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
《边城》的主题意蕴及其现实意义《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代表作,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风土人情、人物性格、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命、人性的思考。
《边城》的主题意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故乡情结:《边城》是沈从文对故乡的回忆和描绘,充满了对湖南乡村风土人情的赞美和怀念。
通过描绘小镇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人物形象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思念之情。
2. 生命意识:《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人生命形态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如翠翠、傩送等,都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珍视。
3. 人性探讨:《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他们的性格、行为、情感都成为作者对人性的探讨。
小说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4. 民族文化:《边城》以湘西小镇为背景,通过对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价值观等的描写,展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的关注和传承。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地区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
《边城》在文学、文化、人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文学价值:《边城》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色,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小说中展现的故乡情结、生命意识、人性探讨等主题,引发了读者对生命、家乡、人性的思考和反思。
2. 文化传承:《边城》通过对湘西小镇的文化描写,展示了湖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价值观念。
小说中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湖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内涵。
3. 生命教育:《边城》通过展现人物的命运和遭遇,让读者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珍贵。
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能够引导读者珍惜生命、关注自我成长和人生发展。
4. 人性启示:《边城》中的人物形象具有丰富的个性特点,他们的行为和情感表达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小说中的主题意蕴,引导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5. 社会反思:《边城》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如家庭观念、婚姻制度、社会道德等。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説的文化内蕴【正文】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特立独行、别具个性的日益引人注目的小说大师,他终生为之构筑的“湘西世界”以其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散发出浑厚自然的审美价值。
他的作品虽然很少描写惊心动魄的社会巨变和激烈复杂的矛盾冲突,但却因风格的深远自然、清灵纯朴、和谐隽永而编织出一幅“乡村中国”的美的图画。
一、美轮美奂的湘西之景回归于自然、融合于自然,是老子人生最高境界。
沈从文正是本着这种古老的文化情绪走向文学创作的殿堂,他自称“乡下人”,出生于湘西黔北、川东交界的山区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汉族杂处的地方;他的血管里流着苗族“健康的血液”,家庭出身世代行伍,他也在湘西的土著部队当了7年兵,在长达千里的沅水流域,度过了“不易设想的痛苦怕人生活,也因之认识了旧中国一小角隅好坏人事”。
并把“这一小角隅好坏人事”以艺术的灵光之笔带给无数的读者。
他凭着爱和同情去看自己的乡土、亲人、士兵、农妇、水手、和勤劳的少女。
他迷恋故乡的河流山川、风土人情,尤其是跑到北京之后对现代文明下都市社会里人性之恶的厌弃,希望返归于湘西乡人淳朴率真的善美人性。
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对湘西的描写几乎是田园牧歌式的,体现了生命与自然合一的精神境界。
沈从文的小说,触目皆是湘西的山光水色、花草树木,美丽的大自然造就了这里的恬静、和谐民风与古朴、淳厚的民情。
凡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无不被他那情致缠绵的乡土之爱所陶醉,使这里的芸芸众生可爱又可悯。
《边城》中傍山依水的“茶峒”小山城里,人与自然息息相通,老船夫、翠翠与黄狗、渡船相依为命。
主人公翠翠是生于这个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孤雏”,“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晒得黑黑的,……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
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和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的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翠翠是沈从文刻画的一个纯善少女的典型,是自然化的人的代表。
另一方面,茶峒小镇善良诚挚的平民百姓及古朴原始的人性描写,构成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人间佳境,这里的人没有狡诈与欺瞒,没有敌意,表现出平等互爱的人伦关系及重信守约的人际关系。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边城》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
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探析篇1摘要:《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既有浪漫主义的思想,也蕴含着深刻的现实主义韵味。
《边城》中描述的生活取自现实生活,但是却有高于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理想化的,其中蕴含着深刻的人性美与自然美。
本文主要分析《边城》的人性美及其传统文化内涵。
关键词:《边城》;人性美;传统文化内涵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代表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都贯穿着自己对于人性美的追求。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其中表达出了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人生姿态。
《边城》创作于1934年,这一段时期正是我国矛盾最为突出的时期,沈从文希望利用人性美来完成治疗社会大众心灵的使命,这种人性美就是中国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有机统一。
一、翠翠与傩送的人性美《边城》中描述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形态,这里青山绿水,有着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风土人性,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没有社会规则的约束,每个人都真诚、热情,大家相互帮助、温和善良。
翠翠是《边城》的女主角,是一个聪明活泼、天真无邪的少女,也是作者理想人性的代表,翠翠是自然的女儿,在她一出场,作者就用浓重的笔墨描写了翠翠的自然美,翠翠的这些美都是自然美。
自然的社会环境也让翠翠具备了天生的温顺与善良,她虽然有这个年纪孩子应有的胆怯,但是在环境的影响下,就变成的活泼和天真,翠翠之所以会养成这样的性格,正是由于自己周围的人都拥有这淳朴、善良的性格。
与傩送之间的爱情也是淳朴的,她喜欢傩送并非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一种自然的情感,这种执着与忠贞的情感正是当时社会所缺乏的。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本文以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边城》为根基,通过湘西儿女翠翠恋人傩送的爱情悲剧,反映出湘西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凉的人生,寄托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民族的就是国际的,沈从文的小说常常如一曲悠扬动听的田园牧歌,而他对“人与自然契合”的湘西的自然美、风物美和人性美进行了热情的歌颂,极力创造出一种古朴宁静的乡村文化景观。
他构筑的那个“湘西世界”触及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积淀的“天人合一”的理想社会的原型,满足了时代缺陷的需要,也震撼着人们的灵魂,使其作品获得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沈从文与他的小说,毫无疑问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璀粲的明珠,它的光芒照耀着每一个穿越历史空间的灵魂。
他的作品以它深厚的文化内蕴为中国现代文学注入了活力,铸造了生机。
在宿命的超越与回归中,沈从文以其独有的方式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化进行了重建,针对当时的“革命文学”提出不同的理论和主张。
这种重建虽在当时没有产生广泛的影响,然而对20世纪中国文学的历史发展,却是意义深远。
写作具体安排如下:一、沈从文与《边城》(一)、《边城》的“牧歌风”和沈从文的“牧歌情调”(二)、《边城》道德之善和诗性之美(三)、《边城》的整体性和普遍性二、“河”与《边城》和沈从文三、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摘要】:沈从文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现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
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正因为如此,沈从文小说中透射出浓浓的文化内蕴,并以此涵盖所有的文字之中,借用沈从文自己的话来理解《边城》:“……事实上却等于把我那小小地方近两个世纪以来形成的历史发展和悲剧结局加以概括性的记录。
凡事都如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
”“……内中写的尽管只是沅水流域各个水码头及一只小船上纤夫水手等等琐细平凡人事得失哀乐,其实对于他们的过去和当前,都怀着不可形诸笔墨的沉痛的隐忧,预感到他们明天的命运——即这么一种平凡卑微的生活,也不容易维持下去,终将受到来自外部另一方面的巨大势能所摧毁。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沈从文是描绘风土人情的高手,他画出一幅幅风俗长卷,婚嫁、习俗、服饰、神话、传说、信仰、礼节……无所不有,无所不奇,使他成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他特别善于揭示这些一代一代流传的古风习俗人情世态所包含的人情美和人性美,令人神往,令人惊叹。
加上沈从文运用泥味土香十足的方言土语,这更使他的充满浓郁的湘西地方特色。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论沈从文小说的民俗意蕴摘要:提及沈从文,史上惯以“乡土作家”称之。
其创作的作品大部分都涉及他的家乡湘西的风土人情,文字里时刻流露出对故乡的爱。
就像沈从文自己说的,他就像江边的一个船夫,边划船边看景边感悟。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民俗风情;文化意蕴一、研究缘起——文学创作中的民俗文化选择取向(一)沈从文概况及其特色分析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凤凰县[1]。
二十二岁时,他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自称“最先的职业作家”。
[2]身为凤凰人的沈从文,湘西的民俗风情对他的创作意义重大。
在《从文自传》中,他写道:“我就是一个不愿明白道理却永远为现象所倾心的人。
”“我永远不厌倦的是‘看’一切。
”[3](二)沈从文作品的民俗价值确定——以小说为例进行研究沈从文在《阿丽思中国游记》(第一卷·后序)中写道:“说到学力,我没有读过什么书,另外我有点话,我没有读书,与其说是机会,不如说是兴趣吧。
” [4]凭借写作,沈从文从一个他口中的“乡下人”跻身上流社会。
然而,他也曾受到许多人的批判。
在1948年写的《斥反动文艺中》把沈从文放在反革命反人类的位置上大肆批判。
[5]所幸的是经过历史和时间的检验,其作品中隐含于乡土风俗之下的独特的美感终于为世人所见。
二、风情画卷——沈从文小说的民俗特色沈从文出生、生长都在湘西地区,他的小说作品中许多都是关于湘西地区人情风貌的描绘。
其中交通民俗、节日民俗、婚丧礼仪、神巫崇拜、民歌俗语等在小说中体现最多,也最让人印象深刻。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作者:郭传梅来源:《成才之路》2008年第36期一、文化选择及创作目的中篇小说《边城》是沈从文早期的代表作,写于1930年,小说所写的是民国初年湘西边区的一座小山城里的爱情悲剧故事。
尽管民国初年的荣峒山城交通闭塞,固守着小生产者的自然经济和社会秩序,保留着古朴的民风习俗,但是在那里却也经历过清朝的暴政和民众的反抗。
加上茶峒与外界亦常有“水陆商务”的交往,决不可能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世外桃源。
可《边城》中的各类人物无论贫富,几乎人人都善良正直,忽略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别。
例如,对王团总的描写,除了写他以“一座碾坊”作陪嫁的引诱之外,几乎未曾触及他一点的卑污心理。
作者为什么会在那样一种纷乱之中,还会有这样一份“闲情雅致”呢?作者是希望通过这种和平、宁静的有着原始民风的特殊的人生形式,“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的人生形式”的描写来与外界那种动乱、喧闹,无秩序地堕落的人的生活状态相对照。
对湘西边界里完美人性的赞美与歌颂,实际上也就是对外界社会的一种否定。
在两相对照中,呼唤全民族的醒悟,寄托着作者对重塑全民族性格的期待。
作者对故乡自然美、人情美和乡民原始生命力的礼赞,表明他站在乡村中国立场上来看待整个中国进入现代文明的痛苦历程。
作者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就是自然人性理想。
即一种未经现代文明玷污,未受世俗礼法约束的自在状态的人性。
从两相比较中。
也可以看出沈从文由此作出了全现代人吃惊的文化选择:对文明社会所引以为自豪的“秩序”和“美”极为反感,而对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和粗糙朴实的灵魂却非常向往。
这种反文明反理性的文化选择不可能不引起人们的困惑乃至误解。
但如果我们把这种文化选择还原于20世纪初历史文化的氛围中,还原于理性与人性的原始冲突时,就会感到沈从文的文化选择隐含着非常深广的民族忧患意识。
以及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普遍性困惑。
湘西人身上注入了民族原始文化的因子。
表现出朴素勤劳、善良等优美的人性,而现代文明里的现代人则混乱、堕落无秩序。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解娅婷
学生姓名:解娅婷用户名:xieyating所属教学服务中心:云南省昆明市广播电视大学指导教师:吴新苗提纲: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一、引言1.提出中心论题:沈从文的小说是作家理想、希望和追求的具像化。
他的湘西世界不再是个人情感的承载物,而是整个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承载物。
沈从文用他抒情般的笔调和诗化般的语言,勾勒出了湘西优美的风物、人情画卷,通过以《边城》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他的视野里发现了整个人类,在河流中映见出整个人生。
一种崭新的,更庄严些与透入些”的对现实的掌握和解释在他心里涌动,一种通向“新的真实”的文学形式和内容在呼之欲出,并使当时的沈从文相信,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完成这项伟业。
2.说明写作意图:沈从文以湘西世界为基点发现了淳朴、自然、美、善的人性,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来阐释这种本真自然的人性虽然美丽却又是简陋的。
从沈从文话中与无数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他的很多作品的根在于那个沉思中的时代、那个独具特色的湘西地域和那永远也奔腾不息的浩荡沅水所蔚成雍雍大气的沅水文化,这种独特的、地域的、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意蕴成为了沈从文小说的生命之根。
二、本论(一)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与外延1.沈从文小说中的文化内涵2.沈从文小说《边城》中的湘西文化(二)沈从文小说《边城》中乡土情结的文化背景(三)沈从文小说中人性美的文化探索(四)沈从文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三、结论沈从文大量的小说提供了自己的作品系统——一个独立自主的艺术世界。
他自觉地使自己的创作既从“五四”流行思想的影响下脱出,又由30年代的普遍空气中脱出。
这种“独立性”却同时给他带来了损害。
“五四”彻底反封建的民主要求(包括“个性解放”的要求),30年代联系于社会革命运动的关于阶级对抗的思想,都是使现代文学获得其“现代特性”的东西。
沈从文在创作中避免社会历史判断,却不能不使他的作品包含着、体现着某种社会历史判断,这在他的创作中,也许是一种更深刻也更难以摆脱的矛盾吧。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
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与独特风格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小说作品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生动、传神,深受读者喜爱,其文化价值也是无与伦比的。
一、沈从文的小说独特风格
沈从文的小说风格独特,以自然写实为主,刻画人物形象细腻生动,注重细节描写,描绘出了人性中的善恶与复杂,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本质。
同时,沈从文的小说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融合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代表。
二、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
沈从文的小说在文化价值方面有着深刻的意义。
他的小说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文化、传统文学和现代思潮,呈现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现代文学形态。
这种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不仅开创了一种新的文学风格,而且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
此外,沈
从文的小说也深刻地描绘出了中国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反映了中国文学的地域特色,从而增强了中国文学的文化自信。
三、沈从文小说的历史地位
沈从文的小说作品是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他的作品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包括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沈从文小说的文学成就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的小说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多元文化和民族地域特色方面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小说发展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综上所述,沈从文小说的文化价值和独特风格深得人心,它们不仅代表着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成就,也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代表之一。
我们应该保护和传承这些经典之作,以便下一代能够领略到中国现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
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谈沈从文《边城》的审美内涵《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
沈从文在作品中构筑了一个质朴而又清新的世界,表现了“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使人真切感受到了湘西自然、人情和人性的美。
本文将从环境、爱情、人性三个方面分析《边城》的审美内涵。
关键词:边城环境爱情人性审美内涵一、精神神庙的湘西美《边城》开篇便将读者引领到湘西的一片旖旎风光中。
湘西地处川、湘、黔三省交界,边城茶垌较少受到现代都市资本主义文明的侵蚀。
加之那里是少数民族杂居,受过去统治者大汉族主义压迫,增加了少数民族的内聚力和团结性,而民族内的阶级、等级观念相对淡薄。
边城依山傍水,远离尘嚣,和平安详,如世外桃源。
白塔下的老人、女孩和黄狗居住在一条小溪边,“溪流如弓背……清澈透明……”这座小小的山城,鸟语花香,青山翠竹。
古朴的吊脚楼,耸立的小白塔,大自然的生命季节循环不息,大自然的美令人陶醉,而大自然养育出的子民更令人赞叹。
如此自然的神来之笔在《边城》随处可见,文字美传递着环境美。
沈从文的故乡就是湖南湘西的凤凰县,这是一个美丽的小城,古朴的民居与青山绿水浑然天成,现已成为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点。
在湘西世界里,沈从文在山与水的自然环境中度过了一般乡下孩子应有的童年,青年时在令人烦乱的军营里挣扎生存,到后来弃军从文远走北京,从此就有了他艰辛地文学创作生涯。
这期间,沈从文在都市生活中看到的是太多的血腥、伪善、残酷和丑恶。
于是他转过身来,从过去,从民间寻找生活的勇气和信心,用乡村原始的美来达到改造社会,重塑民族品德。
因此湘西这块被人们称为“中国的瑞士”的故土终被沈从文发现并钟情。
对湘西故土的思念,在潜意识里催动着他的创作激情,也使他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湘西世界虽然是原始的、贫穷的、封闭的,但又是自由的、浪漫的、独立的。
湘西山美、水美、人更美。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心中虔诚供奉的神庙,她完善、自然、淳朴、宁静、自给自足。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
浅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提纲
题目:浅谈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
摘要:作为“京派”作家的代表,沈从文在形诸笔墨时形成了一种追求生活真、善、美的艺术品格,在乡村与都市的对照中建构自己的审美天地。
沈从文不从政治经济的角度,而是从伦理道德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人生,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讴歌古朴美好的人性。
他继承了“五四”时期“人的文学”的观念和“改造国民性”的传统,所坚持的是现代意义上的人性立场和文化精神
关键词:乡村,牧歌情调,人性美,文化精神,京派小说
提纲:
第一部分:介绍沈从文的生平事迹、所属派别,分析沈从文创作的历史背景以及创作道路。
第二部分:大致介绍沈从文的作品及其风格派别,分析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蕴的内涵及外延,选取一部小说代表作加以分析品评,例如《边城》。
第三部分:查阅资料,分析总结沈从文小说的文化特质,分析其小说文化内蕴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
参考文献:
《沈从文自传》、《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
沈从文小说《边城》的文化内涵分析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将湘西文化作为创作背景,在整篇小说中都蕴含着深沉的湘西文化情节,具有深厚文化意蕴。
在我们对《边城》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指导从湘西文化入手,对其文化内涵进行深入的解析,进而形成对《边城》文化意蕴的深刻认识。
本文对笔者个人阅读感受进行了分析,并简要解析了《边城》的文化内涵,希望能够与大家共同学习和交流。
标签:沈从文《边城》文化内涵沈从文先生是我国现当代著名小说家,《边城》是其代表作之一,在小说中主要讲述了简单而美丽的故事。
在《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先生从川湘边界地区湘西小山城的生活入手,描绘了老船夫孙女翠翠以及当地青年天保和傩送的故事。
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最终不敌命运捉弄,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读者只能与翠翠感伤的等待着无法预测的明天。
在沈从文先生笔下,生动的描写了湘西边城地区人性美和人情美,并且传神的刻画了当地的秀丽景色和丰富的风俗习惯,我们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能够从中深切的感受到优美、健康而又与人性相吻合的特殊人生形式,边城中的世界实际上是沈从文先生构筑的理想世界,在其中隐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解析。
一、从湘西乡土风俗中看沈从文自然文化选择在对沈从文笔下《边城》小说进行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回归田园自然风光的追求,是一种对人生理想和文化追求的呈现,在沈从文先生的创作过程中,其主要将人性作为小说的核心,在小说中将人性的和谐和解放充分的展现出来,并且将个性思想和人道主义思想作为衡量小说主人公价值观念的尺度。
将小说《边城》作为研究对象,在阅读《边城》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自然文化思想。
沈从文在小说的创作方面所提出的自然文化理念能够通过两个句子进行概括,即非议都市生活而歌颂乡野生活,宣扬卑贱的生活而抑制豪绅的生活,其中乡野生活和卑贱的生活都是最原始的自然文化状态。
在沈从文先生所组织开展的小说创作活动中,都市生活中的底层人在生活的压力下扭曲了灵魂,上层人也逐渐变得虚伪、腐败,都市生活中普遍存在道德败坏的情况,生命的力量在都市中日渐弱化[1]。
沈从文对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与表现
沈从文对小说理论的内涵的理解与表现摘要:什么是小说?有人认为:“内容上必要有悲欢离合,结构上必须要有葛藤,极点与收场,才得谓之小说。
”沈从文则把小说看成“用文字很恰当记录下来的人事”。
“因为既然是人事,就容许包含两个部分:一是社会现象;一是梦的现象。
”他特别强调人事和梦要相混合起来,他觉得只有把“梦”成分写进去,小说才能成为有生命的。
关键词:小说内涵沈从文理解与表现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9(b)-0091-01世间万象酝酿出沈从文的文学梦,现象与梦的理性结合组成沈从文所反映的人事。
沈从文写“实”,反映人事,是为了展示边地带有质朴的氏族社会遗风、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形态;他写“梦”,目的在于幻化出自在状态的纯人性和牧歌情调的纯艺术,以寄托自己完美的理想。
沈从文乡土题材小说最大特色,就是极诗意地讲述他年轻时节经历过、见识过的人与事,这人与事在他梦魂牵绕的湘西山水间发生发展。
一切的笑与泪于是皆成了用小说形态完成的诗篇。
生命挣扎的粗线条同生存的险恶陷阱,也一一成了经由文字魔力产生的美的画面。
他决不是以一支灵魂的笔来粉饰罪孽,贫穷和愚昧的人生,他是要让人在这美的画图之外倾听到岩逢中生灵的叹息。
正如在一帘秋色之外听到季节的悲风同落叶的低泣。
在《边城》题记中他说:“我将把这个民族为历史所带走向一个不可知的命运中前进时,一些小人物在变动中的忧患,与由于营养不足所产生的‘活下去’以及‘怎样活下去’的观念和欲望,来作朴素的叙述。
”如何实现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只有在创作的“白日梦”中去营构自己心理上的乡土,构建一个充满真善美的世界。
这个梦对沈从文来说,既是艺术的也是现实的,面对着被扭曲的人性与病态的社会,梦无疑成了他的某种精神慰藉和寄托。
所以在他的小说中常常写的不是眼见的状态,而是官能的感觉回忆、梦幻也就不足为奇了。
沈从文一再说创作描写不是眼见的状态。
他说过:“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引言 (2)一、《边城》中的“美”与“悲” (2)(一)《边城》的“美” (2)(二)《边城》的“悲” (4)二、从作者的写作来源看其小说表达的文化意图 (7)(一)寄托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人性的希腊小庙 (7)(二)《边城》的牧歌情调 (8)(三)苗族文化习俗的赞歌 (9)三、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 (11)(一)湘西世界乡土地域文化的范本 (11)(二)文学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存在 (11)结论 (13)主要参考文献 (14)摘要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小说代表作家之一,他以自己丰硕的创作成果为京派小说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的生活为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的他的小说故事里充溢着浓浓的乡土味、乡土情。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边城》,《边城》通过对湘西人原始、自然生命形式的描写,体现了湘西人民的人性美。
还充分体现了他在小说创作中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湘西自然文化中的人性文化。
《边城》让人那么真切的接触到另外一种人生,读完后让人有一种莫名的冲动。
论文将以《边城》中的湘西世界作为出发点,从小说中的美与悲,写作来源以及湘西世界的文化意义三个方面来阐述其小说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沈从文;《边城》;湘西文化;人性美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引言沈从文先生一生写下很多部小说和散文集,但是在他众多的著作之中,《边城》则占据着最重要的位置。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正是《边城》奠定了沈从文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历史地位。
汪曾祺在重读《边城》时认为这是“一个怀旧的作品,一种带着痛惜情怀的怀旧”,是怀旧或乡愁使沈从文先生写了《边城》;凌宇则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初衷是欲让人认识湘西,同情湘西乃至认同湘西;也有人认为沈从文先生创作《边城》的目的是为了表现和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还有人认为《边城》寄托着沈从文先生美好的社会理想,建立一个如边城一样的桃源世界。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地域文化的描绘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湘西地区的地理、风俗、习惯等进行了细致的描绘,使读者仿佛置身 于那片神秘的土地。他通过对湘西地区的独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描写,展示了地域文化的 魅力。这种地域文化不仅是他个人创作的素材,更是他对中国多元文化的一种表达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沈从文的作品中对现代社会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性的扭曲 和文化的失落。他批评现代社会对人性的忽视和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在他看来,真正的文 明不仅仅是物质的丰富,更重要的是人性的健康和文化的传承 总的来说,沈从文的创作充满了人文内涵。他通过对人性的探讨、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对 乡土的深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反思,展示了人类生存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他的作品不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湘西地区的风土人情,更让我们思考人性的本质 和文化的传承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乡土的深情
沈从文的创作与他的故乡湘西有着密切的联 系。他的作品中所描绘的湘西世界,是一个 自然与人文相融合的美好世界。他对湘西的 乡土风情、山水草木都有着深厚的情感。这 种情感不仅体现在他对湘西的描写中,更体 现在他对人物的塑造上。例如,《边城》中 的小女孩和老船夫,他们的生活虽然简朴, 但却充满了对乡土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满足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沈从文的作品中,女性角色经常 成为他关注的重点。他通过描写 女性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和命 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对女性 的态度和观念。他对女性命运的 关注和思考,不仅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性别不平等问题,也表达了 他对女性地位提高的期望
从沈从文的创作看其人文内涵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
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的认识和理解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深入人心的作品而广为人知。
本文将对沈从文及其文学创作进行认识和理解,探索他的独特之处以及他作品背后的深层含义。
首先,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常常以农村为背景,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他深入农村生活,观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并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这些真实而生动的故事呈现给读者。
例如,他的代表作之一《边城》以一个边境小镇为背景,通过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的转折,展现了农村社会的现实困境和人性的复杂性。
其次,沈从文的作品充满了对生活和人性的关怀与思考。
他善于从日常琐事中发现普遍性的人类情感,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出来。
他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探索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他的作品中常常透露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探索,使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深入思考人的存在和社会的现实。
此外,沈从文的文学风格独特而且多样化。
他不拘一格,既能写现实题材,又能写历史传奇,还能写寓言和幻想。
他的作品语言流畅优美,常常以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打动读者。
他的短篇小说以其情节跌宕起伏、意境深远而脍炙人口,他的长篇小说则以其情节丰满、人物形象鲜明而深受读者喜爱。
最后,沈从文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
他的作品中常常探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引发读者对社会现象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挖掘,对人性的探索和呈现,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批判,都使他的作品具有了更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总而言之,沈从文是一位卓越的作家,他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对现实的关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他的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通过阅读沈从文的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他作为作家的独特魅力和他作品背后所传递的人生智慧。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巫楚文化情结
论沈从文小说中的巫楚文化情结“天人合一”是一种人文思想,体现出了人与自然间的高度和谐。
在沈从文的小说中,作家极力表现一种体现了强烈巫楚文化情结的人文神话。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世界”就是作者要极力打造的极乐世界,即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人类智慧与情感本真的摇篮、爱与美和谐的乐园。
在继屈原之后的几千年中,巫楚文化对“湘西世界”的渗透与影响,深刻地表现在后人对其人文历史的继承与嬗变过程中。
从艺术上看,如果说屈原笔下的“神的世界”乃是一个外在于自我的力量之源,那么,在沈从文那里,所谓“神的世界”乃是一个情感和秩序的自然王国。
沈从文曾认为“神即自然”[1](P125)。
即,对宇宙而言,生命的存在是自然;对人类而言,自然的生命是青春——个人或民族的青春。
沈从文要追溯并再现这个世界。
在他看来,近现代的湘西社会无疑正是人类即将或业已消失殆尽的青春世界的孑遗。
他要创造一部关于这个世界的新的神话,唤起乃至强化人类对于已逝青春时代的记忆与眷恋。
因此,在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是人神和悦的自然家园,是人类智慧与情感本真的摇篮,是美与爱和谐共存的乐园,这体现出了作家强烈的巫楚文化情结。
一如果以泛神论或无神论理解现代文化(文学)的本质,透过人类文化史的历程我们看到,人类自古以来一切之于“神”的观念都与人的自然观及其所反映的人和自然的关系相连。
起初,对自然的敬畏,造成了人对自然认识的局限,人们从自然中获取的生产和生活资源相当有限。
在此基础上,宗教文化中的神论观念应运而生,它代表着人类企图从精神上使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观念。
神的唯一的作用在于人们企图以此为目标建构人类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整一性,人与人、人与自然的情感关系处于被人为割裂的状态中。
唯有群体,而不是个体,才能成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主体。
因此,对群体性的维护也是这一文化形态的本质和最重要的目标。
出于对上述政治秩序和文化观念的否定,现代文化的主体分化出了两个重心和目标,分别以泛神论和无神论为代表,这又反映了现代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理解,即回归自然与征服自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目录内容摘要 (2)关键词 (2)正文 (3)(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 (3)(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
(3)(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6)(四)、善于捕捉人性中闪光的部份,给人物注入灵魂 (8)参考文献 (10)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摘要沈从文小说在人类文化史上作出的最有价值的贡献是:通过一系列作品,渗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提出了人类应当具有的与西方文明和东方文化完全不同的全新的第三种文化信仰,阐述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价值体系。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传统道德文化现代都市文明湘西文化个性化语言人性试论沈从文小说的文化内涵当代文学巨匠沈从文是个每个细胞都浸满了湘西文化因子的作家。
从文学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牧歌似的湘西世界;从社会的角度讲,他最大的贡献是为我们勾画了一种人性本真的湘西文化。
一、沈从文小说的文本意义在于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沈从文的小说文本(也包括其他作品)中,沈从文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现代文明和湘西文化三者进行了对比性的描绘,以此阐释湘西文化的真谛,揭示湘西文化滋养下的湘西人自然的生命形态和自然张扬的人性。
沈从文在试图构建一种自然和谐、自主自为、自然形态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他的作品中,他既反对以儒教为主的正统的中国传统礼教文化,也反对以西方文化为核心的所谓现代都市文明。
他极力将三种文化的景观和人生实质淋漓尽致地展示给世人,并将湘西文化的真善美及这种文化环境中人性的健全、生命力的雄健和个性的自由舒展推崇到所有文化之前,其目的就是告诉世人:只有湘西文化才是活的文化,才是雄强、本真、至善至美的文化,才是最充满人性、人情美的文化。
不仅正在颓败的中国甚至所谓的西方文明都应该重建、普及这样的文化,只有建立这样的文化价值体系,整个中国乃至世界才会充满生生不息的生机与活力,人类的生命力才不会枯竭和凋萎,整个社会和世界才能达到人性发展的极至。
在这里,沈从文不仅对三种文化进行了冷静的反思和理性的批判,而且他更是在宣扬和试图创造一种全新的文化价值观,并用之改造中国国民的精神和世界的人生。
在给妻子张兆和的信中说:“说句公平话,我实在是比某些时下所谓作家高一筹的。
我的工作将超越一切而上。
我的作品会比这些人的作品更传得久、播得远。
①”所以如此的自信,就是因为他在用自己的文字在创立着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不仅属于中国,而且也属于整个世界。
二、沈从文小说对传统文化和都市文明的“破”沈从文与鲁迅、老舍对中国的旧文化、中国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不同,鲁迅、老舍等作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破而不立”,没有确定旧的文化破了之后中国文化的指向。
而沈从文却上是在“破”的同时更侧重于“立”。
他要创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信仰,要创立一种以湘西文化为核心的自主、自为、自然的文化价值体系和充满人性的人生哲学。
沈从文曾表示,他要建立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统一的“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
②”这里他所说的“宗教”,其实就是一种有别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价值体系的、益于人性全面发展的文化价值体系和文化信仰。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是中国文化的边地,因此相对比较完整地保留了湘西原生态的乡土文化,这种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有可能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底本和前身,沈从文及沈从文笔下的翠翠,就是这种文化的活态。
而北京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虽然它正处于由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缓慢转化中,但这种传统文化在衰落的同时却又顽强地生存着。
而上海则是一个完全按照西方模式建立起来的大都市,它是西方文明在中国本土上一个鲜亮的象征,具有极强的辐射力和文化侵蚀力,是我们的传统道德文化倒了之后,精神空虚灵魂疲顿时乘虚而入并疯长的一种文化怪胎。
这三个不同的空间,实质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明和湘西文化三种文化形态。
沈从文虽然辗转于北京和上海,但作为湘西文化的代表的沈从文并没有在深层次上被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同化,相反,却给了沈从文一个用湘西文化来审视、反思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都市文明(西方文化)及它们影响之下的人的生命形态的历史性机会。
他与这两种文化和这两种文化下的生命是隔膜的,这种隔膜加深了他的文化孤独感,也使他更清醒地对这三种文化进行分析、比较和批判性的反思。
在分析比较中、在批判性的反思里,他看清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病根和现代都市文明的畸变,同时,也对他家乡的充满人性美的湘西文化的生存延续产生了危机感。
于是,沈从文把他的文化创立指向了湘西文化,并将湘西文化淳朴本真的一面提纯升华,试图创立一种能够取代中国没落的传统文化和病态的现代都市文明的新的文化价值和文化信仰。
于是,沈从文开始了他的文化批判和文化信仰的再造,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来批判中国颓败的传统文化和病态的现代都市文明,阐发和张扬以湘西文化为底根的新的文化价值观。
沈从文对文化的评判,常常从性、人性、生命的生存形态等角度去观察和思考。
如小说《十四夜间》,刻画了一个在传统道德文化液汁里泡大的小官僚吴子高,为了满足自己的肉欲找妓女的可笑过程。
他自己不能去找,这有失“大雅”,就转托客房的伙计。
在等待的过程中,沈从文对吴子高的心态进行了惟妙惟肖的刻画。
吴子高在设想妓女到时如何如何对话,如何如何行动,简直像“备课”,而一旦暗娼真的站在面前时,却又手足无措。
这是一个怯懦、犹豫和无能的生命形态,是一个传统文化培养出来的生命典型。
与大胆放肆、充满雄强生命力的湘西人相比,就足以说明中国传统文化锻造的人的生命力的衰落。
沈从文说,性爱是体现人的生命力的。
沈从文正是从性的角度来讽刺贬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的生命力的摧残和戕害,反过来,更加深了他对洋溢着雄强生命力的湘西文化的自信。
在小说《看虹录》中,这种以性来评判文化的视角更明显。
沈从文在这篇小说中,充满了象征意义和潜台词的暗示,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人性的束缚的揭露更加深刻。
小说中的女主人应当是“美与爱”的文化象征,是充满生命活力与自然美的文化载体;而小说中的客人却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象征,是这种文化畸变衍生的意淫文化的代表。
这个女主人(湘西自然人性文化),不仅向客人展示了她的美,而且在言行上也勃发着生命和人性的热情。
她暗示客人,是生命就应该燃烧。
但是女主人也品透了这个中国传统文化笼养的“客人”的怯懦、犹豫不决,因为他生命的热情消失在文字里了,生命的雄健力被中国传统文化湮灭了,生命本能的热量在文化冷水的浸润下熄灭了。
好在这个客人还能够面对空荡荡的房子对自己的生命进行反思,对自己身上的文化进行诅咒:“我等待那个夜所能带来的一切梅花的香,和在这种淡淡香气给我的一份离奇教育”。
这离奇的“教育”是什么呢?于是,沈从文借客人的心和口,点出了另外必然还有一本书,这书就是充满至善至美的人性和完全自然状态的生命形式的湘西文化,也就是沈从文所要创立的新的文化信仰。
只有这种文化,才能孕育出朴素至美的人性与和谐美满的人类文化。
由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沈从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批判。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懦弱和虚伪,他大胆地提出“丢掉它,也正是必需的事③”。
沈从文在《凤子》中说:“挽救它唯一办法是哲学之再造,引导人类观念转移。
”但这种“哲学”和“人类观念转移”并不是转到以西方文明为内核的现代都市文明,因为沈从文对现代都市文明同样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和无情的否定。
沈从文创作的《绅士的太太》、《八骏图》、《大小阮》、《王谢子弟》、《苦墨医生》、《来客》《烟斗》、《有学问的人》、《或人的太太》、《自杀》等小说作品,组合成了一幅都市文明社会的画卷。
作者在《绅士的太太》中开门见山地说:“我是为你们高等人造一面镜子,以照出他们丑恶的嘴脸与灵魂。
”《绅士的太太》以一位绅士的太太作为切入点,她与丈夫貌合神离、同床异梦。
她与大少爷暗中调情,为大少爷与三姨娘偷情搭桥牵线,牟取钱财。
绅士则偷偷与情人幽会。
他们表面上尊贵体面,道貌岸然,实际上卑劣猥亵,男盗女娼,生活里充满了自私与虚伪,欺人与自欺,淫荡与乱伦。
沈从文无情展览着所谓现代文明中人们生活的空虚、精神的凋萎、灵魂的锈蚀,刻画了浸泡在现代都市文明里人生的虚无和人性的泯灭。
《八骏图》里的八位教授是现代文明的象征,然而他们却恪守道德,奢谈文明,用假正经、假文明来拘束、压制作为一个正常人应有的七情六欲,形成了被阉割过的寺宦观念。
这是一种被扭曲的人性,是违反正常人性的、病态的、畸形的文化现象,沈从文借此批判的深刻之处在于:现代文明自居悖论、自相矛盾,看似文明其实反文明,看似道德其实不道德。
这种文化让人性变态,让行为反常,让整个社会在虚伪、意淫和无聊的梦幻中讨生活,将人性和心灵变成金钱和情欲的支配物。
在《写在〈龙朱〉一文之前》一文中,沈从文对自己长期生活在现代文明都市上海和中国传统文化中心北京给自己造成的人生伤害同样进行了痛苦的陈述:“血管里流着你们民族健康的血液的我,二十七年的生命,有一半为都市生活所吞噬,中着在道德下所变成虚伪庸儒的大毒,所有值得称为高贵的性格,如像那热情、勇敢与诚实,早已完全消失殆尽,再也不配说是出自你们一族了。
”沈从文笔下的现代都市文明具有毁人于有意而无形中的无聊与空虚,这种文化的两大支柱就是金钱和情欲,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一切生命都是腐烂的,生命的价值和人性都是物质化、利益化的东西。
现代文明写在人脸上的是憔悴受伤,而内在的生命却是枯竭和焦黑,整个人的生命的激情已丧失殆尽。
一个物质与情欲的世界,根本看不见生命的影子——这就是现代都市文明最显著的特征。
三、善于用个性化语言去塑造人物形象。
在沈从文的湘西小说里,我们感觉到他笔下的人物形象十分生动、丰满,尤其是女孩子写得特别美。
仔细阅读后,却发现他很少去描写人物的外貌,他小说中人物的美丽都是我们读者想像出来的。
他的小说主要是用了白描的写作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要是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以及人物之间的对话来完成,特别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因此,也可以这么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很大一部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人物自已“说”出来的,自然天成,一点人工斧凿的痕迹也见不到。
比如在《三三》这篇小说里,城里白帽子女人对着三三和三三妈有一段对话:“三三,你这个围腰真美,妈妈自已做的是不是?”三三却因为这女人一个月以来脸晒红多了,就只望着这个人的红脸好笑,笑中包含了一种纯朴的友谊。
母亲说:“我们乡下人,要什么讲究东西,只要穿得上身就好了。
”因为母亲的话不实在,三三就轻轻的接下去说:“可是改了三次。
”那白帽子女人听到这个话,向母女笑着,“老太太你真有福气,做你女儿的也真有福气。
”这么简单的一段话,三个女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城里女人的赞美,母亲的谦虚,三三的诚实,都表现得十分充分。
三三只是一句话:“可是改了三次”,揭了妈妈的老底,显现出了少女的直率纯真,也说明了妈妈的疼爱和女儿的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