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本 护理心理学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医学心理学第三章 心身疾病
心身疾病的预防不能只着眼于生物学因素, 要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强化人们的自我心理 保健意识,讲求心理卫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学会情绪的自我调节技术,学会行为的自我 塑造的技术。要综合考虑生物、心理、社会 因素,采取全方位的立体的措施,才能真正 收到预防的效果。
30
(二)心身疾病诊断原则与方法
13
6个亲人同时丧生的 巨大悲痛
痛失爱子的母亲 14
俄罗斯潜艇 沉没一年后 的祭扫情境
15
社会因素
人降生后总要属于某一社会,成为那 个社会的成员,其身心总要受到其所 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社会文化因素 在心身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 重要作用 。
16
天灾人祸
17
紧张的生活节奏
竞争的压力
超负荷工作
37
• 心理社会层面的干预可采取下列措施: • 1、改变环境 • 2、精神药物治疗 • 3、心理治疗
38
冠心病
头号杀手
冠心病是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 用的结果,其中心理社会因素
起着重要的作用。
39
冠心病发作
40
• 研究证实: • A型性格的人容易发生冠心病
41
A型性格个体的主要性格特征
过分的抱负及雄心勃勃; • 过高的工作标准,常对自己的工作成就不满
44
27
(三)心身疾病发病机制的现代假说
• 在心身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四个关键环节: (1)心理社会因素→(2)生理反应→(3) 器官脆弱性→(4)心身疾病。
• 1、心理社会刺激信息传入大脑。 • 2、大脑皮质联合区的信息加工。 • 3、传出信息触发应激系统引起生理反应。 • 4、心身疾病的发生。
28
富于感情,情绪易波动; 有闯劲和进取心且表现好斗; 过分的竞争性和好胜性; 时间紧迫感与匆忙感 变幻不定的敌意;
定-吴珺-第三章 心理应激及心身疾病
第三章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第一节心理应激一、心理应激的概念当一个人面对心理冲突、挫折、烦恼等心理压力时,会体验到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相应的生理及行为反应。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面临的心理压力和困惑更多,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受到挑战。
应激(stress)一词原意是一个系统在外力的作用下竭尽全力对抗时的超负荷状态,从医学的角度,一般把心理应激定义为:当个体觉察到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
心理应激在生活中是不可避免的,它是人们维持正常生理和心理功能的必要条件,是人们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但是,如果应激水平超出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则有损于身心健康。
二、心理应激的过程心理应激是一个外界环境与机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应激源、中介机制、应激反应和应激结果四个部分。
(一)应激源应激源是指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的统称,是引发心理应激的原因。
根据应激源的不同性质,可分为:1、躯体性应激源指作用于躯体,直接产生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低温、噪音、疼痛、损伤、病原微生物和疾病等。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的,能引起机体心理失调的某些事件。
包括不良的预感、工作压力、人际矛盾、心理冲突和挫折等。
3、文化性应激源指因语言、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文化因素改变所造成的刺激。
如迁移异国他乡、留学、南北迁移、名族文化不同所产生的不适应等。
4、社会性应激源指来自社会方面的刺激因素,如重大的社会政治和经济变动、天灾人祸、战争、婚姻家庭危机、重大生活事件等。
(二)中介机制应激源可以是客观事件,如疾病,也可以是个体的主观产物,如不良的预感。
刺激物是否会使个体产生心理的失衡或不适应的反应,取决于中介机制的作用。
中介机制指介于应激源与反应之间起调节作用的中间环节,其中察觉、认知与评价是关键因素。
1、觉察个体是否觉察到来自环境或机体内的威胁叫做觉察。
03 第三章 应激与心身疾病
客观支持
第二节
应激过程
二、应激中介机制
3.社会支持
(3)社会支持与应激的关系 提高应对能力
改进心理防卫方式 解决事件后果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二节
应激过程
二、应激中介机制
4.人格
人格影响应对方式
人格影响社会支持 人格会影响心理障碍的产生和严 重程度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二节
了解应激的相关知识 教育阶段 实践阶段
技术获得阶段 学会并熟练掌握 应激管理技术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三节
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三、应激管理
(三)应激管理技术
1.应激预防 (1)避免接触应激源 (2)完善人格特征
(3)强健体魄
(4)时间管理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三节
应激的应对与管理
三、应激管理
(三)应激管理技术 2.应激干预 ( 1 )指导个体通过“问题解决”的应 对方法,从根本上消除应激源。 (2)指导个体改变认知评价 (3)提供或帮助个体寻求社会支持 (4)指导个体改变情绪 (5)放松技术 (6)医疗干预
第四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狭义:
心理社 会因素 在疾 病的发 生 、发 展过 程中起 到重要 作用 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人民卫生出版社有限公司
第四节
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二)心身疾病的特点 1.以躯体症状为主,有明确的病理生理过程。 2.某种人格特质是疾病发生的易患因素。 3.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 4. 生物或躯体因素是某些心身疾病发病的基 础,心理社会因素起“扳机”的作用。 5. 心身疾病一般发生在自主神经支配的系统 或器官。 6.心身综合治疗效果较好。
护理心理学第三章
第三节 应激反应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3.3 应激的行为反应 3.4 应激的综合反应 3.5 应激反应的评定 3.6 心理应激与健康
3.1 应激的生理反应
1、心理-神经中介机制 2、心理-神经-内分泌中介机制 3、心理-神经-免疫中介机制
3.2 应激的心理反应
2、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及人群特征
国外的患病率为10~60%,国内门诊 与住院调查的结果约为1/3。
人群特征 ①性别特征 ②年龄特征
③社会环境特征
④人格特征
4.2 心身疾病的范围
1、内科心身疾病 2、外科心身疾病 3、妇科心身疾病 4、儿科心身疾病 5、眼科心身疾病 6、口腔科心身疾病 7、耳鼻喉科心身疾病 8、皮肤科心身疾病 9、其他
2、社会支持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机制的假说
1)独立作用假说 也称为主效应模型(the main-effect model)。该 理论认为,无论生活事件存在与否,个体是否处 在压力状态下,社会支持始终具有一种潜在的维 护身心健康的作用。由于此结论源自研究的统计 结果,即统计结果仅发现社会支持对个体身心反 应症状的主效应,而未出现社会支持与不良生活 事件之间的交互作用,故称作主效应模型。
1.3 应激源
1、应激源的概念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 种刺激。
2、应激源的分类
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内部和外 部 2)根据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 性分: 躯体性、心理性、社会性、 文化性 3)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控制 性和不可控制性
第二节
3)Lazarus和Folkman根据应对的指向性 将应对分为两类 A、问题为中心的应对:是通过获取如何 行动的信息,改变自己的行为或采取行动, 以改善人与环境的关系的努力。 B、情绪为中心的应对:是调节自己由外 界的伤害、威胁引起的不良情绪的努力。
护理心理学课件第三章--健康、应激与心身疾病
16.合理化
当个人遭受挫折或达不到某一目的时, 给自己找个可以接受的理由加以解释。 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A同学下决心要在考试中考第一 名,不料只考了个第十几名,于 是他便用不屑的口吻说:“为了 那几分而死读书有什么意思?我 可不想做书呆子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 从而掩盖自己的自卑感 和不安全感。
1.情绪反应
情绪反应
焦虑:担心会发生不好的结果 恐惧:面对危险而感到害怕,试图逃避 抑郁:因无法应对困境或严重后果而产
生无助和无望感 愤怒:由于目标受阻、自尊心受到打击
而引起
2、认知反应
认知反应
警觉性增高 注意高度集中 观察更加细致 记忆效果更佳
注意范围狭窄 注意难以集中
记忆减退 思维混乱
3、行为反应
三、常见的防御机制
1.否认
把已经发生的痛苦和不快完全否定, 就当它根本没发生过, 以躲避心理上的痛苦。
2.压抑
把那些不能被社会道德规范或 自己意识所接受的冲动、 观念或回忆、情感 等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一位中年妇女的独生女于十八岁时 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当时她 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 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 去, “遗忘”了。但她每年十月份均会 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 药物治疗也无效。
两种类型:
❖ 不适应性反应
❖ 适应性反应
1.逃避 2.退化、依赖 3.敌对、攻击 4.无助、自怜 5.物质滥用
1. 改变自我
2.改变应激源
(二)生理反应
1.交感一肾上腺髓质系统 2.下丘脑一腺垂体一靶腺系统 3.免疫系统
四、应激反应对健康的影响
心理应激对个体健康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心理应激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要条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三)糖尿病 1.心理应激:生活事件与糖尿病的代谢控制密切相关。 2.人格特征:糖尿病病人的性格倾向于内向、被动、感情 不易冲动。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四)消化道溃疡 1.生活事件
(1)严重的精神创伤,特别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遇 到重大生活事件和社会的重大改变。
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 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 (二)分类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一、应激的概念
(三)拉扎勒斯的应激、认知评价与应对 应激刺激或生活事件虽然是应激源,但应激反应是否出
现以及如何出现,决定于当事人对事件的认知。
一、应激的概念
综合各种观点,本章将应激界定如下
应激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及社会系统威胁 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五)肿瘤 1.生活事件 2.应对方式和情绪 3.人格特征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六)支气管哮喘 1.心理应激:通过迷走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诱
发或加重哮喘。 2.职业环境:从事油漆工、汽修工等特殊职业。 3.人格特征:支气管哮喘多有依赖、希望别人的同情、较被
动顺从、敏感、易受暗示、希望被人照顾和自我中心等的 性格。
一、认知评价
(一)概念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分为客观支持和主观支持。
四、人格特征
影响应激过程的两种机制
1.暴露差异假设(differential exposure hypothesis) 即人格因素 影响个体暴露于应激源的程度,从而导致应激反应不同。
素。 3.社会环境与生活方式 :冠心病发病率与社会结构、社
会分工、经济条件、社会稳定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三、常见的心身疾病
(二)原发性高血压病 1.情绪因素:经常处于压抑或敌意的人血液中的去甲肾
上腺素水平比正常人高出30%以上。 2.环境与文化因素:来源于相同遗传背景,但生活在不
同的文化环境下,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病率也不相同。 3.人格特征:一般认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的人格特征表
第二节 应激源
目录
一、应激源的概念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应激源的概念
1.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 2.在动物实验中,常见的应激源包括电击、水浸、捆绑、拥
挤、恐吓等。 3.在人类,应激源就是各种生活事件,包括来自生物的、心
理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各种事件。
二、应激源的分类
(一)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二)根据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三)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zarus和Folkman:问题为中心的应对(problem-focused coping);情绪为中心的应对(emotion-focused coping)
4.应对对健康的影响角度:积极应对;消极应对。
三、社会支持
(一)概念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
一、应激的概念
心理与精神护理学第三章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的过程
应激源 • 生活事件
中介机制 应激反应
• 认知评价 • 应对方式 • 心理防御机制 • 社会支持 • 个性特征
• 心理反应 • 生理反应 • 行为反应
反结应结果果
•适应 •适应不良
心理应激的过程
事件 内容
应激源 分类
(1)工作情景:包括工作环境、工作变 化、工作压力等。 (2)家庭生活环境变化:如离婚、居丧、 生活变迁等。 (3)社会环境变化:如社会动荡、交通 拥挤、失业等。 (4)不良的人际关系:如与邻居、同事、 领导关系不佳等。 (5)经济方面的问题:如经济上的困难 或变故、负债等。 (6)自身健康状况和自我实现等。
应激源 是指使个体产生愉 快心情的事件,如结婚、晋升、中奖等。
(2)负性生活事件:是指对个体心身都 造成消极作用的事件,这些事件都具有 明显的厌恶性质或给人带来痛苦、悲哀 的心境,如居丧、人际关系不和等。
应激源 分类
事件的内 外环境刺 激因素
(1)躯体性应激源:是指作用于人的机体,直接产生 刺激作用的刺激物。包括各种理化和生物学刺激物, 如高温或低温、电击、辐射、强烈的噪声、损伤和疾 病等。
而唤起体内的整体防御能力,故也称动员阶段。它会引起机体的一系列紧张 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加快、皮肤温度下降、皮电位发生变 化、血糖含量升高等。如果这种反应有效,警戒就会消退。
2、阻抗期(抵抗期):在这一阶段,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复杂的神经生
理变化,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应付各种紧张情况。如果机体所做的努力获得了 成功,机体将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如果努力失败,由于机体大量的能量消 耗.会使机体再度表现出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于是,进入应激状态的最后 阶段――衰竭阶段。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应激的生理反应
应激源作用于人体时,中枢神经系统对应激 信息接受、整合,传递至下丘脑,下丘脑 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释放大量儿茶 酚胺,增加心、脑、骨骼肌的血流供应。 同时,下丘脑分泌的神经激素可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广泛影响体内各系统的 功能。严重而持续的应激可引起机体生理 功能的紊乱和失衡,以致于引发病理性改 变。
(2)日常生活困扰:重大生活事件所引起的后 续的日常烦恼以及轻微而频繁的困扰或微应 激源既指日常生活困扰。 日常生活困扰因年龄和职业特征不同而有所差 异,Lazarus的调查发现在每个人的困扰表中 居于前三位的困扰分别是: * 轻信或损失; * 试图改变躯体形象(胖瘦、高矮及容貌); * 干不完的活。
(2) 情绪反应:应激可导致焦虑、恐惧、愤 怒和抑郁等多种不良情绪。
(3)行为反应:应激状态下个体的行为表现 为“战”或“逃”两种类型。此外,还有 一种既不“战”也不“逃”的行为,称为 退缩性反应,表现为顺从、依附和讨好, 与保存实力和安全需要有关,具有一定的 生物学和社会学意义。 (4)自我防御反应:借助于自我防御机制, 个体面对环境的挑战,对自己的应对效果 做出新的解释,以减轻应激所引起的紧张 和内心痛苦。
3.影响应激反应的因素
(1)认知评价 指个体对应激事件所抱有的态度和 信念。 (2)人格因素 人格特征影响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 力,也决定个体对应激源的反应方式和强度。 (3)社会支持 指在应激状态下,个体受到的来自社 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 (4)应对能力 恰当评估应激事件和自己的应对能 力,并能合理运用心理防御机制,能较好地适应 和应对应激源。
(三)应激的反应
当个体觉察应激源的威胁后,就会通过心理 和生理中介机制产生心理、生理反应,这 种变化称为应激反应。适度的应激可活化 机体的各种功能,有利于机体应对应激源。 但较强或较为持久的应激对人体则是有害 的。
高等院校医药类课件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021/8/4
20
▪ (5)坐立不安,手发抖,小动作多、口吃、 不愿与人接触。
▪ (6)食欲减退,睡眠障碍,心惊肉跳,口干, 尿频;
▪ (7)头昏无力,易疲倦,全身慢性疼痛; ▪ (8)性功能障碍或性欲减退,月经不调或停
止,停止泌乳;
▪ (9)烟、酒、镇静剂用量增加。
2021/8/4
21
▪ 在日常生活中,心理应激状态比界是, 高中生参加高考,运动员决赛准备状态 与竞争过程,严重交通事故发生片刻等。
2021/8/4
4
▪ 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让受试者皮肤接触 荨麻叶时,立即出现荨麻疹,接触枫叶时不出 现荨麻疹。令被试掩盖双目,皮肤上真正接触 的是枫叶,但告诉他接触的是荨麻叶,结果局 部出现了荨麻疹。
▪ 这个例子说明言语刺激的作用胜过了物理刺激
的作用,同时也证实了语言刺激可以直接引起
身体生理反应。
2021/8/4
8
(二)心理应激反应模式
▪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动物在应激状态下的行为 有多种表现,常见的有:①战斗与逃跑。无论
是前者或后者,都是维持个体生存的积极适应
方式;②保守与退缩。动物并不离开现场,或
在多方企图逃跑无效之后,出现蜷缩、不动、 木僵、假死;③出现转换动作、刻板动作及一 些古怪动作。比如仪式性吸气动作,咬伤自己,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2021/8/4
1
一、什么是心理应激?
▪ 心理应激,又称为心理压力,精神应激,或者精 神压力。人是社会动物,不能离群独处。在共同 的社会生活中,可以存在各种精神刺激事件,从 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
▪ 作为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如战争、洪水、地震、
空难、海难、车祸,恐怖袭击,尤其是从未见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情绪因素
3、人格因素 4、行为因素
情绪失控、暴躁等
A型行为
(二)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反应
1、对诊断和症状的反应
2、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理反应
3、心肌梗死患者康复期心理反应
(三)冠心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患者教育
2、指导患者进行行为矫正
3、要充分发挥利用社会支持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3、敌对与攻击:敌对是内心有攻击的欲望,表现出来的不友好、谩骂、
憎恨、或羞辱别人。攻击是在应激刺激下个体以攻击方式做出反应,攻击对
象可以是人或物,可以针对别人也可以针对自己。 4、无助与自怜:无助是一种无能为力、听天由命、被动挨打的行为状态。
自怜是自己可怜自己,对自己怜悯惋惜,其心理基础包含对自身的焦虑和愤
(二)、应激的认知反应
应激的认知反应主要表现为:
(1) 偏执:认识狭窄、偏激、认死理,或表现为过分自我关注内心世界。 (2) 灾难化:是一种常见的认知性应激反应。 (3) 反复沉思:对应激事件的反复思考,导致适应受阻。 (4)“闪回”与“闯入性思维”:指遭遇严重灾难性应激事件以后,在生活 中闪回灾难的场景,或者脑海中突然闯入灾难性痛苦事件,挥之不去。 (5) 否认、投射、选择性遗忘:这是心理防御机制的表现形式,具有保护作 用,但是过度则不利。
一、心身疾病概述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一)心身疾病的定义
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
心身疾病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
广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
三、应激的行为反应
1、逃避与回避:逃避指已经接触到应激源后而采取的远离应激源的行
为。回避指事先知道应激源将要出现,在未接触应激源之前就采取行动远离 应激源。目的是摆脱情绪应激,排除自我烦恼。
2、退化与依赖:退化是当人受到挫折或遭遇应激时放弃成年人应对方
式而使用幼儿时期的方式应对环境变化或满足自己的欲望。 获得别人的同情、 支持和照顾,减轻心理压力。
的表现在情绪和人格的特征方面。
(二)社会因素
与社会的变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生活文化环境有关。
(三)生理因素
四、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原则
心身疾病的诊断和防治要考虑个体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
(一)诊断原则
1、心身疾病的诊断要点
2、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
( 2 ) 体 格 检 查 ( 3 ) 心 理 行 为 检 查
(3) 根据应激源的可控制性分类
1、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可对其进行控制(如预防、减弱、
消除等)的应激源。(粗心、社交少)
2、不可控制性应激源:指个体不能对其进行控制的应激源。
三、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种各
样的问题,是造成心理应激主要刺激物。
一、认知评价
第二节 心理应激的中介机制 :
指个体对遇到的生活事件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况的
认知评价。
认知评价分初级评价(与己无关-适应)和次级评价(与己有
关-应对;可改变—问题关注应对,不可改变—情绪关注应对)
二、应对方式
应对:又称应对策略或应付,是个体对应激源以及因应激源而
出现的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三、社会支持:
二、应激源的分类 (1)根据应激源的来源分类 1、内部应激源:指产生于有机体内部的各种需求或刺激。(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
2、外部应激源:指产生于体外的各种刺激或需求,包括自然环境方面的和社会环境方面
的。 (2)按应激源的生物、心理、社会、文化属性分类 1、躯体性应激源:指直接作用于躯体的刺激因素 2、心理性应激源:指来自人们头脑中的紧张性信息 (心理冲突和心理挫折) 3、社会性应激源:指社会事件 4、文化性应激源:指观念、信仰、生活方式、语言、习俗等
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及躯体功能性障碍。
二、心身疾病的发病率及范围
(一)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国外:10%--60% (二)心身疾病的范围 国内:30%
心身疾病按人体器官分类如下:
2、呼吸系统的心身疾病 5、泌尿生殖系统的心身疾病 8、皮肤系统的心身疾病 10、妇科的心身疾病 12、眼科的心身疾病 14、口腔科的心身疾病 15、其他 3、消化系统的心身疾病 6、神经系统的身心疾病
怒等成分。 5、物质滥用:习惯性饮酒、吸烟、服用麻醉药物等行为方式。
四、应激与疾病
心理应激对健康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
1、直接引起生理和心理反应,使人出现身体不适与精神痛苦 2、加重已有的精神和躯体疾病,或使旧病复发(崩溃) 3、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 (亚健康状态)
五 应激的预防与应对
( 1 ) 病 史 采 集
(4)综合评价
(二)心身疾病的治疗原则
心身疾病应采取心身相结合治疗的原则。
1、根据躯体疾病的治疗需要,适当进行药物治疗或其他方
面的治疗。
2、根据患者当时的心理状态进行治疗以便消除疾病复发或
持续下去的前提条件,给予心理治疗。
3、精神药物治疗 4、环境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的心理护理
四、消化性溃疡
(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消化性溃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1、心理应激因素 2、人格特征
(二)消化性溃疡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健康教育 2、指导患者矫正不良的人格特征
五、恶性肿瘤 (一)心理社会因素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影响 1、情绪因素 2、人格特征 C型行为 3、行为因素 (二)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反应 1、休克---恐惧期 2、否认---怀疑期 3、愤怒---沮丧期 4、接受---适应期 (三)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有效的沟通 2、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加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消除紧张压力,调整情绪状态,识别不良情绪反应,给予有效心理护理 4、减轻疼痛 5、指导患者应对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反应 6、健康教育
(一)、应对的概念
应对又称应付,是个体对生活事件以及因生活事件而出现的
自身不平衡状态所采取的认知和行为措施。
(二)、应激的预防与应对 (1)消除应激源 (2)提高对应激认识和应对水平 (3) 寻求社会支持 (4)适当运动和松弛应对
第四节 心身疾病
【学习目标】 1、陈述心身疾病的概念。 2、说明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3、识别常见的心身疾病。
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
以及家庭、单位、党团、工会等社团组织所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
上的联系程度。
1)客观支持: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关系 2)主观支持:被尊重、被支持、被理解和满意的程度。
两种观点:独立作用假说,也称主效应模型 缓冲作用假说,也称缓冲器模型
护 理 心 理 学
(Nursing Psychology)
医学院
国承亮
第三章 心理应激与心身疾病
【学习目标】 1、解释心理应激、应激源等基本概念。 2、能识别应激的心理反应及生理反应 。 3、举例说明心理应激对健康、疾病的影响 4、常见心身疾病分类
第一节 应激的概述
应激又称压力,应激的研究,代表学者如下: 1、坎农的稳态与应激 机体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保持内环境稳定的过程称为内稳态或自稳 态。 2、塞里的“一般适应综合症”与应激:(不同因素引起同样的反 应) 分为三个阶段: (1)警戒期:是机体为了应对有害环境刺激而唤起体内整体防御 能力的动员阶段。 (2)抵抗期:如果持续暴露在有害环境之中,机体就会转入抵抗 或适应阶段,通过增加合成代谢以增强对应激源的抵抗程度。 (3)衰竭期:如果持续处于有害刺激之下或有害刺激过于严重, 机体会丧失所获得的抵抗能力而转入衰竭阶段。
等。
(一)认知评价:是个体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应激源的性质和意义所做出的估计。 (二)人格特征:个体的人格特征决定每个个体的适应能力。 (三)社会支持:指个体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心理上的支持。
二、应激的心理反应
应激的心理反应主要包括情绪反应和认知反应。
(一)、应激的情绪反应
主要的情绪反应有: (1)焦虑:是最常出现的情绪反应。是个体预感到危险或不良后果而产生的情绪状态 (2)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有特定危险或伤害情景时的情绪状态。 (3)抑郁:表现为悲哀、寂寞、孤独、丧失感和厌世感等消极情绪状态。 (4)愤怒:是与挫折和威胁有关的情绪状态。 (5)敌意:敌意是是憎恨和不友好的情绪。 (6)无助:又称失助,表现为消极被动、软弱、无所适从、无能为力。
一、应激的概念
包括三层含义: 1、应激是一种刺激物 2、应激是机体对刺激的反应 3、应激是一种察觉到的威胁
综合:将心理应激定义为:是个体“察觉”各种刺激对其生理、心理
及社会系统威胁时的整体现象,所引起的反应可以是适应或适应不良 。
二、应激理论模型 1、应激过程模型 : 认为应激是由应激源到应激反应的
多因素作用的过程。(単维的)
2、应激系统模型: 认为应激有关因素之间不仅仅是单向
的从因到果或从刺激到反应的过程,而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 统。
三、 应 激 源
一、应激源的概念 应激源是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的各种刺激。应激输入就是个体感知应激源的过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