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doc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篇一:七年级地理上册《4.1 天气》教案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课题】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天气【课型】新授课【课标要求】●区分“天气”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并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这两个术语。
初步认识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重点)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天气现象,并形成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提供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天气与气候的概念。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人类活动及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及保护大气的重要性分析,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逐步养成关心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
【教学模式】目标导学【教学方法】讲授法、活动教学法、小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生课前准备】收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教学反思】第四单元天气与气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
天气与生活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包括天气与生活、看图识天气、让天空更蓝三部分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概念及特点,如何描述天气、常用的天气符号,简单分析天气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为后面气温的变化与分布、降水的变化与分布、世界的气候类型、影响天气的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初一学生位于认知发展具体运算阶段(七至十一二岁),具备一定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形象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
学生在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感受着天气的变化及天气对其生活的影响,亦在小学阶段通过其他学科了解到一些天气谚语。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活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
考虑到地理对初一学生来说是一门新学科,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以讲授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
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

商务星球版(2024)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图的基本要素》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商务星球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的内容。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工具,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是学习地理的基础。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等基本要素,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为今后的地理学习和生活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章内容在整个初中地理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
同时,地图的基本要素也是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的重要内容,如数学中的比例尺计算、语文中的地图说明文阅读等。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章主要包括地图的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三个方面的内容。
1.地图的比例尺比例尺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比例尺的大小与地图内容的详略关系。
2.地图的方向一般定向法。
指向标定向法。
经纬网定向法。
3.地图的图例常见图例的认识和记忆。
图例的作用和重要性。
(三)教材特点1.内容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图的基本要素。
2.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种活动和练习,让学生学会阅读和使用地图。
3.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将比例尺、方向和图例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学情分析(一)学生的认知基础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简单的地图,对地图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但是,他们对地图的基本要素还缺乏系统的了解和深入的认识。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比例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这为学习地图的比例尺奠定了基础。
(二)学生的学习能力七年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动手实践和探究问题。
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还比较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三)学生的学习兴趣地图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地理信息载体,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和理论,学生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教案

教案名称: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海陆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基本情况;(2)能够识别世界地图上的主要大洲和大洋;(3)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位置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利用互联网、图书等资源,拓展学生对海陆分布相关知识的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2)培养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3. 经纬网的概念及应用4. 世界地图上的主要大洲和大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网的应用、世界地图上的主要大洲和大洋。
2. 教学难点:地球仪的构造及使用方法、经纬网的绘制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构造和特点;(2)学生分享对地球仪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海陆分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加深对地球空间概念的理解;(2)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地球仪,学习经纬网的绘制和解读;(3)教师讲解世界地图上的主要大洲和大洋,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在地图上指出相应的大洲和大洋。
4. 课堂练习(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挑选个别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并给予评价。
5. 小组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一点的位置?”;(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并板书。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网的应用、世界地图上的主要大洲和大洋。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一、教案:第一章《地球与地图》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3)引导学生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2. 教学重点(1)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
(2)地图和地理图表的使用方法。
3. 教学难点(1)地球的椭球形状及其推算方法。
(2)地图的投影方法和种类。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小组讨论、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或地球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2)讲解地球的基本形状、大小和位置,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基本知识。
(3)介绍地图和地理图表的种类、作用以及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教案:第二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地形、气候等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地理环境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的成因。
4.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演示、地图分析、学生讲解等方式进行教学。
5.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通过亚洲地图,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位置和范围。
(2)讲解亚洲的位置、范围,让学生掌握亚洲的基本知识。
(3)介绍亚洲的地形、气候等特点,分析其成因。
(4)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5)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三、教案:第三章《亚洲的国家和地区》1.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国家和地区的分布、特点。
(2)培养学生对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认识。
2. 教学重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分布。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
3. 教学难点(1)亚洲国家和地区分布的规律性。
(2)亚洲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特点的成因。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范文文档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范文文档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1第一节自然环境1.地理位置:亚洲位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西部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为界与欧洲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以白令海峡为界与北美洲相望。
(图 6.2 p2)亚洲的地理分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2.亚洲是世界上面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注意不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分别是南极洲和北冰洋)3.地形与河流: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
(图6.5 p4,结合图认真完成第5页的活动题)4.亚洲之最:(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积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2)世界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陆地最低点死海(海拔-415米);(3)亚洲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经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和越南。
发源于中国XX省省,注入南海。
(注:世界上流经国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欧洲],世界上最长的河流是尼罗河,世界上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是亚马孙河)(4)亚洲面积的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亚马孙平原;(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贝加尔湖[俄罗斯];世界的群岛:马来群岛。
5.气候: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有(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和(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地理教案2第二节东南亚1.东南亚在亚洲东南部,包含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地处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
位于(马来半岛)和(苏门答腊岛)之间的马六甲海峡,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口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是连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商务星球版范文

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商务星球版范文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小编带来的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商务星球版内容,希望能帮助到您!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商务星球版1南亚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能在图上填出南亚的国家和主要城市。
2、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3、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
教学难点:1、掌握南亚三大地形区的分布,并能在图上填绘出南亚主要的山脉、平原、高原、河流。
2、通过读图分析印度河恒河的发源地、流向、流经国家、注入地等特征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重点和疑点三、师生探究、共同理解课文㈠、位置与国家1、让学生通过读图找出南亚地理位置:位于亚洲的南部,西临阿拉伯海、东临孟加拉湾,南被印度洋包围。
北回归线穿过中部。
2、主要国家、城市:印度——新德里巴基斯坦——伊斯兰堡孟加拉国——达卡尼泊尔——加德满都锡金——甘托克不丹——廷布斯里兰卡——科伦坡马尔代夫——马累3、学生阅读课文“南亚次大陆’㈡、三大地形区1、地形特征通过分析地形图,着重强调主要地形区及分布特点:⑴、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⑵、中部是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⑶、南部是德干高原2、在地图中找出南亚两条主要的河流——印度河、恒河通过阅读南亚地形图,并对照南亚地形图分析河流的流向、发源地、注入的海洋和流经国家。
印度河:发源地:喜马拉雅山北麓;流经的国家:中国,印度,巴基斯坦;注入的海洋:阿拉伯海。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了解世界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培养学生读图、用图和地理观察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地图和地理模型,培养学生地理空间观念,学会使用地理工具,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全球地理问题的意识,增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提高学生关爱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第一章:地球和地图1. 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 经纬网和坐标系3. 地图的类型和制作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1. 半球分区和时区2. 重要经纬线和地理位置3. 主要国家和地区分布第三章:气候特点1.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2. 气候影响因素3. 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1. 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2. 生物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3. 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2. 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3. 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世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分布、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资源利用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和地图的图像、视频,生动形象地讲解地球和地图的基本知识。
2. 利用地理模型和实物道具,帮助学生理解地球的形状和结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分布。
3. 开展小组讨论和地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五、教学计划1. 第一章:地球和地图(2课时)2. 第二章:世界地理位置(3课时)3. 第三章:气候特点(2课时)4. 第四章:自然资源分布(2课时)5.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2课时)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1. 农业生产条件及类型2. 农业区位因素分析3. 农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七章: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1. 工业发展条件及类型2. 工业区位因素分析3. 工业可持续发展策略第八章: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1.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区位因素2. 城市化进程及其问题3. 城市可持续发展策略第九章:交通与通信1. 交通方式及其特点2. 交通线路布局及影响因素3. 通信技术及其应用第十章:区域发展差异1. 区域发展特征及类型2. 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工业布局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城市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交通与通信的发展、区域发展差异及战略。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 (精选范文)第一章地球教学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二、讲授新课: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及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陆地和海洋的分布状况。
(2)使学生了解经纬网的概念及其在地理定位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读图、填图和绘图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3)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形区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认识1. 陆地的分布2. 海洋的分布3. 经纬网的概念第二课时:经纬网的应用1. 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2. 经纬度的变化规律3. 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第三课时:地形区的特点1. 平原的特点2. 山地的特点3. 高原的特点4. 盆地的特点第四课时:气候类型的分布1. 热带气候的特点2. 温带气候的特点3. 寒带气候的特点4. 特殊气候的特点第五课时:半球的分界线1. 东西半球的分界线2. 南北半球的分界线3. 半球分界线的重要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的面貌、经纬网的应用、地形区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半球的分界线。
2. 教学难点: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地形区的特点、气候类型的分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了解地球的面貌和地形区的特点。
2. 运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经纬网,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3. 采用比较法,分析不同地形区和气候类型的特点。
4. 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经纬网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面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陆地和海洋分布,以及经纬网的概念。
3. 课堂讲解:讲解经纬网的应用,如何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分析不同地形区的特点;介绍气候类型的分布;讲解半球的分界线。
商务星球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3.1海陆分布教案

教学设计第一节海陆分布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利用地图说明全球海陆分布特点,记住海陆面积、比例。
2、运用地图识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
3、掌握七大洲的名称、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
4、能够在地图上准确、规范填写七大洲的名称。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景观图转换成平面图等教学,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迁移能力,以及填图、绘制地图的技能。
2、养成良好的读图、用图、记图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记图方法。
3、通过读图、绘图、填图、拼图等多种途径,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有关七大洲的地理表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阅读图文和空间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人类的家园——地球的感情。
2、通过对“地球”、“水球”的讨论,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探索自然世界奥秘的精神。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全球海陆分布特点及海陆面积比例。
2、掌握七大洲的地理分布和概况。
(二)难点1、七大洲的地理分布。
2、七大洲之间的分界线。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电脑游戏的趣味性来设计学生活动,通过亲自拼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四、课前准备相关图文资料、多媒体课件等五、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小组活动,讲授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加加林登入太空观测地球的图片。
同学们,在浩瀚无垠的宇宙空间,有一颗美丽的星球,那上面分布着广阔的陆地和无边的海洋,它就是我们人类的家园,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地球。
同学们,你们知道世界上第一位乘宇宙飞船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是谁吗?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在进入太空后,通过拍摄到的照片和观测到的现象说过这么一句话——其实我们人类给地球起错了名字,不应叫“地球”,而应改叫“水球”。
商务印书馆/星球地图出版社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教案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通过对中外史料的学习,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历程,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3.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目标】1.重点:学会运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2.难点: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引导学生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准备】多媒体、橡皮泥。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朗诵一首有关地球的诗歌:在浩瀚无限的宇宙有一个美丽的星球它是人类的家园它是太阳和月亮的朋友岁月匆匆往事悠悠地球已有亿万年的高寿它默默地看着人类诞生看着人类成长看着人类在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中踽踽行走……2.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停止过对地球的好奇与探索。
地球究竟是什么形状?这一问题千百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
同学们知道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探索历程吗?引导学生思考: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是怎样的呢?通过倾听有关地球的诗歌,激发学生对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二)观察与思考——地球的形状。
多媒体展示人类探索地球形状不同历史时期的四幅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前人曾得出的结论。
图1图3图3 图4 学生自主学习观察图1,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我国古代的观点是。
观察图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得出地球的形状是。
观察图3,1519年—1522年,麦哲伦船队首次环航地球,环球航海实证了地球的形状是。
观察图4,通过近代人类拍摄的地球卫星照片,人类确证地球的形状是。
通过一系列的观察与思考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能力。
(三)阅读与探索。
学生阅读“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文图资料,并思考回答下列问题?1.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2.假如你要驾船做一次远洋航行,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还需要携带哪些工具?3.当观察远方驶来的海船时,为什么先是看见桅杆,最后才看见船身?根据探索的问题,小组内交流与讨论,并引导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能够说明地球是个球体?古诗词中所描写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反映了什么地理事实?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探索的兴趣,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并认识到地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学习地理知识,能够增强自己的生活和生存的能力。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

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积极性,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时,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浏览,以下是作者带来的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内容,期望能帮助到您!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1东南亚第 1 教时教学目标:1、东南亚的范畴,联系两大洲和两大洋的地理位置2、东南亚的气候和农业3、东南亚的地势与主要的城市4、东南亚的风景教学重点:东南亚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的十字路口位置东南亚的地势与主要的城市教学难点: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地势、气候特点。
教学进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知道国际影星杨紫琼的故乡是哪里吗?她的故乡就是美丽的热带岛国------马来西亚。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请一位同学上来指出马来西亚的位置。
(放映东南亚的地图)。
[提问]:它大致位于中国的哪个方向?跨过中国的南部边界,就到了与我国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它包括了许多国家,从整体上来看,可以分为两大块,一个是半岛,由于位于中国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岛,请同学们用红笔沿边界画下来,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位于中南半岛上;另一个是群岛,由几万个散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岛屿组成。
请同学们用蓝笔沿边界大致画下来。
数一数有多少个国家组成。
[总结]:指图:东南亚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东面。
纬度位置大约在10ºS—25ºN之间。
地处热带,所以这里四季常青,散布有成片的热带雨林,成为当今的旅行胜地。
我们常听到的新马泰地区就是指这里。
东南亚重要的地理位置:我们仔细视察一下蓝笔和红笔画出来的地区可以发觉,东南亚像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马路上的十字路口。
他沟通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
东南亚正是具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而成为各国往来的十字路口。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郑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壮举,就是通过东南亚而到达了北非、西非等国家和地方进行了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换。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7篇)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精选7篇)星球版七年级上册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2、明确印度是一个水旱灾害频繁的国家及其原因;3、知道印度人口增长的特点,理解印度人口与资源、环境及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加强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读图说明一个国家地理位置的能力;2、让学生学会运用文字、数据、地图等资料,说明地理事物的特点或原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进一步丰富学生学习地理的成功体验,激发形成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2、在学习中形成正确的环境观和人口观;3、进一步形成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印度的人口问题。
2、热带季风气候与农业。
3、印度的粮食问题。
4、印度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教学难点:1、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与成因。
2、工业的发展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对粮食的消费量极大。
因此,印度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粮食生产。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印度的粮食问题。
讲授新课1、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1)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粮食生产不能自给的原因是什么?(2)印度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粮食迅速增长的突破口在哪里?2、学生发言,教师小结。
由于水旱灾害频繁、生产技术落后等原因,在20世纪60年代之前,印度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需要进口大量的粮食。
现在,印度粮食能够自给要归功于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
(学生朗读P38阅读材料“绿色革命”)“绿色革命”改进了粮食生产技术,使粮食供应状况逐步得以改善。
目前,印度粮食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有一定的余粮可供出口。
3、展示:图7、41“印度水稻和小麦的分布”,图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图7、34“印度的地形”,将三幅图进行对比,分析粮食作物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地形分布的对应关系。
4、小组讨论,评价点拨。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9篇)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通用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星球版七年级上册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教学工具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
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
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
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一、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二、明确学习目标三、新授:(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
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
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
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
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
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活动]:看图讨论回答:1.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案第一章地球教学目标:1、能提出证据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通过该项内容的学习是学生受到有关的科学史教育。
2、知道地球的大小。
3、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逐步建立地理空间概念。
4、会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5、通过自己动手制作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构造。
6、熟练地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7、通过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人类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描述地球的大小;经度、纬度;南北半球与东西半球的划分;在经纬网上确定位置。
教学难点:经度与纬度的大小变化规律以及经纬度的大小与位置关系教学时间:六课时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3、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4、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找学生讲述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小故事,讲述张衡、的学说、观点,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等故事,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故事、学说的看法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活动,目的一是用实际例子,让学生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面的;目的二是进一步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
学生分组交流课前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好的问题“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学生思考、讲故事,讨论,谈看法。
鼓励那些平时注意积累的学生,教育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使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探索精神二、讲授新课:1、讲解出现这些故事的背景,使学生了解一部分历史,明白正确地世界观,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大胆假设。
学生思考,回答、分析2、认识总结地球的外貌地球的形状:两级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注意教给学生分清圆形和球体的区别(平面、立体)让学生正确认识地球,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并给学生充分的空间思考、回答、交流3、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分组讨论、达成意见,各小组代表发言举例,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交流、探讨、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把地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
4、地球的大小: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极半径5、达标反馈出示讨论题:1、人类认识地球的形状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2、从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有何感悟?3、试描述地球的形状和大小4、列举能说明地球形状的地理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回答,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巩固,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三、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所学内容人类对地球的认识是经历长期探索,多方考证的,同学们在平时要敢于假设、勇于探索,用实践认识真理。
要勤思考,常体验,在生活中注意观察地理现象,养成思考、观察的习惯。
第二节地球仪上认识经纬网※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2、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4、加强对比分析思维的训练。
教学重点:1、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2、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难点: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图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复习提问: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及时巩固地球的真实形状描述: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地轴、两极学生思考、回答二、引入新课:观察地球仪、思考地球的真实形状由于很不规则,在日常运用时往往比较麻烦,因而人们常把它化简成为理想化的正球体模型。
我们用的地球仪就是这样样。
引起学生对地球仪探索的兴趣三、新课教学1、了解地球仪观察地球仪,分组交流认识地球仪,掌握、理解,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认识、了解地球仪,直观,印象深展示并转动地球仪,组织学生讨论。
认识地轴、两极、赤道、极圈、回归线、经线、纬线、经度、纬度。
了解低、中、高纬度的划分,南极和北极各用什么字母表示?地轴是一个假象轴。
2、完成经线和纬线的表格小组交流、讨论,完成表格。
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思考、讨论,随学生的讨论逐渐显示答案可使学生对经线和纬线有个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为以后学习地球的运动打下基础观察教师的演示,并实际操作演示地球自转介绍以右手指示地球仪转动方向:面向赤道(上北下南)自西向东转动,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4、达标反馈指导学生上黑板绘制经纬网,并绘出主要的经线、纬线。
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0度经线,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四、内容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培养学生归纳能力注意观察,多看地球仪,认识和领会地轴、两极、本初子午线和赤道等这些基本点及线的重要性,辨认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辨别东经和西经的区别。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2、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教学重点:学会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某一点的位置。
教学难点:经纬网定位,读图能力的培养。
教具准备:地球仪、地图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巩固上节已学知识,回忆、思考在黑板上绘制经纬网图,复习经纬线知识二、新课教学师生互动1:认识经纬网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说清南北纬、东西经是非常重要的。
否则就会出大错。
用经纬网定位举例说明,经纬网可以确定位置,它对军事、航海、交通、以及气象观测等方面都有广泛的用途。
给出经纬度,让学生找位置;给出位置,说出经纬度。
学生思考、举例,讨论、回答完成21页活动题教师引导、启发,学生交流、讨论、合作,并让学生明确学会知识,关键在于会用。
师生活动2:用小乒乓球制作地球仪明确制作步骤,对学生进行指导分组合作完成制作,展示制作成果。
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时小结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多动脑、多动手,在过程中学习地理。
在地球仪的经纬网上确定方向和任何一点的位置。
第三节地球的自转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以及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现象。
2、仿做地球自转造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3、培养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地球的自转。
难点:昼夜更替。
学法指导:利用教学演示,学生讨论、动手操作,进行教学,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
教具准备:地球自转的挂图,分组实验材料。
教后感: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了解了地球的自转是怎么一回事,认识了昼夜形成的原因,培养了学生学习地球、认识地球的兴趣。
但有一部分学生对复杂的天体运动,感悟不高,认识不够。
新课引入。
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在低年级时,已经学习了“白天和夜晚”一课,初步了解了昼夜现象。
你能说说白天和夜晚是怎么一回事吗?教师在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指出本课则要求学生在了解昼夜现象的基础上,认识昼夜形成的原理。
三、教学过程:1、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1)教师提问:太阳从何方升起、何方落下?那么,太阳东升西落说明了什么呢?教师讲解,引出课题。
(2)组织学生讨论。
当你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面,看到窗外的景物是向什么方向移动的?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窗外景物向后移动是汽车向前行驶的反映。
两列火车交会时,你坐的火车已经开动,相邻的火车并没有开动,但你会觉得怎么样?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没有开动的相邻火车向相反方向移动是由于自已坐的火车已经开动而产生的错误错觉。
(3)教师出示地球仪自转的挂图,然后提问:地球的方向是怎样的?(4)教师运用地球仪,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的转动,边提问:地球自西向东转动时,我们看到的太阳向什么方向运动呢?为什么明明是地球在自转,而我们看到的却是太阳东升西落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两个例子,通过讨论得出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西向东转动的反映的结论。
教师要演示时,要注意地球的旋转方向要自西向东,即从北极往下看,地球作逆时针旋转。
其次地球仪的转动要作匀速运动,不能一会儿快,一会儿慢。
(5)学生分组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自转的实验,教师进行指导。
并引导学生得出地球自转的含义。
2、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替现象。
(1)教师演示实验,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照在地球仪上,提问:地球上哪边是白天?哪边是晚上?(2)教师打开手电筒,让光线照在自西向东转的地球仪上,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上的大头针进入明暗半球的情况。
然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由于地球的自转,地球上才出现了昼夜更替现象。
教师在演示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大头针表示的这个地区,进入手电筒光和离开手电筒光的一全过程。
其次手电筒光不能移动。
(3)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自转形成昼夜更替的实验。
(4)教师讲述进球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因此一昼夜的时间为24小时,以及昼夜更替对地球上生命现象产生和存在的重大意义。
四、教师课堂小结。
提问:说说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么样的?地球为什么会产生昼夜现象?你能说说地球的昼夜是怎样产生的吗?五、课堂作业。
见课堂作业。
六、板书。
地球的自转一、太阳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
地球自转亦称为地球的绕轴运动,即地球绕地轴而旋转。
3、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
教学重点: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教学难点:1、通过实例了解收集地理信息、思考地理问题的重要性,尝试组织筹划一次地理野外旅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第一章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实践练习教学媒体:地理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学习了第一章,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身边有很多地理知识,这些地理奥秘等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究、去分析,学习地理的方法有哪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相信大家会有收获。
1、学会看地图从身边事入手引入新课:同学们,假期中我们经常要到一些著名的旅游景点旅游。
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准确知道每一个景点的位置,设计一条既经济,又实用的路线,最好有一份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
(教师展示旅游图,简单介绍有关地方的景点,让学生设计游览景点的路线)通过地图,我们可以找到我们想去的地方,我们可以知道怎样才能到达,不管是简单、还是复杂,不管是纸质的,还是挂在墙上的,都是地图二、讲授新课:我们学习地理就离不开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