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16-17历史岳麓版1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含解析
一、选择题1.“以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实现了民族的飞跃。
”材料反映的事件是( )A.管仲改革 B.魏文侯变法C.商鞅变法 D.孝文帝改革解析:选D。
此题考查的是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森林民族的原生文化,直接与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和所学史实可知应该是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2.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A.把政府掌握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B.把官僚多占的土地重新进行分配C.把农民原有的土地拿来重新分配D.对全国所有的耕地重新进行分配解析:选A。
均田制是按一定的标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均田制的实行,一定程度上使无地或少地农民获得了土地,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大片的荒地被开垦出来,变成了肥沃的良田,粮食产量不断增加,推动了北方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3.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
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移风易俗C.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迁都洛阳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信息“肃明纲纪……时多奉法”可知当时吏治有所好转,而这正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结果.4.史学界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看法不一。
有人认为北魏孝文帝是盖世英雄,也有人认为他是千古罪人,改鲜卑武勇之风为汉人的文弱之风.你认为出现这种分歧主要是针对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什么措施()A.均田制 B.三长制C.整顿吏治D。
汉化政策解析:选D。
根据所学,迁都洛阳之后,孝文帝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原有的风俗习惯,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促进鲜卑族接受汉族文化.为此,他雷厉风行地推出了易鲜卑服、禁鲜卑语、改姓氏、变制度、通婚姻等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结合本题,史学界产生分歧针对的措施是汉化政策.5.图一与图二是某时期的墓葬壁画,与图一到图二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井田制盛行B.商鞅变法C.孝文帝改革D.商品经济发展解析:选C。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
北魏孝文帝为促进民族融合的改革措施有哪些?①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②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③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⑤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意义:促进了民族融合。
什么叫丝绸之路?张骞出使西域后,汉朝和西域的使者、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汉武帝以后,西汉商人还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汉武帝期间西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汉武帝促进大一统采取的措施有哪些?①在政治上,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②在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推行儒学教育,举办太学;③在经济上,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④在军事上,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巩固统一,秦始皇制定了哪些制度和采取了哪些措施?①中央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览一切军政大权;②地方推行郡县制,郡下设县;③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④文化上统一文字;⑤思想上加强思想控制,“焚书抗儒”;⑥军事上北筑长城,抵御匈奴,开发南疆,兴修灵渠。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原因?①江南地区有发展经济的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大量的北方人口迁往江南,为江南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生产技术;③江南地区的战乱比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作用?时间: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开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贵族的特权;④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1课件: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共39张PPT)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2)、孝文帝是怎样执行迁都策略的? 为什么要这样做?如果你是当时北魏的 臣民你会跟随迁都吗?
25
二、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4、迁都洛阳
(3)、孝文帝迁都有何意义?
对洛阳发展: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对改革进行: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 深入。 对民族关系: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 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31
改革内容的实质
政权封建化、 少数民族经济农业化、
思想儒学化(汉化)
也是民族融合的实质
32
鲜卑族作为一个民族已经不存在了,因此,有人 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 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了, 孝文帝是千古罪人,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我们应该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下,结合其主要 活动,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不能随意夸大和否 定历史人物的作用,不能以偏概全
34
深度分析
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1)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 (2)民族融合发展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 (3)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4)孝文帝的胆略和卓识,冲破阻力,毅然改革
从孝文帝改革中得出什么启示
35
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改革必须符合历史潮流、顺应民意; 3、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 4、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都具有曲折性。
野…蛮…的…征. 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 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 的历史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
36
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性质: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农耕化、儒学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三讲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标要求: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北魏崛起的原因;北魏统一北方的原因和影响;北魏统一北方后面临的统治危机及原因;北魏的民族政策及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的目的;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孝文帝改革后北魏社会在经济、政治、风俗习惯的变化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探究社会改革的原因;探究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探究孝文帝改革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在于促进了北方以鲜卑族为中心的民族大融合,消除了民族隔阂,为国家由分裂到统一奠定了基础.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民族团结和民族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和条件;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孝文帝改革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历史意义。
授课时间:2课时导入新课:我们本书学的是改革史。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改革史,一些国家和民族强盛的前奏,无不都是一场成功的改革。
今天我们学习一场一千多年前的由落后少数民族自身发动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学术界基本持肯定态度。
改革使北魏一度生机勃勃,但499年孝文帝去世后,北魏即进入内部动乱不已的多事之秋,30余年后,北魏灭亡.北魏的兴盛与灭亡和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有何种联系?今天我们学习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探讨可以给我们以哪些启示.首先,我们先来回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的关系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的关系分析面对北魏时期存在的经济落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局面,北魏的统治集团内进行了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前期主要是冯太后的主持下进行的,孝文帝即位的时候,只有5岁,开始改革的时候他18岁,从他即位到490年冯太后去世,一直都是由冯太后临朝称制。
冯太后是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的祖母。
她是从466年开始掌权的,有较为丰富的政治经验,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在冯太后去世后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改革。
改革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在484~486年,主要改革政治经济制度;第二个阶段是在494年迁都洛阳以后,着重改革鲜卑人的政治习惯,实行汉化。
1.在政治方面的改革,主要是整顿吏治和实行三长制。
①首先是整顿吏治,在484年规定守宰任期按照政绩好坏决定,不固定年限。
又制定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定期按照官品发放,不允许官吏自己筹集。
同时加大反对贪污的力度,树立御史台的权威,宗氏贵族很多都因为贪污或被削去官爵,或被判刑发配甚至被赐死。
并规定百官凡是贪污帛一匹以上以及枉法者,一律处死。
冯太后还派人到各地去视察,处死了贪赃枉法的官员40多人,政治变得比较清明,也为后来的改革提供了保证。
②废除宗主督护制,实行三长制。
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要求挑选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者担任。
他们的职责是掌握乡里人家的田地,检查户口、管理农民、征收租调,征发徭役与兵役。
通过实行三长制废除宗主督护制,使政府的政令能够较好地贯彻到基层,北魏的基层统治机构更加的完善。
2.经济方面的改革主要是制定和推行均田制和新户调制。
在太和九年任主客给事中的李安世首先上书,建议实行均田。
当时的中央集权已经得到强化,政府手中掌握了大量无主的荒地,实行这一政策有了较大的可能性。
于是在当年的10月,北魏发布均田诏令,主要内容是:①男子年15岁以上,受露田40亩,妇人20亩。
为了轮种露田加倍或加两倍授给露田,不准买卖,年老免课,身死还田。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共21张PPT)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这是一次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全面 封建化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社会实际效果。 经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北方出现了魏晋以来 空前的繁荣景象。 政治:民族矛盾得到缓和,巩固了封建统治。 2)符合历史潮流。 加速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 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再次统一奠定了重 要基础。
3.文化风俗上:移风易俗,实行汉制
1)内容:
材料改一:穿孝汉文服帝自己改迎用娶汉汉族姓高门士改族女用子汉入语宫,并分
别为五个皇弟聘汉族高门士族的女儿为正妃。很多鲜卑
公主提也倡嫁给与汉汉族族高门通,婚鲜卑、汉改族行互汉为姻制亲。
材料二:(孝文帝)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诏:
“三十以下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若有违者,免所居
.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
.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统一北方,结束了多年分裂混乱, 为孝文帝改革创造了条件。 2、北魏的民族压迫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面临 严重的统治危机。 3、冯太后和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教育,具有 杰出的政治才能。 4、各民族相互融合成为趋势。
.
(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 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 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 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左》 《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 冯太后与孝文帝 好为文章。”
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考察和选拔官吏的制度 监察制度 高薪养廉
.
2.政治上(3)迁都洛阳493
第5课__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三字经》中的北魏
• 魏吴蜀,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 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与高齐
《木兰辞》中的北魏
•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电影《花木兰》成为2010年开年热播 片,剧中陈坤主演的“文泰”即为后 来的孝文帝,他在剧中有这样一句台 词:“柔然未灭,何以为
嘎 仙洞 遗址
鲜卑拓跋部的南迁
汉魏以来,鲜卑 拓拔部逐渐南迁,过 着游牧生活。 公元315年鲜卑拓 拔部建立代国,后为 前秦苻坚所灭。北魏 建立后,鲜卑人受汉族 影响,学习农耕,逐步 定居下来。
嘎仙洞遗址
北魏的建立及统一北方
北魏政权的建立者:鲜卑族拓拔部
公元315年建立: 代国 386年拓拔珪改国号: 淝水之战后,魏 史称:北魏 都城: 平城(山西大同)
方的鲜卑族拓拔部,经过一系列的战争, 统一北方。北魏孝文帝独具慧眼,进行改 革,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融合。
长城-- 两种文明的分隔线?
农耕文明的防卫线?
“秦长城长度超过万里,标志着万里长城的开 始;同时也代表着中华大地上两种不同文化形态 共存的开始。”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教授李鸿宾
民族融合
面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1)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 族矛盾,巩固了封建统治。 (北魏社会的发展,出现魏、晋以来空前的 繁荣景象) (2)促进了鲜卑族的汉化、封建化的进程。 (3)促进了民族融合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进各民族的交流 与融合,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发展的,为国
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北魏统一北方黄河流域 2、北方各民族大迁徙、大融合趋势 3、政治: 4、经济: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ppt
实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如禁胡语、改汉姓、胡汉通婚等。 通过这些措施,孝文帝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推行均田制
孝文帝推行均田制,将土地分给农民,以增加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均田制的实施也促进了胡汉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实行租调制
孝文帝实行租调制,以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经济发展。 租调制的实行也促进了胡汉之间的经济交流与融合。
改革背景
1 2
北魏政治体制的弊端
政治腐败、权力斗争激烈、阶级矛盾尖锐等问 题。
民族矛盾激化
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和隔阂日益加剧,影响到政 治和社会稳定。
3
统治者的推动
北魏孝文帝个人对改革的积极推动,以及其背 后的政治集团的支持。
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改革
采用汉族官制、律令等,逐渐摆脱鲜卑族传统制 度束缚。
汉化政策
影响与意义
缓和了社会矛盾
改革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 北魏的统治地位。
推动了经济发展
改革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 展,为后来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孝文帝的改革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各民族的 融合和发展。
06
结论
民族大融合的促进
推行汉化政策
孝文帝积极推行汉化政策,促进各 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改革,孝文帝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北魏政权,使 国家更稳定。
改革也使鲜卑族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隋唐统一奠 定基础。
为后世留下宝贵遗产
孝文帝的改革思想、措施和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孝文帝改革的许多措施成为隋唐两代制度的基础,为中华文 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0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大融合
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2023历史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评价目•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启示录01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1北魏王朝的建立23鲜卑族是北方游牧民族,在东汉时期逐渐强大,最终建立北魏王朝。
鲜卑族的崛起北魏王朝在建立初期,通过战争和政治手段统一了北方地区。
统一北方北魏王朝在统一北方后,开始逐渐推行封建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初步封建化北魏王朝统治范围内有多个民族,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逐渐加强。
多元文化的交融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并积极推动汉文化在北方的传播。
迁都与汉化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政治体制的弊端北魏王朝初期采用的八王之乱等政治体制弊端逐渐暴露,导致政治局势动荡。
经济形势的恶化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北魏王朝经济形势逐渐恶化,财政困难。
政治经济形势的压迫0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施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并要求农民承担赋税和劳役,以增加国家收入和促进农业生产。
均田制按户征收赋税,以减轻农民负担,同时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户调制以实物地租代替劳役地租,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租佣调制改革的经济政策三长制以五家为邻,设一邻长;以五邻为里,设一里长;以五里为党,设一党长。
三长的职责是负责征税、收纳赋役、呈报民户户口和监督守卫等工作。
这一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
考绩法制定官员考核制度,根据政绩提拔或降级官员,激励官员努力工作。
改革的政治制度负责管理国家教育事务,培养官员和人才。
改革的教育措施设立国子监通过教育推广儒家文化,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
推广儒家文化通过教育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和文化交流。
提倡民族融合0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03推动政治稳定通过改革,社会矛盾得到缓解,减少了地方割据和外来侵略的可能性,有利于政治稳定。
对政治的影响01强化中央集权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使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使国家的权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了国家的控制力和管理能力。
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教案(岳麓版选修1)
第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诱思导学●目标导学学习本课,应掌握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行的?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哪些?3.北魏孝文帝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点拨引领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一、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是改革最主要的客观原因。
二、当时的经济、军事、政治的需要是改革最为直接的现实原因。
从北魏建国至孝文帝亲政前(公元386—490年),北魏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经济上:北方久经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政府财政收入;另外,作为都城已一百多年、人口不断增加、处于寒瘠之地的平城,粮食运输又极为困难。
军事上:与经济、文化更为发达的南朝政权接壤,刘宋时期又曾北伐北魏,南朝对北魏构成天然的威胁;在北魏北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劲敌柔然等族。
再从政治上看,北魏已建国一百多年,保守势力相当强大,而且在封建化的过程中,原来的鲜卑旧俗和委任汉族地主为地方官吏的宗主督护制已不适应当时政权的巩固与皇权的集中,从而滞缓了北魏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日趋尖锐的社会矛盾也迫使统治者必须加强与汉族地主的合作。
而解决这一问题,则需实行汉化政策,使自己的政权得到汉族地主的支持。
三、冯太后、孝文帝自身的个性品质和对汉文化的了解是改革的主观原因。
四、民族大融合趋势的出现为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内迁的少数民族改变了原来以狩猎、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转向以农业、定居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此外,北魏初期还设立太学重用土人,这些经济、政治政策既得到了汉族地主支持,也使社会秩序日趋稳定,客观上又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融合。
有政治远见的孝文帝利用了黄河流域的民族大融合趋势,适时地进行了促进鲜卑族封建化、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
2.北魏的均田制485年,颁布了均田令。
均田制是一种比较完备的土地制度。
所谓均田,并不是平均土地,只是将能够掌握在国家手中的那部分公田,加上农民原有的土地,进行有限度的还受,它自始就不能保证农民依规定足数受田。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优质
02
民族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推动了北魏经
济的繁荣和发展。
提升文化水平
03
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提高了北魏社
会的文化水平。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加速民族融合进程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形 成奠定了基础。
推动历史发展进程
北魏的改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进了中国历史 的进步。
佛教的传播丰富了各民族的文化内 涵,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语言文字统一
语言文字的统一方便了各民族之间 的交流与沟通,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推动了民族融合。
04 民族融合的影响
对北魏政权的影响
巩固统治基础
01
通过改革,北魏政权成功地将汉族和其他民族纳入统治体系,
加强了政权的稳定性和合法性。
增强经济实力
汉化政策
背景
北魏时期,民族矛盾尖锐,为了缓解民族矛盾、加强政权统治,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
汉化措施
北魏孝文帝提倡汉族文化、语言、服饰、礼仪等方面的学习与模仿。同时,重用汉族官员和知识分子,吸收汉族的政 治、经济和文化制度。此外,还推行鲜卑族的汉化改革,如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人与汉人通婚等。
影响
汉化政策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缓和了民族矛盾,加强了政权统治。同时,汉化 政策也推动了北魏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兴盛。
03 民族融合的推动因素
政治制度的改革
均田制推行
迁都洛阳
均田制的推行使更多农民获得土地, 提高了生产积极性,加强了国家对地 方的控制力,促进了民族融合。
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管理和监督,防止土地兼并和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民族大融合
阅读P42【学思之窗】请思考: 一、材料为我们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
①商业繁荣,市场活跃,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 税收的官吏;②商业物品丰富;③对外贸易发 展有来自远方的异国商人,有专供外来商人居 住的“四夷馆”;④商人多且实力雄厚 ;⑤北 魏许多贵族高官显宦也都经商。
请思考:上述现象与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有无联系?
有联系,龙门石窟的大佛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 变得温和可亲。这是孝文帝改革,接受汉族文化 的结果。
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大家有什 么认识?
1)先进必然战胜落后;
2)民族融合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 果关系; 3)改革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4)生产关系的变化要立足国情,实 事求是,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 平。
三、民族的交流和融合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不仅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 了封建统治,更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 期分裂局面,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 ②鲜卑族经济方式和生活习惯的汉化。鲜卑族经 济方式的变化,鲜卑族的劳动者变成农民,贵族 转化为地主。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汉族风俗 习惯成为整个封建社会风俗习惯的主体。 ③鲜卑族优秀文化精华融入汉族文化之中。民 族融合的过程是各民族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的过程。鲜卑族畜牧业生产经验、服饰、风俗、 食物等方面的精华融入了汉族文化之中。
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改革使一个有近千 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 很快消亡了,孝文帝是千古罪人。 请问:你同 意这个观点吗?你如何看待孝文帝和孝文帝改 革?
不同意这一观点。 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 中华民族文明不断丰富,有利于社会进步。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少有的、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 改革家。
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融合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及影响;孝文帝改革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对政权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教学难点: 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的 教学难点: 历史意义。 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耳熟能详的名著 《三国演义》、电影《赤 壁》、常见典故(如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闻鸡起舞等) 把学生带回到动荡的三国两 晋南北朝时期,向学生介绍 时代背景,特别是北魏这一 历史概念。
由“宗主督护制”到“三长制”的变 宗主督护制” 三长制” 化
北魏政府 宗主 农民
地方宗主与中央 政权矛盾
北魏政府
州郡 邻长里长党长 农民
加强了中央 政权
3、整顿吏治 、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 关于整顿吏治,可补充一段材料来理解整顿吏的重要性。同时可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用邓小平的话引导学生认识到只有用制度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诸城一中 周利梅
祝各位领导、 祝各位领导、老师龙 年健康、快乐、吉祥! 年健康、快乐、吉祥!
教材分析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 本课在中国古代史的地位重要,起着承上(东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隋的 汉末年国家分裂、民族融合的大时代)起下(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 统一和唐代的繁荣)的过渡作用,孝文帝改革抛弃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 狭隘的民族观念,顺应历史潮流,从而稳定北魏统 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 治,为隋朝的重新统一打下基础,而北魏创立的一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 些制度也为后世所沿用,如均田制。当今我国正处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更应该提倡孝文帝开拓 于改革开放和创新的时代, 进取的精神。同时, 进取的精神。同时,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也说明了少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 数民族对于中华文明的贡献,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 国家,本课也提醒我们搞好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 重要性。 重要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
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历史作用北魏孝文帝拓展了中国疆域,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些改革对民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孝文帝推行的汉化政策使汉族文化得以在民族交往中占据主导地位。
他通过推广儒学、建立史馆、发展文化产业等方式,促进了汉文化的传播和普及。
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孝文帝也倡导了与少数民族融合共存的思想,强调了一个统一和谐的国家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在后来的历史中也一直被沿用。
其次,孝文帝还实行了一系列促进少数民族融合的政策。
他设立了官衙,推广了汉族的行政体制,并对少数民族进行土地政策和拉拢政策,以稳定边疆局势。
这种政策的实施,为各民族更好地相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
最后,孝文帝还开创了对话的渠道。
他曾两度率领派遣大使前往北方,与鲜卑、乌桓等少数民族进行外交交往,促成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对话。
这种互动对于不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总之,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尽管仍然有缺陷,但在民族关系发展史上却具有重大的意义。
他强调融合、对话、和谐这些基本价值观,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这些理念仍然值得我们警醒和借鉴,以推动民族关系的和谐与发展。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学习目标】课标要求: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重点难点】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文帝改革的作用。
★创设情景三国两晋南朝史(220年东汉灭亡——589隋统一全国)1、时间线索: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容线索基本特征: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政治上:经济上:农业:手工业:商业:文化上:思想方面:科技进步:文艺发展:★组织探究——知识梳理一、改革的背景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奠定基础)2、社会发展水平落后3、各族人民一起生活,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4、社会矛盾和统治危机①吏治混乱、民族歧视、鲜卑贵族的巧取豪夺导致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人民起义不断。
②政治上实行宗主督护制导致了中央政权与地方宗主的矛盾。
5、改革目的:缓和日益尖锐的矛盾,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
改革是自上而下地进行的,其根本目的是巩固鲜卑族的统治。
6、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推动作用二、改革的内容(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一)前期——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1、均田制(包含租调制)(1)主观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与宗主争夺农户);限制土地兼并。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3)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结合小字理解)(4)影响:a、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b、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土地,,提高了他们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大片的荒地被开垦,粮食产量不断增加,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c、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并未触动封建地主利益,它一方面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另一方面促进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从根本上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d、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e、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初中历史
北魏(鲜卑族)孝文帝(拓拔宏)改革与民族融合-初中历史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拔部建立北魏。
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结束了十六国分裂的局面。
各民族共同生活,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了顺应这一趋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
2、主要内容:
(1)政府规定,官吏按季度领取俸禄,严禁贪污;
(2)实行均田制: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3)迁都洛阳:为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494 年迁都洛阳;
(4)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下令鲜卑贵族采用汉姓,改穿汉族服装,学习汉话,提倡同汉族人通婚。
3、作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鲜卑族)政治改革家。
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二单元第5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课件(28张)(共28张PPT)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耕牛 图(魏 晋墓葬 壁画)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探究二: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中谓 长江以北,尽是代人。昨至洛阳,始知衣冠 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卷二城东》
——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
二、主要内容
1、均田制
(1)内容:国家按性别、年龄把控制的荒地分配
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承担 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影响:
①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 徭役。客观上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②均田制极大地推动了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各族 向封建农民转化,促进了民族融合。
北魏孝文帝改革 与
民族融合
第5课
课标要求: 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归纳北魏孝文帝 改革的主要内容,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 作用。
一、背景
439年,拓跋焘统一黄河流域结束十 六国分裂局面。
一、背景
材料:“每以骑战,驱夏人为肉篱。” ——《通典·边防典》
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导致民族矛盾激化 材料:“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 赋敛,靡有止已。所求不获,则致诛殒, 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二、主要内容
材料:窃见州郡之民……良畴委而不开,柔桑枯而
不采。……欲令家丰岁储,人给资用,其可得乎?
——《魏书·李安世传》
材料: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
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盈者得卖其盈,不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
改革推动了土地制度的变革,使得各民族间 的土地流转和租佃关系更加灵活,促进了经 济交流。
改革加强了商品流通和市场体系建设,使得 各民族间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促进了经济 的互补和融合。
加强了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改革推动了语言文字的统一,使 得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便利。
改革倡导了儒学文化,使得汉族 和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得以深化。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孝文帝改革过程中,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
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1
重视民族平等与团结
孝文帝改革强调民族平等和团结,启示 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尊重各民族的传统 文化和风俗习惯,促进民族间的交流与 合作。
2
推动社会改革与进步
均田制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将国家掌握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限制土地买卖和兼并,加强对土地 使用的监管等。这些措施有效地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 发展。
汉化政策
汉化政策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旨在推动鲜 卑族与汉族的融合。通过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希望改变鲜 卑族落后的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加速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 。
改革鼓励了艺术、文学和科学等 方面的交流,丰富了各民族的文 化内涵,促进了文化的多样性和
融合。
推动了各民族间的社会交流源自01改革加强了各民族间的通婚和人口流动,促进了社会交流。
02
改革改善了民族关系和社会治理,使得各民族在社会生活中更
加融洽和融合。
改革推动了教育和科技的普及,提高了各民族的整体素质,为
05
结论
孝文帝改革的成功之处
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第五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439年统一北方
北魏的疆域包括 今陕西、山西、 甘肃、河北、河 南的一部分。 南方是刘宋政权
一、改革的背景
1、北魏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
(1)鲜卑族拓跋部的发源地——大兴安岭 北段
(2)386年拓跋部复国,改国号:魏,史 称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建立人
(3)439年统一北方(政治前提)
北魏统一北方的意义
6、文化专制是政治专制的副产品。
7、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在明清时期趋势向强化并走向 反动。
▲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在明清以前,基本上适应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起进步作用; 在明清以后主要起消极甚至是反动的作用。 明清以前进步作用: ①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辖,防止分裂割据,有利于抵御外来 侵略,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②有利于维护社会安定,为经济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 定的环境; ③有利于政府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文化建设; ④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 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在封建社会的前期起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消极作用: ①皇权专制易形成暴政、腐败,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 自由。激化社会矛盾,阻碍社会发展。
D 、首创:北魏均田是制首创的,后来为 北齐、北周、隋、唐所沿用,影响深远。 E 、抑制:抑制了土地兼并,但土地 不均依然存在。
F、矛盾:随着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 突出。政府不断驱逐农民开垦荒地,掠 夺农民的劳动力。 局限性: 没有触及封建土地私有制,不可 能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
均田制和租调制是封建的经 济基础,用什么样的政治体 制才能保证它的实施?
为什么郡县制度会取代分封制呢?
1、分封建导致国家的分裂割据,秦统一后必需巩固统 治和统一,必须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 2、分散的自然经济,特别是地主经济要求建立强有力 的中央集权才能使社会安定,巩固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缓和矛盾,维护统治(根本),促进北魏 社会的发展,冯太后和孝文帝积极推行改革。
二、改革内容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经济:均田制 政治:三长制、
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迁都洛阳 文化风俗: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一)前期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度—均田制、 三长制、整顿吏治(俸禄制、任期考核制)
(二)后期 特点:孝文帝主持 ,重点是迁都洛阳、实行汉制、 移风易俗
1.经济上:推行均田制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下诏)“富强者并兼山泽…… 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材料二:诸男夫十五(岁)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妇人20亩…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乐 迁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处罚)如律。
• 对民族关系: • 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 • 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 材料一 乃独谓澄曰:“今日之行,诚知不易。 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 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 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 中原,任城意以为何如?”
• ——《魏书》卷十九中《任城王云传附澄传》
2.政治上(1)改行三长制
思考:三长制实行之前的地方统治机构叫什 么?有何弊端?
归纳三长制的内容、影响。
1)内容:设邻、里、党三长,直属州郡 负责清理户口和田亩,征发徭役和兵役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北魏政权
农民 (改革后)
2)影响: 许多农户成为国家直接掌握的编户, 地方政权掌握在国家手中,有利于中央集权,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也利于推行均田制
直接目的: 由祖母
根本目的:
冯太后 主持开
北魏孝文帝
始了改革。拓跋宏当时只有5岁,
所以早期改革的决策者是冯太
后。
北魏冯太后
永固陵石券门
1.鲜卑族的发展和北魏统一北方
2.北魏的社会状况
(1)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比较 落后。
(2)各民族在一起生活,民族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 然趋势。
(3)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和对各族百姓巧取 豪夺,激化了社会矛盾。
北方经济 恢复发展
必修2: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类型
土地所有制类别 国有土地所有制 (官田)
君主土地 土地 私有制 私有 地主土地 制 私有制
特点
所有权属于国家; 北魏隋唐均田制
主要供君主私人 开支
土地兼并成为扩 大地产的主途径
备注 不是主要类型,但 一直存在
主导地位
自耕农土 拥有很少土地, 地私有制 或完全没有土地
民族矛盾激化
民族比较表
民族 汉族
北方少 数民族
生产方式 以农耕为
主
以游牧为 主
生活方式 政治制度 文化
定居
比较完备 先进,封 ,封建制 建文化
度
逐水草而 相对落后 相对落后
居 ,奴隶制 ,奴隶制
度
文化
鲜卑族:落后的奴隶制生产方式和文化
为了缓和日益尖锐
的矛盾,促进北魏社会
的发展,孝文帝拓跋宏
改革目的? 即位后,
据上述材料分析归纳均田制推行的原因、内容 及实质?它能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吗?为什么?
1)内容: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2)前提:政府掌握大批无主荒地
3)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并,
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俸禄制: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严惩 2)内容: 贪污。
任期考核制:以劝课农桑、克己奉公、推 荐贤才、惩治盗贼为主要内容。
3)影响: 吏治得到改善,为其他改革提供条件;农民 赋役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
2.政治上(3)迁都洛阳
假如你是孝文帝的臣子,你是否支持迁都洛阳? 理由为何?
结合材料思考,迁都洛阳的原因?
洛阳 地处中原,交通便利,
经济 产粮有限,不足承载发展需要 农业发达;
政治 军事 历史
保守势力强大 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 北魏定都近100年
中原的政治文化中心 利于控制中原 众多汉族王朝先后建都
• 迁都意义:
• 对洛阳发展: • 成为政经中心;城市规划影响大。
• 对改革进行: •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一次,孝文帝问大臣怎样才能够平定盗贼,有大臣回 答说,盗贼也是人,为贼实属无奈。如果地方官吏称职, 治理有方,盗贼自然就会平息了。 思考:北魏为什么一度盗贼猖獗呢?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 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邓小平
思考:据此,北魏应该怎样才能解决吏治混乱局面呢?
• 材料一北魏孝文帝为迁都洛阳提出了哪些理由?( 不得摘抄原文)你认为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主观目的 是什么?
• (1)北魏虽然统一了北方,但民族之间存在着严重 隔阂,文化冲突剧烈;平城僻处塞上,经济比较 落后,又无水路漕运;平城保守势力强,改革阻 力大;洛阳曾是多个王朝建都之地。
• 目的: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减少改革阻力(直接)
第5课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北 东 方魏 汉蜀
南吴 方
十六国
西晋 东晋
北朝
东魏
北魏
西魏
北齐
北周 隋
宋 齐 梁 陈朝
南朝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材料:据文献记载,拓跋 贵族“每有骑战,驱夏人 (汉人)为肉篱”。在战 争时,鲜卑拓跋贵族往往 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的人 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鲜卑骑兵则在后督阵,并 任意纵马践踏。
①俸禄制度
②任期考核制
2.政治上(2)整顿吏治
思考:北魏采取了什么方法整顿吏治?效果如 何?颁行俸禄制能否达到防止官吏贪腐的目的?
对于今天如何防止腐败的问题,有人提出了 “高薪养廉”的主张。你认为这一主张怎么样?
1)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影响了财政收入,也激化 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孝文帝认识到吏治问题 的重要性。
材料一:《悲平城》——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 常晦雪,荒松无罢风。
材料二:(490年)王畿(京师平城)之内,颇为少雨,关 外诸方,禾稼仍茂。" 材料三:“朕为天子,何必居中原!正欲卿等子孙渐染 美俗,闻见广博。若永居恒北,复值不好文之主,不免 面墙耳。”
迁都原因
地理位 置
平城
地理位置偏僻,水旱易发,交 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