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综合测试题

合集下载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完整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综合测试题带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题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

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答案】 1.A 2。

C【解析】第1题,解题关键是读懂坐标图。

第2题,近三十年来该城市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出生率低,少年儿童比重小,青壮年人口比重大。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城市,成立经济特区以来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读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分布图,完成3~5题。

3.深圳户籍人口来源地中,排在第二圈层的省级行政区,除重庆、四川、海南外还有( )①吉林、安徽②广西、湖南③湖南、贵州④江西、福建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4.深圳户籍人口中,来自四川的人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①四川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多②四川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③政府安排外迁人口多④生态移民较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5.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①减慢了人口老龄化进程②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缩小地区经济差异③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④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答案】 3.D 4.A 5.B【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内容即可作答。

第4题,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相对缺乏、整体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比较利益的推拉作用下,四川成为人口迁移流动大潮中的领头羊,流动规模不断扩大。

第5题,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入区和迁出区的联系,调节了地区间人才的余缺,缩小了地区间经济差异。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综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地理阶段性考试一、选择题(共34个题,每小题1.5分)读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图,完成1~2题。

1.四国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A.① B.②C.③ D.④2.四国中,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的国家是A.① B.②C.③ D.④造成人口流动的原因除流出地“推力”(如气候严寒、文化生活落后等)和流入地的“拉力”(如生活条件好等)外,还要受到“中间阻力”(如技能、费用、亲情等)的影响。

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因素中属于推动城市化发展的拉力因素是A.城市交通拥挤 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4.造成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的主要推力是A.乡村地区环境优美 B.地铁和高速公路向郊区延伸C.城市中心区环境质量下降 D.城市文化生活落后下图表示某种工业区位选择的历史发展阶段。

读图回答5~6题。

5.区位选择与上图所示发展阶段相适合的工业部门是A.钢铁工业B.化学工业C.纺织工业D.电子工业6.上图反映出,对这种工业区位的选择A.原料地的吸收力越来越强B.燃料地的吸引力越来越强C.市场的吸引力越来越强D.交通运输的影响一直很弱我国一些地区的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回答7~8题。

7.这种农业变迁最有可能出现的地区是A. 三江平原B. 华北平原C. 河西走廓D. 珠江三角洲8.这种变迁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 气候B. 市场C. 政策D. 交通下图为“某城市内部功能分区示意图”,读图完成9~11题。

9.在图中,③区A.是城市的工业中心B.常住居民最多C.人流数量昼夜差别很大D.环境质量最差10.在②区内,应布局A.海港 B.绿化带 C.大型超市D.飞机场11.①、④是住宅用地为主的卫星城,造成它们地价差异的主要因素,并不是A.与市中心的距离B.自然环境条件C.基础服务设施D.交通通达度12.右图是“某城市布局规划”图,拟在①、②、③、④四地建火力发电厂、自来水厂、印染厂、服装厂,从经济效益、环境因素考虑,布局合理的是A.①自来水厂、②火力发电厂、③印染厂、④服装厂B.①服装厂、②印染厂、③自来水厂、④火力发电厂C.①火力发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④印染厂D.①印染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④火力发电厂13.邮政通信的主要业务有①传真②电报③寄信④订报刊A.①③B.①④C.②③D.③14.下列现代技术中,其功能主要应用于定位和导航的是A.地理信息系统 B.遥感技术 C.全球定位系统 D.自动绘图系统15、《晏子春秋》中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造成此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气候 B.土壤 C.地形 D.市场16、为了减少运费,最需接近市场的是A.制糖厂 B.造船厂 C.瓶装饮料厂 D.高级时装厂读我国某地农产品产值百分比构成图,回答17-19题17.该地农业地域类型是A .混合农业B .大牧场放牧业C .乳畜业D .种植园农业18.影响该地农业种植结构的主导因素是A .政策B .市场C .交通D .气候19.该地所产柑橘与地中海沿岸地区相比,皮薄含糖低,主要原因是A .地形差异B .水源差异C .土壤差异D .气候差异图2是“阶段性城市化进程示意图”,读图完成20-21题。

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综合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综合测试(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综合测试本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下图表示0~14岁、15~64岁、65岁以上三种年龄段人数所占总人口的比重,读后回答1~3题。

1.图中③比①国家0~14岁人口比重()A.约高6%B.约低6% C.约高1% D.约低1%2.图中①②③④四个国家中,老龄化问题最严重的是()A.①B.②C.③D.④3.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图中②国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A.计划生育B.鼓励生育C.采取移民政策D.鼓励人员出国4.与当前我国人口增长模式相符的类型是()A.①B.②C.③D.④5.下列关于④类国家人口问题现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老龄人口增多B.青壮年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过重C.人口素质偏低,教育压力过大D.城市人口比重过高,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读图,X、Y、Z为某城市的局部区域,据此回答6~8题。

6.若图中X、Y、Z分别是西欧某城市的三个功能区,那么()A.X是工业区B.Y是绿化C.Z是居民区D.Y是工业区7.若X、Y、Z为某平原上三个区域,人口密度X>Y>Z,则三个区域内级别相同的某商业职能部门服务范围可能是()A.X地最大B.Y地最大C.Z地最大D.不确定8.若X、Y、Z三个区域地租水平为X>Y>Z,则高楼林立、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区域是()A.X B.Y C.Z D.X和Y读下面某种农事安排示意图,回答9~10题。

9.该种农业地域类型发展的主要区位优势是()①雨热同期②生产规模大③机械化水平高④人口稠密A.①④B.②③C.③④D.①②10.下列地区中可安排该农事活动的是()①东北平原②河套平原③鄱阳湖平原④成都平原A.①④B.①③C.③④D.①②11.限制以色列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A.热量B.水源C.土壤D.地形12.以色列发展农业的主要途径是()A.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滴灌技术B.改善自然条件,提高机械化水平C.培育优良品种,增加作物产量D.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对外贸易读下图,完成13~15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
考高分的重点不止是考前审题,答题后检查也是不能忽略的。

下面是小编为您带来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答案:
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及答案,欢迎翻阅。

高一地理试卷相关推荐:
1.2016年高一地理期末联考试卷及答案
2.2016年郑州市高一地理期末试题及答案
3.高一必修一地理试卷及答案
4.2016高一地理期末考试试卷
5.2016上海高一地理会考试卷及答案
6.湘教版地理必修一试卷及答案
7.2016年最新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试题及答案
8.高一必修二地理期末试卷及答案
9.2016上海市高一地理会考试卷和答案
10.高一必修二地理专题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一、二章复习题(附答案)第一章大气环流与天气选择题1. 以下有关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气流的形成是由于地球两极温差的存在B. 世界上所有气流都是呈横向分布的C. 在同一地区,上升气流和下降气流常常同时发生D. 气流的方向是相对不变的【答案】A2. 高空急流的形成条件是()。

A. 向上运动气流较强B. 区域内温度差异小,直接产生地转偏向力C. 大范围纬向气流形成了一个宽广的高压纹型,不断地把气流向南或向北垂直纬向转移D. 形成于夏季【答案】B3.以下不属于热带风暴的现象是()。

A. 集中的强降雨B. 多发生在副热带地区C. 中心风速在12级以上D. 中心附近气压很高【答案】D填空题4.地球的4个大气圈依气温降低而分别命名为()。

【答案】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界面层(也可写成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顶部层)5. 大气成分组成中,二氧化碳所占比例约为()。

【答案】0.04%6. 商业性质最强的热带风暴为()。

【答案】台风第二章水资源选择题1. 以下不属于浅层地下水的是()。

A. 泉水B. 雨水C. 河水D. 湖水【答案】 D2. 用土壤田间持水量基础数据测定水资源量的方法属于()。

A. 注水或井调B. 物理调查C. 数量平衡调查D. 多功能调查【答案】B3. 我国水资源状况的基本特点是()。

A. 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大B. 资源分布不均,南短北长C. 资源利用中主要以农业为主D. 不存在缺水地区【答案】B填空题4. 常用的粗略估算水资源量方法有注水或井调法、比例法和()。

【答案】使劲抽干法5. 我国第一个进行南水北调的工程是()。

【答案】京杭运河6. 直接利用地下水,将地下水开采后用管道输送到城市供应水的方式是()。

【答案】地下水直接供水方式。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基础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基础测试题(新人教版含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基础测试题时间时间:60:60分钟分钟 总分总分总分:100:100分Ⅰ卷Ⅰ卷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1.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取决于( ( )A.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两方面B. B.死亡率的高低死亡率的高低死亡率的高低C. C.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D. D. D.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的高低出生率的高低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2--3题。

2.2.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 )A .人口基数大 B.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C.人口死亡率低人口死亡率低人口死亡率低D. D. D.国外人口迁入国外人口迁入国外人口迁入3.3.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 .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 B.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 .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4.4.上图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上图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上图表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四个不同时期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示意图,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A.A.①②③④①②③④①②③④B. B. B.①③②④①③②④C. C.①③④②①③④②①③④②D. D. D.①②④③①②④③①②④③5.5.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下列人口流动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 )A.A.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大学生暑假返回家乡B. B.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新疆牧民夏季上山放牧C.由上海调往北京工作定居D. D.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农民利用农闲进城打工6.6.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是( ( )A. A.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因素B.B.经济因素C. C.政治因素政治因素政治因素D. D. D.灾害因素灾害因素灾害因素7.7.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我国出现“民工潮”的主要原因是( ( )①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①城市和乡村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 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②东南部气候等自然条件优越③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迁入城市③国家政策允许农民迁入城市 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④农村大量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况A.A.①②③①②③①②③B. B. B.②③④②③④②③④C. C.①③④D. D.①②④①②④①②④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含答-案答案在前1

第一章综合测试答案解析一、1.【答案】D【解析】我国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原因,应该从自然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去综合考虑。

2.【答案】B【解析】要想缩小地区间的人口密度差异,无论是提高人口出生率还是进行移民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从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地区经济发展上进行努力。

3.【答案】B【解析】根据轮廓可判断A 处是欧洲,B 处是南亚,C 处是东亚和东南亚。

南亚成为人类大陆,即说明其人口分布稠密,这与其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发达有关。

4.【答案】C【解析】从位置上看,D 处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成为人口孤岛,说明其周围地区人口稀少,而在此区域内人口稠密。

5.【答案】B【解析】自然环境因素是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的因素,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逐渐减小;在社会经济因素中,生产力发展水平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最显著。

另外,历史、宗教、习俗等因素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6.【答案】C【解析】海拔越高,人口密度越小;湿润地区人口密度大。

两图的纵坐标都为人口密度。

左图中的横坐标为海拔,右图中的横坐标为年降水量。

所以本题选择C 选项。

【考点】地理图表的判读能力7.【答案】B【解析】图中A 点海拔接近4 000 米,可能为青藏高原地区;E 点降水量小,应位于西北地区,可能为塔克拉玛干沙漠;C 点海拔低,应位于东部沿海地区;D 点降水量大,人口密度高,应位于南方沿海地区。

所以本题选择B 选项。

8.【答案】C【解析】从图中信息看,箭头B 代表了国际人口迁移,选项中只有我国明清时期人口移居东南亚和来我国工作的外籍工人属于国际人口迁移。

9.【答案】A【解析】箭头A 代表的是国内人口迁移,目前我国国内的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是由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迁移。

10.【答案】A【解析】读图分析可知,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曲线在2010~2011 年斜率最陡,由此可判断该时段我国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最显著。

11.【答案】B【解析】人口出生率对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无明显影响;外出农民工户籍转变成城市居民户籍极少,不是影响外出农民工增量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近年来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导致跨省外出农民工数量减少;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对农民工劳动技能要求提高,农民工因劳动技能低,外出就业困难,使外出农民工增量减小。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1-6章共6个单元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4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这意味着长达30多年的独生子女政策正式结束。

读我国15~64岁年龄段人口变化图,完成1、2题。

1.2015年后,我国人口变化的特点是()A.少儿人口数量减少B.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C.老年人口比重下降D.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2.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A.仍应积极推进养老产业发展B.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减轻C.人口老龄化问题能得到解决D.“用工荒”问题会得到缓解答案 1.D 2.A解析从图上只能看出2015年后,我国15至64岁人口增长率呈下降趋势,表示我国劳动力数量不断减少;故第1题应选D项。

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生育率提高,但出生的“二孩”真正成为劳动者最起码在15年后,所以,开始实施“二孩”政策后的十年内,我国劳动年龄人口的抚养压力没有减轻,人口老龄化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用工荒”问题还是会比较紧张。

国际上通常的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下图为香港老年人口5年内增加速度示意图,据此回答3、4题。

3.下列关于香港老龄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香港老龄化人口比例在减少B.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C.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处于持续下降状态D.当香港老年人口增加速度趋于0时,老年人口总数量最少4.伴随着香港人口老龄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将抑制人口向香港迁移②将抑制产业结构升级③带动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以及内部结构调整④有利于促进香港经济快速发展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答案 3.B 4.D解析由图中曲线示意图可知,香港老年人口每5年增加速度由1961~1965年的7%左右下降至2006~2010年的不足2%,整体增加速度呈下降趋势,仅在1996~2000年5年间略有上升,这表明香港老龄化程度在加深,但加深的速度趋于平缓。

高一地理必修2月考试题(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高一地理必修2月考试题(第一单元,第二单元)

高一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班级姓名一、单项选择题读人口结构图,回答1~3题。

250510152030百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1、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为2500万C.大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 D.人口密度大2、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巴西 B.印度 C.英国 D.美国3、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4.关于“现代人口增长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具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特征B.世代更替快C.人口年龄结构呈老年型D.是第二次生产力大发展的结果5.在人口增长模式中,具有低死亡率的是①原始人口增长模式②传统人口增长模式③过渡人口增长模式④现代人口增长模式A.①②B.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6.有关环境人口容量的叙述,正确的是①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大②科技越发达,人们利用的资源越多,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③消费水平越低,人均所需资源越少,环境人口容量越小④社会分配制度等因素,对环境人口容量的大小也有影响A.①④B.②③C.①②D.③④7.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其主要原因是A.深圳、珠海经济条件的改善B.深圳、珠海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C.深圳、珠海交通和通讯的发展D.深圳、珠海自然条件的改变8.20世纪末,大批卢旺达难民向国外迁移,其主要影响因素是A.国家政策B.部族战争C.自然灾害D.开发资源9.近年来,我国派往海外留学生,学成不归国现象严重,这一现象对我国而言A.可以缓解就业压力B.可以减轻人口压力C.造成人才流失D.有利于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右图为相等的四城市某年人口变动资料,据图回答下面问题。

10.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③②④B.②④①③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11.四个城市中人口机械增长最多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读下列材料,完成12~14题:辽宁在清王朝时是地广人稀的地区,由于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之一,按大清律制禁止大规模地开垦,清王朝覆灭之后短短百年时间,辽宁成为全国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最多的地区。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word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

必修二1-2章练习题1.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指一定时期内()A.人口出生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B.人口生育率与死亡率相减的得数C.新出生人口的百分比D.人口生育率与出生率相减的得数2.人口增长的快慢由下列哪个因素所决定()A.人口出生率B.人口死亡率C.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数量3.人口的出生率与下列哪一因素密切相关()A.人口数量B.育龄妇女比重C.人口年龄结构D.风俗习惯4.产业革命后,人口死亡率明显下降,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减少B.战争没有C.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D.农业的发展5.受产业革命影响产生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高——极低”模式B.“高——高——较低”模式C.“高——低——高”模式D.“低——低——低”模式据统计,我国西部有的农村地区人口老龄化也十分严重,这一现象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

6.一些农村的人口老龄化比城市严重的主要原因是()A.农村人口身体素质更好B.城市环境问题较严重D.农村地区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C.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更多改善7.农村人口老龄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是()A.拉动农村消费B.老龄劳动力有丰富的生产经验,有利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C.农村地区瞻养费用提高,农业投入受牵制D.有利于促进城市郊区化8.解决农村老龄化问题的对策是()A.控制农村青年劳动力外流,提高年轻人比例B.增加农业生产的资金投入,提高农业生产力.增加老年劳动力就业岗位,让他们发挥余热C.D.实行土地保障、家庭养老和社会保障相结合9.底座收缩明显的“人口金字塔”图表明()A.少年儿童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缩减B.少年儿童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缩减C.老年人口比重上升,人口规模趋向扩大D.老年人口比重下降,人口规模趋向扩大10.下列国家组合中,人口连续呈现负增长的是()A.俄罗斯、美国B.巴西、古巴C.意大利、匈牙利D.日本、中国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都是不相同的B.同一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一般都相同C.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决定了该国的人口增长模式D.从历史上看,世界各国的人口增长模式有很多共同之处12.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过程大致是()①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②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和低自然增长率③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A.①②③B.③②①C.②①③D.②③①13.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A.“五·一”节到美国旅游B.上海人出差到北京C.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D.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14.下列属于国际人口迁移的是()A.北宋末年,由于战争引起的中原人民大规模南迁B.19世纪,俄国向西伯利亚流放犯人C.明清时期我国广东、福建等省的人了移居东南亚D.在我国参观、旅游的美国人15.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A.B.移民是为了更好的就发展,是一种自发的行为C.库区移民大部分实行外迁异地安置,小部分就地“后靠”D.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16.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经济因素的是()A.区域的大规模开发B.洪涝灾害的发生C.严重的水土流失D.恶劣的气候17.下列属于影响人口迁移的拉力因素的是()A.工作机会多B.生活困难、质量低C.公共设施不足D.失业率、犯罪率高18.近几百年来,人口迁移的规模、范围、跨度越来越大的主要原因是()A.全球气候变暖B.交通运输业的发展C.地区冲突和战争不断D.经济地区差异不断增大下面是我国人口增长走势及预测图,读图回答19-20题。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质量检测试题(带答案)

高一地理质量检测2020.3.17一、选择题(共34个,每小题2分)沙特阿拉伯位于亚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名副其实的“石油王国”,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使其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之一,但人口密度仅为15人/平方公里(2016年)。

下图为“沙特阿拉伯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控制沙特阿拉伯城镇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海陆位置 B.石油 C.地形 D.绿洲2.限制沙特阿拉伯环境承载力的资源“短板”是()A.光热资源 B.水资源 C.矿产资源 D.土地资源工作在北京,居住在天津。

近年来,由于城际就业、居住等条件的差异,越来越多的上班族和生意人在京津城际高铁上演绎着“双城记”,他们以每日、每周、每月的周期奔波在这条线路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人生故事。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工作在北京”的主要原因是()A.北京就业机会多,人均收入高B.在北京工作体面,声誉好C.北京劳动密集型工业发达D.北京社会福利制度更完善4.越来越多的人能够演绎“双城记”得益于()A.政策支持 B.交通改善 C.人口老化 D.逆城市化美国佛罗里达州号称“阳光之州”,旅游和农业是其重要的经济支柱。

下图为该州土地利用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5.每年冬季,美国退休老年人纷纷从北方迁移到此越冬,其主要原因是A.地形平坦B.气候温暖C.森林茂密D.就业率高6.上图农业区中,该州下列经济作物产量占美国比重最大的是A.甘蔗B.棉花C.大豆D.甜菜7.该州城市多沿海分布,与该分布特点形成无关的是A.内陆多沼泽分B.临海交通便利C.临海开发较早D.临海地形平坦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9.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下图为不同气候区世界人口容量测算柱状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

高中地理必修一必修二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1.下面哪个地区是中国少数民族聚集较多的地区?A. 四川盆地B. 黄土高原C. 长江中下游平原D. 西南山区2.以下关于地球自转的说法,正确的是?A. 地球自转是原因,形成昼夜现象的结果。

B. 自转使南北两极气温相差不大C. 地球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D. 地球自转方向与公转方向一致3.以下属于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的是?A. 刺激锋B. 高温静稳的海面C. 高湿度的大气D. 潮汐的作用4.以下影响河流水量和径流的因素中,不包括A. 河流长度和落差B. 降水量和降水分布C. 接受河流流量的汇入河的数量和流量D. 影响河水蒸发和渗漏的地表物5.下列国家中,目前属于第二产业比较发达的是:A. 美国B. 日本C. 英国D. 巴西二、填空题1.世界上最大的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是鲸。

鲸。

2.鼠疫在古代称为瘟疫。

瘟疫。

3.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不断增加。

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比重的不断增加。

4.夏至时,北半球昼长不断加长,最长日出现在北极圈内。

北极圈内。

5.地球表面形成的四季气候与以下哪种地理要素无关?地震地震三、简答题1. 什么是地球日?答:地球日,指每年的4月22日,旨在倡导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社会行动。

它的发起者是美国民间环保组织“地球日网络” (Earth Day Network),首次发起是在1970年。

2. 什么是清明节?答: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农历年的第15天,春分后的第一个节气。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扫墓节,在这一天,人们通常会到公祭祖先、扫墓,或者外出踏青。

3. 什么是台风?答:台风,是太平洋西北部及中国南海一带海域上的一种热带气旋,是一种强烈的风暴天气,由海面温度高、水汽充沛的暖湿气流,在上层环流和自转的作用下所形成。

4. 什么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答: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自身轴线旋转。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公转。

地球自转一周完成一个日,公转一周完成一年。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单元测试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二章单元测试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3 C B A【解析】根据柱状坐标的图例,读出①~④的自然增长率,①约为0.5%,②约为1.9%~2%,③约为1%,④为负值。

根据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及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状况,可知第1题选B,第2题选C。

④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值,出生率很低、死亡率略高于出生率,应为经济发达国家。

第3题中B、C、D项与发达国家实际人口增长状况、人口问题不符。

4 D【解析】N点过后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转为负值,此时人口数量最多。

M时期人口死亡率较高,P时期人口自然增长率高,劳动力充足;该国人口增长模式转变过程是M—P—N。

5—6 D C【解析】第5题,从图中信息可看出老城区周边地区流动人口有增加也有减少的,流动人口增多区域比减少区域范围大。

第6题,影响人口流动变化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

7—9 B D B【解析】第7题,广东经济发达,是我国人口密度较大的省区之一;从图中又可以看出,该省区的人口承载水平较低,这说明该省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几个省区中最大的。

第8题,广东的矿产、耕地等资源条件并不丰富,但是经济发达,对外开放程度高,因此环境人口容量大。

第9题,图中的人口主要由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迁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广东,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是导致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原因。

10—11 A C【解析】读表可知,当前世界人口迁出国主要是发展中国家,迁入国主要是发达国家,所以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趋向是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迁移。

当前世界人口主要是由发展中国家迁移到发达国家,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即获得更高的收入。

12—13 C A【解析】阿拉斯加纬度较高,气候寒冷,而安克雷奇市与阿拉斯加州其他地区相比纬度较低,沿岸有暖流经过,故气候较温暖,地势较低,位于沿海地区,交通便捷。

影响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

14—15 D B【解析】第14题,从表格中数据可知,人口总量在快速上升,0-14岁人口的比重在逐步下降,与此同时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也在下降,这说明该城市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且迁入人口主要以青壮年为主。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2综合测试题

(完整版)高中地理必修2综合测试题

eir 要原因是国家政策的指引
A.A 曲线可表示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
being 2004 年 10 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第三期目标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稻 are 谷结实率达 95%以上,每亩高产 847 公斤,并筛选出适合华南地区种 go 植的两个中国新型香米新品种。这一结果标志着中国超级杂交稻育种 od fo 研究继续领跑世界。回答 6~7 题。
ngs 背景材料:蓝色农业是以海洋水生生物和浮游生物为资源,进行
有选择性的,其布局应
in th 加工利用的海洋农业。彩色农业是指未来的农业将随着基因工程等技 eir 术应用而呈现多彩的局面,如棉花纤维不再是白色,玉米籽粒不再只 bein 是黄色或白色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种植中不使用化肥和杀虫剂等 g ar 合成化学制品的农业。白色农业亦即微生物农业,它是以蛋白质工程、 e go 细胞工程、酶工程为基础,用基因工程等高科技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工
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现象。近年我国
流动人口逐渐增加,2001 年我国流动人口超过 1.2 亿。读图 2 和图 3
并回答 4~5 题。
for something and S 1.Y 国人口增长模式属于

nly one thing 4.2001 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向是
A.地形
heir 11.表示水运运输方式的是 be A.X B.Y C.Z D.W
B.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钢铁、水泥土建、机械、电子等工业 的发展
ing 12.宜采用铁路运输的距离区间是
C.提供大量劳动力和资金,带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are A.① B.② C.③ D.④
D.解决西部能源紧张状况
nly one thing 高中地理必修 2 综合测试题 at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6 页。第一卷 4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03及答案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 第一章综合测试试卷03及答案

第一章综合测试一、选择题。

“胡焕庸线”(黑龙江黑河和云南腾冲的连线)是我国人口分布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该线以东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6%。

读我国人口密度分布示意图,回答1~2题。

1.我国“东多西少”人口分布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分布B.自然环境C.国家政策D.宗教信仰2.有助于促进人口向该线以西迁移的措施是( )A.开发浦东新区B.实施西部大开发C.振兴东北老工业区D.发展长江沿岸经济带(2019·蚌埠铁路中学高一期中)读最佳人口规模示意图,回答3~4题。

3.关于图中人口规模的叙述,正确的是( )A.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B.P-P′的区间是人口的最佳规模C.P′为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的人口合理容量D.P为资源环境承载力4.图中反映了( )A.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B.人口规模与生活质量呈负相关关系C.当人口水平低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呈负相关D.当人口水平高于最佳人口规模时,人口的增长将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2019·上饶高一期中)读农民工回流地点选择的推力、拉力示意图,回答5~6题。

5.在农民工回流的推力和拉力中( )A.拉力Ⅰ可能表示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B.拉力Ⅱ可能表示完善的基础设施C.推力可能表示高昂的生活成本D.推力可能表示环境质量日趋恶化6.农民工回流对城市产生的影响是( )A.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B.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影响C.增加了人口对环境的压力D.所有行业出现劳动力供应紧张的状况7.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大,其主要原因是( )A.气候适宜B.充分利用了国外资源C.消费水平高D.人口众多读北京市人口发展数据图(单位:万人),回答8~9题。

8.据图可知2011-2014年北京市( )A.常住人口增速远小于常住外来人口增速B.2013年以后城市中心逐渐衰落C.常住外来人口与常住人口协调发展D.2013年后常住外来人口减少9.北京市常住外来人口增速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经济增速回调B.受叶落归根传统思想的影响C.北京环境污染严重D.受到当地人们的歧视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10~11题。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同步练习 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 同步练习 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 新人教版

(19套)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同步练习各章节测试题附答案新人教版第一章第一节人口的数量变化读世界人口变化趋势图,回答1~2题。

1.关于各阶段人口增长趋势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阶段人口的增长主要是由医疗卫生条件决定的,与其他因素无关B.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除受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外,也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有关C.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只受自然条件的影响D.人口增长趋势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政治变革2.由图可知,今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数量将( )A.基本持平B.差距继续扩大C.差距有所减小D.变化不大下图反映了亚洲某国人口增长构成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读图,回答3~5题。

亚洲某国人口金字塔示意图3.该国人口变化趋势的一个突出特征是( )A.年轻劳动力过剩B.老龄化趋势显著C.自然增长率上升D.人口出生率较高4.图示显示,该国人口平均寿命状况是( )A.平均寿命延长,女性长于男性B.平均寿命延长,男性长于女性C.平均寿命缩短,女性长于男性D.平均寿命缩短,男性长于女性5.若该人口金字塔示意图所示的是亚洲某国,最可能是( )A.中国B.日本C.印度D.泰国读人口增长模式示意图,回答6~7题。

6.如果该图表示同一地区的人口增长过程,按照一般规律,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B.丁-丙-乙-甲C.丙-丁-乙-甲D.乙-丙-甲-丁7.如果该图表示不同地区人口的增长过程,则最有可能表示我国的是( )A.甲B.乙 C.丙D.丁8128 埃塞俄比亚备注:横坐标为该年份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图(1)从表中预测可以看出,人口超过一亿的前十位国家排位提升的国家主要分布于哪些地区?其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2050年,新增的两个人口大国都在________洲,人口的增长对这两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哪些影响?(至少答出2点)(3)2006年的人口大国在2050年排位将跌出前10名的两个国家的老龄化现象严重,其主要原因是什么?(4)从人口年龄结构图可以看出,2006年我国的人口问题主要是人口年龄构成较轻,_______________比重大,________________压力巨大,老龄化逐渐显现。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练习题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练习题

高一年级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章综合练习题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在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过程中,首先开始转变的是A.出生率B.死亡率C.生育率D.自然增长率 2.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 .国际间人口迁移B .由农村到城市C .由城市到农村 D. 由城市到城市 3.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现代社会一工业时期B .农业时期一原始农业一工业社会一现代社会C .工业时期一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现代社会D .原始社会—农业时期一工业时期一现代社会 4.进入新世纪,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对策是:A .继续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B .遏制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趋势C .提高西部人口自然增长率D .保持目前的城市人口比重下图为某国1790——2000年城市和乡村人口数量变化情况,据此回答5~6题。

5.1900——2000年该国城市化水平A .基本不变B .持续上升C .波动下降D .持续下降 6.该国最有可能是A .新加坡B .印度C .中国D .美国 7.城市最基本的功能用地是A.商业区用地B.工业区用地C.住宅区用地D.绿化用地 8.人口数量的昼夜差别最大的是A . 商业区B .工业区C .住宅区D .郊区 9.目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A 、欧洲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亚洲国家B 、北美国家城市化进程比拉美国家快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比发达国家慢D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高于发达国家图5是甲一戊5个国家三次产业就业人口结构的等边三角形图。

据图回答10-11题。

10.城市化程度最低的国家是A .甲B .乙C .丙D .丁 11.经济结构已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是 A .丁 B .乙 C .丙 D .戊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

上图(右)为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瑞典五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docx

高一地理必修二第一二章测试题.docx

第一二章综合检测题2013.6. 9一.单选题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 了警钟。

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会,即增长高峰、老 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

据此回答1---2题。

1、 我国人口 “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是由于 A.人口基数大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C.人口死亡率低D.国外人口迁入2、 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是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 人口迁移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来自中间 障碍因素。

同时,人口的迁移过度可能会给迁入地带来巨大的压力,产生一系列环境问 题。

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回答3-6题3.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吸引大量民工迁入而有很多科 技人员迁往西部地区的主要原因分别是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⑥4. 近些年,伊拉克居民大量外迁的原因是 A.®B.②C.④D.⑤5. 导致美国老年人口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 主要原因 A. ®B.②C.④D. ©6. 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的决定性因素是读右图,回答7-8题。

7、有关右图的说法,正确的是①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不确定性,人们对环境人口容量估计的现 实意义不大② 无控制的人口增长会使人口数量超过环境人口容量③ 环境人口容量具有相对确定性,尽管人们假设的条件不同,但对环境人口容量的估计值基本相同④ 合理的人口容量一定要控制在环境人口容量以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日本、荷兰等国土地、矿产资源都不足,但人口合理容量较高的最主要原因是B.本国自然资源丰富B.②C.③D.@ D.③④A.气候适宜人口增长C:合理的人口増长方式C.大量利用了其他国家的资源D.人口素质较高读图“某省城市、工业相关数据统计图”,完成9 ~ 10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二章综合测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下图为我国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所在城市人口资料绘制的人口金字塔图。

读图回答1~2题。

1.2010年,该市0~4岁女性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 )A.3% B.6% C.6.2% D.3.2%2.该城市近三十年来人口结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青壮年养育子女的负担逐渐加重B.生育率逐渐增加C.该城市逐渐迈向老龄化社会D.青壮年男子逐渐外移读“四国某年人口变动图”,回答3~5题。

3.根据图中数据判断,人口增长属于原始型的国家是( )A.甲B.乙C.丙D.丁4.下列关于乙国可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增长快,人均资源占有量减少B.人口增长快,加大环境人口容量C.人口增长缓慢,城市化进程明显减慢D.人口增长缓慢,出现了劳动力不足的情况5.在四个国家中,最可能体现芬兰目前的人口增长模式的是( )A.甲B.乙C.丙D.丁读某发达国家四城市人口的年龄、性别结构示意图(如下图),回答6题。

6.据人口年龄、性别结构判断,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的是( ) A.a B.b C.c D.d下图为我国西部某省人口数据统计图。

近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5%左右。

据此回答7~8题。

7.关于该省人口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目前出生率低、死亡率低B.人口密度十年来大幅减小C.城市人口比重提高依靠人口自然增长D.城市人口数量十年来增长50%以上8.该省十年来常住人口(指实际居住在当地半年以上的人口)数量减少,其主要原因是( )A.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B.水利工程移民增多C.省级行政区域缩小D.劳务输出数量增加9 、环境污染、交通拥挤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A.一般在中小城市中表现最为突出B.在发展中国家暴露得最早C.是逆城市化现象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D.在发展中国家的大城市中解决得最好2011年10月31日,世界人口总数由2009的67亿上升到70亿。

结合下图分析回答10~11题。

10.全球人口在2年间将增加3亿人,这些增加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A.东半球各国B.西半球各国C.欠发达地区D.发达地区11.下列国家中,人口机械增长率较大的国家是( )A.中国、日本B.科威特、德国C.尼日利亚、墨西哥D.埃及、印度尼西亚下图是“某城市建设前后水量平衡示意图”,读图回答11~12题。

12.城市建设导致了当地()A.地下水位上升B.地面径流汇集速度减慢C.蒸发量增加D.汛期洪峰流量加大13.城市建设后地面径流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生活用水量增加B.植被覆盖率增加C.降水下渗量减少D.城市热岛效应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13~14题。

14、在大城市提倡营建“绿色屋顶”,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15、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在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A.落叶阔叶树林B.常绿针叶树林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D.人工草地16.关于三峡库区的移民,正确的叙述是()A.移民的原因是因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脆弱,人口环境承载量小B.移民是为了更好的就发展,是一种自发的行为C.库区移民大部分实行外迁异地安置,小部分就地“后靠”D.是在社会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下发生的读几个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图,回答17~18题。

17.1975年,和英国相比,巴西城市化特点是( )A.城市环境质量更高 B.城市化水平更高C.城市化速度更快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18.1950年,英国城市化水平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①城市环境恶化②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④城市中心区的萎缩A.①② B.③④C.③④ D.②④生态城市建设是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下图表示生态城市建设面临的三条道路。

K1表示生态环境质量安全警戒线,K2表示生态环境质量恶化警戒线。

读图,回答19~20题。

19.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最不可取的道路是( )A.K2线B.AC曲线C.AD曲线D.AB曲线20.将北京建设成为生态城市的合理措施有( )①增加城市绿地面积②控制城市化进程③积极发展城市轨道交通④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⑤集中布置城市用地⑥分散城市职能A.①③④⑥B.②③④⑤C.①②⑤⑥D.①③④⑤21.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北京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是( )A.市中心规划建设高级公寓 B.广建大型游乐场C.大力发展高级轿车 D.加快环行道路建设(2011·试题调研)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涵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

据此回答22~23题。

22.相对于“内涵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取“外延式”城市扩容模式的直接原因是( )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速度快23.若我国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 )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C.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右图为我国东部某城市城区图。

读图完成24~25题。

24.该城市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①城区地租上涨②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25.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A.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B.远离中心城区,地租低廉C.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D.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二、综合题26.全国人口普查为国家进行宏观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基础,研究历次人口普查结果还可以了解我国人口发展的历史以及社会发生的变化。

读下图,回答以下问题。

(1)2010年和2000年人口相比,0~4岁婴幼儿人口下降了大约________%。

(2)201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比2000年上升1.91%。

________年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3)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2010年20~24岁人口例也明显偏高,这说明________年到________年我国曾出现过一次生育高峰。

(4)分别读1953年、1982年人口金字塔图,说明0~4岁和5~9岁两个年龄段人口比例之间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27.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___________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__污染、_________污染、_______污染、________污染等。

(3)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和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2011·试题调研)读有关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20分)流出省(市) 贵州四川湖南江西河南安徽其他占总量比重(%) 6.1 16.1 10.6 8.6 8.3 10.6 39.7 占总量比重(%) 5.6 5.6 7.2 5.6 8.9 35.5 31.6(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什么影响?(6分)(3)说明2000年中国人口跨省流动的空间特征,并说明主要原因。

(4分)【答案】1.A2.C3.A4.A5.D6.B7.A8.D9.C 10.C 11. B 12.D 13.C 14 .B 15.D 16.D 17.C 18.A 19.D 20A 21.D 22.C 23.B 24.A 25.A【分析】6组题综合考查了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第6题,b图中处于受教育年龄段的人口所占比重较大,说明文化教育在城市服务功能中占主要地位。

7.8题由图中数据分析,该省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均较低;常住人口减少,主要原因是西部经济相对落后,部分人口向东部迁出。

城市人口比重上升,但计算可知增长幅度低于50%。

10题从统计图表中可知,发展中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特别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

11题科威特是石油输出国,外来劳务工人多;德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增长,故政府采取一些措施,鼓励吸引高素质人才移民德国。

12、13题这两幅图反映出:城市建设后,农田为水泥、柏油等硬化路面所取代,地表植被减少,降水后雨水多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走,或从下水道排走,雨水下渗少,可供蒸发的水分减少。

第12题,雨水汇集成地表径流快速流到河里,使河流汛期洪峰流量加大。

第13题,城市硬化路面阻隔了雨水下渗。

14.15题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而森林绿地等在改造自然、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14题选项中提到的光污染、光化学烟雾等是很难通过绿化面积的提高来解决的;第15题,相比较而言,人工草地使用杀虫剂,对地下水的污染会非常严重。

第22题,“外延式”模式城市建筑密度低,主要在平面方向上扩大城市空间容量,适宜于人口密度小的国家。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小。

第23题,我国人口众多,人口密度大,尤其是城市较多的平原、盆地等地区,地狭人稠,土地资源紧张,采用“外延式”的发展模式,会造成土地资源利用率的降低。

第24题,该城市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市中心地区地租上涨和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第25题,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位于城区外缘,靠近河流、湖泊,环境质量好。

26【答案】(1)1 (2)2010 (3)1986 1990(4)1953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高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的医疗保健状况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1982年:0~4岁婴幼儿比例明显低于5~9岁儿童比例,这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我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人口快速增长的趋势得到有效的控制。

【分析】第(1)题,读人口普查金字塔图,提取数据分析。

第(2)题,人口老龄化指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或超过7%。

第(3)题,2000年10~14岁人口比例明显偏高,他们出生的时间为1986~1990年。

第(4)题,读数据,结合历史背景可分析回答。

16 (1)人口数量不断增长。

这种变化会带来粮食安全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教育问题、就业问题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