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合集下载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

控制系统校正的根轨迹方法用根轨迹法进行校正的基础,是通过在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和极点以改变根轨迹的形状,从而使系统根轨迹在S 平面上通过希望的闭环极点。

根轨迹法校正的特征是基于闭环系统具有一对主导闭环极点,当然,零点和附加的极点会影响响应特性。

应用根轨迹进行校正,实质上是通过采用校正装置改变根轨迹的,从而将一对主导闭环极点配置到期望的位置上。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极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右方移动,从而降低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增大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积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增加了位于原点的极点,因此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在开环传递函数中增加零点,可以使根轨迹向左方移动,从而提高系统的相对稳定性,减小系统调节时间。

等同于微分控制,相当于给系统前向通道中增加了零点,因此增加了系统的超调量,并且加快了瞬态响应。

根轨迹超前校正计算步骤如下。

(1)作原系统根轨迹图;(2)根据动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i s 在S 平面上的正确位置; 如果主导极点位于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可确定采用微分校正,使原系统根轨迹左移,过主导极点。

(3)在新的主导极点上,由幅角条件计算所需补偿的相角差φ; 计算公式为:is s=︒±=(s)][G arg -180o ϕ (1)此相角差φ表明原根轨迹不过主导极点。

为了使得根轨迹能够通过该点,必须校正装置,使补偿后的系统满足幅角条件。

(4)根据相角差φ,确定微分校正装置的零极点位置; 微分校正装置的传递函数为:11++=sTp sTz KcGc (2)例题: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 试设计超前校正环节,使其校正后系统的静态速度误差系数Kv ≤4.6,闭环主导极点满足阻尼比ζ=0.2,自然振荡角频率ωn=12.0rad/s ,并绘制校正前后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单位脉冲响应曲线和根轨迹。

解: 由6.4)(*)(0*lim 0==→s Gc s G s Kv s 得kc=2计算串联超前校正环节的matlab 程序如下: 主函数: close; num=2.3;den=conv([1,0],conv([0.2,1],[0.15,1])); G=tf(num,den) %校正前系统开环传函 zata=0.2;wn=12.0; %要求参数 [num,den]=ord2(wn,zata); %追加系统动态特性 s=roots(den); s1=s(1);kc=2; %增益kc Gc=cqjz_root(G,s1,kc)GGc=G*Gc*kc %校正后系统开环传函 Gy_close=feedback(G,1) %校正前系统闭环传函 Gx_close=feedback(GGc,1) %校正后系统闭环传函 figure(1);step(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阶跃响应 hold onstep(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阶跃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2);0 2.3s(1+0.2s)(1+0.15s)G =impulse(Gx_close,'b',3.5); %校正后单位冲激响应 hold onimpulse(Gy_close,'r',3.5); %校正前单位冲激响应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 figure(3);rlocus(G,GGc); %根轨迹图 grid;gtext('校正前的'); gtext('校正后的');为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能经过期望闭环主导极点,其闭环特征方程跟必须满足幅值和相角条件,即πθj j e e M Tp s Tz s Kcs G S Gc 111)(0)(0011=++=-,式中,M 0是校正前系统在1s 处的幅值,θ0是对应的相角。

根轨迹校正法

根轨迹校正法

在根轨迹校正法中,当系统的动态性能不足时,通常选择什么形式的串联校正网络?网络参数取值与校正效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工程应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可以采用的校正装置的形式为
单零点校正:)()(c c c z s k s G +=,零点c z -在s 平面的负实轴上;
零极点校正:)()()
()(c c c c c c z p p s z s K s G >++=,零极点均在负实轴上,零点比极点靠近原
点(即:超前校正)。

(2)零点越靠近原点、极点越远离原点校正作用越强。

(3)在工程应用时,应考虑校正装置的可实施性,零极点分布最好在左半平面的中部,因为零点太靠近原点,微分作用太强,可能使执行机构进入饱和状态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在根轨迹校正法中,当系统的静态性能不足时,通常选择什么形式的串联校正网络?网络参数取值与校正效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工程应用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校正装置的形式为)()
()()(c c c c c c p z p s z s K s G >++=,即滞后校正装置。

零极点均在负实轴上,零极点非常靠近虚轴,且与受控对象的其他零极点相比可以构成一对偶极子。

由于增加一对偶极子基本不改变系统的动态性能,但可以增大系统的开环增益,从而达到减小系统静态误差的目的。

(2)零极点之比c c p z 的取值越大,系统开环增益增加幅度越大,因为校正后的开环增益是校正前开环增益的c c p z 倍。

(3)在工程实施时,考虑到系统的稳定性,极点不能太靠近原点。

根轨迹法校正

根轨迹法校正

1 j1.73
按例1,先确定超前网络
c 60 超前角
取 zc 1 ,
得 pc 4
s 1 Gc2 s s4
s1处, 23.8 k* 在
k* k 4 4 1.49
取希望的
k' 5
k' 5 1 3.3 k 1.49
留余量 4 则 0.25
2. 由给定性能指标,确定希望主导 极点(动态性能满足时,希望主导极点 在轨迹上或附近)
* 3. 计算主导极点处增益 k 或需增 大 k 的倍数
4. 计算网络的

值,且留余量
5. 计算zc
s zc G ,构成网络, c s s p c
6. 检验,不满足时,改变余量,重新
设计。
k* 例2:设开环传递函数 Gc s ss 1s 4
s 4.95
s1 处增益 k1* =30.4 在
6. 检验,画根轨迹
1.2 kk 1.84 4 4.95
* 1
k * s 1.2 Gc s Gs ss 1s 4s 4.95
可见:在轨迹 s1, 2 附近。
注意:未校正系统具有距虚轴较近、 开环复数极点时,或系统开环极点 虽均为实数,但过分接近原点,以 及系统具右半平面开环极点时,均 不宜采用串联超前校正。 利用超前校正,其最大超前角 一般取 20 ~ 60
0.5 要求:经校正 t s 10
k 5 1
s
解:1. 画出根轨迹
2. 0.5 ,t s 10 有 n 0.66 s1,2 0.33 0.57 j
可见: s1 在轨迹上或附近,满足动态性能 3. 但在 s1 处的 k * 0.66 0.9 2.66 1.58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极点到根轨迹上某一点的向量相角之和。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法分析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1 根轨迹及根轨迹法概述
以绘制根轨迹的基本规则为基础的图解 法是获得系统根轨迹是很实用的工程方 法。通过根轨迹可以清楚地反映如下的 信息: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zi )
G(s)H (s)
i 1 n
(s p j )
j 1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s)
G(s)
1 G(s)H (s)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1 G(s)H (s) 0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13.1.2 MATLAB根轨迹分析的相关函数
MATLAB中提供了 rlocus()函数, 可以直接用于系统的根轨迹绘制。 还允许用户交互式地选取根轨迹上 的值。其用法见表13.1。更详细的 用法可见帮助文档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临界稳定时的开环增益;闭环特征
根进入复平面时的临界增益;选定
开环增益后,系统闭环特征根在根
平面上的分布情况;参数变化时,
系统闭环特征根在根平面上的变化 趋势等。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例2: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为,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据根轨迹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根轨迹法校正

根轨迹法校正

西安石油大学课程设计学院:电子工程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自动化0901学号:题目根轨迹法校正学生指导老师霍爱清二零一零年十二月目录1任务书 (3)2课程设计的题目 (4)3设计思想 (4)4编制的程序及仿真图 (5)(1)求校正装置的放大系数Kc (5)(2)检验原系统的阶跃响应是否满足要求 (5)(3)检验校正装置是否满足要求 (7)5设计结论 (8)6设计总结 (9)7参考文献 (9)1.《自动控制理论I 》课程设计任务书题目根轨迹法校正学生姓名学号专业班级自动化0901设计内容与要求设计内容:4. 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4)(0+=sssG设计校正环节。

要求使其校正后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稳态误差025.0vess≤;阶跃响应的超调量%15≤σ;相角稳定裕度︒≥45γ;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sts20≤。

设计要求:(1)编程绘制原系统节约响应曲线,并计算出原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2)利用SISOTOOL设计校正方案(得到相应的控制其参数);(3)绘制校正后系统阶跃响应曲线,并计算出校正后系统的动态性能指标;(4)整理设计结果,提交设计报告。

起止时间2011 年12 月19 日至2010 年12 月30 日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系(教研室)主任签名年月日学生签名年月日2.课程设计的题目: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被控对象的开环传递函数为:)12(4)(0+=s s s G 设计校正环节。

要求使其校正后系统单位斜坡响应稳态误差0025.0v e ss ≤;阶跃响应的超调量%15≤σ;相角稳定裕度︒≥45γ;阶跃响应的调节时间s t s 20≤。

3设计思想:当根轨迹的性能指标给定为时域指标(如超调量、阻尼系数、自然频率等)时,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校正比较方便。

这是因为系统的动态性能取决于它的闭环零、极点在S 平面上的分布。

因此,根轨迹法校正的特点就是:如何选择控制的零﹑极点,去促使系统的根轨迹朝有利于提高系统性能的方向变化,从而满足设计要求。

第23讲根轨迹法串联校正

第23讲根轨迹法串联校正

L(ω)
认为 0.1c1 1 0.01c1 1 50
GG c
G
在穿越频率处 ,有
20 0
Magnitude (dB)
100 1 c1 (0.1 c1 )
-20
Gc
-50
a) 0
-45 φ(ω)
Gc
-90
G
Phase (deg)
解得 c1 31.6
-135
GG c
-180
校正前的相位裕度为
-225 -270
1)
采用串联滞后校正,使校正后的 k v ≥100,≥45
解: 选择的有源滞后网络应具有如下形式的传递函数
G
c
(s)
K c(T2s 1) (T1s 1)
K c(T2s 1) (hT2s 1)
h T1 2 1 T2 1
取 K c 5 ,则提高增益后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s)
K
cG
1(s)
s(0.1s
99.5
校正后系统的相位裕度为
180 arctan( 46.3) 90 arctan(0.1 46.3) arctan(46.3) 52.2
21.6
99.5
满足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 5
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二、串联滞后校正
例6-2
已知开环传递函数为
G1(s)
s(0.1s
20 1)(0.01s
a)
b b)
自动控制原理 2
第六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校正
例6-1 已知某控制系统的固有开环传递函数为
G
1(s)
20 s(0.1s
1)
要求校正后满足,k v ≥100 ≥50 试确定校正网络的传递 函数。

4第四章__根轨迹法(2)

4第四章__根轨迹法(2)
3
2
1
Imag Axis
0
-1
-2
-3 -2
-1.5
-1
-0.5 Real Axis
0
0.5
1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2)确定内环的闭环极点 要求内环的反馈系数 内环的特征方程 3.2<Kf<3.5
( s 0.6)(s2 2s 4) K f 0
在实轴上选取试验点进行试探,P1=-1.6时,Kf =3.36 可求得内环的另外两个闭环极点为 p2 0.5 j1.83 p3 0.5 j1.83 3)绘制外环的根轨迹图 外环的开环传递函数
(2)根轨迹的起点 (3)实轴上的根轨迹
0,-1,-3
终点 均为∞
[0 , ] [3 , 1]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根轨迹的渐近线
a
n
2k 180 0 ,120 nm
m j i 1 i
k 0、 1
a=
( p ) ( z )
i 1 j与虚轴的交点 (相同) (9)闭环极点的和 (相同)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例:控制系统方框图如下所示
R(s )


Kc s2


K0 s( s 1)
C (s )
1 s3
系统的内环为正反馈,绘制内环根轨迹图。 解: (1)内环的开环传递函数
G1 ( s ) H1 ( s ) K0 s( s 1)(s 3)
第四章 线性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4-3
广义根轨迹
其它种类的根轨迹: 1.参数根轨迹
2.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 3.正反馈回路和零度根轨迹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五节根轨迹法设计校正网络

自动控制原理6 第五节根轨迹法设计校正网络

-6
5
4.画出校正以后系统根轨迹,求出 A1 点根轨迹增益
Kr
A1 A1 2 A1 9.6 A1 4
50.4
速度误差系数
Kv
K
Kr
2
4 9.6
10.51(
1
s
)
校正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KcGc
(s)G(s)
50.4(s 4) s(s 2)(s 9.6)
6
用根轨迹法设计相位滞后校正网路
b
、b 0.2

(5)选 Zc和
Pc

1 bT
2.5,及
1 T
0.5
,zC
Pc
5
1 b
s+2.5 1 0.4s
Gc (s) 0.2 s+0.5 1 2s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
Gc G
2500k 0.2 (s 2.5) s(s 25)(s 0.5)
13
(6)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迹,除原点外,形状与原系统相似;
用根轨迹法设计相位超前校正网络 当品质指标以时域指标提出时,用根轨迹设计系统较方便。当
期望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未校正系统根轨迹的左边时,就可使用超前 校正。
在不考虑稳态指标时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所需要的动态品质指标要求,确定闭环主导极点A的位置;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求出使根轨迹通过A点所需要的补偿
(8)校验指标;
(9)求出网络参数 R,C ;
10
例:有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G(s) 2500k ,要求满
s(s 25)
足下列性能指标;
(1)当输入是一个1rad s的单位速度函数时,输出的速度函数
与输入速度函数的最终稳态误差不大于0.01rad; (2)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 p 12% ,试设计一个相位滞

根轨迹法校正课程设计

根轨迹法校正课程设计

根轨迹法校正 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根轨迹法的概念,掌握根轨迹的基本绘制方法。

2. 学生能够运用根轨迹法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并识别系统的性能指标。

3. 学生能够掌握通过根轨迹法进行控制系统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独立绘制根轨迹图,并分析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2. 学生能够运用根轨迹法设计简单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案,提高系统性能。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控制系统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动控制系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2.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认识到理论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重要性。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小组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专长,共同解决问题。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系统相关内容的深化学习,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根轨迹法校正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动控制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和动手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控制系统设计和分析中。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二、教学内容1. 根轨迹基本概念:根轨迹的定义、意义及其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二节- 内容:根轨迹图的绘制方法、关键点和关键轨迹的特点。

2. 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稳定性,判断系统性能。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三节- 内容:稳定性的判定条件、稳定性分析步骤。

3. 根轨迹校正原理:介绍根轨迹法校正控制系统的基础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四节- 内容:校正的基本原理、常用校正方法及效果分析。

4. 校正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案例,设计控制系统校正方案。

- 教材章节:第三章第五节- 内容:校正方案的设计步骤、参数计算方法、系统性能优化。

根轨迹滞后校正

根轨迹滞后校正

根轨迹滞后校正系统校正前传递函数为:)2.01)(1.01()(0s s s K s G ++= 由传递函数可知其根轨迹有3条分支,其极点为(0,0),(-10,0),(-5,0),没有零点,其实轴上的主要根轨迹为()()0,5,10,--∞-5035100-=---,渐近线交点为(-5,0) 渐近线与实轴夹角,︒=︒=︒=<︒=︒=︒=≥240,120,0,0300,180,60,0210210θθθθθθk k将ωj s =代入系统特征方程得:)02.0(3.0)(32ωωωω-+-=j K j D令其实部为零,解得:0,07.7-,07.7=ω,K=15,故与虚轴交点为(0,7.07),(0,-7.07)和(0,0)0101511=++++d d d 解得:89.7,11.221-=-=d d (舍去)在matlab 的命令窗口中输入的程序为:n=1;d=[0.02,0.3,1,0];rlocus(n,d)校正后系统传递函数为)67.821)(2.01)(1.01()31.21()()(0s s s s s K s G s G c ++++= 由传递函数可知其根轨迹有3条分支,其极点为(0,0),(-10,0),(-5,0),(-0.012,0)零点为(-0.43,0),其实轴上的主要根轨迹为()())0,012.0(,43.0,5,10,----∞-86.414)43.0()012.05100(-=------,渐近线交点为(-4.86,0) 渐近线与实轴夹角,︒=︒=︒=<︒=︒=︒=≥240,120,0,0300,180,60,0210210θθθθθθk k将ωj s =代入系统特征方程得:)82.2498.84(297.8265.1)(324ωωωωω-++-=K j K j D令其实部虚部都为零,解得:57.14,006.7-,06.7==K 或ω,故与虚轴交点为(0,7.06),(0,-7.06)和(0,0)43.01012.01101511+=++++++d d d d d 解得:(舍去)舍去81.7,66.1,11.1),(006.04321-=-=-=-=d d d d在matlab 的命令窗口中输入的程序为: n=[2.31,1];d=[1.65,24.82,82.97,1,0]; rlocus(n,d)系统以校正和未校正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如下校正前校正后。

第13章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第13章 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与校正

rlocus(G) rlocus(G1,G2,...) rlocus(G,k) [r,k] = rlocus(G) r = rlocus(G,k)
绘制指定系统的根轨迹 绘制指定系统的根轨迹。多个系统绘于同 一图上 绘制指定系统的根轨迹。K为给定增益向 量 返回根轨迹参数。r为复根位置矩阵。r有 length(k)列,每列对应增益的闭环根 返回指定增益k的根轨迹参数。r为复根位 置矩阵。r有length(k)列,每列对应增 益的闭环根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
(s z )
i i 1 j
m
(s p
j 1
n
)
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G(s) ( s) 1 G( s) H ( s)
系统的闭环特征方程为 1 G( s) H ( s) 即 G( s) H ( s)
K * (s zi )
i 1 m
0
(s p
j 1

例2: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 数为,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据根轨迹 判定系统的稳定性。
MATLAB与控制系统仿真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num=[1 3]; den=conv([1 1],[1 2 0]); G=tf(num,den); rlocus(G) figure(2) %新开一个图形窗口 Kg=4; G0=feedback(tf(Kg*num,den),1); step(G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9.8. 在线交流,有问必答
图13.6 例3系统时的阶跃响 应
例4:若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
Gk ( s)
Kg s( s 2)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

根轨迹校正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观察系统的根轨迹,对系统进行校正,以达到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快速性和精确性要求。

二、实验原理1. 根轨迹根轨迹是指在极坐标系下,由系统特征方程的根在复平面内的运动轨迹。

2. 根轨迹的性质- 当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中,理论上根轨迹的起点是传递函数零点的位置。

- 根轨迹对称于实轴。

- 根轨迹总是从系统的零点出发,逐渐趋向于系统的极点。

3. 根轨迹设计的基本要求- 所有根轨迹应该位于左半平面。

- 根轨迹的密度越大,系统的稳定性越好。

- 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个数为系统开环传递函数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

- 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越小,系统的快速性越好。

三、实验步骤本次实验使用了MATLAB软件进行根轨迹校正实验,具体步骤如下:1. 给定开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并画出其对应的零极点分布图。

通过观察零极点的位置,确定系统的初始根轨迹起点。

2. 使用MATLAB的rlocus函数,绘制出开环根轨迹。

通过该函数,我们可以根据系统传递函数的特点,得到根轨迹的形状。

3. 根据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校正系统。

可以通过调整控制器的参数或改变系统的结构等方式,来使根轨迹满足系统的要求。

4. 经过多次调整和校正,得到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观察根轨迹的形状和分布,判断系统是否稳定、快速和准确。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根轨迹校正,我们得到了一条符合要求的根轨迹。

通过分析根轨迹的形状和性质,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系统的稳定性由于根轨迹位于左半平面,且大部分根轨迹较为密集,因此系统的稳定性较好。

没有根轨迹位于右半平面,避免了系统的不稳定性。

2. 系统的快速性根轨迹的起点与旁边的极点较近,根轨迹与虚轴的交点附近也没有极点,因此根轨迹经过的区域较小。

这意味着系统的快速性较好,能够快速响应输入变化。

3. 系统的准确性根轨迹与实轴的交点个数与系统的极点数与零点数之差相符,说明系统的准确性较好。

这样的根轨迹设计使得系统能够准确响应输入信号,实现精确控制。

(完整版)第四章根轨迹法

(完整版)第四章根轨迹法

j
8K * (1 K * )2 j
2
2
(1 K * ) K * 2 1
2
2 8K * (1 K * )2 8(2 1) 4 2 2 4 2
4
4
2 4 4 2 2
( 2)2 2
第四章 根轨迹法
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任务与体系结构
时域:微分方程 复域:传递函数 频域:频率特性
描述
控制系统
校正
时域法 复域法 频域法
评价系统的性能指标 稳定性 快速性(动态性能) 准确性(稳态性能)
分析
自动控制原理
§4 根轨迹法
§4.1 根轨迹法的基本概念 §4.2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 §4.3 广义根轨迹 §4.4 利用根轨迹分析系统性能
• s平面上满足相角条件的点(必定满足模值条件) 一定在根轨迹上。 满足相角条件是s点位于根轨迹上的充分必要条件。
• 根轨迹上某点对应的 K* 值,应由模值条件来确定。
§4.2
m
绘制根轨迹的基本法则(1) G(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K*
(s zi )
i 1 n
1
(s pj)
— 模值条件
j 1
m
n
G(s)H (s) (s zi ) (s p j ) (2k 1)
i 1
j1
— 相(s)H(s) =
K* s - z1 L s - zm s - p1 s - p2 L s - pn
§4 根 轨 迹 法
根轨迹法: 三大分析校正方法之一
特点: (1)图解方法,直观、形象。 (2)适合于研究当系统中某一参数变化时,系统性能的变化

利用根轨迹的系统校正

利用根轨迹的系统校正

当校正后的根轨迹已通过希望的主导极 点,还需要检验相应的开环增益是否满足 稳态要求。若不满足,则需调节开环增益, 同时保持根轨迹仍通过希望的主导极点。
一、时域性能与期望的闭环极点
1.高阶系统转换为标准二阶系统 找到一对主导复极点,忽略其他非主导
极点和零点的影响。 2.期望的动态性能→期望的主导极点
2.校正原理: 在原点附近放置零极点对,提升低频开环 增益,提高稳态精度。
例 单位反馈系统坡输入时,
1.校核原系统: a. 是I型系统,根据斜坡输入时期望的稳 态误差,设计开环增益的初始值:
由Routh判据可知,这是一个不稳定的系统。
2.画原系统跟轨迹,并确定主导极点
若期望的主导极点不在此根轨迹上说明仅靠调整系统的增益不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需要增加适当的校正装置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通过希望的主导极点
第七章 反馈控制系统的校正
第3小节 利用根轨迹的系统校正
基于根轨迹校正的一般步骤:
根据给定的瞬态性能指标确定主导极点的 位置; 绘制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若期望的主导 极点不在此根轨迹上,说明仅靠调整系统的 增益不能满足性能指标要求,需要增加适当 的校正装置改造系统的根轨迹,使其通过希 望的主导极点;
足:
,单位阶跃输入的稳态
误差
。设计串联校正网络。
1.校核原系统:
a. 包含一个积分环节,能达到零稳态误
差条件,无需校正低频段;
b.由闭环特征方程

得:
c. 比期望值小,说明 比期望的大,采用 超前校正改善其动态性能。
2.计算期望的主导极点,并比较校正前后的 跟轨迹。
跟轨迹 向左倾斜
3.配置超前校正网络的零极点: a.取零点为: b.设校正后开环传递函数为: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校正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校正

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校正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两种常用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这篇文章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进行阐述。

首先,我们来介绍根轨迹法。

根轨迹法是一种基于根轨迹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它通过绘制开环传递函数的根轨迹图来设计合适的控制器。

开环传递函数是未加上控制器后的传递函数,根轨迹图则反映了系统闭环极点的变化情况。

根据根轨迹图,我们可以确定控制器的增益和相位来实现系统的稳定和响应速度的要求。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频率响应法。

频率响应法是一种基于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来设计控制器的方法。

它通常使用幅频特性曲线和相频特性曲线来描述系统的频率响应特性。

在幅频特性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的响应幅值,从而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合适的增益。

而在相频特性曲线上,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对不同频率输入的相位差,从而可以根据需求来设计合适的相位。

以上是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的简要介绍。

接下来,让我们来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首先,根轨迹法适用于线性系统和单输入单输出变量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极点位置信息,而且具有直观性和易于理解的特点。

缺点是需要在整个频率范围内进行分析并找到关键频率点,需要较高的数学功底和计算能力。

其次,频率响应法适用于多变量系统和非线性系统的情况。

这种方法可以提供系统的幅度和相位特性,而且可以在局部频率范围内进行分析。

缺点是对系统的稳态误差和非线性特性无法进行考虑,需要对系统进行模型化。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根据系统的特性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如果系统较为简单且线性,可以选择根轨迹法;如果系统较为复杂或存在非线性特性,可以选择频率响应法。

当然,也可以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获取更好的校正效果。

总之,根轨迹法和频率响应法是两种常用的控制系统校正方法。

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有助于我们在实际应用中做出合适的决策。

系统根轨迹校正讲解

系统根轨迹校正讲解

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基于根轨迹的串联校正设计与频域法相似,利用根轨迹法进行系统的设计也有两种方法:1)常规方法;2)Matlab方法。

Matlab的根轨迹方法允许进行可视化设计,具有操作简单、界面直观、交互性好、设计效率高等优点。

目前常用的Matlab设计方法有:1)直接编程法;2)Matlab 控制工具箱提供的强大的Rltool工具;3)第三方提供的应用程序,如CTRLLAB等。

本节在给出根轨迹的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将重点介绍第一、二种方法。

6.4.1 超前校正关于超前校正装置的用途,在频率校正法中已进行了较详细的叙述,在此不再重复。

利用根轨迹法对系统进行超前校正的基本前提是:假设校正后的控制系统有一对闭环主导极点,这样系统的动态性能就可以近似地用这对主导极点所描述的二阶系统来表征。

因此在设计校正装置之前,必须先把系统时域性能的指标转化为一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通过校正装置的引入,使校正后的系统工作在这对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处,而闭环系统的其它极点或靠近某一个闭环零点,或远离s平面的虚轴,使它们对校正后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最小。

是否采用超前校正可以按如下方法进行简单判断:若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校正前系统根轨迹的左方时,宜用超前校正,即利用超前校正网络产生的相位超前角,使校正前系统的根轨迹向左倾斜,并通过希望的闭环主导极点。

(一)根轨迹超前校正原理设一个单位反馈系统,G0(s)为系统的不变部分,Gc(s)为待设计的超前校正装置,Kc为附加放大器的增益。

绘制G0(s)的根轨迹于图6—19上,设点Sd 为系统希望的闭环极点,则若为校正后系统根轨迹上的一点,必须满足根轨迹的相角条件,即∠Gc(Sd)G0(Sd)=∠Gc(Sd)+G0(Sd)=-π图6-18于是得超前校正装置提供的超前角为:(6-21)显然在Sd已知的情况下,这样的Gc(s)是存在的,但它的零点和极点的组合并不唯一,这相当于张开一定角度的剪刀,以Sd为中心在摆动。

根轨迹校正法的原理

根轨迹校正法的原理

根轨迹校正法的原理
根轨迹校正法是一种用于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和设计的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在复平面中绘制系统的根轨迹,并通过调整反馈增益或者其他参数,使得根轨迹能够满足所需的稳定性要求。

具体来说,根轨迹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绘制:
1. 将系统的传递函数表示为一个分子多项式和一个分母多项式的比值形式。

2. 将分母多项式因式分解,得到系统的极点位置。

3. 在复平面上标出所有极点的位置,并将它们连成一条曲线,这就是系统的初始根轨迹。

4. 根据反馈方式不同,选择相应的根轨迹变换公式进行计算,得到经过反馈后的新根轨迹。

5. 根据所需稳定性要求,在新根轨迹上选择合适的点作为闭环系统极点位置,并计算对应的反馈增益或参数值。

6. 重复以上步骤,直至满足所有稳定性要求为止。

通过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设计出符合要求的控制系统,并且对于已有系统也可以进行优化和改进。

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还可以结合其他控制方法进行综合设计,以达到更好的控制效果。

总之,根轨迹校正法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控制系统设计方法,其原理基于对系统根轨迹的分析和调整,能够满足不同稳定性要求,并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根轨迹法设计相位超前校正网络 当品质指标以时域指标提出时,用根轨迹设计系统较方便。当 期望闭环主导极点位于未校正系统根轨迹的左边时,就可使用超前 校正。 在不考虑稳态指标时设计步骤如下: 1.根据所需要的动态品质指标要求,确定闭环主导极点A的位置; 2.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求出使根轨迹通过A点所需要的补偿 角φ ,
φ 可这样去计算: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1 1 + aTs K c Gc ( s ) ⋅ G ( s ) = ⋅ ⋅ K cG ( s) a 1 + Ts
1
K c 是附加增益
则: ∠Gc ⋅ G = ∠Gc + ∠G A点应满足根轨迹的辐角条件 ∠Gc ⋅ G = (2k + 1)π 即: φ = ∠Gc = (2k + 1)π − ∠G ( A) 3.决定Gc ( s ) 的零极点,按下列步骤得到的Gc ( s) 可使它的附加增益 Im 值最小。 (1)过A点作水平线 AB; (2)做 ∠BAO 的角平分线AC;
校正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K cGc ( s )G ( s ) =
50.4( s + 4) s ( s + 2)( s + 9.6)
6
用根轨迹法设计相位滞后校正网路 1.设计思路:当滞后网络的零极点相对于主导极点A为一对偶极子 K 时,校正后的开环增益 K c = , 为校正前的开环增益,K c增大到 K b 1 校正前开环增益的 倍, < 1 这样改善了稳态性能。下面具体推 b b m 导一下: K r ∏ ( s + zi ) 原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根轨迹增益为:
1 = 100 s −1 ess
25
= 20 ;
12
(4)系统只有通过 A1 、A2 点动态指标才能满足要求,但此时的 开环增益 K = 20,不满足稳态性能指标要求,需要把开环 增益提高 K 0 = 100 = 5 倍,
K 20
即由滞后网络提供 (5)选 Z c 和 Pc :

1 = 5 、 = 0.2 ; b b
B A
(3)在 AC两边做 ∠DAC = ∠EAC = φ ; 及
2
φ φ
2 C 2 E −1 aT O Re
2 AE,AD与负实轴的交点则为 − 1 D T −1 1 −1
aT , 于是有
aT Gc ( s ) = a+ 1 T s+
T
4.画出校正系统根轨迹,并由幅值条件求出校正系统的根轨迹增益 及稳态误差的系数。 例. 一控制系统如图所示,现要求满足下列性能指标。 (1)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 σ p ≤ 20% ; (2)阶跃响应的调整时间 ts (5%) ≤ 1s;
1 K0 = ,这 个需要增加的倍数由滞后网络的这一对偶极子提 b K
供;
9
(5)选择滞后校正网络的零点 − Z c 及极点 − Pc ,使满足 Z c Pc = 1 , 并要求− Z c和 − Pc 离开原点越近越好,但它们离原点越近就意 味着要求 T 越大,物理实现困难,一般取
∠( A + Pc ) − ∠( A + Z c ) ≤ 3o ;
= −121o − 101o = −222o 要使 A1 点位于根轨迹上,校正装置要提 供的相位角为
4
A1
φ = −180o − (−222o ) = 42o
3.画水平线 A1 B ,作角平分线 A1C ,再作 ∠CA D = ∠EA C = φ 2 = 21 , A1D 与负实轴交于-9.6,A1 E 与负实轴交于-4 ∴ G ( s ) = s + 4 c s + 9.6
R( s ) +

Kr s ( s + 2)
C ( s)
3
解: −ξπ (1).由 σ p ≤ 20% ,由式σ p = e 1−ξ 2 可求得 ξ ≥ 0.46 ,取 ξ = 0.5 由 ts = 3 得 ωn = 6 rad s ; ξωn ∴ 得闭环主导极点 A1,2 = −ξωn ± jωn 1 − ξ 2 = −3 ± j 3 3 (2).画出未校正根轨迹。 期望主导极点 A1,2 在原系统根轨迹的左边, 原系统开环极点对于 A1点产生相位为 ∠G ( A1 ) = −∠A1 − ∠( A1 + 2)
n v 1 A ∏ A + pj A ∏ A + pj A+ 1 T j = v +1 j = v +1 K rc = ⋅ = ⋅ m m 1 A+ ⋅b ∏ A + zi ∏ A + zi b i =1 i =1 bT v n
m
A为期望的闭环主导极点,前一项就是 K r 校正系统的开环增益
Kr ∴ K rc = b
K c = K rc ⋅
∏ zi
j = v
Kr = ⋅ b pj
∏ zi
j = v +1
m

i =1 n
=
pj
K b
1 即校正后系统的开环增益增大到原系统的开环增益的 b 倍。
8
2.设计步骤: (1)画出未校正系统的根轨迹,根据动态性能指标,在根轨迹上 确定期望闭环主导极点A; (2)确定未校正系统在A点的根轨迹增益和开环增益 K ; (3)根据稳态指标求出系统所需要的误差系数 K(即开环增益 K 0); 0 (4)求出系统为了满足稳态性能指标,误差系数需要增加的倍数
0
-2
-4
-6
14
b
(6)画出校正系统的根轨迹; (7)调整根轨迹增益(放大器增益),使闭环极点位于期望位置; (8)校验指标; (9)求出网络参数 R, C ;
10
2500k 例:有一单位反馈控制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G ( s) = ,要求满 s( s + 25)
足下列性能指标;
(1)当输入是一个1 rad s的单位速度函数时,输出的速度函数 与输入速度函数的最终稳态误差不大于0.01rad; (2)单位阶跃响应的最大超调量 σ p < 12% ,试设计一个相位滞 后校正网络;
(6)画出校正后系统的根迹,除原点外,形状与原系统相似; (7)调整 k 使闭环主导极点位于 A1 、 2 上 A
Gc G = 1
0.2 × 2500k = A1 ⋅ A1 + 25 ⋅ A1 + 0.5 A1 + 0.5
6
= 500
4

k =1
-25 -20 -15 -10 -5
2
(8) K = k ⋅ 2500 × 0.2 × 2.5 = 100s −1 v 25 × 0.5 满足要求。
z ,C = 5 = 1 Pc b
1 1 = 2.5,及 = 0.5 bT T
Gc ( s ) = 0.2 ⋅
s+2.5 1 + 0.4s = s+0.5 1 + 2s
s ( s + 25)( s + 0.5)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 Gc ⋅ G = 2500k ⋅ 0.2 ⋅ ( s + 2.5)
13
o 1 1
Im
B
A1
6 4 2
D
-10 -9 -8 7 -6
C
-5 -4
E
-3 -2 1
O
-2 -4 -6
Re
5
4.画出校正以后系统根轨迹,求出 A1 点根轨迹增益
A1 ⋅ A1 + 2 ⋅ A1 + 9.6 Kr = = 50.4 A1 + 4
速度误差系数 K v = K = K r ⋅
4 = 10.51( 1 ) s 2 × 9.6
Kr =
m
G ( s) H ( s) =
v n
sv
∏1 ( s + p j ) j =v+
i =1 n
s
∏1 s + p j j =v +
m
∏ s + zi i =1
开环增益为: K = K r
7
∏ zi ∏1 p j j =v +
i =1 n
1 K rc ∏ ( s + zi ) ( s + ) ⋅ b 校正后系统的开环传函为: bT i =1 Gc ( s )G ( s ) H ( s ) = ⋅ n 1 sv ∏ (s + p j ) (s + ) T 校正后在A点的根轨迹增益 j = v +1
11
Im
解:(1)画出未校系统的根轨迹,
σ 如图所示;由 σ p < 12% , p = e
−πξ 1−ξ 2
A1
ξ 得 ξ = 0.57 , = cos −1 θ ,用作图法和
解析法都可求得 A1,2 = −12.5 ± j18 ;
θ
−25
−12.5
O
Re
(2)未校系统当闭环极点位于 A1 和 A2 时, 根迹增益 K r = 2500k = A1 ⋅ A1 + 25 = 500 ,得 k = 0.2 ,即当 k = 0.2 时,原系统闭环极点是 A1 、 A2 ;开环增益 K = 500 (3)由稳态指标得 K 0 = Kν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