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三首课件《古诗三首》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ppt课件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古诗三首》  ppt课件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悠 扬的笛声。(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 晚风中传来悠扬的、时续时断的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牧童放牧归来,吃饱后已是黄昏。
他连蓑衣也不脱,就躺在月夜的露
天地里休息了。
ppt课件
14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思 想感情?
ppt课件
6
m牧ù 童
(唐)吕岩
读 准
pū 草铺横野六七里,
字 音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suō
不脱蓑衣pp卧t课件 月明。
7
读 草铺/横野/六七里,
出 笛弄/晚风/三四声。
节 奏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ppt课件
8
草铺横野ppt课六件 七里,
9
笛弄晚风ppt课三件 四声。
(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 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 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 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
ppt课件
49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这里写大儿子和中儿子的勤 劳,是为了为下一句,小儿子的天 真、活泼的形象埋下伏笔。)
ppt课件
50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5
收篙停棹ppt课坐件 船中。
26
怪生无雨ppt课都件 张伞,
27
不是遮头ppt课是件 使风。
28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者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第一课时课件(共23张PPT)

品读感悟
你们了解了这些孩子的 什么特点?
天真、勤劳、好学、可 爱、爱劳动……
品读感悟
作者是怎样描写农家生活的? 作者抓住农家生活的片段,运用通俗的语言,如 “耘田、绩麻、村庄、儿女、 童孙、耕织、种瓜” 等词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平白、浑厚、自然的语言勾 画出质朴的乡村生活的画面,具有浓浓的乡村生活力 息。
( 青海 ) ( 雪山 ) ( 玉门关 ) ( 黄沙 ) 2.给下列生字换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海 忄___( 悔恨 ) _亻__( 侮辱 ) 破 _土__( 土坡 ) _氵__( 波浪 )
做一做
课堂练习
3.解释加点的词语。 (1)孤城遥望玉门关 玉门关:古_关__名__,__故__址__在__今__甘__肃_ 省敦煌西北。 (2)不破楼兰终不还 还:____回__家__。_________________
理解词语
参军行
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宁市西。
古名鲜水或仙海,北魏时始名青
王昌龄
海。唐朝和吐蕃经常在这一带产
使雪山晦暗无光。
青海长云暗雪山,
生战争。
古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北。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西域古国名,这里泛指指西域地区的各族政权。
不破楼兰终不还。
理解诗意
青海湖上的绵延云彩使雪山暗 淡,一座孤单的城镇遥望着玉门关。 历经百战黄沙磨穿了铁铠甲,不攻 破楼兰始终坚决不回乡。
9 古诗三首
第1课时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唐代诗歌的一些代表作品,如李白、杜甫 的诗歌,山水田园诗派的王维的诗。山水田园诗的静美让人向往, 而这种和平XXX生活背后的保证是在边关塞外,无数将士在浴血奋 战。在初、盛唐时期,除了山水田园诗派,还有一个重要的诗派, 那就是表现这种生活的——边塞诗派。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出塞:乐府旧题。 塞,边塞。出塞, 就是到边防线上
去戍守边疆。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但使:只 要,要是
不教:不让
秦 时 明 月 汉 时 关,未还:没有回家
万 里 长 征 人 未 还。

使




在, 飞将:西汉名 将李广。英勇
善战,百发百
不 教 胡 马 度 阴 山。中,威震边疆, 被誉为“飞将
军”。
(唐)王昌龄
作战七战七胜。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 汉之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指一人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实指李卫,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
但使龙城飞将在, 胡马:指胡人的战马。胡,古人对西北少数民 不教胡马度阴山。 族的称呼。
阴山:山名,指阴山山脉,在今内蒙古境内, 汉时匈奴时常从这里开始南下骚扰侵占中原地 区,也是卫青坟冢的模样。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王昌龄(698-757), 字少伯,长安(今属西 安市)人。开元十五年 中进士,历任汜水尉、 校书郎,天宝元年 贬江宁丞,天宝七年又 贬为龙标尉,世称王江 宁或王龙标。安史之乱, 他避乱回乡,被刺史闾 丘晓所杀。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重点字词理解


【唐】王昌龄
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 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 ,秦汉时的关。
21课《古诗三首》PPT课件
“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 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又 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人未还”使人 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 情感。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 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人未还”,一 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这本 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第三、四两句就是诗 人的回答。

古诗三首-五年级ppt课件

古诗三首-五年级ppt课件
古诗三首—五年级
• 1.山居秋暝
目录
• 2.枫桥夜泊
• 3.长相思
1.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课文主题:《山居秋暝》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山村清新、秀丽的景色和山居村民 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对安静淳朴生活的追求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鉴 赏:“残月”和“霜天”是冷色,“江枫”和“渔火”是暖色,冷暖交织, 与 诗人的心境互为映衬,真切地表现出诗人的孤寂、惆怅之情。在静夜中忽然 听到远处传来悠悠的钟声,每一下都敲在诗人心上,让诗人感觉更加孤寂。
3.长相思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3、借助注释,理解《长相思》的意思。试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同学交流。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心乡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词意: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 篷里都点起了灯。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声音嘈杂打碎了思乡的梦,而相隔千里的家 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课文主题:《长相思》融写景与叙事为一体,描写了戍边将士在北方的风雪声 中辗转反侧,因怀念故园不能入眠的情景,表达了浓烈、深切的思乡之情。
注解:①长相思:词牌名。②程:里程。③榆关:山海关。④那畔:那边,指 关外。⑤千帐:形容帐篷很多。⑥更:旧时一夜分五更。⑦聒:声音嘈杂, 这里指风雪声。⑧故园:故乡。
鉴 赏:“山一程,水一程”说明将士们离故乡之远,行军之艰难。“千帐灯” 点明军帐之多,此行队伍之庞大。“风一更,雪一更”,以气候引出对将士 们的心理描写:睡梦被风雪声打断,思乡之情油然而生,睡意全无。听着帐 外的风声雪声,更加怀念故乡的温暖和宁静。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统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 古诗三首》【优质版】PPT课件(完整版)

总结:《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和《村晚》这两首诗在内容和气氛上有什么 不同?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村晚》
一片繁忙的景象 悠闲的景象
再读这两首诗,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并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
你能想象孩子们
也傍桑阴学种瓜。 学种瓜的样子吗?
读完这两句诗,说说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 的画面,体会其中的乐趣。(课后第2题)
小牧童( 横骑 )在牛背上,(慢悠悠) 地走着;他手里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 ) 地吹着自己编的( 小曲 )。那头老牛似乎 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
朗读指导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伴读音乐
昼出/耘田/夜绩麻, 语速稍快些,表现出乡村 村庄/儿女/各当家。 耕种劳作的繁荣景象。
背诵指导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 敲成(玉磬 )(穿林响), 忽作(玻璃 )(碎地声)。
找出三首诗中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通过这些词, 你发现不同诗人笔下的儿童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古诗
描写儿童表现的词语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学种瓜
共同点
稚子弄冰
脱晓冰
朗读指导
村晚
[宋]雷震
伴读音乐
草满/池塘/水满陂, 语速稍缓,重读“ ”的字,
山衔/落日/浸寒漪。
画线词语尾音拉长,表现出 恬静悠远的感觉。
牧童/归去/横牛背, 画线字词尾音略微拖长,表
短笛/无腔/信口吹。 现出牧童的悠闲自在。
背诵指导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 水满陂), 山衔(落日)( 浸寒漪)。 牧童( 归去)横( 牛背), 短笛(无腔)( 信口吹)。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40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40张ppt)

结合课文插图,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吗?
读诗歌,试着把握诗歌的节奏。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理解题目
一年四季
四时 田园 杂兴
有感而发的兴趣
农村
诗的题目意思是作者随兴写下一年四季 农村里的情景。
在田间锄草。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 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 得稀稀落落。
白天长了,篱笆的影 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 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 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 来飞去。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风景。诗中用梅子黄、 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 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四时田园杂兴
范成大
2.学习后两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①“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便横坐在 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浑厚无 邪。 ②诗中的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表现出了牧童 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拓展阅读杨万里其他写儿童生活的诗。
舟过安仁
闲居初夏午睡起
宋 杨万里
宋 杨万里
推举阅读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 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 。
杨万里:
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爱 国诗人。曾任太常博士、广东提 点刑狱、尚书左司郎中兼太子侍 读、秘书监等。主张抗金,正直 敢言。宁宗时因奸相专权辞官居 家,终忧愤而死。与陆游、尤袤、 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 人”,被誉为一代诗宗。
读准古诗、了解诗意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5课古诗词三首ppt课件
34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 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 溪头卧剥莲蓬。
35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 不是遮头是使风。
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声牧童悠扬的笛声。
9
诗歌理解
归来饱饭黄昏后,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黄昏时分。
不脱蓑衣卧月明。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 中的明月。
10
诗歌理解
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看出 来的?
可爱、调皮、疲倦。
一个“弄”,一个“卧”。
11
诗歌小结
第五课 古诗词三首
1
字音认读
篙 (gāo) (竹篙) 棹 (zhào) (棹竿) 媪 (ǎo) (翁媪) 剥
(bāo) (剥开)
2
牧蓑遮 醉媚锄剥
3
4
作者简介
吕岩,字洞宾, 唐代京兆人。咸通举 进士,曾两为县令。 值黄巢起义,携家入 终南山学道,不知所 终。是传说中的逍遥 大仙。
5
课文朗读
牧童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6
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草铺/横野/六七里, 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 不脱/蓑衣/卧月明。
7
听读古诗,感受古诗意境美。
8
诗歌理解
草铺横野六七里,
青草像被谁铺开在地上一样,方圆六七 里都是草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古诗三首》优质课件(共129张PPT)

易 错
字 zhòu
注意下面是“旦”

巧记:“一”“日”一“尺”
易 错
字 xiǎo
右上不是“戈”,没有“丶”

巧记:火是“烧”,水是 “浇”,东方日出是指“晓”。
我 会 写
昼耘桑晓
注意这些字的笔画顺序哟!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宋] 范成大

诗 题
四季。 各种各样的兴致。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金盆脱晓冰
动作
稚子弄冰
穿取当银钲 玉磬穿林响
声音
玻璃碎地声
天真烂漫 活泼可爱
《村 晚》
宋·雷震
探究读
根据朗读指导,朗读诗文,探究下列问题:
这首诗中写景的诗 句是哪两句?写人的又 是哪两句?
朗读指导
《村晚》朗读基调是清新自 然,语气舒缓,语调悠长。后两 句读得调皮一些,表现出牧童的 活泼可爱。
归去:回去。 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腔:曲调。 信口:随口。
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 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 定的声腔。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拟人,形象 地表现出落日挂 山头的情景。
幽雅美丽、色彩绮丽
写落日青山 倒映水中,表现 出水的澄澈。
这两句中诗人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山 落日
池塘
“草满池塘水满陂”中的两个“满” 字的作用是什么?
写出了春末时节的景物特点,绿 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这两个字你能感受到什么? 牧童不好好坐在牛背上非要横着坐,笛
子也是随心吹,充分体现出了牧童的调皮可 爱,悠然自得。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优质PPT课件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诗眼,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门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 刚刚听到时眼泪沾满衣裳。
背景知识
安史之乱中,蓟北是安史叛军的根据 地,叛军一路南下,攻陷了洛阳。洛阳四 面数百里州县皆成废墟,出现了千里人烟 断绝的惨景。无数受苦受难的百姓背井离 乡,杜甫随着逃难的人群离开了故乡,一 路历经千辛万苦,来到四川。
陆游(1125—1210) 字务 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 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的 诗歌总的主题是抒发政治抱负和 同情人民苦难。其代表作有《书 愤》《示儿》《游山西村》等。
南宋时期,金兵占领了中原地区。诗 人作此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 六十多年了。此时,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 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往着中原地区的大 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 南宋王朝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
✲ 分析原因 收复蓟北
◎人民可以安居乐业

◎自己可以回到故乡
✲ 诗人的反应 涕泪满衣裳
◎以形传神 ◎喜极而悲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回头看妻儿哪还有 一点儿的忧伤,胡乱地 卷起诗书欣喜若狂。
这两句所体现的各人的情感是什么?
喜 妻子
——“愁不在”
诗人
——“喜欲狂”
漫卷诗书(动作)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滔滔万里黄河奔流不息东注入海, 华山与天相接,直插云霄。
✲ 描绘画面
滚滚黄河东流入海
华山巍峨屹立、直耸入云
雄伟壮丽
写景手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夸张
景物雄伟,有生气
化静为动
思考:这两句诗描绘祖国壮丽河山 的用意是什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74张PPT)优质教学PPT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 1 古诗三首 人教(部编版) (共74张PPT)优质教学PPT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如何理解题目“稚子弄冰”?
稚子 幼小的孩子
弄冰 提着冰块玩耍
解题:幼稚、天真的孩子以冰做玩具玩耍。
互动课堂
有感情地朗读前两句古诗,结 合注释,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 幼小的孩子 冰取出来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稚子弄冰》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描写“脱冰作戏”。 《村晚》
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小练笔(课后选做题)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 改写成短文。
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内容 基本不变,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 当、通顺的语言描绘出诗的内容。
池岸
bēi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幽静美丽,体现喜爱
口里含着 水中的波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 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 闪动着粼粼波光。
“山衔落日浸寒漪”中的“衔”与“浸” 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喜爱 拟人
衔:日薄西山、欲落未落
《稚子弄冰》
1.稚子:幼小的孩子。 2.金盆脱晓冰: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 来。 3.钲: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钟,有 长柄。 4.磬:一种金属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
《村晚》
1.陂:池塘。 2.漪:水中的波纹。 3.腔:曲调。 4.信口:随口。
四时田园杂兴 (其三十一)
整体感知
用自己喜欢的方 式自由读诗,把古 诗读正确、读流利。
朗读指导
快来伴着音乐,带着对牧童的喜爱之情朗读一下吧!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五年级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61张PPT)
诗意:铜盆里的水结成坚冰,儿童晨起,把它 从盆里剜出,用彩线穿起来当做锣来敲。
(2)这两句诗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 刻画出一个的什么样的儿童形象。
天真快乐 这两句诗中哪个字用的好,好在哪里?
“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剜冰的样子。
(3)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白天除田里的杂草,夜里把麻搓成麻绳,村里 的青年男女都各自为家庭承担一定的责任。
想一想
➢ 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 还要干些什么活? 犁地、插秧、积肥、收割……
想一想 ➢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什么情景?
农村里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想一想
➢ 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 说些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
理解词意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 里剜冰。 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磬(qìng)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 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 不是现在的玻璃
划分节奏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 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 忽作/玻璃/碎地声。
释题:
“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 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 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
朗读方法
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注意生字、多音字。注意节奏、平常仄短熟读、 字正腔圆、朗朗上口、有板有眼。七言绝句一般 按照2/2/3的断句方法。整首诗通常1、2、4句 押韵,韵脚要适当延长,恰当重读。要读出诗歌 的节奏感,韵律美。
稚子金盆脱晓冰,银彩丝穿取当钲。

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共51张PPT)

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教学课件(共51张PPT)
古诗三首
完整课件
直接可以使用
共计2课时
【2024年春季】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完整版课件系列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古诗的意思。(重点)2.借助朗读、想象,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
学习目标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
后两句写得妙趣横生,意味深远: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但却在茂盛成荫的桑树下学种瓜。这些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一个“学”字使得天真、可爱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
这首诗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诗人的感情?
思考讨论
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流露出诗人对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赞扬。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小练笔。根据诗歌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所见——袁枚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4年3月9日
同学们再见!
2024课件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掉也可编辑修改
总结技巧(一)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掉也可编辑修改
总结技巧(一)
下载后此页可删除掉也可编辑修改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淳朴无邪而快乐。
课堂小结
古诗《稚子弄冰》写一个孩子在冬天的一场嬉戏:一块大冰被穿上彩线,当锣来敲打,声音也清越嘹亮。忽然冰锣被敲碎落地,发出像玻璃碎裂的声音,表现了孩子的天真烂漫。
课堂小结
古诗《村晚》的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描绘了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他十分满足于这样一种自然风光优美、人们生活自由自在的环境。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8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8张PPT)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你好像看到 了什么画面?
农民劳动的繁 忙景象。
注释
【耘田】 在田间锄草 。 【绩麻】把麻搓成线。
翻译
(夏季)农人白天去田间锄草, 晚上在家搓麻线, 农家男女各 自都在做着自己的活。
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不同之处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儿童自在快乐的生活状态 十一)
《稚子弄冰》
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
《村晚》
充满了童真童趣
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 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从稚子的心理出发,重点 描写“脱冰作”戏”。
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 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作业
根据古诗内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提示:改写古诗要注意保持古诗的内容基本不变,
在原诗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恰当、通顺的语言描画出 诗的内容。
玻璃。
翻译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盆中 的冰块取出,用彩丝穿过冰块,提在手中, 就像一个 银钲。
轻轻敲打,清脆的响声穿林而过。忽然冰 块落地,发出像玉石破碎一般的声音。
主题概括
《稚子弄冰》一诗生动地描画了天 真稚气的小孩脱冰作戏的场景,展现 了儿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雷震 :
宋代诗人。或以为眉州(今四川 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 又说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 度宗咸淳元年(1265)进士。其 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四。
村晚
注释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课件(共47张PPT)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9古诗三首 课件(共47张PPT)
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家的感慨,更有对回忆多年
离乱的痛切。诗人悲喜焦急的复杂心情都体现 【在诗这意五】个身字在中蜀。地时,突然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不
禁泪水洒满了衣裳。
表现了诗人内 心的激动。
妻子和孩子
随意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拿起
直抒胸臆,表现诗人内 心的激动、开心。
【诗意】回头看看妻儿,他们也一扫愁容,随手拿起 书本,心中欣喜若狂。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诗意】中原人民在金人的压迫下十分痛苦,眼泪都 流干了,他们你年复一年地盼望着南宋朝廷前来收复 失地。
祖国河山如此壮丽美好,诗人心中应 该是无比的自豪、兴奋,可是诗人却为何 如此的悲伤呢?是什么让他如此心痛?
背景材料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中原,进攻都城开封,北宋灭亡,中原 大好河山落入敌手。金兵在中原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无 数的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南宋的昏君和贪官,不思进取, 无心收复失地,继续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此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 金人之手六十多年,爱国诗人陆游被罢斥归故乡,在山阴乡下向 往着中原地区的大好河山,也惦念着中原地区的人民,盼望宋朝 能够尽快收复中原,实现统一。陆游面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 景象,怎能不痛哭流泪呢?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三首古诗都体现了诗人们的 责任与担当,都体现了他们对 祖国的热爱 。你还知道哪些 有关责任担当的诗句?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古诗三首》课件(共13张PPT)
首句用昼和夜对照,向我们展开一幅乡村男女耕田、绩麻,日夜繁 忙的景象。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 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后两句生动描写了农村儿童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的情形,显露出诗 人对儿童的爱好。诗中描写的儿童形象,天真纯朴,令人爱好。
全诗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追求的痕迹,文笔清新轻巧,流畅自 然,犹如一幅生动的农村风俗长卷,充满着江南农村浓郁的乡土气 息。

《稚子弄冰》 南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 在手中。 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 冰块落地发出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赏析
诗中孩子弄冰的场景,充满乐趣:心态上,寒天弄冰,童心炽 热;色泽上,金盘、彩丝串、银冰、形态上是用金盘脱出的银 铮;声音上,有 玉罄穿林响的高亢,忽又转 作玻璃碎地声的 清脆。全诗形色兼具以感目,声意俱美以悦耳赏心,绘声绘色 地表现出儿童以冰为钲、自得其乐的盎然意趣。
谢 谢 观 看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州人 (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南宋大诗人。绍兴二十 四年(1154年)进士。历任国子博士、太常博士,太常丞兼 吏部右侍郎,提举广东常平茶盐公事,广东提点刑狱,吏部 员外郎等。反对以铁钱行于江南诸郡,改知赣州,不赴,辞 官归家,闲居乡里。
全诗突出一个稚字。稚气和乐趣能使儿童忘却严冬的寒冷,保 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乐。孩童与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诸多 的相通之处,孩童的脱冰作戏的场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乐 趣。
作者介绍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不详。被认为眉州(今 四川眉山)人,宋宁宗嘉定年间进士。但又说 是南昌(今属江西)人,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 进士。其作《村晚》入选部编版语文课本五年 级下册第一课时,其诗见《宋诗纪事》卷七十 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前两句中对稚子主要进行什么描写?
“脱”“穿”等动词生动表 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 的乐趣。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 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从中体会到孩 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 其中的乐趣。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成 调的乐曲。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讨论交流: 三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第一首诗中的孩子勤劳、天真;第二首诗中
我会认
zhòu

yún

gòng

多音字
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加点的字 是多音字!
童孙未解供. 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gōng (提供)

gòng (口供)
注意加点字 的读音!
读一读:他的提将供是. (法g律ōn的g)制了裁虚。假口供. (gòng),等待他
理解词语
【耘田】 【绩麻】 【解】 【供】 【傍】 【阴】
诗中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稚子弄冰的情形?
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 “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 ;声音上,既有“玉 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 的清脆。有 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拓 展:
稚子弄冰,忽然冰块落地,碎成一片。此时稚 子心中会有什么想法呢?
稚子在冰块中间钻出一个小窟窿,找来漂亮的五彩线,穿进窟窿,
再把五彩线两头打结,提起来就像一面锣儿。他一面举起锣,一面拿起
棍轻轻敲打起来。“铛铛”,犹如玉磬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传出来,深
远高亢。忽然,“叮当”一声,冰块从手中滑落,像玻璃落地一样,发
出清脆的声音。他提着手中的五彩线,呆呆地望着地上的碎冰!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 澄碧的池水漫上了塘岸。夕阳下, 山像是衔着落日似的倒映在波光荡 漾的水面上。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横”改为“骑”可以吗?
不好。因为“横”坐不是规规 矩矩地坐着,表现了牧童的天真顽 皮之态。“骑”则没有这种效果。
太可惜了,好好的银钲被我摔碎了。只好今天晚 上用金盆再冻一个了。
课文结构
金盆晓脱冰


穿丝当银钲


玉磬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有色有形
自得其乐
声音清脆
课文主旨
《稚子弄冰》描绘了儿童在冬日弄冰的情 景,对冰的形色声描绘得栩栩如生,表现了儿 童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课堂小结
《稚子弄冰》是南宋诗人杨万里所作。全诗 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 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脱冰 作戏”的场景。
课文结构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横牛背
信口吹
幽雅美丽 无忧无虑
景色美丽 悠闲自在
课文主旨
《村晚》通过描绘一幅美丽的农村夏日晚 景图,表现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表达了作者对悠然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课堂小结 我们通过朗读、指读,读熟了古诗,掌握
了字音,学习了本课生字,并结合注释、搜集 的资料理解了诗意,让我们感受到乡村儿童的 可爱无忧。
1 古诗三首(共三课时)
第 一 课时
我国古代许多诗人对田园风光情有独钟,写下了许多名 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
走近作者
范成大(1126-1193) 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诗人。风格平易 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 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 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 主要作品:《石湖诗集》《石湖词》《吴郡 志》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重点) 2.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
情; (难点) 3.学习作者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景抒情。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前两句描写了什么场面?
前两句诗描写了农家夏日 忙碌热烈的劳动场面,表现了 劳动人民的辛苦。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如何理解“学”种瓜中的“学”?
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 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 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 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认


理解词语
【陂】 【寒漪】 【腔】 【信口】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曲调。 池岸。 随口。 让人感到寒意的水中波纹。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诗意: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 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 粼粼波光。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随意地用短笛吹奏着不 成调的乐曲。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早晨从金属盆里把冰取出来。 幼小的孩子。 这里没有实在意义。 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一种金属打击乐器。 一种用玉或石制成的打击乐器。
我会写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诗意:一个小孩子,早上起来,从结有坚冰的铜盆里剜冰,用 彩丝穿起来当钲来敲。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突然 冰落在地上发出玻璃一样的碎裂声。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理解,懂得。 从事,参加。 在田间除草。 把麻绳搓成线。 树荫。 靠近。
我会写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诗意:白天出去耕田,到了夜晚回来搓麻绳,男的女的都各自挑起 家庭的重担。小孩子哪里懂得耕织之事,却也模仿大人的样子,在 靠近桑树的下面学着种瓜。
课文结构

昼耘田

农事繁忙

夜绩麻


未解供耕织

傍阴学种瓜
儿童可爱
大人勤劳 孩子可爱
课文主旨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通过描绘农 家夏日繁忙的劳动生活,表现作者对劳动人民 的敬重,对天真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的 赞美之情。
课堂小结
诗篇把农民的勤劳,淳朴的美德通过儿童天真活泼 的举动不经意地展现,更显童趣盎然。同时让我们体会 到农忙时农民的辛苦、劳累,激发我们对劳动人民的同 情。
1 古诗三首
第 三 课时
《村晚》 作者:雷震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
会其中的乐趣。(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及对悠然
恬静的农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_怪__生__无__雨__都__张__伞__,__不__是__遮__头__是__使__风__。__ _儿__童__散__学__归__来__早__,__忙__趁__东__风__放__纸__鸢__。__
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概念:边读边想象画面是指我们可以在读熟的基础上,结合诗的意思, 在我们头脑中展现一幅画面。通过感受画面,体会诗句中所体现出的 乐趣,进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运用:如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一诗中,“童孙未解供耕 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我们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想象画面:小孩子 还不懂耕地织布,你瞧他们,一个个活蹦乱跳的,在桑树旁看着大人 的模样学起了种瓜。想象着这个 情景,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诗的思想 感情了:赞美天真可爱、热爱劳动的农村儿童。
会其中的乐趣。 (重点) 3.体会作者诗中对天真可爱、勤劳能干的农村儿童的赞美
之情。 (难点)
自读提示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句子是否通顺。
我会认
zhì

qìng

理解词语
【稚子】 【金盆脱晓冰】 【取】 【钲】 【磬】 【玻璃】
推荐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思考:1、诗的一、二句中,作者抓住哪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初夏农村 特有的景象?
2、诗的三、四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 古诗三首
第 二 课时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走近作者
杨万里: 字廷秀,号诚斋,男,汉族。吉州吉
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杰出诗人, 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合称南宋“中兴四 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主要作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小池》等。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2个生字,会写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情景,体
这是课后第2题哦!
○读下面的诗句,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其中 的乐趣。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孩子们不会耕种也不会织布,却也不肯闲着,都学 着大人的样子,在桑树的树荫旁学着种瓜玩呢。从中体 会到孩子的天真淳朴,极富生活情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