异性淋巴因子和抗Der p 1 IgE。
特异性IgE与Der p 1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作用于肥大细胞,引起肥大细胞效应过程。
木瓜蛋白酶来源于番木瓜果,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制作嫩肉粉。
该酶可以诱发制造行业工人们的变态反应,又称职业性变态反应(occupational allergy)。
引起职业性变态反应的酶性抗原还包括枯草杆菌蛋白酶(可引起吸入性哮喘),后者作为生物制品广泛用于洗涤剂。
小鼠实验表明,注射具有酶活性的木瓜蛋白酶可诱发IgE反应。
另一种与木瓜蛋白酶高度同源的木瓜凝乳蛋白酶是治疗椎间盘突出所致坐骨神经痛的药物,其不良反应之一就是变态反应(图12.1)。
并不是所有的变应原都是酶,例如从丝虫中分离出的两种变应原是酶抑制物。
人们对来源于植物的许多蛋白变应原进行了鉴定和测序,但对它们的功能却不了解。
所以,在酶活性和免疫反应之间似乎不存在必然的联系。
12-3 特异性信号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IgE抗体的类型转换诱导IgE产生的信号主要由两种:一为促使天然T H0细胞向T H2细胞分化的信号;二为由T 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和共同刺激信号,它们刺激B细胞产生IgE。
CD4 T细胞对树突状细胞提呈抗原多肽的反应也取决于细胞因子,产生细胞因子的类型则取决于在抗原提呈前或提呈过程中抗原本身固有的特性、剂量以及侵入机体的途径。
IL-4主要刺激T H2细胞,而IL-2却针对的是T H1细胞。
作为宿主抵抗寄生虫感染的重要抗体,IgE形成的防御系统主要表现在抵抗寄生虫入侵的部位上,如皮下、气道粘膜下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肠粘膜下的肠相关淋巴组织等,这些作为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免疫系统的组织细胞可分泌针对T H2反应的细胞因子。
当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参见7-29节)捕获抗原后,可循环至淋巴结以及淋巴器官,再与天然CD4细胞相互作用,提呈抗原信息,使其发展为T H2细胞;后者可进一步分泌IL-4及IL-10因子。
目前尚不清楚髓源性树突状细胞是如何诱导CD4细胞分化的。
一种可能是与分泌一些特异性细胞因子以及共同刺激因子,也可能与特异性CD4 T细胞亚群如NK1.1+亚类细胞的激活有关。
被激活的NK1.1+细胞富含IL-4,HH H小鼠试验证明,在早期免疫反应中,少量CD4亚类细胞如NK1.1+通过与带有MHC I相似CD1分子的树突状细胞相互作用后,分泌IL-4。
当含有IL-4受体的T细胞第一次与抗原接触后即被激活,在IL-4存在的条件下分化形成TH2细胞。
T H2效应细胞再作用于特异性B细胞,诱导其发生抗体同型转换,产生IgE。
两种信号诱导B细胞产生IgE类型转换,这些信号均由T H2细胞产生(9-4节)。
第一种信号为IL-4或IL-13,它们作用于B细胞表面的受体,通过激活Janus家族中酪氨酸激酶JAK1和JAK3(见6-17节),使转录调节因子STAT6磷酸化,传导信号。
由于小鼠缺乏功能性IL-4、IL-13和STAT6,故不能产生T H2细胞效应过程和IgE。
第二种为IgE类型转换信号,即T细胞表面的CD4配体与B细胞表面CD40相互作用而导致抗体类型转换(9-3节)。
在X-相关高IgM症的病人中,由于缺乏CD40配体,不能产生IgG、IgA和IgE。
一旦IgE 效应途径被激活,可以进一步被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放大(图12.7)。
这三种细胞均表达FcεRI受体,嗜酸性粒细胞仅在被激活之后表达该受体。
FcεRI受体能与IgE-抗原复合物结合,使细胞激活,这些激活的细胞进一步表达CD40L,分泌与T H2相同的IL-4,共同作用于B细胞,使B细胞产生IgE抗体。
上述三种细胞与B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常常发生在变态反应的组织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