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与民风民俗

合集下载

吊脚楼(民风民俗)

吊脚楼(民风民俗)

土家族吊脚楼吊脚楼是土家、布依、苗族、侗族、壮族、水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建筑。

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

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

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

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

土家族,全国现有人口5704223人,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湘西吊脚楼湖北恩施。

此外,四川省的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也有分布。

土家族地区,山岗缠绕,物产丰饶。

有着雄奇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吸引着中外游人。

其中张家界是中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已成为新兴的旅游胜地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

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

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

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不论大小房屋都有天楼,天楼分板楼、条楼两类。

在卧房上面是板楼,用木板铺的楼板,放各种物件和装粮食的柜子,也可安排卧房;在火房上面是条楼,用竹条铺成有间隙的条楼,专放包谷棒子、瓜类,由火房燃火产生的烟可通过间隙顺利排出。

正房前面左右起厢房的吊脚楼,楼后建猪栏、厕所。

建吊脚木楼讲究亮脚 ( 即柱子要直要长 ) ,屋顶上讲究飞檐走角。

吊脚楼往往为三层,楼下安放碓、磨、堆放柴草;中楼堆放粮食、农具等,上楼为姑娘楼,是土家姑娘绣花、剪纸、绩麻、做鞋、读书写字的地方。

中楼、上楼外有绕楼的木栏走廊,用来观来晾晒衣物等,在收获季节,常将玉米棒子穿成长串、或将从地里扯来的黄豆、花生等捆绑扎把吊在走廊上凉晒。

为了防止盗贼,房屋四周用石头、泥土砌成围墙。

正房前面是院坝,院坝外面左侧接围墙有个八字朝门,房屋周围大都种竹子、果树和风景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

中国十大特色古民居建筑中国历代民居建筑表现形式各异,因势而建,具备当地人文及地理环境的优良因素。

特优选出中国十大最具有人文气息的特色古民居建筑摄影照片。

土楼NO.1福建土楼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福建土楼产生于宋元时期,经过明代早、中期的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逐渐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山区大型夯土民居建筑,创造性的生土建筑艺术杰作。

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参见董斌《现代风水精鉴》),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20世纪80年代,福建漳州市南靖县、龙岩市永定县的土楼被美国人误以为是蘑菇状的核武设备,殊不知这独一无二、从宋元时期就已经产出的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早在第一枚原子弹蘑菇云腾云驾雾之前,就已经在闽西南一块6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矗立了数个世纪了。

中国“福建土楼”2008年7月6日在加拿大魁北克城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碉楼NO.2 开平碉楼广东开平市的田野上,一座座欧式古典风格的小楼与中国南方农村的传统土屋。

交错,形成中国绝无仅有的乡间景色。

碉楼中西合璧,融会了各种建筑风格的精髓。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

中华民风民俗中的民居风格丰富多样,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

以下是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居风格:
1. 徽派建筑:主要分布在安徽、江西等地区,以砖木结构为主,外观典雅大方,多采用深宅大院的形式,有马头墙、小青瓦等特色元素。

2. 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就地取材、保暖隔热等特点。

3. 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的优点,是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民居形式之一。

4. 傣族竹楼:傣族竹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屋顶呈人字形,通风透气,适合热带雨林气候。

5. 藏族碉房:藏族碉房是一种石木结构的建筑形式,具有厚重的墙体、高矮错落的屋顶等特点,是藏族传统民居的主要形式之一。

6. 苗族吊脚楼:苗族吊脚楼是一种干阑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悬于山腰或坡地,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

7.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代表之一,建造时多采用夯土或土坯建造,具有防御功能和聚族而居的特点。

这些民居风格各具特色,不仅反映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中华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民最热闹、最喜庆的节日之一。

在春节期间,街巷上布置着红灯笼,家家户户贴春联,人们穿着节日盛装,走亲访友,庆祝新年的到来。

除了这些习俗,春节还与传统民居建筑有着紧密的联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以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历史悠久,风格独特。

在春节期间,人们通常会回到自己的家乡,与家人一同庆祝这一重要节日。

在乡村地区,传统的民居建筑仍然被保留和使用。

传统民居建筑通常以庭院为中心,具有简洁、实用和美观的特点。

它们采用木材和砖石等天然材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建筑技术。

这些建筑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每个房间都有其特定的功能。

比如,正房是供家长居住的地方,客房用于招待客人,厨房是烹饪食物的地方等等。

庭院是传统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家庭活动的核心区域。

在春节期间,家人们会在庭院中进行一系列活动,比如赏花灯、放烟花、贴春联等等。

庭院的设计通常注重空间布局和景观美化,以便让人们享受优美的环境和放松身心。

屋顶是民居建筑的另一个重要元素。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屋顶通常采用“四坡黄色琉璃瓦”的形式,这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标志之一。

黄色象征着土地和稻谷的丰收,也寓意着吉祥和幸福。

屋顶的形状和高度也有着特定的含义,比如歇山顶寓意舒展安乐,抬梁式则寓意庇佑平安。

除了以上元素,传统民居建筑还注重阳光、通风和采光。

这些特点使得屋内阳光充足,空气流通,给人一种温暖、舒适的感觉。

在春节期间,家人们坐在暖阳下,享受着和谐温馨的时刻。

总的来说,传统民居建筑是春节庆祝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它们承载着人们对家庭团聚、祖先传统和文化传承的情感。

而在现代社会中,尽管摩天大楼的高耸已成为城市的主要景观,但传统民居建筑仍然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认识和传承传统的民居建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简介
中国民居的风俗多种多样,与各地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和民族传统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中国民居常见的风俗简介:1.四合院:北京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为坐北朝南,四面建房,中间围合成一个庭院。

按照风水学说,这种布局有利于采光和纳气,也有利于家庭兴旺。

北京四合院多为砖木结构,屋顶采用硬山或悬山式,有些会在院落中种植花草树木,寓意吉祥如意。

2.土楼:福建、广东等地的传统民居,主要为了防御外敌和自然灾害而建。

土楼多为圆形或方形,采用夯土或混凝土建造,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屋顶采用悬山或硬山式。

土楼内部有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房间大小和位置都有一定的规定。

3.窑洞:黄土高原地区的传统民居,利用黄土层深厚、地下水位低的特点挖凿而成。

窑洞一般分为靠崖窑和地坑窑两种,内部有火炕,可以烧火取暖。

窑洞一般比较朴素,不施过多的装饰,以实用为主。

4.吊脚楼: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通常依山傍水而建,采用木结构或砖木结构,屋顶为悬山或硬山式。

吊脚楼内部布局灵活多变,但以堂屋为中心,设有火塘或灶台,是家庭活动的重要场所。

5.碉房:藏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民居,一般为石木结构,以平顶为主,墙体厚实。

碉房多为多层建筑,第一层通常设有畜圈,第二层以上为住房。

由于高原地区气候干燥,碉房内部通常比较
宽敞明亮,设有火塘或铁炉用于取暖和做饭。

这些是中国民居中比较典型的代表,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的风俗和特色。

不同地区的民居都有其独特之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和历史传统。

专题四——传统民居建筑

专题四——传统民居建筑

4、天井狭小,正房、耳房面向天井均挑出腰檐,正房腰檐称“大厦”, 耳房腰檐和门廊腰檐称“小厦”。 大小厦连通,便于雨天穿行。房屋高,天井小,加上大小厦深挑,可挡 住太阳大高度角的强光直射,十分适合低纬度高海拔的高原型气候特点。 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 5、正房较高,用双坡屋顶,耳房与倒座均为内长外短的双坡顶。 长坡向内,短坡向外,可提升外墙高度,有利于防风、防火、防盗,外 观上罄墙高耸,宛如城堡。 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 6、建筑为穿斗式构架,外包土墙或土坯墙。 正房、耳房、门廊的屋檐和大小厦在标高上相互错开,互不交接,避免 在屋面做斜沟,减少了漏雨的薄弱环节。 独门独户、高墙小窗 7、整座“一颗印”,独门独户,高墙小窗,空间紧凑,体量不大,小 巧灵便,无固定朝向,可随山坡走向形成无规则的散点布置。
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
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 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 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 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 房屋。
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
正房,晚辈住厢房,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 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住宅遍布 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 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以黟县西递、宏村最具代表性,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 录”。 宏村现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140余幢。村内鳞次栉比的层楼叠院与旖旎 的湖光山色交辉相映,动静相宜,处处是景,步步入画。拥有绝妙田园风光 的宏村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西递现存明清古民居124幢,祠堂3幢。代 表徽派民居建筑风格的“三绝”(民居、祠堂、牌坊)和“三雕”(木雕、 石雕、砖雕),在此得到完好的保留。 青瓦、白墙是徽派建筑的突出印象。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不仅有造型之美, 更重要的是它有防火,阻断火灾蔓延的实用功能。

修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的建 议

修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的建 议

修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的建议
修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场所可以促进
社区的文化交流和传统活动。

首先,我们需要考虑场所的位置。


好选择在社区中心或者人流较多的地方,方便居民参与。

其次,场
所的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到民俗活动的特点,比如需要有足够的空间
来举办舞龙舞狮、庙会、传统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

此外,场所的
建筑风格也应该体现当地的传统文化特色,让人一进入就能感受到
浓厚的民俗氛围。

在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考虑场所的设施配备。

例如,需要
有舞台、音响设备、灯光设备等,以满足不同类型的民俗表演活动
的需求。

同时,还要考虑到场所的卫生设施、停车场、安全设施等,以确保居民在参与活动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服务和保障。

此外,民俗活动场所的管理也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
管理制度,确保场所能够长期稳定地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管理机
构可以与当地的文化、民间团体合作,共同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让
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交流。

最后,我们还需要考虑场所的可持续发展。

除了举办传统的民
俗活动外,还可以开展一些文化创意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同时,也可以考虑将场所开放给商家或者艺术家举办市集、展览等
活动,为场所的运营增加一些收入来源,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总之,修建民风民俗活动场所需要考虑到位置选择、设计风格、设施配备、管理机构等多个方面,以确保场所能够充分发挥其在促
进社区文化交流和传统活动中的作用。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   居住民俗

第六章居住民俗一、建筑居住民俗概述▪1、居住民俗定义:在文明进程中,某种共同体(民族、阶层、同一地域的人们)在选址、建房、迁入、居住这四方面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惯例,世代因袭,构成了这一共同体的居住民俗。

▪从居住行为的一般流程来看,选址的规则、建房和迁入的礼仪或禁忌、定居生活的惯例,都属于居住民俗。

2、中国居住文化的发展历程穴居《易·系辞》说:“上古入居顺野处”风篱、巢居风篱人类最古老的建筑形式之一。

传说中的“有巢氏”时代定型期房子▪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结构的草屋。

二、建筑居住民俗表现(一)民居类型:(二)建筑结构(三)居住惯例(一)民居类型1、庭院式2、窑洞3、干栏式4、碉房5、帐篷6、阿以旺1、庭院住宅(1)四合院、三合院、东北大院(2)南方的天井院(3)一颗印和三房一照壁(4)塞北堡子和客家土楼四合院▪所谓四合院,是指出东、西、南、北四面房子称为正房(北屋)、倒坐房(南屋)、东厢房、西厢房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

长期的生活经验形成了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特点,房子都有堂室、庭院、院墙、院门、拦厩、厕所等。

乔家大院(华丽舒适)山西天井房山西平遥苏州园林玲珑精致苏州民居▪江南民居的平面布局方式,与北方的四合院大致相同,都是封闭式院落,但相对紧凑一些。

住宅的大门一般开在中轴线上,中轴线上的第一座房子是用来接待客人和举行典礼的大厅,后面院内多有二层小楼,为了通风采光,院墙上都开有漏窗,房屋也前后开窗。

▪南方炎热潮湿、多雨的气候特点,对江南的建筑产生了极大影响,为了防潮避湿气,江南民居的墙一般较高达,开间也大,设前后门,便于通风。

同时,为了隔绝地上地上的湿气,一般为两层建筑,二层做卧室。

底层多为砖墙,上层为木结构。

安徽民居青瓦、白墙,朴素淡雅、马头墙造型。

安徽宏村徽州民居▪徽州民居最突出的特点是马头墙和青瓦。

马头墙高人,能把屋顶都遮挡起来,起到防火的作用。

门楼用石雕和砖雕进行装饰,装饰纹样富有生活气息。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

羌族建筑艺术及民风民俗羌族碉楼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索挢、栈道和水利筑堰等最著名。

“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

碉楼多建于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用以御敌和贮存粮食柴草。

碉楼有四角、六角、八角几形式。

有的高达十三四层。

建筑材料是石片和黄泥土。

墙基深135米,以石片砌成。

石墙内侧与地面垂直,外侧由下而上向内稍倾斜。

修建时不绘图、吊线、柱架支撑,全凭高超的技艺与经验。

羌族民居羌族民居为石片砌成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3米余。

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

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和鸡粪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漏雨雪,冬暖夏凉。

房顶平台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

有些楼间修有过街楼(骑楼),以便往来。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色。

因为羌族聚居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的岷江上游地区,这里山脉重重,地势陡峭。

羌寨一般建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

羌族节日一、羌历年羌族最重要的的传统节日是羌历新年。

时间是农历十月初一,一般为3-5天。

节日期间停止劳动、出门。

聚集家中,用面粉做成各种形状的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

有的地方还由端公跳神至神树林,杀羊撒血在祭坛前敬神,羊肉分给各家带回,再合家并请亲友饮自制的咂酒,唱酒歌、跳锅庄舞,共庆丰收。

羌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男女老少大都会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论是在劳动生产、婚丧嫁娶,都要唱歌跳舞。

而节日则是唱跳的最好时机。

因此,逢年过节,羌民都要尽情歌舞。

酒歌是年节时"咂酒"对唱的一种传统的歌唱形式。

唱时主客并排而坐,轮流对唱,节奏缓慢而旋律优美,声音高吭,拖腔婉转,具有典雅朴素的优美风格。

歌词长,多表达吉祥,视贺与酬谢谢意或叙述家史与追忆祖先业绩。

节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

形式有"跳锅庄","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锅庄"最为流行。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一、民风民俗的概念民风民俗是指某一地域内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和风俗习惯,它代表了一种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国家,各地方的民风民俗各有特色,反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

下面将逐一介绍中国各地的民风民俗。

二、北京的民风民俗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是历史悠久的古都之一。

在北京,有许多独特的民俗活动和文化传统。

例如,每年农历新年期间,北京会举办盛大的庙会,人们会穿着传统的汉服,品尝各种传统美食,观赏民间艺术表演。

此外,北京还有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等,这些都是北京独有的民风民俗。

三、上海的民风民俗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民风民俗。

上海的民俗文化深受海派文化的影响,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十里洋场”。

在上海的老城区,可以欣赏到众多的老建筑、老弄堂和具有浓郁的本土气息的小吃店。

此外,上海市区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庙宇和祠堂,每年都会举办各种庙会和民俗活动,如庙会、祭祀等,这些传统活动都是上海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成都的民风民俗成都是四川省的省会城市,也是川西地区的交通中心。

成都的民俗文化以川剧、川菜和蜀绣著称。

川剧是四川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做搭配和脸谱变化独特而著名。

川菜则以麻辣味道而闻名于世,具有独特的口味和烹饪方法。

此外,蜀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绣工精细、图案别致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这些传统文化都是成都民风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广州的民风民俗广州是中国南方的一座重要城市,也是广东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广州的民风民俗以粤剧、客家菜和喜庆活动为特色。

粤剧是广东传统戏曲的代表,以唱腔婉转动听和演员的精湛演技而闻名。

客家菜则以清淡、鲜美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此外,广州还有许多传统的喜庆活动,如赛龙舟、舞狮子等,这些活动都体现了广州的民俗文化。

六、西安的民风民俗西安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

西安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民风民俗也具有独特的特色。

北京建筑民风民俗介绍

北京建筑民风民俗介绍

北京建筑民风民俗介绍北京,这座古老而现代的城市,就像一本厚重的书,每一页都写满了建筑与民风民俗的故事。

北京的建筑啊,那可真是一绝。

故宫就像一位威严的老者,静静地坐在北京城的中心。

那红墙黄瓦,高大的门楼,还有数不清的宫殿建筑群,一砖一瓦都透着皇家的气派。

走进故宫,就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河。

那太和殿,巍峨耸立,就像一座金山,在阳光下闪耀着光芒。

它的每一根柱子都粗得像大树一样,支撑起了整个大殿的威严。

你想啊,以前的皇帝就坐在那龙椅上,接受着百官的朝拜,那场面得有多壮观呢?这故宫的建筑,就像是古代建筑技艺的大集合,每一个角落都藏着匠人的心血,这难道不像是一件超级巨大的艺术品吗?胡同和四合院也是北京建筑的典型代表。

胡同就像城市的经脉,四合院则是经脉上的明珠。

胡同窄窄的,弯弯曲曲,两边的四合院的大门啊,有的是古旧的木门,上面的铜环都已经被岁月磨得发亮了。

四合院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堡,四面房子围起来中间有个小院子。

在四合院里,邻里关系那叫一个亲近。

夏天的时候,大家都在院子里乘凉,孩子们跑来跑去玩耍,老人们摇着蒲扇聊天。

这种感觉就像是一家人似的,四合院把大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这和现在那些高楼大厦里,邻居之间互相不认识的情况,简直是天壤之别啊。

再说说北京的民风民俗。

北京人那是出了名的热情好客。

就像你去北京朋友家做客,一进门,主人就会热情地招呼你,沏上一壶香茶,拿出各种小吃来招待你。

这感觉就像是春风拂面一样温暖。

北京的春节那可是热闹非凡。

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节奏。

家家都开始打扫屋子,贴春联,这春联就像给房子穿上了新衣服。

到了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桌子上摆满了各种美味佳肴,什么烤鸭啊,饺子啊。

饺子就像一个个小元宝,寓意着财源广进呢。

吃完年夜饭,就等着看春节联欢晚会,守岁。

这时候整个北京城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就像一个欢乐的海洋。

北京还有很多独特的民俗活动。

像庙会,那可是人山人海。

庙会上有各种各样的小吃,糖葫芦就像一串串红玛瑙,又酸又甜,咬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

徽州古民居建筑文化在我国东南部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处有一片美丽的丘陵盆地,汉代以前,山越人就居住于此。

魏晋南北朝时这里称新安郡,隋唐五代时称歙州,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改称徽州。

明清时期的徽州府基本上与上述地域相当。

宋代以后八百年间,这里是一个相对稳定而完整的文化地理区域。

徽州为我们遗留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和大量的古民居建筑。

20世纪80年代,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北京香山饭店第一次将徽州民居的风格和特点融合使用在现代建筑中,向世界展示了它独特的魅力。

随后,徽州民居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筑语言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内涵,埃及的金字塔、希腊雅典的卫城建筑群、法国的凯旋门,无不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化精神,徽州的古民居建筑也是如此。

一、形式之美徽州古民居建筑像一条历史的链条环环相扣,虽然已无法找到完整的唐、宋、元代的古建筑,但在遗存的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中,我们还会找到历史传承的痕迹。

从唐代开始,大量北方的先民移居徽州,带来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也影响到建筑的形式及风格。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徽州古民居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美绝伦的建筑及装饰风格而独放异彩。

以卢姓为主,西递则以胡姓宗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聚族而居,每一个村落和族群的建筑包括民居、祠堂、寺庙、戏台、牌坊桥、塔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居住—祭祀—宗教—娱乐—伦理—风水文化体系。

徽州民居的建筑多为院落式,一般坐北朝南,倚山面水,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室,厅堂前方有天井采光通风,亦含有“四水归堂”和“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

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高低变化,错落有致。

徽州建筑整体的造型与平面布置变化不大,但整体的空间布局依自然山水形态顺势而为,建筑轮廓线颇具形式美感。

高低错落,刚柔曲直,虚实变化,简练重复,丰富的空间层次,被持续分割的优美的天际线,这些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在徽州民居建筑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壮族民风民俗

壮族民风民俗

建筑
木楼上面住 人,下面圈牲畜。 前厅用来举行庆 典和社交活动, 两边厢房住人, 后厅为生活区。 屋内的生活以火 塘为中心,每日 三餐都在火塘边 进行。 壮族喜欢依 山傍水而居。在 清山绿水之间, 点缀着一栋栋干 栏式木楼,这就 是壮族人民的传 统民居。
壮族村寨依山傍水,大多数房屋仍然保持古老 的“干栏”形式,因为居住地区不同而形式各异 。 房前多搭一个竹木晒台,晾晒衣物和粮食等。
村民比较 喜欢聚集 在一起, 房屋一间 挨着一间。
村落远观图
服饰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 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 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 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的壮族妇女头上 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 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 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 的用三”是壮族地区最大的歌圩日,又称 “歌仙节”,相传是为纪念刘三姐而形成的民间纪 念性节日。198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 将这一天定为壮族的全民性节日——“三月三”歌 节。每年的这一天,各地都要举行盛大的歌节。歌 节期间,除传统的歌圩活动外,还要举办抢花炮、 抛绣球、碰彩蛋及演壮戏、舞彩龙、擂台赛诗、放 映电影、表演武术和杂技等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 动。四海宾朋云集,歌如海,人如潮。那不绝于耳 的嘹亮歌声,寄托着人们对歌仙刘三姐的思念和对 丰收、对爱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在农历正月初一、十五、三 十日,各村的小伙子组成铜鼓队, 把铜鼓抬到村附近的高山顶上悬 于木架,首先击鼓祭祖,然后进 行击铜鼓比赛。比赛规则是大鼓 对大鼓,小鼓对小鼓,以四面为1 组,每鼓3人,轮换着打,不能中 断。以打得响亮动听、节奏明快、 耐力持久为胜。比赛往往通宵达 旦。同时,男女青年结伴纵声对 歌。比赛结束,人们用从家里带 来的食物进行野餐,欢歌笑语响 彻山谷。

壮族民风民俗的作文素材

壮族民风民俗的作文素材

壮族民风民俗的作文素材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民风民俗。

壮族的民风民俗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壮族民风民俗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壮族的民风民俗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壮族风俗习惯建筑在青山绿水之间,点缀着一栋栋木楼,这就是壮族人的传统民居。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

中国居住民俗解读
中国居住民俗

.四合院 二 .干栏 三 .土楼 四 .黄土窑洞 五. 毡房
110205118
刘慧芸
居住民俗
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域的广大民众在居
住活动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属于本群体 的独特的民俗习惯模式。 如居所新建时的一系列仪式,居所内部物品 的摆设,家庭成员住房的分配以及住房之间 的相互协调等等。
土楼文化内涵


第一、蕴含着客家同宗血缘凝聚力,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 的凝聚中心。土楼集体聚居的特殊性,反映了强烈的家族伦 理制度。 第二、 八卦土楼包蕴了道家深刻的哲学思想。在客家土楼 建造中,不仅八卦土楼完全以八卦精髓为建楼指南,亦多用 八卦择地定位,镇宅禳邪,出煞保安。
第三、 土楼内设学堂、题对联诗文,使土楼深具浓厚的文 化性。 第四、 土楼由封闭式向半封闭开放再到开放式的转变,反 映了客家人作为一个民系由弱而强,反客为主的历史变化。
四. 黄土窑洞
有诗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休笑土窑无厦房, 虽然不是神仙洞,可爱冬暖夏天凉 。
黄河中游是世界上黄土最发育的地区,为中国传统 窑洞建筑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黄土资源。 黄土窑居取之自然且融于自然,具有因地制宜、就 地取材、施工简便、造价低廉、适应气候、可再生 性强等特点,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地下热能和覆土的 储热能力,是天然的节能建筑。


三. 土楼
福 建 土 楼

土楼的历史源远流长,它产生于11—13世纪(宋元时期),经过14—16世纪 (明代的早、中期)的发展,至17—20世纪上半叶(明末、清代、民国时期) 达到成熟,并一直延续至今。而这一过程又与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迁密切相 关,福建尤为明显。
土楼的建筑工艺

侗族的民风民俗

侗族的民风民俗

侗族居住的村寨一般具有依山傍水的特点。

侗寨一般坐落在群山环抱之中,寨边梯田层层,寨脚溪河长流,寨头村尾树木参天。

大的侗寨六七百户,小的二三十家。

侗寨的房屋建筑,一般是用杉树建造的木楼,有一至二层的小楼房,也有三到四层的大高楼。

鼓楼是侗寨中最具特色的建筑物。

鼓楼底部一般呈方形,少数呈六面形,中央设有火塘,四周配有长凳,是鼓楼的实际使用部分。

多数楼内不分层,贯通到顶。

外廓密叠的层檐为装饰性楼层,飞阁重檐,层层而上,气势雄伟。

鼓楼不仅是侗族建筑艺术的结晶,更是侗族文化的载体。

古代以来,凡聚众议事,制定村规民约,调解民事纠纷,抵御兵匪等重大活动均在鼓楼进行;逢年过节,迎宾送客,对唱大歌,“多耶”踩堂等均在鼓楼进行;平时闲暇,人们则聚集在鼓楼休息,谈论家常、讲故事,弹琵琶、唱古歌,或说古论今。

在侗族聚居的地方,有河必有桥。

桥梁大都建筑在村前寨尾的交通要道上,有木桥、石拱桥、石板桥、竹筏桥等。

其中名为“风雨桥”或“花桥”的长廊式木桥,以独特的艺术结构和高超的建筑技巧闻名中外。

风雨桥和鼓楼都是由侗家工匠设计建造,不用一钉一铁,全用榫头卯眼套扣接合,牢固异常,可延二、三百年不损。

在侗族山区,还有许多供人休息的凉亭,叫“风雨亭”,建筑也很精巧雅致。

侗族饮食习俗很有特色。

侗族以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米、玉米、小麦、高粱、薯类,但一般为调剂口味而搭配。

肉食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猪、牛、羊、鸡、鸭、鹅等,尤喜食鱼类。

蔬菜品种较多,以青菜、白菜、萝卜、茄子、豇豆、黄瓜、南瓜、冬瓜、白瓜、辣椒最为普遍。

妇女们经常上山采集野生竹笋、菌子、蕨菜等佐餐。

男人们农闲时猎取野猪、竹鼠、山鸡、鸟雀等食用。

酒在侗族饮食中有极重要的位置。

酒多以糯米酿成,家家都会自酿自烤。

侗家好客,以酒为礼,以酒为乐,平时则以酒消除疲劳。

糯米、油茶、腌酸和鱼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传统食品,这类食品与民族习俗息息相关,被公认为是侗家风味。

大部分地区日进三餐,很多地方早餐吃油茶,而把午餐称为早饭。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

春节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展现出独特的风貌和文化内涵。

这些建筑以其特殊的设计和建筑风格,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在这个节日里,传统民居建筑不仅代表了人们对祖先的尊敬,也承载了家庭团聚和美好祝愿的期许。

一、建筑的布局与设计传统民居建筑根据“家庭院落”的概念来设计。

院落由主屋、厢房、厨房等构成,环绕着一个宽敞的庭院。

这种布局体现了中国传统家庭的观念,强调家庭的团结和尊重。

主屋是整个建筑的核心,通常由多个房间组成,用于家庭聚会、祭祀和招待客人。

主屋通常朝向南方,以便最大限度地接受阳光,使房间更加明亮和舒适。

厢房则用于居住家人,有时也作为客房使用。

厨房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常常位于院落的一角,与主屋和厢房相隔一段距离。

这样设计可以减少厨房烟雾对居住区的影响,同时也确保了食物的安全和卫生。

二、建筑材料与结构传统民居建筑采用了天然材料来构建房屋,如木材、石块和土坯。

这些材料不仅具有环保性,也有助于调节室内温度,使房屋更加舒适。

建筑结构注重平衡和稳定,通常采用梁柱结构。

传统的屋顶采用斗拱和歇山的形式,以确保房屋的稳定性和抗震性。

屋顶覆盖着灰瓦,颜色通常为红色或黑色,给人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感觉。

三、装饰与寓意传统民居建筑在外观和内部装饰上注重细节和寓意。

建筑的外墙常常用青砖铺砌,墙上可能会绘制一些花纹或文字,寓意着家庭的和谐和繁荣。

在屋内,挂着各种吉祥的装饰物,如红灯笼、春联和福字。

灯笼象征着祥瑞和希望,寓意着新的一年必将充满喜庆和好运。

春联则是一种对家庭和平安祥和的祝福,常常用四个字的对联表达。

同时,传统民居建筑的庭院也是装饰的重要部分。

庭院常常种植着各种花草树木,如梅花、兰花和竹子,代表着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总结:传统民居建筑在春节期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它们不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是家庭团聚和祖先尊敬的象征。

从建筑的布局到装饰的细节,都蕴含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愿。

通过传统民居建筑的欣赏和传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的民俗文化。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
1. 四合院:四合院是汉族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主要分布在北京、河北、山西等地。

它由四个房屋围成一个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院落,中间是一个露天的庭院。

四合院通常采用砖石结构,建筑风格严谨、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 窑洞:窑洞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黄土高原地区,如陕西、山西、河南等地。

窑洞是在黄土坡上开凿而成的,呈拱形,内部空间较大,可以容纳多个房间。

窑洞具有冬暖夏凉、节能环保等优点,是当地居民的主要居住形式。

3. 客家土楼:客家土楼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独特类型,主要分布在福建、广东、江西等地。

它是用土坯或砖石建成的圆形或方形建筑,通常有多层,每层有多个房间。

土楼具有防御性能强、通风采光好等特点,是客家人民居文化的重要代表。

4. 水乡民居:水乡民居是汉族传统民居的一种特殊类型,主要分布在江南水乡地区,如江苏、浙江、上海等地。

它是一种临水而建的建筑,通常有两层或三层,底层是架空的,用于停放船只和储物,上层是居住空间。

水乡民居以白色的墙壁、黑色的屋顶和精巧的木雕、石雕等装饰为特色,体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水乡文化。

总之,汉族的传统民居类型丰富多彩,每一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反映了汉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清明节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清明节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

清明节的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清明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一个与民居和建筑风格相关的节日。

在清明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祭拜祖先,并且重视传统的民居和建筑风格。

本文将介绍清明节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的特点和相关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传统民居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在中国古代,居住环境对人们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传统民居借鉴了自然的风水理论,将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传统民居通常采用方形或矩形的平面布局,四面环境,中间有天井或庭院。

这样的布局不仅有利于通风和采光,也符合了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惯。

清明节传统民居的建筑风格多样,主要有北方的坡顶式建筑和南方的歇山式建筑。

坡顶式建筑以北京的四合院为代表,由一排排独立的房间围绕天井而建。

四合院的布局不仅满足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私密性,也方便了家人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歇山式建筑则主要分布在江南地区,它以湿润的气候和丰富的降雨为基础,更加注重排水和防水。

这种建筑风格通常有两个坡屋面,屋顶中途有一段平坦的檐口,形状酷似一座连绵不断的山脉。

除了建筑风格,清明节传统民居的外观和内部装饰也注重细节和与自然的融合。

传统民居的外墙常常使用青砖或红砖,给人一种沉稳和历史感。

屋顶多采用黑色琉璃瓦,同时搭配稻草、木材等材料,既起到了防水的作用,也展现了民居的民俗特色。

在内部装饰方面,传统民居注重自然材料的使用和装饰的细节。

家具和木制品多采用原木或红木材料制成,以增加整体的环保性和文化氛围。

传统的墙壁多以白色或淡黄色为主,配以各种绘画、书法和瓷器等装饰品,给人一种典雅和朴素的感觉。

此外,传统民居中还经常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窗花、挂画和壁画等艺术品,以增添房屋的美感和艺术氛围。

清明节传统民居与建筑风格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髓和智慧。

它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传统民居通过自然材料和布局的合理运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健康和和谐的居住环境。

春节的民间建筑

春节的民间建筑

春节的民间建筑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家家户户都在这个时候进行各种庆祝活动。

民间建筑在这个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介绍春节期间常见的民间建筑为主线,探讨它们的特点和意义。

一、庙宇春节期间,人们会前往庙宇祭拜神灵,祈求来年的平安和福运。

庙宇作为信仰的象征,承载着人们的虔诚和敬意。

庙宇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古老的木质结构,有的是砖石结构。

无论形式如何,庙宇都常常被装饰得金碧辉煌,彰显出喜庆的氛围。

在春节期间,庙宇燃起香火,灯火通明,人们在这里祈祷祝福,感受宗教和文化的力量。

二、门神贴画门神贴画是春节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它以艳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

门神贴画一般是在大门两侧贴上,用来驱邪避祸,保护家庭平安。

这些贴画通常描绘食欲旺盛、龙马精神的门神形象,给人带来喜庆和祥和的感觉。

在春节期间,门神贴画更是成为了人们家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让民间艺术焕发出独特的魅力。

三、灯笼灯笼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装饰品,一盏盏明亮的灯笼照亮着夜晚,也带来了新年的喜庆氛围。

灯笼的形状多样,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方形,还有的是各种各样的动物形象。

无论是传统的红灯笼,还是现代的LED灯笼,它们都以独特的图案和娇艳的颜色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家门口或者街道上挂起灯笼,营造出热闹而喜庆的气氛。

四、窗花窗花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瑰宝之一,它通过在纸上剪出各种花草、动物等图案,然后贴在窗户上,使得屋内外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息。

窗花的制作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巧妙的构思,它们常常以寓意吉祥和美好为主题。

春节期间,人们会用红纸或彩纸制作窗花,把它们贴在窗户上,借助阳光的照射,窗花的色彩绚丽夺目,给人们带来了温馨与愉悦。

五、年画年画是中国春节期间重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它以明快的色彩和生动的形象展示着丰收和吉祥的场景。

年画通常描绘了各种各样的图案,如舞狮、舞龙、厨房场景、农田景象等,寓意着幸福、健康和兴旺发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与民风民俗
建筑是建筑物与构筑物的总称,是人们为了满足社会生活需要,利用所掌握的物质技术手段,并运用一定的科学规律、风水理念和美学法则创造的人工环境。

我们的建筑从原始社会为了躲避风雨雷电的袭击和猛兽的伤害,利用树枝、石块构筑巢穴,供栖身之用,到现在不仅要坚固、保暖、实用、美观,还要符合各地的天气气候及民风民俗的需要。

我们也可以从一个建筑的样式大致知道它会被建在哪,那里的天气气候会怎么样,有什么样的民风民俗。

居住建筑是最基本的建筑类型,是出现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建筑群落。

由于中国各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情况和民风民俗的不同,各地民居也显现出多样化的面貌。

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

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

“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四合院建筑之雅致,结构之巧,数量之众多,当推北京为最。

四合院形成了一个符合人性心理、保持传统文化、邻里邻外关系融洽的居住环境,形成了以家庭院落为中心,街坊邻里为干线,社区地域为平面的社会网络系统。

其历史已有三千多年,以山西、陕西、北京、河北的四合院最具代表性。

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它积淀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我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圆楼、客家土围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在中国的传统住宅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

在客家人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

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

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又由于客家人大多居住在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就诞生了客家人“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吊脚楼,也叫“吊楼”,是苗族、壮族、土家族等的传统民居,在桂北、湘西、鄂西、黔东南地区的吊脚楼特别多。

吊脚楼多依山就势而建,呈虎坐形,后来讲究朝向,或坐西向东,或坐东向西。

其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

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

这类吊脚楼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

南方自由式民居是指不采用院落形式,总体构成和单体造型都十分自由的民居,主要分布在南方乡野和小城镇。

自由式民居多数规模较小,特别重视空间的合理利用,不特别强调礼法制度,一切在其他民居中特别重视的尊卑亲疏的区分,在这里都不太受重视,设计思想近于"功能主义"。

但它们仍然追求造型的完美,因为冲脱了礼制的约束,思想解放,组合灵活,所以更加多样。

可见,我们的建筑在建造的时候是有依据的,要根据当地的气候、风土人情、民风民俗而来。

而民风民俗也一直存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并将一代一代的流传下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