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 学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2)
《20.2.2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教学目标:1、会利用样本方差公式估算算简单数据的总体方差.2、能充分体会理解方差是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重要的量.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方差公式及运算.难点:方差能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乒乓球的标准直径为40mm,质检部门从A、B两厂生产的乒乓球中各抽取了10只,对这些乒乓球的直径了进行检测.结果如下(单位:mm):A厂:40.0,39.9,40.0,40.1,40.2,39.8,40.0,39.9,40.0,40.1;B厂:39.8,40.2,39.8,40.2,39.9,40.1,39.8,40.2,39.8,40.2.你认为哪厂生产的乒乓球的直径与标准的误差更小呢?(1)请你算一算它们的平均数.(2)是否由此就断定两厂生产的乒乓球直径同样标准?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问题.二、合作交流(一)样本方差1.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可采取许多方法,在统计中常先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再求这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和的平均数,用这个平均数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设在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分别是,那么我们求它们的平均数,即用2.请你回顾一下方差概念,并说说公式中每一个元素的意义.3.谈谈样本方差的作用?4.说说你的疑问:(1)为什么要这样定义样本方差?(2)为什么对各数据与其平均数的差不取其绝对值,而要将它们平方?(3)为什么要除以数据个数n?(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影响).5.初步运用在学生理解了方差概念之后,再回到了引例中,通过计算两组数据的方差,再根据理论说明.三、巩固练习1. 从甲、乙两种农作物中各抽取1株苗,分别测得它的苗高如下:(单位:cm)甲:9、10、11、12、7、13、10、8、12、8;乙:8、13、12、11、10、12、7、7、9、11;问:(1)哪种农作物的苗长的比较高?(2)哪种农作物的苗长得比较整齐?2. 段巍和金志强两人参加体育项目训练,近期的5次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谁的成绩比较稳定?为什么?测得它们的直径(单位:毫米)甲加工的零件:15.05 15.02 14.97 14.96 15.00乙加工的零件:15.00 15.01 15.02 14.97 15.001.分别求两个样本的平均数与方差2.你应该推荐谁去比赛?四、课堂小结(同学自己总结)方差是衡量一组数据波动大小的特征数.s2=[++…+].本课是用样本方差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值得注意的是,只有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相等或接近时,才能采用这种方法.使学生明确利用方差计算的步骤,以及方差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规律,同时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不仅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五、当堂达标测试1.已知一组数据为2、0、-1、3、-4,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2.甲、乙两名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8、6、8、6、5、9、10、7、4乙:9、5、7、8、7、6、8、6、7、7经过计算,两人射击环数的平均数相同,但S S,所以确定去参加比赛.3. 甲、乙两台机床生产同种零件,10天出的次品分别是()甲:0、1、0、2、2、0、3、1、2、4乙:2、3、1、2、0、2、1、1、2、1分别计算出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和方差,根据你的计算判断哪台机床的性能较好?4.若1,2,3,a的平均数是3,又4,5,a,b的平均数是5,则0,1,2,3,4,a,b的方差是多少?。
数学北师大八年级上册(2013年新编)《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案3
《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知道描述一组数据的分布时,除关心它的集中趋势外,还需分析数据的波动大小。
2、知道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对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意义的理解。
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课前预习:预习课本P92—P93,完成下列题目。
1.甲、乙两名运动员的训练成绩的平均数,众数中位数2.观察图10-1,你发现那名运动员的成绩波动范围较大?谁的成绩比较稳定?3.对于一组数据,仅仅了解数据的是不够的,还需要了解这些数据的和的差异程度。
4.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除了关心数据的集中趋势(即)外,还要关注数据的,即一组数据的。
2、预习检测:①阅读课本P92交流与发现,完成P93练习第1题。
二、课中实施1、甲、乙两支仪仗队队员的身高(cm)如下:甲队:178、177、179、179、178、178、177、178、177、179乙队:178、177、179、176、178、180、180、178、176、178a、甲、乙两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b、作出折线统计图,你发现哪个队队员身高波动幅度较小?2、甲、乙两位同学参加奥赛班的11次测验成绩如下:甲:90、93、93、90、98、100、95、100、99、100、98乙:99、92、98、92、99、96、94、96、95、98、97(1)它们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它们测验成绩最高成绩与最低成绩分别相差多少?(3)要从中选择一人参加奥赛,成绩达到98分以上才可以进入决赛,你认谁参赛合适,为什么?(4)分析两位同学成绩各有何特点?并对两位同学各提一条建议。
2、系统总结:三、限时作业:(1、2题每空2分,3题每题2分)1、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数据有。
2、离散程度来描述一组数据的和。
3、甲、乙两班投篮比赛,每班各派10名同学,每人投10次,投中次数如下:甲班:7、8、6、8、6、5、4、9、10、7乙班:7、7、6、8、6、7、8、5、9、7a、有人说这两个班投篮水平相当,为什么?b、请依据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来说明结论。
北师大版数学 八年级上册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
导入新知
某工厂研制甲、乙两种电灯泡,从两种电灯泡中各抽取 了20只进行寿命试验,得到如下数据(单位:小时): 灯泡甲:1610 1590 1540 1650 1450 1650 1570 1630 1690 1720 1580 1620 1500 1700 1530 1670 1520 1690 1600 1590 灯泡乙:1670 1610 1550 1490 1430 1610 1530 1430 1410 1580 1520 1440 1500 1510 1540 1400 1420 1530 1520 1510 根据上述两个样本,你准备选哪种灯泡?请说明理由!
的变化情况,并且B餐饮店相邻两天的日营业额的变化情况比较小.
课堂检测 基础巩固题
3.某篮球队对运动员进行3分球投篮成绩测试,每人每天投3分 球10次,对甲、乙两名队员在五天中进球的个数统计结果如下:
队员 甲 10 乙7
每人每天进球数 6 10 6 8 9789
经过计算,甲进球的平均数为 x甲 =8,方差为 s甲2 3.2 .
因为甲乙的平均成绩一样,s
2 甲
=3.2,s
2 乙
=0.8,
所以
s
2 甲
s
2乙,
说明乙队员1.甲、乙两班各有8名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成绩如下表:
甲 65 74 70 80 65 66 69 71 乙 60 75 78 61 80 62 65 79
请比较两班学生成绩的优劣.
A. 甲
B. 乙
C.丙
D.丁
队员 平均成绩 方差
甲
9.7
2.12
乙
9.6
0.56
丙
9.8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
第六章数据的分析
6.4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能用方差对数据的离散程度作出判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2. 根据描述一组数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做出解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 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的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
4. 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提高学生数学统计的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方差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在具体情况下,具体分析方差对实际问题的影响.
三、教学用具
电脑、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设计
【情境引入】
教师活动:
多媒体展示,如图所示的是某一天A,B两地的气
温变化图.
教师提出问题
不计算,你能说说A,B两地这一天气温的特点
吗?
分别计算A,B两地这一天气温的平均数和方差,
【随堂练习】
1.从下面两幅图中,你能分别“读”出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吗?
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本节课所讲解的内容:教科书155页习题6.6第1、2、3题.。
八年级数学北师大版上册 第6章《数据的离散程度》02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设计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目标1.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能借助计算器求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2.经历探索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体会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意义.3.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难点重点:经历用方差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过程,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难点: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方差.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章首折线统计图,如图.图中反映的甲、乙、丙三个选手的射击成绩,这三人谁的成绩较好?你是怎么判断的?让学生独立思考,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解答情况,然后找学生代表回答.生: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两人的射击成绩整体水平比丙的好,所以只需要计算出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师:下面我们具体来算一算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生:通过计算,可知甲、乙两位选手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7.9环.师:甲、乙的平均成绩相同,你认为哪个选手更稳定?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生:由图可知甲的最好成绩是10环,最差成绩是4环,而乙的最好成绩是9环,最差成绩是7环,所以甲的成绩差较大,故乙选手更稳定.师:由此可知刻画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用数据的集中趋势来解决是不适合的,我们这节课就来探究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出发,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道理.探究新知一、预习新知请同学们自主预习课本149~151页,解决本节开头的问题.展示问题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7474767376757777747475757673 7673787772乙厂:757872777475737972758071767773 78717673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师:你能否根据所给的数据做出应该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的决定?生: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规格为75g的产品比例都是20%,所以不能做出决定.师: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生:(思考)估计鸡腿的平均质量为75g.师:那么,你能求出甲、乙两厂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吗?看看你的估计是否准确,并在图中画出纵坐标等于平均质量的直线.生:根据给出的数据,计算得x甲=75g,x乙=75g.师:同学们完成得很好.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相差几克?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又是多少?最小值呢?它们相差几克?生: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g,最小值是72g,它们相差78-72=6(g);而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g,最小值是71g,它们相差80-71=9(g).师:如果现在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该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生:因为甲厂鸡腿的数据相对于平均数的偏差较小,所以我认为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学生总结,教师指导:实际生活中,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它们相对于集中趋势的偏离情况.因此,我们引入一个新的统计量——极差,它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师:从这个问题中我们发现:极差越大,偏离平均数越大,产品的质量(性能)越不稳定.设计意图:通过实际问题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仅由平均水平是很难对所有事物进行分析的,从而顺利地引入极差.这样,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生活之中.巩固练习在某次数学测验中,某一小组五位同学成绩分别为60,70,80,90,100,那么这一小组同学成绩的极差为_____.答案:40二、合作探究随着市场的激烈竞争,丙厂也参与了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下图所示.对于甲、丙两厂,又该如何选择呢?教师先引导学生通过计算对比两厂抽取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为x 丙,计算得x 丙=75.1 g,极差为79-72=7(g).师:从得到的数据来看应该选哪个厂的鸡腿?生:甲厂.师:甲厂的数据是不是明显优于丙厂呢?生:不是,两厂的平均数差不多,极差也相差不大.再引导学生如何刻画甲、丙两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 这时应提出探讨74 g 和76 g 的鸡腿的偏离程度是否一样,由此提出用鸡腿质量和平均数的差的绝对值来刻画.最后教师提出问题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师:我们探讨了用极差和平均数来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者标准差来刻画.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并思考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的步骤.阅读两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阅读后总结计算方差的步骤,教师强调: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s 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让学生独立计算两厂的方差并比较,等待学生完成后教师强调:(1)极差和标准差的单位和原单位一致;(2)方差的单位应该为原单位的平方,但是不具有什么实际意义,一般都省略不写.(3)计算器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教师强调: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典型例题例求数据7,6,8,8,5,9,7,7,6,7的方差和标准差.【问题探索】怎样求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解法一】因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为110(7×4+6×2+8×2+5+9)=7,所以s2=110[(7-7)2+(6-7)2+(8-7)2+(8-7)2+(5-7)2+(9-7)2+(7-7)2+(7-7)2+ (6-7)2+(7-7)2]=1.2,[来源:学+科+网Z+X+X+K]所以标准差s=30 5.【解法二】将各数据减7,得新数据:0,-1,1,1,-2,2,0,0,-1,0.由题易知,新数据的平均数为0,所以s2=110[02+(-1)2+12+12+(-2)2+22+02+02+(-1)2+02-10×02]=1.2,所以标准差s=30 5.【总结】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的步骤:先计算该组数据的平均数(或需加减的数值),然后按方差(或标准差)的计算公式计算.课堂练习1.人数相同的八年级(1)(2)两班学生在同一次数学单元测试成绩中班级平均分和方差如下:x甲=x乙=80,2甲s=200,2乙s=65,成绩较为稳定的班级是()A.甲班B.乙班C.两班成绩一样稳定D.无法确定2.已知一组数据:15,13,15,16,17,16,14,15,则这组数据的极差与众数分别是()A.4,15B.3,15C.4,16D.3,163.将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都减去同一个数,那么下列结论成立的是( )A.方差改变,平均数不变B.方差和平均数都不变C.方差改变,平均数改变D.方差不变,平均数改变4.(1)已知一组数据1,2,3,4,5的方差为2,则另一组数据11,12,13,14,15的方差为________.(2)已知一组数据1x ,2x ,…,n x 的方差是2s ,则新的一组数据a 1x +1,a 2x +1,…,a n x +1(a 为常数,a ≠0)的方差为________.(用含a ,s 的代数式表示)参考答案1.B2.A3.D4.(1)2 (2)22s a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1.极差:极差是指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2.方差:即s 2=1n [(x 1-x )2+(x 2-x )2+…+(x n -x )2],其中x 是1x ,2x ,…,n x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s 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布置作业习题6.5第1,2题板书设计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4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1课时 极差、方差和标准差[(x1-x)2+(x2-x)2+…+(x n-x)2].方差的计算公式:s2=1n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
《数据的离散程度(2)》(完整版)精品导学案
精品“正版”资料系列,由本公司独创。
旨在将“人教版”、”苏教版“、”北师 大版“、”华师大版“等涵盖几乎所有版本的教材教案、课件、导学案及同步练习和 检测题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本资源创作于2020年8月,是当前最新版本的教材资源。
包含本课对应 内容,是您备课、上课、课后练习以及寒暑假预习的最佳选择。
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2课时)【学习目标】1.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会结合实际,运用相应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准备】课前,从事下列活动:(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 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学习过程】活动1:根据图表感受数据的稳定性 1.射箭时,通常新手成绩会比老手差一些,而且成绩通常不太稳定。
小明和小华练习射箭,第一局12支箭射完后,两人的成绩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图中信息估计小明和小华谁是新手,并说明你这样估计的理由。
运用•巩固2.(1)从下面两幅图中,你能分别读出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吗?02468100123456789101112成绩箭序(2)通过估计比较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的大小?说说你的估计过程。
(3)分别计算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看看刚才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
(4)丙队员的射击成绩如右图,判断三人射击成绩的方差的大小。
反思•小结3.从图形中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
活动2:感受生活中的稳定性1.将全班课前收集的数据汇总起来,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下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2.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3:利用数据的稳定性做出抉择1.某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对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米)分别如下: 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
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案
1.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会用极差、方
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
2. 过程与方法:经历对统计图中数据的读取与处理,发展学生初步的统
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对实际问题作出解
释,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回顾:什么是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的计算公式是什么?
赛.该校预先对这两名选手测试了 8 次,测试成绩如下表:
选手甲的 成绩/秒 选手乙的 成绩/秒
1 12.1
12
2 12.2 12.4
3 13 12.8
4 12.5
13
5 13.1 12.2
6 12.5 12.8
7 12.4 12.3
8 12.2 12.5
检测预习 交代目标
根据测试成绩,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做出判断,派哪一位选手参加比 赛更好?为什么?
12345678 选手甲的成绩(秒) 12.1 12.4 12.8 12.5 13 12.6 12.4 12.2 选手乙的成绩(秒) 12 11.9 12.8 13 13.2 12.8 11.8 12.5 根据测试成绩,请你运用所学过的统计知识做出判断,派哪一位选手参 加比赛更好?为什么?
目的:通过学生的反馈练习,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刻画数据离散程度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试验。
(3)将全班的结果汇总起来,并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中估计结
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4)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明理由。
目的:实验的两种结果不一致,差别较大。力图让学生再次经历数据的
收集和处理的过程,体会环境对个人心理状态的影响,同时培养学生的统计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教案
数据的离散程度复习教学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方法。
(2)能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对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进行合理判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
(2)利用计算器或软件工具,提高学生计算离散程度指标的技能。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增强数据分析的观念,认识数据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离散程度的概念及各种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2)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的能力。
2. 教学难点:(1)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推导和计算。
(2)对数据集离散程度的合理判断。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离散程度的意义和作用。
(2)讲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和步骤。
3. 实例分析:给出几个实例,让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进行分析,巩固所学知识。
4. 练习与讨论: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进行讨论和解答。
四、课后作业布置一些有关离散程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离散程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学生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3)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数据的能力。
2. 评价方法:(1)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离散程度概念的理解程度。
(2)练习题:通过布置练习题,检验学生掌握统计量度的计算方法。
(3)实例分析:让学生运用离散程度指标分析实际数据,评价其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离散程度的延伸:(1)介绍其他衡量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度,如离散系数、四分位差等。
(2)探讨这些统计量度的应用场景和计算方法。
20.2.2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
3.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数据离散程度,发现数据规律和关联性,增强数据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建模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离散程度的定义及意义,明确离散程度反映数据波动情况的特性;
(1)方差、标准差的计算过程:学生需要理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公式计算;
(2)离散系数的应用:学生需理解离散系数的意义,能够运用离散系数对不同数据集的离散程度进行比较;
(3)实际问题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分析:学生需要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分析数据离散程度,并提出合理的结论。
举例:
(1)方差计算的难点:解释方差计算过程中平方的意义,以及为何要除以数据个数减一(n-1);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深感数据离散程度这一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既有挑战性也有实际意义。通过教学,我发现以下几个方面的亮点和需要改进之处:
1.亮点:学生们对数据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意义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能够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的含义。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他们积极投入,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
4.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让我很欣慰。但在活动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够熟练,这说明我们在课堂上还需要加强实践操作的训练。
5.小组讨论: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出了很好的合作精神和思考能力。但在分享成果时,有些小组的表达不够清晰,这提示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们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以及离散系数的应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20.2.2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2
《20.2.2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学习目标:(1)经历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探索过程,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必要性.(2)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3)了解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并在具体情境中加以应用.学习重点:掌握极差的概念,理解其统计意义.学习难点:极差的统计意义.学习过程:一.自学指导小明初一时数学成绩不太好,一学年中四次考试成绩分别是75、78、77、76.初一暑假时,小明参加了科技活动小组,在活动中,小明体会到学好数学的重要性,逐渐对数学产生了兴趣,遇到问题时从多方面去思考,深入钻研.因此小明的数学成绩进步很快,初二的一学年中,小明在四次考试的数学成绩是80、85、92、95.看完这则小通讯,请谈谈你的看法.你以为在这些数据中最能反映学习态度重要性的是哪一对数据?两者相差多少?引入概念:极差.例1、某水果店有200个菠萝,原计划以2.6元/千克的价格出售,现在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水果店决定将所有的菠萝去皮后出售.以下是随机抽取的5个菠萝去皮前、后相应的质量统计表(单位:千克):200个菠萝去皮前的总质量和去皮后的总质量;(2)根据(1)的结果,要使去皮后的这200个菠萝的销售总额与原计划的销售总额相同,那么去皮后菠萝的售价应是每千克多少元?解:(1)抽取的5个菠萝去皮前的平均质量为:;抽取的5个菠萝去皮后的平均质量为:.估计这200个菠萝去皮前的总质量为:1.2×200=240(千克)估计这200个菠萝去皮后的总质量为:0.78×200=156(千克)(2)设去皮后菠萝的售价应为x元/千克,依题意,得:240×2.6=156x,解得x=4.答:这200个菠萝去皮前、后的总质量分别为240千克和156千克,去皮后的售价应为4元/千克.思考:什么样的指标可以反映一组数据变化范围的大小?我们可以用一组数据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的差来反映这组数据的变围.用这种方法得到的差称为极差(range).极差=最大值-最小值.二、巩固练习1、已知一组数据为-1,0,x,1,-2的平均数是0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 .2、一组数据x1,x2,……x n的方差s2=0.36,则这组数据x1,x2,……x n,x的方差是().3、一个样本的方差s2=1/50[(x1- 5)2+(x2- 5)2+……+(x n- 5)2]那么这个样本的容量是,平均数是 .4、已知样本x1,x2,……x n的方差为2,平均数是6,则3x1+2,3x2+2,……3x n+2的方差是,平均数是 .三、小结反思1.了解极差的意义.2.知道极差的计算方法.3.会观察折线图,能应用极差对简单问题做出判断.。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第四节《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二课时执行案
金塔县第三中学八年级数学学教练案执行案班级持案人:课题:6.4数据的波动第二课时章总第 6课时主备:李春文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求法.2.用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做出判断.教学重点:1.进一步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意义,会根据它们的定义计算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2.从极差、方差、标准差的计算结果对实际作出解释和决策学习难点:能用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对实际问题作出决策.【导学过程】一.认知学习目标(2分钟)1、由复习引入课题并板书。
2、指1名C级学生,结合新旧知识说说“今天我们应该学习什么内容”。
B级学生补充。
)二.预习成果展示(5分钟)1集体订对1、2题,C级学生口答结果,B级学生补充。
2展示预习部分第2题。
4教师巡视,再次了解预习效果。
三.课堂研讨助学(15分钟)活动一:独立思考,解决问题1独学:要求学生认真、独立思考解决提出的问题。
(教师提出独学要求,限时3分钟。
)(教师关注C1、C2学生的自学情况,了解存在的问题,提醒学生把不会做的问题标记下来待后解决,但教师不予以指导。
)2对学:要求学生围绕刚才提出的问题,三人小组进行交流,B级和C级学生分别要向A级学生汇报自己的结果。
(提示学生先有C级学生汇报,再有B级学生汇报,然后A级学生帮助解决共性问题,不明白的地方把它记下来,待后解决。
)(2分钟)教师巡视,着重督促和指导小组合作,关注C级学生是否积极参与,不做过多的知识指导。
3群学:六人小组合作解决问题,就小组学生中存在的分歧问题合作解决,并结合活动中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3分钟)4展示反馈:各组派出C2或C1学生展示本小组的成果,如果展示中出现问题可以由小组中B级的学生给予指点帮助,但不可包办代替。
(目的是要让C学生多练习)(2分钟)教师要对展示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发现表现好的小组。
5小结评价:首先要组织学生整体观察,找出展示好的小组,再让学生代表讲解自己的想法。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2
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鲁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3.4节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掌握离散程度的大小与数据波动大小之间的关系,学会使用方差、标准差等量化的方法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自主发现离散程度与数据波动的关系,最后介绍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数学基础,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但是,学生对数据的离散程度的概念和意义可能比较难以理解,同时,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也需要通过实例进行讲解和练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以及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了解离散程度的含义,能说出方差、标准差的意义。
2.会计算简单数据的方差、标准差。
3.体会方差、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离散程度的概念,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离散程度的概念的理解,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例引入——探究活动——讲解讲解——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理解离散程度的概念,通过讲解和大量的练习,使学生掌握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离散程度的实例,方差、标准差的计算方法的讲解,练习题。
2.学生准备:笔记本,尺子,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例引入离散程度的概念,例如,比较两组数据:数据一:3, 5, 7, 9, 11数据二:5, 5, 5, 5, 5引导学生观察两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引发学生对离散程度的思考。
2019—2020年最新北师大课标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数据的离散程度》2(教学设计).doc
《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教学目标(一)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大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解决现实情境中问题,增强数学素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2.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1.掌握极差、方差或标准差的概念,明白极差、方差、标准差是刻画数量离散程度的几个统计量.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会判断这组数据的稳定性.教学难点理解方差、标准差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方差、标准差.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教学过程一.创设现实问题情景,引入新课[师]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里,人们需要对大量纷繁复杂的信息作出恰当的选择与判断.当我们为加入“WTO”而欣喜若狂的时刻,为了提高农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一些行业协会对农副产品的规格进行了划分.某外贸公司要出口一批规格为75g的鸡腿.现有2个厂家提供货源.现有2个厂家提供资源,它们的价格相同,鸡腿的品质也相近.质检员分别从甲、乙两厂的产品中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它们的质量(单位:g)如下:甲厂:75 74 74 76 73 76 75 77 77 7474 75 75 76 73 76 73 78 77 72乙厂:75 78 72 77 74 75 73 79 72 7580 71 76 77 73 78 71 76 73 75把这些数据表示成下图:(1)你能从图中估计出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吗?(2)求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并在上图中画出表示平均质量的直线.(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多少?最小值又是多少?它们差几克?乙厂呢?(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你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哪个厂的鸡腿?[生](1)根据20只鸡腿在图中的分布情况,可知甲、乙两厂被抽取鸡腿的平均质量分别为75g.(2)设甲、乙两厂被抽取的鸡腿的平均质量x甲,x乙,根据给出的数据,得x甲=75+201[0-1-1+1-2+1+0+2+2-1-1+0+0+1-1×0=75(g)2+1-2+3+2-3]=75+20x乙=75+201[0+3-3+2-1+0-2+4-3+0+5-4+1+2-1×0=75(g)2+3-4+1-2+0]=75+20(3)从甲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78g,最小值是72g,它们相差78-72=6g;从乙厂抽取的这20只鸡腿质量的最大值是80g,最小值是71g,它们相差80-71=9(g).(4)如果只考虑鸡腿的规格,我认为外贸公司应购买甲厂的鸡腿,因为甲厂鸡腿规格比较稳定,在75 g左右摆动幅度较小.[师]很好.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会出现上面的情况,平均值一样,这里我们也关心数据与平均值的离散程度.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人们除了关心数据的“平均值”即“平均水平”外,人们往往还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即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从上图也能很直观地观察出:甲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比乙厂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程度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关于数据的离散程度的几个量.二.讲授新课[师]在上面几个问题中,你认为哪一个数值是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呢?[生]我认为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反映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师]很正确.我们把一组数据中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极差.而极差是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做一做(一)如果丙厂也参与了上面的竞争,从该厂抽样调查了20只鸡腿,数据如下图所示:(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和极差分别是多少?(2)如何刻画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分别求出甲、丙两厂的20只鸡腿质量与相应平均数的差距.(3)在甲、丙两厂中,你认为哪个厂的鸡腿质量更符合要求?为什么?[生](1)丙厂这20只鸡腿质量的平均数:x丙=201[75×2+74×4+73×2+72×3+76×3+77×3+78×2+ 79]=75.1(g)极差为:79-72=7(g)[生]在第(2)问中,我认为可以用丙厂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的和来刻画这20只鸡腿的质量与其平均数的差距.甲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75-75)+(74-75)+(74-75)+(76-75)+(73-75)+(76-75)+(75-75)+(77-75)+(77-75)+(74-75)+(74-75)+ (75-75)+(75-75)+(76-75)+(73-75)+(76-75)+(73-75) +(78-75)+(77-75)+(72-75)=0-1-1+1-2+1+0+2+2-1-1+0+0+1-2+1-2+3+2-3=0.丙厂20只鸡腿的质量与相应的平均数的差距为:(75-75.1)+(75-75.1)+(74-75.1)+(74-75.1)+(74-75.1)+(74-75.1)+(73-75.1)+(73-75.1)+(72-75.1)+(72-75.1)+(72-75.1)+(76-75.1)+(76-75.1)+(76-75.1)+(77-75.1)+(77-75.1)+(77-75.1)+(78-75.1)+(78-75.1)+(79-75.1)=0由此可知不能用各数据与平均数的差的和来衡量这组数据的波动大小.数学上,数据的离散程度还可以用方差或标准差来刻画. 其中方差是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即 s 2=n1[(x 1-x )2+(x 2-x )2+…+(x n -x )2] 其中x 是x 1,x 2,…,x n 的平均数,s 2是方差,而标准差就是方差的算术平方根.[生]为什么方差概念中要除以数据个数呢?[师]是为了消除数据个数的印象.由此我们知道: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生]极差还比较容易算出.而方差、标准差算起来就麻烦多了.[师]我们可以使用计算器,它可以很方便地计算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其大体步骤是:进入统计计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就可得出标准差.同学们可在自己的计算器上探索计算标准差的具体操作.计算器一般不具有求方差的功能,可以先求出标准差,再平方即可求出方差.做一做(二)(1)分别计算出从甲、丙两厂抽取的20只鸡腿质量的方差?(2)根据计算的结果,你认为哪家的产品更符合规格?(用计算器试着计算,并回答).[生]s 甲2=201[02+1+1+1+4+1+0+4+4+1+1+1+4+1+4+9+4+9]=201×50=25=2.5;s 丙2=201[0.12+0.12+1.12×4+2.12×2+3.12×3+0.92×3+1.92×3+2.92×2+3.9]=201×76.49=3.82. 因为s 甲2<s 丙2,所以根据计算的结果,我认为甲厂的产品更符合要求.三.随堂练习甲、乙两支仪仗队的身高如下(单位:cm)甲队:178 177 179 179 178 178 177 178 177 179乙队:178 177 179 176 178 180 180 178 176 178哪支仪仗队更为整齐?你是怎样判断的. 解法一:x 甲=178+101[0-1+1+1+0+0-1+0-1+1]=178+101×0=178;x 乙=178+101[0-1+1-2+0+2+2+0-2+0]=178;s 甲2=101[0+1+1+1+0+0+1+0+1+1]=101[1+1+1+1+1+1]=0.6;s 乙2=101[1+1+4+4+4+4]=101×18=1.8s 甲2<s 乙2所以甲仪仗队更为整齐.因为方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量,越小,波动越小,稳定性越好. 解法二:x 甲=178cm ,x 乙=178cm且甲仪仗队的身高的极差=179-177=2cm.而乙仪仗队的身高极差=180-176=4cm ,2cm <4cm ,所以甲仪仗队更为整齐.四.课时小结这节课,我们着重学习:对于一组数据,有时只知道它的平均数还不够,还需要知道它的波动大小;描述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量不止一种,最常用的极差、方差、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既有联系,也有区别.Ⅴ.课后作业课本P151、习题6.5。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下册20.2.2数据的离散程度优秀教学案例
在本节课中,我会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和学习。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学知识,如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让学生明白离散程度是描述数据波动大小和分布情况的重要指标。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如“什么是极差?如何计算极差?”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新的问题中。
(四)反思与评价
在本节课的最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反思与评价。首先,我会让学生回顾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和技能。然后,我会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我还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和鼓励。对于学生的优点,我会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对于学生的不足,我会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找到改进的方向。
2.能够运用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等指标来描述和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
3.能够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反映数据的离散程度,并能够解释其意义。
此外,学生还需要能够运用所学的离散程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如分析一次学校举办的数学竞赛成绩的离散程度,从而了解学生的整体水平。
(二)过程与方法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和掌握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具体包括: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课中,我会以一次学校举办的数学竞赛成绩为例,创设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首先,我会向学生介绍这次数学竞赛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明白学习离散程度的重要性。然后,我会展示一组学生的成绩数据,让学生动手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方差和标准差,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
6.4 数据的离散程度 第二课时 导学案
·)
课题
学习 目标
课堂 流程
内 容 自 疑学 自法 探 时 间
·
·)
学 组
式
内 容
·
研时 讨间 形
(
(
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二课时)
授课教师
1、在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极差、方差和标准差的基础上,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
3、样本 1 ,4 ,2 ,5 ,3 的标准差是
。
(1)、回答课本 P201---202 中提出的问题.
(2)、在第(4)问中,是否方差越小(即越稳定)越好,讨论解决.
我的困惑 (2 分钟)
研讨策略一 讨论方差、标准差的应用 (3 分钟)
研讨策略二 讨论方差、标准差的应用 (3 分钟)
为了迎接运动会,甲、乙两名学生进行跳远训练,在 5 次训练中,成绩分别如下
甲队 100 99 97 96 102 103 104 101 101 100
乙队
97
97
99
95 102 100 104 104 103 102
试问:哪支球队的水平发挥较稳定?
总结提升 (2 分钟)
谈谈你的收获:
(2)哪种玉米的苗长得齐?
1、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个射靶 10 次, 两人命中环数的平均数都等于7,方差甲等于 3,方差
乙等于 2,则成绩稳定的是
。
2、甲、乙两人进行射击比赛,两人所得平均环数相同,其中甲的方差为 15 ,乙所得环数如下: 0,
1 ,5 ,9 ,10,那么成绩比较稳定的是 。
3、在统计中样本方差可以近似地反映总体的(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2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数据的离散程度》教案2一. 教材分析《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在描述数据波动大小方面的作用。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进而引入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基本方法,能够理解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等统计量。
但在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以及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对学生概念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方差和标准差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计算方法。
2.难点:方差和标准差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方差和标准差的计算方法,并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案例和数据,用于讲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
2.设计好练习题目,巩固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
3.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案例和讲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如“比较两家超市同一种商品的价格波动情况”。
让学生感受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发学生对方差和标准差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呈现两家超市商品价格的数据,让学生计算它们的方差和标准差。
在计算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并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设计一些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对方差和标准差的理解。
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4数据的离散程度(第二课时)优秀教学案例
(二)讲授新知
1.离散程度的定义:教师讲解离散程度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离散程度是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2.方差和标准差:教师介绍方差和标准差的概念,讲解它们的计算方法及其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3.计算器的使用: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离散程度,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方法。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离散程度的定义,了解方差、标准差等统计量,并理解它们在描述数据波动程度方面的作用。
2.培养学生运用离散程度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取相关数据,通过计算和分析,对数据的波动程度做出合理的判断。
3.让学生熟练运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离散程度,提高他们的数据处理能力。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2.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3.课后反思: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五、案例亮点
1.生活实例引入:通过展示某地区近年来的气温变化图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气温的波动情况,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
5.作业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实际应用能力。
本节课以生活实例为导入,通过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等教学策略,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反思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离散程度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数据波动程度有哪些衡量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数据的分析
4.数据的离散水准(第2课时)
【学习目标】
1.进一步加深理解平均数、方差、标准差的概念;
2.会结合实际,使用相对应的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学习准备】
课前,从事下列活动:
(1)两人一组,在安静的环境中,一人估计1min 的时间,另一人记下实际时间,将结果记录下来。
(2)在吵闹的环境中,再做一次这样的实验。
【学习过程】
活动1:根据图表感受数据的稳定性
1.射箭时,通常新手成绩会比老手差一些,而且成绩通常不太稳定。
小明和小华练习射箭,第一局12支箭射完后,两人的成绩如下图所示。
请根据图中信息估计小明和小华
谁是新手,并说明你这样估计的理由。
使用•巩固
2.(1)从下面两幅图中,你能分别读出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平均数吗?
(2)通过估计比较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的大小?说说你的估计过程。
(3)分别计算甲、乙两队员射击成绩的方差,看看刚才自己的估计是否准确。
(4)丙队员的射击成绩如右图,判断三人射击成绩的方差的大小。
反思•小结
3.从图形中比较两组数据的稳定性,你有哪些经验,与同伴交流。
02
4
6810
0123456789101112箭序
成绩
活动2:感受生活中的稳定性
1.将全班课前收集的数据汇总起来,分别计算安静状态和吵闹环境下估计结果的平均值和方差。
2.两种情况下的结果是否一致,说说你的理由。
活动3:利用数据的稳定性做出抉择
1.某校拟派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一项校际比赛,对甲、乙两名跳高运动员实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米)分别如下:
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
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
(1)甲、乙两名运动员的跳高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
(2)他们哪个的成绩更为稳定?
(3)经预测,跳高1.65米就很可能获得冠军,该校为了获取跳高比赛冠军,可能选哪位运动员参赛?若预测1.70方可夺得冠军呢?
活动4:自主反馈
1.为选派一名学生参加全市实践活动技能竞赛,A 、B 两位同学在校实习基地现场实行加工直径为20mm 的零件测试,他俩各加工的10个零件的相关数据依次如下图表所示(单位:mm )。
根据测试得到的相关数据,试解答下列问题:
(1)考虑平均数与完全符合要求的个数,你认为__________的成绩好些。
(2)计算出S 2
B 的大小,考虑平均数与方差,说明谁的成绩好些。
*2.姚明在2005-2006赛季NBA 常规赛中表现优异。
下面是他在这个赛季中,分别与“超音速”和“快船”队各四场比赛中的技术统计。
场次 对阵超音速
对阵快船
得分 篮板 失误 得分 篮板 失误 第一场 22 10 2 25 17 2 第二场 29 10 2 29 15 0 第三场 24 14 2 17 12 4 第四场
26
10
5
22
7
2
(1)请分别计算姚明在对阵“超音速”和“快船”两队各四场比赛中,平均每场得分是多少?
平均数 方差 完全符合要求个数
A 20 0.026 2
B 20 S 2
B 5
(2)请你从得分的角度分析,姚明在与“超音速”和“快船”的比赛中,对阵哪一个队的发挥比较稳定?
(3)如果规定“综合得分”为:平均每场得分×1 + 平均每场篮板×1.2+平均每场失误×(-1),且综合得分越高表现越好,那么请你利用这种评价方法,来比较姚明在与“超音速”和“快船”的比赛中,对阵哪一个队表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