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
国家的基本职能
====Word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国家的基本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国家的特有使命和存在的基本目的,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总体上来看,任何国家的活动都表现为两种基本职能:内部的职能和外部的职能。
内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实行社会控制,以求得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外部职能的主要任务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一)国家的内部职能从国家活动的形式和方式的角度说,国家的内部职能可以相应地划分为政治统治职能、政治管理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三种。
1.政治统治职能政治统治是指统治阶级维护和强化既定的政治关系与社会秩序,通过国家权力对全社会所进行的一种强力支配与控制活动。
具体来说,就是国家运用暴力、法制等特殊的强制力,控制被统治阶级、镇压被统治阶级及一切破坏现存的政治法律秩序、社会秩序的分子反抗的职能。
由于这种职能主要是通过阶级的统治和镇压来实现,所以,有时又叫镇压职能。
国家的政治统治职能是由国家的性质决定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政治统治的主体是由统治主体组成的国家机器,以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暴力机关为主。
具体实施的手段是以暴力为主要依托,辅之以意志形态的灌输。
2.政治管理职能政治管理是统治阶级为维护其对整个社会进行政治统治的需要,在履行特定社会职能过程中承担和实施的管理活动的权利,是社会公共权力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
具体来说,政治管理是国家“按照某种特定的秩序和目标对政治生活进行自觉地、有计划地约束或制约的一定方式。
就是说,通过这种特殊的约束方式使政治生活的各方面都能按照某种既定的秩序和目标来运行和发展”。
源-于-网-络-收-集。
第八章 政治分层
第八章政治分层中国的民间,有一种关于复制式社会流动的说法: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电视里前不久曾播放过一个记者采访一个传统牧区的牧童:“你为什么放羊?”“挣钱呗!”“挣钱干什么?”“以后娶媳妇。
”“为什么娶媳妇?”“生娃。
”“生娃干什么?”“放羊。
”这种子承父业的“生命周期”,反映的是一种复制型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结构,它的背后,其实有一个身份体制的问题。
当然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另一种关于替代式社会流动的说法:即“富不过三代”。
这也可以被称为“家族盛衰循环定律”。
对此“定律”的道德解释是,富家子弟多半是纨绔子弟,是败家子,其实这并非是普遍真实的,因为人力资本的家庭再生产假设更容易得到证实。
从继承制度上对此“定律”进行解释似乎更加可信:中国传统的家庭财产继承制度与欧洲国家有很大不同,也与中国的皇位继承制完全不同,它不是聚集财产和权力的“长子继承制”,而是分散财富和权力的“兄弟分家制”。
这种“兄弟分家制”的功能类似于现代国家的“遗产税”,似乎是一种国家的设计,它不允许一个家族的力量无限扩大,可以与皇权和国家抗衡。
对于家族的盛衰来说,创业人去世后的“分家”,往往成为产生内隙、内讧和由盛变衰的转折点。
在现代一些家族企业悲壮的盛衰史上,我们仍可以看到这一“定律”在起作用。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富不过三代”是特指没有官位身份的商人阶层,它所反映的恰恰是身份社会为维护复制式社会流动而对精英替代的限制。
分层是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直接反映了社会力量的分布格局。
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是利益分化和经济收入、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分层正是这种不平等的直接反映,而且也会反过来对社会资源的分配产生影响.一、分层理论社会分层根源于社会不平等,不平等有自然和社会两方面原因。
在分层理论上影响较大的有两位学者的理论:一是马克思的阶级理论;一是韦伯的阶层理论。
(一)马克思的阶级理论1.内容(1)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2)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演变的基础(3)共同的生活方式、阶级利益和教育程度也是划分阶级的重要条件(4)阶级分化的同时也存在着阶层分化的现象2.贡献主要在于其揭示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中产阶级的界定及其功能
摘要:有关中产阶级的界定多种多样,在不同时期、不同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下,划分中产阶级的标准不尽相同。
社会学界流行一种说法:有多少个阶级理论家便有多少种阶级概念的定义,对中产阶级的功能的认知也是如此。
文章从国内知名学者关于中产阶级的众多研究中梳理出针对中产阶级的界定、主体构成和政治功能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指出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中产阶级界定政治功能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加速转型。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正在加紧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工业化和城市化都在全面推进。
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职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原有的社会结构逐渐被打破,新的社会格局在慢慢形成。
在利益调整中逐渐发展壮大的中产阶层成为人们讨论和研究的热点。
尽管有关中产阶级的研究文献非常丰富,但是学者们对中产阶级的界定及其发挥的功能并未达成共识。
因此有必要对这一领域纷繁复杂的成果进行一个系统的梳理。
文章的贡献在于,针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做了较为全面的归纳整理,并从中得出较为客观和中肯的结论及启示,最后探讨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1中产阶级的界定及主体构成1.1中产阶级的界定标准李春玲(2011)指出,当前人们通常用四个标准来界定中国的中产阶级。
首先是收入标准,其次是职业标准,再次是教育标准,最后是消费及生活方式。
张宛丽(2002)在2002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上对中间阶层的概念做出了界定:中间阶层是指占有一定的知识资本及职业声望资本,以从事脑力劳动为主,主要靠工资及薪金谋生,具有谋取一份较高收入、较好工作环境及条件的职业就业能力及相应的家庭消费能力,有一定的闲暇生活质量,对其劳动、工作对象拥有一定的支配权,具有公民、公德意识及相应的社会关怀的社会地位分层群体。
李培林和张翼(2008)认为中产阶级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产物,应该用收入水平、职业类别和教育资本来衡量中产阶级。
李正东(2001)划分中间阶层的具体标准是:社会变迁的变数指标、职业指标、经济指标(包含财产和收入)、声望指标和权力指标。
政治学原理 复习要点
政治学知识点1.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观是什么?a政治是经济最集中的体现。
b.政治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
c.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争取和保持国家政治是政治核心。
d.政治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2.古代中国政治学的特点是什么?a.强调维护政治统治秩序。
b.强调对人问题的研究,人文色彩浓厚。
c.政治伦理化和道德化。
d.强调对社会演变的研究。
e.思想体系较西方弱。
3.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论的内容。
阶级分析是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下的一个具体的政治分析路径,其内容包括:1)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导致阶级分化,由此导致国家的产生。
2)阶级划分是政治划分的基础;3)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4)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作为一种政治学方法论,阶级分析今天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作为一种政治实践,如何将阶级分析这个革命理论转为建设理论,则是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4集体行动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的含义。
公共选择理论:以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尤其是理性经济人假设),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来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政党官员和政治家)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进而制定相应的规则,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实现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集体行动理论:奥尔森认为,小集团的集团行动比大集团的更为有效,因为小集团提供的公共物品数量更接近,最优水平或增进集团利益。
在一个小集团,由于成员人数很少,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总收益中,相当大的一部分。
在这种场合,公共物品可通过集团成员自发,自利的行为来提供。
5政治权力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权力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个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6权力和权威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需要服从,具有支配的性质,表现为宗教信仰、风格习惯、历史传统区别:1)对权威服从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对权力服从则是相对的2)权威不可更改,权力则不断根据形势进行分化组合3)对权威的服从不需要强制和武力威胁,权力则需要武力作后盾。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政治学:研究政治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当时社会矛盾运动和政治斗争发展的理论结果,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本质及其发展的规律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和吸收前人政治学说,尤其是法国启蒙政治学说和空想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中的合理成分而形成的思想革命成就。
国家:是由领土、人口、主权和政府所构成的,以社会公共权威为基础进行维持和运作的,并为维护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阶级利益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组织。
封建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建立在封建经济基础之上的,封建地主阶级维护自己利益、压迫农民阶级的统治机器,本质上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阶级的专政。
资本主义国家: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的基础上,以维护和服务于整个资产阶级的利益为目的,在本质上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专政。
自由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国家,与资本主义经济的自由发展阶段相联系的。
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资产阶级国家,又称帝国主义国家。
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新型国家,在本质上是无产阶级的国家。
国家职能:是国家本质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是国家活动的总方向、基本使命,是指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有限职能:一般是指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职能,国家在特定的范围内管理社会和公共事务。
无限职能: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国家职能,国家对于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进行全面的管理。
国家内部职能:主要是指国家要进行社会控制,保持社会的政治秩序和安定,以求得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国家外部职能:主要是防御外来侵略,保卫国家安全。
国家政治职能:是国家性质的典型体现,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意志和要求的根本点,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社会职能: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管理职能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关系和地位。
政治权力
•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 • 二、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 三、政治权力的作用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
•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 (二)政治权力的构成要素 •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一)政治权力的本质
• 1、政治权力的形成过程 :
(1)政治权力形成的基础在于人们的利益。 (2)政治权力形成重要条件在于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 (3)政治权力形成的必要前提在于,当各种实际力量
• (1)能力素质。 • (2)身份资格。
• (3)理论策略。
• (4)政治组织。
• ( 5 )已有权力、社会资本、实际政绩等因素。
(三)政治权力的特性
• 1、主体利益性
•
•
2、强制约束性
3、专属排他性
•
•
4、扩张延展性
5、多重职能性
其他观点:
• (1)制约性。政治权力是政治权力主体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 力。它本质上是一种力量制约关系,因而制约性就是一切政治权 力的基本特征;
• (2)能动性。这一特性源于政治权力主体利益形式上的主观性和
内容上的客观性之间的矛盾。政治权力的能动性表现在许多方面。 • (3)动态发展性。这一特性源于人们利益的有限性和无限性之间
的矛盾。政治权力的动态发展性也表现在诸多方面。
• (4)工具性。这一特性源于利益中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相对 于政治权力主体的根本目的而言,政治权力本身只有工具性意义。
必要条件和力量后盾。
2、政治权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1)人们的政治行为和政治活动都是以政治权力为中心 而展开的;
(2)社会政治体系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力量的;
(3)社会政治文化以政治权力为中心内容和价值取向;
政治学概论精讲2
自学考试课程-精讲阶段政治学概论1.单选题:20题*1=20分(时间、速度)例:【1810·单选】亚里士多德是西方政治学的奠基者,他的代表作是( )。
A.《共和六论》B.《君主论》C.《社会契约论》D.《政治学》考试题型D【1604·单选】政治的根源是( )。
A.阶级关系B.政治权力C.经济D.国家政权C【1804·多选】中国古代社会实行的政体形式是A.君主专制B.总统制C.议会制D.共和制A2.多选题:10题*2=20分(原话)例:【1604·多选】以下哪些是政治学的研究范围( )。
A.政治思想史B.中国政治C.公共政策D.比较政治E.行政管理考试题型ABCDE【1604·多选】以下哪几部著作代表我国古代儒家的政治思想( )。
A.《韩非子》→法家B.《孟子》C.《大学》→讨论教育理论D.《论语》E.《中庸》→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真题实战BD考试题型3.名词解释题:5题*3=15分(具体知识点、精炼)例:【1810·名词】政治答: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目录2国家与阶级第一节国家的起源第二节国家的本质与职能第三节国家的消亡第二章国家与阶级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一、原始氏族公社制度★考点1: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多选】国家产生以前的社会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
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原始公社制度和氏族社会组织。
【注意】以氏族为核心,原始公社制度的形式有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几种形式。
【1510·多选】国家产生以前的这个历史阶段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是( )。
A.原始公社制度B.氏族社会组织C.父权制D.母权制E.部落联盟真题实战AB★考点2:血缘关系【单选】原始人们之间联系的纽带是血缘关系。
★★★考点3:原始社会的婚姻形式【单选】人们最古老、最原始的家庭形式是群婚,即整个一群男子和整个一群女子互为所有的婚姻形式。
中共革命话语体系中“阶级”概念的演变、理解与塑造(1921—1937)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4期·专题研究·!"#$%&'(!)*+,-./012345678192191937:陈 红 娟 〔摘要〕“阶级”这一概念经历了从服务于国民革命话语体系到成为中共革命话语体系核心的转变,其政治功能亦实现了从“阶级联合”到“塑造敌我”的变迁。
不同时期中共对“阶级”的理解并不相同,总体而言,存在一个由是否参加劳动、资产多寡等表层现象向经济结构、政治压迫等深层问题发展的过程。
中共用“阶级”辨识革命敌我,透过“共同利益”规训革命成员的阶级意识和身份认同,并以文本、标语等文化衍生品为载体不断撒播阶级话语。
由此,阶级革命的话语逐渐渗透到革命的日常生活,转变为革命动员的政治力量。
〔关键词〕革命话语体系;“阶级”;“阶级斗争”;划分阶级;表达性建构〔中图分类号〕D231;K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8)-04-0053-11TheEvolution,Understanding,andShapingoftheConceptof“Class”intheCPC’sRevolutionaryDiscourseSystem(1921—1937)ChenHongjuanAbstract:Theconceptof“class”hasundergoneatransitionfromservingthenationalrevolutionarydiscoursesys temtobecomingthecoreoftheCPC’srevolutionarydiscoursesystem,anditspoliticalfunctionshavealsochangedfrom“theunityoftheclasses”tothe“shapingoftheenemies.”Duringvariousperiods,theCPC\hashaddiffer entunderstandingsoftheideaof“class.”Ingeneral,thishasbeenaprocessofdevelopingfromsuperficialprob lems,suchaswhethertoparticipateinlaborandtheamountofassets,todeep seatedproblems,suchastheeco nomicstructureandpoliticaloppression.TheCPCdistinguishedbetweenenemiesandourselvesthrough“class,”disciplinedtheclassconsciousnessandidentityofrevolutionarymembersthrough“commoninterests,”andcontinuedtospreadclassdiscoursethroughculturalderivatives,suchastextsandslogans.Asaresult,thediscourseontheclassrevolutiongraduallypermeatedrevolutionarydailylifeandbecameapoliticalforceforrevolutionarymobilization. 1921年中共成立时,中国社会并未普遍接受阶级话语和阶级斗争的革命方式①。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产生于19世纪末的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的多重挤压下,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建国初期在“限制、改造、利用”的政策下,被允许存在和发展。1956年,他们的企业被国家赎买,成为“公私合营”。在拿了10年定息后,1966年文革开始,定息被取消,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上被消灭。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早期民族资产阶级复苏,但随着新生资产阶级的蓬勃兴起,他们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的主流。
当今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
国家的起源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而现代国家又兼具组织经济生活与调和阶级矛盾的双重功能。所以,社会的阶级状况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制定政策的基本依据。阶级的存在与矛盾,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但有时却会因为统治者的政治需要而加以抹杀或夸大。二十世纪60年代,苏共中央曾公开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消灭了阶级,苏共已经成为全民党。而另一个社会主义大国中国,却在极力鼓吹“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30多年后,全民党的苏共垮台了,消灭了阶级的原苏联各国,又重新回归了阶级社会。而鼓吹“阶级斗争”的中国,也摒弃了“一抓就灵”的武器,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由此可见,对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加以抹杀或夸大都是不科学、不可取的。任何对社会阶级状况的错误判断都会使国家偏离正常的轨道。
阶级的外在表现与经济收入息息相关,但阶级的划分却并非仅视其收入多寡,而主要是根据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对财富分配的参与程度和对公共生活的主导程度而定。各个社会群体对生产资料的占有程度、对财富分配的参与程度和对公共生活的主导程度不同,决定了他们的阶级地位和经济收入,也相对决定了他们对现实社会的态度和人生价值观(注意,是相对而不是绝对)。如果一个社会的各阶级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财富分配的参与和公共生活的主导能有一个合理的各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社会就和谐、就稳定、就发展;如果大大偏离平衡点,则会引起社会的对抗、冲突和动乱。
中产阶级的界定及其功能
人们 通 常用 四个标 准来 界定 中国 的中产 阶级。首先是 收入 行 业 的 出现 而 产 生 的 高 收入 群体 其 实 就 是 李 美 玲和 李强 李强、 周晓虹、 刘 欣 都 把 个 体 工 商 标准, 其次 是职 业标 准 , 再 次是 教育 标准 , 最 后 是消 费及 生 所 提 出 的新 中产 阶级 , 私 营企 业主列 入 中产 阶级 的范 畴。 活 方式 。张 宛 丽( 2 0 0 2) 在2 0 0 2年 中 国社 会学 年会 上 对 中 户、 2 中产 阶级的政 治 功能 间阶层 的概 念 做 出 了界定 : 中间 阶层是 指 占有 一定 的知 识 2 . 1 中 产阶 级 是 政治 稳 定 的基 础 李 强 ( 2 0 0 1 ) 认为, 资本 及 职 业 声望 资 本 , 以从 事脑 力 劳 动 为 主 , 主 要靠 工 资 在社 会 上 及薪 金 谋 生 , 具 有 谋 取一 份较 高 收入 、 较 好 工作 环 境 及 条 中产 阶级 是 介于 社会 高 层 与低层 之间 的缓 冲层 , 保 守 的意识 形 态 , 是 引导 社 会 消 费 的最 主要 件 的职 业就 业 能力 及相 应 的家庭 消 费 能力 , 有 一定 的闲 暇 代 表 温和 的、 因此在 任 何 社 会 中 , 中间 阶层 都 是 维 系 社 会稳 定 的 生 活质 量 , 对其 劳动 、 工作 对象拥 有 一定 的支 配权 , 具 有 公 群 体 , 最 重要 的力 量。 周 晓虹( 2 0 0 8) 认 为 中国 中产阶 级现在 不 仅 民、 公 德 意识及 相 应 的社 会 关怀 的社 会地 位 分层 群体 。 李 而且 借 助教 育 的普 及和 大 众 培林 和 张 翼 ( 2 0 0 8) 认 为 中产 阶级 是 工业 化 和 城市 化 的产 是 维护 社会 稳 定 的重 要力 量 , 社会 流 动 的频繁 化 和 正 常 社 会晋 升 制 度 的 建 立 , 中 产 物, 应该 用 收入 水平 、 职 业 类别 和教 育 资 本来 衡 量 中产 阶 化 、 也使 不 同 阶 级 、 阶层 间 的 冲突 和 摩 擦 级 。李 正 东( 2 0 0 1 ) 划分 中间 阶层 的具 体标 准是 : 社 会 变迁 阶级 队伍 不 断壮 大 ,
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政治与阶级——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有感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乔治·卢卡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
他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主要论述了什么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阶级意识、物化和无产阶级意识等等。
读完这本书后,对卢卡奇的一些想法赞叹之余也带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如在书中卢卡奇更多的是对阶级意识进行价值判断而忽视事实判断。
基于此,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观及其逻辑起点。
研究一个事物或者现象的逻辑起点,有利于寻找和分析其历史根源,也就是这个问题是怎么提出的,为什么要提出,解决了什么问题,意义在哪里等等。
卢卡奇认为, 阶级意识是“被赋予的阶级意识”(Zugerechnetes Bewusstsein),他给它下的定义是“变成为意识的对阶级历史地位的感觉”①。
那怎么样去分析其逻辑起点呢?首先,在马克思经典作家中,阶级意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对象中最普遍、最基本、最常见的东西, 是“最简单的抽象”。
带着阶级意识来分析社会的阶级状况,是认清各种社会政治现象的可行途径;其次,社会不同阶级它本身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切矛盾的胚芽。
卢卡奇的阶级意识观的形成是基于当时复杂的社会背景,具有现实基础,也是应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
最后,从“逻辑起点也应该是历史的起点”来说,乔治·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起了开创性的作用,他科学地诠释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学说的光辉典范,全面地分析了涉及到社会历史发展的所有方面:阶级意识、异化理论以及辩证法问题。
这本书以独到的见解在当时的理论界独树一帜,对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阶级与阶级意识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划分阶级是由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决定的。
毫无疑问,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分层现象,只要存在分层现象,就必然有所谓的上层社会、中间层、下层民众等,问题是我们应该怎么科学地认识不同层级的人群。
政治学原理(六)
4、组织政府的手段(organization of government)
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
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 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
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
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 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 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类型的划分
承认国家宪法安排和政治制度,承 认其他政党的权利,尊重竞争选举 宪法型政党 规则,通过选举掌握政权。按照这 (Constitutional parties) 种划分标准,目前大多数政党都属 于这一类型。 政党的参与方式 反对宪法性安排和现存政治制度, 力图通过革命推翻现有政权;统治 革命型政党 (Revolutionary parties) 革命成功以后,组建一党制政治体 系。通过革命执政的政党被认为属 于革命型政党。
政党类型的划分
倡导激进变革,主张自由、平等、 友爱、权利、进步和国际主义。现 左翼政党 (Left-wing parties) 代自由主义政党、社会主义和共产 主义政党多属此类。 政党的政治态度 倡导维持现有体系,主张权威、等 右翼政党 级、秩序、责任、传统和民族主义 (Right-wing parties) 。保守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政党被视 为这一类型政党的典型。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socialization and
mobilization)
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 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
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
西方政治制度-6-2
西方政治制度-6-2(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0,分数:100.00)1.西方现代政治生活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组织,对立法和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的是______(分数:2.00)A.政党B.利益集团√C.议会党团D.政府机构解析:[解析] 利益集团是西方现代政治生活非常重要的社会政治组织,对立法和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冲击和补充了西方代议制度和政党政治。
答案为B。
2.人们开始区分政党和派别是在______(分数:2.00)A.19世纪√B.20世纪C.18世纪D.17世纪解析:[解析] 17—18世纪西方各国渐渐开始使用政党这个词,这时期政党和派别的意思非常相近,可以相互混用,到了19世纪,人们才开始区分政党与派别。
答案为A。
3.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是______(分数:2.00)A.政府B.议会C.派别D.政党√解析:[解析] 政党是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是各个阶级进行政治斗争的工具。
答案为D。
4.政治纲领反映了政党的______(分数:2.00)A.政治要求和政治目标B.政治要求和战略策略√C.任务和政策D.政治目标解析:[解析] 政治纲领通常规定了政党的政治目标、任务和政策,也反映了政党的政治要求和战略策略。
答案为B。
5.政党区别于社会政治组织和其他政治团体的最重要的特征是政党都有明确的______(分数:2.00)A.组织目标B.组织任务C.政治目标√D.战略策略解析:[解析] 政党都有明确的政治目标,这是政党区别于社会政治组织和其他政治团体的最重要的特征。
答案为C。
6.政党在整个国家政治中进行有组织的活动,发挥着它的______(分数:2.00)A.政治功能B.组织功能√C.领导功能D.管理功能解析:[解析] 政党围绕着夺取和维持政权这个主要目的,在整个国家政治中进行有组织的活动,发挥着它的组织功能。
答案为B。
7.全国性的统一政党在议会中还有______(分数:2.00)A.议会党团√B.议会主席C.中央执行委员会D.主席团解析:[解析] 全国性的统一政党一般会在中央或联邦设有全国代表大会、中央执行委员会或中央委员会、主席、主席团等领导机构,在议会中还有议会党团。
政府的职能
七.理解:政府的职能。
P1061.政府职能的含义: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政府职能的本质上是将统治阶级意志具体化,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就其内容来看,政府职能主要是:(1)维持统治秩序和社会秩序;(2)调整社会关系和实行社会监督;(3)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控制或施加影响;(4)管理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社会福利;(5)发展与他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6)维护国家主权,保卫国家领土完整,防止外来威胁、干涉和侵犯。
2.政府职能的两重性:(1)政府职能是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政府职能的本质上是将统治阶级意志具体化,代表统治阶级实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政府职能具有两重性,即从政府职能的属性角度划分为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
(2)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存在着根本的区别。
政治统治职能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借助政府政治统治职能的履行,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压迫和制裁,因此政治统治职能又被称为政府的阶级职能。
政治统治职能主要表现为运用军事、警察和法庭等暴力手段镇压被统治阶级的反抗或制裁破坏统治阶级利益的敌对分子。
社会管理职能的直接目标是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社会发展,政府对社会管理职能的履行具有公共性质,并不仅仅针对统治阶级的特殊利益,而是出于社会整体利益的需要,因此社会管理职能又称为政府的公共职能。
社会管理职能可以划分为对外和对内职能两个部分,对外职能是指保卫国家安全和发展对外关系;对内职能主要是指维持国内社会秩序、发展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事业、提高国民福利等。
这样看来,政府统治职能体现了政府的阶级本质,即政府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政府社会管理职能体现的是政府的公共性质,它表明政府除了是统治阶级的政府,又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对自主性,即作为调节和缓解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冲突的“第三种力量”而存在。
政治权力
7/9/2013
13
社会公共权力、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
社会公共权力:全社会范围内的政治权力 政党权力:特定阶级的最高组织的政治权力 政治社团的权力:某阶级中的不同阶层、集 团及其它社会群体的政治权力
7/9/2013
16
不同性质的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否定或对立关系, 妥协与协调关系.
7/9/2013
17
执政党权力与社会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
一方面,任何阶级社会中的执政党都 代表阶级的利益和意志支配社会公共权力, 另一方面,执政党的权力又必须以一定的 方式转化为社会公共权力.
7/9/2013
18
根本利益一致的政党权力与政治社团权力之间的关系
7/9/2013 2
一、政治权力的涵义与特性
政治权力的涵义
权力的含义: 中国: 1.衡量审度, 2.制约别人的能力 西方:1.power to, 2.power over.
7/9/2013
3
政治权力实际上是在特定的力量对比关 系中政治权力主体为了实现和维护自身的利 益而拥有的对政治权力客体的制约能力。政 治权力本质上是特定的力量制约关系,形式 上是特定的公共权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特性 政治权力的基础和来源 政治权力类型和政治权力关系 政治权力的实现 政治权力的制约
7/9/2013
1
第一节
权力、权利和权威
政治权力的涵义
权力(power)是指一种能力,某人或者某一机 构具有的要求他人服从的能力 权利(right)是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 事某种行为的正当或合法的资格 权威(authority)是指某人或某机构所具有的 让别人自觉服从的能力或合法资格
《社会学概论》考试提纲2
(一)填空题1.人要进行两种生产:一种是生活资料的生产;一种是人类自身的生产。
在生产中体现出两种关系即:自然关系和社会关系。
2.人类的社会与动物的社会的根本区别是劳动。
.3.孙中山写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座右铭,康有为在青年时代就撰写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同书》。
4.社会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从孔德开始的,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
5.孔德在提出这一名词时的基本想法,就是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方法研究社会的科学。
6.在中国第一个讲解社会学的是康有为,在1891年。
7.严复翻译斯宾的《社会学、原理》定名为《群学肆言》。
8.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看待,一个社会群体不是个人的累加而是结构的总和。
9.作为实证科学的社会学是从实际调查研究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10.社会学学科按传统的分类方法大致分为理论社会学、经验社会学、应用社会学。
11.历史唯物主义是社会学研究的哲学基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12.人的社会需要是作为本教科书分析的逻辑起点。
13.需要的特点包括必然性、客观性、社会性。
14.需要的社会性是指需要的提出和满足都是普遍的社会现象。
3、社会学按知识结构,它的内容可以分为理论社会学、应用社会学和经验社会学(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三大类。
4、需要是社会生活的起点。
5、社会需要是人的行为的动力,是人们活动的积极的动力源泉。
6、文化的三种类型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规范文化。
7、生存、享受和发展是人类需要发展的三阶段。
15.按照社会需要的对象,我们把它分为物质、精神和规范三类。
16.马克思主义主人:“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需要和为力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7. 生存、享受、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
18.马克思的需求的社会性和相对性论点至关重要,它奠定了马克思关于工人阶级相对贫穷和绝对贫穷的理论。
19.马斯洛于1943年出版的《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
政治学原理知识点国家的阶级本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国家是一个历史现象阶级社会特有的组织,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只有当阶级矛盾在客观上达到不能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才会产生国家,而国家的存在又是为了缓和阶级冲突,把这种冲突控制在统治阶级允许的范围内,二是国家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建立起来的,它主要是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意志,三是国家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机构,它虽然是管理全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但首先必须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的本质:就在于他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它表明一个国家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这个阶级又联合哪些阶级对哪些阶级实行专政。
国家的职能:是指国家在社会中担负的任务和所起的作用,是全部国家机器的基本职责和整体功能。
为什么说国家是阶级不可调和的产物?国家的统治职能和社会职能二者是怎么样的关系:社会管理职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同时,这种职能的执行和实现,必须依靠国家权力,所以它又与政治统治密切联系在一起。
政治职能是社会职能的前提,另一方面,政治职能又必须以社会职能为基础,因为,国家只有有效的实现了社会管理职能,政治统治才能够得以持续。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国家与社会的合一模式:社会包融国家,国家吞并社会。
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对立模式:社会先于和优于国家的模式,国家高于社会的模式。
国家与社会的交融模式。
社会主义国家的特点:经济基础上实行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以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为其领导政治特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其思想特征。
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基础,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政治权力的分配问题。
权力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主体促使客体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能力。
具有以下特征: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一种主客体关系;权力具有强制性;政治权力的含义和性质:政治权力是指政治主体(包括个人、群体和组织)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在公共事务领域为实现一定的利益和达成特定的目标而对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参加国家建设和消灭竞争对手的基本目标。 许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慧文( =4>41551 .?91) 也认为, 阶级划分可以使农民 的个人利益以阶级利益和阶级冲突的形式凸显出 来, 从而有效地把党的意志转变成农民的自然能
〔 #〕 量。
说阶级划分对乡村社会关系进行了“ 重构” , 是因为以阶级区隔和阶级对立为核心的新型社会 关系, 并非中国乡村社会所固有, 而是党 * 国家人
〔 ;〕 问题。 ” 明确区分朋友和敌人, 将乡村社会分裂
曾亲自参加土改的美国人韩丁( )*++*,- .*/01/ ) 发 现, 土改前的张庄基本找不到符合土地法规定的在 村地主。村内的矛盾冲突多为茅房的占有、 树木的 归属、 地界的划分、 妇女的占有之类的利益之争, 以 及天主教徒与非教徒之间的冲突, 而因地主剥削和 欺压而引起的冲突并不多见。 据弗里曼( 345,64 等人的研究, 在河北饶阳县, 地主和雇人 76*84-,/ ) 帮忙的经营式农场主仅拥有一小部分土地, 全县 %$9 的农民是自耕农, 他们拥有 ’&9 的耕地。五 公村的 #%2 户居民拥有耕地 (:#$ 亩, 平均每户 ": 亩, 全村仅有 ( 户拥有土地在 %$ 亩以上, 土地最多 的一户也不过 "#& 亩。而且这些富裕家庭的土地 很少出租, 而是自己下地劳动, 全村仅有 %$ 亩私有 土地出租给佃农, 所以在 ";(: 年“ 五四” 指示传达 下来后, 村干部很难按照剥削者和被剥削者来进行 阶级划分。
〔 ") 〕 的东西” 。
会矛盾阶级化的倾向, 其基本特征就是将一切关系 都归结为阶级关系, 使原有的复杂关系一元化, 统 一纳入国家权力的意识形态框架。由于阶级关系 具有你死我活、 不容妥协的特征, 这种重塑的另一 个后果是使乡村社会结构从软性变为刚性, 大大增 强了分裂的程度和冲突的可能。 二、 阶级划分与新型等级秩序的确立 阶级划分不仅适用于土改期间对土地财产的 没收和分配, 更将直接决定乡村社会成员的政治和 社会地位, 将部分人“ 在政治上打入另册或升为优 等阶层” 。 在土地改革过程中, 阶级划分实践在 很大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 但是阶级身份一 旦确立, 便对其拥有者的命运产生了决定性的影 响。正如韩丁所说, “ 划分阶级成份这件事, 决不 是什么纸上谈兵, 什么统计人数或者人口调查。这 是采取经济和社会行动的基础, 而这些行动是会从 根本上影响到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 ”
〔 "" 〕 中所制造的影响” 。 这些材料都明确反映出将社 〔 "$ 〕
各阶级既各自封闭又与其他阶级相互隔离, 个人无 法通过自身努力来改变自己的阶级归属; 后者是指 各社会成员的社会地位不是凭自己的业绩获得, 而
〔 "( 〕 对于后来全国土改 是由其所属的阶级所决定。
运动中的阶级划分来说, 这两个特征显然同样适 用。如弗里曼等人所说, “ 一旦生活被冻结在单一 模式中, 命运便被永远地封存不变。在充满阶级斗 争的土改中产生的……是一种类似于种姓等级制
〔 ’〕
!!!!!!!!!!!!!!!!!!!!!!!!!!!!!!!!
!
政治学研究!"#$%& !#$’(#’! $( (%()$(*!
(+, "! )-., #$$%!
"
!!!!!!!!!!!!!!!!!!!!!!!!!!!!!!!!!!!
误行为也“ 应认为是地主阶级的汉奸恶霸驱使的 传染的” 。 临清九区工作队领导的 % 个基点村都 存在“ 这街与那街, 这姓与那姓的盲目宗派色彩矛 盾” , 工作队称这“ 实际上是地主富农在过去统治
!!!!!!!!!!!!!!!!!!!!!!!!!!!!!!!!
!
政治学研究!"#$%& !#$’(#’! $( (%()$(*!
(+, "! )-., #$$%!
"
!!!!!!!!!!!!!!!!!!!!!!!!!!!!!!!!!!!
阶级划分的政治功能
——一项关于“土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
李里峰
( 南京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 博士! 南京! #"$$&’ )
%
!"#$%& !#$’(#’! $( (%()$(*! (+, "! )-., #$$%!
政治学研究!!!!!!!!!!!!!!!!!!!!!!!!!!!!!!!!
案研究的基础上, 将革命前的村庄称为“ 没有地主 的村庄” , 意指村庄内完全依靠地租生活的出租地 主非常少见, 村庄内部的社会分化不是发生在地主 和佃农之间, 而主要是围绕土地经营、 生计和生活
〔 "% 〕 这样一来, 转变成分的意 义 就 大 打 折 扣 农会。
! 二 # #4;+’+ 年前的土改文件中, 关于地主、 富农转变 成分的实际例子不多, 可能是因为土改期间阶级成 分的判定经常出现反复, 改变成分的年限自然相应 推迟。到建国初期相关的记载开始多起来。七里 有一户富农因 塘村于 "+’+ 年底进行结束土改时, 为抗战结束后即放弃剥削, 经群众表决同意给他转
〔 "+ 〕 变了成分。 "+($ 年底, 莱阳老区东朱宅村 & 户
在土改前的乡村社会, 富户与贫户之间的阶级 差异无疑是存在的, 共产党的阶级划分即以此作为 基本依据。但是阶级划分通过对乡村社会成员的 命名和归类, 又确立了一种新的政治等级秩序, 以 便于乡村治理和资源汲取, 而且这种新的等级秩序 比土改前更加牢固。土改以前的等级秩序是可变 的, 在农业经济的自然演化过程中, 地主可能因分 家而沦落, 自耕农也可能因善于经营而地位上升。 地主虽然拥有经济和政治优势, 但他们在村中的支 配地位并不是世袭的, 这些精英分子及其子弟对家 庭财产管理的好坏将决定社会流动的方向, 所以有 人认为, 许多时候纯粹是上代分家时兄弟的数目决 定了土改时是富农、 上中农还是下中农、 贫农。
〔 "& 〕 〔 "# 〕
按照党的政策, 阶级成分应该是可变动的, 即 地主、 富农在停止剥削自食其力一定年限之后, 可
〔 "* 〕 以改变成分。 但从实际情形来看并非如此, 在多
数情况下, 要么并未按照规定及时转变成分, 要么 在转变成分之后仍然受到歧视。例如 "+’* 年冀中 区党委规定, 在抗战爆发后减租息、 反黑地、 清算等 运动中由地主富农下降为中贫农者, 不准参加农 会; 而在共产党土地政策贯彻执行后由贫农上升为 中农者可以参加贫农小组, 上升为富农者可以参加
〔 :〕 〔 2〕
为敌我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 乃是共产党实施民众 动员和乡村变革的第一步。当然, 乡村社会本就不 是一个团结融洽的共同体, 其间存在着诸多矛盾和 冲突。宗族之间的冲突、 家族内部的纠葛、 邻里之 间的矛盾、 多年相传的世仇、 村庄之间的纷争, 利益 之争、 权力之争、 荣誉之争, 都使传统乡村社会充满 了裂痕。共产党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之后的首 要任务, 就是用阶级身份、 阶级利益、 阶级矛盾、 阶 级冲突来取代各种旧的身份、 利益、 矛盾、 冲突, 从 而使乡村社会结构在根本上被重塑。冀东区一份 土改文件中说, 对于中农与贫农之间发生的利害争 执, “ 应认 为 这 是 在 旧 社 会 里 地 主 阶 级 的 压 迫 剥 削, 使彼此生活都没有保障的情形下, 所产生的结 果。 ” 对于曾为伪政权服务的一些普通农民, 其错 ::
〔 (〕 〔 &〕
事实上, 以生产关系( 关键在于“ 剥削” ) 为基 本标准对乡村社会成员进行分类, 本身就是对传统 乡村格局的严重背离。传统乡村社会无论富户还 是贫农, 都将土地作为最基本的追逐目标。在平分 家产的继承传统下, 土地分散是难以避免的趋势, 要摆脱这种困境, 就必须成倍地增加家产、 扩充土 地, 而这单靠农业耕作和经营几乎是不可能实现 的, 所以大多数的地主富户都要通过商业、 高利贷 等手段来获取较高的额外收入。这些行为在共产 党的阶级话语中是受到谴责的“ 剥削” , 而在以增 加土地作为普遍追求目标的乡村社会, 却恰恰被视 为对祖先和家族、 家庭的最大道德义务。 因此, 从传统乡村社会转变为阶级社会主要是 强大外力介入的结果, 土地改革实质上就是先将乡 村社会划分为两大阵营, 再强行剥夺其中一方拥有 的资 源 分 配 给 另 一 方。各 种 版 本 的 《 毛泽东选 中国社会各阶级 集》 , 皆以发表于 ";#: 年 & 月的《 的分析》 为开篇, 其中第一句话就是: “ 谁是我们的 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
〔 %〕 安排而产生的耕作社会内部的分化。
! 二 # # 八 年 第 一 期 !
南 京 社 会 科 学 !
!
!!!!!!!!!!!!!!!!!!!!!!!!!!!!!!!!!!!
为建构的结果。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已经指出, 革命 前的中国乡村社会固然存在着阶级分化和阶级对 立, 但它们并不像中共领导人和后来正统史学家们 所说的那样严重和普遍。 四十年代满铁调查资 黄宗智依据 #$ 世纪三、 料中的数据指出, 华北平原的地主大多是居住在城 市里的“ 不在地主” , 即使把以雇工耕作作为主要 生产方式的经营式农场主也归入地主行列, 华北仍 将有一半的村庄没有在村地主。 在《 华北的小农 经济和社会变迁》 一书中, 黄宗智细致梳理了满铁 调查资料中 && 个村庄的社会经济状况, 认为其中 只有 ’ 个村庄存在符合官方定义的在村地主。租 佃和雇佣关系通常并不是发生在地主与佃农、 富农 与贫农之间, 而是常常发生于中农和贫农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