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3 期第 LC 页
施慧英: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CBBA 年 F 月
要, 让学习者开展跨文化角色扮演, 感受、 体验文化差异。在进行影视观赏时, 要求学习者留意西方 “ 社会人们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及他们的行为规范,观赏结束后回答诸如 !"#$ %&% "’ %() ” * “!"#$ %&% "’ +#,) ” “!", %&% "’ %( (- +#, +() ” 等问题。 让学习者把目标 * * “.(/ #-’ $"’, %&00’-’1$) ” 语国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为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方面进行比较来辨别文化特征和差异,旨 在让学习者了解外语国家人们所遵循的交际模式,增强学习者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 的意识及敏感性,使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和本国文化有更深层的了解,在交际中能避免语用迁移 带来的失误, 使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 另外,学习者还可以通过课外阅读有关介绍英美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文学作品和报 刊杂志, 观看反映英语国家人们生活的录像、 电视、 电影等, 参加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讨论, 同英语 国家的人们接触交往等方式, 以强化文化差异意识。
一、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 ) 文化差异 价值取向不同 根据美国人类学家 %/01233 42/052, 人们的行为规 #、 6200781 9081213 等的理论, 则、 思维方式、 处世哲学、 道德标准等无不受价值观影响。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 无意识地习得了 本文化的价值系统, 成为他们的处世哲学、 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然而, 每一种文化都有特有的价 值体系、 判断标准。在一种文化中被看作是正常之举, 在另一种文化中可能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 西方文化的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而东方文化的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在以集体取向的中国文化 中, 人们推崇谦虚礼让, 提倡相互支持和对集体的责任, 追求随遇而安; 而在个人取向的西方文化 中, 随遇而安则被看作是缺乏进取精神, 人们崇尚个人奋斗、 独立性、 追求自我实现、 放任个性、 自 ( 我肯定、 自由发展、 要求个人空间、 高度重视个人权力、 保护个人隐私 年龄、 婚姻、 收入、 地址、 信仰 等在西方社会都属于个人隐私) 。因此, 不同文化的价值取向给跨文化交际设下了重重障碍。 思维模式不同 东、 西方人对外界认知模式存在着差别, 因而他们在思维模式方面存在着明 +、 显的区别。 而思维模式差异会造成交际行为、 语篇结构、 编译码方式、 交际风格等方面的不同。 东方 人的思维模式以直觉、 整体、 圆式为特征; 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则以逻辑、 分析、 线性为特点。因此, 中国人的话语或语篇结构呈圆式。他们说话、 写文章不采取直线式或直接切题的方法, 而习惯于绕 弯子, 有一个从次要到主要, 从相关信息到话题的发展过程。他们往往把对别人的请求、 自己的想 法、 对别人的意见等内容或关键问题保留到最后, 或含而不露。例如: 请求某人帮忙, 其典型的模式 为: 西方人开门见山, 谈话、 写文章往往把话题放在最前面。 西方人求某 :/5;<08=1> ( ?713 ( 02@=2A3 ; 人帮忙时的典型模式为: 显然, 在跨文化交际中, 我们 02@=2A3 ( :/5;<08=1>—581B70C/3781 8B 02@=2A3。
"##$ 年 % 月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 期第 ’& 页
导入的重点应放在那些对交际行为、交际风格具有支配制约功能的文化要素上:与价值系统有关 的因素, 包括价值取向、 处世哲学、 评价事物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等; 思维方式, 包括话语和语篇宏观 结构; 妨碍交际的文化规约; 与社会语境相关的一些因素, 如: 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期待、社会地 位、 熟悉程度、 话语的得体性、 礼貌原则等; 与交际者相关的非语言因素, 即影响交际双方言语行为 的一些非语言因素。对上述文化要素宏观地进行导入,可以使学习者从总体上了解目标语的文化 要素, 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 ) 结合语言学习, 培养文化差异意识 文化敏感性的培养要靠日积有累,因而文化学习应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与语言学习有 机融合。教师应在教学中让学习者通过词汇、 句式、 语法、 篇章的学习以及听说、 阅读、 翻译、 写作等 活动, 感受和领悟不同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在传授语音、 词汇、 语法、 修辞、 语义等语言知识和 训练听、 说、 读、 写、 译等语言技能时, 应努力发掘语言形式内的文化涵义, 尤其对于那些无等词、 背 景词、文化感情色彩词、习语等要进行必要的社会文化诠释,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 约, 并结合文化知识讲授语言的交际法则。比如, 在视听说课中, 应着重介绍与社交准则密切相关 的文化项目, 如话语结构、 风俗习惯、 生活方式、 交际准则、 社交礼仪、 礼貌原则等; 还有言语交际中 西方人常用的非语言手段,让学习者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了解交际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 语行为。阅读及翻译教学中则应着重介绍东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并分析其对篇章结构的影响,让学 习者了解英汉语篇的结构差异及信息传递模式差异。英语语篇呈直线式,语篇开头,往往开门见 山, 直接点题。 接着语篇直线向前推进, 论证过程合乎严密逻辑。 语篇结尾和开头相呼应, 文章脉络 清晰。 而东方人的语篇模式则是迂回式。 语篇开始往往从相关外围问题入手, 陈述观点的手法委婉 “ !” “转 ” “信息传递模式” 曲折。 语篇发展呈 字形, 其论证过程遵循 的模式。 就 而言, 由于英语有众多 的连接手段, 语义中心可以位于句首, 也可以位于句中或句末, 信息传递比较灵活。汉语即先发生 在先, 后发生在后; 前提在前, 结论在后; 原因在前, 结果在后; 铺叙在前, 主旨在后; 已知信息在前, 未知信息在后。通过学习,引导学习者超越自己本民族文化模式,增强学习者恰当运用语言的能 力, 减少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 (三 ) 比较目标语和母语文化的异同, 提高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 了解交际双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点是跨文化交际成功的重要一步。因此,在传授文 化知识的时候,采用母语同目标语文化背景之间差异的对比分析,比较母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在 思维方式、 时空观、 价值观、 审美观、 社会规范、 交际原则、 语义系统、 话语结构等方面的差异, 如, 对 比汉英两种语言在思维方式及语言结构上的差异;对比汉英实现言语行为和理解言语行为的差 异;对比汉英文化间谈话双方的主从地位或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的差异;对比汉英两个民族在打 招呼以及谈话话题方面的差异; 对比他们对称赞的不同反应等, 以加深对目标语文化的认知, 了解 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 帮助解释不同文化的行为, 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标准去要求, 去解释别人的行 为。通过对比,以帮助学习者超越文化隔界,以开明的态度从不同视角来看待母语文化和异族文 化,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和自我文化中心思想,不断调整自己的言行规范,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以适应国际间交流的需要。 (四 ) 模拟真实情景, 加强语言实践, 强化文化差异意识 学习者只有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才能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意识,从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 力。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 根据教学内容, 展示英语国家的社交场景和交际 过程, 让学习者能够间接地体会到英语在具体环境中的实际使用, 获得有关交际的感性认识, 从而 具有跨文化的感悟能力;也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模拟真实的交际情景,根据情景的需
+,,- 年 D 月
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第 # 期第 $) 页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施慧英

要: 在跨文化交际和合作中常常产生文化冲突, 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不同文化在价
值取向、 思维方式、 社会规范、 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交际者对这些差异缺乏敏感性, 又无意识地进行语用迁 移所致。因此, 要减少跨文化交际障碍, 必须增强交际者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交际障碍; 跨文化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 "##$ 文献标识码 ! % 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收稿日期: +,,D ( #, ( +# 作者简介: 施慧英, 女, 浙江轻纺职业技术学院 * 浙江 宁波 D#$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第 ? 期第 @A 页
施慧英: 跨文化交际障碍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BAAC 年 ! 月
写文章、 翻译、 或口头交际时, 不注意西方人的思维习惯, 仍用汉语思维习惯, 不正面阐明谈话的目 的和要求, 则会引起西方人不耐烦, 甚至误解, 导致交际失败。 社会规范不同 规范是跨文化交际涉及的重要层面, 规范是社会的期望、 行为的准则、 或活 !、 动的规约, 它是交际行为的制约系统, 也是交际行为的解释和评价系统。 根据 "#$$%& 的分类法, 把 规范系统分为: 民俗, 包括风俗习惯、 禁忌、 交际规范; 道德规范; 法律规范。由于在语言、 非语言的 编译码过程中所依据的社会规范存在差异, 因此, 日常生活中, 寒暄问候、 致谢祝愿、 抱歉礼让等都 受民族文化制约。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际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交际时设法回避的 话题, 一个文化中人们常常涉及的内容可能构成另一文化中对隐私的侵犯。如,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 可以问及一些涉及到收入、 工资、 信仰、 宗教、 婚姻状况等话题, 这是示意关心的一种表现; 但类似 的话题在说英语的文化中却构成了对个人隐私的侵犯。 (二 ) 缺乏文化差异意识, 不自觉地进行语用迁移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习得了本民族的价值观念、 思维模式、 交往规则或社会语言规 则以及解释规范、 心理态度等, 致使他们在跨文化交际时, 不知不觉中带着与自身文化相应的社会 期望,常常下意识地以本民族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念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用本文化的行为 模式代替目标文化行为模式,并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也就是不自觉地进行语用 迁移。由于语用迁移, 人们在使用外语进行交际时, 常常造成语用失误。这种失误表现在语言的各 个层面及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语言层面如词汇层面, 误将汉英词汇一一对等, 将汉英词汇在文化 内涵、外延上完全等同,误将汉语使用习惯带入相应的跨文化交际情景,误用禁忌语就是其中一 类; 在句法层面, 不懂得英语的表达方式, 套用母语的表达结构, 混淆同义结构的不同使用场合; 在 (信息组织方式、 语篇层面 话语风格、 会话活动类型等) , 叙事顺序不符合所使用语言的规约, 不恰 当地将汉语会话活动类型中使用的语言和非语言手段搬到英语会话活动中去。语言使用层面包括 (尤其表现在问候、 言语功能或言语行为的实施 恭维、 感谢、 抱歉、 拒绝等言语行为方面) 、 交际风 格、 交际方略、 交际规则、 礼貌规则等方面。这种迁移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或者使对方失望, 或 者感到震惊, 甚至出现文化冲突, 导致交际失败。请看下面一则对话: ’: ()#*+ ,)# *-.% /)$%01-23 0) +&-2.4 6)7 0182. ,)#9 5: ’: ’&% ,)# /#&%4 :0’ / 2) 0&)#;*%9 5: <1%27 0182. ,)# =%&, $#>19 “<1%2,0182. ,)# 汉语对提供和邀请的回应表现为过于礼貌的婉拒,而英语则很直接。因此, “,%/”或 “2)” 这样的回应会使英语族人无所适从, 他们期待的是 的直接回答。 又如, 中国 =%&, $#>1” “让我再考虑一下 ” “再研究研 人在拒绝别人要求时对他们不予直接否定,而是转弯抹角地说: , “直言快语” 究” , 这种回答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托辞, 但是, 对 的英语族人来说, 可能意味着他们的 要求很可能会被满足, 导致理解失误。 总之, 不同文化在文化取向、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 思维方式、 时间取向、 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 着差异, 人们在跨文化交际时, 缺乏对这些差异的敏感性, 又由于受民族思维定势、 文化习惯的影 响, 把本族文化带入跨文化交际情景, 产生文化碰撞、 文化冲突。因此, 要减少和避免文化冲突, 使 跨文化交际活动有效进行, 必须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 “跨文化意识” 二、 的培养途径 (一 ) 导入文化要素, 树立文化差异意识 文化导入应针对学习者的日常交际需要并适当考虑学习者今后要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